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后凸截骨设计
全脊椎截骨梯次矫形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

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术的临床应用思考

2 7 2 2・
2 0 1 3年 第 .
经 验 交 流 .
后 路 脊 柱 截 骨 矫形 术 的临床 应 用 思 考
岳 宏 【 摘要 】 目的 探讨各类 后路脊柱截 骨矫形术 的临床应用现状 。方 法 对 3 0例 脊柱侧 凸畸形 、 强 直性 脊柱炎 、 脊柱角状侧凸畸形患者分别采取相应的后 路脊柱截 骨矫形术式治疗 , 观察手术治疗效果 。结
o s t e o t o my t e c h n i q u e i s s a f e a n d r e l i a b l e, e f f e c t i v e f o r s p i n e o r t h o p e d i c t h e r a p y . P r e o p e r a t i v e c h e c k,o p e r a t e o r d e r l y
果 3 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 术 后及 随访期 间未见固定失败 、 矫正丢失 、 术处感染 、 运动功能减 退 , 术后 并发症 1例( 3 . 3 3 %) 。结论 后路脊柱 截骨矫形 术应用 于脊柱矫形 治疗 中安全可靠 、 效果 显著 , 规范术 前检查 、 有序实施手术 、 优质全程护理是保 障手术质量 的关键 。
【 关键词 】 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术 ; 应用 ; 思考
The c l i ni c al ap pl i c a t i o n o f po s t e r i or s p i na l o s t e o t o my s ur ge r y YUE Ho n g. T h e s e c o n d Pe o pl e s Ho s pi t a l ,
We  ̄ h a n c o u n  ̄, S h a n d o n g, 2 7 2 0 0 0, C h i n a
一期后路全椎截骨矫形治疗脊柱侧后凸畸形

i n a l l t h e 2 1 p a t i e n t s .Me a n o p e r a t i n g t i m e w a s 3 5 1 m i n u t e s( r a n g e 2 1 5—5 1 5 m i n ) ,a n d t h e a v e r a g e
路 全椎截骨矫形椎 弓根钉 系统 内固定 、 植骨融合术, 比较其手 术前后 及末次 随访 脊柱全长正 、 侧位 x 线片, 测量脊柱
侧 弯、 后凸C o b b角及矢状 面和冠状面平衡矫正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 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2 1 5~ 5 1 5 m i n , 平均
3 5 1 . 4 m i n ; 失血量 7 5 0~ 2 9 5 0 r n l , 平均 1 4 5 0 m l 。平均 随访 1 8 . 9个月( 1 2~2 4个 月) , 平均脊柱侧 弯矫 正率为 6 9 . 1 %, 后 凸矫 正率为 6 6 . 7 %。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 , 未发 生内固定失败 、 脊髓神 经根受损及 感染等并发症, 躯干失代偿状
t o t a l v e r t e b r a l o s t e o t o my f o r c o r r e c t i o n O f k y p h o s c o l i o s i s .M e t h od s T we n t y — o n e p a t i e n t s wi t h k y p h o s c o l i —
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结合内固定治疗AS脊柱后凸畸形

