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过程导入新:我们把地球叫做地球村,我们人类都生活在这个星球上。
生活的形式是聚居在某一个地点上。
这个地点,我们把其称为聚落。
一、乡村和城市1、聚落——我们把人们的集中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1)先有乡村,后有城市。
(2)目前,世界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里。
2、聚落的分类:(1)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第一产业的生产活动。
现在也开始办工厂企业和开发旅游业等。
(2)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第三产业)等工作。
3、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P784、同类聚落的景观差异:(1)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特征:(2)世界各地的城市聚落也风格迥异。
二、聚落与环境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1)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充足,适于耕作。
(2)自然资丰富(林、渔、矿等)。
(3)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
2、聚落的分布:(1)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
(2)在高、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3、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1、聚落发展带的利与弊(2)聚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占地面积越越大,建筑物越越多,道路越越完善。
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
(2)聚落的发展过程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有特色的民居正逐步消失。
2、聚落的保护(1)原因: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2)措施:①联合国教科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传统聚落是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各国各级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法规和政策。
小结:本节我们了解了乡村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及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每张重点汇总)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要点一:聚落与环境(重点)1.聚落(1)定义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统称为聚落。
(2)聚落的形式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
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聚落都是由乡村聚落发展而来的。
①乡村聚落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主要形式的聚落。
在农区或林区,村落通常是固定的;在牧区,定居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在渔业区,还有以舟为居室的船户村。
一般说来,乡村聚落具有农舍、牲畜棚圈、仓库场院、道路、水渠、宅旁绿地,以及特定环境和专业化生产条件下的附属设施。
小村落一般无服务职能,中心村落则有小商店、小医疗诊所、邮局、学校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在城市郊区还出现了城市化村这种类似城市的乡村聚落。
②城市聚落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城市一般人口数量大、密度高、职业和需求异质性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般说来,城市聚落具有大片的住宅、密集的道路,有工厂等生产性设施,以及较多的商店、医院、学校、影剧院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
2.聚落与环境(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
②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③交通便利(河流交汇处、沿海等)。
(2)聚落的分布特点(3)聚落的形态团块状聚落:在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
条带状聚落: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在一些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
[来源:学科网](4)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①当地的气候:东南亚的高架屋、云南傣族竹楼——炎热多雨,楼上住人避免潮湿,而且风大凉爽;西亚厚墙小窗——热带沙漠气候,防晒又凉快;北极冰屋——终年寒冷,冰屋冰块构筑,墙体较厚,利于保温。
②当地的资源:如我国黄土高原上的房屋多以窑洞为主,因为黄土具有直立性,厚厚的黄土经挖掘整理后成为房屋,冬暖夏凉,干湿宜人。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一课时)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一课时)导语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自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就开始以聚落的形式居住。
聚落是人类居住的基本单位,也是社会的核心单位。
在聚落中,人们相互依赖、协作,共同满足各自的需求,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关系。
本文将主要探讨人类聚落的定义、类型以及其在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聚落的定义聚落是指人口相对集中,以共同居住和共同生活为特征的地区。
聚落可以分为城市、城镇和村落等不同类型。
城市是最大的聚落形式,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复杂的社会结构;城镇则相对较小,通常是作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过渡区域;而村落则是农村地区人口聚集的地方。
二、聚落的类型1. 城市城市是最典型的聚落类型之一,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通常由高楼大厦、商业区、行政区和居民区等组成。
城市的特点包括:高度的人口密度、繁荣的经济活动、多样化的文化和社会资源等。
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提供了多种就业机会和便利的生活条件。
同时,城市也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2. 城镇城镇是介于城市和村落之间的地区。
它们通常人口相对较少,交通、商业等设施也较为简单。
城镇在过去是农村地区的经济中心,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镇的发展也越来越快速。
城镇提供了工作机会,吸引了很多农村人口移居到城镇,同时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便捷的生活条件。
3. 村落村落是农村地区人口聚集的地方,是农民生活的基本单位。
村落通常由一些农民家庭组成,大多数人依靠农业和农村产业为生。
村落的特点包括:自给自足、生活方式传统、社会关系密切等。
尽管现代化的进程改变了一些村落的面貌,但村落仍然是农村社区的核心,承载着大量的农业生产和农村文化传统。
三、聚落的作用聚落作为人类居住的基本单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聚落在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作用:1. 社会交往和合作聚落提供了人们相互交往和合作的场所。
在聚落中,人们可以共同解决问题、分享资源、相互帮助,形成了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
课件5: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水源充足
地形平坦
交通便利
自然资源丰富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文化遗产:
古代人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城堡、雕塑、壁画、碑 刻、宫殿、园林、陵墓等。
2.保护遗产的重要意义:
(1)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 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地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 教习俗、经济和科学发展水平。 (2)有利于开展文化旅游。
你知道这里是哪里吗?
