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合集下载

论家庭因素与犯罪

论家庭因素与犯罪

论家庭因素与犯罪内容摘要关键字一、家庭因素与犯罪形成的相关性二、浅析犯罪形成的家庭根源1、家庭的贫困2、家庭的暴力行为3、家庭所处的周边环境繁杂4、家庭成员的不良人际关系三、关于减少家庭因素对犯罪形成的对策分析1、增强家庭成员的经济能力2、提升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3、政府要切实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四、注解内容摘要家庭因素是整个社会中的一个微观因素,不良的家庭因素对社会犯罪形成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对象。

本文不仅以家庭这个因素作为探讨对象,而且深入家庭中的具体成员,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进行分析犯罪的形成。

此外,基于对家庭因素的具体探究,挖掘其社会犯罪的形成根源,本文对此作出了浅显的对策分析,以作参考。

关键字家庭因素犯罪形成对策分析一、家庭因素与犯罪形成的相关性家庭对犯罪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影响,如父或母对子女的家庭暴力以致子女最终的反抗,亦有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如家庭周边的环境繁杂,人员杂乱,父母或子女与外界人员的不良关系也会导致社会犯罪的发生。

社会学认为,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关系因婚姻和血缘关系而构成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社会中最直接、最亲密的关系。

有句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总会有矛盾。

尽管家庭这个微观因素是社会相互关系中最直接、最亲密的关系,但是家庭内部成员间也难免会有不和之处,也总会有矛盾的存在,只要家庭内部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便有可能会使某一些成员产生犯罪的念头,从而造成社会犯罪的发生。

正如犯罪心理学认为,家庭是个体社会化最初的和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塑造儿童未来的关键场所;家庭可能是人们幸福的摇篮,但也可能是不幸的温床,一念之差,可能使家庭从最亲近的地方变为最遥远的地方。

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的微观社会群体,是对个体进行社会化的最先执行者,因而家庭的经济基础如何,家庭的教育方式如何等各方面都会在后天影响家庭成员的健康发展。

如果一个家庭在各方面都存在缺陷,那么对家庭成员的发展是有极大影响的,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更容易走上社会犯罪的道路。

浅析影响犯罪发生的家庭原因

浅析影响犯罪发生的家庭原因

浅析影响犯罪发生的家庭原因院系:09法学姓名:马闪学号:K10914107摘要:犯罪的发生是综合因素发展的结果,诸如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其中家庭作为人生存的基本单位,对犯罪的发生、预防都有着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家庭环境与犯罪、青少年犯罪、以及导致家庭环境驾驭缺陷的因素来分析影响犯罪发生的家庭原因。

关键词:家庭教育犯罪青少年正文:一、家庭环境与犯罪所谓家庭,即是指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生活共同体。

它是社会细胞和核心群体。

家庭是每个人生活的起点,对每个人的身体发育、知识去的和品德陶冶都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古代就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情”这样一句话。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家庭环境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家庭有抚养和教育子女的功能,并对儿童人格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原发性影响。

支配一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人格也必然与家庭环境的影响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如果说犯罪是社会病态的产物,是社会产生了犯罪,那么从绝对意义上讲,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家庭也就好似产生犯罪的“温床”之一。

家庭对犯罪的影响,一是通过对个体人格形成过程给予的影响。

如果在个体人格形成过程中,家庭环境中出现消极因素并发生作用,会使个体形成不良人格,成为犯罪的主观原因基础。

二是对个体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

家庭经济贫困,生活紧张,家长的不良习气都会影响子女,成为子女犯罪的激发和制约因素;家庭经济富裕,父母若是对子女宠爱无度,便会造成子女好逸恶劳,从而导致犯罪。

二、家庭因素导致犯罪的原因(一)残缺家庭与犯罪研究表明,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同犯罪的发生,变化具有一定的联系。

