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气温和气温变化

七年级-气温和气温变化
七年级-气温和气温变化

七年级-气温和气温变化

在气候的各个要素里,我们最在乎的、或者说最重要的是气温和降水。我们今天开始学习气温,气温对于我们非常重要,这段时间我们经常说:“一阵秋雨一阵凉,出门别忘加衣裳”。有些同学就着凉了,甚至感冒了。当然了,一点小感冒说明我们对气温的反应还不是很从容,也许是我们生活中粗心了,或者说身体的素质差了一点点,不管哪一种情况都提醒我们注意气温的变化。

气温的描述用℃来表示,读作“摄氏度”。摄氏度是以水的三态变化的两个临界点作为标准来定义0和100℃,即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温度为0℃,水沸腾温度为100℃。

气温的观测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来测量的。百叶箱有点像我们家里卫生间门下半部分,即要保证空气流通,又要防止调皮搭蛋的家伙用什么棍子把温度计损坏,所以要挡住视线。温度计的高度一般1.5米,方便人们观察,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空气层温度,如果太低,温度可能受地表的影响偏高。观测的次数通常一天四次,北京地区一般是在8、14、20、2时观察,这主要是考虑14点左右为当地的日平均最高气温,其余三次均匀分布,间隔6小时,切忌偷懒连续看四次记录了事。把一天四次观测到的气温求平均得到日平均

气温,用每天的日平均气温可以求平均得到月平均气温,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可以得出年平均气温。

气温与我们关系密切,我们可以通过教材和地理图册上的资料来加以体会。①9月份的吐鲁番:在我们这里9月份应该算是秋季了,可在吐鲁番午后经常上升到30℃以上,清晨又常常降到几度,即“早穿皮袄午穿纱”,如果我们这里这样的话,早晨大家就会穿着厚厚的皮袄鬼鬼祟祟得走进教室,中午又把厚大的皮袄放在一边穿上薄薄的纱,四季的衣服我们在一天内就全穿完了。哎呀肯定非常麻烦。好在我们成都每天变化幅度只有3、4度,早晨我们穿多少,中午也穿多少。我们的地理图册上还有青藏高原上的人也是这样,原来我们不了解别人的时候还常说,这藏民穿的什么衣服,要穿不穿,又拖起吊起甩起,现在明白了,青藏高原上温差大。②雪糕和火锅人人都吃过,但这里要说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火锅是有差别的,北方的火锅吃了暖身子,没有什么麻辣味,而南方特别是四川和重庆的火锅那是又麻又辣,这是为了防风湿,为了多出汗。③热带沙漠地区窗子很小,墙很厚是为了抵御每天很大的温差,修成有点像战争时期的碉堡一样,这种房子中午外面很热的时候,里面没有那么热,晚上外面冷的时候,里面没有那么冷。当然了,热带地区的房子不都是这样,像西双版纳的热带地区,傣族的竹楼是为了通风散热而设计的,竹楼前后左右都是竹子,上面有草。这种房子有一个缺点比较容易着火,所以要做好防火准备。我很小的时候我们这些地方的农村很多地方都有草房,我

印象中有两个小孩都他家的房子点燃了,家长说不能玩火,以免都房子烧了。但小朋友总想看看这房子烧起来是个什么样子。有一次,我和我邻居家的小孩,两个小孩子商量去烧他家的房子,他很爽快地答应了,我们抱上柴草,拿了火柴到了他家屋后,正准备烧,遭了,看到他家屋后山上站着一个人,我们怕被发现,把柴草和火柴都放到那里,说:“玩一会儿再回来烧。”过了一会儿,等我们回来,那个讨厌的家伙还站在山上,后来我们商量算了今天就不烧了,我们另外找时间来烧。我那时大约5岁。④柑橘怕低温,零下几度就相当于冰箱冷冻室的温度,柑橘放到里面冻一段时间再拿出来就不好吃了,吃在嘴里全是冰渣子。⑤汽车挡风玻璃上的雾是因为里面的热空气遇到了冷玻璃,在玻璃内侧凝雾,绝对不是在外面。当然,早晨汽车玻璃上也有可能像地上一样凝一层雾。

二、气温的变化:

气温的变化简单的说就是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所表达的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

气温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有规律地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两小时左右。我们都知道了太阳辐射最强是在中午,什么是中午呢?古诗中“锄禾日当午”说得很明确,就是太阳最高,但别把它理解为北京时间12点。北京时间12点是指东经120度地区的正

