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哥特式建筑的历史和发展

合集下载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简介哥特式建筑是一种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建筑风格,其特点是高大而修长的尖形拱顶、飞扶壁、尖顶、玫瑰花窗等。

它在12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大陆广泛流行,并对后来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哥特式建筑的起源、特点、发展和影响等方面。

起源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2世纪,它起源于法国的圣丹尼大教堂的建造。

圣丹尼大教堂是由修道院主持圣西尼所兴建,为了改造老旧的教堂,他采用了新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

这项创新包括灵巧的拱顶和扶壁的结构,使得建筑物能够更高更大。

特点尖形拱顶哥特式建筑的最显著特点是尖形拱顶。

尖形拱顶提供了更大的内部空间,使得建筑可以更高大,并为垂直布局提供了支持。

通过使用更强大的建筑材料,如石头和玻璃,哥特式建筑师能够建造更高的建筑物。

飞扶壁哥特式建筑还采用飞扶壁的结构,通过将建筑物上部的重量传送到地面,减少了底部压力。

飞扶壁通常以弧形或锯齿形的形式出现在建筑物的墙上,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细长。

玫瑰花窗玫瑰花窗是哥特式建筑中的另一个特点。

它们是由彩色玻璃制成的大型窗户,通常呈现出花朵或花瓣的形状。

玫瑰花窗不仅增加了建筑物的美观性,还允许进入更多的自然光线。

尖顶哥特式建筑还常常使用尖顶,使得建筑物的顶部更加高耸。

尖顶通常用作钟楼或塔楼的形式出现,为建筑物增加了垂直的元素。

发展在13世纪和14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迅速在欧洲各地传播并发展。

从法国开始,它很快蔓延到英国、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地。

不同地区的哥特式建筑在细节和风格上有所不同,各地的建筑师根据当地的文化和传统加以改良和发展。

然而,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哥特式建筑逐渐衰落。

新的建筑思潮、技术革新以及人们对古典艺术的追求使得哥特式建筑逐渐被取代。

到了18世纪,哥特式建筑几乎完全落寞。

然而,在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中,哥特式建筑重新受到关注和推崇。

影响哥特式建筑不仅在欧洲大陆上发展壮大,也对全球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哥特式建筑

浅谈哥特式建筑

浅谈哥特式建筑的起源与发展•一、简介:•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

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Francigenum),“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

哥德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宗教与哥特式建筑•在西方历史中,宗教占据着主要的地位,西方宗教建筑作为宗教信仰的标志和表现形式,是信徒与“上帝”沟通的场所,而哥特式建筑又在西方宗教建筑中占据这重要的地位。

•二、各国哥特式经典建筑•在哥特时期,每一个城市都是以自己的教堂为傲,每一个教堂都是当地人民的血汗结晶,而人们的精巧的工艺,天才的思维,全被最完美地融合在当时唯一合法的艺术创造里,在诸多方面被压制的人类,唯有在教堂的建造上可以任凭自己的发挥,肆意奔放,于是,艺术被充实在哥特堂的灵魂里。

•法国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三、哥特式宗教建筑的发展历史•早期:11世纪中叶,哥特式建筑在法国兴起。

在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形。

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1143年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

为以后许多教堂效仿。

•经典时期:12世纪末到13世纪中叶。

•晚期:辐射状哥特式和火焰式哥特式发展。

直到16世纪被文艺复兴风格代替。

•复兴:18世纪20年代,哥特式装饰风格复兴,主要体现在室内装饰上。

四、哥特式建筑的特点•1、总体装饰特色(1)尖肋拱顶(2)飞扶壁(3)花窗玻璃(4)十字平面(5)门雕(6)束柱(7)整体结构体系•2、玫瑰花窗的应用与发展:•玫瑰窗是哥特式建筑最壮观的建筑图式之一,其图样多年来从车轮变成玫瑰花,再从玫瑰花变成火焰。