家庭残缺一般是因死亡、离婚、分局、遗弃等原因使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存在引起的,这些情况就造成了家庭的完整性、稳定性的破坏,是家庭的功能受到削弱或残缺不全。

在这种情况下会是儿童过早的失去父爱或者母爱,设置父母之爱,感情受到创伤,生活缺乏保障,并且失去应有的管教,因而内心极其痛苦,精神忧郁,有的为了摆脱这种痛苦,到社会上寻找精神慰藉,遇到不良因素一不小心机会走上犯罪道路;父母离婚、分局、死亡等都会给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如容易使他们产生羞辱感,具有严重的自卑心理。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及预防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及预防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及预防对策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

青少年犯罪不仅危害着社会的安定,也伤害了青少年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而青少年犯罪背后有许多因素导致,其中家庭因素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在此,我将从家庭因素方面探讨青少年犯罪问题,并提出预防对策。

家庭因素家庭结构首先,家庭结构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结构通常指的是父母关系的稳定性和家庭生活的完整性。

对于青少年来说,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是重要的,家庭结构的不稳定性会对青少年产生很大影响。

通常来说,父母离婚、家庭暴力、亲属关系破裂等都会导致家庭结构的不稳定性,最终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

一些经常离开家的父母,比如担任远洋船员、外出务工等,也会让家庭生活不够完整,无法给予足够的温暖和关爱,增加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家庭教育其次,很多青少年的行为和性格特征都和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是否得当与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密切相关。

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则无疑会增加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有些父母过于严厉,甚至采用暴力的手段,会让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而有些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放任孩子长大不负责,缺乏明确的约束和教育,也会让孩子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和行为。

家庭关系最后,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

家庭关系的融洽与否决定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也决定了彼此的情感交流和支持。

如果家庭关系不佳,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很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不良的行为倾向。

预防对策家庭建设首先,家庭建设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

家庭要有温馨和谐的氛围,父母之间要相互包容、理解和尊重。

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切忌用打骂等过激手段。

一方面,父母不能太过溺爱孩子,不可放纵孩子成长,要严格约束孩子行为。

另一方面,父母要向孩子传递爱、关怀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交流沟通其次,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非常重要。

以家庭教育为背景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以家庭教育为背景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以家庭教育为背景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青少年犯罪心理是一个困扰社会的严重问题,其背后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家庭教育为背景,深入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并提出积极的解决途径。

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导师。

然而,一些家庭教育方式和环境的不当,却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

首先,家庭教育中忽视情感关怀是导致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些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或经济状况,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他们对孩子缺乏关心和理解,不妥善解决孩子的情感问题,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挫败甚至愤怒等负面情绪,从而将这种情绪转化为犯罪的动机。

其次,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教育是引发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家庭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导致孩子对正常社会规范的认知模糊。

比如,家长对权利和义务的解释模糊不清,孩子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容易陷入迷惑和困惑,从而选择违法犯罪的行为。

此外,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也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中存在父母离异、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暴力等问题,容易使孩子感到无助和不安全,进而导致孩子产生逃避和反抗的心理,选择犯罪行为作为一种宣泄或逃避的方式。

青少年犯罪心理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不仅对个人造成伤害,还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因此,解决青少年犯罪心理问题迫在眉睫。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家庭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发展。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尽量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家长可以通过加强亲子沟通、经常关怀问候孩子的生活情况,以及尽量陪伴孩子等方式来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其次,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教育也是解决青少年犯罪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家长应该倡导和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孩子要懂得责任、正义、诚信等道德观念。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影响因素分析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影响因素分析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影响因素分析犯罪行为是社会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刑法领域中,研究犯罪心理的影响因素对于预防犯罪、惩治罪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和防控策略。

一、人类本性与犯罪心理人类本性中固有的一些特点会对犯罪心理产生影响。

比如,嫉妒、贪婪、憎恨等情感因素能够激发人们的内心欲望和冲动,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此外,恶劣的环境也会对个体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促使其产生犯罪行为。