午,而我们成都是东经104度,比北京少了16度,所以我们的正午要比东经120度晚1小时4分钟。也就是说,北京时间13点04分,我们成都太阳最高,这时就是我们的正午了,全年天天如此。太阳最高并不代表气温最高,因为太阳辐射最强它首先要传给地面,透明的空气基本没有直接得到太阳辐射,要等地面升温后,地面再把能量传给空气,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两小时,所以午后两小时左右才是一天气温最高的时候。太阳落山,地面没有得到太阳辐射了,气温持续走低,在太阳没有升起之前一直处于下降阶段,当太阳逐渐从东方露头,气温便开始扭头上升,所以一天的最低气温往往出现在黎明前后。

气温年变化也非常有规律,这就是地球公转带来的四季变化,形成的寒来暑往。我们前面曾经把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7月是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但7月并不是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就北半球来说,太阳辐射最强是在夏至,即6月22日前后。和上面同样的道理,太阳辐射最强并不是气温最高,太阳辐射最强要给地面,地面再转给空气,这个过程大约要20天左右,等到小暑、大暑来到才是气温最高的时候。同样的道理,1月是平均气温最低的月份,太阳辐射最弱是冬至,但气温最低是大寒前后,即在1月份。前面说到的1月平均气温最低,7月平均气温最高是特指北半球的陆地。陆地和海洋在升温和降温方面是有区别的,陆地像个急性子,升得快降得也快,而海洋像个慢性子,升得慢降得也慢,这在夏天我们在池塘边就深有体会,中午地面热,但水是凉的,傍晚地面已经凉了,但水还是

热的。所以海洋这个慢性子7月还没有升到最高,它要推迟一个月达到最高,同样也推迟一个月达到最低。即8月最高,2月最低。另外,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当北半球气温最高的时候,南半球差不多就是最低了,比如我们放寒假,如果你要到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去,那里在放暑假。最高月平均气温减去最低月平均气温就叫气温年较差。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北师大版6.3温度的变化习题精选

6.3《温度的变化》习题精选 习题精选A 一、选择题 1.某人骑车外出,一段时间后又加速行驶,休息一段时间后又以相同的时间返回,则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正确的是( ) 2.某非典疑似病人夜里开始发烧,早晨烧得很厉害,医院及时抢救后体温开始下降,到中午时体温基本正常.但是下午他的体温又开始上升,直到夜里他才感觉到身上不那么发烫,下面能较好地刻画出这位非典疑似病人体温变化的图象是:( ) 二、填空题 1.一杯滚烫的水10分钟后凉却下来,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 2.如图表示小明骑车从A地到B地过程中所走路程与行车时间的关系, 则(1)从A到B地用了___________小时,实际走了__________不时. (2)2时至4时的速度是__________,该时间段表示__________. (3)A地到B地的路程为__________千米.

(4)4时到5时的速度是_________. (5)2时时,小明距离A地___________千米. 3.某地地面气温为15℃,高度每升高1km,气温下降6℃. (1)完成表格 升高高度/km 0 1 2 3 4 … 气温/℃15 … (2)在这个变化中,自变量是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 (3)若用h表示高度,t表示气温,那么t随h的变化而变化,其关系式为__________. (4)高度为10km时,气温是________℃,气温为-15℃的高度是________km.4.1992年至199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及商品零售价格年上涨幅度如图. 其中“……”表示国内国民生产总值增幅. “__________”表示商品零售价格增幅. (1)__________年国民生产总值增幅最大,__________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最大 (2)__________年商品零售价格最低,_________年,商品零售价格增幅最小. 参考答案: 一、1.A 2.C 二、1.时间,温度 2.(1)7小时,5小时 (2)0千米/时,小明休息或停止前进 (3)40千米 (4)10千米/时

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教案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区分?“天气一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咼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能够区分描述天气的语言,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5能结合日常生活,说出天气对生产、 生活的彫响. 2?初步识读卫星云图,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汽图。 3?结合自身体会,说出获取天气信息的常用途径,培养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会阅读城市空气质壘日报,能够结合生活体验并运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壘 的影响,培养保 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小组合作法、游戏激趣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视频、天气预报拼图 学生课前准备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教学过程 3、点题:天气和我们生活息 息相关,是我们每天都关心的 话题。 1、天气的泄义及特点 第1节天气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视频 导入新课 1、预设话题:最近天气怎 样? 观看视频,了解天气情 况。 激趣导 学 校园天 气预报,形式 活泼生动, 能吸引学生 的注意 力。 自主学 习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天 气?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时标出主 要概念。 阅读教材P56内容,找岀 天气左义,并在课文中标 出。 明确天气的 概念

