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个人修养

合集下载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格修养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格修养

收稿 日期 :2 0 —O —2 o9 9 8 作者简介 :孙雪梅 (9 5 ,女 ,辽宁瓦房店人 ,副教授。 1 6一)
20 0 9年第 1 期 1
E 潮 曩
g 簿 旁 担:
■重盔

孙 : 中 统化大 人 养 雪试 国文 学格 梅 论传 与生修
形态 。
_ . ¨ 0
也 是人格 修养 的 必修课 。
关 键 词 :传 统 文 化 ;大 学 生 ;人 格 修 养 中图 分 类 号 :G 1 71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 70 (0 9 1一 o 9一 O 0 9 6 0 2 0 】 】 05 3
“ 统 ” 是我 们 经 常 使 用 的一 个 词 ,但 究 竟 什 么 是 的精髓 就是 道德 化 ,一 种 文化 可 以陶冶一种 人 。 传 传 统 ,却 不是 那 么容 易理 解 。从 字 面上 分析 传 统 ,传 ,驿
V。1 第卷N o o 1 第. . 1 1 1 1 期 1
: - I |
常微妙 的精神 支柱 ,是 指导人 们实 践活 动的基 本 精神 。得 历史 向前推进 ,不 断得 赋予新 的内容 ,改变 着 自己的理论
到普遍认 同的 中国传统 文化基本 精神包 含 四个方面 。
1 崇尚伦 理道德 、
二 、 中国传统 文化 中基本 精神 。是 否对 当代 大学 生的
所谓 “ 在其 位 ,谋 其 政 ;不 在其 位 ,不 谋 其 政 ” 。在 人格修 养有所影 响 中国古代 ,人 们认 为 在社会 关 系当 中 ,每个人 都 有属 于 自 笔者 在这里 很肯 定 的认为 ,我们 应该 以一 种客 观 的态 己的名分 。与这 个名 分 相适 应 的是 这个 人 的地 位 、责任 、 度 面对 中国传统 文化 ,不 能单 纯的将 它看 作一 种 “ 过时 了

浅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当下个人修养的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当下个人修养的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当下个人修养的意义摘要:传统儒家文化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而言,可谓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它依然熠熠生辉。

不仅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还对当下个人修养有着重大的意义。

中国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或多或少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往中国人的血脉里注入了“兼恭、宽厚、诚信、勤敏、施惠”的仁人品德;向华夏子孙的个人修养中添加了“自强不强、正道直行”的优秀品德;让炎黄子孙更加注重内心的探索与实践的重要。

关键字:传统儒家文化、个人修养、仁人品质、自强不息、内心修养、意义深远。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想,换言之,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儒家文化长期处于统治地位。

儒家文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和创新,而其对当下个人的意义也分为几个不同的方面。

首先,儒家文化对个人修养的待人接物上影响重大。

当下人们所追求的谦逊恭敬、宽容厚道、诚实守信、勤劳机敏,都是源于儒家文化中的“仁”,“仁”是孔孟时期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

而“恭、宽、信、敏、惠”也是儒家文化对仁士的五个要求。

“恭”是谦恭。

孔子言“恭则不悔”,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自己的人生过的有尊严,不招致无端的冲突乃至灾祸。

你就应该毕恭毕敬地对待别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别人。

正所谓:不真不诚,难以动人!这想必就是当下我们对人谦恭的依据吧!“宽”是宽厚。

孔子言“宽则得众”,在传统儒家文化中讲求折中的思想,凡事都留有余地,所以处理他人对自身造成伤害的情况时,不会把事情极端化处理,而是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这样便能得道众人的拥护。

“信”是诚信。

孔子言“信则人任焉”,即为守信用的人,人们也愿意相信他。

传统儒学思想认为信是立人之本,这对当下个人修养也同样适合。

一个人失去诚信,也就失去了信任,而信任本就是人与人之间最为重要的桥梁之一。

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真正做到儒家文化中的”信”,又哪里来的作弊,哪里来的假药、黑心肉呢?如果个人修养达到了诚信,又哪里会引来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呢?“敏”是勤敏。

文化依附与个人修养

文化依附与个人修养

文化依附与个人修养提要:第二语言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学习,这其中更有文化的渗透,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他们只是学习语言,对于目的语文化学习者完全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老师要做的仅仅只是揭露语言中包含的文化和这种语言存在的环境中所具有的文化,学习者可以在很大限度上有自己的文化选择,他们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可以依个人修养而有不同。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依附个人修养一、对外汉语中的文化依附所谓文化依附,是指人们言行所代表和体现的是哪一种文化。

①文化依附与消除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交际障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与留学生的交流必然会因为文化上的差异而产生或多或少的误解甚至矛盾冲突,那么,在这一交流时,我们应该明确以下几个观点。

