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生态环境数据
贵州草海生态环境现状及综合保护与修复方案

贵州草海生态环境现状及综合保护与修复方案1. 引言1.1 1. 贵州草海概况贵州草海,又称觉华湖,是位于贵州省贵定县的一个天然湖泊。
草海湖面积约3000亩,呈不规则椭圆形,是一个淡水湖泊。
草海周围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被誉为“贵定明珠”和“贵州小九寨沟”,是贵定县的一大旅游胜地。
草海水源充足,湖水清澈见底,沉积有丰富的有机质,是当地的重要水源地之一。
草海周边的生态环境也较为良好,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自然爱好者前来参观游玩。
草海周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植被丰富多样,种类繁多,包括针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等。
动物资源也较为丰富,有多种鸟类、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栖息繁衍。
草海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贵定县乃至整个贵州省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为此,有必要对草海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保护与修复,促进当地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
1.22. 草海生态环境现状贵州草海是中国罕见的高山草甸湿地,位于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
草海生态环境现状较为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水质污染严重。
由于草海周围农业活动频繁,农药、化肥等农业排放物质直接排入草海水域,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二、植被破坏严重。
近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过度砍伐,草海植被恶化严重,水源保护林遭到破坏,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失衡,物种多样性减少。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草海是众多珍稀植物和动物的重要栖息地,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许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四、气候变化影响明显。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草海地区气候异常,降水不稳定,湿地生态系统面临更大的挑战,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草海生态环境现状十分严峻,亟需采取有效的保护与修复措施,以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好恢复。
2. 正文2.1 1. 草海生态环境问题分析草海是贵州省一处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是珍贵的生态资源和重要的生态保护区。
贵州千户苗寨的生态环境如何

贵州千户苗寨的生态环境如何贵州千户苗寨,这座隐匿在山水之间的苗族聚居地,宛如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那么,它的生态环境究竟如何呢?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这里山峦起伏,溪流潺潺,绿树成荫。
整个寨子依山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从气候方面来看,千户苗寨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这样的气候条件为当地的植被生长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这里的植被丰富多样,有高大的乔木,如松树、杉树等;也有低矮的灌木丛和草丛,以及各种各样的野花野草。
丰富的植被不仅美化了环境,还起到了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
水资源在千户苗寨的生态环境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寨子里有清澈的溪流和小河穿流而过,为居民的生活和农业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这些溪流水质清澈,水中可见鱼儿嬉戏。
同时,当地居民也十分注重水资源的保护,他们遵循着传统的用水习惯和规矩,不随意污染和浪费水资源。
千户苗寨的土壤肥沃,这得益于当地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
居民们大多从事农业生产,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很少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了对土壤的污染和破坏。
土壤的肥力得以保持,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千户苗寨也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
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如鸟类、松鼠、野兔等。
在山林中,还能发现一些珍稀的野生动物,如猕猴、穿山甲、锦鸡等。
这些动物与当地居民和谐共处,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千户苗寨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大量游客的涌入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例如,游客产生的垃圾增多,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如践踏草地、攀折花木等,也会破坏当地的生态景观。
为了保护千户苗寨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和居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加强了对垃圾的收集和处理,在景区内设置了足够的垃圾桶,并定期进行清理和运输。
贵州草海生态环境现状及综合保护与修复方案

贵州草海生态环境现状及综合保护与修复方案贵州草海是贵州省境内一处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是贵州省最大的高山湖泊之一,它坐落于贵州省毕节市境内,地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拥有独特湖泊地貌、丰富生物多样性和文化遗产的生态旅游区。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草海生态环境逐步退化,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威胁。
为此,本文对草海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综合保护与修复方案,旨在加强对草海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实现草海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草海生态环境现状分析1. 湖泊水质状况下降自2018年开始,贵州草海的水质逐渐下降,水面多次出现大规模漂浮物和绿色浮游植物,影响了湖面景观和水生生态环境。
经过实地调查和监测数据显示,草海水体中营养物浓度逐渐升高,水中溶解氧降低,水质状况趋于恶化。
2. 湿地生境退化草海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湖泊周边区域土地逐渐被开发,造成水源减少和土地退化。
此外,该区域的水土流失也日益严重,湖泊生态功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草海周边的植被状况也不容乐观,植被覆盖率下降,很多地方出现了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等环境问题。
3. 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近年来,草海生态旅游资源逐渐受到赞誉。
然而旅游开发和管理不当,部分旅游企业存在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大量的游客流动和车辆拥堵等也对草海的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尤其是在草海旅游旺季,游客频繁出入,也给周边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很大挑战。
二、综合保护与修复方案1. 加强水质监测和管理针对草海水质问题,应加强监测和管理,提高环境水平。
应加强对河流和污水处理等措施的建设,限制工业企业和农村污水对草海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湖泊生境恢复与保护应加强草海湿地保护和修复,将草海湖泊及周边生态系统纳入重点保护范畴。
应加强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
3. 发展可持续的旅游业应强调可持续的生态旅游发展,强调对草海生态系统的尊重。
应制定旅游规划,调整景区的布局和旅游路线,合理规划交通和车辆通行,保护当地人文和文化遗产。
贵州地区环境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

