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木渎镇总体规划.pdf

合集下载

苏州市木渎镇社会发展战略

苏州市木渎镇社会发展战略

苏州市木渎镇社会发展战略及产业规划专题(讨论稿)东南大学2008年5月5日第一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1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评析1.1社会经济发展路径从春秋末年的山乡小市,唐代的“鱼米之乡”到现在在吴中区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工业型小城镇,从解放前寥寥无几的工业布局到目前两大工业园区发展并举的状态,木渎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逐步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发展成为集工业、商贸、文化、教育、旅游、交通为一体的城镇。

2005年,木渎镇被列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揭开了古镇旅游发展的又一新的篇章,《木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整治规划》以及《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整治规划》等规划的颁布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木渎镇政府对古镇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重视。

2007年《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中又将木渎镇的主镇区纳入苏州市中心城区。

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木渎镇作为苏州西南部商贸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地位逐步确立,融入苏州中心城区的速度明显加快。

表1.1 木渎镇社会经济发展历程注:数据来源《木渎镇志》表 1.2 1990年以后木渎镇三产结构的变动情况统计注:数据来源《木渎镇志》《吴中区统计年鉴》图 1.1 1990年以后木渎镇三产结构的变动趋势纵观历年来木渎镇的产业发展路径,从1991年开始,木渎镇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开始下降,而第三产业所占份额逐渐增长。

进入21世纪以来,全镇经济始终保持较快增长。

2008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8亿元,增长15.5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680美元,增长14.25%;第三产业增加值31亿元,增长31.36%,三产结构为0.3:51.48:48.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2亿元。

木渎镇的已从90年代的二产主导逐渐转化成为二三产业双轮驱动的态势。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和工业现代化的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中的衡量工业化的指标,可以判断出木渎镇处于工业化实现阶段的中后期。

木渎胥江南岸规划汇报

木渎胥江南岸规划汇报
4.9 7.6
2011年 11.5
5.2 6.3
人口分析
由以上的两张表格可以看出: ①木渎镇的户籍人口增长总体平稳,近期略有加快:1999年~2002年增长 较缓慢,2003年~2008年人口增长较快。 ②人口自然变动逐步进入微增长状态,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加重。 ③机械增长成为户籍人口变动的主因:人口的迁入成为近年来户籍人口增 长的主要因素。2000年以来,木渎人口年均机械增长为19.2‰,2005年以 后,达到25.2‰。
产业发展现状
木渎镇的产业发展,从1991年开始,木渎镇第二产业总值在地区 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开始下降,而第三产业所占份额逐渐增长。进入 21世纪以来,全镇经济始终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 总值63.8亿元,增长15.5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680美元,增长 14.25%;第三产业增加值31亿元,增长31.36%,三产业结构为0.3: 51.48:48.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2亿元。木渎镇已从90年代的二 产主导巨剑转化成为二三产业双轮驱动的态势。
人口分析
2、暂住人口分析
①暂住人口来自区域分析
暂住人口的区域分布: 暂住人口中有72%来自省外, 遍布全国各地。有28%来自 省内,省内主要是以苏北为 主。
人口分析
②暂住人口年龄结构分析 暂住人口在年龄结构上青壮年占大多数。,主要集中在25~45岁。
3
发展规划
木渎胥江南岸片区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东南方向,是木渎经济的主 战场,木渎经济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块范围北至中山东路及苏福路, 南抵宝带西路,西临金枫南路,东至金猫路。
中观: 微观:
宏观:
人口分析
规划范围涉及王家村、郭家村、田沟村、和合山、谢巷村、 李塔村、马庄村、七子村、巨塔村等多个村庄及金枫美地小区,现 状总人口约1.9万人,其中外来人口约1.2万人。

2019年木渎胥江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公示.doc

2019年木渎胥江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公示.doc

木渎胥江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公示木渎胥江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公示日期:2011-2-12~2011-3-13一、规划范围苏州市吴中区木渎胥江城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范围北至苏福路及丹枫路,南抵新宝带西路及七子山山体,西临金枫南路,东至金猫路-现状河道一线。

规划总用地面积496.62公顷,用地属苏州市木渎镇行政辖区范围。

二、功能定位规划综合考虑木渎胥江城地区的区位特征、自然条件、现实发展状况等因素,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发展战略,确定木渎胥江城地区功能定位为:1、苏州西南部区域公共中心2、苏州市滨江休闲产业、现代服务产业发展区域之一3、胥江运河畔新型生态住区三、规模与容量用地规模:胥江城地区用地面积496.62公顷,其中建设用地464.64公顷,开发总量控制在520万平方米以内。

