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波面与波线》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波面和波线 惠更斯原理

波面和波线  惠更斯原理

大小: J dP wu
u
dS
S
方向:波的传播方向
矢量表示式:
J
wu
J
波的强度:一个周期内能流密度大小的平均值.
I J 1 T Jdt u T wdt uw 1 A2 2u A2
T0
T0
2
❖ 球面波的振幅 (介质不吸收能量)

1 2
A12 2uS1
1 2
A22 2uS2

A12 4π r12 A22 4πr22
r2 122 52 m 13m
P
两列波到达 P 点的相位差为
Δ
(2
1)

r2
r1


8 0.2
78π
相位差为的偶数倍,故P点两波干涉相长.
例:A、B 为两相干波源, 距离为 30 m,振幅相同, 相同,初相差为 , u = 400 m/s , f =100 Hz,求A、
B 连线上因干涉而静止的各点位置。
质点的振动振幅不同,但相位皆相同;而相邻段间各质 点的振动相位相反; 即驻波中不存在相位的传播.
(3) 没有能量的定向传播.能量只是在波节和波腹之间,进行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t0
势能
t T 4
动能
t T 2
势能
波面
波线
y
波线
x
球面波
柱面波
➢ 说明: 在各向同性均匀介质中,波线⊥波面.
13.5.2 惠更斯原理
惠更斯原理:行进中的波面上任意一 点都 可看作是新的子波源;所有子波 源各自向外发出许多子波;各个子波 所形成的包络面,就是原波面在一定 时间内所传播到的新波面.
➢ 应用
S1

《第三章 2 波的描述》教学设计

《第三章 2 波的描述》教学设计

《波的描述》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波的基本观点,包括波的传播、波速、波长等。

2. 掌握简谐波的形成过程,了解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3. 能够用波动知识诠释常见的自然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简谐波的形成过程及波动现象的诠释。

2. 教学难点:理解干涉和衍射现象的产生原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各种波的图像和相关动画。

2. 准备实验器械,如激光笔和塑料瓶等,用于演示干涉和衍射现象。

3. 准备相关视频和图片,用于诠释常见的自然现象。

4. 准备练习题,用于学生自我检测和反馈。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波的基本观点和性质,能够理解并应用波动方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波的实例,如水波、声波、电磁波等,引出波的基本观点和性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波的基本观点:讲解波的传播、震动、干涉、衍射等现象,通过实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3. 波动方程的建立:介绍波动方程的观点和推导过程,让学生了解波动方程的基本形式和意义。

4. 波动方程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波动方程在物理、工程、生物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波动方程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5. 实验演示:进行相关的实验演示,如水波实验、声波干涉实验等,让学生亲眼目睹波动的现象和波动方程的应用。

6. 教室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提出自己对波的疑问和见解,共同探讨波动的奥秘。

7. 总结归纳: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波动的理解和记忆。

8. 作业安置: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安置相关的作业和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稳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在课程结束前,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探索,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也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波的特性,如周期性、方向性和周期性。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以横波为例进行提问:振动状态总是相同的质点在何处,有哪些? 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观看视频动画,寻找振动状态总是相同的质点的位置增强对图象的直观性认识,为后面纵波波长搭设思维平台。

自制动画3'引导学生建构波长,并提出还能怎样定义波长?读取波长?思考、交流中叙述波长定义构建物理概念。

PPT 3'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找纵波的波长呢?观看纵波视频,指导学生盯着一个质点看,振动状态总相同的点,给出纵波的波长。

类比横波波长的找寻方法,独立完成并给出纵波波长。

提升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能力。

播放动画2'提出问题:波形中ab、ac、ad、ae各线段哪一个是波长,哪一个不是波长,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表征了波的空间周期性特点。

