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2023年文学_终南别业翻译及赏析

2023年文学_终南别业翻译及赏析

2023年终南别业翻译及赏析终南别业注释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不小。

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终南别业朗读节奏划分翻译一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回家。

翻译二(我)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

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终南别业写作背景终南别业翻译①中岁:中年。

②道:这里指佛教。

③家:安家。

④南山:即终南山。

⑤陲(chu):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⑥胜事:美好的事。

⑦值:遇到。

⑧叟(sǒu):老翁。

⑨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终南别业作者简介历代文人对王维评价终南别业在线朗读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别业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终南别业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终南别业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终南别业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终南别业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韵译: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注释:中岁:中年。

好(hào):喜好。

道:这里指佛教。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

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胜事:快意美好的事。

值:遇到。

叟(sǒu):老翁。

林叟:乡村的老人。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赏析:【评析】: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

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

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

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

“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

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

凝炼至此,实乃不易。

(刘建勋)【简析】:这首诗既是写景,也是写随遇而安的闲适恬淡之情。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

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唐诗赏析-《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原文翻译鉴赏

唐诗赏析-《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原文翻译鉴赏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原文|翻译|鉴赏'这首五律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它以苍凉的格调,倾诉了自己对家乡的怀念,这也反映了戍边将士对长期征战的厌倦及对和平安定的眷恋。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的相关资料介绍,欢迎大家参考。

唐代:岑参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破晓的笛声催下我思乡的泪滴,秋日的冰水响过了奔驰的马蹄,我孤单一人置身于西北的塞外,几万里途程我处在遥远的天西。

终日里只见边塞上不断的征战,连年来只听军队中战鼓的敲击;亲爱的家乡你如今究竟在何处?昨日的梦中我又回故乡的清溪!这首五律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它以苍凉的格调,倾诉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

那是一个边地的拂晓,深秋的塞外,天气寒凉,诗人又跨上战马,踏着秋日的冰水出发了。

晨风送来瑚婉的笛声,这笛声不由引起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两行热泪滚滚流下。

诗歌就从这里开头。

“晓笛”,“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点示出“早发”之意。

而这种苍凉的意境中,透露出独处异地的乡思,这便是首句的“乡泪”,从而暗示出“怀”字。

“怀”,被渲染异地风情的“晚笛”所引发,所烘托,是统摄作者眼前这幅画面的中心,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以下六句便集中写“怀”。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这一联写边塞的遥远和自己的形单影只。

“一身”与“万里”互相对照,突出了独处塞外的孤零。

“虏云”和“胡天”说的都是塞外,而用两句反复来写,就突出了异地的感觉。

“虏云”而言“外”,“胡天”而言“西”,就都强调了边塞的遥远,归家的不易,也就暗示出“怀”的原因。

这两句与《安西客馆中思长安》里的诗句“绝域地欲尽,孤城天遂穷”都表达了一种独处异地的愁思。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上句从所见,下句从所闻写边塞上单调而又连续不断的征战生活。

当诗人置身于这种生活之中的时候,他就发现,这种生活与作者自己原来的想象有一定的距离,并不是那样浪漫的。

岑参《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岑参《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岑参(唐代)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译文破晓的笛声催下我思乡的泪滴,秋日的冰水响过了奔驰的马蹄,我孤单一人置身于西北的塞外,几万里途程我处在遥远的天西。

终日里只见边塞上不断的征战,连年来只听军队中战鼓的敲击;亲爱的家乡你如今究竟在何处?昨日的梦中我又回故乡的清溪!注释焉耆(yān qí):指焉耆都护府,为安西四镇所辖都护府之一,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

终南别业:指岑参在长安东南终南山所居住的高冠别业。

别业,即别墅。

晓笛:清晨羌笛吹奏之声。

秋冰:胡塞属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

虏(lǔ):对西北边地的蔑称。

鼓鼙(pí):战鼓,这里指征战之事。

鼙,鼓的一种。

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

清溪:指终南山的小溪流。

创作背景天宝八载(749),岑参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

此诗当为诗人于天宝九载秋天行役于焉耆时作。

赏析这首五律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它以苍凉的格调,倾诉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

那是一个边地的拂晓,深秋的塞外,天气寒凉,诗人又跨上战马,踏着秋日的冰水出发了。

晨风送来瑚婉的笛声,这笛声不由引起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两行热泪滚滚流下。

诗歌就从这里开头。

“晓笛”,“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点示出“早发”之意。

而这种苍凉的意境中,透露出独处异地的乡思,这便是首句的“乡泪”,从而暗示出“怀”字。

“怀”,被渲染异地风情的“晚笛”所引发,所烘托,是统摄作者眼前这幅画面的中心,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以下六句便集中写“怀”。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这一联写边塞的遥远和自己的形单影只。

