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治疗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心肺复苏术预后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
2008年由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 等多个相关学会将心脏骤停患者 ROSC 后出现的病理 生理状态统一命名为PCAS.
PCAS与心脏骤停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是影响复苏 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在ROSC后进行积极干预可以明显改善PCAS患者的 生存率及神经功能预后。
PCAS治疗专家共识
❖推荐意见7:心脏骤停后ROSC 仍然昏迷的患者需进 行 TTM。
❖ 在TTM中可选择并维持32-36℃中的某一恒定温度。 在达到目标温度后温度管理需至少维持 24h。
❖ 复温时,复温速度维持0.25℃/h直至正常体温。 ❖ 复温后继续控制核心体温在37.5℃以下至少持续
72h,避免体温反弹。 ❖ 不建议在院前常规快速静脉注入冰盐水对ROSC患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Logo
一.定义
心脏骤停时全身组织器官发生严重缺血、缺 氧,炎症因子释放,产生各种代谢产物,自主循环恢 复后,(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发生再灌注损伤,导致机体出现多器官功能 紊乱或障碍,称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PCAS)。
主要表现 ❖ 心脏指数下降 ❖ 左室收缩功能不全 ❖ 左室舒张功能不全 ❖ 右室功能不全等
2.心脏骤停后心肌功能障碍
心脏超声表现PAMD分为三种类型: ❖ 心室壁弥漫运动减退 ❖ 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 ❖ 应激性心肌病
2.心脏骤停后心肌功能障碍
病理生理学机制包括 ❖心肌缺血 – 再灌注损伤、 ❖ 血儿茶酚胺诱导的心肌损伤、 ❖ 细胞因子介导的心血管功能障碍
4.持续致病性病因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NPCPR纳入>36000例心脏骤停者,有ROSC记录的 19819例成人院内死亡率为67%,524例儿童死亡率 为55%
过去的半个世纨里,心脏骤停后获得ROSC的患者的 死亡率没有明显的变化
PCAS的分期
第1期:约50%PCAS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死亡。心血 管功能处于不稳定状态,大脑和微血管异常状态持续 存在
发病机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
免疫系统激活,触发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引起 细胞因子释放,全身炎性反应和代偿性抗炎反应 之间的失衡
细胞因子、热休克蛋白、内毒素、氧自由基等调 节物→细胞凋亡
血管内皮损伤→微血栓形成引起凝血激活、微循 环微血栓形成
PCAS脑损伤
表现: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脑水肿,部分病例为肌
PCAS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
SIRS、血管调节 受损、血液高凝、 肾上腺皮质抑制、 组织氧输送和利用 受损、对感染的耐 受性下降
进行性组织低氧/ 缺血、低血压、发 热、高血糖、多器 官衰竭、感染
早期血流动力学优 化、静脉输液、血 管活性药物、血液 滤过、TTM、血 糖管理、氧合管理 、使用抗生素治疗 感染等
resuscitation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 ,PR-MODS)、复苏后综合征(post-resuscitation syndrome,PRS)等称呼 2008年:国际复苏委员会(ILCOR)于里斯本正式发表《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共识报告》
PCAS流行病学资料
第2期:1~3天后,心功能和全身情况将有所改善,但 由于肠道的渗透性增加,易发生脓毒血症。如同时多 个器官有严重的功能损害,特别是肝、肾、胰腺的损 害,则会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中国成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3)解读PPT课件

家庭护理指导内容
指导患者家属掌握基本的心肺 复苏技能和急救知识,以便在 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施救。
指导患者家属关注患者的病情 变化,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症 状观察等,及时发现并应对异 常情况。
指导患者家属做好患者的生活 护理,包括饮食调整、康复训 练、心理支持等,促进患者康 复。
社会支持资源利用建议
呼吸系统并发症
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是常见的呼 吸系统并发症。危险因素包括机械
通气时间长、误吸、卧床等。
肾功能不全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易出现急性 肾功能不全,表现为少尿、无尿等 。危险因素包括低血压、缺血再灌
注损伤等。
预防措施与建议
加强神经保护
维持血压稳定,避免脑灌注压过 低;控制体温,避免高温加重脑 损伤;使用神经营养药物促进神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分析
相互补充
减少并发症
西医治疗可迅速稳定患者生命体征,中医 治疗可调节患者脏腑功能,两者相互补充 ,提高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减少单一治疗可能带来 的并发症,如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促进康复
整体调理
中医治疗在促进患者康复方面具有独特优 势,如针灸、推拿等康复治疗可帮助患者 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建议患者及其家属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如加入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互助组织 、参加康复训练课程等,以获得更多的
帮助和支持。
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的 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和
重视程度。
建议政府加大对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 的医疗保障力度,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
07 总结与展望
共识主要成果总结
完善。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搏骤停后综合 征的疗效评价标准尚不统一,需 要制定更加科学、客观的评价标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观察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观察刘八一;谢昌联【摘要】目的观察血必净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后恢复自主循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原发病、脑保护、器官支持等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静滴.观察自主循环恢复即刻(0 h)及自主循环恢复后24、72、120h时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血小板计数、总胆红素、肌酐、平均动脉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评分.比较两组患者28 d生存率及复苏后28 d时的脑功能分类.