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泳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遗传学电泳实验报告

遗传学电泳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泳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DNA和蛋白质在电泳中的分离方法。

3. 通过电泳实验,观察和分析DNA和蛋白质的迁移率,从而进行遗传学分析。

二、实验原理电泳是一种利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发生迁移的方法。

在电泳过程中,带电粒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与其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

由于不同带电粒子的电荷量、大小和形状不同,它们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也不同。

因此,通过电泳可以将带电粒子分离。

在遗传学实验中,DNA和蛋白质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DNA电泳主要用于分离和鉴定DNA片段,蛋白质电泳则用于分离和鉴定蛋白质。

本实验分别进行DNA和蛋白质的电泳实验,观察和分析其迁移率。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仪器:电泳仪、电泳槽、紫外检测仪、凝胶成像系统、剪刀、镊子、移液器、滴管等。

2. 材料:DNA样品、蛋白质样品、琼脂糖、TAE缓冲液、NaCl、SDS、丙烯酰胺、甲叉双丙烯酰胺、TEMED、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考马斯亮蓝、酚红等。

四、实验步骤1. DNA电泳实验(1)制备琼脂糖凝胶:将琼脂糖溶解于TAE缓冲液中,加入NaCl和SDS,混匀后加热至琼脂糖完全溶解。

待溶液冷却至60℃时,加入TEMED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混匀后倒入电泳槽中,凝固成凝胶。

(2)制备样品:将DNA样品加入适量TAE缓冲液,混匀后加入等体积的Loading Buffer,混匀。

(3)加样:将制备好的DNA样品加入琼脂糖凝胶孔中。

(4)电泳:接通电源,设置电压为100V,电泳约1-2小时。

(5)观察和分析:电泳结束后,关闭电源,取出凝胶,用紫外检测仪观察DNA条带,并拍照记录。

2. 蛋白质电泳实验(1)制备琼脂糖凝胶:与DNA电泳实验相同。

(2)制备样品:将蛋白质样品加入适量考马斯亮蓝染料,混匀后加入等体积的Loading Buffer,混匀。

(3)加样:将制备好的蛋白质样品加入琼脂糖凝胶孔中。

(4)电泳:接通电源,设置电压为100V,电泳约1-2小时。

蛋白电泳实验的实验报告

蛋白电泳实验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蛋白质电泳实验实验日期:2022年3月15日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目的:1. 掌握蛋白质电泳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了解不同蛋白质在电泳过程中的迁移规律;3. 学习利用电泳技术对蛋白质进行分离和鉴定。

实验原理:蛋白质电泳是一种基于蛋白质在电场中迁移速度不同的分离方法。

蛋白质分子在电场中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带电的蛋白质分子向与其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

蛋白质分子在电泳过程中的迁移速度取决于其分子大小、形状、电荷量和电泳介质等因素。

在电泳过程中,不同蛋白质分子会因迁移速度不同而在凝胶上形成不同的区带,从而实现分离和鉴定。

实验器材与药品:1. 器材:电泳槽、电源、垂直板凝胶电泳装置、微量移液器、镊子、剪刀、紫外灯、凝胶成像系统等;2. 药品:SDS-PAGE凝胶、丙烯酰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过硫酸铵、TEMED、考马斯亮蓝G250、Tris-HCl缓冲液、SDS、牛血清白蛋白、分子量标准蛋白等。

实验步骤:1. 准备SDS-PAGE凝胶:按照试剂盒说明书配制丙烯酰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过硫酸铵、TEMED等试剂,加入Tris-HCl缓冲液,混匀后倒入垂直板凝胶电泳装置,制作SDS-PAGE凝胶。

2. 制备样品:将待测蛋白质样品与SDS、Tris-HCl缓冲液等试剂混合,制备成蛋白质样品。

3. 加样:将制备好的蛋白质样品加到SDS-PAGE凝胶的样品孔中,加入分子量标准蛋白作为对照。

4. 电泳:将加好样的SDS-PAGE凝胶放入电泳槽中,加入Tris-HCl缓冲液,接通电源,进行电泳。

5. 取样:电泳结束后,关闭电源,取出SDS-PAGE凝胶。

6. 染色:将SDS-PAGE凝胶放入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液中,染色一段时间。

