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哥特式建筑的发展与影响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简介哥特式建筑是一种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建筑风格,其特点是高大而修长的尖形拱顶、飞扶壁、尖顶、玫瑰花窗等。
它在12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大陆广泛流行,并对后来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哥特式建筑的起源、特点、发展和影响等方面。
起源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2世纪,它起源于法国的圣丹尼大教堂的建造。
圣丹尼大教堂是由修道院主持圣西尼所兴建,为了改造老旧的教堂,他采用了新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
这项创新包括灵巧的拱顶和扶壁的结构,使得建筑物能够更高更大。
特点尖形拱顶哥特式建筑的最显著特点是尖形拱顶。
尖形拱顶提供了更大的内部空间,使得建筑可以更高大,并为垂直布局提供了支持。
通过使用更强大的建筑材料,如石头和玻璃,哥特式建筑师能够建造更高的建筑物。
飞扶壁哥特式建筑还采用飞扶壁的结构,通过将建筑物上部的重量传送到地面,减少了底部压力。
飞扶壁通常以弧形或锯齿形的形式出现在建筑物的墙上,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细长。
玫瑰花窗玫瑰花窗是哥特式建筑中的另一个特点。
它们是由彩色玻璃制成的大型窗户,通常呈现出花朵或花瓣的形状。
玫瑰花窗不仅增加了建筑物的美观性,还允许进入更多的自然光线。
尖顶哥特式建筑还常常使用尖顶,使得建筑物的顶部更加高耸。
尖顶通常用作钟楼或塔楼的形式出现,为建筑物增加了垂直的元素。
发展在13世纪和14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迅速在欧洲各地传播并发展。
从法国开始,它很快蔓延到英国、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地。
不同地区的哥特式建筑在细节和风格上有所不同,各地的建筑师根据当地的文化和传统加以改良和发展。
然而,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哥特式建筑逐渐衰落。
新的建筑思潮、技术革新以及人们对古典艺术的追求使得哥特式建筑逐渐被取代。
到了18世纪,哥特式建筑几乎完全落寞。
然而,在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中,哥特式建筑重新受到关注和推崇。
影响哥特式建筑不仅在欧洲大陆上发展壮大,也对全球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哥特式建筑和文化影响

哥特式建筑和文化影响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欧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不仅代表了建筑风格的一种发展,也代表了中世纪欧洲人的文化信仰和审美情趣。
哥特式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它在欧洲广泛流传了三个世纪,最终演变成了各种纪念碑性建筑和宫殿。
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征是尖拱形的拱顶、细长的窗户、精细的装饰和高大的尖塔。
这些元素有助于创造出一种神秘、宏伟和庄严的氛围,对于中世纪基督教徒来说,这种气氛是他们信仰的体现。
哥特式建筑在设计上也更注重自然光线的利用,兴建在较大的空间内,营造出一种开放、透明和轻盈的感觉。
哥特式建筑的文化影响也是巨大的。
在中世纪,它是基督教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在教堂、修道院和寺庙中广泛运用,也逐渐涉及到城市规划、广场、桥梁和城墙等方面的建筑设计。
哥特式建筑的美学理念和艺术手法也影响到了当时的文学、音乐、绘画和雕塑等艺术领域。
文学方面,哥特式建筑的影响表现在了中世纪诗歌和故事中。
比如,德国作家高尔德的《青年维特的烦恼》中的故事和人物就都弥漫着哥特式建筑的气息。
这个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情感复杂、思想敏锐而内向的青年,他和自然、社会和自己的内心产生了冲突。
小说中的场景和氛围也被描述得非常具有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塔楼、拱形门和窗户、尖顶等设计元素成为了小说中的重要符号。
音乐方面,哥特式建筑的影响表现在了近代流行音乐中。
20世纪初,日尔曼民谣运动中流行起了一种名为“哥特”的音乐风格,它主要借鉴了哥特式建筑的神秘、诡异和幽暗的氛围。
这种音乐风格的标志是吉他、低沉的男声和惊恐的声音效果,它在德国和英国等地广受青年人欢迎,成为了现代哥特文化的奠基之作。
绘画方面,哥特式建筑的影响表现在了中世纪之外,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当中。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从哥特式建筑中汲取了诸多灵感,他们把拱形和穹顶等元素运用到了自己的绘画中,营造出一种压抑、紧张和神秘的氛围。
一些大师级别的艺术家如达芬奇、拉斐尔以及鲁本斯等都是可以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哥特式建筑的影子的。
浅谈哥特式建筑

浅谈哥特式建筑的起源与发展•一、简介:•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
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Francigenum),“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