因此,了解人类本性及其与犯罪心理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打击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二、心理健康问题与犯罪行为心理健康问题是导致犯罪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对现实的认知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受损,容易对周围环境做出过激的反应,从而产生暴力行为。

此外,心理健康问题也包括一些人格障碍和心理疲劳等,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人们失去对伦理和法律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社会文化与犯罪心理社会文化因素是导致犯罪心理产生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对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产生深远影响。

一些社会文化中,对于暴力行为、违法乱纪的容忍度较高,这样的环境容易使个体形成一种以权力和暴力解决问题的信念,从而提高犯罪发生的概率。

四、经济因素与犯罪心理经济因素是导致犯罪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对贫困的个体容易因为生活所迫而采取非法手段获取财富,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此外,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也会导致一些人对社会的不满和压力,进而转化为犯罪行为。

五、教育与犯罪心理教育因素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

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能够提高个体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降低其从事犯罪的可能性。

相反,教育程度低、受教育机会差的个体往往对法律的不了解,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增加犯罪行为的发生。

六、家庭因素与犯罪心理家庭因素在犯罪心理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家庭暴力、缺乏父母爱护等问题容易导致个体形成反社会行为的倾向,进而产生犯罪行为。

浅谈家庭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浅谈家庭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浅谈家庭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西方历史上对于犯罪心理问题的探索,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

柏拉图曾认为“某些人犯罪系由于疾病的原因”,主张“免除其处罚”。

亚里士多德认为:“那在美貌、体力、家世或财富各方面大大胜于他人的人,或者反之,那非常贫困、孱弱或非常不体面的人……这两种人中,其一变成狂暴的大罪犯,另一则变成无赖和下贱的流氓。

他们会犯相应的两种罪,其一起于暴戾,另一起于无赖狡诈。

”还有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对犯罪心理问题有各种各样的探讨,但作为独立学科的犯罪心理学则是18世纪后半叶以至19世纪以后才逐渐形成的。

犯罪心理与一般心理都是人们的头脑对存在的能动的反映。

因此,犯罪心理的实质、犯罪心理的形成都只有从人的头脑与其所反映的存在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去探索和认识。

概括地说,犯罪心理的形成是有关的社会学因素、生物学因素和心理意识因素辩证统一、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社会学因素相对来说经常起着主导作用。

这里所指的社会学因素包括:社会历史背景,阶级地位与阶级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斗争与人际交往关系,社会影响,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学前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文化艺术生活与公共宣传,个人境遇,犯罪机遇等等。

有关的生物学因素指的是遗传基因,先天生理缺陷,遗传疾病,个体素质,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点,内分泌的不平衡,物质代谢的异常,某些疾病及其后果,体质与健康方面的其他特点等等。

有关的心理意识因素则是指个体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气质、性格、能力、年龄心理特点、人格障碍与其他心理缺陷或心理变态、心理定势以及特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心理状态等等。

家庭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环境以及蕴涵在家庭因素之中的家庭文化,对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和性格都会产生影响。

而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和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会为家庭成员犯罪心理的形成埋下隐患。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分析,浅谈一下家庭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关系。

罪犯心理原因分析

罪犯心理原因分析

罪犯心理原因分析罪犯心理原因分析一、罪犯心理概述罪犯心理是指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

罪犯心理主要包括罪犯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这些心理特征不仅影响罪犯的改造和再社会化过程,也影响监狱的管理和安全。

因此,了解罪犯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对于提高监狱管理和改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罪犯心理原因分析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指罪犯在犯罪行为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

犯罪心理是导致犯罪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犯罪行为发生前,罪犯往往存在着不良的心理状态,如认知偏差、情感不稳定、意志力薄弱等。

这些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与罪犯的犯罪行为密切相关。

2.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影响罪犯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罪犯的心理社会因素包括家庭背景、教育程度、职业经历等。

