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儿童情绪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的社会化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反应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
以后,情绪逐渐分化和发展,与脑的成熟和肌肉运动的分化有密切关系。
同时,与社会性需要和社会性适应有关系。
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趋势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年龄而增加。
研究表明,3岁儿童比1岁半儿童微笑的总次数有所增加其中,儿童自己由于玩得高兴而笑起来的情况,即对自己的微笑,在1岁时占的比例较大,而3岁时很小。
换句话说,非社会性的微笑逐渐减少,而社交微笑则大为增加。
另有研究比较了4岁和8岁儿童在看电影时的社交性情绪表现。
结果也表明,8岁儿童比4岁儿童情绪交往的次数有所增加。
其中,4岁儿童主要的交往对象是教师,而8岁儿童则主要和邻近的儿童交往。
(二)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学前儿童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
1~3 岁儿童情绪反应的动因,除与满足生理需要有关的事物外,还有大量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事物。
例如,该年龄儿童有独立行走的需要,如果父母的要求和儿童自己的需要不一致,就会出现矛盾。
解决矛盾的方式常常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
比如,被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行走,会感到愉快,否则就不愉快。
3~4 岁儿童情绪的动因是处于以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
幼儿有要求别人注意、要求和别人交往的需要。
成人对幼儿不理睬,可以成为一种惩罚手段,小朋友不和他玩,对幼儿也是一种痛苦。
(三)情绪表达的社会化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
有的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
而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
情绪表达方式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手势和动作)以及言语表情。
面部表情是生理表现,又和社会性认知有密切关系。
掌握社会性表情手段有赖于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情绪是个人对于特定事件或刺激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情绪通常包括积极情感(如喜悦、兴奋)和消极情感(如恐惧、愤怒)。
婴幼儿时期,情绪常常通过表情和身体语言表达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更能够通过言语表达情感。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儿童的基因和遗传背景对情绪的表达和调节能力有一定影响。
有些儿童可能天生就对一些情绪更敏感,而另一些儿童可能更容易冷静和镇定。
其次,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对儿童情绪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温暖、支持性的父母关系和家庭氛围能够促进儿童积极情感的发展,而压力和冲突的家庭环境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
第三,社交环境和同伴关系对儿童情绪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儿童的情绪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得到发展和提高,而缺乏良好的交往能力和友谊可能会导致情绪障碍的出现。
对于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家长和教育者应当给予关注和帮助。
他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儿童情绪的健康发展。
首先,提供一个温暖、安全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
家长可以通过给予孩子积极的情感回应来激发他们积极情感的发展,同时要尊重他们的负面情绪并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
其次,提供适宜的情绪教育和情感管理技巧培训。
通过教授儿童情感表达的途径和情绪调节策略,帮助他们学会正确表达情感和处理冲突。
第三,鼓励儿童的自主性和自我表达。