装饰风格已经随着曲线花窗格变得更为繁复华丽,当然这主要是英国透过贸易和十字军东征与东方接触频繁的结果,形成一种精彩多变的花样。

哥特式建筑赏析

哥特式建筑赏析

哥特式建筑赏析哥特式建筑是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尖峭的形式,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木的功绩,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也要创新传统文化,让它更灿烂辉煌。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一)哥特式建筑的历史背景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式艺术。

其开始于建筑方面,而后才追件波及到雕刻和绘画。

它发展的重点是从追求建筑的效果而转向绘画的效果:早期哥特式雕刻和绘画都是巨大建筑的一部分,而晚期的建筑和雕刻则追求片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

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

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

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确切说,开始于1140-1144年间路易七世的长玺官苏热重修圣德尼教堂之时。

圣德尼教堂表明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从本质上区别于罗马式建筑:首先,后者有着结实而厚重的墙壁,而前者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

罗马式的教堂建有沉重的拱顶,其稳定性取决于足够厚实的墙壁,以支撑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应力。

其次在罗马式建筑中,窗户总是很小,而现在,窗户的尺寸大大增加,允许空前规模的采用彩色玻璃画。

哥特式建筑复兴的历史背景

哥特式建筑复兴的历史背景

哥特式建筑复兴的历史背景一.哥特式建筑复兴的历史背景哥特式建筑被普遍认为是始于1140年的巴黎圣但尼圣殿,终结于16世纪初亨利七世礼拜堂。

不过,哥特式建筑并没有完全消失,仍残留在当时正进行的大教堂建筑项目,以及英国、法国、西班牙、德国和波兰立陶宛联邦等地的乡郊地区教堂建筑项目,如1646年在博洛尼亚,巴洛克建筑师卡罗·拉伊纳尔迪为始建于1390年的Basilica of San Petronio兴建的哥特式拱顶(完成于1658年)。

同样地,17世纪后期哥特式建筑在市区如牛津和剑桥保存下来,如克里斯多佛·雷恩爵士的汤姆塔。

18世纪中叶,随着浪漫主义崛起,具影响力的鉴识家对中世纪重新探索,从欣赏的角度研究特定的中世纪艺术,例如教堂建筑、皇家和名人墓碑、彩色玻璃和哥特式手稿;其他哥特式艺术却仍被视为野蛮和粗糙,如挂毯和金属制品。

早期的哥特复兴,除了纯美学角度,亦渗入了民族主义,因为其复兴使人联想起民族的历史人物事迹。

二.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法国的新哥特式建筑始于1780年代后期的“英国热”。

1816年,当法国学者亚历山大·德·拉博尔德称:“哥特式建筑自有其美丽”时,新哥特式对法国读者来说仍是新思想。

1828年开始,塞弗尔产国营瓷器厂为德勒的路易-菲利普皇家小教堂生产印有珐琅绘画的平板玻璃,开始了法国新哥特式风格浪潮。

1831年,维克多·雨果发表《巴黎圣母院》,哥特式的圣母院在这部深受欢迎的小说中占据重要位置。

雨果试图以其著作唤醒人们关注尚存的哥特式建筑,而不是要复辟哥特式建筑。

同年,法国的新君主成立古迹总检查长一职,1833年由梅里美出任,后于1837年成为历史纪念碑委员会的秘书。

该委员会在1840年指示维欧勒·勒·杜克检验韦泽莱的修道院。

在此之后,维欧勒·勒·杜克开始复修法国的象征性建筑,如巴黎圣母院、罗克塔亚德城堡等。

法国哥特式建筑

法国哥特式建筑

法国哥特式建筑法国哥特式建筑作为欧洲中世纪建筑的代表之一,以其雄伟壮丽的外观和独特的审美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艺术的杰作。

一、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哥特式建筑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它是从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

罗马式建筑主要追求结构上的均衡和稳定,而哥特式建筑则更加注重垂直的线条和空间的高度感。

它在建筑形式上引入了尖拱、支撑拱和飞扶壁等设计,使得建筑的结构更加轻盈、通透,同时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内部空间。

