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衡量与分析

合集下载

分析财务支出近十年的发展变化

分析财务支出近十年的发展变化

分析财务支出近十年的发展变化内容摘要:从分析近十来年我国财政支出的发展变化的趋势,分析我国财政支出逐年变化的原因。

对于我国财政支出的重大变化,针对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说明。

关键词:财政支出合理性变化中国财政支出大体可分为基础经济建设、一般公共服务、国防、科技教育文化体育费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其他费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实现政府的职能,我国的财政支出的比例也逐年上升,财政支出也逐年增大。

回顾中国这近十年,经济增长基本在百分之十左右,国家的财政支出则增速到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二十之间,财政支出增长如此迅猛,纵观财政支出发展的趋势,分析我国财政变化的原因,从根源里寻找出财政支出分布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提出一些关于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2001年中国财政支出总值从22752亿元,从此以后财政支出总值增长很大。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政支出公共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其中基本经济建设支出占比重很大,但是问题是中国政府对生产性建设支出过多。

行政管理费用负担越来越大,其他支出也逐年增长。

从表中可以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的总体情况有以下趋势:1经济建设支出虽然逐年下降,但仍然占很大比例。

其中基本经济建设支出占比很大,但是问题是中国政府对生产性建设支出过多,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缺乏。

2国防费用占比相对合理,国防费用维持在8%左右。

从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形势趋缓,裁军等一系列措施有效降低了国防费用,援助了经济发展。

3公共服务费用过高,行政管理费用不断攀升,几次的政府机构改革效果不明显。

4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环境保护费用有待提高。

科教投入效果不明显,社保支出本来是政府支出中很重的负担,但是社会保障这方面中国政府承担的太少,环保支出偏低。

目前财政支出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原有的管理体制和职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缺失和越位,导致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大,收支矛盾日趋突出,资金使用效益明显低下。

我国历年财政支出GDP及相对指标数据

我国历年财政支出GDP及相对指标数据

我国历年的财政支出、GDP及相对指标数据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

下面将分别介绍财政支出、GDP和相对指标数据,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首先,财政支出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调控和引导而进行的支出。

财政支出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支出,在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历年数据统计,我国的财政支出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虽然在特定年份中,财政支出可能会因为国家政策调整等因素而出现较大波动,但总体而言,财政支出逐年增加。

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设置的公共服务项目和社会福利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从而需要增加财政支出。

其次,GDP是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总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国的GDP数据显示,自开放以来,我国GDP呈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

从1978年到现在,GDP的规模已经增长了数十倍,显示出了我国经济快速崛起的强大实力。

然而,尽管GDP增长很快,但也面临着质量和可持续性的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中,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我国也开始关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最后,相对指标数据是用来分析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对关系和趋势的数据。

在我国历年数据中,一些重要的相对指标包括财政支出与GDP的比例、财政支出与人均GDP的比例等。

这些相对指标能够更好地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公共财政的合理性。

例如,财政支出与GDP的比例可以反映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对公共服务的投入程度。

另外,财政支出与人均GDP的比例可以反映出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公平性和效率。

通过对这些相对指标的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政府支出情况和公共财政的状况。

综上所述,我国历年财政支出、GDP及相对指标数据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从而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我国财政支出变化分析报告

我国财政支出变化分析报告

2005年到2011年我国财政支出变化分析报告财政支出是政府为满足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或称经常项目支出)。

财政支出决定着国家财政活动的规模,是政府实现经济社会进步繁荣的物质保障。

2005~2011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分析财政支出规模分析回答了公共需要量的满足程度,可以用绝对数指数来表示,也可以用相对数指数来表示,并由这个指标又可以衍生出反映财政支出发展变化的其他指标。

下面将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支出变化作具体的分析。

一、历年财政支出总额的变动趋势分析从数据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财政支出总值呈上升趋势,支出规模逐年扩大,不断提高了公共需要的满足程度。

二、我国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的发展变化趋势(财政支出比例系数变化分析)数据和图表显示,自2005年,我国的支出占GDP 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财政比例系数由0.1835逐年上涨,直至2011年,到达0.2358。

说明近年来,财政参与国内生产总值分配的比例逐年增加,社会财力逐步集中,财政规模日益扩大,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程度越来越高。

三、财政支出增加额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的比重变化分析(财政支出边际系数变化分析)而财政支出边际系数则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从06年开始,该指标经历先降,后升,再降,再升的过程。

体现了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保持稳定国民经济分配结构以及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所做出的努力与调整。

