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木渎春秋古城遗址保护规划任务书
木渎镇总体规划修编任务书

木渎镇总体规划修编任务书木渎镇位于苏州吴中区西侧灵岩山麓,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木渎更是江南唯一的园林古镇。
由于在苏州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中,对木渎镇总体规划功能结构进行了调整,2004年编制的《木渎镇城镇总体规划(2004--2020)》不能预料到该情况,其规划已不能适应新的变化,故对其进行调整。
因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47条要求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相关条款要求,现提出对木渎镇进行总体规划的修编任务。
一、规划范围全木渎镇域约74.3k㎡范围。
二、总体要求1、木渎镇总体规划应在上位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按照国家、省、市有关编制办法和要求进行编制,包括镇域总体规划和镇区总体规划。
2、镇域规划应当以《苏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为编制依据,从区域角度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确定城镇性质、发展目标、村镇体系和村镇建设用地规模,对镇域范围内的工矿企业、村庄居民点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整体安排,提出空间管制的原则和措施,指导镇区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
3、镇区规划应当在镇域规划的基础上,确定镇区发展方向,进行用地布局,提出土地利用要求,集中布置工业企业,形成工业小区,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和主要公共服务设施,指导镇区近期建设。
4、镇区近期建设规划应当明确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对近期建设地域内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提出控制要求并做出具体安排,达到直接指导建设或工程设计的深度。
5、木渎镇属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应在总规中加入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专项规划。
6、本次修编在技术上与传统镇的总体规划修编相比要有新的研究与突破,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三、具体要求3.1 镇域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综合分析镇域的发展条件,提出镇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城镇性质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2、明确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和重点,提出空间布局方案,确定各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发展措施。
古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框架)

古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框架)第一篇:古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框架)古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1规划范围2历史文化价值3规划目标3.1总体保护目标3.2近期保护目标3.3远期保护目标4规划内容5规划原则5.1整体保护的原则5.2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5.3协调的原则5.4有机结合的原则6文物古迹7传统文化8规划期限9整体风貌10保护规划框架10.1节点10.2轴线10.3区域10.4以“河”串“点”,以“河”串“面” 10.5以路串点10.6人文脉络11功能结构12总体保护策略 13保护区域范围 13.1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 13.2古镇重点保护区范围13.3古镇传统风貌协调区范围14保护与整治方式 14.1保护14.2改善14.3保留14.4整饬14.5拆除14.6重建15保护与利用规划第二篇: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一、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分布与特色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总用地面积为1038ha,约占旧城总用地面积的17%。
其中重点保护区用地面积649ha,建设控制区用地面积389ha。
加上已由北京市政府批准的旧城内200多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其建设控制地带,保护与控制地区总用地面积达2383ha,约占旧城总用地面积的38%。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有14片分布在旧皇城区内。
南北长街、西华门大街、南北池子、东华门大街、景山东、西、后街、地安门内大街现已演变为以传统居住形态为主的街区;文津街、景山前街、五四大街是旧城内重要的传统文化街;陟山门街是连接北海、景山的一条具有特色的小街。