人口规模:规划范围内居住人口容量控制在5.38万人以内,估计未来可提供就业岗位约3.3—4.6万个。

四、规划结构规划确定“一核两翼、十字轴带、四社区、六组团、多廊道”的功能结构布局。

一核:规划在凯马广场南侧沿胥江两岸打造新城活力核心。

两翼:沿胥江向东西两翼展开,西侧为总部经济n>十字轴带:规划形成南北向的汽车文化轴,连接现有的凯马广场和规划的中部新城活力核心、南侧的汽车主体文化乐园至规划的汽车配件市场;沿胥江形成东西向的滨江休闲轴带,串联各主要的城市功能板块。

四社区:规划以胥江、万罗河、望山路(北段)为界限,将木渎滨江新城地区分为4个居住社区,包括捷运社区、永盛社区、千福社区、木桥社区。

六组团:规划在七子路南、新宝带西路以北区区规划建设六处产业组团:其中包括三处园林式创意研发组团、两处四方物流组团和一处弹性用地组团(兼容商业服务及研发功能,可视市场情况调整)多廊道:依托现有水系、港汊,兼顾周边山体,建立联系老城区、胥江及南侧山前地区的绿地廊道,建构网络状的环境基底,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和公共活动路径。

五、用地布局规划规划居住用地110.28公顷,均为二类居住用地及居住商业混合用地,占规划建设用地的23.73%。

江苏苏州木渎镇总体规划.pdf

江苏苏州木渎镇总体规划.pdf

78000
76000
74000
72000
70000
68000
66000 户籍人口
1999 73045
2000 73134
2001 73190
2002 74319
2003 75947
2004 77158
2005 78301
2006 80114
2007 82860
2008 84159
增长总体平稳,近期略有加快 1994-2008年,年均增长27.7‰,2005-2008年,年均增长29.5‰。
在木渎镇就业 的暂住人口, 127508, 52%
工作在木渎镇以外区域的暂住人口就业分布
其他区域 10% 横泾 2% 胥口 3%
苏州工业园区 10%
苏州高新区 75%
13
人口分析
暂住人口分析
从业构成:以务工为主
暂住人口从业构成以从事第二产业为 主,占70%
暂住人口从业构成
其他(含待业、无业) 17%
西金天姑尧灵香翠花白同胥下 跨山平苏峰岩溪坊苑塔春江塘 塘 1118553352321 1107840043358 6118909824464 909
表: 各村(社区)私房出租户(7472户)
图: 集宿区
暂住地点
私房出租屋
集中住宿
集宿区
其中
建筑工地
其它住地
总计
人数(人)
152513
23783
21895
区域
工业用地 (公顷)
吴越溪中中心城区、997.52
郭巷街道 横泾街道 香山街道 光福镇 金庭镇 东山镇 木渎镇 胥口镇 临湖镇 甪直镇
木渎
25
中心城区

木渎古镇提升工程方案

木渎古镇提升工程方案

木渎古镇提升工程方案一、前言木渎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拥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

然而,由于长期的老旧落后,木渎古镇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基础设施陈旧、旅游服务水平不高、文化传承缺乏等问题。

为了提升木渎古镇的形象和吸引力,我们制定了以下提升工程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将尽最大努力保护木渎古镇的历史和文化,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二、整体规划1. 景观提升在木渎古镇主要的道路和广场上,对景观进行提升,包括道路整体沥青铺设,绿化植被的更新和优化,保护老树木及新植树木的合理配置,美化沿街商铺外立面并引入古镇元素,提高古镇整体的美观度和宜居度。

2. 文化传承建设木渎古镇博物馆,将收集到的历史文物、图片、文献资料等进行整理陈列,展示木渎古镇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并在木渎古镇内开设工艺品店、手工艺品展销点,推动古镇工艺品产业的发展,为游客提供更加深入的文化体验。

3. 旅游服务设施在古镇内建设旅游咨询中心、停车场、卫生间等基础设施,提高古镇的接待能力,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旅游服务。

4. 连接改善修复并改善木渎古镇内的道路网络,改善交通设施,增加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引导游客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减少交通压力。

5. 活动举办定期举办古镇文化节、民俗活动、演出、传统手工艺展示等活动,吸引游客,促进古镇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三、具体内容及步骤1. 景观提升(1)道路整体沥青铺设对木渎古镇主要道路进行彻底修整和沥青铺设,保证道路质量,提高行车安全性和旅游体验。