同时我们也可从浮动的数字中看出,我国经济运行仍存在着不稳定因素。

就比如说08到09年,该指标增长近2.5个百分点,足以见得2009年略显困窘的经济态势。

四、财政支出增加率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率比重(财政支出弹性系数变化分析)通过对财政支出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的比较,可以看出财政支出变动与经济增长变动是否一致,财政支出弹性,即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反映了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程度。

从数据和图中可以看出,2005-2011年间,财政支出增长率明显大于GDP增长率,从而财政支出弹性大于1,有的年份甚至大于2,财政支出增长明显快于经济增长。

浅议我国财政支出规模

浅议我国财政支出规模

24 64 9.95
1 8 .1 5%
1 0.53%
92.3 7%
1 6. 76%
2004
2848 6. 89
1 7.82%
1 3.4 7%
89.52%
1 5. 95%
2005
3 393 0. 28
1 8.35%
1 6.04 %
1 1 8. 40%
21 . 72%
2006
4 04 22. 73
1 8. 69%
2014. 3
Ec on o mic Vis io n 253
财会研究
而 且外在因素是 导致财政支 出增长超过GDP增长 速度的主要原 因。 (三)经 济发展阶段论 经 济 发 展 阶 段 论 是 由 美 国 经 济 学 家 马 斯 葛 雷 夫 (R ·A ·
Mu sgr ave)和经济史学家罗斯托(W·W·Ros t ow)根据经济发展不同阶 段 中财政支出 结构的变化 来解释财政 支出规模 增长的原 因。他们 认 为 , 在经济发 展的不同阶 段导致 财政支出增 长的原因 是不同的 。
(四)官 僚行为增长论 该理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尼 斯克 南(Ni s k an e n)提 出。他认为官 员也 满足“经济人”假 设, 也是追 求自我效用最大化 。再加上官僚结 构通 常拥 有提供公共产品的垄断权, 官员 必定会扩大自己的权利,从而 导 致公共 支出不断 增长。 (五)非 均衡增长模型 非均 衡增长模 型由美国 经济学家鲍 莫尔在 他所建立的 非均衡增 长模 型中提出, 他把国民经济区分 为生产率不断提高 的部门和生产率 提高 缓慢的部门。政府 部门属于生产率提 高缓慢的部门, 它又是社会 发展不可或缺的部门, 所以, 想要维持社会的均衡增长, 在效率低下时政 府 部门只能 不断增长 支出规模 。 上述 介绍的几 种理论从 不同的角度 解释了 财政支出规 模变化的 一般 趋势, 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一致, 即一国财政支出规模是在不断增 长 的。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分析-精品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分析-精品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分析-精品2020-12-12【关键字】情况、道路、前提、领域、增长、问题、体制、机制、充分、合理、和谐、公平、快速、持续、合作、配合、召开、保持、发展、建设、建立、提出、制度保障、突出、安全、稳定、格局、意识、长效机制、基础、政策、职能、重点、需求、制度、比重、结构、形势、反映、力度、设置、分析、倾斜、管理、坚持、服务、教育、解决、调整、改善、完善、保障、促进、扩大、改革、提高、协调、推动、推进、全面落实、规范、落实、决心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分析目前,中国的财政支出按国家职能可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

从上表可以看出:(1)经济建设费支出的占比不断下降。

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逐渐弱化,而财政逐渐减少对经济建设领域的投入从总体上看来是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

(2)社会文教费支出的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

在2002年达到峰值后有所下降,后又有所回升。

政府越来越重视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3)国防支出呈大幅下降趋势。

这充分表明中国政府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决心。

(4)行政管理费支出呈迅猛增长趋势。

至2004年到达峰值后开始下降。

其快速增长,暴露了我国政府机构管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机构重复设置、人员臃肿、行政效率低下等。

现在,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致力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减少行政管理支出。

表2 各个时期财政分类支出结构以上各类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而相应产生的:1998 年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这意味着政府职能由生产建设向公共服务转型, 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对财政支出结构提出了重大的改革要求。

多年来经济建设费的持续下降( 由1994 年占全部政府支出的41.3% 下降到2005 年的27.5%, ) 相应反映了这一改革趋势。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分析及其合理控制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分析及其合理控制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分析及其合理控制摘要:文章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下降的背后仍然是政府实际支配资源规模的扩大,对这种变化趋势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判断,剖析了我国“财政之谜”(财政支出规模下降而企业负担重)的实质,给出了我国适度财政支出规模的基本要求及界定标准,提出合理控制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基本思路就是根据公共财政的内在要求,系统改造现行财政支出制度安排,构建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公共财政支出制度框架。

