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思潮
西方现代艺术思潮

西方现代艺术思潮/cgi-bin/bbs/newcon?board=Others&file=M.1136047533.A&mode=3一、流派介绍★新古典主义18世纪30--40年代,(应当是19世纪!!!17XX年是18世纪,18XX年是19世纪,19XX年是20世纪,20XX年是21世纪。
王小箭批注!!!)欧洲进行的大规模古迹挖掘,重又点燃起人们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浓厚兴趣,新古典主义的种子开始萌发。
随着法国大革命的日渐临近,渴求改变现状的法国民众,更加反感散发着浓重的、没落的贵族气息的罗可可美术,期待有更严肃更高尚的美术。
在这种条件下,一股更雄劲的新古典主义之风,从欧洲的中心吹动起来。
代表画家达维特(Jaques Louis David,1748--1825)就是这种风格的创立者。
达维特生在罗可可美术流行的时代,随同老师维昂到罗马深造时,认真研究了古典美术,从而变成一位古典理想的坚定信徒。
代表作品:《荷拉斯三兄弟的宣誓》、《马拉之死》、《莱卡米耶夫人像》、《加冕式》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1780--1867)。
他在其一生中,以高傲的固执态度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坚持捍卫新古典主义的理想。
与达维特不同,安格尔是一位不懈地致力于纯化造型语言的画家,他保守的观念并不能掩盖其精湛的艺术造诣。
代表作品:《泉》、《莫伊特希夫人》、《大宫女》、《土耳其浴女》★浪漫主义法国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不但不再抵制和消灭封建专制的残余势力,反而与他们勾结,继续执行许多为君主政体所适用的法律,借以巩固他们的反动统治。
这使一部分资产阶级人士深感失望。
艺术上的浪漫主义运动正是对上述制度的不满和失望所引起的。
浪漫主义在法国,它的政治背景是王政复辟和七月革命的浪潮。
这种艺术思潮在反抗资产阶级统治时,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在抨击现实的同时,把希望寄托在人民革命上面,如雨果、拜伦、雪莱、德拉克洛瓦……等即是,这是积极的浪漫主义;另一种是在尖锐严酷的斗争面前恐惧或憎恨人民革命,把自己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或幻想的世界里,有的向往中世纪生活方式。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特征-10页word资料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特征通常,我们将20世纪以后的艺术称为现代主义艺术。
研究者们对20世纪艺术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面对现代主义艺术众多流派——表现派、立体派、未来派、抽象主义、野兽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相对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艺术,我们难以用一个词(像对先前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表述)把20世纪艺术思潮的特征准确、完全地概括出来。
我们最常见的是把20世纪艺术或“现代主义艺术”特征表述为“多元化”。
“多元化”其实就是不能确定的特征,这是概括20世纪艺术特征的无奈表述。
如果我们不是把艺术创作视为仅仅是少数艺术家情感的某种冲动,而是与哲学、科学一起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观念、精神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只不过艺术与其他方式的区别在于更注重以直觉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感知,那么就应为20世纪艺术思潮确定一些特征。
我们可以把20世纪艺术思潮的特征概括为模糊性、突变性和随机性。
一、模糊性模糊性通常指由于事物类属划分的不分明而引起的判断上的不确定性。
模糊性是由于事物本身的概念不清楚,本质上没有确切的定义,在量上没有确定界限的性质。
这是由于事物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边界所呈现的无规则、交叉,也即边界的不明确、不确定性,在时间过程的阶段的不确定性。
这些特征在现代主义艺术中明显表现出来。
印象主义的画面破碎、分解,使得整体与元素都变得模糊。
1874年,莫奈展出了一幅题为《日出·印象》的油画,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的印象。
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全部画面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升起,近海中有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显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
这幅画表现的是一种瞬间的直接的视觉感受,风格与学院派艺术那种谨慎而明确的轮廓,呆板而僵化的色调迥然不同,是以“零乱”的笔触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
浅谈西方浪漫主义运动后的艺术思潮演变

浅谈西方浪漫主义运动后的艺术思潮演变浪漫主义强调主观、天才和灵感;强调人性的自由和解放。
反映在艺术创作中,就是强调主观创造性,反对类型化,主张个性化。
强调具体具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传达。
而后,艺术变成个人的事,变成表达个人情感出口的时候,西方现代艺术阶段以及后来的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运动带来的翻天覆地在接下来的百年里发挥着强大的催化作用。
