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做操教案(市级优课)
第六单元《蚂蚁做操》教案

(1)理解和运用基本的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右),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举例:通过观察蚂蚁做操的图片,学生能够指出蚂蚁是在树的上方还是下方,是在花的前面还是后面,是在石头的左边还是右边。
(2)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方位和位置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例:学生能够根据老师给出的指令,按照指定的方位和位置排列队伍或寻找物品。
举例:设计一个需要多人合作完成的排队任务,如模拟蚂蚁做操的场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学会处理复杂的位置关系。
(3)从多个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形成空间观念。
难点解释:学生往往习惯于从一个角度观察问题,难以形成立体的空间观念。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观察和分析物体的位置。
举例:提供不同视角的蚂蚁做操图片,让学生描述并比较不同视角下的位置和方位,培养空间观念。
在课堂总结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还不错,但仍有一些疑问。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彻底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我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提高。
最后,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坚持这一原则,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让学生们按照指定的方位和位置排列自己的文具,以演示方位和位置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方位和位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蚂蚁做操》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方位和位置的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观察蚂蚁做操的图片,积极描述物体的方位和位置,课堂气氛活跃。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几个需要改进的地方。
蚂蚁做操教案设计

蚂蚁做操教案设计一、课程目标1.了解小动物之蚂蚁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2.了解蚂蚁做操背后的科学原理3.通过蚂蚁做操,锻炼幼儿肢体协调能力和听指令能力二、课程内容1.介绍蚂蚁生活习性、行为特点2.介绍蚂蚁做操的背景3.教授蚂蚁做操的动作和动作顺序4.进行蚂蚁做操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声情并茂地介绍蚂蚁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为幼儿打下感性认识,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教学主体:(1)通过播放蚂蚁做操的视频,或者亲自演示蚂蚁做操的过程,让幼儿了解这一有趣的体育活动。
(2)教师讲解蚂蚁做操的原理,让幼儿明白蚂蚁做操能够帮助蚂蚁锻炼肢体协调能力和听指令能力,并且能够提高幼儿探究和发现的兴趣。
(3)教授动作:通过简短易懂的语言和示范,让幼儿掌握蚂蚁做操的动作,包括“贴地飞行”、“击掌”、“转弯”、“上坡”、“下坡”等。
(4)练习蚂蚁做操:让幼儿按照教师的口令,一起进行蚂蚁做操,加深幼儿的运动体验和趣味性。
3.总结:教师进一步讲解蚂蚁做操的好处,加强幼儿对这种体育活动的认识和重要性。
四、课堂评价1.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注意观察和认识幼儿参与的程度和学习效果。
2.在蚂蚁做操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动作,并鼓励幼儿尝试正确的动作。
3.在课堂结束时,可以请幼儿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提高幼儿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五、教学建议1.将蚂蚁做操作为常规活动,每周进行一至两次,对于幼儿的锻炼和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同时教授一些蚂蚁的科学知识,扩大幼儿的知识面,提高幼儿兴趣。
3.可以将蚂蚁做操与其他的舞蹈、体操等活动结合起来,创新活动形式,增加活动趣味性。
蚂蚁做操教案设计

蚂蚁做操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二年级《科学》教材中“有趣的动物”章节,详细内容为“蚂蚁做操”。
通过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学习蚂蚁合作精神,了解简单的社会性昆虫行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提高观察自然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懂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蚂蚁的合作行为及其实践应用。
教学重点: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蚂蚁工坊、放大镜、教学课件、视频资料。
学具:观察记录表、彩笔、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蚂蚁工坊,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生活环境。
提问:你们知道蚂蚁的生活习性吗?它们是如何合作完成任务的?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课件和视频资料,讲解蚂蚁的合作行为。
分析蚂蚁在寻找食物、搬运食物过程中的合作精神。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动物具有合作行为?学生分享,教师点评。
4. 课堂实践(10分钟)学生分组,观察蚂蚁工坊中的蚂蚁,记录蚂蚁合作行为。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汇报观察结果。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蚂蚁的生活习性寻找食物搬运食物合作精神2. 合作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动物,发现合作行为,记录下来并简要说明。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蚂蚁的合作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观察自然的能力得到提高。
2. 教师在课后反思教学过程,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社会性动物的合作行为,了解动物世界的多样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蚂蚁的合作行为及其实践应用。
2. 实践情景引入:观察蚂蚁工坊,引导学生发现蚂蚁的合作行为。
3. 例题讲解:分析蚂蚁在寻找食物、搬运食物过程中的合作精神。
《蚂蚁做操》教学设计

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蚂蚁做操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蚂蚁在做什么?”“你们知道蚂蚁做操的数学意义吗?” 2. 讲授新课
讲解乘法的意义,让学生理解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 讲解乘法口诀,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和记忆方法。 通过演示蚂蚁做操的情景,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乘法的意义。 通过演示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
5. 布置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发现乘法的应用,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掌握了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和记忆方法,能够正确计算乘法算式, 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自主探究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时,我也注重通过练习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讲解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时,有些学生 理解不够透彻,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在练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些学生的计算速度较慢,需要加强练习。在今后的教学 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口诀。 正确计算乘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口诀。 正确计算乘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蚂蚁做操教学设计