这些因素对于罪犯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例如,家庭背景不良的罪犯往往存在着情感不稳定、自卑等问题;教育程度较低的罪犯往往存在着认知偏差、缺乏法律意识等问题。

3.监狱环境因素监狱环境因素也是影响罪犯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监狱环境包括监狱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监管方式等。

监狱环境对于罪犯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地理位置偏远的监狱往往存在着与外界隔绝、信息不畅等问题,这容易导致罪犯的心理失衡和焦虑。

4.个人成长经历因素个人成长经历因素是影响罪犯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罪犯的个人成长经历包括童年经历、家庭关系、教育经历等。

这些因素对于罪犯的性格形成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童年经历创伤的罪犯往往存在着信任感缺失、情感不稳定等问题;家庭关系紧张的罪犯往往存在着沟通障碍、自卑等问题。

三、总结罪犯心理是影响监狱管理和改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罪犯心理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罪犯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为监狱管理和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对罪犯心理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罪犯的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干预和支持,帮助罪犯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改造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以家庭教育为背景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以家庭教育为背景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以家庭教育为背景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摘要】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犯罪心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情绪管理能力、行为规范、社交能力等方面都有深远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行为规范,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从而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

相反,不良的家庭教育则可能诱发青少年犯罪心理。

建立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加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全面加强家庭教育,才能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保障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犯罪心理、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发展、家庭氛围、价值观塑造、情绪管理能力、行为规范、社交能力、预防青少年犯罪、健康成长、家庭教育不良、家庭和谐。

1. 引言1.1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之一,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心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个体最早接触的社会单位,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塑造青少年的心理。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在家庭环境中,家长是最主要的教育者,他们对青少年的言传身教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行为与价值观。

如果家庭教育偏离了正确的方向,缺乏规范与引导,青少年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进而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家庭对青少年的情感培养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家庭的温暖和支持能够让青少年建立自信和自尊,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因情绪失控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和行为。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塑造青少年正确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避免青少年陷入犯罪的泥淖。

在预防青少年犯罪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2. 正文2.1 家庭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家庭教育在塑造青少年的价值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家庭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西方历史上对于犯罪心理问题的探索,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

柏拉图曾认为“某些人犯罪系由于疾病的原因”,主张“免除其处罚”。

亚里士多德认为:“那在美貌、体力、家世或财富各方面大大胜于他人的人,或者反之,那非常贫困、孱弱或非常不体面的人……这两种人中,其一变成狂暴的大罪犯,另一则变成无赖和下贱的流氓。

他们会犯相应的两种罪,其一起于暴戾,另一起于无赖狡诈。

”还有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对犯罪心理问题有各种各样的探讨,但作为独立学科的犯罪心理学则是18世纪后半叶以至19世纪以后才逐渐形成的。

犯罪心理与一般心理都是人们的头脑对存在的能动的反映。

因此,犯罪心理的实质、犯罪心理的形成都只有从人的头脑与其所反映的存在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去探索和认识。

概括地说,犯罪心理的形成是有关的社会学因素、生物学因素和心理意识因素辩证统一、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社会学因素相对来说经常起着主导作用。

这里所指的社会学因素包括:社会历史背景,阶级地位与阶级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斗争与人际交往关系,社会影响,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学前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文化艺术生活与公共宣传,个人境遇,犯罪机遇等等。

有关的生物学因素指的是遗传基因,先天生理缺陷,遗传疾病,个体素质,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点,内分泌的不平衡,物质代谢的异常,某些疾病及其后果,体质与健康方面的其他特点等等。

有关的心理意识因素则是指个体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气质、性格、能力、年龄心理特点、人格障碍与其他心理缺陷或心理变态、心理定势以及特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心理状态等等。

家庭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环境以及蕴涵在家庭因素之中的家庭文化,对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和性格都会产生影响。

而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和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会为家庭成员犯罪心理的形成埋下隐患。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分析,浅谈一下家庭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关系。