7. 冲洗:将染色后的SDS-PAGE凝胶放入脱色液中,冲洗至背景清晰。

8. 成像:将处理好的SDS-PAGE凝胶放入凝胶成像系统,观察并记录电泳图谱。

电泳实验报告

电泳实验报告

电泳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电泳实验,观察DNA在电场中的迁移情况,了解其在凝胶中的分离和纯化原理,掌握电泳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电泳是利用DNA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不同来实现DNA的分离和纯化的一种生物技术方法。

DNA在电场中迁移速度与其分子大小和电荷有关,较小的DNA片段在电场中移动速度较快,而较大的DNA片段移动速度较慢。

通过电泳实验,可以根据DNA片段的大小,将其分离和纯化出来。

实验材料和仪器:1. DNA样品。

2. 琼脂糖凝胶板。

3. TBE缓冲液。

4. 电泳槽。

5. 电源。

6. 紫外灯。

实验步骤:1. 制备琼脂糖凝胶板,将琼脂糖溶解于TBE缓冲液中,加热至溶解后倒入凝胶板模具中,待其凝固后形成凝胶板。

2. 样品处理,将DNA样品加入加载缓冲液中,加热变性使其变为单链DNA。

3. 电泳操作,将凝胶板放入电泳槽中,加入足够的TBE缓冲液,然后将DNA样品加载到凝胶孔中。

接通电源,设定合适的电压和时间进行电泳。

4. 可视化,电泳结束后,用紫外灯照射凝胶板,观察DNA条带的迁移情况。

实验结果:通过电泳实验,观察到DNA在电场中的迁移情况。

较小的DNA片段移动速度较快,而较大的DNA片段移动速度较慢。

在凝胶板上形成了清晰的DNA条带,根据条带的位置和密度,可以判断DNA片段的大小和纯度。

实验分析:电泳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对DNA进行分离和纯化。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了解DNA样品中不同大小的DNA片段的含量和纯度,为后续的实验和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电泳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DNA在电场中的迁移情况,掌握了电泳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

电泳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手段,对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电泳实验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技术手段,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电泳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通过今后的实验操作,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电泳技术,为科研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电泳实验报告

电泳实验报告

电泳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电泳实验,观察DNA片段在凝胶中的迁移情况,了解电泳原理及其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电泳是利用DNA、RNA、蛋白质等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特性,实现其分离和检测的一种方法。

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DNA片段在电场作用下向阳极迁移,根据其大小和电荷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分离。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琼脂糖凝胶、TBE缓冲液、DNA标记物、DNA样品、电泳槽、电源、UV透射仪等。

2. 实验步骤:a. 制备琼脂糖凝胶,将琼脂糖溶解于TBE缓冲液中,加热至溶解后倒入电泳槽中,待凝固后形成凝胶。

b. 样品处理,将DNA样品加入荷尔蒙染料和加载缓冲液,混匀后加热变性,然后迅速冷却至室温。

c. 电泳操作,将处理好的DNA样品加载至琼脂糖凝胶孔中,连接电源进行电泳。

设定合适的电压和时间,待电泳结束后取出凝胶进行染色。

d. 结果分析,观察DNA在凝胶中的迁移情况,利用UV透射仪观察染色后的凝胶图像,分析DNA片段的分离情况。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电泳实验,观察到DNA样品在凝胶中呈现出不同的迁移带,说明DNA片段得到了有效的分离。

根据迁移带的位置和数量,可以初步判断DNA样品中的不同片段的大小和含量。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DNA样品的组成和结构。

实验结论,电泳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电泳原理及其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实验结果表明,电泳可以有效分离DNA 片段,为后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要严格按照步骤进行,避免样品污染和凝胶破坏。