给予儿童适当的自主权和决策空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总之,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是一个渐进、复杂的过程,受到基因、家庭环境和社交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家长和教育者应关注儿童情绪的健康发展,并提供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表达和情绪调节能力,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和社交发展。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1. 学前儿童情绪的初步表现学前儿童的情绪发展就像一场精彩的演出,舞台上总是充满了惊喜和变化。
小朋友们的情绪,就像调皮的猴子,时而开心得像个小太阳,时而又像被风吹走的蒲公英,飘忽不定。
其实,情绪的变化是他们探索世界、理解自己和他人过程中的一部分。
小孩子一会儿高兴得手舞足蹈,一会儿又因为小事儿哭得稀里哗啦,这可真让人捧腹大笑。
比如说,他们可能因为看到小狗在街上跑来跑去而欢呼雀跃,但也可能因为拿不到玩具而撅起小嘴,简直是小情绪的调皮鬼。
1.1 快乐的情绪孩子们的快乐情绪,简直就像阳光一样,温暖又灿烂。
只要一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在公园里追逐伙伴,他们的笑声就会像银铃般响起。
快乐的情绪对他们来说,简直就像喝了能量饮料,充满了活力!这些小家伙们的快乐,往往能感染周围的人,让大人们也忍不住跟着傻笑。
有时候,一场无心的捉迷藏游戏就能让他们玩得不亦乐乎,连时间都忘记了。
1.2 悲伤与沮丧然而,快乐的背后,悲伤也是不可避免的。
有时候,一颗小小的玩具破损,就能让他们伤心到哭泣,感觉天都塌下来了。
孩子们的悲伤和沮丧,往往是因为他们还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或者无法理解某些事情的发生。
你可能会发现,他们会因为失去玩具而像小小的泪人儿一样,哭得不止。
这个时候,父母和老师就得像超级英雄一样,给予他们安慰和理解。
2. 社交情绪的逐步形成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社交情绪也开始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最开始,他们可能只是单纯地喜欢跟小伙伴一起玩,完全没有顾虑。
但慢慢地,他们开始意识到,和别人相处可不是那么简单。
比如,当一个小朋友想要玩另一个小朋友的玩具时,可能就会面临“你不能借”的尴尬。
这时候,孩子们就会开始学习分享,理解合作的重要性。
2.1 同理心的萌芽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同理心也在悄然发展。
你可能会发现,当一个小朋友摔倒了,另一个小朋友会主动跑去扶起他,甚至会露出关心的眼神,问:“你还好吗?”这种情感的交流,正是他们情绪发展的重要一环。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三、婴儿的焦虑
(一)陌生人焦虑
随着婴儿逐渐能分清陌 生人和熟人,随着母婴关系 的日益亲密,婴儿能很好的 把主要抚养者母亲和陌生人 区分开来,陌生人的出现便 会引起婴儿的恐惧、焦虑。
(二)分离焦虑
随着婴儿与母亲情感联结的进一步建立,婴儿也 出现了第二种形式的焦虑——分离焦虑,即婴儿与某 个人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联结后,又要与之分离,就会 表现出伤心、痛苦,拒接分离。
2、婴儿的笑
(1)自发的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
有趣的是,即使在新生儿期微笑也存在性别差异,女 婴自发微笑的次数比男婴多。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 婴儿能够区分社会的和非社会的刺激,对人脸、人 说话的声音开始有特别的选择,明显对社会刺激笑 得更多,出现了最初的社会性微笑。但还不能区分 不同人。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以后) 从3.5个月尤其是4个月开始,随着婴儿处理刺激内 容能力的增强,他能够区别熟悉的面孔和其它的东 西,开始能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微笑,出现有选择 的社会性微笑,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
第二,情绪识别能力。许多研究还发现,1岁甚 至更早的婴儿已能“察言观色”,这意味着他们 此时已经能够对父母和陌生人的情绪做出反应, 他们能够识别和理解别人的情绪,并懂得如何得 到你的关注等等。例如,如果一个陌生人能够和 妈妈亲密交谈,他们对这个陌生人接近自己的紧 张程度就会明显小于妈妈排斥的人。毫无疑问, 这一能力对婴儿来说,有重要的生存价值和社会 适应意义。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一节 情绪体验与情绪表达
一、情绪的功能与发生 (一)情绪及其基本功能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1、总是与某一个情绪相关的诱发事件有关。比如:惊奇是 由意想不到善意的事件引发的,愤怒是因为目标被干扰, 恐惧是危险的场景引发的,耻辱是因为自尊受到打击。 2、生理成分。比如:变化的心跳频率和脉搏、加速的呼吸、 出汗以及其他一些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功能。
简述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规律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规律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认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几个主要规律。