哥德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宗教与哥特式建筑•在西方历史中,宗教占据着主要的地位,西方宗教建筑作为宗教信仰的标志和表现形式,是信徒与“上帝”沟通的场所,而哥特式建筑又在西方宗教建筑中占据这重要的地位。
•二、各国哥特式经典建筑•在哥特时期,每一个城市都是以自己的教堂为傲,每一个教堂都是当地人民的血汗结晶,而人们的精巧的工艺,天才的思维,全被最完美地融合在当时唯一合法的艺术创造里,在诸多方面被压制的人类,唯有在教堂的建造上可以任凭自己的发挥,肆意奔放,于是,艺术被充实在哥特堂的灵魂里。
•法国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三、哥特式宗教建筑的发展历史•早期:11世纪中叶,哥特式建筑在法国兴起。
在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形。
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1143年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
为以后许多教堂效仿。
•经典时期:12世纪末到13世纪中叶。
•晚期:辐射状哥特式和火焰式哥特式发展。
直到16世纪被文艺复兴风格代替。
•复兴:18世纪20年代,哥特式装饰风格复兴,主要体现在室内装饰上。
四、哥特式建筑的特点•1、总体装饰特色(1)尖肋拱顶(2)飞扶壁(3)花窗玻璃(4)十字平面(5)门雕(6)束柱(7)整体结构体系•2、玫瑰花窗的应用与发展:•玫瑰窗是哥特式建筑最壮观的建筑图式之一,其图样多年来从车轮变成玫瑰花,再从玫瑰花变成火焰。
装饰风格已经随着曲线花窗格变得更为繁复华丽,当然这主要是英国透过贸易和十字军东征与东方接触频繁的结果,形成一种精彩多变的花样。
哥特式建筑欧洲的宗教艺术

哥特式建筑欧洲的宗教艺术哥特式建筑:欧洲的宗教艺术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欧洲宗教建筑的重要流派,其独特的风格和雄伟的气势使其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哥特式建筑的起源、特点以及对欧洲宗教艺术的影响。
一、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哥特式建筑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并迅速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罗曼式建筑的演变。
罗曼式建筑注重厚重稳固的建筑结构,在建筑形式上没有太多的创新。
而哥特式建筑则突破了罗曼式建筑的限制,注重建筑的垂直感和空间感,使用了更多的拱形结构,使建筑更加纤细、轻盈。
二、哥特式建筑的特点1. 纤细的拱形结构:哥特式建筑采用了更多的尖拱形结构,使建筑物看起来更为纤细,营造出一种向上的动感。
这种拱形结构的运用,也使得建筑的内部空间显得更加宽敞明亮。
2. 飞扶壁和飞拱:为了支撑更高的建筑物,哥特式建筑引入了飞扶壁和飞拱这两个特殊的结构。
飞扶壁是沿着外墙面向外凸出的墙体,起到支撑和分担重力的作用。
飞拱则是连接飞扶壁和主体建筑物的拱形结构,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一种轻盈的视觉效果。
3. 十字架平面布局:哥特式教堂通常采用十字架的平面布局,即由一个长形的中殿和两个交叉的横向走廊组成。
这种布局使教堂的空间分隔得更为清晰,同时也符合基督教教义中对十字架的象征性意义。
三、哥特式建筑对欧洲宗教艺术的影响1. 宗教表达的媒介:哥特式建筑以其庄严的氛围和壮丽的艺术形式成为宗教仪式和宗教信仰的重要表达媒介。
教堂内部的高耸拱顶、彩色玻璃窗以及镶嵌细致的雕塑等艺术元素,使信徒更加沉浸于宗教仪式的氛围中。
2. 彩色玻璃窗的运用:哥特式建筑中的彩色玻璃窗被视为艺术的巅峰之作,其透过色彩的折射和投射,表达了圣经故事和宗教教义。
这些彩色玻璃窗不仅使教堂内部充满神秘感和神性,同时也是当时玻璃工艺和绘画艺术的结合体现。
3. 亲近自然的要素:哥特式建筑着重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通过使用大量的自然元素,如植物图案的雕塑和壁画,突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论文--哥特式建筑赏析

哥特式建筑赏析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一)哥特式建筑的历史背景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式艺术。
其开始于建筑方面,而后才追件波及到雕刻和绘画。
它发展的重点是从追求建筑的效果而转向绘画的效果:早期哥特式雕刻和绘画都是巨大建筑的一部分,而晚期的建筑和雕刻则追求片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
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
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
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确切说,开始于1140-1144年间路易七世的长玺官苏热重修圣德尼教堂之时。
圣德尼教堂表明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从本质上区别于罗马式建筑:首先,后者有着结实而厚重的墙壁,而前者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
罗马式的教堂建有沉重的拱顶,其稳定性取决于足够厚实的墙壁,以支撑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应力。
其次在罗马式建筑中,窗户总是很小,而现在,窗户的尺寸大大增加,允许空前规模的采用彩色玻璃画。
第三,圣德尼教堂的片面遵循了带有呈放射分布的礼拜堂的后堂回廊式型制,但这些礼拜堂不再像早先建筑那样呈孤立的单元。