说一说:看到下列图片你想到的有关天气 衔接过 正是因为天气具有上述特点,所以我们每天都关注天气预报。天气和我 承转 日常生活中你经历过的的天气有那些呢? 天气 与 生活 自主学 习 展示图片. 提 醒学生用 描述天气的 词语回答。 变抽象为 形象,增加 课堂学习兴 趣。 引导学生 准确描述天 气。 思路归 知道一些常 用描述天气 的词语 合作与 交流 探究思 考 链接生活:总结天气特点 1、 举例 “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 变就变”,“天有不测风 云,人有旦夕祸福”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这些我 们经常听到形容天气的俗 语.都说岀了天气的什么特 点呢? 补充: “淸早起海云,风雨霎时 临” “东风急,备斗笠” “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 停。” 2、 联「系当天上课前后短时 间 内天气的变化的具体情况 分析。 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 说明 了什么现象?(同一时 间不同地方的天气也可能不 同) 1、思考: 我们经常听到形容天气的 俗语,说岀了天气具有什 么特点? 2、总结填表 「名称 特点 变化 情况 (快 慢〉 时间 (长 % 短) 天气 短 思考:“东边日出西边 雨”说出了天气还具有有 什么特点? 联系生 活,激发学 生兴趣感知 天气要素“ 帮助学生正 确理解什么 是天气。 教师还 可以补充一 些有意思 的,能体现 天气特点的 俗语,作为 下一教学环 节的铺垫。 以表格 总结,便于 第4课学习 完气候概念 时以表格形 式对比,前 后知 识呼 应。 明确天气的 另一特点。 阴睛、风雨、冷热等都是我们形容天气的词语。 (学案一、第1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3.1多变的天气 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3.1多变的天气练习题 一、单选题(共9题;共18分) 1.下列语句描述气候的是() A. 晴朗无云 B. 多云有小雨 C. 四季如春 D. 暴风骤雨 2.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___,对人体健康___;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____,对人体健康___.() A. 大,有利;小,有害 B. 大,有害;小,有利 C. 小,有利;大,有害 D. 小,有害;大,有利 3.下列叙述,表示气候的是() A. 晴空万里 B. 雷电交加 C. 细雨绵绵 D. 冬暖夏凉 4.下列语句中,描述天气的是() A. 风和日丽 B. 四季如春 C. 冬季寒冷干燥 D. 终年严寒 5.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阴天的是() A. B. C. D. 6.2017年3月18日,沈阳市南北二干线快速路工程开始施工,在施工期间最有可能造成临时停工的天气是() A. B. C. D. 7.看到下列天气预报,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正确的是() A. ﹣﹣防汛预警准备 B. ﹣﹣添加衣物防寒 C. ﹣﹣小麦抗旱工作 D. ﹣﹣太阳能发电实验 8.下列是四位同学对一日天气的描述,你认为可信的是() A. 四季如春 B. 长冬无夏 C. 终年炎热 D. 电闪雷鸣 9.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符合这一特征的有()

