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__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

合集下载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

2、遗传负因 4、精神障碍 6、酒精中毒 8、药物依赖
家族史研究:美国的戈达(H_H.Gotdard) 曾对卡利卡克(KaUikak)家族进行了长期的研究, 于1927年出版了《卡利卡克家族——有关心理 不健全的遗传性研究》一书,他宣称犯罪具有 遗传性。
双生子研究:法国精神病学家朗格(nge) 曾进行了犯罪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 的犯罪一致率比异卵双生子高。
称。

从人类学来看,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人是生物性与
社会性的统一。因此,研究人类行为,须臾离不开对人的 生物机体及其生理机制的考察,否则就缺乏主体活动的物 质基础。作为人类极端行为的犯罪,无疑也打上了动物本
能及生物体生理机能的烙印。只有研究人的生物属性及生
理机能,才能更好地认识与揭示人类行为包括犯罪行为的

1972年美国在对汽车事故的研究报告中提出, 全年有47%的不幸事故发生在临界日中。
经调查,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和美国三里岛 核电站事故,主要原因是行为人操纵过失,事 故当天有4/5的人处于单临界日,1/5的人处 于双重临界日。我国安徽省芜湖市第一运输公 司汽车队,在分析本队肇事驾驶员时发现,驾 驶员在体力、情绪、智力双重或三重临界日内 发生交通事故占全部事故的65%。可见,个体 犯罪行为尤其是过失犯罪行为的发生,与人体 生物节律的危险期有密切关系。
生成原理及其作用机制。

遗传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年龄、性别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神经生理及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人体生物节律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1876年龙勃罗梭发表《犯罪人论》,提出“天 生犯罪人”的观点 人类对于遗传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精神发育不全(低能) 3、内分泌异常 5、物质代谢异常 7、脑损伤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模仿和学习不 良行为模式
不良的认知
心理因素
行为因素 选择不良的行 为方式
意志的两极性
缺失的个性 倾向性 有害的行为 习惯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外因素
社会风气
工作场所和 职业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宏观环 境因素
家庭 社会微观环 境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不良群体 学校
定型阶段
消失阶段
犯罪行为实施后,犯罪目的达到,犯罪动机消失。或者,犯罪目的未达到, 犯罪人产生新的犯罪动机,原来的犯罪动机消失。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三、犯罪动机的冲突斗争
犯罪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三节 罪动机的形成及发展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教学建议
自测练习题答案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四、实施犯罪过程中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
恶性转化 良性转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四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经典---犯罪心理学

经典---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1、犯罪人(主要研究对象);2、一般违法人;3、虞犯;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的人;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2、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3、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四、近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Hans Gross, 1847-1915)于1897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真正意义的犯罪心理学。

此书的出版,被视为是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概述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一、犯罪心理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1、反社会意识(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2、强烈、畸变的需要3、犯罪动机(最活跃的、直接动力)4、不良兴趣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2、扭曲的道德意识3、错误的法律意识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1、特定的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2、消极的性格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缺陷的突出表现①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物欲型)②性格的情绪特征(暴力型等)③性格的意志特征(共有)④性格的理智特征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4、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某种能力的特殊形态的熟练,又是一种生活定势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必备的心理条件)1、消极、不良的心境2、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1、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需要、兴趣2、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3、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一)一般模式(常见、典型)泛指隐藏在大多数犯罪者头脑中与常见犯罪行为后面的内在心理驱动力的构成状况。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02
犯罪心理结构发展阶段
初级阶段:动机生成与认知失调
动机生成
犯罪动机是驱动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在初级阶段,个体可能受到各 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生活压力、社会不公、心理失衡等,从而产生犯罪动机 。
认知失调
在动机生成过程中,个体往往会出现认知失调的现象。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行为 产生合理化的解释,以降低内心的罪恶感和焦虑感。这种认知失调可能导致个 体对犯罪行为产生错误的认知和评价。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汇报人: 2024-02-05
目录
• 犯罪心理结构概述 • 犯罪心理结构发展阶段 • 犯罪心理结构变化过程 • 犯罪心理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 • 犯罪心理结构变化的案例分析 • 犯罪心理结构变化的预防措施
01
犯罪心理结构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犯罪人在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而典型的心理特征和 心理倾向的总和。
03
犯罪心理结构变化过程
动机斗争与矛盾心理行为前 ,内心常存在动机冲突, 如追求利益与道德约束的 矛盾。
矛盾心理
犯罪者在犯罪过程中可能 产生犹豫、彷徨等矛盾心 理,反映其内心的不安与 挣扎。
动机强化
在某些情况下,犯罪者的 犯罪动机可能被强化,如 受到不良团伙的影响或利 益诱惑。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经济地位
贫困、失业、社会不公等经济压 力可能导致个体产生犯罪动机。
社会文化环境
亚文化、价值观冲突、道德沦丧等 社会文化因素可能对个体犯罪心理 产生影响。
社会控制机制
社会监督、法律制度、道德规范等 社会控制机制的失效可能助长犯罪 心理的形成。
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结构
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等家庭结构 不完整可能导致子女缺乏关爱和