贵州地区环境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交141 冉越201402040105摘要分析贵州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探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贵州;对策;喀斯特地形我来自于贵州省,贵州,简称“黔”或“贵”。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24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黔西观音洞文化”,晚期直立人的“桐梓人”,早期智人的“水城人”和“盘县大洞人”,晚期智人的“兴义人”、普定“穿洞人”、桐梓“马鞍山人”、“白岩脚洞人”和安龙“观音洞人”。
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暖风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
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有绚丽多彩的喀斯特景观。
贵州相对于全国来说是较落后发展地区,在之前的20年前,工业还没有现在的发达,环境也比现在好很多。
依稀记得,小时候经常去的那条河清澈见底,小鱼小虾什么的成群游来游去。
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晚上等着大人们从河里电鱼,那意味着一顿丰富的天然无污染的美味。
但那时候在河流上方有一家化工厂,化工厂那会可不敢向河里投放工业废料,但当化工厂废料泄露之后,记得河流变了颜色,一大群一大群的小鱼翻了白肚,那时候河流的自我清洁能力比较强,所以就慢慢的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可是随着经济的逐步提升,工厂,公路等的修建,人类对于树木的严重砍伐,后来那条河就越来越容易干涸也容易有洪流,记得死了不少人。
但是当时当地的一些部门也没有引起重视,直到现在,河流时不时断流,河里面很难看见有活物,直到现在,依旧没有相关部门关注这个现象。
由于贵州喀斯特地貌占全省面积的比重高达73%,且地形破碎、山高坡陡、成土速度慢、土层薄,土被多不连续、地表渗漏强、临时性水分亏缺严重、现实生产力低、生态环境稳定性差、敏感性强、环境容量小、土地人口承载力低,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抗灾承灾能力弱、植被遭受破坏难于恢复等这一系列不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持续发展的脆弱性特征,使其成为世界上生态最脆弱地区之一。
论述贵州生态类型多样的地理环境字数800字

论述贵州生态类型多样的地理环境字数800字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 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
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橫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
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
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
喀斯特地貌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
XXXX年,省会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14.8C,比上年提高0.3"C。
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平均气温多在3'C~6°C,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暖夏凉,气候宜人。
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
XXXX年,省会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14.8C,比上年提高0.3"C。
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平均气温多在3'C~6°C,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C~25°C,为典型夏凉地区。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一、引言贵州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贵州省一直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多成效。
本文将介绍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
二、自然环境保护1. 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贵州省位于亚热带和温带交界处,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在过去几十年里,贵州省一直致力于保护森林资源。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1980年代初期,贵州省的森林覆盖率只有30%左右,但是到了2018年,森林覆盖率已经提高到了58.5%。
2. 水资源保护成效显著贵州省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是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原因,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贵州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水资源。
例如:加强污水处理、加强污染源治理等措施。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18年底,全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达到了96.2%,比2015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
三、生态保护1. 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效显著贵州省是中国的一个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在过去几十年里,贵州省一直致力于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18年底,全省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1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101个,总面积达到了4.3万平方公里。
2. 生态修复成效显著贵州省是中国的一个山区地区,土地退化问题比较严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贵州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进行生态修复。
例如:大规模植树造林、荒山治理等措施。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18年底,全省已经完成荒山治理面积超过200万亩、大规模植树造林面积达到了1.3亿亩。
四、环境污染治理1. 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贵州省是中国的一个工业化地区,大气污染问题比较严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贵州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大气污染。
例如:加强工业企业排放标准、加强交通运输尾气治理等措施。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18年底,全省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了25.3%。
贵州草海生态环境现状及综合保护与修复方案