(二)哥特式建筑的技术成就哥特式建筑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
首先是外部造型。
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
英国建筑哥特式与维多利亚风格

英国建筑哥特式与维多利亚风格英国建筑历史悠久,几经演变,形成了多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本文将重点探讨英国建筑中的哥特式与维多利亚风格,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影响。
一、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起源于12世纪,是中世纪晚期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流行于12世纪后期至16世纪。
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浪漫主义和宗教性质的结合,追求高耸的尖顶、飞拱形状和垂直线条。
其中,英国的哥特式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脱颖而出。
1. 英国哥特式建筑的特点英国哥特式建筑注重立体感和垂直线条,呈现出宏伟、庄严的气势。
它的建筑元素包括尖顶、穹顶、窗花形状、飞拱等。
另外,英国哥特式建筑的外观常使用灰色或深色石材,给人一种古朴而神秘的感觉。
2. 英国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品英国有众多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其中包括威斯敏斯特教堂、诺里奇大教堂和约克大教堂等。
这些建筑物结合了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和英国本土的建筑传统,形成了独特的英国哥特式风格。
二、维多利亚风格维多利亚风格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在英国流行的建筑风格,以女王维多利亚的名字命名。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多样,各种传统和当代元素相互融合,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繁荣与进步。
1. 维多利亚风格的特点维多利亚风格注重对称、装饰和细节。
它的建筑元素包括尖顶、阳台、雕花立面、复杂的屋顶线条等。
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给人一种坚固和稳重的感觉。
2. 维多利亚风格的代表作品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宫和巴黎的艾菲尔铁塔等都是维多利亚风格的代表作品。
这些建筑物展示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繁荣和优雅,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象征。
三、哥特式与维多利亚风格的影响哥特式和维多利亚风格在英国建筑史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哥特式建筑强调宏伟和垂直感,维多利亚风格注重细节和装饰。
这两种风格的结合影响了后世建筑的设计理念,为现代建筑创造了丰富的样式和元素。
2.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哥特式建筑与宗教紧密结合,强调信仰和虔诚。
哥特式建筑代表建筑

哥特式建筑代表建筑哥特式建筑作为中世纪欧洲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之一,注重细节和尖顶设计,独特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使其成为了建筑界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哥特式建筑的风格、特点以及历史背景的介绍,探讨为何哥特式建筑代表了建筑。
一、哥特式建筑的风格与特点哥特式建筑风格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时期,它以结构的垂直向上和充满力量感的设计风格而闻名。
它的主要特点包括高大而细长的尖顶、巨大的彩绘玻璃窗和精雕细琢的雕塑装饰。
哥特式建筑通常采用巨大的拱顶和尖顶,使整个建筑向上延伸,给人以一种屹立不倒的感觉。
这种设计风格在中世纪的宗教建筑和城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哥特式建筑讲究线条的流畅和优雅,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它通过雕塑、花纹和拱形等细节装饰来增加建筑的趣味性和美感。
建筑师们通过高大的尖顶和巨大的彩绘玻璃窗创造了一个宏伟而庄严的空间,让人感到敬畏和心旷神怡。
二、哥特式建筑的历史背景哥特式建筑的产生和发展与欧洲的宗教状况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在11世纪到15世纪的中世纪时期,教堂在欧洲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哥特式建筑作为当时宗教建筑的主要风格,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中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为哥特式建筑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需要建造更大、更宏伟的教堂来容纳更多的信徒。
哥特式建筑的设计风格能够满足这些需求,使建筑更加雄伟和庄严。