这些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旧皇城传统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街区内或街的两侧分布着一些著名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保留着大量的四合院住宅,成为故宫、中南海、北海、景山的重要“背景”。
另有7片分布在旧皇城外的内城。
西四北头条至八条、东四三条至八条、南锣鼓巷地区建于元代,是胡同系统保留最为完整的传统居住区;什刹海地区是融水面风光、王府、寺庙与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地区;国子监地区是以重要文物和寺庙建筑为中心,以传统四合院为衬托的街区;阜成门内大街一直为重要的交通干道,沿街寺庙众多;东交民巷是1900年以后西方列强的使馆区。
木渎古镇提升工程方案

木渎古镇提升工程方案一、前言木渎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拥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
然而,由于长期的老旧落后,木渎古镇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基础设施陈旧、旅游服务水平不高、文化传承缺乏等问题。
为了提升木渎古镇的形象和吸引力,我们制定了以下提升工程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将尽最大努力保护木渎古镇的历史和文化,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二、整体规划1. 景观提升在木渎古镇主要的道路和广场上,对景观进行提升,包括道路整体沥青铺设,绿化植被的更新和优化,保护老树木及新植树木的合理配置,美化沿街商铺外立面并引入古镇元素,提高古镇整体的美观度和宜居度。
2. 文化传承建设木渎古镇博物馆,将收集到的历史文物、图片、文献资料等进行整理陈列,展示木渎古镇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并在木渎古镇内开设工艺品店、手工艺品展销点,推动古镇工艺品产业的发展,为游客提供更加深入的文化体验。
3. 旅游服务设施在古镇内建设旅游咨询中心、停车场、卫生间等基础设施,提高古镇的接待能力,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旅游服务。
4. 连接改善修复并改善木渎古镇内的道路网络,改善交通设施,增加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引导游客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减少交通压力。
5. 活动举办定期举办古镇文化节、民俗活动、演出、传统手工艺展示等活动,吸引游客,促进古镇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三、具体内容及步骤1. 景观提升(1)道路整体沥青铺设对木渎古镇主要道路进行彻底修整和沥青铺设,保证道路质量,提高行车安全性和旅游体验。
(2)绿化植被的更新和优化在古镇内进行绿植的更新,引入具有历史特色的植被,增加美观度并有利于环境改善。
(3)美化沿街商铺外立面对古镇商铺外立面进行整体美化,引入古镇元素,使古镇更富有特色,吸引更多游客。
并鼓励商家进行统一翻新装修,提高整体品质。
2. 文化传承(1)建设木渎古镇博物馆在古镇内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博物馆,用于展示和陈列木渎古镇的历史文物、图片等,为游客提供更深入的文化体验。
苏州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背景苏州是一座拥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假名城,文物遗迹众多,传统风采、历史文脉尤存。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对《苏州市城市整体规划》批复中“全面保护古城风采”的要求,特别是经过近几年古城邻居改造的实践,急迫需要在宏观上有控制、在微观上有指导的规划,以促使古城的保护更新建设。
为此,苏州市政府拜托有关部门编制了苏州古城控制性详尽规划。
规划主要内容一、在整体原则指导下,依照各个邻居的不一样状况,采纳了相应不一样的规划要点和方法。
古城控规依照道路、河流等自然地物区分为54个邻居,并分邻居进行了规划编制。
古城控规突出了保护的基来源则,对整体规划中已划定为历史街区和传统风采地域的邻居按历史街区和传统风采地域要求编制规划,其余邻居中则依照详细状况,确立需要保护的历史地段。
古城控规贯彻了保护与有机更新相联合的原则,依据整体规划要求,完美古城的职能,发挥古城的活力。
邻居中现有工业公司原则上依据“三个三分之一”和“退二进三”的目标进行调整,合理调整土地使用功能。
居住邻居依照“要点保护、合理保存、广泛改良、局部改造”的目标,保持邻居原有的格局、空间形态。
二、着重保护、从头的现状检查与剖析搞好古城控规,仔细深入的检查是工作的基础。
对每栋建筑的检查、评判,按以下四方面进行:建筑质量:分Ⅰ、Ⅱ、Ⅲ、Ⅳ四类;建筑风采:分Ⅰ、Ⅱ、Ⅲ、Ⅳ四类;建筑年月:分古代、近代、50-70年月、70年月后四类;建筑高度:分1-2层、3层、4-5层、6层以上四类。
在编制古城控规中,编制了“建筑保护与更新方式评析表”,以建筑风采、质量、层数三个因子综合确立每栋建筑的保护、保存、改良、整饰和更新的类型。
三、建筑保护与更新方式的综合评定建筑保护与更新方式综合评定是依据建筑的质量、风采和层数等因子综合确立建筑的保护、保存、改良、更新和整饰的类型。
木渎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任务书

木渎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任务书木渎镇位于苏州吴中区西侧灵岩山麓,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
它四周群山拱峙,又毗邻太湖,既得真山真水之趣,又具小桥流水之幽,更有私家园林、名人故居等众多的人文古迹,因而,木渎景区名列太湖风景区十三个景区之首。
作为中国唯一的园林古镇,木渎在明清时有私家园林 30 多处,迄今仍保留了 10 余处。