A. 中国东部地区7月较为闷热 B. 中国北方地区1月和2月多严寒天气 C. 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 D. 暴风骤雨 二、填空题(共4题;共8分) 10.天气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________(长时间、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它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多变、稳定). 11.写出下列天气符号的名称: ________ 12.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的________数量有关,用来________表示。空气质量高低,既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也要受________的影响。 13.根据下列描述辨别天气与气候,按要求填入表中 ①秋高气爽,水碧林红②今明两天多云转晴③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④清明时节雨纷纷⑤小楼一夜听春雨⑥春光明媚,莺飞草长 三、综合题(共2题;共12分)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柴静的纪录片视频《穹顶之下》被大量转发,该视频是当前对雾霾报道最综合的一个纪录片,该纪录片以情感定位到个人社会的责任感的共鸣转化,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环境意识,它短时间获得的关注度和传播量可以和《舌尖上的中国》匹敌. (1)雾霾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空气质量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用________ 表示. (2)雾霾多发生在春季.雾霾的出现与风力、气压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也会引发雾霾,如:________ ;________ (列举两例).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不可再 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综合分析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现状,原因,影响,对策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剧烈增长,矿质燃料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导致大气中CO2、CH4、O3、氟氯烃化合物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气候变化正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各种自然和生物系统,如冰川退缩、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变异和濒临灭绝、饥荒和疾病以及中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延长,影响到物种分布区域,生物种群结构与多样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等,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的生灵,包括人类自身。 一、全球气候变化现状 1、气温变化 观测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自l861年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升高了大约0.6℃左右。就全球而言,20世纪90年代是自1861年以来最暖的10年,1998年则是自l861年以来最暖的1年。近百年的全球温度仪器测量记录还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最主要的增暖发生在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期间。观测资料显示,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04℃的速率上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87年以来出现了持续14年的异常偏暖,最暖的1998年偏暖1.4℃。这一变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两测绘地图(如图1、2),显示了的全球气温变化,并指出未来地球温度将继续升高。自2000年至2011年,全球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如图2)。就中国而言,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西部增温最显著,而且冬季比其他季节增温明显,晚上增温比白天明显。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多变的天气》教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 认识环境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计算机与地理学科整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 为习惯。 教学重点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早晨到现在,我们一直感受着天气的变化,那么,什么是天气呢?谁能说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生: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况回答。 教学新课 (版书)一、天气及其影响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注意“短时间”、“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因而天气有多变的特点,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 天气对人类有那些影响呢? 资料:长江中游和四川盆地伏旱天气的危害。 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两道思考题:1人类喜欢这种天气吗?为什么? 2、这种天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阅读、讨论、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得很肤浅,教师讲述这一带受副高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结束语:人类不喜欢这种天气,但这种天气的产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应该注意人类活动要规避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减少天气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危害,所以我们要学会阅读和看懂天气预报。 (版书)二、明天的天气会怎么样? 1、城市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北师大版数学七下《温度的变化》word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下《温度的变化》w o r d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温度的变化》教案设计 教材、学情分析: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见过类似的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多对图例进行分析,从而逐步获得对图象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 设计理念:改变教师讲解为主的做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做好帮手作 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变量之间 的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意义。 3、能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鼓励评价。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获得对图象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 教具准备:幻灯片 课后作业布置: 利用星期天测量一天24小时的温度(整点温度),进行记录并绘制折线统计图,与自己在课堂上猜想的温度变化规律进行比较,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教学过程: 一、小组合作,争拿第一 小组根据课本第171页图6-4讨论某地某天温度变化的情况,观察图并回答问题:(1)上午9时的温度是多少12时呢 (2)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是在几时达到的 (3)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从最低温度到最高温度经过了多长时间 (4)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下降 (5)图中的A点表示的是什么B点呢 (6)你能预测次日凌晨1时的温度吗? 小结:上图表示了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他是温度与时间之间关系的图象。图象是我们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又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非常直观。 二、快乐随堂练 1、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让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doc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潞新二中黄瑜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气温的变化与气温的分布。具体知识点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 能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2 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了解气3.候特点,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时注重科学方法的体现,充分体现比较法的科学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家乡气温资料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不同气温条件的辩证分析,了解自然规律的美,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等温线图的判读、分析。 教学准备.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1.温度计、学生绘图用坐标和气温资料。 2.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步骤 一、气温的变化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两位同学放学路上的对1.读图后回答:同一地点一天话,引导学生思考。2.出示北内、一年内气温会发生变化。 极地区和广州地区的北极熊同一2.学生读图后回答:同一时间时间的不同感受引出同一时间不不同地区的气温可能差别很大。同地区的气温有差异。3.哪位3.描述家乡一年的气温变化情 同学说一说我们家乡一年内气温况。 的变化情况?4.教师总结:气 温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变化情 况。 板书: [第二课气温的变化与分 布] 时间、空间

一、气温的观测1.由不同人对 气温的感受不同导入气温的观测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温度计1.的工具—温度计,并介绍摄氏度的读取方法。 来历。 2.你知道气温是如何测量2.了解百叶箱及温度计的使用的吗?导入百叶箱的介绍和温要求。参与课堂试读温度计 度计的使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全球气候变化概论