三、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品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法国巴黎的圣母院和英国伦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
这两座建筑不仅是哥特式建筑的杰作,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一。
圣母院建于1163年,是一座庄严而壮观的大教堂。
它以巨大的彩绘玻璃窗、细腻的雕塑装饰和高大的尖顶而闻名。
圣母院的建筑结构非常复杂,体现了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精髓。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国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也是英国君主加冕的场所。
它以其高大的尖顶和精美的雕塑而闻名于世。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建筑风格独特,它巧妙地将中世纪的建筑技术与新的构造方法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宏伟而精致的建筑。
哥特式建筑对欧洲建筑的影响

2020·04一、“哥特”一词的由来及哥特式建筑起源哥特人是以畜牧业为主的东日耳曼人部落的一支部族。
因哥特人曾大败罗马帝国并将罗马城洗劫一空,“哥特”一词有了野蛮的象征意义。
该词最早于文艺复兴时期用于代指建筑风格,后流行于整个欧洲,在发展中渐渐失去了贬低之意。
哥特式建筑最早发源于法国,由罗曼式建筑逐步发展而来,16-17世纪后逐渐衰落。
二、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原因哥特式建筑风格最早形成于11世纪后期,法国圣德尼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
哥特式建筑此后以法国为中心,在整个中世纪欧洲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特色。
(一)结构特色及成因1.两圆心尖券和尖拱两圆心尖券和尖拱是在古罗马圆形拱券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左右两端的圆弧分别由两个圆心决定,在最高处连接,互相支撑,构成尖角。
之所以运用这种结构,一是因为“尖券与横拱、边拱等构成的结构系统能够使侧推力由拱顶直接传递到承重结构”,使结构更加轻巧,简化施工,节省材料;二是因为这种结构避免了跨度变化而造成拱券高度变化,打破了技术因素的限制。
哥特式建筑因此能不断突破建筑高度,凭其高峻森严的形象令人心生敬意。
2.骨架券简化古罗马建筑的十字拱,减轻拱顶质量形成框架式,即为骨架券。
“骨架券的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
将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结构,其余部分利用石板架在券上,再用泥土填充缝隙。
哥特式以前的建筑,拱顶都很厚重,导致墙体剖切面上窄下宽,完全依靠墙面承重,墙面因此无法大面积开窗,建筑内部昏暗。
3.飞扶壁飞扶壁可直接连接到顶部肋架券的起脚部位。
飞扶壁可以平衡拱顶给墙面带来的侧推力,加之骨架券的使用,使侧墙不必因负重而建造得又高又厚,中厅因此可以设置较大的侧高窗,让光线可以充足地进入到建筑内。
飞扶壁跨越下部附属空间使下方的空间也可以利用,大多建造为小礼拜室。
(二)内、外部处理及成因1.玻璃花窗解决承重问题后,大面积的玻璃窗取代墙壁,光线开始成为影响建筑内部环境氛围的关键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哥特式建筑的发展与影响
【摘要】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世纪到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圈和飞扶壁组成,总体的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而高且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奔赴“天国乐土”。
总之哥特式建筑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现在的艺术设计也产生了不少的启发与影响。
【关键词】哥特式教堂建筑传统文化启发与影响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世纪到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正是哥特式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
“哥特”原是指野蛮人,哥特艺术就是野蛮艺术之义,是一个贬义词,在欧洲人眼里罗马式才是正统艺术,但哥特式建筑凭借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哥特式建筑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形盒,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形盒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
内部空间的特点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率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
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圈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做出矢高相同的圈,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飞扶壁则是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有尖塔。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