2. 在电泳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电击和化学品接触。

3. 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和消毒实验器材,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通过本次电泳实验,我们对电泳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希望通过不断的实验和学习,能够更好地掌握电泳技术,为科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电泳实验报告

电泳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泳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不同类型电泳技术(如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和应用。

3. 学会使用电泳仪、凝胶成像仪等实验仪器。

4. 通过实验验证电泳技术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电泳是一种利用电场力使带电粒子在凝胶或溶液中移动的技术。

根据电泳介质的种类和电泳条件,可分为多种电泳技术,如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等。

1. 琼脂糖凝胶电泳:琼脂糖凝胶是一种非特异性凝胶,具有良好的电导率和机械强度。

DNA分子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根据其分子量大小和所带电荷的不同,在电场力作用下,向正极或负极移动,从而实现分离。

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是一种特异性凝胶,具有良好的分辨率和机械强度。

蛋白质分子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根据其分子量大小和所带电荷的不同,在电场力作用下,向正极或负极移动,从而实现分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 琼脂糖- Tris-硼酸-EDTA缓冲液- EB溶液- 加样缓冲液- DNA分子量标准品- 待检测DNA样品- 凝胶成像仪- 电泳仪- 紫外检测仪- 移液器- 一次性手套2. 仪器:- 电泳仪- 凝胶成像仪- 紫外检测仪- 移液器- 一次性手套四、实验步骤1. 琼脂糖凝胶的制备:- 称取1g琼脂糖,加入10倍电泳缓冲液10ml,再加入蒸馏水90ml。

- 将混合液在电炉上加热溶解,配制成1%琼脂糖凝胶。

- 稍凉后加入配好的EB溶液数滴。

- 将电泳模板两端密封,倒入琼脂糖凝胶溶液。

2. 样品制备:- 将DNA分子量标准品和待检测DNA样品分别加入加样缓冲液,混匀。

3. 加样:- 将制备好的琼脂糖凝胶放入电泳槽中,加入适量的Tris-硼酸-EDTA缓冲液。

- 使用移液器将DNA分子量标准品和待检测DNA样品加入琼脂糖凝胶孔中。

4. 电泳:- 将电泳槽放入电泳仪中,设定合适的电压和时间进行电泳。

dna电泳实验报告

dna电泳实验报告

dna电泳实验报告DNA 电泳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 DNA 电泳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电泳技术对提取的 DNA 样品进行分离和分析,以确定 DNA 的大小、纯度和浓度,并检测是否存在DNA 降解等情况。

二、实验原理DNA 是一种带负电荷的大分子,在电场中会向正极移动。

在琼脂糖凝胶中,DNA 分子的迁移速度与其大小成反比,即分子越大,迁移速度越慢;分子越小,迁移速度越快。

通过与已知大小的 DNA 标准品进行对比,可以估算出待测 DNA 样品的大小。

同时,根据 DNA 条带的亮度,可以初步判断 DNA 的浓度和纯度。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材料提取的 DNA 样品DNA 分子量标准(Marker)琼脂糖1×TAE 电泳缓冲液溴化乙锭(EB)溶液(有毒,操作时需小心)上样缓冲液(Loading Buffer)2、设备电泳仪水平电泳槽微波炉紫外透射仪移液器及吸头四、实验步骤1、制胶称取适量的琼脂糖粉末,加入一定量的 1×TAE 电泳缓冲液,在微波炉中加热至琼脂糖完全溶解,溶液透明。