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4 h时SOF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24h比较,两组患者第72小时和120小时的SOFA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一时间比较,第72小时和120小时的SOFA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心律后28 d的脑功能评估,其中治疗组的痊愈、中等残疾比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的28 d病死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16.67% (P< 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改善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降低脑损害及降低病死率.【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6(025)006【总页数】3页(P1180-1182)【关键词】血必净注射液;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多器官功能障碍【作者】刘八一;谢昌联【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广东中山528400;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广东中山528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8【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Xuebijing on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cardiac arrest.Methods:60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30 cases in each.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Xuebijing on the basis treatment of the control group.In 0 h,24 h,72 h,120 h of 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the following data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oxygenation index,platelet count,total bilirubin,creatinine,mean arterial pressure,and SOFA scores of two groups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 survival rate on 28thday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brain function 28thday after resuscita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OFA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24 h of the treatment(P>0.05).Compared with 24 h,SOFA scores in 72 h and 12 h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P<0.05),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In assessment of brain function in 28d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the cure rate and Moderate disability ratio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mortality rate of 28d in thetreatment group was 3%,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6.7%(P<0.05).Conclusion:Xuebijing injection can improve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cores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cardiac arrestand reduce brain damage and decrease the mortality rate.【Key words】Xuebijing injection;Cardiac arrest;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心脏骤停是一种多发、凶险的急危重症。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减弱,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心理压力
患者可能经历心理压力和焦虑,需要支持和心理治疗。
3 再次心脏骤停风险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在未来面临更高的再度心脏骤停的风险。
诊断和评估方法
为了诊断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医生通常会进行以下测试和评估: • 心电图(ECG)和心脏超声波 • 血液检查,包括心肌酶和生化指标 • 心脏监测和24小时内的血压监测
研究和未来发展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研究,以进一步了解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病因和治 疗方法。未来的发展可能包括个性化医疗和更有效的药物治疗。
预后和存活率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预后因个体而异。一些患者可能恢复正常心脏功能,而另一些患者则可 能需要持续的监护和治疗。
症状和表现
心脏不适
患者可能感到心脏疼痛、闷 闷不乐或心悸。
呼吸困难
呼吸可能变得急促或困难, 患者可能感到气短。
乏力和体力下降
患者可能感到疲劳、无精打 采,并且容易疲倦。
危害和影响
预防措施和管理方法
1
早期复苏和干预
提高心肺复苏率和早期干预可以降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2
心脏康复计划
个性化的心脏康复计划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心脏功能,并改善生活质量。
3
药物治疗和监护
医生可能会开具药物治疗,并进行定期的心脏监护和随访。
康复和恢复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康复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包括身体锻炼、心理支持和 生活方式改变。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心脏疾病,它在心脏骤停后出现,导 致心脏功能异常。
定义和概述
什么是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专家论坛・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张新超 自20世纪50年代末现代心肺复苏学开创以来,历经半个世纪的医学实践与理论探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
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后约30%~40%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ofspontaneouscirculation,ROSC),然而,由于心脏骤停而导致全身长时间的完全性缺血,机体在ROSC后又进入更为复杂的新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包括:心脏骤停后的脑损害、心肌损害、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或促发心脏骤停的尚未消除的各种原有疾病(或病因)等[1]。