关键词:财政支出;预算外资金;预算内资金;公共支出;规模控制一、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及分析判断(一)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1.我国小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即预算内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预算内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1978年为30 .96%,1995年降到最低点11.6%,以后逐渐上升,2002年上升到21.4%。

2003年估计这一比重达到21.6%,见下表一。

表一我国小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表单位:亿元,%┏━━━━━┳━━━━━┳━━━━━┳━━━━━┳━━━━━━┳━━━━━━━┓┃年份┃1978┃1980 ┃1985 ┃1990 ┃1993 ┃┣━━━━━╋━━━━━╋━━━━━╋━━━━━╋━━━━━━╋━━━━━━━┫┃ F ┃1122.1 ┃1228.8 ┃2004.2 ┃3083.4 ┃4642.3 ┃┣━━━━━╋━━━━━╋━━━━━╋━━━━━╋━━━━━━╋━━━━━━━┫┃GDP ┃3524.1 ┃4617.8 ┃8964.4 ┃18547.9┃34634.4 ┃┣━━━━━╋━━━━━╋━━━━━╋━━━━━╋━━━━━━╋━━━━━━━┫┃F/GDP ┃30.96 ┃26.6 ┃22.4 ┃16.6 ┃13.4 ┃┗━━━━━┻━━━━━┻━━━━━┻━━━━━┻━━━━━━┻━━━━━━━┛表一我国小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表(续)┏━━━━━┳━━━━━━┳━━━━━━┳━━━━━┳━━━━━┓┃年份┃1995 ┃1996 ┃1997 ┃1998 ┃┣━━━━━╋━━━━━━╋━━━━━━╋━━━━━╋━━━━━┫┃ F ┃6823.7 ┃7937.5 ┃9233.6 ┃10798.2 ┃┣━━━━━╋━━━━━━╋━━━━━━╋━━━━━╋━━━━━┫┃GDP ┃58478.1 ┃67884.6 ┃74462.6 ┃78345.2 ┃┣━━━━━╋━━━━━━╋━━━━━━╋━━━━━╋━━━━━┫┃F/GDP ┃1l.6 ┃11.7 ┃12.4 ┃13.8 ┃┗━━━━━┻━━━━━━┻━━━━━━┻━━━━━┻━━━━━┛表一我国小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表(续)┏━━━━━┳━━━━━━┳━━━━━┳━━━━━┳━━━━━┓┃年份┃1999 ┃2000 ┃200l ┃2002 ┃┣━━━━━╋━━━━━━╋━━━━━╋━━━━━╋━━━━━┫┃ F ┃13187.7 ┃15886.5 ┃18902.6 ┃22012 ┃┣━━━━━╋━━━━━━╋━━━━━╋━━━━━╋━━━━━┫┃GDP ┃82067.5 ┃89403.6 ┃95933.3 ┃102398 ┃┣━━━━━╋━━━━━━╋━━━━━╋━━━━━╋━━━━━┫┃F/GDP ┃16.1 ┃17.8 ┃19.6 ┃2l.4 ┃┗━━━━━┻━━━━━━┻━━━━━┻━━━━━┻━━━━━┛说明:F代表预算内财政支出。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变化分析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变化分析

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变化分析财务管理内容摘要: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变化,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变化原因与趋势,探讨财政支出重大变化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关键词:财政支出变化原因趋势合理性不合理性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the fiscal spending of China in the last ten years and finds the causes and predicts the trends, in the same time, discussing the rationality and irrationality of the major changes.财政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财政支出是国家实施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手段。

中国财政支出大体可分为基础经济建设、一般公共服务、国防、科技教育文化体育费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其他费用。

本文结合国家统计局和中国财政年鉴相关数据,纵观财政支出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财政变化的原因,从根源里寻找出财政支出分布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提出一些关于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建议。

一、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变化情况1、财政支出相关数据图1:1980-2009年财政各项主要支出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图2:2001-2012中国经济GDP增长速度走势图表3:社会保障支出占全国财政总支出比重一览表2、财政数据分析回顾中国2003-2013年,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在百分之十左右,国家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则达到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之间,2007、2008、2009、2011四年均超过百分之二十,2007-2008年,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加大(表1、图1)。