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做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一个哥特式建筑是在法国国王的领地上诞生的,之后整个欧洲都受到“哥特化”的影响,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通常所认为的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
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之间的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仿。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兰斯主教堂、沙特尔主教堂、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且不像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流方向伸展,装饰更自由多样。
英国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长,其间不断改建、加建,很难找到整体风格统一的。
英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
在哥特式建筑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强的防卫性,城墙很厚,有许多塔楼和碉堡,墙内还有高高的核堡。
15世纪以后,王权进一步巩固,城堡的外墙开了窗户,并更多地考虑居住的舒适性。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
德国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它的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
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就是这种教堂的代表。
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乌尔姆主教堂。
它的钟塔高达161米,控制着整个建筑构图,可谓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奇观。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
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
意大利教堂并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
屋顶较平缓,窗户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雕刻和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
教堂
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内部比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
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
西边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墙,也装饰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门窗已经带有文艺复兴晚期的风格。
在意大利,哥特从来不曾真正流行,14世纪很快被文艺复兴风格取代。
随后文艺复兴席卷欧洲,只有在北欧的几个国家继续建造哥特教堂,形成独特的木制哥特建筑。
在力学上,哥特建筑利用线性框架来分割体积、传导受力的特点被文艺复兴风格继承,由此诞生了佛罗伦萨和罗马的伟大穹顶,特别是拱上设穹顶的新技术;在美学上,由于晚期哥特教堂飞扶壁很多,使室内外风格差异极大;作为装饰增设的拱肋划分空间并形成一种繁缛的风格。
这两点都被巴洛克建筑继承
哥特建筑重视线条的特色在后来的哥特复兴建筑得到重现,但色彩鲜艳的特点则被抛弃。
我们时代的设计基本趋向就是追求现实的生活。
我们已经更进一步地认识了现实生活因此我们也不再去建造教堂了。
浪漫主义者的大胆豪举.对我们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我们只感到他们创造的形式空虚。
我们的时代不是激情的时代,我们珍视理智和现实主义更超乎突发的热情。
我们必须满足我们时代的人们现实主义和功能主义的要求。
只有这样.我们的建筑物才能体现我们时代的内在力量。
如果把古罗马沉重的水道桥与现代轻巧得像蛛网般的钢架相比,或把厚重的拱顶与薄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我们就能看出,我们时代的建筑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与过去的建筑有多么悬殊的区别。
现代的工业化施工方法是促进了这种发展。
最初的几座哥特式建筑物.在它们的罗马风式样的同类的建筑中间必定好像是一些不速之客。
我们应该学会借鉴和吸收各种传统文化.从中提炼和发展它的风采应用到现代设计中。
由此可见,在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现代设计,必然在发展中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创造更新的设计文化。
外国设计史期末论文
浅析哥特式建筑的发展与影响
姓名:宋亚慧
学号:20094190423
班级:艺术设计四班
院系: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