思考:通过反问理解波长PPT 5'环节3周期和频率引导学生分析时间上的周期性,给出波的周期的定义。

分析判断得出周期或频率定义。

建构概念ppt 2'进步提出问题:它与波源的周期、频率是什么关系。

观看横波形成过程图,寻找关系,找到决定因素学以致用,获得新知视频2'问题:周期、频率的反映了波的什么特点?类比波长描述波形的空间周期性。

提升学生类比能力。

自制动画1'环节3 波速类比匀速运动给出波速的定义及计算式,根据波速推导过程中的数据特点,整理所学的同类知识。

学生类比总结,寻找共性类比分析,易于理解动画3阅读课本中的速度数据资料,找到波速的决定因素。

分析数据特点,得出结论用数据说话,强化知识ppt 1提出问题:一列波从一种介质传入另一种介质时,波速、频率、波长如何变化?举例加深理解并得出波长的决定因素典型实例分析,加深理解ppt 2'环节4 应用提出问题:波速等于波形平移的速度吗?分析实例,得出用平移法找波形老方法得出新结论,易于理解动画PPT3实例分析,让学生找波的问题多解的原因学以致用,思考分析实际问题提升学生思维缜密性ppt 1课堂练习引导学生类比例题分析求解通过练习,熟悉规律,掌握知识ppt 2'环节5 回顾反思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反思梳理,使认识条理化1、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你有什么质疑?还想知道什么?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反思回顾引导学生在反思中提高。

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_课件

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_课件

②入射线与折射线分居法线两侧。
法线 i
r 界面
③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波在第一种介质中
的速度跟波在第二种介质中的速度之比。比值为常数,即折
射率。
折射率
第2种介质 对第1种介
质的折射率
用惠更斯原理解释波的折射 由惠更斯原理,A、B为同一波面上的两点 经△t后, A点发射的子波到达界面上的 A’点,B点发射的子波到达B’点
①频率f由波源决定 ,故无论是反射波 还是折射波都与入 射波的频率,即波 源的振动频率相同 。
精品 课件
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1 第三章 机械波
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
新人教版
特级教师优秀课件精选
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波面和波线,了解惠更斯原理。 认识波的反射现象,并能用惠更斯原理进行解释。 认识波的折射现象,并能用惠更斯原理进行解释。
教学目标
通过管擦汗水波的衍射现象,认识衍射现象的特征 知道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和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知道衍射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
惠更斯原理 知道波面、波线、波前的概念。 知道惠更斯原理的内容。
波面和波线
波面:在任一时刻,介质中任何振

状态(相位)相同的质点
所构
成的面叫做波面。
波前:最前方的那个波面叫做波前。
(对应介质中
表示波的传播方向,叫做 水波的波面是一个个圆
波线。在各向同性的均匀介质中
惠更斯原理 内容: 介质中任一波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做发射子波的波源,其后 任意时刻,这些子波在波前进方向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面。
某个 波面
某时刻与所有子波波前相切的曲面
子波以球面波的方式在介质 中以原波的速度向外传播。 根据惠更斯原理,若已知某一时刻的波面形状及位置 ,便可通过几何作图来确定下一时刻的波面形状和位 置,并确定波的传播方向,从而处理有关波的传播问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

《波长、频率和波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波动现象的认识,培养其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波长的定义及计算2. 频率的概念及其与波长的关系3. 波速的定义及其与波长、频率的关系4. 波速公式的应用5. 实际例子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波长、频率、波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教学难点:波速公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基本概念。

2. 利用互动讨论法分析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3. 运用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 利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波动现象,如水波、声波等,引导学生思考波动的基本特征。

2. 讲解波长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波长的概念。

3. 讲解频率的概念及其与波长的关系,让学生掌握频率的计算方法。

4. 讲解波速的定义及其与波长、频率的关系,让学生学会运用波速公式。

5. 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波长、频率和波速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知识。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教学,如动画、视频等,展示波动现象,增强学生直观感知。

2. 设置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波动现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其对波长、频率和波速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八、教学拓展1. 介绍波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通信、音乐等。

大学物理机械波及波的形式波长波线及波面波速

大学物理机械波及波的形式波长波线及波面波速
1 波长
*
横波:相邻 波峰——波峰 波谷—— 波谷
添加标题
纵波:相邻 波疏——波疏 波密——波密
添加标题
02
01
*
2 周期 T
波传过一波长所需的时间,或一完整波通过波线上某点所需的时间.
3 频率
单位时间内波向前传播的完整波的数目. (1 内向前传播了几个波长)
在水中的波长