为了科学指导木渎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统筹安排街区内各项建设工程,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经济活力,在整体保护基础上积极推进特色文化旅游的开发与经营,特编制木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一、规划范围根据木渎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所确定的历史文化街区范围25.3公顷。
二、规划重点由于木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已与镇总体规划同步编制,本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工作应加强前期规划衔接和操作层面上规划的制定。
重点加强以下部分内容:1.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明清及近代传统建筑风貌,明确文物紫线、城市紫线以及其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要素;2. 根据历史文化原真性保护的要求,分类提出具体保护措施;保护并延续街区所留存的街巷空间格局、历史文化信息和生活气息;3. 梳理木渎镇历史文化街区空间脉络,形成一系列不同主题的历史文化资源组合,在保护的前提下有序更新,改善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4. 研究木渎镇历史文化街区历史空间的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规律和文化内涵,提出传统空间特色在现代传承和延续的对策,充分展现街区所包涵的浓郁的地方传统文化氛围,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
三、深度要求1、规划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中国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指导,按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制定,符合有关标准技术规范要求。
2、规划应确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保护核心区、风貌协调区及建设控制地带,提出规划控制原则与要求。
苏州木渎镇穹窿山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任务书

苏州木渎镇穹窿山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任务书苏州市木渎镇穹窿山地区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木渎,是苏州西南部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和秀丽自然景观。
穹窿山作为苏州八大山体之一,是木渎镇开发旅游资源的空间载体。
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木渎镇穹窿山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对穹窿山地区山体的保护与整治也愈发凸现其重要性。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穹窿山这一天然资源,为穹窿山周边地区的保护与整治提供依据,木渎镇穹窿山地区的开发建设需要科学规划、有序指导,根据市政府要求以及我局工作,我局将组织编制苏州木渎镇穹窿山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一、规划范围木渎镇穹窿山地区镇域用地规划图根据苏州市木渎镇总体规划,确定木渎镇穹窿山地区范围,东北边界为绕城高速公路,西侧、南侧边界如图所示,总面积平方公里。
二、总体要求1.规划应在苏州市木渎镇总体规划及各部门相关规划指导下进行,必须符合国家、省、市有关设计规范和技术规定。
2. 规划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自身的地区特色,完善城镇职能和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促进穹窿山地区合理健康发展,增强城镇综合实力。
3. 规划应充分解读木渎镇穹窿山地区在吴中区的定位,分析其与穹窿山国家森林保护区的关系,尊重现有的地形、地貌和生态、水域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科学适度地使用旅游资源,达到居住和旅游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 土地利用规划以山体、耕地的保护为前提,以总体规划和上层次规划为依据,促进现状工业的外迁,统筹安排各项城镇建设用地和空间布局,改善建筑风貌和公共配套设施,注重实现城镇集约化发展,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5.充分考虑山体、周边林地、耕地以及基本农田保护。
6. 规划应以“节能环保、高效便捷、安全舒适、公平有序”为指导思想,构建多层次的综合交通网络,并充分考虑旅游线路和对外交通。
7. 空间形态设计、绿化景观系统应充分体现生态保育原则和地方特色,建立城镇与自然协调统一的空间格局,构筑富有特色的城镇形象。
苏州木渎古城遗址

苏州木渎古城遗址遗址简介护城河遗址苏州木渎古城址位于苏州市西南部的山间盆地内,包括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胥口镇和穹窿山风景区三个乡镇的部分地区,四周环绕一圈山脉,通过四个山口与外相通。
西南通过胥口与太湖连通。
自2009秋季以来对该城址开展的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到目前为止,基本确定了古城址的年代和范围,发现了若干处重要的遗存,对城址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