案例:2009年11月23日的夜晚,冰雪的覆盖让北京的大街小巷显得有些平静。

一名大学女生正与其男友在网上聊天,上了年纪的父母已经在休息了,嫂子照顾孩子睡觉后自己也睡下了。

这对情侣正聊着天,可是女生不知怎么地就没回复了,过一会就下线了,她男友怎么都联系不上她。

几天之后他才知道与女友已天人相隔,还有女友的父母、嫂子、两个侄儿,一家六口竟惨死家中。

而凶手,竟是他们的至亲——女友的哥哥李磊。

案发后,李磊带着事先买好的火车票一路南下。

一路旅游观光,挥霍金钱。

在三亚被警方抓获之后,他竟感叹自己最大的遗憾是没看到三亚的海。

一家六口惨遭灭门,这让我们震惊;而凶手竟是一家之主,这更是让我们感到恐惧。

是什么样的原因酿造了这次的悲剧,是什么样的矛盾累积竟让李磊将自己的家庭毁灭?一、家庭教育对犯罪心理的影响家庭是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举止言行和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

父母行为不检点或采取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都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后果,为将来的违法犯罪行为埋下隐患。

据李磊及其亲友的陈述,在李磊小时候,父母对其管教极为严厉,甚至有些粗暴。

正是这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导致了李磊心中与其父母的对立,为其犯罪心理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有关教授在分析此案时还提到了一个特殊的背景:李磊在家中是长孙又是独子。

通常情况下这种孩子会有宠养的背景,即得到祖父母的特别宠爱,因此在受到父母的严厉管教时,其“任性”的性格容易产生与父母对立的情绪。

李磊是否真的属于这样一种情况,我不敢断定。

但从中我们已经能显而易见而又深刻地体会到家庭教育对犯罪心理产生和形成的重要影响。

“少年丧失家庭的积极影响,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不佳,接近不良的伙伴等因素可能是相互作用的,但几乎在所有这种场合下都能见到这几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家庭、学校和同伴是所有儿童和少年共有的自然环境,对他们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

其中家庭有特殊的作用,因为它不同于其他的教育机构。

一般地说,它能在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在人的一生中给人以影响”。

娜妮.J.西格尔在其论著《青少年犯罪》中指出:“在一个有病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由于他们目睹了暴力和冲突、情感上不和谐,以及社会冲突等,其犯罪的驱力比其他青少年要大得多。

”我国家庭中普遍存在的不当教育方式通常有溺爱型、虐待型和放任型。

溺爱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为达到个人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去伤害别人。

虐待型的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子女与父母的对立,子女在感受不到家庭亲情的情况下,容易自甘堕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而父母在溺爱与严厉软硬兼施之后还无济于事的,便会采取放任的态度。

这种放任不管的态度极易让子女在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染上恶习,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无论是溺爱、虐待、还是放任,都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偏差和实施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量的研究表明,来自父母的惩罚与青少年犯罪行为紧密相连。

自官方统计表明,极粗暴和极松懈的家庭都蕴涵着青少年犯罪的倾向。

由此可见,家长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提高教育能力,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杜绝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并为国家建设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家庭环境对犯罪心理的影响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是人们生存的基本环境,而且也是人类个体化社会化最初和最重要的形式。

人的思想意识、性格特征、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其关键所在。

家庭环境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孩子的成长上,家庭里的每个成员都会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而且这影响是长期的。

不良的家庭环境有多种情形,其中不和睦的家庭在现实中较为常见。

不和睦的家庭是指家庭中的主要成员之间不能友好相处的家庭。

在以相互仇视、冷漠或不关心、缺乏内聚力的未破裂家庭中,家庭成员违法的可能性,比具有内聚力、互相钟爱、互相支持的破裂家庭还要高。

此案例中李磊生活在一个不和睦的家庭中,这对他的犯罪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李磊自述其犯罪是由于长期的家庭积怨。