首先,承认文化的差异性。

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们明白: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宗教信仰以及价值观等都可能有着显著的不同,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接触、交往过程中发现与自己文化相异之处时不必感到诧异,并且不断告诉自己,这很正常。

其次,各文化间的差异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

许多汉语界和外语教学界的人士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理所当然的选择目的语文化来进行依附,并且为了达到理想的或较高层次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目标,教育者往往鼓励或者要求学习者完全依附目的语文化,消除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

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显然是不可取的,并且在多年的外语教学中已经得到了证实。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都改造成“中国人”。

例如一个美国人在华学习汉语,尽管学习汉语后会对其生活习惯乃至思维方式上产生一定的影响,譬如他可以说一口很流利的汉语,可以和中国人自由交谈,也可以很“中国式”地用筷子吃饭,用中国传统的方式过春节等等,但这仅仅是在表层上发生改变,最有利的证明便是当他遇上另外一个美国人时,它的美国姿态就会立即显现出来,他还是一个美国人。

浅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当下个人修养的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当下个人修养的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当下个人修养的意义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下个人修养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儒家文化强调的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道德伦理,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体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以下是对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当下个人修养的一些浅谈。

首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于培养个体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忽视了道德和良心的约束。

儒家文化强调的是将个人利益放在社会公共利益之上,通过道德的约束和自我自律来实现个人修养。

在当今社会中,道德问题依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只有通过儒家文化的引导,才能够培养起个人对于道德的敏感和责任感,使得个体能够在道德的准则下去行动,从而提高个人的修养。

其次,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于塑造个人性格和人格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儒家文化注重修身养性,培养个人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儒家强调的仁爱、忠诚、孝顺、仁义礼智等价值观念,是培养个人优秀品格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容易迷失自我,追求短暂的快乐,而忽视了个人性格的培养。

通过儒家文化的熏陶,个人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积极向上的品格,提高自己的修养。

再次,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对于个人修养起着积极的影响。

儒家文化提倡的仁爱和和谐的思想,要求个人以诚信和宽容去对待他人,以谦和和友善的态度与他人交往。

在当今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矛盾和纠纷层出不穷,人们常常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和隔阂。

而儒家文化提倡的仁爱和和谐的思想,能够帮助个人培养善于沟通和谦和待人的能力,使得个体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个人修养。

最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文化强调的是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精神。

在当今社会中,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权益的声音愈发高涨。

而儒家文化强调的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能够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考虑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以更高尚的目标为动力,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和谐。

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

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
14
骇人听闻的恶行之一
• 2009年11月27日下午4点,北京大兴区一 家6口被发现死于家中,年龄最小的不到2 岁,灭门惨案让人震惊。
• 23日晚上10点,李磊用事先准备的利刀先 后将父亲、母亲、妻子、妹妹杀死。在将4 名至亲杀死后,想到自己逃亡后孩子没人 照顾,在客厅内坐了1个小时后,他再次举 起了屠刀,将2个熟睡中的孩子捅死。
中的子课题“企业诚信缺失的道德因素” • 2009年教育部《文化哲学视野下中国人的终极关怀——
天地君亲师的命运》 • 2005年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与企业社会责任研
究》 • 2008年横向项目“企业文化机制微观研究”
• 联系方法:
• 010—80798559
2
文化与传统文化
一、人 与 文 化
• 天的神圣性彻底丧失了。 • 尼采说:上帝死了!上帝没有了,那么什么都可以做! • 中国人说:天变了!道也就彻底变了! • 人——“偶在”就可以无法天天,无所不用其极!
10
精神家园自我毁弃和自我流放
• 信仰空白下,道德滑坡,人性扭曲,良心 泯灭的必然结果。
• 我们丧失了对宇宙和生命的敬畏! • 我们不相信神明,不相信鬼神,不相信天
与天命、人性与天性、人道与天道、人心与天理,——即
恢复人与天之间息息相通的神圣性、终极性的内在关联,
恢复天对于个体生存的神圣性、终极性、超越性的价值和
地位。
• [1] 《论语 泰伯》 • [2] 《中庸》
• 22
5、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
•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如何指导个体的道德实 践?如何提升个体的人生境界?
• 接连不断的自我贬损、自我戕害几乎窒息了传统文化中所 有经典神圣的东西,带来了文化传承中断的沉痛教训,以 至于最古老的文明礼仪之邦,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连自己活着的终极依据都没有了!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
《中国人的修养》是一本深入探讨中华文化的书籍,每一页都可以让我们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一个具备良好修养的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和价值观。

首先,一个有修养的人需要有足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

只有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当我们了解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时,我们也能够更好地明白我们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一个有修养的人需要遵守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规范。