城址呈不规则形状,城墙大致沿盆地边缘而建。
北城墙位于木渎镇的五峰村一带,残长1150米。
城墙横截面呈梯形,上宽12.9~15.35米,底宽22.3~22.35米,现存最高处3.2米,堆筑而成。
外侧城壕与城墙的走向一致,宽约15米左右,总长约1050米。
另发现一处水门遗存,豁口处水道宽约13米。
2010年苏州木渎春秋城址被选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城墙遗址苏州木渎古城遗址南城墙位于胥口镇的新峰村一带,城墙总体呈东西走向,总长约560米,在西端有一豁口,由此处城墙拐向南,形成“两墙夹一河”的布局。
向南延伸部分城墙长约360米。
城墙现存地表墙宽15~45米,也是堆筑而成。
两段城墙之间的河道宽约12.3~13.9米,东北段呈东北-西南流向,南段拐为南北流向。
河道内淤积层出土物包括印纹陶片、瓦片、铜镞、原始瓷碗、陶钵、木构件等遗物,显示其使用时期为春秋晚期。
已钻探发现的河道总长约850米。
南城墙外东南侧发现淤土堆积,北边缘与城墙大致平行,南侧通向太湖。
初步推断此片水面与城墙同时,即在城墙修建和使用时,在城墙的东侧和南侧分布着大片的天然水面,即城址东南侧的自然界限。
南北两道城墙之间相距约6728米。
盆地东部的刘庄木东公路附近和西部的堰头村一带分布有推测为东、西城墙的遗迹,相距约6820米。
城内布局合丰村小城发掘现场合丰村一带发现小城址一座,呈圆角长方形,东西长约460米,南北宽约430米,面积约19万平方米。
多座土墩位于城址的北侧和东侧,呈一线分布,构成小城的城墙,长约600米。
苏州木渎春秋古城遗址保护规划任务书

苏州木渎春秋古城遗址保护规划任务书木渎春秋古城位于苏州西南,面积大、等级高、遗存丰厚,证明了吴越文化地区大型城址的存在,为东南地区两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关键基点,为吴越史迹提供了地表空间载体。
因此,这一考古成功入选“201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木渎春秋古城遗址作为古代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聚地,是城市历史文明的内核和载体,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历史禀赋、稀有资源和宝贵财富。
但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社会各界对加强遗址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日益重视,如何在充分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又积极推动城镇的发展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因此,为有效保护木渎春秋古城遗址,同时对遗址资源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合理的开发,急需编制木渎春秋古城遗址保护规划。
一、规划范围研究范围:东至木东路,西至穹窿山脚,北抵天平山脚,南至子胥路,总规划面积约36平方公里。
遗址范围:五峰遗址(1.8平方公里)、廖里遗址(0.74平方公里)、合丰遗址(0.98平方公里)、新峰遗址(0.52平方公里)。
二、遗址基本情况木渎春秋古城遗址位于苏州西南,自2009年秋季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共同成立的联合考古队,经过大规模的考古挖掘和专家论证,目前已基本确认了苏州木渎春秋古城遗址的年代和范围,该考古挖掘于上个月即2011年6月成功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本次考古发现,解开了苏州一带春秋晚期大规模、高等级聚落群核心遗址在何处的谜题,是吴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也是彰显苏州吴文化正统地位的有力实证,在吴中区、苏州市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次发现的春秋古城遗址,东西长约6820米,南北长约6728米,总面积约24.79平方公里,基本上包括了胥口镇区全境以及木渎镇以及穹窿山风景区部分地区,考古发现的大量历史遗迹遍布其内。
目前已通过考古确定四处遗址:五峰遗址、廖里遗址、合丰遗址、新峰遗址。
另有土墩235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木渎春秋古城遗址保护规划任务书木渎春秋古城位于苏州西南,面积大、等级高、遗存丰厚,证明了吴越文化地区大型城址的存在,为东南地区两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关键基点,为吴越史迹提供了地表空间载体。
因此,这一考古成功入选“201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木渎春秋古城遗址作为古代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聚地,是城市历史文明的内核和载体,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历史禀赋、稀有资源和宝贵财富。
但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社会各界对加强遗址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日益重视,如何在充分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又积极推动城镇的发展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因此,为有效保护木渎春秋古城遗址,同时对遗址资源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合理的开发,急需编制木渎春秋古城遗址保护规划。
一、规划范围
研究范围:东至木东路,西至穹窿山脚,北抵天平山脚,南至子胥路,总规划面积约36平方公里。
遗址范围:五峰遗址(1.8平方公里)、廖里遗址(0.74平方公里)、合丰遗址(0.98平方公里)、新峰遗址(0.52平方公里)。