最新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PPT课件

最新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PPT课件

脑部结构的损坏与犯罪
1.脑部边缘系统
• 下丘脑调节人的动机行为,并且调节 着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当下丘脑受损, 人就难以控制自己的欲望,为达到 “快乐刺激”而引起犯罪行为
• 杏仁核的功能是情绪控制和情绪记忆 形成。采用结构影像技术对暴力犯的 研究显示, 暴力犯杏仁核的容量有显 著减少
边缘系统
24
• 2.大脑皮层
(二)瘦长型:身材瘦长、手 足粗短,性格内向,多愁善感。多 犯盗窃和欺诈,累犯较多
(三)健壮型:身材健硕强壮、 王锐.新编 犯罪行为心理肌学肉[M]发.北达京.、中国精人力民充人民沛公具安有大学爆出发版性社.格201。0
金国华多.犯犯罪心暴理力学财[M]产.桂罪林.和广西性师犯范罪大学出版社.2009 (四)障碍型:身体发育不正
参考资料: 皮建华《生理与犯罪简论》[J].四川省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38)
体形与犯罪
• 1949年Sheldon用胚胎学的三个概念评价 人的体形: • 1.内胚层体形 • 2.中胚层体形 • 3.外胚层体形
• Sheldon对各200人共400人的男性少年犯 罪人和大学生进行对比研究,每种体形按 1~7进行评分,发现犯罪少年中胚层型很多, 外胚层型很少;而大学生中外胚层型很多, 中胚层型较少
• Brown等发现士兵中的侵犯行为史与CSF中 NE代谢物MHPG水平呈正相关,这表明中枢 NE更新增强,会导致人更具有侵犯性。
• 研究显示,普通人群服用苯异丙胺提高多 巴胺功能会导致更多的攻击行为。而多巴 胺过剩也是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化学基础。
参考资料: 应柳华《暴力犯罪生理机制的研究》[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3)
体内化学元素与犯罪
•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两位犯罪学家从得克 萨斯监狱中搜集了暴力犯与无暴力犯罪 记录者各38名的头发样品, 将他们严格 分类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暴力犯 体内镁、硅、钾、钠、铁、锌等的含量, 以及锌与铜、铜与铁的比例极不正常。

_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共43页

_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共43页
_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第三讲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三讲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格等
(三)犯罪主体的行为因素
1、参与错误的活动 2、选择不良的行为方式 3、养成有害的行为习惯 4、模仿和学习不良行为模式

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客体因素
(一)个性的不完全社会化
1、缺乏道德良心与罪责感 2、情感发育滞后 3、无视权威不遵从社会规则 (二)宏观社会环境
1、社会经济因素 2、政治因素 3、法制因素 4、文化因素
第三讲 影响犯罪心理 形成的因素
重点问题: 1、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 2、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客体因素
一、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
(一)犯罪主体的生理因素 • 1、年龄因素 • 2、性别因素 • 3、生物学因素 (二)犯罪主体的心理因素 • 1、认识的偏差 • 2、情感的失调 • 3、个性倾向性的缺陷 • 4、个性心理特征的异常:能力气质性
(三)微观社会环境
1、家庭环境因素 2、学校教育因素 3、人际关系因素 4、就业因素(失业、工作环境与性质) 5、社区因素
(四)自然环境因素
1、地理环境 2、气候与季节 3、时间
(五)情境因素
1、被害人 2、现场其他人和现场气氛 3、现场条件 4、犯罪机遇