全球气候变化概论 全球气候变化含义: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其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甲烷、氟利昂和氧化亚氮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从长期气候数据比较来看,在气温和二氧化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自然界本身排放着各种温室气体,也在吸收或分解它们。在地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处于一种循环过程。碳循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元素的自然循环过程,大气和陆生植被,大气和海洋表层植物及浮游生物每年都发生大量的碳交换。从天然森林来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基本是平衡的。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形态,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大量森林植被迅速砍伐一空,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应不断增加。 从全球来看,从1975年到1995年,能源生产就增长了50%,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应有了巨大增长。迄今为止,发达国家消耗了全世界所生产的大部分化石燃料,其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如到90年代初,美国累积排放量达到近1700亿吨,欧盟达到近1200亿吨,前苏联达到近1100亿吨。目前,发达国家仍然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美国是世界上头号排放大国,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总量也在迅速增长,前苏联解体后,中国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成为发达国家关注的一个国家。但从人均排放量和累计排放量而言,发展中国家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趋势,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能效提高、节能、各种能源相对价格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趋势。几个国际著名能源机构--国际能源局、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根据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的不同情景,提出了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各种可能趋势。到下一世纪中叶,发达国家仍将是大气中累积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主要责任者。当然,如果世界各国采取更加适合环境要求的经济和能源发展战略,二氧化碳排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变化

《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 沅江市人和学校曾涌军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月/年平均气温和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 2、学会计算平均气温和气温的日较差与年较差。 3、了解气温变化的规律。 4、学会阅读与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夯实基础。 2、通过小组互助和训练,突破重点、难点。 3、通过读图与绘图,掌握气温变化的规律与气温变化曲线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掌握气温变化的规律,因地制宜,指导生产生活。 学习重点: 1、平均气温与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的计算。 2、气温变化的规律。 学习难点: 阅读与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学习过程: 一、结合生活,激情导入,明确学习的目标、途径与方法。 1、学生结合时下气温与开学的气温变化与生活的关系导入:

我们现在穿的衣服与开学时有什么不同?我们对气温的改变感受相同吗? 2、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二、指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夯实基础。 (一)、方法:1、学生独立阅读教材p53—54,独立完成自学思考题。 2、小组内互相检查自学思考题完成情况,组长安排好展示交流。 3、小组展示自学情况,一组展示,另一组评价。评价要求为,一看声音是否洪亮,二看表达是否清晰,三看表达是否准确。 (二)、自学思考题: 1、气温是指的温度,生活中,人们除了关心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一般还想了解、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2、测量一天的温度,一般测量四个时段的温度,使用放在百叶箱中测量,气温的单位一般用表示。 3、日平均气温的计算办法是,一天中四次测得的气温分别为8℃、15℃,11℃,6℃,该天的平均气温是。 4、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气温的日较差计算办法是。 5、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北半球一年中最高气温陆地出现在月,海洋出现在月;最低气温陆地出现在月,海洋出现在月。南半球呢?气温的年较差计算办法是。 三、合作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七年级上《多变的天气》教案

七年级上《多变的天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 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方法与过程: 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 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 教育。 [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教学说明]: 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 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

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 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由于预备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 片段,一段是近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以后了解天气预 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播报天气,熟练掌握 各种天气符号。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传 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 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设计一些防灾问题, 以图解答,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 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 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 二.新课讲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 什么是天气? ①天气的概念 ②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 ③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

世界气温的变化规律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七年纪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部分中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第二课时,着重介绍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本课是在第一课时学习了“气温的变化”后的自然延伸和发展,本节与第三节《降水和降水分布》是并列关系,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为下一节学习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提供必备了的知识,所以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地理课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基本宗旨,因此教材内容安排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教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更重要的是内容处理的基本模式是利用地图分析、归纳内在规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的这一优势。 二、说教学对象 通过近两个月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地理已经有了一定的兴趣。七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好奇、好动、好表现是这一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在前阶段学习过纬度、海陆分布等知识,上一节刚学过的气温变化知识,是学习本节气温分布知识的基础,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加上他们的抽象能力还不强,因此,在教学中,要扬长避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让学生想观察,敢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应用气温分布规律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分布的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鉴于本节知识的重要性,为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等基本理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启发式读图法。 六、说学法