蚂蚁做操教学设计《蚂蚁做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的运算方法。
学生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学生能够经历乘法的形成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能够掌握乘法的运算方法,提高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的运算方法。
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正确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乘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演示法通过演示蚂蚁做操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展示乘法的运算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掌握乘法的运算方法。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乘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
引导学生交流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练习法安排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乘法的运算方法。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 ◦2. ◦ ◦3. ◦ ◦ 1. ◦ ◦ 2. ◦ ◦ 1. ◦ ◦ 2. ◦ ◦ 3. ◦ ◦4. ◦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蚂蚁做操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活动。
提问:蚂蚁在做什么?它们是怎样做操的?讲授新课结合视频,讲解蚂蚁做操的情境,引出乘法的概念。
例如,一只蚂蚁有 6 条腿,3 只蚂蚁有多少条腿?可以用加法计算:6+6+6=18(条),也可以用乘法计算:6×3=18(条)。
讲解乘法的意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介绍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在乘法算式 6×3=18 中,6 和 3 是因数,18 是积。
巩固练习安排一些简单的乘法练习,让学生巩固乘法的运算方法。
例如,2×4= ,3×5= ,4×6= 。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购物、排队等。
《蚂蚁做操》教案

《蚂蚁做操》教案教案:《蚂蚁做操》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有趣的动物》中的一篇文章《蚂蚁做操》。
文章通过描述蚂蚁们做操的情景,引导学生学习数的序列和简单的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数的序列和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激发对数学和自然的兴趣,培养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数的序列和加减法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能够运用数的序列和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蚂蚁模型等。
2. 学具:练习本、笔、算盘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PPT展示蚂蚁做操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蚂蚁的队伍和动作。
2. 文章阅读: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数的序列学习:引导学生观察蚂蚁队伍的排列,发现数的序列,讲解数的序列的意义和应用。
4. 加减法学习:通过观察蚂蚁队伍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讲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5. 实践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践练习,运用数的序列和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蚂蚁做操数的序列:1 2 3 4 5加法:3 + 2 = 5减法:5 2 = 3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有5个苹果,妈妈又给了他3个苹果,小明现在有几个苹果?答案:小明现在有8个苹果。
2. 题目:小明有8个苹果,他吃掉了2个苹果,小明还剩几个苹果?答案:小明还剩6个苹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蚂蚁做操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练习,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蚂蚁的生活习性,了解蚂蚁的群体行为和分工,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关注。
三年级数学上册《蚂蚁做操》教案、教学设计

b.判断题:判断哪些图形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c.应用题: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原因,指导解题方法。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性质,以及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7.拓展延伸,提高思维品质: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去蚂蚁王国参观,看看蚂蚁们是怎样做操的。”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图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6.结合本节课所学,尝试解决以下实际问题:
a.小明有10个苹果,他给了小华3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加强课后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蚂蚁做操》章节的相关练习题,加强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及性质的理解,提高加减法运算的熟练度。
2.观察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收集五个左右的例子,并简要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知识与技能: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性质,并能运用这些图形进行组合和分解;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蚂蚁做操教学设计

蚂蚁做操教学设计《蚂蚁做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的运算方法。
学生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数学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经历乘法的形成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
通过多样化的练习,让学生巩固乘法的运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的运算方法。
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正确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讲解乘法的概念、意义、运算方法等,让学生掌握乘法的基本知识。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演示法通过演示乘法的运算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乘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
在演示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练习法通过练习乘法的运算,让学生巩固乘法的运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在练习过程中,注重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如口算、笔算、填空、选择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乘法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1. ◦ ◦ ◦2. ◦ ◦ ◦3. ◦ ◦ ◦ 1. ◦ ◦ 2. ◦ ◦ 1. ◦ ◦ 2. ◦ ◦ 3. ◦ ◦4. ◦在讨论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游戏法通过设计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乘法,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游戏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出乘法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蚂蚁做操》教学设计
⑶呈现表格法。
【除了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进行口算?(表格)】
⑷师生共同填写表格(幻灯片呈现表格)
2.探究竖式乘法
⑴同学们,加法能用竖式计算,减法能用竖式计算,那么乘法能不能用竖式计算呢?请你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尝试一下“12×4=”能不能用竖式进行计算。
⑵汇报展示,找学生到前面来讲一讲竖式。
⑶引导学生根据点子图和表格理解竖式每一步的意思,并引出最简竖式给学生。
⑷板书竖式,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及书写格式。
⑸同桌交流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⑹全班汇报交流。
⑺你能试着算一算213×3=?(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集体交流各自的算法。
)
口算方法:200×3=600 10×3=30 3×3=9 600+30+9=639
竖式方法:
⑻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先进行独立思考,在集体交流,即给予孩子充分的思考空间,又能够让学生学会倾听与交流,最后能够更好地掌握竖式乘法的算理及各部分的含义。
】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孩子们,刚刚我们一起认识了乘法竖式。
知道了他们之间存在的联系,接下来老师想考考大家,能不能顺利通关,可就要看你们的表现了。
首先为自己加加油吧,准备好了吗?一起进入第一关:
第一关:圈一圈,算一算(课件展示,学生在学习卡上做答,然后汇报解决,重点表扬学生采用把数分成10和几的形式进行圈画的方法)备注:
1.第一道题目为课本53页第一题——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第二关:说一说图形后面藏的是几?(课件展示题目,学生口答,集体交流,订正。
)第三关:算一算,并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教材53页第二题,集体交流)
孩子们,我们顺利过关了,你们真的是太棒了!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在学生对乘法竖式有了了解之后,让学生做该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乘法竖式每一部分含义的理解,更巩固了乘法竖式的算理】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板书课题:两、2.第二道题目为自主设计题目——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乘法竖式的算理。
3.第三道题目为课本53页第二题——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突破重难点。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
)
谁能和大家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反思收获,引导孩子梳理所学知识,总结数学活动经
验,提升数学思想。
】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板书设计:教学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