出现了不断颠覆传统的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关键词】浪漫主义运动;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西方浪漫主义运动是一场涉及到政治、文化、社会、哲学各个领域的宏大变革,产生兴起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
整个的触动改变了十八世纪后期以来的西方世界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从十八世纪后期到今天,艺术、文学和哲学,甚至于政治,都受到了广义上所谓的浪漫主义运动特有的一种情感方式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连那些对这种情感方式抱反感的人对它也不得不考虑,而且他们受它的影响常常超过自知的程度以上。
”当时发生的法国大革命造成了民众价值体系的崩塌,强调个性与自我,独立与自由,个性美取代了理想美。
这样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
浪漫主义分积极和消极两种。
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
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
西方艺术思潮第二章20世纪早

蒙克作品《呐喊》
▪ 桥社
德国表现主义美术社团。1905年成立于 德累斯顿。由德累斯顿理工学院建筑专业 的学生E.L.基希纳、E.黑克尔、E.布莱尔 和K.施米特-罗特卢夫发起。“桥社”一词的 含义是团结所有德国艺术家,共同起来反 对腐败的学院派绘画和雕塑,建立一种新 的同日耳曼传统有联系的而又充满现代情 感和形式的美学,从而在艺术家和切实有 力的精神源泉之间建立一座“桥梁”。
▪ 立体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1、1907-1909年的塞尚时期,也就是早期 发展阶段是立体主义的孕育和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的画家主要求取单纯的几何学形 态,放弃光色分析,追求对象形态。
2、1909-1912年的分析立体主义时期。他 们首先打破了传统绘画中只能按照一个固 定视点去表现,然后安排在同一个绘画平 面上的方法。但是他们仍只注重追求形式 的分解,而不注重整体的重组,而且颜色 比较单一。
野兽派代表作家马蒂斯
▪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 1954)法国著名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 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 他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著名。21岁 时的一场意外,令马蒂斯的绘画热情一发 不可收拾,偶然的机缘成为他一生的转折 点。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好像被召唤着, 从此以后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它主宰 我。”
现主义为方向;但与桥社不同的是他们的 表现主义采用抒情抽象的形式,而且也不 像桥社那样表现出许多共同的风格特征。 他们对不可见的世界比对可见的世界更感 兴趣,希望赋予神秘的感情以形式,把艺 术同深刻的精神内容融於一体。
康定斯基作品《蓝骑士》
康定斯基作品《有弓箭手的画》
康定斯基作品《构图5号》
▪ 维也纳表现主义
维也纳表现主义是德国表现主义运动的重 要组成部分。科科斯卡作为维也纳表现主 义最杰出的艺术家,后来也成为德国表现 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艾贡·席尔首先得到 德国的认可,之后在维也纳也获得了成功。
浅谈现代西方艺术思潮对中国画的影响

浅谈现代西方艺术思潮对中国画的影响内容摘要:我国传统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既继承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又不断地吸收、借鉴西方艺术的有益成分,逐步实现了中国画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其转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本文试从现代西方艺术思潮的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画的影响作进一步的评析。
关键词:现代西方艺术思潮中国画传统形态现代形态一纵观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发展史,就是一部批判、继承本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和吸收、借鉴现代西方艺术思潮的历史。
在100多年的发展、变革中,中国的一些美术家在自身的美术创作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将西方美术作为自己艺术创造的一种对比和参照对象。
尤其对一些坚持从传统艺术本身来求新、求变的中国画家,在保留中国画独特个性的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采纳、吸收和鉴赏现代西方艺术的有益成分,来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具体地讲,大致有三方面的内容。
其一,在现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影响下,彻底抛弃了古典艺术的理想主义色彩,从而转向对人类内心世界的表现。
其实质就是,彻底否定古典主义,运用古拙、深沉的表现技巧来表现庄严神圣的宗教理念,从现实生活出发,从不同的方面,以新的视角,真实科学地描绘客观世界和艺术家身边的现实生活,以及表达自己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其二,注重形式,把“形式提高到独立地位”,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本语言。
用新的技巧和形式展示了客观世界和人们的主观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