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结合内固定治疗AS脊柱后凸畸形(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尹承慧,符臣学,徐皓,叶永平【摘要】[目的]总结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结合内固定在AS脊柱后凸畸形矫正中的疗效和并发症。
[方法]自1998年~2007年间采用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结合内固定对54例AS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手术治疗。
术后随访48例,随访6~36个月,平均15个月。
测量术前和术后颌眉垂线角和后凸Cobb’s角度。
针对姿势、视野和疼痛改善的程度对患者疗效进行评价,疗效分为:优、良、可、差。
[结果]平均颌眉垂线角由术前59°矫正至术后16°,Cobb’s角度由术前43°矫正至术后11°。
重心前移、双目视野、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也可得到明显改善。
本组末次随访时,优45例(93.75%),良3例(6.25%),无疗效可、差病例。
[结论]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结合内固定是AS脊柱后凸畸形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效果确切、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截骨术Abstract: [Objective]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efficacy andcomplications of lumbar transpedicular osteotomy combination pedicle screw system for correction of kyphosis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Method]From Jan 1998 to Dec 2007, 54 patients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with kyphotic deformity were treated with surgery. Forty eight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and time was 6 to 36 months.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hin-brow vertical angle and Cobb’s angle were measured. The outcome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pose correction, visual field improvement and back pain relief in follow-up. The results were divided into being excellent, good, fair and poor.[Result]The mean Chin-brow vertical angle was corrected from preoperative 59° to postoperative 16°, and the Cobb’s angle from 43° to 11°. All patients could walk with forward vision and sagittal balance and gait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e symptom of dyspepsia and respiratory limitation relieved. The excellent outcome was attained in 45 cases (93.75%), the good in 3 cases (6.25%).[Conclusion]Lumbar transpedicular osteotomy combined with fixation of pedicle screw system was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reatment of kyphosis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Key words:ankylosing spondylitis; kyphosis; osteotomy脊柱后凸畸形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apondylitis AS)后期主要并发症之一,主要集中于胸椎、腰椎,常呈大圆背畸形,可影响呼吸、消化系统功能,还会造成腰背部疼痛、神经受损、重心前移、视野受限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手术矫形是主要的治疗方法[1]。
一期全脊椎切除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_孙润芳

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由于畸形严重、柔韧性差,一直是临 床上治疗的 难 题。针 对 此 类 畸 形,早 期 采 用 前 路 松 解、颅 盆 牵 引[1]分期或一期前后路联合脊椎截骨矫形。颅盆牵引住院时间 长,费用较高,牵 引 过 程 中 并 发 症 多。前 后 路 联 合 手 术 创 伤 大, 对患者要求高,并发症多。自从文献 报 道[2-3] 一 期 后 路 全 脊 椎 截 骨矫正脊柱畸形的手术方式后[4-5],因该术式矫形效果明显,逐 渐被临床采纳而取代前后路联合入路。但该术式手术时间长, 术中出血多,手术风险大,常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我 院自 2006 年 5 月至 2011 年 12 月,采用经后路全脊椎截骨并椎 弓根螺钉固定的方法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 28 例,现报道 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8 例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患者,男 19 例, 女 9 例,年龄 13 ~ 33 岁,平均( 21. 3 ± 9. 5) 岁。其中侧后凸畸形 18 例,后凸畸形 8 例,结核后凸畸形 2 例。18 例侧后凸畸形冠状 面 Cobb 角 80° ~ 143°,平均 102. 5° ± 22. 1°,矢状面 Cobb 角 60° ~ 125°,平均 75. 6° ± 15. 2°,8 例后凸畸形和 2 例结核后凸畸形 Cobb 角 90° ~ 150°,平均 107. 5° ± 16. 8°,1 例后凸畸形患者有神 经症状,有下肢麻木、无力,Frankel 分级 D 级,1 例角状后凸畸形 患者造影时出现一过性瘫痪,休息 1 d 后恢复正常。全部病例均 采用后路全脊椎截骨切除并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方法。术前准备 包括心肺功能检查,全脊柱正侧位 X 光片,脊髓造影及 CT + 三 维重建,MRI 检查明确脊髓有无病变。 2. 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俯卧于脊柱手术体位架上,后正中 切口,骨膜下剥离显露脊柱畸形全段,两侧显露到关节突或者肋 横突外缘。于矫形 区 内 对 称 性 置 入 椎 弓 根 螺 钉,依 照 畸 形 弯 曲 形态预弯矫形棒,选择凹侧用固定棒行截骨矫形区域临时固定。 先后使用骨刀、球磨钻以及椎板咬骨钳行截骨椎椎板切除,切除 范围包括两侧小关节突、横突,截骨节段在中胸段及以上水平者 切除肋骨头 3 ~ 5 cm、肋横及肋椎关节,其间注意保护胸膜,必要 时在胸段可以切除截骨水平的神经根。沿椎弓根外侧小心钝性 剥离骨膜至椎 体 前 缘。沿 椎 弓 根 的 底 缘,用 骨 刀 磨 钻 切 除 凸 侧 大部分椎体及上下间盘。将临时固定棒安置于凸侧。取出凹侧 临时固定棒,同 样 方 法 切 除 凹 侧 椎 体 及 间 盘 组 织。然 后 在 直 视 下探查脊髓和神经根的前面有没有压迫。脊髓完全悬空后安装 工作侧的固 定 棒,卸 除 对 侧 的 临 时 固 定 棒,安 装 预 弯 好 的 固 定 棒,通过双侧固定棒交替加压短缩椎体逐渐矫正畸形,必要时凹 侧可以支撑,调整矫形棒进行矫正时,直视下避免神经组织受到 椎体闭合截骨面和椎板的嵌压,注意观察硬膜囊的形态变化及 脊髓监护仪 SEP 的波幅变化。矫形后前中柱空隙 < 10 mm。取 自体松质骨植入; 空隙 > 10 mm 采取充填了松质骨的钛网支撑, 再一次加压锁紧固定棒。
(医学课件)脊柱截骨