一、情绪的分化在学前阶段,孩子的情绪开始逐渐分化,出现了更多的情绪表达。
起初,他们只会表达基本的情绪,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能够表达更为复杂的情绪,如自豪、羞愧、爱等。
这种情绪的分化使得孩子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感受,并与他人进行更复杂的情感交流。
二、情绪的社会化学前儿童的情绪社会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规律。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和情感,并开始理解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他们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此外,孩子也开始学会分享自己的情感,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并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三、情绪的自我调节在学前阶段,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开始发展。
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以便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
例如,当遇到困难时,孩子能够冷静下来,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哭闹或发脾气。
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有助于孩子更好地适应环境,增强心理韧性。
四、情绪的表达与控制在学前阶段,孩子逐渐学会了如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他们开始能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仅仅通过行为来表达。
此外,孩子也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以便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相处。
这种情绪的表达和控制能力有助于孩子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情绪的分化、情绪的社会化、自我调节和表达与控制等方面。
了解这些发展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和行为表现,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引导。
简述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简述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指儿童在0-6岁期间经历的情
绪发展过程。
在这个阶段,儿童会逐步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能够更好地控制情绪。
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婴儿的情绪主要是由生理需求引起的,例如饥饿、疲劳和不适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开始表现出更多的情感,并学会了用眼神、面部表情和声音来表达自己的需要。
在1-3岁的阶段,儿童的情绪表达变得更加明显,他们开始表现出愤怒、恐惧、喜悦等情绪,并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
这个时期的儿童需要家长或教师的指导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处理情绪。
在3-6岁的阶段,儿童的情绪控制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渐渐能够理解其他人的情感,并有能力同情和安慰他人。
这个时期的儿童需要更多的社交经验和交流机会,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
总之,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对生理需求的反应到更加成熟的情感表达和控制能力的逐步发展。
家长和教师应该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感。
简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简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1、情绪和情感的不稳定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稳定性经常变化和不稳定的,甚至喜怒、哀乐两种对立的情绪也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互相转换。
如,“破涕为笑”。