早在20世纪70年代,Vladimir教授就认识到复苏后ROSC由于全身缺血和再灌注损伤而产生的各种病理生理状态,称之为复苏后病(post-resuscitationdisease),但考虑到上述经复苏ROSC后的各种病理生理状态而表现多种不同的症候群,此后的学者将其称之“复苏后综合征”(post-resuscitationsyn-drome,PRS)。
PRS病理生理异常的严重程度与临床表现并不一致,取决于心脏停搏的时间、CPR的时间以及基础疾病等。
然而,现今“复苏”概念广泛应用,如严重脓毒症液体复苏、各种休克复苏等,但这些情况都不存在循环的停止;另外,从字面意义上讲,“复苏后”似乎意味着复苏过程的结束,而实际上,心脏骤停经CPR而ROSC后,机体又进入到一个需要进一步复苏的新的病理生理过程。
近期,由国际多个相关学会中有代表性的专家形成新的学术共识,将心脏骤停ROSC后的异常病理生理状态命名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arrestsyndrome,PCAS)。
1 PCAS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1畅1 心脏骤停后的脑损害是患者死亡与神经致残的常见原因。
脑组织对缺氧耐受性差,脑血流突然停止(临床)15s即可昏迷;1min脑干功能停止(终末期呼吸、瞳孔固定);2~4min无氧代谢停止、不再有ATP产生;4~6minATP消耗殆尽,所有需能反应停止(钠泵、新陈代谢、生命活动),损伤不可逆。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您需要知道的那些事儿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您需要知道的那些事儿心脏是人最重要器官之一,是循环系统中的动力。
心脏的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蛋白质、各种水溶性维生素等),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体内各种内分泌的激素和一些其它体液因素,也要通过血液循环将它们运送到靶细胞,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
此外,血液防卫机能的实现,以及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也都要依赖血液在血管内不断循环流动,而血液的循环是由于心脏"泵"的作用实现的。
所以,心脏的搏动推动着血液的流动,是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
一、什么是心脏骤停综合征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是指发生心脏骤停后经抢救治疗自主心跳恢复,但由于心脏停跳期间心脏射血的中断、减少,会引起脑损伤、心脏损伤以及全身其他脏器损伤。
心脏骤停期间脑血流中断,而大脑对缺血、缺氧较敏感,可引起大脑微循环障碍、脑梗塞,表现为昏迷、肢体抽搐、肌阵挛,甚至脑死亡等,还可引起心肌缺血、心功能损害等。
心脏骤停后其他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停止,会引起相应的功能受损表现,心跳恢复后还会出现全身缺血性再灌注损伤。
二、造成心脏骤停的原因1.主要病因(1)心源性病因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冠心病是导致成人心搏骤停的主要病因,约80%心脏性猝死是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而这些冠心病患者中,约75%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
有器质性心脏病影响心脏电活动和生理功能,或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降低或引起冠状动脉灌注不足或导致心律失常,最终导致心搏骤停。
也可见于心肌疾病,比如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性心肌病、暴发性心肌炎、brugada综合征、长QT综合征等。
(2)非心源性病因因其他疾患或因素导致心肌细胞大量损伤或者影响心肌电活动所致,如严重的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影响到心脏的自律性和心肌的收缩性,严重创伤导致低血容引起心肌严重缺血缺氧,最终均可引发心搏骤停。
院内发生ACS或心脏骤停的处理流程

建立人工循环
检查有无颈动脉搏动,同时评估有无呼 吸、胸廓有无起伏,时间5~10秒;如无 脉搏,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时观 察病人面部反应。
检查脉搏
心脏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
成 人 按 压 方 法
部位1:乳头连线中央
部位2:胸骨中线中下1/3交界处 或者胸骨下半部
按压注意事项
(1)两手相扣,两肘关节伸直(肩肘腕关 节呈一直线); (2)以身体重量垂直下压,压力均匀, 不可使用瞬间力量; (3)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处; (4)按压频率100-120次/分; (5)按压深度5-6厘米,每次按压后胸廓 完全弹回,保证松开与压下的时间基本相 等。
院内发生ACS或心脏骤停 的处理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 综合征,包括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 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
ACS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 型。常见于老年、男性及绝经后女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 脂血症、腹型肥胖及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的患者。ACS患者常常表 现为发作性胸痛、胸闷等症状,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 猝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如及时采取恰当的治疗方 式,则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并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
不典型表现有:牙痛、咽痛、上腹隐痛、消化不良、胸部针刺样痛或仅有呼 吸困难。这些常见于老年、女性、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或痴呆症患者。临 床缺乏典型胸痛,特别当心电图正常或临界改变时,常易被忽略和延误治疗, 应注意连续观察。大多数ACS患者无明显的体征。
重症患者可出现皮肤湿冷、面色苍白、烦躁不安、颈静脉怒张等,听诊可闻 肺部啰音、心律不齐、心脏杂音、心音分裂、第三心音、心包摩擦音和奔马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ngfang Hospital
福州总院麻醉科
4、循环系统的支持和监护
Vereczki V, Martin E, Rosenthal RE, Hof PR, Hoffman GE, Fiskum G. Normoxic resuscitation after cardiac arrest protects against hippocampal oxidative stress, metabolic dysfunction, and neuronal death. J Cereb Blood Flow Metab 2006;26:821—35. Richards EM, Fiskum G, Rosenthal RE, Hopkins I, McKenna MC Hyperoxic reperfusion after global ischemia decreases hippocampalenergy metabolism. Stroke 2007;38:1578—84. Balan IS, Fiskum G, Hazelton J, Cotto-Cumba C, Rosenthal RE. Oximetry-guided reoxygenation improves neurological outcome after experimental cardiac arrest. Stroke 2006;37:3008—13.