“一身”与“万里”互相对照,突出了独处塞外的孤零。

“虏云”和“胡天”说的都是塞外,而用两句反复来写,就突出了异地的感觉。

“虏云”而言“外”,“胡天”而言“西”,就都强调了边塞的遥远,归家的不易,也就暗示出“怀”的原因。

《终南别业》原文、译文

《终南别业》原文、译文

《终南别业》原文、译文《终南别业》原文、译文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终南别业》原文、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终南别业》原文、译文篇1《终南别业》原文:王维〔唐代〕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别业》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终南别业》赏析: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

《终南别业》原文及译文

《终南别业》原文及译文

《终南别业》原文及译文基于格律来讲,把古诗文分成近体诗文和古体诗文,其中近体诗文也叫做今体诗,而古体诗文则可以叫做古风或古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终南别业》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终南别业》原文:王维〔唐代〕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别业》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终南别业》赏析: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

王维的诗终南别业诗词加解释

王维的诗终南别业诗词加解释

《终南别业》作者: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翻译: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赏析: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

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

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

《终南别业》原文和译文

《终南别业》原文和译文

《终南别业》原文和译文
终南别业
王维唐
中岁①颇好道②,晚家③南山⑧陲④。

兴来每独往,胜事⑤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⑥林叟⑦,谈笑无还期。

注释
①中年。

②这里指佛理。

③安家。

④边缘,旁边。

⑤美好的事
⑥遇见。

⑦老翁
⑧即终南山
文体
本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译文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自己)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韵译】: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
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
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
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
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翻译赏析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作者为唐朝诗人岑参。

其古诗全文如下: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前言】《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五律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它以苍凉的格调,倾诉了自己对家乡的怀念,这也反映了戍边将士对长期征战的厌倦及对和平安定的眷恋。

全诗从“早发”落笔,层层写来,宛转赴题,情景交融,层次井然,感情深沉。

【注释】⑴焉耆:指焉耆都护府,为安西四镇所辖都护府之一,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

终南别业:指岑参在长安东南终南山所居住的高冠别业。

别业,即别墅。

⑵晓笛:清晨羌笛吹奏之声。

⑶秋冰:胡塞属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

⑷虏:对西北边地的蔑称。

⑸鼓鼙:战鼓,这里指征战之事。

鼙,鼓的一种。

⑹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

⑺清溪:指终南山的小溪流。

【翻译】破晓的笛声催下我思乡的泪滴,秋日的冰水响过了奔驰的马蹄,我孤单一人置身于西北的塞外,几万里途程我处在遥远的天西。

终日里只见边塞上不断的征战,连年来只听军队中战鼓的敲击;亲爱的家乡你如今究竟在何处?昨日的梦中我又回故乡的清溪。

【赏析】这首五律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它以苍凉的格调,倾诉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

那是一个边地的拂晓,深秋的塞外,天气寒凉,诗人又跨上战马,踏着
秋日的冰水出发了。

晨风送来瑚婉的笛声,这笛声不由引起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两行热泪滚滚流下。

诗歌就从这里开头。

“晓笛”,“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点示出“早发”之意。

而这种苍凉的意境中,透露出独处异地的乡思,这便是首句的“乡泪”,从而暗示出“怀”字。

“怀”,被渲染
异地风情的“晚笛”所引发,所烘托,是统摄作者眼前这幅画面的中心,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以下六句便集中写“怀”。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这一联写边塞的遥远和自己的形单影只。

“一身”与“万里”互相对照,突出了独处塞外的孤零。

“虏云”和“胡天”
说的都是塞外,而用两句反复来写,就突出了异地的感觉。

“虏云”
而言“外”,“胡天”而言“西”,就都强调了边塞的遥远,归家的不易,也就暗示出“怀”的原因。

这两句与《安西客馆中思长安》里的诗句“绝域地欲尽,孤城天遂穷”都表达了一种独处异地的愁思。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上句从所见,下句从所闻写边塞上单
调而又连续不断的征战生活。

当诗人置身于这种生活之中的时候,他就发现,这种生活与作者自己原来的想象有一定的距离,并不是那样浪漫的。

马上颠簸,飘忽无定,乡路迢迢,归家无期,诗人是不可能不时而生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征战生活的厌倦情绪的。

从某一方面说,这也反映了戍边将士对长期征战的厌倦及对和平安定的眷恋。

诗的最后两句写思念故乡,形之梦寐。

“故山”点出“怀”的对象,“今”承上文眼前景,“何在”启下句故乡景,用一问退出一“梦”,突出表现了对家乡之不能不时时萦怀。

并且,“昨日梦”和今“晓笛”相呼
应,反映了诗人之所以闻笛而落泪,并不是凭空的,而是以他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为基础的。

写到这里,“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这个题目所点示的几层意思,尤其是贯穿全诗的“怀”字,就表现得十分完满而又含蓄了。

全诗从“早发”落笔,层层写来,宛转赴题,情景交融,层次井然,感情十分深沉。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