详细描述
脊柱后凸畸形的前后联合截骨是通过前方和后方的联合 入路,分别切除后凸的椎间盘和上下椎体的部分骨质, 达到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和重建脊柱序列的目的。该手术 具有操作复杂、风险较高、术后恢复较慢等缺点,但能 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外观和心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 量。
早期锻炼
逐渐增加活动量
在术后早期,患者可以进行简单的床上活动 ,如四肢的屈伸运动。
在医生许可的情况下,患者可以逐渐增加活 动量,如使用拐杖行走等。
康复器械
定期复查
根据需要,患者可以使用康复器械辅助锻炼 ,如步行器、矫形器等。
在康复期间,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以 便医生根据恢复情况调整锻炼方案。
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详细描述
颈椎病前路手术是通过前方入路,切除突出 的椎间盘或骨赘,达到减压和重建颈椎序列 的目的。该手术具有操作简便、出血量少、 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颈椎病的前沿技术
之一。
病例二: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 手段之一,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和改善神经功能。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手术是通过后方入路,切除突出的 椎间盘或增生的骨赘,达到减压和重建腰椎序列的目的 。该手术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确切、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方法之一。
病例三:脊柱侧弯前后联合截骨及效果
总结词
脊柱侧弯前后联合截骨是一种治疗严重脊柱侧弯的有 效手段,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外观和心肺功能。
胸椎后路截骨
适用于胸椎后凸畸形、椎 间盘突出等,通过截骨矫 形术可解除神经压迫,恢 复胸椎功能。
后路经关节突V形截骨及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

后路经关节突V形截骨及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摘要】目的探讨经关节突v形截骨以及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的效果。
方法对31例胸腰椎陈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行经椎弓根或经关节突截骨矫形术治疗。
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351°(17~58°)。
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为d级3例,e级28例,31例均有腰背部疼痛不适。
结果术后脊柱后凸cobb 角015°,平均5°,矫正率为857%。
术后腰痛明显缓解。
结论后路经关节突v形截骨及经椎弓根截骨治疗胸腰椎陈旧骨折术后腰背部疼痛改善良好,植骨愈合率高,是治疗胸腰椎陈旧骨折并后凸畸形较好的方法。
【关键词】脊柱后凸;截骨术;矫形作者单位:462300 河南省漯河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胸腰椎骨折是脊柱骨折中常见的类型,如初期处理不当可致该段脊柱迟发性后凸畸形,脊柱后凸畸形不但可导致躯体矢状面平衡丧失及腰椎代偿性过度前凸而引发患者腰背部顽固性疼痛,同时还可造成患者严重的心理障碍及工作生活上的困难[1]。
脊柱后凸畸形较大、症状较重影响日常生活者需行截骨矫形术。
经椎弓根椎体或关节突关节截骨可有效地矫正患者脊柱后凸畸形。
我科自2006年5月至2012年1月采用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方式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31例,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1例,男13例,女18例;年龄平均53岁(31~72 岁)。
骨折至再次住院时间为7个月至19年,平均6年。
31例患者均为外伤致胸腰椎骨折,4例曾行腰椎减压内固定术,伤椎分布: t10 2例、t11 4例, t12 7例, l1 9例, l2 9例。
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351°(17~58°)。
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为d级3例,e级28例,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不适、平卧困难,翻身、活动时加剧,影响日常生活。
(完整版)脊柱后凸