通常,家庭不和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夫妻感情不和,一种是父母与子女感情不和。

而这两种情形正好叠加在了李磊身上。

由于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问题,李磊从小就有与父母对立的心理。

而李磊的妻子在家中又争强好胜,夫妻之间存在着矛盾。

与父母感情不和,与妻子也感情不和,多年的家庭积怨在李磊心中埋下了祸患。

李磊向警方交代“这种念头曾经有过,当天比较强烈”,可见家庭积怨对其影响之深。

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的情感联结,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关心、理解和爱,相互间的信任和支持等有助于提高家庭成员的社会适应性,形成乐观、积极的人格特征,具有较好的认同感、安全感和心理支持;相反,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攻击、敌视,矛盾性强,与家庭成员的亲密度低,缺乏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帮助,这样容易使家庭成员的情绪不稳,焦虑、紧张、易怒、抑郁;也容易使家庭成员适应性差、残忍、不人道,对人抱有敌意,进而易致使家庭成员犯罪。

因此,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应该善待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的家庭负责。

多跟自己的家人沟通、互相关爱。

一个温馨、融洽的家庭环境对犯罪心理的预防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家庭因素背后的危机这起令人感慨万千的悲剧,有一种让人惊惧的东西——如果危险来自于外部,倒是可以防范的。

而如果危险是来自家庭的成员,则防不胜防,令人绝望。

家庭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平凡的意义。

在家外,我们套着厚厚的自我防护工具,而在家里,就把最柔软最脆弱的部分,暴露无遗。

然而,当这个可以放心地放下自己心灵的地方,却出现了重重的危机和杀气时;当亲人与亲人之间,可以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对方置于死地时,这样的家庭可以说时时刻刻都充满着危机。

在当下人们生活压力普遍增大,多数人关注物质多于关注心灵,人们在单位和社会上与人的交往已耗尽了不多的耐性,回到家中,暴露出的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最脆弱的一面,也可能是最凶悍的一面。

而在这个时候,一个小矛盾,一个个本不必要的争端,被激动的情绪发酵,最终将会成为一个悲剧。

而在这个时候,我们的社会,包括施害人和受害人在内的所有人,都显得那样的无辜和伤心。

因为有许多悲剧,原本可能因几句知冷知热的问候和如坐春风的安慰而化解。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发展了生产力,而且在更深层次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经济利益的驱使让人们变得过分注重物质利益,甚至出现极端个人主义。

在次案例中,六百万的拆迁补偿款成了导火索。

而凶手李磊在犯下命案后,一路挥霍金钱,真奔理想之地——三亚。

在这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麻木不仁、没有感情的人,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

市场经济信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到处为物质利益所笼罩。

一些人完全抛弃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以自我为中心,为了金钱和物质的利益,铤而走险地实施犯罪行为。

或许是我们的市场经济建设还处在初期阶段,所以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而当这样的现象和行为渗透到家庭中时,我们不免会不寒而栗。

本来,世界上所有的家庭悲剧,基本上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和外部心理辅导而得到缓解;多数家庭的矛盾和误会,也可以通过亲情感化,自我调控或外部调解,而达到消解。

就算矛盾实在不可调和,也仍还有许许多多的方式可以解决。

而李磊却采用毁灭家庭的方式酿造了更大的悲剧,这样的悲剧值得我们深思。

家庭文化的缺失,是隐藏在家庭因素背后的危机。

而家庭文化的营造,需要正确的家庭教育,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共同努力所创造的家庭环境,而政府的引导和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违法犯罪行为之前就已形成了不良的个性。

这些不良的个性与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很大关系,而父母采取不同的养育方式与他们的认知水平及自身婚姻家庭生活是否健康正常、稳定、有无矛盾冲突有很大关系。

因而要预防很多犯罪行为必须首先着眼于源头,这就是要提高父母的认知水平,解决婚姻家庭问题,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个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对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起到积极的作用。

也希望很多家长能意识到这一点,不断加强法律意识、正确自己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努力营造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