(2)绿化植被的更新和优化在古镇内进行绿植的更新,引入具有历史特色的植被,增加美观度并有利于环境改善。

(3)美化沿街商铺外立面对古镇商铺外立面进行整体美化,引入古镇元素,使古镇更富有特色,吸引更多游客。

并鼓励商家进行统一翻新装修,提高整体品质。

2. 文化传承(1)建设木渎古镇博物馆在古镇内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博物馆,用于展示和陈列木渎古镇的历史文物、图片等,为游客提供更深入的文化体验。

木渎古镇

木渎古镇

木渎是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乡。历史上有泥塑名家袁玉昌、银器高手朱碧山、 琢玉名家陆子冈、绣圣等名家高手,他们的作品都是国家级收藏的珍品。如今, 木渎当地生产的丝绸、双面绣、红木雕件、书画、石雕等工艺品同样驰誉天下, 为海内外游人所青睐。 规划者把握住了这 一特色,在规划中增 添了更多有趣的节点, 如传统手工艺培训学 校、传统手工艺大师 作坊、运河文化博物 馆等,使原址增添传 统文化气息,也能吸 引大批人群来此亲自 体验手工艺的奇妙, 领略运河的魅力,为 木渎增添生气。
城市设计竞赛获奖作品分析
——苏州木渎古镇运河遗址更新规划
基地概况
木渎镇地处太湖之滨,灵岩山麓,是风景区重要的旅游城镇。木渎镇有2500 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极其深厚。保护第一,才能延续千年古镇的文脉,保 住木渎的历史之根。历年来木渎镇党委、政府一直都高度重视木渎古镇的保护工 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首先规划者分析了所选基地的区位条件。基地主要是由胥江运河与木渎水系生长而出,所 以水文水系将会成为本次规划比较重点考虑的部分。另外内部明显的被延续为古镇、滨水 民居、近代工业、胥江公园四大部分。所以规划者也分别对于这四部分有不同程度的改造 和更新,巧妙的利用了基地的现状,使其功能明确、相互协调又不失新意。
THE END
由于木渎古镇的水文水 系丰富交错,全镇地表水有 源于太湖的胥江河东西横贯 镇境内,由西向东流入苏州 市横塘镇,镇中还有发源于 光福铜坑的香溪河,汇流至 胥江河,全镇平原地河道纵 横交叉。 所以规划者选择主要从河 流的角度入手,分析河流与 城镇衍生直接的关系,用河 育人、人生河来体现河流水 文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从而 展开对木渎古镇的更新规划。
例如设置游客水上平台、滨河特色餐饮、游人码头、水上冥想绿洲、水塔 广场等,充分利用了两条水系所蕴含的不同文化,结合自然环境,让游人在水 上游线体验时间空间的和谐与碰撞,既传承了传统精神和运河记忆,同时也通 过崭新又有创意的空间模式最大程度的展现运河的魅力。

木渎古镇提升工程方案公示

木渎古镇提升工程方案公示

木渎古镇提升工程方案公示为了进一步保护木渎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古镇的城市形象,改善古镇的环境质量,提高古镇的旅游品质,木渎古镇管理委员会决定进行古镇提升工程,并向社会公示本方案,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建议。

一、工程背景木渎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距上海市区50公里,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镇,曾为明清时期苏州府辖下的四大市镇之一,素有“江南第一镇”之称。

古镇汇聚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旅游吸引力。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木渎古镇逐渐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购物。

然而,由于长期的旅游开发和城市化进程,古镇周边的道路、建筑和环境逐渐老化和破损,给古镇的城市形象和旅游体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护和传承木渎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古镇的城市形象,改善古镇的环境质量,提高古镇的旅游品质,木渎古镇管理委员会决定进行古镇提升工程。

二、工程内容1. 道路改造升级:对古镇内的主要道路进行重新铺设和改造,提升道路宽度和平整度,改善交通流线,增加行人通行空间,提高道路的通行和观光体验。

2. 建筑修缮保护:对古镇内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重点保护古代建筑的原貌和特色,修补古建筑的裂缝和破损,加固古建筑的结构,恢复古建筑的历史风貌。

3. 环境绿化美化:对古镇周边的环境进行绿化和美化,增加绿地和花坛,种植花草树木,打造宜人的环境氛围,提升古镇的环境质量和生态景观。

4. 设施设备配套:增加古镇内的公共设施和旅游设备,设置便民服务站、垃圾分类点、休息座椅等,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服务。