二、遗址基本情况
木渎春秋古城遗址位于苏州西南,自2009年秋季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共同成立的联合考古队,经过大规模的考古挖掘和专家论证,目前已基本确认了苏州木渎春秋古城遗址的年代和范围,该考古挖掘于上个月即2011年6月成功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本次考古发现,解开了苏州一带春秋晚期大规模、高等级聚落群核心遗址在何处的谜题,是吴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也是彰显苏州吴文化正统地位的有力实证,在吴中区、苏州市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次发现的春秋古城遗址,东西长约6820米,南北长约6728米,总面积约24.79平方公里,基本上包括了胥口镇区全境以及木
渎镇以及穹窿山风景区部分地区,考古发现的大量历史遗迹遍布其内。
目前已通过考古确定四处遗址:五峰遗址、廖里遗址、合丰遗址、新峰遗址。
另有土墩235处。
三、规划依据和参考
规划依据
《文物保护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苏州市胥口镇总体规划》
《苏州市木渎镇总体规划》
规划参考
《苏州市吴中区城乡协调规划》
《苏州市穹窿山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苏州市胥口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苏州市木渎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四、总体原则
1、突出保护,合理利用
在维护遗址真实性、完整性的原则下,以系统考古、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据,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原则,通过对古城遗址的保护、展示和利用,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
2、统筹周边,科学可行
充分考虑与上位规划、周边规划的联系。
统筹遗址保护和周边区域的发展,与已有规划、已有项目相协调,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注重平衡土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
3、充分挖掘,全面展示
以遗址绝对保护区为主体,对遗址范围内所有历史时期的遗存进行保护与开发利用,包括可移动文物及不可移动文物、物质遗产
及非物质遗产、地上遗存及地下遗存。
在不破坏遗址环境风貌的前提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展示木渎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其具有“可读性”和“可感知性”。
五、深度要求
1、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新时期下考古挖掘成果保护的方式,并结合木渎春秋古城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保护方式。
2、结合古城遗址开发旅游项目对规划范围内木渎、胥口及穹窿山风景区的城市建设进行规划研究,提出合理的控制原则和开发利用引导策略。
在确保文物遗迹安全的情况下,统筹建控地带内的人口调控和土地利用,提出地块使用性质及开发容量等方面的建议,以及建筑体量、高度、色彩等方面的要求。
3、明确保护对象,提出价值评估、现状评估、管理评估、利用评估的结论和主要破坏因素或现存主要问题
4、根据遗址保护单位安全性、完整性要求划定核心保护区、限建区、禁建区、文物遗存本体、地下文物埋藏区。
确定四至边界,注明占地规模。
5、根据遗址的价值与现状评估,针对破坏因素,提出各层次规划控制原则与保护措施。
6、以遗址保护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对象,进行准确定位和合理开发,构建合理的产业体系。
7、认真梳理交通关系,结合遗址风貌考虑保护区内部道路与外部道路的衔接,并根据保护需要,划定机动车禁行区。
8、确定遗址展示内容和形式,将城市设计运用到考古成果的保护与展示中,采用多等次、多目标、全方位的方法,展示木渎春秋古城的文化地景与历史内涵。
9、根据遗址风貌特色,提出环境治理与保护要求,生态保护要求,编制景观保护规划。
10、策划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合理规划游览路线,将城墙、遗
址等纳入统一的展示体系中,使游客对古城的规模、格局有清楚的认识和直观的感受。
11、针对春秋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的实施,研究可操作的实施政策和管理措施,制定建设法定程序和相应的制度保障。
六、成果要求
1.规划设计成果的内容必须符合规划设计任务书的有关要求和国家有关标准。
2.规划设计成果包括纸质文件及相应的计算机文件。
3. 纸质文件包括文本、说明书、设计图纸和图则。
内容必须清晰完整,设计说明书应准确、完整地阐述设计意图和内容。
设计图纸内容必须全面。
设计单位应提供设计说明书及文本20套,规格为A4。
4. 设计图纸要求
(1)区位图
(2)环境图
(3)现状图
(4)评估图
(5)保护规划总图
(6)保护区划图
(7)保护措施图
(8)周边规划调控引导图
(9)环境规划图
(10)展示规划图
(11)管理规划图
(12)基础设施图
(13)分期规划图
(14)其他表达规划意图的图纸
5.计算机文件要求
全部设计成果均应制作计算机文件,图形文件采用AutoCAD
的DWG格式文件,文本文件采用Microsoft word6.0以上的格式文件。
电脑渲染图的计算机文件应采用国内较为普及、通用的计算机软件,提交以上计算机文件光盘1套。
七、时间进度
2011年10月下旬设计单位开展工作。
2011年12月中旬进行方案初审。
2012年2月中旬进行方案论证。
2012年3月中旬提交最终成果。
区位图
规划范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