待溶液冷却至 50 60℃时,加入适量的 EB 溶液(终浓度为05μg/ml),轻轻摇匀。

将琼脂糖溶液倒入已放置好梳子的电泳槽中,使其自然凝固。

2、加样取适量的 DNA 样品,与上样缓冲液按一定比例混合,轻轻混匀。

用移液器将样品缓慢加入凝胶的加样孔中,注意避免产生气泡。

3、电泳将电泳槽放入电泳仪中,使加样孔一端靠近负极。

接通电源,设置合适的电压和电泳时间(一般为 1 2V/cm,电泳时间根据 DNA 大小和电泳槽的长度而定)。

4、观察结果电泳结束后,将凝胶小心取出,放入紫外透射仪中观察。

在紫外光下,DNA 条带会发出荧光,可以拍照记录或直接观察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结果观察在紫外光下,可以看到清晰的 DNA 条带。

DNA 分子量标准呈现出一系列不同大小的条带,而待测 DNA 样品也出现了相应的条带。

2、大小估算通过与 DNA 分子量标准的条带进行对比,可以估算出待测 DNA 样品中各条带的大小。

胶体电泳实验报告

胶体电泳实验报告

胶体电泳实验报告篇一:胶体电泳速度的测定实验报告胶体电泳速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凝聚法制备Fe(OH)3溶胶和纯化溶胶的方法2.观察溶胶的电泳现象并了解其电学性二.实验原理:溶胶是一个多相体系,其分散相胶粒的大小约在1 nm~1 μm之间。

由于本身的电离或选择性地吸附一定量的离子以及其它原因如摩擦所致,胶粒表面带有一定量的电荷,而胶粒周围的介质中分布着反离子。

反离子所带电荷与胶粒表面电荷符号相反、数量相等,整个溶胶体系保持电中性,胶粒周围的反离子由于静电引力和热扩散运动的结果形成了两部分——紧密层和扩散层。

紧密层约有一到两个分子层厚,紧密附着在胶核表面上,而扩散层的厚度则随外界条件(温度、体系中电解质浓度及其离子的价态等)而改变,扩散层中的反离子符合玻兹曼分布。

由于离子的溶剂化作用,紧密层的反离子结合有一定数量的溶剂分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它和胶粒作为一个整体移动,而扩散层中的反离子则向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

这种在电场作用下分散相粒子相对于分散介质的运动称为电泳。

发生相对移动的界面称为滑移面,滑移与液体本体的电位差称为动电位(电动电位)或ζ电位,而作为带电粒子的胶粒表面与液体内部的电位差称为质点的表面电势??,相当于热力学电势(如图23-1,图中AB为滑移面)。

图23-1 扩散双电层模型图23-2 电泳仪1-U形管;2、3、4-活塞;5-电极;6-弯管胶粒电泳速度除与外加电场的强度有关外,还与ζ电位的大小有关。

而ζ电位不仅与测定条件有关,还取决于胶体粒子的性质。

ζ电位是表征胶体特性的重要物理量之一,在研究胶体性质及其实际应用中有着重要意义。

胶体的稳定性与ζ电位有直接关系。

ζ电位绝对值越大,表明胶粒荷电越多,胶粒间排斥力越大,胶体越稳定。

反之则表明胶体越不稳定。

当ζ电位为零时,胶体的稳定性最差,此时可观察到胶体的聚沉。

本实验是在一定的外加电场强度下通过测定Fe(OH)3胶粒的电泳速度然后计算出ζ电位。

化学电泳实验报告

化学电泳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电泳实验的操作步骤;3. 分析电泳实验的结果,并得出结论。

二、实验原理电泳是一种利用电场力使带电粒子在溶液中移动的技术。

在电泳实验中,待测物质(如蛋白质、DNA等)被加载到电极之间,在电场的作用下,带正电的粒子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粒子向阳极移动。