聚落——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
聚落的类型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 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由于劳动出产方式的差异, 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的景 观有较大的差异。
比一比
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交通特点 人口分布 建筑特点 生产活动
城市 乡村
便利 不发达
密集 稀疏
密集 多高层
非农业产 业为主
分散
农业产业
低层建筑
为主
景世 观界 特各 征地
的 乡 村 聚 落 有 不 同 的
非洲农村景观
条说 件说 有看 关: ?聚
落 的 发 展 和 什 么
我 国 云 南 西 双 版 纳 地 区 的 傣 族 竹 楼
独特的原始传统民居——窑洞 毛泽东住过的窑洞
(3)有利于开展历史和科学研究,了解前人的文化和 技术成就,并有助于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
苏 州 的 周 庄
四合院
云南丽江古城
迷人的威尼斯
小组交流
发展经济的同时该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 你的看法是什么?
角色扮演: 北京的胡同的拆迁问题?
–北京城建局领导 –中外游
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

课题: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了解一、学习导航:(一)预习:1.什么是聚落?世界聚落可以分为哪两类?2.说出聚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什么有利的条件?3.怎样保护聚落?(二)质疑问难: 。
二、探究交流:探究一:读课文与看图片。
(1)什么是聚落? 世界聚落可以分为哪两类?(2)结合自己家乡的所见所闻,畅谈城市聚落和农村聚落有何区别?(3)城市聚落和农村聚落的最大区别是什么?(4)谈谈聚落的特色与当地经济的关系。
探究二:读图4.19。
(1)结合家乡的情况,说出聚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什么有利的条件?(2)你家乡的聚落是稠密的还是稀疏的? 分别说说有哪些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探究三:读图片4.21、4.22、4.23、4.24与4.25 说说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东南亚的高架屋;(2)西亚的厚墙小窗;(3)因纽特人的冰屋;(4)黄土高原的窑洞;(5)云南的傣家的竹楼等。
探究四:读82页课文与83页的图片:(1)为什么要保护传统聚落?(2)你对保护传统聚落有什么高招?教师点拨:1.聚落的形成条件:地形、土壤、水资源、交通、自然资源、文化、历史、政治等。
2.聚落的保护方法:增强人们保护意识,进行维修与改造,建设与保护并重等。
三、达标检测:选择题:(1)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比乡村聚落:A、规模小B、建筑物大C、道路稀小D、建筑物密集(2)一般来说,在人口稀小的地区,村落:A、分布密集B、分布稀疏C、规模较大 D建筑物高大(3)下列地点不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A、水源充足的地方B、交通不便的地方C、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D、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地方(4)在我国南方水资源丰富的地方,许多村落都沿河分布,主要原因是:A、沿河地带土壤肥沃B、沿河地带地形平坦C、沿河地带渔业资源丰富D、沿河地带交通便利(5)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A、聚落密集B、聚落稀疏C、建筑物矮小D、聚落规模小(6)竹楼适合什么地区的人们居住:A、热带雨林地区B、热带沙漠地区C、沿海地区D、内陆地区(7)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A、能反映当地降水多B、能反映当地冬暖夏凉C、能反映当地气候干旱D、能反映当地经济发达(8)北京的古老民居——四合院,记录的政治文化信息是:A、当地的气候特点B、当地当时的经济水平C、当地的地形特点D、封建时代多代同居的家庭关系四、学习反思:。
初一地理上册 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添加标题
聚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介绍聚落的形成背景、历史演变和现代发展
聚落的历史遗迹:介绍聚落中的历史遗迹,如古建筑、古村落等,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
聚落的发展趋势
新型聚落形态的出现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乡村聚落的逐渐消失
聚落发展的可持续性
03
聚落的分布与特点
聚落的分布规律
分布地区:平原、盆地、河谷等地区
分布特点:沿河流、山麓、海岸线等分布
影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交通等
分布规律:不均匀分布,城市多分布在平原地区,乡村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
聚落的特点与优势
聚落的保护与传承: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聚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聚落的文化特色:分析不同地区聚落的文化特色,如建筑风格、民俗风情等
聚落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聚落文化的影响:分析聚落文化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聚落文化的形成:介绍聚落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特点
聚落文化的传承:探讨聚落文化如何传承、发展和演变
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如气候、地形、水文等