5. 宣传推广活动:开展古镇的文化宣传和旅游推广活动,组织古镇的文化节庆活动和旅游主题活动,增加古镇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三、工程实施1. 技术方案:木渎古镇提升工程采用先进的工程施工技术和保护修复技术,确保工程的质量和效果。

2. 施工单位:木渎古镇管理委员会将委托专业的工程施工单位进行工程建设,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施工管理。

木渎镇天平村九组拆迁规划

木渎镇天平村九组拆迁规划

木渎镇天平村九组拆迁规划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农村拆迁安置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难题。

但在吴中区木渎镇天平村,村民拆迁后不仅“失地不失利”,当地治安也因拆迁而得到明显改善。

天平村位于苏州城西天平山、灵岩山山麓,面积约5平方公里,本村常住人口5000多人。

48岁的村民石寿男搬到“新怡花园”安置小区已经三年,其实拆迁时他是很有抵触情绪的。

因为他家的老房子有700多平方米,每年靠房租就能有10万多元收入。

当时家里还有部分田地,平时吃的蔬菜、粮食,靠地里种植。

他坦言:“当时最担心,家里的这些经济来源会断掉。

”但是,当他了解清楚拆迁政策后,原有的顾虑打消大半。

据了解,为保障拆迁安置农民“失地不失利”,木渎镇天平村成立了社区资产股份合作社,将全村1.6亿元的净资产量化分配给4300名农民,让农民变成股民。

2006年,组建了物业股份合作社,鼓励村民资源投资入股,共同开发三产项目,做大做强集体经济。

目前全村共有4600名村民入股,让村民变股东。

通过社区资产和物业两类股份合作社的经营运作,村级资产、村级经济收入实现三年翻一番,村民年均纯收入达3万元。

石寿男拆迁时分到了三套房子,并拿到数十万元补偿款。

他和家人自住一套房子,把两套房子出租,并用部分补偿款入股村里的三产项目,每年村里各种分红的两三万元加上出租房子的2万多元,他和妻子不上班就可以有每年5万多元的收入。

拆迁前有10万多元年收入,现在是5万多元,怎么还满意?石寿男解释其中道理,拆迁前靠出租虽然有10万多元年收入,但当时70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最多时住了90多名租客,环境卫生非常糟糕。