2、情感比较外露
如,孩子往往“开心就笑,不开心就哭”。
或者幼儿小时候受一点委屈就在父母面前大哭,企图寻求父母的安慰,但是长大后,无论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受多大委屈,对于父母都是报喜不报忧;在工作中为了不让自己时而的负能量感染同事,有时候强装微笑等。
3、情绪极易冲动
情绪的易冲动性在幼儿初期表现特别明显,他们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来势强烈,不能自制。
例如,小班幼儿想要一个玩具而得不到时,就会大哭大闹,短时间内不能平静下来。
成人这时要求他“不要哭”或“不要闹”,往往无济于事,他甚至一句话也听不进去。
4、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能力得到加强。
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年小的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这与其生理因素主要是大脑皮质的兴奋容易扩散、皮质对皮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足相关。
随着幼儿的发育以及语言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课件

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否和谐、稳定,是否给予孩 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都会影响孩子的 情绪发展。
V严格 或放任不管等,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发展 。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背景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理解、表达和调控方式。
社交环境
孩子与同伴的交往环境、与老师的互动等都会影响其情绪发展。
情绪涉及身体的感觉、认知的理解、情感的体验以及行为的反应,它是对我们周 围环境的反应,帮助我们适应和应对各种情况。
情绪的作用
情绪影响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通过情绪体验,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事物和 人物。
情绪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交发展,通过情绪体验,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 情感,从而发展出良好的社交技能。
01
02
03
易受感染
学前儿童的情绪表现容易 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特别 是父母和老师的情绪状态 。
强烈且不稳定
学前儿童的情绪反应强烈 ,而且容易波动,他们可 能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大哭 大闹。
自我意识不足
学前儿童往往不能完全意 识到自己的情绪,也无法 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绪调节的特点
逐渐学会控制情绪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更好 地适应环境。
问题:自闭症
总结词
学前儿童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表现 为社交障碍、语言沟通困难和重复性行为, 可能影响孩子的社交、学习和日常生活。
详细描述
学前儿童自闭症通常表现为缺乏眼神接触、 语言沟通困难、不善于与他人互动等。这种 神经发育障碍可能影响孩子的社交技能、学 习能力和日常生活,如难以建立友谊、沟通
问题:抑郁症
总结词
学前儿童抑郁症是一种罕见的情绪障碍,表 现为长期的情绪低落、缺乏兴趣和活力,可 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生长发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学习辅导第一节情绪体验与表达的发展本节主要内容:一、情绪及其功能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有以下几部分组成:主观体验――情绪产生会伴随个体内心体验的变化,进而使个体体验不同的情绪感受,如喜、怒、哀、惧等;生理反应――情绪反应会导致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变化,还会诱发躯体上的变化,如心率变化、皮肤电反应(即汗腺活动)、脑电波活动等;行为反应――情绪产生和变化时,还会伴随着身体外部的变化,即表情,包括言语表情和非言语表情。
言语表情是通过一个人说话时的语音、语速、语调等反映出来的情绪。
而非言语表情主要是通过面部肌肉活动和躯体运动来反映情绪。
情绪也会导致某些行为的产生,如逃避有害刺激、接近有益刺激、影响他人行为、交流自己的需要和要求等。
人类的婴儿具有先天的情绪反应能力。
婴儿正是借助这种能力向成人发出各种心理信息,使自己得以生存;并在与成人的情感交流中,使自己得以成长。