根据待测物质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可以判断其电荷量和分子量。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器材:电泳仪、电泳槽、电极、样品管、凝胶板、注射器、移液器、剪刀、镊子、滤纸、胶水等;2. 试剂:电泳缓冲液、染色剂、脱色剂、待测样品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电泳槽:将电泳缓冲液加入电泳槽中,确保电极插入缓冲液中;2. 准备样品:将待测样品加入样品管中,加入适量电泳缓冲液,混匀;3. 准备凝胶板:将凝胶板放入电泳槽中,用剪刀剪去多余的凝胶板;4. 制备染色剂:根据实验要求,配制适量染色剂;5. 制备脱色剂:根据实验要求,配制适量脱色剂;6. 加样:将样品管插入凝胶板孔中,用注射器吸取样品,滴入凝胶板孔中;7. 上样:将凝胶板插入电泳槽中,确保样品位于电极之间;8. 电泳:打开电泳仪,调整电压和电流,使电泳过程持续进行;9. 取样:电泳结束后,用剪刀剪下含有样品的凝胶板;10. 染色:将染色剂滴入凝胶板孔中,染色5-10分钟;11. 脱色:将脱色剂滴入凝胶板孔中,脱色5-10分钟;12. 观察结果:观察凝胶板上的电泳结果,记录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待测样品在电泳过程中向阴极移动,说明待测样品带正电;2. 根据待测样品在凝胶板上的迁移速度,可以计算出其分子量;3. 通过比较不同样品的电泳结果,可以分析样品之间的差异。

六、讨论与改进1.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控制电压和电流,以确保电泳过程的稳定性;2. 样品制备过程中,确保样品浓度和纯度,以减少实验误差;3. 在染色和脱色过程中,注意控制时间,以免影响实验结果;4. 对于不同类型的电泳实验,可根据实验要求调整实验参数,以提高实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泳实验报告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实验十二 电泳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电泳法测ζ电势的原理和技术;
2)从实验现象中加深对胶体的电学性质的理解,即在外电场作用下,胶粒和介质分别向带相反电荷的电极移动,就产生了电泳和电渗的电动现象(因电而动)。

二、基本原理
1.电泳
由于胶粒带电,而溶胶是电中性的,则介质带与胶粒相反的电荷。

在外电场作用下,胶粒和介质分别向带相反电荷的电极移动,就产生了电泳和电渗的电动现象。

影响电泳的因素有:带电粒子的大小、形状;粒子表面电荷的数目;介质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强度,pH 值和粘度;电泳的温度和外加电压等。

从电泳现象可以获得胶粒或大分子的结构、大小和形状等有关信息。

2.三种电势
0ϕ:热力学电势(或平衡电势),固体表面相对溶液的电势,0ϕ=f (固体表面电荷密度,电势决定离子浓度)。

:斯特恩电势。

离子是有一定大小的,而且离子与质点表面除了静电作用外,还有范德华吸引力。

所以在靠近表面1-2个分子厚的区域内,反离子由于受到强烈的吸引,会牢固的结合在表面,形成一个紧密的吸附层,称为固定吸附层或斯特恩层;在斯特恩层中,除反离子外,还有一些溶剂分子同时被吸附。

反离子的电性中心所形成的假想面,称为斯特恩面。

在斯特恩面内,电势呈直线下降,由表面的0ϕ直线下降到斯特恩面δϕ。

δϕ称为斯特恩电势。

:电动电势。

当固、液两相发生相对移动时,紧密层中吸附在固体表面的反离子和溶剂分子与质点作为一个整体一起运动,其滑动面在斯特恩面稍靠外一些。

滑动面与溶液本体之间的电势差,称为 ζ电势。

ζ电势与δϕ电势在数值上相差甚小,但却具有不同的含义。

应当指出,只有在固、液两相发生相对移动时,才能呈现出ζ电势。

ζ电势的大小,反映了胶粒带电的程度。

ζ电势越高,表明胶粒带电越多,其滑动面与溶液本体之间的电势差越大,扩散层也越厚。

当溶液中电解质浓度增加时,介质中反离子的浓度加大,将压缩扩散层使其变薄,把更多的反离子挤进滑动面以内,使ζ电
势在数值上变小当电解质浓度足够大时,可使ζ电势为零。