犯罪心理学2、影响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诸因素

犯罪心理学2、影响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诸因素
不良的道德品质
犯 罪 心 理 形 成 因 素
环境
因素
自我控制系统缺陷 家庭环境 工作环境 学校环境 居住环境 职业 季节 地域 自然灾害 时间 侵害对象 现场其他人 现场条件和气氛 机遇
社会环 境因素
自然环 境因素
情境 因素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主体因 素,是指犯罪人犯罪心理赖以形成的生理情况、 心理和行为发展水平等因素。
四、多元性的犯罪原因论 这种学说认为,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并不是由某一 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五、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犯罪原因、犯罪心理实质的理论 首先,客观现实的不良因素是犯罪心理产生的根源。 其次,犯罪人的生理素质是犯罪心理产生的自然前 提。 最后,犯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犯罪心理得以产生的 直接原因。 总之,犯罪心理的产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 果,但这些因素的作用绝不是平等的,而是有一定的主 次关系,并且是相互作用的。 .
(三)条件反射论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 (H.J.Eysenck)根据巴甫洛夫的 条件反射学说认为,人的“社会 化”就是“朝向正确方向”的条 件反射的形成,乃是学习社会规 范的结果,没有完成这个过程的 人就容易犯罪。美国学者伯吉斯 (R.LBurgess)对萨瑟兰的理论提 出修改意见,主张犯罪行为是通 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而习得的,并 且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 的强化。他们强调犯罪人的直接 经验和其他罪犯的影响,强调犯 罪行为决定于外部刺激环境。
(三)心理原动力说 这种学说主张,犯罪心理来源于人的心理本 能,即所谓本原性的心理原动力。人的犯罪心 理活动的发生,是这种心理原动力的继续和发 展,要抑制和矫正犯罪心理,就要正确引导这 种心理原动力。 1.侵犯性说 这种学说认为,侵犯性是人的一种本能, 如果人能消除自己的侵犯性这个犯罪心理原动 力,就不会犯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
现代犯罪心理学研究认为,犯罪心理的形成并不仅仅受生物因素的影响,犯罪心理的形成与主体外的环境因素有关,这些环境包括自然因素、家庭因素、教育文化因素等。

一、自然环境对犯罪的影响
(一)犯罪的时间特征
1.犯罪的钟点特征
有研究表明,抢劫、盗窃,一般发生在18点至24点时较多,尤以20点至24点最多。

谋杀、伤害等针对人身的犯罪,也在晚上10点至12点最多,占16%。

晚上8点至次日凌晨2点的六小时中发案率高达45%,而在凌晨4点至中午12点的八小时中的发案率仅有1/4。

也有研究表明,扒窃、过失致人死亡等在白天发生较多。

如扒窃,在上午9点至下午6点,这是人们上下班的交通拥挤时间,此时在公交车站、车内、商店中及大街上等扒窃活动
最多;过失致人死亡往往发生在12点至17点,其次是上午9点至12点。

这与上下班的交
通拥挤,及下午时间司机精神疲惫不无关系。

2.犯罪的日期特征
有些犯罪在时间段上容易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如,醉酒驾驶往往发生在周末或节假日。

3.犯罪的季节特征
在一年四季中,随着气候的变化,犯罪也呈现出一些规律性。

大体而言,对财产犯罪,
如盗窃、抢劫等犯罪,其发案率的最高峰时期往往在秋季至冬季,而针对人身的犯罪,如杀人、伤害等暴力犯罪,以及强奸、猥亵等性犯罪,则在春季至夏季期间最多。

(二)犯罪的地域特征
1.不同区域犯罪现象的特点
气温高的地区比寒冷地区的暴力性犯罪多;政治文化中心,尤其是经济活动频繁地区的
财产犯罪比暴力犯罪多;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如车站、码头等侵犯人身的犯罪多;工矿地
区等针对人身的犯罪较多;甚至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贫富程度也对犯罪种类和犯罪率都有影
响。

2.犯罪的城乡差异
我国城乡犯罪的差异表现在:
(1)从犯罪数量上看,尽管农村有些犯罪比城市严重(拐卖妇女、儿童等罪),但是,城市的犯罪率普遍比农村高。

(2)从犯罪类型上看,城市的财产犯罪多,农村的暴力犯罪多。

城市犯罪率高于农村的原因在于:
(1)城市中引发犯罪行为的刺激因素相对较多;
(2)城市中传统的社会控制思想相对较弱。

二、家庭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的缺陷
1.缺损家庭
2.贫困家庭
3.有不道德、违法或犯罪成员的家庭
4.不和睦的家庭
(二)家庭教育的缺陷
家庭教育缺陷的表现
1.过于严格,如拒绝、敌对、过分干涉、支配、期望过高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