由 ,频率为200 Hz和2000 Hz 的声波在
空气中的波长
*
1 波线
波线 波面 波前 波的传播方向
2 波阵面
振动相位相同的点组成的面称为波阵面 任一时刻波源最初振动状态在各方向上传到的点的轨迹. 波前是最前面的波阵面
*
性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同一波阵面上各点振动状态相同.
纵波(又称疏密波)
例如:弹簧波、 声波
*
特点: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一致
纵波
*
3 复杂波
(本章研究对象)
特点:波源及介质中各点均作简谐振动
特点:复杂波可分解为横波和纵波的合成
例如:地震波
简谐波
*
三 波长 波的周期和频率 波速
O
y
A
A
-
波传播方向上相邻两振动状态完全相同的质点间的距离(一完整波的长度).
*
波动——振动的传播
波动的种类:
振动和波动的关系:
202X年12月20日
一 机械波的形成
能传播机械振动的媒质(空气、水、钢铁等)
2 介质
作机械振动的物体(声带、乐器等)
1 波源
波是运动状态的传播,介质的质点并不随波传播.

波面和波线

波面和波线
1 C.波线有的时候与波面垂直,有的时候与波面平行 D.不同波面上的各点振动周期相同
创新微课
波面和波线
创新微课
【解析】 波面可以是球面(形状),也可以是平面(形状),A 错.波线可以是平行直线,如平面波波线,也可以不是平行直线, 如球面波波线,B错.波线总是与波面垂直,C错.不同波面上的
1 各点振动周期相同,都等于波源的周期,D对. 【答案】 D
波面和波线
创新微课
【练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水波是球面波 B.声波是球面波 C.只有横波才能形成球面波 D.只有纵波才能形成球面波
1
【解析】 若波面是球面,则为球面波,与横波、纵波无关,由 此可知B正确,C、D错误.由于水波不能在三维空间中传播,所 以它不是球面波,A不正确.
同学,下节再见
创新微课 现在开始
波面和波线
波面和波线
Hale Waihona Puke 创新微课波面与波线
任一时刻介质中任何振动状态都相同的点组成的面,叫做波
阵面或波面。
波面
波面
1
波线
球面波
平面波
在与波面垂直的方向作一些带箭头的线,代表波的传播方向 叫做波线。
波面和波线
【例题】对于波面和波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波面一定是球面(形状) B.波线一定是平行直线

高中物理关于波的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关于波的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关于波的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波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 掌握波的定义和特点;
2. 理解波的分类、传播和特性;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物理教科书、投影仪、幻灯片、实验器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入波的话题,让学生对波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波的概念和特点;
2. 波的分类:机械波和电磁波;
3. 波的传播方式:横波和纵波;
4. 波的性质:传播速度、频率、波长等。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教师进行相关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感受波在空气、水等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加深对波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教师出示相关习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与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波的理解。

六、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重点强调波的概念、分类、传播和特性等重要知识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波的相关知识,能够理解波的概念、特点和传播规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能力。

同时,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注
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参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面与波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理解波面与波线的概念,能够判断波的传播方向,知道球面波与平面波的传播形式并能正确的用图示法描绘出来。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讨和观察学习,学生能够领会研究机械波传播形式和特点的思想方法,提析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养成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求知精神,提高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波面、波线的概念,平面波与球面波的理解。

【难点】
波的传播方向。

三、教学方法
图示法、小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师:以生活经历导入,当我们向平静的水面上扔一块石头后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水面上的波纹能不断的向外扩散呢?
生:思考,回答,水面上会激起波纹,会一圈一圈的向外扩散。

设计意图:以生活常识为例进行导入,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起了很好的课堂铺垫。

环节二:新课探究
(一)波面与波线
师:请同学将水面波纹传播的形式以平面图的形式画在黑板上,结合图指出圆心的位置O点是波源,外围的一系列圆叫做波面,与波面垂直的那些线叫做波线。

并提问波面上的点的振动状态有什么关系?波线代表什么?
生:画水面波纹的传播示意图,小组讨论得出一个波面上每一点的振动状态相同,波线代表了波的传播方向。

师:以一个篮球为例,假设篮球的球心位置有一个波源,则该点所发出的波面在空间将是一个个球面,引出球面波的概念。

再以图示法引出平面波的概念。

生:掌握球面波与平面波的概念并作比较分析。

设计意图:图示法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波面、波线,形象生动,更易于理解记忆。

环节三:巩固练习
师:提问水波是球面波吗?为什么?
生:回答不是,因为水波只能在水表面传播,不符合球面波的条件。

设计意图:将知识点与问题结合起来考察学生,既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强化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波面、波线、球面波、平面波,让同学们课下思考波是不是一定按直线传播的吗?
五、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