二、法国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法国哥特式建筑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力图打破人与自然之间的边界。

它以高耸的尖形尖塔和尖顶教堂为特色,使得建筑物的垂直线条更加明显,给人一种向上的冲劲。

其立面装饰丰富多样,常见的有雕塑、凿字、镂空窗花等。

这些独特的装饰元素使得建筑物华丽而庄重,令人赞叹不已。

三、法国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品1. 巴黎圣母院:作为法国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巴黎圣母院以其壮观的尖塔和华丽的西立面而闻名于世。

该建筑以其优秀的雕塑和玻璃窗花设计吸引了众多游客。

2. 图卢兹圣母院:位于法国南部的图卢兹,这座哥特式建筑在中世纪曾经是天主教的主教座堂。

其外观简洁大方,内部空间宽敞明亮,给人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感觉。

3. 勃艮第区圣母院:位于法国东部的勃艮第区,这座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其尖顶尖塔高耸入云,立面装饰精美,展现了完美的建筑比例。

四、法国哥特式建筑的影响法国哥特式建筑不仅在法国本土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整个欧洲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建筑的空间感和垂直线条激发了许多后来的建筑师的灵感,在其他国家也出现了许多哥特式建筑的身影。

五、现代对法国哥特式建筑的研究和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国哥特式建筑面临着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威胁。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法国政府和学术界积极投入研究和保护的工作中。

他们使用先进的技术对建筑进行修复和保养,同时也通过开展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这些建筑的认识和关注。

哥特式建筑风格概述

哥特式建筑风格概述

哥特式建筑风格概述哥特式建筑风格,作为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以其独特的气势和壮丽的外观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哥特式建筑风格进行概述,包括其起源、特点以及在欧洲各地的典型代表。

一、起源与发展哥特式建筑风格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随后在欧洲迅速传播并发展。

它是一种由罗马式建筑风格演化而来的新型建筑风格,主要流行于13世纪至16世纪。

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建筑技术、结构形式以及装饰艺术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被誉为中世纪建筑的巅峰之作。

二、特点与风格1. 垂直感与空间感: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耸的尖顶、尖拱和尖顶窗等特点,营造出一种垂直向上的感觉。

这种垂直感使得建筑在视觉上显得更加高大、宏伟,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受。

2. 飞扶壁与尖拱:哥特式建筑中的飞扶壁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它允许大面积的窗户开设在墙体上,使得室内充满了自然光线。

而尖拱则是哥特式建筑的另一大特征,它不仅增加了建筑的高度,还赋予了建筑一种轻盈的感觉。

3. 精细的雕刻与装饰:哥特式建筑以其精美的雕刻和装饰而著称。

建筑中的雕像、花纹和浮雕等装饰元素,常常描绘着宗教故事和圣经中的场景,给人以神圣和庄严的感觉。

三、典型代表1. 巴黎圣母院:作为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之一,巴黎圣母院以其庞大的体量和精细的雕刻而闻名于世。

它是法国巴黎最重要的教堂之一,也是哥特式建筑的杰作之一。

2. 米兰大教堂:位于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在意大利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以其细致的雕刻和独特的尖顶而著称,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3. 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国科隆的科隆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另一座杰作。

它以其巨大的尖顶和精美的玫瑰窗而闻名于世,是德国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总结:哥特式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垂直感、精美的雕刻和装饰以及壮丽的外观而成为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

无论是巴黎圣母院、米兰大教堂还是科隆大教堂,都展示了哥特式建筑风格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概述,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这一建筑风格的起源、特点以及典型代表,也更加欣赏并喜爱这一古老而独特的建筑风格。

德国哥特式建筑

德国哥特式建筑

德国哥特式建筑起源于12世纪的欧洲,哥特式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细节而闻名于世。

德国作为哥特式建筑的发源地之一,拥有许多著名的哥特式建筑。

本文将深入探讨德国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历史和文化价值。

一、德国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德国哥特式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其独特的垂直感。