孟昭兰(1997)把婴儿的情绪功能归纳为以下四点:情绪有适应功能,婴儿天生的情绪表达能力控制了照顾者的行为,从而使婴儿得到必要的照顾(哭闹声会吸引照顾者,动人的微笑会诱使照顾者回应孩子);情绪具有驱动功能,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当婴儿的生理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婴儿消极情绪的唤醒(如大声哭闹)有助于他们获得食物;情绪有行为组织功能,在面对新异刺激时,如果婴幼儿积极的情绪(如好奇)被激发,就会导致探索和趋近行为,反之,促成回避行为;情绪还具有交流功能,情绪是婴儿进行人际交流最重要的手段,婴儿通过面部表情和声调(或哭闹),传递他们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离去的恐惧等。
情绪在儿童的适应、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情绪体验的发生在出生的第一年里,各种情绪体验都会陆续出现。
这些基本情绪体验是婴幼儿心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婴幼儿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阶段(出生到一个月内):新生儿具有的一系列基本情绪体验是感兴趣、痛苦、厌恶和快乐的面部表情。
婴儿对生理的满足和温柔的抚摸会产生一种广泛的松弛反应,这就是快乐。
柔和的光和声音的刺激,会诱发感兴趣的体验。
第二阶段(出生1-7个月):其他的基本情绪体验如愤怒、悲伤、欢乐、惊讶和害怕等在2-7个月期间陆续显现。
痛的感觉,成为引起愤怒和悲伤的刺激源;如果他们的预期未能实现(如在要吃奶时等的时间太长),就会引起2-4个月的婴儿的愤怒,引起4-6个月的婴儿的伤心难过。
当2-8个月大的婴儿感到自己能控制自身以外的事件时,就会引发强烈的惊奇和欢乐的情绪体验。
这些所谓的基本情绪具有很深的生物根源,因为这些基本情绪体验出现的时间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
第三阶段(出生6个月以后):出现的情绪体验是惊奇、害羞和嫉妒。
新异的刺激会诱导婴儿惊奇的情绪,而陌生人的出现则可能会导致害羞,看见别人深情的拥抱或妈妈抱别的孩子,可能会诱发婴幼儿嫉妒的情绪体验。
当然,这些基本情绪体验的表现和功能都会随着时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下面将介绍两种基本情绪的体验和表达的发展: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三、几种基本情绪的发展积极的情绪,主要是快乐,婴儿通过“笑”来表达这种情绪体验。
消极情绪,包括愤怒、悲伤和害怕,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哭”。
(一)积极情绪的发展快乐是人类最早体验到的基本情绪之一。
婴儿最初“内源性的微笑”就是由生理的最佳状态而引发的一种弥漫性的舒适状况,表现为“嘴的微笑”。
6-10周后,婴儿在与照顾者的互动过程中表现出愉快的情绪体验:他们以微笑回应照顾者,并保持与照顾者的目光接触。
6-7个月之后,婴儿开始只对熟悉的人微笑,并伴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而且,此时他们还学会了用社会性微笑引发、维持与照顾者的互动。
婴儿的微笑是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婴儿通过笑可以引起他人积极的反应。
心理学家鲍尔比等对婴儿的笑进行了研究,概括了婴儿的“笑”所显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自发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
这个阶段婴儿的微笑主要是用嘴作怪相,它与生理的满足和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不稳定有关。
这种微笑,是眼睛周围的肌肉收缩、而脸的其余部分仍保持松弛状态,这种微笑被称为“嘴的微笑”,以与后来的社会性微笑相区别。
这种早期的微笑可以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发生,是自发的笑或反射性的笑,发生在婴儿吃饱或受到宜人刺激时,有时也发生于眼快动睡眠(REM)时。
如果抚摩婴儿面颊、腹部或发出轻柔的声音时,也能引起婴儿的微笑。
但生物状态的改变要比社会性刺激或社会互动更能引起这种反应。
由于这种早期的微笑可以由各种广泛的刺激所引起,因而还称不上是真正的“社会性”微笑。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又称外源性微笑。
这种微笑是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如会动的、能发出声音的玩具或人的脸。
此时,婴儿还不能区分那些对他有特殊意义的个体,如母亲,但是人的声音和人的面孔特别容易引出他们的微笑。
只要有人和他玩,婴儿就会表现出社会性微笑。
这时,婴儿已经开始懂得与他人分享积极的情感了。
但是,在这个时期,婴儿对陌生人的微笑与对熟悉的照顾者的微笑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对熟人的微笑比对陌生人的微笑多一些,这种情况持续到6个月左右。
虽然此阶段婴儿的微笑多是“社会性”的,但婴儿在操作、控制玩具的时候也会微笑甚至大笑,这可能与儿童自我效能感最初的表现有关。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随着婴儿处理视觉刺激的能力增强,他逐渐能认出熟悉的人的脸和不熟悉的人的脸,并对此做出不同的反应。
面对熟悉的照顾者,他们展开最开心的微笑,而对陌生人则表情严肃、警惕,即使微笑,也非常短暂,转瞬即逝。
为了与照顾者分享愉快的情绪,或者为了延长与照顾者之间积极的社会互动,婴儿会主动地微笑或者大笑来吸引照顾者。