温度的变化 教学设计

温度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需一课时讲授;这节课先从人的体温变化图象入手,引出课题-温度的变化,引导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理解变量的概念,体会变量与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数量间的分析、比较和适度的抽象,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图象中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意义. 3.能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广泛性和准确性. 2.在具体情境中锻炼学生对变量之间关系的敏感和语言描述的合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解决大量实际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中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所蕴含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从图象中获取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能用语言合理地表示,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学意义. 难点: 根据图象得出事物变化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获得对图象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学生可借助于以前读统计图的经验发现两个变量的关系,并尽可能多地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 五、教学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我们都知道,人的正常体温是36.5℃左右,这是一个很粗略的说法. 你知道人的体温是随时间变化的吗?一天之中,在凌晨2时到6时之间,人的体温最低;在下午5时到8时之间,人的体温最高.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温度变化的幅度大约是0.6℃.如果变化幅度超过1℃,特别是在“非典”时期,那就要被“隔离”观察. 在了解人体体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一天天气温度变化的情况.(板书§6.3温度的变化) Ⅱ.讲授新课 ——由学生根据读统计图的经验来自主探索图象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1.气温变化的情况 请你根据图象,与同伴讨论某地某天温度变化情况. (1)上午9时的温度是多少?12时呢? (2)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是几时到达的?最低温度呢? (3)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从最低温度到最高温度经过了多长时间? (4)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下降? (5)图中的A点表示的是什么?B点呢? (6)你能预测次日凌晨1时的温度吗?说说你的理由. 图6-7 [师]上述问题反映的是哪两个变量的关系? [生]是时间和温度这两个变量的关系,其中时间是自变量,温度是因变量. [师]根据图6-7,同学们可先自己获取上述六个问题的答,并与同伴交流.

全球气候变化

2.4全球气候变化 【学习目标】 1.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2.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知识梳理】 1、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 2.全球变暖的具体对策 1.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2.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成分,不仅仅指二氧化碳,另外还有水汽、臭氧、甲烷、氟氯烃化合物等。其共同特点是能够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其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 3.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但冰川融化不会使淡水资源更加充沛。事实上,冰川融化的水基本上都流入海洋或被蒸发,很难转化为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再加上全球变暖使世界各地的蒸发量普遍增加,从而使得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更加缺乏。

【直击高考】: (2013高考题四川卷)26分)图6和图7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6 图7 (1)选择图6和图7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6分) (2)据图6和图7,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10分) (3)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10分)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1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 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A.地壳活动加剧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变大D.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气温的时间变化.

气温的时间变化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这是气温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随着地球以一日为周期的绕轴自转和以一年为周期的绕太阳公转,某一地区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的数量就出现以日、年为周期的变化,从而导致气温的昼夜(日)和季节(年)变化。 气温昼夜变化 它是指气温以一日为周期的有规律变化。气温日变化的特点是,一天当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出现在午后两点钟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程度。 日出以后,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地面净得热量,温度升高。此时,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大气吸收了地面的长波辐射,气温也上升。到了正午,太阳辐射达到最强,气温也随之上升。此后,太阳辐射强度虽然开始减弱,但地面得到的热量仍比地面长波辐射推动的热量还要多,地面储存的热量仍在增加,所以地温继续升高,气温也随着升高。到午后一定时间,由于太阳辐射的进一步减弱,使地面得到的热量开始少于推动的热量,地温开始下降。地温的最高值就出现在地面热量由储存转为亏损、地温由上升转为下降的时刻。这一时刻通常在午后一小时左右。随后,由于地面热量不断地亏损,气温便逐渐下降,一直下降到清晨日出之前地面储存的热量减至最少为止。所以,最低气温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而不是在半夜。由此看来,一昼夜间气温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接受太阳辐射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地面的热量收支,即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的数量和向外放射的地面有效辐射的数量之差。如收入多于支出,则地面储存的热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同时还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地方,每一天的气温日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但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又不是前一天的简单重复。因此,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气温季节变化 它是指气温以一年为周期的有规律的变化。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由于气温的高低取决于地面储存热量的多少,地面储存热量最多的时期,就是气温最高值出现的时间;储存热量最少的时期,也就是气温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因此,一年中气温最高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不是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所在的一天(北半球的夏至和冬至日),也不是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一天所在的月份(北半球的六月和十二月),而是比这一天要落后1~2个月。即最低值出现在一月或二月,最高值出现在七月或八月。海洋上落后较多,陆地上落后较少。北半球,中、高纬度内陆的气温,以七月为最高,一月为最低;海洋的气温,以八月为最高,二月为最低。 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之为气温年较差。它的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赤道附近,昼夜长短几乎相等,最热月和最冷月热量收支相差不大,气温年较差很小;愈到高纬地区,冬夏区分愈明显,气温年较差愈大。 对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陆上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得多。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的年较差为11℃,大陆上的年较差可达20~60℃。 气温年较差也因天状况的不同而不同。云雨多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小;云雨少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多变的天气