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环境,选择适合生存的地点定居
聚落的形成还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聚落的分类
乡村聚落: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聚落
乡村城市融合型聚落:兼具乡村和城市
城市聚落:以非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聚落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初一地理上册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聚落与环境
(三)聚落内民居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描述西北地区的蒙古包建筑特点,并分析此区域民居 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与环境
(三)聚落内民居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民居 西亚传统的民居
东南亚的民居 北极地区的冰屋 黄土高原的窑洞 西北地区的蒙古包
房屋特点
环境特点
聚落与环境
北 京 老 城 的 四 合 院
聚落与环境
(三)聚落内民居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聚落的形成和发展长期过程中,由于世界各地 自然环境差异很大,且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 仰等也不同,往往会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聚落与环境
(三)聚落内民居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西亚传统的民居 黄土高原的窑洞
东南亚的民居
北极地区的冰屋
西北地区的蒙古包
描述东南亚的民居建筑特点,并分析此区域民居特色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与环境
(三)聚落内民居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描述北极地区的冰屋建筑特点,并分析此区域民居特 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与环境
(三)聚落内民居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描述黄土高原的窑洞建筑特点,并分析此区域民居特 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邮 票 上 的 中 国 民 居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我 国 皖 南 古 村 落
知识小结:
乡村
生产力 水平提升
城市
生产生活 方式差异
聚落
发保 展护
分布与形态 体现与反映
环境
自然 环境
人文 环境
气候 地形 水源 土壤 自然资源 …… 交通 科技 ……
聚落与环境
青砖灰瓦、简洁质朴、方正对称
和睦团圆;含蓄封闭;内外 有别;长幼尊卑;均衡中庸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xx年xx月xx日contents •聚落的概念与形成•聚落的发展历程•聚落的特征与功能•聚落的分布与影响因素•聚落的保护与传承•现代聚落的设计与建设目录01聚落的概念与形成1聚落的概念23聚落是指人类长期定居、生活和工作的场所。
聚落包括城市、乡村、小镇、村落等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定居点。
聚落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空间载体,是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的综合体现。
聚落的形成地理环境、气候、水资源、土壤等自然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分工、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文化传统等社会经济因素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政治体制、政策、法律等政治因素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科技进步、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的应用,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聚落的分类可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村庄。
根据规模可分为工业城市、商业城市、港口城市、文化城市等。
根据职能可分为集聚型聚落和分散型聚落。
根据形态可分为单一民族聚落和多元民族聚落。
根据人口结构02聚落的发展历程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存方式的聚落,具有简单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工具制造能力。
狩猎采集聚落以游牧为主要生存方式的聚落,具有移动性和季节性,通常由多个家庭组成。
游牧聚落原始聚落农业聚落以农业为主要生存方式的聚落,具有较为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工具制造能力。
城市聚落以城市为主要生存方式的聚落,具有较为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工具制造能力,同时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中心地位。
古代聚落城堡聚落城堡是中世纪欧洲的主要防御性建筑,城堡聚落则是以城堡为核心的聚落形式,通常由贵族或国王建立。
庄园聚落庄园是中世纪欧洲的主要农业经营单位,庄园聚落则是以庄园为核心的聚落形式,通常由贵族或教会建立。
中世纪聚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吞并周边农村地区。
城市扩张为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政府和企业投资进行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