•再灌注损伤增加脑无复流区域
Dongfang Hospital
福州总院麻醉科
ROSC后脑无复流现象
• 尽管有足够的CPP,长时间心脏骤停随之发生固定或动态脑微循环再灌注 衰竭; • 这种受损的复流引起持续缺血和脑内血管血栓形成致脑梗塞;此梗塞对溶 栓治疗有效。 •心脏骤停后最佳的MAP依赖于心脏骤停的持续时间,>15min未经治疗的 心脏骤停则需要较高的MAP以克服无复流现象。
Dongfang Hospital
福州总院麻醉科
复苏后高氧治疗影响患者预后
高氧治疗组:PaO2≥300mmHg 低氧治疗组:PaO2≤60mmHg或PaO2/FiO2<300
高氧治疗组住院死亡率的风险是低氧和常氧治疗组的1.8倍。
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了ROSC后高氧治疗组各时间点存 活人数均少于常氧治疗组。
Ang II 局部和循环儿茶酚胺浓度
72hours 康复期 6-12hours
Ca2+
心肌功能障碍 心功能持续恢复 心肌细胞代谢功能改善
Dongfang Hospital
福州总院麻醉科
二、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病理生理
PCAS主要表现但不仅限于以下四大病理生理改变: 1. 脑损伤
4. 心脏骤停原发诱因持续存在
• 益处:及早干预,调节炎症、减少脏器功能障碍、减少医疗资源消耗。
Dongfang Hospital
福州总院麻醉科
氧疗和/或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深静脉置管,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导向治疗目标:
晶体 胶体 血管活性药物 CVP 8~12 mmHg MAP 65~90 mmHg ScvO2 >70% Hct>30%或Hb>8 g/dL 乳酸<2 mmol/L 成分血输注 正性肌力药物
尿量>0.5 ml/kg·h
氧输送指数>600 ml/min/m2
评估了干预后前6小时和干预后72小时内的血流动力学、血 福州总院麻醉科 生化和凝血功能。 ongfang Hospital
D
目标导向治疗组干预后前6小时和干预后72小时内的血流动力学、血生化和凝血功能均 福州总院麻醉科 优于传统治疗组,MODS发生率显著降低。 ongfang Hospital
D
目标导向治疗组预后显著优于传统治疗组,其在院 死亡、28天内死亡和60天内死亡风险显著降低。 目标导向治疗组72小时内成分输血、血管活性药、机械通气和放置漂浮导管的人数比例 较传统治疗组显著降低。 目标导向治疗改善高循环衰竭风险患者氧供需平衡,预后明显优于传统治疗。
Dongfang Hospital
Dongfang Hospital
福州总院麻醉科
3、通气管理与优化
• ROSC后急性期大多数患者大脑自动调节缺乏或功能障碍,但保留脑血管对动脉 血CO2张力改变的反应性; • • • • • 推荐CO2监测,维持正常PaCO2水平; 过度通气伴低碳酸血症,脑血管过度收缩加重脑缺血; 过度通气或过大潮气导致胸内压增高,降低心输出量,导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 低通气形成的低氧和高碳酸血症会使ICP增加或形成混合性酸中毒; 调整通气频率和潮气量(6~8ml/kg),维持正常PetCO2 35~40mmHg或PaCO2 40~45mmHg; • 合适的镇静和(或)肌松是有益的。
No Flow
缺氧20 seconds
细胞内氧储备耗竭 缺氧4-6 minutes 细胞功能障碍 细胞膜和泵功能障碍:
•细胞内钙超载 •乳酸中毒 •大量游离脂肪酸产生 •氧化应激
CPR
Low Flow
细胞内能量储备(ATP)耗竭 再灌注阶段
自由基促发的损伤及 兴奋性细胞毒性:
ROSC
复氧诱导的一系列生醉科
ROSC后脑无复流现象
• CPR 期间,脑无复流区域在 CA 后 5 、
15及30min分别21±5%, 42±38%和 70±27% ;
•脑无复流区域随CA延长而增加
• ROSC 后 5min内,脑无复流区域可 减 至 7±11% , ROSC 后 15 和 30min 无 复 流 区 域 分 别 为 30±11% 和 65±21%。
福州总院麻醉科
2、氧合管理与优化
• 再灌注早期阶段,组织内氧过多会通过氧化应激损伤缺血后神经元;