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生活中能正确使用天气与气候术语。 2.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3.学会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能够收看电视天气预报。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和气候。 2.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预报的技能。 德育目标 1.通过联系本地的天气变化、气候特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开展气象观测、预报的课外活动兴趣,增强科教兴国的意识。 2.通过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天气和气候术语的正确使用。 2.收看电视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 风向标——风杆、风尾、风旗及风向。 ●教学方法 联系生活体验、比较、识图、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录像机、录像带等。 2.自制有关投影片及卡片等。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多变的天气 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第二课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 1 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海尔兄弟》主题歌开始,师生同唱“打雷要下雨,下雨要打伞,天冷穿棉袄,天热扇扇子……”使学生产生兴趣,引入新课。 方法2 同学们,三国时期诸葛亮“趁浓雾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突然向当时的苏联发动闪电站,未料到寒冬早到,士兵冻伤,连汽油也冻了,使坦克装甲部队失去了威力。而苏联红军利用冬季的有利条件,发动全线反击,使德军损失百万兵力。这说明了在战争中了解天气的变化是多么重要,而在现实社会中,无论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还是生活活动无一不与天气和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法 3 世界上有些地方没有冬天,终年炎热,挥汗如雨,人们不知道雪是什么模样。有些地方千里冰雪,寒冷刺骨,人们住在冰块砌的屋内烤火取暖。有的时候,晴空万里,骄阳当头,人们要雨雨不来。有的时候,阴雨连绵,犹如天漏,人们盼望天快晴。要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请大家认真学习第三章便有分晓。

全球气候类型及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类型及气候变化专题练习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2012·安徽示范校联考)第十六届亚运会于2010年在中国广州举行,开幕时间为2010年11月12日。回答1~2题。 1.读下图,其中符合广州气候特点的是() 2.广州亚运会选择在11月份举办,从气象的角度看,主要是因为() A.广州11月份严寒干燥,雷雨天气少B.广州11月份降水较多,气候湿润 C.广州11月份秋高气爽,气候宜人D.广州11月份高温少雨,适于观赛读图,完成3~4题。

世界不同地点气温和降水年变化图 3.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温带海洋性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②热带草原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 C.①温带季风气候;③亚热带季风气候 D.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4.四地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仅分布在北半球 B.②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C.③主要分布在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 D.④主要分布在纬度40°~60°的大陆东岸 (2011·四川文综,7~9)下表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5~7题。 5.表中四地位置,可能的是()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③——大兴安岭西侧 D.④——西经130度附近

6.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 D.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7.下列关于②③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转换 B.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③地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 D.②地较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 (2012·海淀模拟)读右图,回答8~10题。 8.图中所表达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 A.洪涝灾害 B.全球变暖 C.酸雨 D.臭氧层破坏 9.引起该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过度开采矿产资源B.过度排放酸性气体 C.大量使用化肥农药D.大量使用矿物燃料 10.该环境问题对地球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有() A.全球各纬度河流径流量增加 B.全球热带雨林的面积缩小 C.全球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 D.全球火山地震进入频发期 (2012·泉州模拟)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 ℃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产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目前应用的温度场的数学模型综述

目前应用的温度场的数学模型: 1、冶金过程温度场建模,采用瞬态温度场有限单元法。通过曲线拟合方法, 获得了温度与 各物性间的关系, 建立了变物性熔渣冷却温度场数学模型, 分析了各种工艺参数对富硼渣温度场分布的影响。 有限元法的应用范例: 1)动态分析:计算结构的固有属性,以及动态载荷下的结构的各种响应和动应力,动 应变等; 2)热分析:计算在热环境下,结构或区域内部的温度分布和热流,以及由热引起的热应 力和热变形; 3)其他 离散: 数学上,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离散化的手段把微分方程或者变分方程变成袋鼠方程进行求解。 。。适合处理形状复杂的结构 。。复杂的边界条件 2、高炉炉衬砌体结构温度场的数学模型:根据几何对称性,基于三维结构图,数学模型主 体为描述控制体内三维变物性稳态热传导方程 3、沥青路面温度场模型应用的是统计回归法。以镇漓试验路连续2a实测的气候数据和路面温度场数据为基础,建立了精度更高的路面温度场模型,尤其提高了较深处路面温度的预测效果。 1)测试方案 2)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分布回归法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路面温度影响的显著程度。本文温度沿深度的衰减因子采用乘幂函数