该患者为姿势性脊柱后凸。当其向 前弯腰时,其脊柱呈一光滑曲线。 患者的姿势性脊柱后凸通常可经主 观努力来克服。
该患者为结构性脊柱后凸。当 其弯腰时可见角状驼背。患者 自身不能主动纠正这一畸形。
病因学
• Scheuerman 病的真正病因目前尚不 清楚,但有家族性发病的倾向。本病发 病时通常伴有X 线改变,多见于 12 至 14 岁的青少年,但其真正发病时间可能 比此更早。男女性别比例为 1 : 1.5, 本病的患病率约为总人口的 0.5%~8% 。
影象学评估
矢状垂直轴 (SVA) 距S1后缘水平距离 →
>2.5-3cm 局部节段后凸 (Cobb法) X线→ 临近未融合节段不稳定 CT → 假性关节炎
示意图
• 后凸脊柱的半径
• 后凸脊柱的半径是评估脊柱后凸的另一 有价值的指标。其观测目的在于了解畸 形是否光滑或成角。半径越大,脊柱越 光滑。成角后凸畸形的加重机率大。 Cobb 角度和后凸脊柱的半径测量均可 用于矢状面上畸形的评估。
手术达到目标
腰椎生理前凸 矢状位平衡 矢状垂直轴 (SVA) 距S1水平距离 →
<3cm
手术适应症
严重畸形存在 假性关节炎的确诊 腰椎后凸-胸椎后凸≥30°
• 手术治疗包括器械固定和融合。根 据脊柱后凸畸形的类型和程度,手 术操作可经后方入路,前方入路或 联合入路实施。对脊柱前柱进行植 骨融合有助于矫正畸形和控制畸形 的发展。
• 有多种病因可造成脊柱过度后凸。绝大 多数脊柱后凸畸形的发生为继发性,例 如可继发于椎体骨折或肿瘤,多节段退 变性间盘病,以及多节段椎板切除术后 等。原发性脊柱过度后凸最常见的病因 是 Scheuerman 病。
病因
先天性后凸畸形 Scheuermann病 强直性脊柱炎 创伤后后凸畸形 (骨质疏松,代谢性骨病) 感染或结核性后凸 放疗后后凸畸形 退行性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自“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前后影像学参数分 析”,脊柱外科杂志,2012年4月,第10卷第2期
a: 正常人自然站立状体下,C7 铅垂线恰好落在骶骨后上角; b-d: AS 患者随着后凸程度发展,CobbT1 ~ S1 逐减增大; PT 逐渐增大,SS 逐渐减小; SVA 逐渐增大 a: In healthy adult,C7 falls on posterior superior corner of S1 b-d: AS patients gradually lose its LL and get a larger TK,Cobb T1-S1 increase. Then a backward pelvisappears for balance,leading to increasing PT and SVA. At the same time,SS decreases,and even becames negative 图2 AS 后凸畸形矢状面失衡的代偿机制示意图。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compensatory mechanism。
摘自“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前后影像学参数分析”,脊柱外科杂志,2012年4月,第10卷第2期;
摘自“双椎体截骨术矫正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年第19卷第2 期
图1:术前颌眉线/垂线夹角;图2:截骨矫形前L2~ 4 COBB角度;图3:计划截骨 矫正角度;图4:截骨矫形后L2~ 4 COBB角度;图5:术后获得的矫正角度。 摘自“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脊柱外科杂志,2007年4 月,第5卷第2期;
脊柱后凸截骨设计
图1:术前颌眉线/垂线夹角;图2:截骨矫形前L2~ 4 COBB角度;图3:计划截骨 矫正角度;图4:截骨矫形后L2~ 4 COBB角度;图5:术后获得的矫正角度。 摘自“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脊柱外科杂志,2007年4 月,第5连线中点;SP: 骶骨岬,骶骨上终板前下角; PSCS: 骶骨后上角,骶骨上终板后上缘PI = PT + SS HA: hip axis,midpoint between approximate centers of both femoral heads SP : sacrum promontory PSCS: posterior superior corner of S1 PI = PT + SS 图1 角度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ang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