其三,积极吸收科学技术进步的优秀成果,大量吸收、运用人体解剖学、现代光学、化学、色彩学、构图学、透视学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创造了既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又带有时代精神风貌的艺术作品。
上述三个方面不仅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近、现代中国画的发展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使中国画实现了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二现代西方艺术思潮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对当代中国美术产生的影响,一方面是西洋诸多画种的引进,丰富了我国美术创作的载体。
西方艺术思潮

简论西方艺术中的唯美主义思潮学生:张子鑫学号:07430020321.唯美主义运动内容唯美主义运动(Aesthetic movement)是于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反社会的运动,发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大致从1868年延续至1901年,通常学术界认为唯美主义运动的结束以奥斯卡·王尔德被捕为标志。
西方唯美主义思潮以“为艺术而艺术”为口号。
以“追求建议性而非陈述性、追求感观享受、对象征手法的大量应用,追求事物之间的关联感应——即探求语汇、色彩和音乐之间内在的联系”为特征。
代表人物有济慈、雪莱、戈蒂埃、王尔德、比亚兹莱,而王尔德是其灵魂人物。
范围波及欧洲及远东地区,领域波及文学、戏剧、装饰、美术。
通常,人们认为唯美主义和彼时发生在法国的象征主义或颓废主义运动同属一脉,是这场国际性文艺运动在英国的分支。
这场运动是反维多利亚风格风潮的一部分,具有后浪漫主义的特征。
它发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大致从1868年延续至1901年,通常学术界认为唯美主义运动的结束以奥斯卡-王尔德被捕为标志。
英国的颓废派作家们受瓦尔特·佩特的影响非常大。
佩特在1867年至1868年之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主张人们应该热情的拥抱生活,追求生活的艺术化。
颓废主义者们接受了这一观点。
法国哲学家维克多-库辛和奥菲尔·戈蒂埃在法国推广了这一观念,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并声称艺术与道德之间没有关联。
唯美主义运动中的作家和艺术家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感观上的愉悦,而非传递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
因此,唯美主义者们拒绝接受约翰·罗斯金和马修·阿诺德提出的“艺术是承载道德的实用之物”的功利主义观点。
相反,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不应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单纯的美感。
他们如痴如醉的追求艺术的“美”,认为“美”才是艺术的本质,并且主张生活应该模仿艺术。
2. 唯美主义的形成过程唯美主义思潮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按照艺术思潮划分,西方艺术史

按照艺术思潮划分,西方艺术史
西方艺术六大思潮有14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思潮。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20世纪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艺术常常是社会环境和变化的反映,是当时文化和社会政治气候的一个重要指标。
西方艺术史经历了大量的变化,产生了极其多样化的技术、风格和媒介。
西方艺术思潮的具体介绍
西方艺术思潮有哥德风格,文艺复兴,风格主义,巴洛克艺术,洛可可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新印象派,新艺术运动,后印象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至上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极简主义,照片写实主义,概念艺术,贫穷艺术,大地艺术,新表现主义,装置艺术。
西方艺术思潮教学大纲

西方艺术思潮教学大纲第一讲绪论一、艺术与观念1,观念在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中介作用。
2,观念与审美价值的关系。
3,观念与艺术家的创作。
4,观念与艺术目的的多样性。
二、西方艺术观念的源头1,希腊神话传说:第一层面:后代艺术题材的来源。
第二层面:内在精神。
2,基督教文化:第一层面:后代艺术题材的来源。
第二层面:基督教神学的影响。
三、西方艺术的基本特点1,崇尚以理性为基础的模仿原则。
2,追求以人类共性为基础的普遍性。
3,以表现美为艺术的最高追求。
4,以崇高、典雅、庄重为典型风格。
第二讲西方艺术的起源一、原始艺术1,旧石器时代:a,分期:早期,中期,晚期;b,社会:母系氏族,巫术观念,图腾崇拜;c,文化:格拉夫特文化,奥瑞纳文化,马格德林文化,卡普萨文化。
2,新石器时代:农牧业为主,社会组织化,地中海东部,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北欧,非洲,陶器,巨石纪念碑。
3,原始时期:金属石器混用,磨制石器,铁器,家用物品,装饰工艺品。
二、埃及艺术1,概述:a,农业民族,前1700年独立,前1000年后被亚述征服,前525年被波斯国王甘比西斯占领,前4世纪成为马其顿的一个省,前39年罗马人入侵;b,历法,书写术(象形文字);c,法老,斯芬克斯,尼罗河,亚历山大大帝。
2,分期:a,前王朝时期;b,古王国时期;c,中王国时期;第二骚乱期;e,新王国时期;f,衰落时期。
3,艺术状况:a,建筑;b,雕塑;c,浮雕与绘画;d,工艺品。
4,艺术观念:a,模仿性;b,追求永恒和不朽;c,遵循神圣化和程式化原则。