采用分段函数建立了温度场模型,预测值与实测温度数据相关系数R2达到0.92,能预测0~38cm任何深度的路面温度,改善了以往模型在较深处预测精度差的问题;( 2) 气温太阳辐射等环境因素对路面温度影响有明显的延后性,层位越深则延后时间越长,就此提出了不同路面层位气温和太阳辐射影响的延后时长;( 3) 路面温度受气温太阳辐射的影响而产生波动,波动的幅度随深度增加而衰减,采用乘幂函数H-i作为温度衰减因子,表征不同深度路面温度波动幅度的差异更为合适。 3、GA和BP 网络模型的建立:基于GA (遗传算法)结合BP网络的智能算法建立了钢坯表 面温度模型, 并且提出了利用BP 算法进行在线补偿的机制, 使模型预报精度进一步提高。 本文在BP 网络的基础上把输出端信号通过延时环节反馈到输入端, 从而形成动态BP 网络。

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初步学会阅读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学会分析问题和提取重要的地理信息的能力。 2、能够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说出气温变化情况,提高读图、绘图的基本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培养学生关注生活,联系生活实际。 2、通过学生阅读图表资料和绘制气温曲线图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图表资料,学会分析、比较、提取、整合方法解决地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气温的复杂变化,培养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发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并通过学习,指导自己的生活。形成运用科学知识,全面、综合看问题的科学习惯,形成地理学科的技能和素养。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思维能力、读图技能都有待规范和提高。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生活导入(1)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地理知识。 (2)进入初中后,班主任非常重视我们习 惯的养成,好的习惯让我们受益一生,老 师在生活中就有一个习惯——收听天气预 报,以此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课件天气 预报](3)天气预报中,有一项内容是4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从实际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

-20℃,这是关于______的预报,我们可以看出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由地球表面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获得太阳光热的不同,所以气温是在不断的变化。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生气温的变化。] ——[板书]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大气的温度 ——学生读目标 兴趣,培养探 究意识。 读图指导(1)虽然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气象仪器,来观测到气温。那 么气温是怎样观测的呢?——[课件](2)读图3.10,在一天中,4个时间观测到气温分别是多少度?日平均气温是?(3)日平均气温是如何获得的呢?以此类推,如何获得一个月的月平均气温,一年的年平均气温。 (4)气温在不断变化着,我们感觉一天当中,气温是怎样变化的。(从清晨、中午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一样吗?感觉最冷在什么时候?热在什么时候?)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日变化——[板书] (3)气温的变化用_______图来表示呢。——[课件日变化图],这与我们的感受一样吗?你怎么读出来的? ——[课件展示读取过程] (4)引导归纳方法 一、找极值(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二、看弯曲(气温日较差) 三、析特点(总结) 承转:那么一年当中,气温又是怎样变化——学生自学 ——读图获取 ——学生回答 ——曲线图 ——谈读图感受 主要通过 引导学生说自 己的感受,读 气温变化图、 完成对知识的 体验过程。从 说、读的活动, 培养学生学习 地理的技能和

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

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 1.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一天中气温变化规律,主要由大气得到热量(地面辐射)和失去热量(大气辐射)的差值决定。 地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大气(对流层)的热量直接来着地面。 (1)太阳辐射:最强时为当地地方时12时。 (2)地面辐射:当地地方时为12点时,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大于地面损失的辐射热量,地面热量盈余,地面温度仍在升高。当地地方时大约午后1点左右,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地面温度为一天中最高值。 (3)大气温度:当地地方时大约午后2点左右,地面已经通过辐射、对流、湍流等方式把热量传给大气,此时气温达到最高值。随后,太阳辐射继续减弱,地面热量持续亏损,地面温度不断降低,气温随之也不断下降。至日出后,地面热量由亏损转为盈余的时刻,地面温度达到最低值,气温也随后达到最低值。因此气温最低值总是出现在日出前后。 2. 气温的年变化规律 由于地面吸收、储存、传递热量的原因,气温在一年中的最高、最低值,也并不出现在辐射最强、最弱的月份,而是有所滞后。 3.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1)气温从低纬向各纬递减。太阳辐射是地面热量的根本来源,并

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受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影响,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 (2)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南半球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海洋比北半球广阔,气温变化和缓。 (3)北半球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同一纬度的陆地与海洋,热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冷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即“热高冷低”。 (4)7月份,世界值热的地方是北纬20-3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炎热中心,1月份,西伯利亚是全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洲大陆上。 二、等温差线 1、气温的日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称气温的日变化。在一天中空气温度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 由于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出现时间可能提前也可能落后。比如,夏季最高温度大多出现在14~15时;冬季则在13~14时。由于纬度不同日出时间也不同,最低温度出现时间随纬度的不同也会产生差异。气温日较差小于地表面土温日较差,并且气温日较差离地面越远则越小,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也越滞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