贵州草海生态环境现状及综合保护与修复方案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本文旨在探讨贵州草海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提出综合保护与修复方案,以期实现草海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贵州草海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承载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草海生态环境正在受到严重破坏和威胁。
湖泊水质恶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对贵州草海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影响草海生态环境的因素,并提出科学有效的保护与修复方案,旨在为草海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贵州草海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重视,共同努力保护这一珍贵的生态资源。
1.2 研究意义贵州草海是我国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草海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对贵州草海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保护和修复该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贵州草海的生态环境现状可以为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演变规律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通过深入分析草海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方向,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修复效果。
研究贵州草海的生态环境现状对于推动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倡导作用。
通过深入挖掘草海生态环境的问题和隐患,可以为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运行。
深入研究贵州草海的生态环境现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推动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管理提供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2. 正文2.1 贵州草海的生态环境现状。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贵州省生态可持续性动态分析

间的关 系 ,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 学依据 ,从 而达 到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的 目标 , 加快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进程。 1 研 究 区概 况 贵 州地处 中国西南部 ( 0 。6 193 133 0。5 一 E、 2。7 9 1' 东毗湖南省 , 43 。3 o m2 N 西连云南省 , 南界 广西壮族 自治区,北邻重庆市和四川省 , 是一个距 沿海 港 口和长 江较 近 的内陆省 份 ,是 中国实施 西部 大开 发 战略 的 1 个省 ( 、市 )之 一 。全 省 境 内 2 区 东西 长 50k 7 m,南 北宽 5 0 m,土地 总 面积 1.l 1 k 76 万 k 平均海拔 1 0 是一个隆起于 四川盆地 m。 7 1 m, 和广西丘陵之间的亚热带 、岩溶高原 山区。境 内山 峦起伏 ,地貌类型复杂 ,自然景观独特 ,气候类型 多样 ,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 1℃ 5 左右 , 年降雨 量都在 1 0 l 左右 ,日照时数全年约 1 0 , 0mT 3 l 0h 3 具有 光 、雨 、热 同季 的特点 ,适 宜多 种生物 生 长 ,
魏媛 等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贵州省生态可持续性动态分析
13 0
261 原 始 数 据 ..
筑用 地(ulu ra) b i.paes和水 域( r e。 计算 公式 如 t Mai ) n
下:
本 研 究 的 原始 数 据 主要 数 据来 自 19 -20 99 0 8
= × = × Ⅳ Ⅳ
E I FE F=E / C ( 4)
3 结果与分析
31 贵 州省 1 9 — 0 8年生态 足 迹计算 与 分析 . 920 9
311 生 态足 迹的 构成 分析 ..
式 中:E R为生态盈余 ;E D为生态赤字 ;E 、 F E C意义同上。E I F 为生态足迹强度指数 , F> 表 E II 明所研 究 地 区处 于生 态超 载 状 态 ,E = F I表 明处 于 生 态平 衡 状态 ,E II表 明处 于生 态盈余 状 态 ,即 F< 处 于可 持续 发展 状 态 。 24 生态 足迹 多样 性指 数和 社会 发展 指数 的计 算 . 利用 San n We e 指数计算基于消费和生 hn o- i r n 态承载力的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 ,并利用生态足迹 和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计算社会发展指数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生态环境数据
通过近几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全省全面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体系、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林业工程,加快以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
建设,实施林业六大工程,努力构筑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扩展
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局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十一五”的环境质量明显比“十五”期间的高(见表6-1至表6-5)1。
2010年全省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两项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排放总量分别比上
年下降了2.3%和3.8%,均完成国家“十一五”控制目标。
通过加大限期治理和实施挂牌督办,全省排污单位污染处理能力大幅度增强,达标率和废水循环利用率明显提高,固体废弃
物资源化利用及安全处置程度稳步提高。
2010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77.27%,比
上年高7个百分点。
全省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去除率为76.99%,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
工业粉尘去除率95.96%,比上年略有增长。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城镇环保基础设