哥特式建筑在结构上注重垂直线条的延伸,通过高大的尖顶、尖拱和高耸的尖塔来营造威严和庄严的氛围。

尖拱是哥特式建筑中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它通过将石块错综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使得整个建筑呈现出轻盈而挺拔的外观。

此外,德国哥特式建筑非常注重细节的处理。

比如,在建筑的立面上,我们常常能看到华丽精致的花饰和浮雕,在柱子和窗户上,我们也能看到精心雕刻的壁龛和雕像。

这些精美的细节不仅增添了建筑的美感,更是展示了建筑师和工匠们的艺术才华和追求卓越的态度。

二、德国哥特式建筑的历史哥特式建筑在德国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2世纪,当时的德国正处于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时期。

由于德国地处中欧,各种文化和艺术都汇聚于此,对当地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早的德国哥特式建筑出现在科隆主教座堂,该建筑以其巨大的尖塔和精美的尖拱而闻名。

之后,各地的教堂、宫殿和城市建筑纷纷效仿哥特式风格,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

在14世纪和15世纪,德国的城市开始兴起哥特式的市政建筑,特别是市政厅。

这些建筑不仅是行政中心,更是展示城市繁荣和地方自治能力的象征。

兰茨胡特市政厅、布列斯劳市政厅等著名建筑成为了德国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之一。

三、德国哥特式建筑的文化价值德国哥特式建筑不仅在风格上独具特色,其背后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首先,德国哥特式建筑是德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和文化形式,记录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宗教和社会变迁。

德国哥特式建筑不仅是中世纪德国人文明的象征,更是后来德国艺术和建筑的重要源泉之一。

其次,德国哥特式建筑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和追求。

哥特式建筑常常用于教堂,而教堂在中世纪的欧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哥特式建筑个人认识和理解

哥特式建筑个人认识和理解

哥特式建筑个人认识和理解一、引言哥特式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卓越的技术成就,在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篇文档将深入探讨哥特式建筑的各个方面,包括其风格特点、历史背景与发展、结构特点与技术革新、象征意义、与其他建筑风格的比较、对后世的影响与传承,以及审美价值。

二、建筑风格特点哥特式建筑的显著特点主要包括飞拱、高大的窗户和尖顶。

这种设计使建筑物显得更加高耸挺拔,具有强烈的垂直感。

同时,细长的窗户和尖顶设计增强了建筑的神秘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历史背景与发展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2世纪的法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哥特式建筑逐渐成为欧洲主流的建筑风格。

这一风格的建筑一直持续到16世纪,期间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完善。

四、结构特点与技术革新哥特式建筑的又一特点是其独特的结构设计。

例如,飞拱的设计减轻了建筑物的重量,同时扩大了室内的空间。

此外,哥特式建筑在建筑材料和技术方面也有所创新,如采用石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及在建筑技术上采用骨架券等。

五、哥特式建筑的象征意义哥特式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体现,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高耸的建筑形象常常被用来象征着宗教的崇高和神圣,而尖顶则被视为通向天国的象征。

此外,细长的窗户也被视为对知识和光明的追求。

六、与其他建筑风格的比较与罗马式建筑相比,哥特式建筑更加注重垂直性和尖顶设计,显得更加高耸挺拔。

与文艺复兴式建筑相比,哥特式建筑更加神秘、幽暗和精细。

比较不同风格的建筑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各种风格的特点和差异。

七、对后世的影响与传承哥特式建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的设计理念和技术革新对后来的建筑风格产生了影响,如巴洛克和洛克克等风格都可以看到哥特式建筑的影子。

其次,哥特式建筑的元素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如高耸的尖顶和细长的窗户等。

这些元素不仅增强了建筑的美感,也赋予了它们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八、哥特式建筑的审美价值哥特式建筑的审美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细的工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哥特式建筑的历史和发展【论文关键词】哥特式风格教堂建筑【论文摘要】哥特式建筑是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尖峭的形式,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木的功绩,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也要创新传统文化,让它更灿烂辉煌。