5,影响:a,埃及艺术与希腊艺术的关系;b,艺术在埃及社会里的作用。
三、美索不达米亚艺术1,概述:a,“美索不达米亚”的含义;b,闪米特语族;c,民族熔炉。
2,历史分期:a,苏美尔乌尔第一王朝;b,阿卡德王国;c,库提人入侵时期;d,乌尔第三王朝;e,古巴比伦第一王朝;f,亚述帝国;g,新巴比伦王国。
3,艺术精神:a,崇尚财富与武功;b,突出的抽象才能;c,书写艺术;d,程式化和变形;e,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西方艺术中的唯美主义传统
摘要:
西方唯美主义是十九世纪后期颓废主义大潮中的一个支流,是在西方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运动,是近代欧洲文艺思潮中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流派之一。
唯美主义者提倡“为艺术而艺术”。
关键词:
唯美主义唯美主义运动西方文学艺术西方绘画艺术道德约束
正文:
西方唯美主义是十九世纪后期颓废主义大潮中的一个支流,是在西方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一场组织松散的运动,是近代欧洲文艺思潮中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流派之一。
它追求建议性而非陈述性、追求感观享受、对象征手法的大量应用,追求事物之间的关联感应——即探求语汇、色彩和音乐之间内在的联系。
唯美主义作家和艺术家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并声称艺术与道德之间是没有关联的。
他们认为:艺术的本质目的在于为人类提供感观上的愉悦,而非传递某种道德上的或情感上的信息。
唯美派艺术家们如痴如醉的追求艺术的“美”,认为“美”才是艺术的本质,并且主张生活应该模仿艺术。
人们追求的美是纯粹的美,不能把美作为传递道德和情感的载体。
唯美主义对在当时的西方艺术流派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也有巨大的贡献。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西方唯美主义的发展历程。
唯美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古希腊“希腊化时期”卡利马科斯所创造的“亚历山大里亚诗体”和古罗马晚期文学的诗歌中,已初见端倪。
到了18 世纪,康德提出了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和无厉害的观念,莱辛、歌德、席勒等人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至19 世纪,唯美思想才形成了明确的理论,最初体现者是法国作家、诗人戈蒂耶,他们提出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是包括唯美主义在内的一切颓废主义流派的总纲领。
后来,美国作家、诗人爱伦坡在《诗的原理》一文中发表了类似的观点,认为一首诗完全是为诗而写诗的。
英国一系列作家、艺术家、文艺理论家积极响应“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唯美主义美学运动遂在英国展开,并于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两次达到高潮。
其中,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美学思想的有力继承者、鼓吹者和实践者。
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是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
在19 世纪,尤其是19 世纪中后期,西方文化传统开始出现了断层:基督教信仰动摇了,理性主义逐渐走向沦落;与此同时,社会形态迅速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度,商业精神也随之得以完全确立。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人们不得不以一种新的视角、新的价值向度来重新审视人类自身以及各种文化形态,试图在处于动摇、崩溃之中的传统价值体系之外,重新建立起人类的精神家园。
它前期打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旗帜,把捍卫艺术的独立与自足作为自己的准则,表现出了对“纯艺术”的执著追求;后期又以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和实现作为目标,提出了所谓人生艺术化的命题,表现出了对自我实现方式的积极探索。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唯美主义文艺思潮是一次对于建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的积极尝试。
它无论是在题材的开拓方面,还是在文学观念的建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先导性,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和西方现当代文学观念的源头之一。
其次,我们来谈谈西方唯美主义传统的特征。
唯美主义者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并且强烈反对“艺术是承载道德的实用之物”的功利主义观点。
强调“为艺术而艺术”,实际上就是主张把艺术和非艺术区分开来。
他们认为“为艺术而艺术”体现了唯美主义者的一个更大的追求,那就是将艺术和生活彻底区分开来,也就是艺术和日常生活的区分。
这种区分体现
在以下几点:第一,艺术不是在模仿生活,而是生活在模仿艺术。
王尔德提出的这个命题几乎是颠倒了西方艺术自希腊以来的模仿论传统,艺术和日常现实的关系彻底改变了。
第二,艺术的价值重在形式。
唯美主义者们认为劝世训诫、金钱实利的追求,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追求,都不在艺术的所能表达的范围之内,他们认为艺术即是它自身,艺术美就是纯粹的艺术美,不应当与道德功利相联系,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自身的完美。