• ROSC后第一个小时用纯氧通气对比立即调整FiO2并维持SaO2 94-96% ,纯 氧通气神经系统预后更差;
• 建议:持续监测SaO2或动脉血气;复苏后初期,要避免动脉 血氧过多,调整FiO2维持SaO2 94-96%;
福州总院麻醉科
心脏骤停后即刻治疗流程
STEMI或高度怀疑AMI 进一步重症监护治疗 预防并发症(低温的副反应、感染…) 器官衰竭的支持治疗 神经功能评估
Dongfang Hospital
福州总院麻醉科
心脏骤停综合征综合治疗体系
Dongfang Hospital
福州总院麻醉科
1、早期血流动力学的优化
•脂质过氧化 •细胞坏死 •凋亡
内脏损伤:
Dongfang Hospital
•内毒素释放 •炎症反应
福州总院麻醉科
二、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PCAS主要表现但不仅限于以下四大病理生理改变: 1. 脑损伤 2. 心肌功能障碍 3. 全身性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4. 心脏骤停原发诱因持续存在
Mongardon N, Dumas F, Ricome S, Grimaldi D, Hissem T, Pè ne F, Cariou A. 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from immediate resuscitation to long-term outcome. Ann Intensive Care. 2011 Nov 3;1(1):45.
陈国忠
Dongfang Hospital
福州总院麻醉科
主要内容
• 心脏骤停综合征 • 心脏骤停及复苏后病理生理 • 心脏骤停综合征综合治疗体系 • 心脏骤停后昏迷存活者预后评估
Dongfang Hospital
福州总院麻醉科
(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 ROSC后机体又进入由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病理生理状 态,称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
ROSC Time windiow 复苏后 即刻 20min 6-12hours 72hours Disposition
一、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Phase
心脏骤停 高质量CPR
早期
中期
恢复期
康复期
Goals
控制损伤进展,脏器功能支持 预后评估 纠正可逆病理状态,预防心脏骤停再发 康复支持
Dongfang Hospital
conducting research on post-resuscitation care: the Utstein style. Resuscitation 2005;66(3):271—83
.
Dongfang Hospital
福州总院麻醉科
二、心脏骤停及复苏后的病理生理
心脏骤停
Cardiac Arrest
2. 心肌功能障碍
3. 全身性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4. 心脏骤停原发诱因持续存在
Dongfang Hospital
福州总院麻醉科
三、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综合治疗体系
Dongfang Hospital
福州总院麻醉科
早期治疗目标
Dongfang Hospital
福州总院麻醉科
后续治疗目标
Dongfang Hospital
Dongfang Hospital
福州总院麻醉科
复苏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变化
•心跳骤停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丧失或右移,CPP决定脑灌注,低血压加重脑缺血。 •ROSC后低血压(MAP<60 mmHg或SBP<90 mmHg)患者,死亡率明显增加。 •血压过高加重脑水肿,急性心梗或严重心肌功能障碍患者ROSC后理想的MAP6590mmHg,既保证足够大脑氧供,又不增加缺血后心脏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