这种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增加了婴儿与照顾者间的依恋。
婴儿的微笑与大笑,与他们的认知成熟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喜欢更为复杂、新奇的刺激并伴以微笑或大笑。
而且,儿童对那些引发笑的刺激,也会做出越来越主动的反应,这都反映了他们的行为从自发行为向可控制行为的转变,反映了神经系统和脑的成熟。
(二)消极情绪的发展新生儿就会对饥饿、疼痛以及一系列不适宜刺激以“哭泣”来反应,而其它一些消极情绪,会在2个月后陆续出现。
如2个月时,婴儿会在接种疫苗或未能得到玩具时出现愤怒并涨红了脸,在以后的半年时间里,这种具体的愤怒反应会逐渐加剧。
1. 哭哭泣是婴儿表达情绪的另一种常见的方式。
和笑一样,哭也可以加强婴儿和照顾者间的联系。
沃尔夫(Wolff,1969)将婴儿的哭泣分为三种模式:基本的哭泣、愤怒的哭泣和痛苦的哭泣。
沃尔夫将婴儿因饥饿、痛、生气而发出的哭声录下来,放给不知情的母亲听。
结果,当这些母亲听到自己的孩子因痛而发出的哭声时,都会冲进房间去看看自己的孩子是否发生了意外,而听到另外两种哭声时,则反应不明显。
这说明,婴儿已经能用不同的哭声传达自己的情绪了。
婴儿的哭泣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生理-心理激活(出生-1个月)。
新生儿的哭泣通常由于饥饿、腹痛或一般身体不适所致。
母亲通常都会对新生儿的哭泣做出迅速的反应,首先看孩子是否有生理需求:饿了吗?尿布需要换了吗?然后安抚孩子,如抱起孩子,或轻拍孩子等。
第二阶段:心理激活(1个月)。
这阶段儿童表现为一种低频、无节奏的、没有眼泪的“假哭”。
这种哭泣通常意味着婴儿需要得到注意或照看。
在第六周时,母婴对视可减少婴儿的这种哭泣,而到了三个月时,婴儿可以通过吸吮自己的拇指来减少这种哭泣。
第三阶段:有区别的哭泣(2个月-22个月)。
在这一阶段,不同的人可以激活或终止婴儿的哭泣。
母亲往往是最能激活或中止婴儿哭泣的人。
当母亲离开时,往往会引起婴儿的哭泣,对哭泣的婴儿来说,母亲也是最具有安慰性的。
这种哭泣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反映出婴儿的某种心理需要。
这种有区别的哭泣表明,婴儿已经与某一个人建立了依恋关系。
伤心的情绪也有类似的发展趋势。
2-6个月大的婴儿在引起愤怒的情境下同样会表现出闷闷不乐的情绪。
当年幼婴儿无法引起照料者的积极反应时,就特别容易出现伤心的情绪。
如果母亲在与婴儿的互动中做出静止的、闷闷不乐的面部表情,那么,他们的婴儿也变得闷闷不乐或伤心起来(偶尔也出现愤怒);如果照顾者长期表现出情绪低落(如母亲患有产后抑郁症),那么2-3个月大的婴儿也会出现伤心的表情,在一段时间内变得闷闷不乐,社会性反应降低。
2. 害怕害怕的情绪是早期的基本情绪中出现最晚的情绪之一。
6个月之前的婴儿,可能会对巨大的突然的响声,身体从高处降落等感到震惊,但是婴儿要到6-7个月大的时候才会明确意识到某人、某物或某种情景威胁到了自己。
在7-8个月期间,多数婴儿会表现出两种特殊的害怕情绪:怯生和分离焦虑。
怯生是婴儿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出的害怕反应,也被称为陌生人焦虑。
这种对陌生人警觉的反应,与婴儿对熟悉的人的微笑、咿呀学语及其他的积极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多数婴儿在与陌生人熟悉并建立起积极的情感关系后,才能对他们做出积极的反应。
婴儿的怯生中还夹杂着他们对陌生人的兴趣,通常在婴儿8-10个月的时候对陌生人的兴趣达到高峰,而在两岁的时候逐渐减弱。
8-10个月的婴儿并不是对每个陌生人都害怕,有时候他们还会对陌生人做出积极的反应。
在下面的知识窗中,我们会看到,如何在医院帮助婴儿克服对医务人员的怯生情绪。
另一种害怕,是害怕与母亲分离,被称为“分离焦虑”。
许多已经建立起依恋的婴儿在与母亲或其他依恋对象分离时,会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反应。
当孩子看到母亲穿上外套,带上手表,准备出门时就会哭闹。
这些行为反应了婴儿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通常出现在6-8个月,在14-18个月时达到高峰,然后频率和强度在整个婴儿期和学龄前期逐渐减退。
但即便是小学生甚至青春期的青少年,在与所爱的人长期分离时,也会表现出焦虑和沮丧。
怯生和分离焦虑都是复杂的情绪反应,可能来自于婴儿对陌生事物泛化的恐惧(进化论观点),也有可能是由于婴儿无法解释“陌生人是谁?”“妈妈到哪里去了?”而造成的(认知发展观点)。
但是,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婴儿对陌生人以及对分离的反应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有些婴儿对这些事件几乎从来都不在乎,而有些婴儿则会表现出极度的恐惧、过激的反应。
(三)情绪表达能力对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虽然婴儿的情绪表达能力还很幼稚,但是,婴儿所展现出的情绪具有沟通、交流的作用,影响着照顾者对婴儿的反应。
例如婴儿的哭声就召唤来了照顾者;早期的微笑和感兴趣的表情能使照顾者相信,婴儿很喜欢自己并想与自己进行社会互动;而后来出现的害怕或伤心的表情,则能向照顾者传达心情低落、需要照顾和安抚的信息;生气的表情可能告诉照顾者停止手头正在做的动作,因为这使婴儿感到不安;而快乐的表情则鼓励照顾者继续正在进行的动作,或是表明婴儿愿意接受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