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地方财政支出规模高于中央财政支出规模,是中央财政支出的2-3倍,中央财政支出比重逐年下降,地方财政支出比重逐年上升(表1)。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与分析判断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与分析判断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及分析判断收藏人:猫的雅舍| 来源 | 分享2014-10-03 | 阅:1 转:79一、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及分析判断(一)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1.我国小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即预算内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预算内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1978年为30 .96%,1995年降到最低点11.6%,以后逐渐上升,2002年上升到21.4%。

2003年估计这一比重达到21.6%,见下表一。

2.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即预算内财政支出与预算外财政支出之和占GDP的比重的变化,必须联系国家对于预算外支出资金口径的调整来考察。

1993、1996年国务院两次调整了预算外资金支出口径,从而导致预算外资金范围的缩小,这样预算外资金1993、1997年两次大幅度下降,因此对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变化可以按照预算外资金口径两次调整的时间来分析。

1993年国务院对1986年决定的预算外资金范围进行了调整,原来确定为预算外资金的国有企业留利和专项基金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而此项资金占预算外资金的比重一直维持在80%左右。

这就是说按1993年调整后的预算外资金口径计算,1978—1992年间预算外资金规模只有统计年鉴公布的预算外资金规模的20%,这样对1978—1992年间的中口径财政支出规模就可以用该期间(预算内支出十统计年鉴公布的预算外资金支出的20%)占GDP的比重来计算。

199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对预算外资金的概念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将 13项数额较大的政府性基金纳入预算管理,地方财政部门掌管的预算外资金也纳入地方预算。

因此,1996年国务院只是将预算内外资金相互间进行了调整,一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并没有缩减预算内外资金的总规模。

这样,1993年以后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就可以用统计年鉴公布的预算内外支出之和占 GDP的比重来衡量,不需调整,据此可以得到我国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衡量与分析曾昊(兰州大学经济学院)一、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1、绝对数指标:财政支出总额(规模)2、相对数指标:财政支出总额占GDP (GNP )的比重3、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1财政支出增长率:指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它即所谓的“同比”增长率。

公式:△G (%)=1-n G G △=1-n 1-n n G G G —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之比。

公式:)(△)(△%GDP %G E g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 增长额的关系,即GDP 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

公式:MGP=GDPG △△根据以上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作出如下具体分析:1、根据绝对数指标分析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发展变化表12003—2013年我国GDP 总额与财政支出总额(亿元)年份GDP (亿元)财政支出G (亿元)2003135822.824649.952004159878.328486.892005184937.433930.282006216314.440422.732007265810.349781.352008314045.462592.662009340902.876299.93201040120289874.16201147156410893020125193221172102013568845139700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从表1可以看出,2003年—2013年,我国GDP 快速增长,同时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也随之扩大。

2、根据相对数指标分析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发展变化图12003—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率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变化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结合表1、图1可以看出,2003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但是财政支出增长率有高有低,呈现出波动的趋势。

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呈上升趋势。

2009年和2013年有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2004年和2012年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略有下降,其余各年均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

3、根据动态指标(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分析上文提到,衡量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主要有财政支出增长率(△G(%))、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E g)和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MGP)。

表22003—2013年与我国财政支出与GDP发展变化情况年份GDP(亿元)GDP增长率△GDP(%)财政支出GG增长率△G(%)G/GDP财政支出增长弹性Eg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MGP2003135822.824649.9518.10%0.910.17 2004159878.317.71%28486.8915.57%17.80%0.880.16 2005184937.415.67%33930.2819.11%18.30% 1.220.22 2006216314.416.97%40422.7319.13%18.70% 1.130.21 2007265810.322.88%49781.3523.15%18.70% 1.010.19 2008314045.418.15%62592.6625.74%19.90% 1.420.27 2009340902.88.55%76299.9321.90%22.40% 2.560.51 201040120217.69%89874.1617.79%22.40% 1.010.23 201147156417.54%10893021.20%23.10% 1.210.27 201251932210.12%1172107.60%22.60%0.750.17 20135688459.54%13970019.19%24.65% 2.010.45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1财政支出增长率(△G(%)):财政支出增长率反映财政支出的同比变化趋势,由图1、表2可以看出2003—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率波动变化:2003—2008年,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率逐渐上升,2008—2010年略有下降,2011年又有回升,而2012年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率有下降明显,2012—2013年又快速上升。

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表示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弹性大于1,则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

由表2得,2005—2011年以及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E g>1,即2005—2011年我国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

说明在这期间政府的公共开支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我国对应期间出现了财政赤字。

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MGP越接近于1,表明GDP每增加一个单位财政支出增加越多,MGP越接近于0则表明GDP每增加一个单位财政支出增加越少。