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垃圾处理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到2010年末,全省共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101座,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为162.25万吨/日,全
年生活污水处理率为66.08%,比上年增长24个百分点。
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
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40.52%,比2005年多6个百分点。
全省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5.33平
方米,全省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1.83%都有所增加。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不断加强。
累计
实施了154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惠及村寨190余个;累计实施了120个农村清洁示范
工程,惠及农户7840余户。
环保投入持续增加,2005年,我省环保投入继续增长,全年环
保投入达33.26亿元,2010年,全省环保投入为89.45亿元,5年平均增长近34%。
表6-1 生态资源与保护状况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森林覆盖率(%)30.83 30.83 34.90 39.93 39.93 40.52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8.24 4.06 4.53 4.66 4.44 5.33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4.75 16.29 19.1 21.7 21.55 21.83 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全省国土面积(%) 2.6 5% 5.46 5.46% 5.46% 5.46% 森林公园面积(万公顷) 3.50 12.34 20.41 24 24.7 25.4 水土流失(万平方公里)- 7.32 - 7.32 - - 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966.5 901.65 1098.1 2730 2860 2970
表6-2 水环境污染与治理状况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废水排放总量(亿吨) 5.54 5.33 5.57 5.51 5.58 6.08
工业废水排放量(亿吨) 2.06 1.72 1.61 1.39 1.17 1.41
1资料来源:2000,2002,2004,2006,2008,2010年贵州省环境状况公报
生活污水(亿吨) 3.48 3.61 3.96 4.15 4.42 4.67
流域水质达I-II类
54.7% 53.4% 54.05 50% 48.6 49.4%
流域水质达III类10.81 9.45% 17.6 22.4% 流域水质达Ⅳ类- 8.2 13.51 9.45% 14.9 8.2% 流域水质劣于Ⅴ类- 38.4 21.62 31.1% 18.9 18.8%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47.41% 56.79% 58.20% 71.8% 71.71% 77.27% 城市污水处理率 3.3% 2.8% 10.31% 21.2% 31.18% 66.08%
表6-3 大气环境污染与治理状况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16.7 41.7 33.3 66.7 58.3 58
空气质量三级标准(%) - 45.5 50.0 16.7 25 42
劣于三级标准(%) - 36.4 16.7 16.7 16.7 0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145.01 134.11 131.50 146.5 123.59 114.89 烟尘排放量(万吨) 50.57 45.79 32.14 26.31 32.62 25.1 工业粉尘排放量(万吨) 40.62 24.08 24.91 15.36 14.57 8.83 SO2全省平均(mg/m3)0.110 0.083 0.065 0.055 0.052 0.048 NO2全省平均(mg/m3)0.029 0.020 0.020 0.020 0.017 0.018 PM10全省平均(mg/m3)0.232 0.185 0.146 0.132 0.073 0.077 降水pH值范围 4.07-6.92 4.38-6.75 4.45-7.54 4.46-7.06 4.44-6.77 5.26-6.97 二氧化硫去除率(%) 11.7 16.1 22.0 22.79 51.96 76.99% 烟尘去除率(%) 89.0 93.9 96.1 97.22% 98.58 99.15% 工业粉尘去除率(%) 54.2 81.6 80.4 91.16 91.78 95.96%
表6-4 固体废物、噪声与污染事故状况分析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吨) 2367.43 4560.09 5827.27 5839.099 8187.83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29.0 40.3 36 40 49.57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9 18.3 31.3 35.58 45.42 城市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分贝) 53.3-65.2 51.0-62.5 52.4-60.0 52.1-56.7 51.2-56.3 交通噪声平均值(分贝) 57.8-75.5 64.5-77.0 66.2-74.4 65.3-74.3 65.4-72.5 废水污染事故16起30 16起4起2起
废气污染事故42起9 6起1起2起
固体废弃物污染事故- 4 1起- -
污染损失万元43.3 38.20 38.4 14.7 107.3
表6-5 环保资金、人员投入及使用状况2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3环保投入资金(亿元)10.98 27.14 32.84 32.79 50.74 89.45 占GDP比例(%) 1.1 2.30 2.1 1.45 1.52 1.95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亿元) 4.11 19.93 22.13 10.24 15.42 28.91 环境管理能力建设(亿元)0.066 0.14 0.24 0.6 1.52 1.81
2资料来源:2000、2002、2004、2006、2008年环保机构与环保人员数据来自相应的贵州统计年鉴
3由于没有找到2011年的贵州统计年鉴,2010年环保机构与环保人员采用2009年的数据
老工业污染源治理资金(亿元) 2.37 2.14 4.56 10.08 10.2 6.81 建设项目“三同时”污染防治资金 1.6 0.91 1.42 1.28 5.07 16.4 工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 2.84 4.03 4.48 10.59 18.53 35.52 征收排污费总额(亿元)0.773 1.143 2.22 4.15 4.48 - 排污费用于治理污染源(亿元)0.412 0.714 - - - - 机构总数(个) 272 259 310 287 311 359 年末人员总数(人) 1790 1928 2279 23142644 2650 科研人员(人) 95 94 106 102111109 监测人员(人) 577 568 602 600693665 监理人员(人) 438 484 673 70375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