此时相应的状态,称为等电态。

处于等电态的胶体质点不带电,因此不会发生电动现象,电泳、电渗速度也必然为零,这时的溶胶非常容易聚沉。

3.电泳公式
当带电胶粒在外电场作用下迁移时,胶粒受到的静电力f 1为:
qE f =1 (1)
其中q 为胶粒的电荷,E 为电场强度(或称为电位梯度)
本次实验研究的Fe(OH)3为棒形胶粒。

棒形胶粒在介质中运动受到的阻力f 2按Stokes 定律
为:
υπηr f 42= (2)
其中r 为胶粒的半径,υ为电泳速度,η为介质的粘度,当胶粒运动速度即电泳速度达到稳定时,f 1 =f 2,结合(1)、(2)式得到:
r
qE πηυ4= (3) 根据静电学原理可知
r
q εζ= (4) 其中r 为胶粒的半径,ε为介质的界电常数,
所以有
πη
ζευ4E = (5) E επηυζ4=
(6) 由该式可知,若已知ε、η,可通过测定υ和E 算出ζ电势。

该式只适合于C ·G ·S 单位制,且得出ζ电势的单位为静电伏特。

若各物理量都采用SI 单位,r 的单位为m ;υ的单位为m ·s -1 ;η的单位为Pa ·s ;E 的单位为V ·m -1此时公式为:
91094⨯⨯=
E
επηυζ 伏特 (7) 三、仪器与试剂
界面移动电泳仪;213型铂电极两个;高压数显稳压电源;滴管2根;烧杯
(250mL);玻璃棒一根;FeC1
3
溶液(10%);KCl溶液( mol·L-1);
四、实验步骤
1.仪器装置图如下。

图1. 实验装置图
2.溶胶的制备:
在不断搅拌的条件下、将FeC1
3
稀溶液滴入沸腾的水中水解,即可生成棕红色、透
明Fe(OH)
3
溶胶:
FeCl3+3H2O Fe(OH)3↓+3HCl
部分氢氧化铁跟盐酸作用
Fe(OH)3+HCl=FeOCl+2H2O
FeOCl=FeO++Cl-
氢氧化铁吸附溶液中带正电荷的离子(FeO+),胶团结构为:
{ [Fe (OH)
3 ]
m
y Fe O+ , ( y-z ) Cl- }z+ z Cl-
分子团选择吸附离子紧密层扩散层
胶粒带正电荷,因此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移动,出现电泳现象。

3.测定电泳速度和电位梯度
打开活塞,在电泳仪中装上待测Fe(OH)
3
溶胶至一定高度(便于观察界面的移动)。

用滴管将KCl溶液从电泳仪两臂的玻璃管壁等量缓慢加入,出现清晰界面才可以,否则重新灌装,继续加入KCl溶液至接近支管,注意不能扰动界面,保持界面清晰并使两臂界面等高。

轻轻地将Pt电极垂直插入KCl溶液,记下两边界面的高度位置。

接通电源,调节电压至180V左右,开始记时,观察液面的变化。

根据通电时间和界面下降的刻度计算电泳速度。

注意事项:
a: 氢氧化铁胶体的电泳速度跟氢氧化铁胶粒的带电量有关,胶粒带电量越大,电泳速度越大。

渗析可以减少胶粒中的氯离子,增大胶粒的带电量。

b:实验时,一旦通电,手就不能再触及电极,拆卸装置时也一定要先切断电源。

c: 要使氯化钾溶液浮在胶体的液面上,并跟胶体之间保持清晰的界面,实验时应注意使胶体的密度比使氯化钾溶液的密度大。

这样,使氯化钾溶液加入后不会下沉而跟胶体混在一起。

为此,氯化钾溶液的浓度不能太大。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从直流电源读得电压U= V,用直尺测得两电极间的距离l = m,计算
E=U/l= V ·m-1;记录界面下降高度 m,通电时间 s,计算 = m·s-1
将E 、υ数据代入E επηυζ4=,ε为介质的界电常数,η为介质的粘度,初略地以水的数据代入求出ζ。

ε(20℃,水)= F ·m -1 η(20℃,水)=·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