由表2得,我国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基本稳定0.15—0.30之间,除2009年为0.51、2013年为0.45较高以外,其余各年MGP均在0.15—0.30之间波动。

二、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增长变化趋势的理论分析1、瓦格纳法则:图2瓦格纳法则瓦格纳法则指的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

并且指出政府职能扩张是导致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

分别从经济、政治、社会角度来分别作出解释:1经济因素: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化,城市化主要表现有: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移向第二、三产业;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那么,随着我国大量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中,城市用地紧张,由拥挤带来的外部效应等问题需要政府加大相关方面的公共支出,以缓和人地矛盾;2政治因素: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同时市场失灵等现象日益明显,市场交易主体的关系日益复杂化,需要政府积极干预市场经济,比如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相关司法组织来保证相关法律的执行等。

政府想要采取措施就需要国家财政提供支持,促进财政支出规模扩大;3社会因素:由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社会福利的需求弹性较大,因而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支出。

这主要体现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增加,财政支出结构的协调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的健全等方面。

综合上述,由瓦格纳法则得,由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进而政府活动扩张,财政支出规模扩大以弥补各种不足。

2、梯度渐进增长论:图32003—2013年我国GDP总额与财政支出总额发展变化趋势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梯度渐进增长论是说明,在正常年份,财政支出呈现出一种渐进上升趋势,但当社会激变时,财政支出会急剧上升,激变期过后,财政支出水平将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来水平。

就内外因两个方面来说:(1)内在原因:由表2得,2003—2013年,我国GDP增长率一直保持在8.50%以上,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说明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累进税制度下,居民实际纳税额上升,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这为我国财政支出的扩大提供了物质保障;(2)外在原因: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不仅是出口大国,也是一个进口大国。

我国的开放的经济环境说明我国经济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局势变动的影响。

比如2008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以及近年来中国面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等都会加剧我国经济的不稳定性。

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就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支出。

①从置换效应来看,动荡时期需要对以前财政支出水平进行置换,需要公共部门对私人部门进行置换以应对外部效应;②从审视效应来看,在经济动荡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政府绩效以及职能,要求政府扩大职能范围,运用财政支出来提供一些公共物品;③从集中效应来看,一旦政府在经济动荡时期干预经济,就必然要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这会使得政府财政支出规模扩大。

综合上述,运用梯度渐进增长论说明,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由于存在使得经济波动的不稳定因素,这会使财政支出增长呈现出阶梯式上升的特点,并且即使是经济在政府干预后恢复了正常,仍然需要政府维持增加了的财政支出来处理善后工作。

支出规模正常时期非正常时期恢复正常时期非正常时期恢复正常时期时间图4梯度渐进增长论图3、经济发展阶段论经济发展阶段论说明将经济发展阶段分为早期阶段、中期阶段、成熟阶段,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增加财政支出的客观要求,因此财政支出体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具体分析如下:1早期阶段:政府需要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2中期阶段:弥补市场失灵,加强对经济的干预;3成熟阶段:进行社会福利性再分配。

那么,就我国而言,2003—2013年属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阶段,GDP增长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可以说进入了经济发展的中期阶段向成熟阶段的转轨过程中,这十年间,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短期内的高速发展背后必然存在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等问题,为了弥补市场失灵,需要政府扩大财政支出以优化资源配置,行使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的职责;另一方面,在我国经济发展逐渐向成熟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必然要求政府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实现经济的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是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凸显,要求政府加强社会福利性支出,减少购买性支出,增加转移性支出,强化政府收入再分配职能。

4、官僚行为增长论按照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官僚是指负责执行通过政治制度做出的集体选择的代理人集团,或更明确的说是指负责提供服务的政府部门。

由于官僚机构的目标是追求特权,实现预算规模最大化,因而会使其财政支出规模日益扩大,甚至会超出公共物品最优产出水平所需的支出水平。

在我国,官僚机构享有对公共物品的垄断权,例如我国的国防、能源、环境保护、社会保险等都是由专门机构负责的。

那么,在信息不对称(即官僚机构掌握着特殊信息,在信息不公开的情况下,政治家们很容易对于处于掌握信息劣方的人民采取欺骗性政策)的情况下,一些不必要的经费开支会获批,这会大大浪费有限的资源,这就使财政支出规模扩大,但是效率低下。

三、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1、经济性因素:1就绝对规模来讲,我国2003—2013年间GDP总额持续不断上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要求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来有效发挥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3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民征税能力提升使得财政收入提升,而财政收入的提升必然会带来财政支出的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