那么“艺术自身”所指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 在《英国的文艺复兴》一文中,王尔德这样写道:“不要在油画中寻找主题,而只求它有绘画的魁力、色彩的美妙和构图的完美。
诗歌也是如此,诗的真正特质,诗的快感,决不来自主题,而是来自对韵文的独创性运用,来自济慈所说的诗句的感性生命。
”这也就是说,艺术的魅力纯粹源于它的形式。
另外,唯美主义主张生活模仿艺术和形式主义,有一种对抗启蒙理性的工具主义的颠覆功能。
这个思想在卡利奈斯库关于两种现代性冲突的理论得到了深刻阐发。
他认为为艺术而艺术在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出现,暗中隐含着一个目的,那就是对抗资产阶级平庸的价值观和庸人哲学。
这种倾向在戈蒂耶的理论中体现得犹为突出。
“为艺术而艺术是审美现代性反叛庸人现代性的第一个产物。
”所以,唯美主义把短暂的美视为永恒,强调个性主义,突出艺术的形式和媒介,这其实都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对抗。
唯美主义与西方艺术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对于艺术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是西方近现代文化转型所引起的文化震荡的产物,是人们在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动摇、崩溃过程中较早的一次建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的尝试。
因为它是尝试,所以具有很多矛盾性和荒谬性;同时,又因为它产生比较早,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它又开了西方现代派文学和现当代文学观念的先河。
很多西方唯美主义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追求唯美主义思想。
例如:法国作家戈蒂耶。
他的小说《模斑小姐》中,他为小说写的序言被认为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宣言。
他明确提出“文学可以无视社会、道德”的主张,反对文学艺术反映社会问题,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完美的形式,艺术家的任务在于表现形式的美,进一步阐明了他的唯美主义美学思想。
1840年他发表的诗集《西班牙》中,力图用诗来表达造型艺术。
代表作《珐琅和雕玉》是他的美学观点的具体实践。
它大约由50首诗组成,写景咏物,用罕见的形式和完美的技巧来表现纤细的题材,力求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造型美感。
这部诗集被帕尔纳斯派诗人奉为艺术典范。
因此,戈蒂耶当为“唯美主义”的首倡者。
还有英国作家,评论家,美学家王尔德。
王尔德通过其现实的人物、巧妙合理的情节,特别是他那些闪闪发光的妙语、警句和反论,突出了剧作中对社会的、讽刺的主题。
他的独幕抒情散文剧《莎乐美》以法文写成,集中体现了他颓废的美学观点。
王尔德的《莎乐美》是唯美主义最具典型意义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诗剧表现出强烈的非理性主义和肉体崇拜,以及唯美主义当前即永久的时间观念,是英国文学中反对启蒙现代性的艺术作品。
英国的颓废派作家们受瓦尔特·佩特的影响非常大。
佩特在1867年至1868年之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主张人们应该热情的拥抱生活,追求生活的艺术化。
颓废主义者们接受了这一观点。
法国哲学家维克多·库辛和奥菲尔·戈蒂埃在法国推广了这一观念,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并声称艺术与道德之间没有关联。
唯美主义视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和雪莱为先驱,也受到了拉斐尔前派的影响。
西方唯美主义不仅在文学艺术中深刻体现,还在绘画雕塑艺术中体现出来。
拉菲尔前派古典主义和浪漫派在十九世纪前半的法国各领风骚後,十九世纪中叶,欧洲的艺术风稍微转向到英国,此时发展出来了两个流派:“拉菲尔前派”及“唯美尔”。
英国皇家美术院在当时势力很大,但拉菲尔前派的画家不满学院派一昧的遵守拉菲尔的绘画法则,毫无创新。
因此,拉菲尔前派的先驱-布朗首先提出:“拉菲尔以後的画家们,如论他们的名气有多大,可惜他们没有独创一种风格,只是个模仿家而已”。
所以布朗呼吁画家们要掌握拉菲尔之前的画家精神,这就是“拉菲尔前派”名称的由来。
拉菲尔前派主张自然主义与真实主义,他们用活泼,敏感的笔触直接描写自然,他们虽然模仿拉菲尔之前的各大画家,但却不受艺术上的法则约束。
唯美主义画家注重最微小的细节、追求细节的象征意味和追求真实感;与文学联系密切,
许多作品富有诗性;描绘古代题材不带伦理好恶的判断,极尽考古真实和声色之美;描绘曼妙的女性人体不似前人般圣洁,纤细、苍白、具少女体态和神情,与世俗的烟火气的女人毫无二致,其“色情”倾向深受诟病。
唯美主义的宗旨也许可以概括为:“展现纯粹感性的美,不含任何文学或社会性的寓意”,打破道德精神禁锢,正如王尔德说,“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东西”,戈蒂耶更极端地声称:“只有毫无用处的东西才称得上是美的,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是丑的”。
总之,西方唯美主义历史悠久,对现当代文学艺术提供了借鉴和启发,对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龚翰熊,欧洲小说史[M] .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徐葆耕,西方文学之旅[M] .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李赋宁1,欧洲文学史[M]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
唐正序、冯宪光主编,《文艺学基础理论》,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阎嘉主编,《文学理论基础》,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