而最让夫妻俩担心的是,住了这么多人,乱拉电线、用火不规范等现象经常发生,一旦出事故几年收入赔进去都不够。

让石寿男和其他村民更满意的是,安置小区里配备保安,装有摄像探头,还跟派出所联网,种种措施让治安情况有明显改善。

据村委会主任孙伟介绍,拆迁前村里每个月发生盗窃案件约40多起,拆迁集中安置后此类案件发案率下降了7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都市边缘区产业转型期工业型历史文化名镇的发展之路
总体规划思路—— “四位一体、相辅相成”
以区域统筹为基础 ——研究城镇功能定位
以产业发展为动力 ——引导产业转型与升级
以空间协调为核心 ——基于生态保护和合理环境容量的城乡空间布局
以历史保护为重点 ——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6
第二部分 现状分析
7
概况
全镇总面积74.59平方公里。 都已纳入苏州城市规划区范围。 总人口23.2万,其中城镇人口21.7万。 下辖: 9个行政村——天平村、灵岩村、西跨塘村、姑 苏村、金山村、尧峰村、五峰村、善人桥村、 天池村 3个社区——香溪社区、穹窿社区、接驾社区 7个居委会——同春居委会、翠坊居委会、胥江 居委会、下塘居委会、白塔居委会、花苑居委 会、藏书居委会
苏州市总体规划将木渎镇38.20平方公 里纳入苏州市中心城区
4
规划背景
木渎行政区划调整
2006年吴中区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原藏书镇230省道以北地区并入木渎镇,加之穹 窿山风景区,全镇总面积74.59平方公里 。
规划法律环境日益完善
城乡规划法 物权法
木渎自身建设的需要
5
总体规划思路
我们的思考
其他 11%
其他 11%
陕西 湖北
陕西 湖北 湖南
湖南
江西 其他
江西
其他
江苏 28%
居住分布
暂住人口居住区域较为集中。 原木渎镇占98%。
江苏 28%
木渎镇外来人口居住分布
与高新区接壤的金山村、天平村 和西跨塘村三个村,就达到了 15.9万,占总数的64%。
与胥口、横泾相邻的尧峰村和姑 苏村合计5.0万,占20%。
第一产业 0%
第三产业 13%
年龄结构:青壮年占大多数
暂住人口在年龄构成上主要集中在1740岁,其中21-30岁的人数占一半。
暂住人口年龄结构
51岁以上, 3.3% 41-50岁, 9.6% 31-40岁, 19.2%
第一部分 总论 第二部分 现状分析 第三部分 相关规划解读 第四部分 技术路线 第五部分 区域协调发展指引 第六部分 城乡产业发展指引 第七部分 城乡空间发展指引 第八部分 历史文化保护指引
1
第一部分 总论
2
区位
太湖之东,灵岩山麓 ,苏州中心城区西南。
3
规划背景
长三角、苏州的发展转型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也是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的地区 人均超过3000美元,处于关键转型期
则,现状暂住人口=[(132436+116599*0.5)/0.9]*0.7=148372人。
现状总人口
现状总人口=现状户籍人口8.4万+现状暂住人口14.8万=23.2万 其中城镇人口21.7万,农村人口1.5万。
9
人口分析
86000
户籍人口近十年变化
户籍人口分析
84000
82000
80000
78000
76000
74000
72000
70000
68000
66000 户籍人口
1999 73045
2000 73134
2001 73190
2002 74319
2003 75947
2004 77158
2005 78301
2006 80114
2007 82860
2008 84159
增长总体平稳,近期略有加快 1994-2008年,年均增长27.7‰,2005-2008年,年均增长29.5‰。
在木渎镇就业 的暂住人口, 127508, 52%
工作在木渎镇以外区域的暂住人口就业分布
其他区域 10% 横泾 2% 胥口 3%
苏州工业园区 10%
构成:以务工为主
暂住人口从业构成以从事第二产业为 主,占70%
暂住人口从业构成
其他(含待业、无业) 17%
人口
经济
用地 8
人口分析
调查统计
2008年户籍人口为84159人,统计暂住人口为249091人。 统计总人口为333250人。
现状暂住人口换算
其中户籍人口可以直接引用,统计暂住人口则需要换算为计算暂住人口再计入总人口。 换算时需要考虑如下几点: 一是暂住时间的问题。根据调查,居住一年以上暂住人口在总暂住人口中的比例平均约 50%。居住半年至一年的暂住人口在总暂住人口中的比例平均约40%。综合考虑,系数 取0.7。 二是居住区域与就业区域的对应关系。在木渎镇以外区域就业的,系数取0.5。 三是登记率的问题。根据调查,以0.9推算。
人口自然变动逐步进入微增长状态,人口结构老龄化
2000年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 2008年底,木渎60岁以上人口达到11618人,占户籍人口比重为18.68%,木渎65岁 以上人口达到7838人,占户籍人口比重为12.61%。
机械增长成为户籍人口变动的主因
人口的迁入成为近年来户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2000年以来,木渎人口年均机械增 长19.2‰,2005年以后,达到25.2‰,
木渎
25
中心城区
甪直
20 郭巷
胥口 15
光福
10
香山
越溪
5
临湖
东山
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横泾 金庭
图:吴中区各镇(街道)外来人口总量变化图(2007年)
图: 吴中区各镇(街道)外来人口占统计总人口比重(2007年)
2001年以来,原木渎镇统计暂住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48.3%。
11
山东 9%
河南 13%
人口分析
暂住人口分析
来自区域
安徽 21%
暂住人口超过七成来自省外,遍布
全国各地。省内以苏北为主。
四川 6%
陕西 4% 山东 9%
四川 6%
河南 13% 湖北 4%
陕西 4% 湖北 4%
江苏
安徽
江苏
湖南 2% 江西 2%
湖南 2%
河南
安徽
河南
江西 2%
山东
山东
四川
四川
安徽 21%
10
人口分析
暂住人口分析
总量迅速攀升
万人
年份 统计暂住人口(人)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15443 21400 50344 89483 129265 161030 223482 244163
表:原木渎镇2001~2008年统计暂住人口变化一览表
而市镇上居住的外来人口较少。
12
人口分析
暂住人口分析
就业分布
统计暂住人口中工作在木渎镇以外区域的共计116599人,约占48%。
其中,在苏州高新区工作的人口最多,达85837人。在苏州工业园区工作的有 12128人,其余的在胥口、横泾及其他区域工作。
在木渎镇以外 区域就业的暂
住人口, 116599, 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