哥特式建筑,又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位于罗马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1140 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

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哥德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发源于十一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

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

哥德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其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学问。

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德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与大学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

最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以及凯旋门。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

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飞扶壁,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

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

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

亚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

沙特尔大教堂用横向小连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韦大教堂则双进拱桥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

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

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

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

并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

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感觉,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

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宏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

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造型。

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

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

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

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

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

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

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

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

它不仅是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同时也以建筑艺术上高超的水平而饮誉欧洲。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

中厅宽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

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

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

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

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

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战争发生后,法国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

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棂形如火焰得名。

建筑装饰趋于“流动”、复杂。

束柱往往没有柱头,许多细柱从地面直达拱顶,成为肋架。

拱顶上出现了装饰肋,肋架变成星形或其他复杂形式。

当时,很少建造大型教堂。

这种风格多出现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与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和形式很不一样。

由于连年战争,城市的防卫性很强。

城堡多建于高地上,石墙厚实,碉堡林立,外形森严。

但城墙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城内嘈杂拥挤,居住条件很差。

多层的市民住所紧贴狭窄的街道两旁,山墙面街。

二层开始出挑以扩大空间,一层通常是作坊或店铺。

结构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图案,颇饶生趣。

富人邸宅、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则多用砖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许多装饰手法。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

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平方向伸展。

它们不象法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更自由多样。

英国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长,其间不断改建、加建,很难找到整体风格统一的。

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法国亚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厅较矮较深,两侧各有一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这是英国常见的布局手法。

教堂的正面也在西边。

东头多以方厅结束,很少用环殿。

索尔兹伯里教堂虽然有飞扶壁,但并不显著。

英国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尖塔往往很高,成为构图中心,西面的钟塔退居次要地位。

索尔兹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约123米,是英国教堂中最高的。

这座教堂外观有英国特点,但内部仍然是法国风格,装饰简单。

后来的教堂内部则有较强的英国风格。

约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复杂,窗棂由许多曲线组成生动的图案。

这时期的拱顶肋架丰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树张开的树枝一般,非常有力,还采用由许多圆柱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的东头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户极大,用许多直棂贯通分割,窗顶多为较平的四圆心券。

纤细的肋架伸展盘绕,极为华丽。

剑桥国王礼拜堂的拱顶像许多张开的扇子,称作扇拱。

威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礼拜堂的拱顶作了许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饰,穷极工巧。

这时的肋架已失去结构作用,成了英国工匠们表现高超技巧的对象。

英国大量的乡村小教堂,非常朴素亲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种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

在哥特式建筑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强的防卫性,城墙很厚,有许多塔楼和碉堡,墙内还有高高的核堡。

15世纪以后,王权进一步巩固,城堡的外墙开了窗户,并更多地考虑居住的舒适性。

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横档作为构架,加有装饰图案,深色的木梁柱与白墙相间,外观活泼。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歌坛和圣殿同亚眠教堂的相似。

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

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

德国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它的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

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

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外观比较素雅,是这种教堂的代表。

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

著名的例子是乌尔姆主教堂。

它的钟塔高达161米,控制着整个建筑构图,可谓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奇观。

砖造教堂在北欧很流行,德国北部也有不少砖造的哥特式教堂。

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

石雕窗棂刀法纯熟,精致华美。

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

建筑内部的装饰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

德国哥特建筑时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砖石建造。

双坡屋顶很陡,内有阁楼,甚至是多层阁楼,屋面和山墙上开着一层层窗户,墙上常挑出轻巧的木窗、阳台或壁龛,外观很富特色。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

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

意大利教堂并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

屋顶较平缓,窗户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雕刻和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锡耶纳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顶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圆形。

奥维亚托主教堂则仍是木屋架顶子。

这两座教堂的正面相似,总体构图是屏幕式山墙的发展,中间高,两边低,有三个山尖形。

外部虽然用了许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敦作为装饰,但平墙面上的大圆窗和连续券廊,仍然是意大利教堂的固有风格。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

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49米。

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

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

内部比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

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