他们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做到言行一致。

他们不仅在道德上比较高尚,而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愿意为人民和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再次,一个有修养的人需要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自己的高尚情操和美德品质。

他们注重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

例如,在公共场合时,他们不会随意乱扔垃圾,而是会主动把垃圾放入垃圾桶。

最后,一个有修养的人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并且在团队协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他们注重倾听和理解别人的观点,以及在处理问题时表现出应有的耐心和智慧。

总之,《中国人的修养》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修养对于一个
人的重要性。

它教给我们如何面对和解决人生中的各种难题,如何在社会中更好地融入,如何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更
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在实际生活中也能做出更多的贡献。

学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通用6篇)

学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通用6篇)

学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通用6篇)学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一、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修养,规范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对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倡导应建立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要义,时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

爱国主义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后一时代的人们总是把前一时代的优秀思想精华继承下来,而且有新的补充,发扬光大。

在新的时代,爱国主义的传承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经过世世代代的沉积、凝集、升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总是围绕着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这个中心。

三、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

四、学习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礼仪道德的培养礼仪道德,是贯穿于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可以说是其他一切文化基础。

而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道德,又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主要因子,几千年来,人们一切生命活动,皆以其为基础。

“内修外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虽就死其犹未悔”等等。

这种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塑造大学生自身品格,有着重要意义。

学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2今天参加学校疏帘淡月汉服社办的中国传统知识竞赛的决赛,虽然只是一个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动,本来也是抱着分享不去争什么的态度去的,但是之后却是因为现场的情况气氛还有各种问题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尽意与词不达意都是让人很痛苦的事情。

每个部门或者社团承担一个活动要办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经这么过来的,所以那些小问题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为志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同学们,记得摆正好自己的心态,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

中国人的修养主要内容概括

中国人的修养主要内容概括

中国人的修养主要内容概括
中国人的修养主要内容包括道德修养、文化修养、礼仪修养和社交修养。

1. 道德修养:中国人注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忠诚勤勉等。

他们追求正义、公平和善良,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的规范化。

2. 文化修养:中国人非常重视文化修养,包括对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认知和尊重。

他们注重传统价值观念的继承与传承,重视知识的积累和学习,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

3. 礼仪修养:中国人注重礼仪的规范和仪式感。

他们重视尊重他人,注重家庭关系和社会交往中的礼貌和尊重。

他们注重言行举止的合宜和恰当,重视社交场合中的礼节和仪式。

4. 社交修养: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和社交技巧的培养。

他们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的意识,懂得与人和睦相处,注重谦虚谨慎和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

他们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注重友善和善意。

总体而言,中国人的修养主要包括道德、文化、礼仪和社交方面的培养和塑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传统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与个人修养的联系
仁,义,礼,智,信——五德。

轻轻合上《王者之道:中国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智慧》这门课的讲义,却任由我的大脑在历史长河中飞驰,渐渐地,我的脑海中一套理论体系逐渐完成,化作我笔尖上的文字。

中国文化是一很笼统的概念,它既是物质形态,也是意识形态的。

自三皇五帝开始,经历了夏商周的渐渐发展,在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秦汉各因为尊崇法家和儒学,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分合合,隋唐的重新统一,宋朝开始发展理学,明清时期对世界的接受与自我的封闭,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多姿多彩。

也正是这样拥有魅力的文化,他孕育的我中华儿女的数不清的英雄儿女,诗人侠客,学者先生,芸芸众生。

细细品味了一番后,我且用一套古而有之的现加修改的体系来大致说明中国文化与个人修养的联系。

(一)仁
子曰:爱人。

孟子曰:恻隐之心。

仁之真谛也。

仁即视人为人,人与人之间的生命价值是平等的,故而在待人及物之时,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遵循人性与人道的基本原则。

“仁”是中国文化道德的基石,亦是为人处世个人修养的立身之处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不可违背的基本原则。

他对于我们的影响在于两点:其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爱,平等较之冲突,厌恶,等级
观念更有价值;第二,不管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都必须以人性和人道作为第一原则,不能侵犯人的生命和人的尊严,否则就是不道德的。

同时,自然不止我们一种生物,所以“仁”也需要推广到自然万物之中。

孟子说过:“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即是这个道理。

所谓“为仁由己”,“仁者不忧”,“仁者安仁”。

由于道德价值观的实现得到的精神的满足感,也是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二)义
何为“义”?
有人认为,义即使义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即为义。

可是在我看来,那不是义,相助是为仁,从人的关爱出发。

我认为的义,是“宜”,即一个合适的尺度,即是“适宜”。

人类有“仁”,即使有道德的开始,可是什么才是道德?我们需要一个道德准则来衡量,在我们现在社会,多以法律的形式来体现。

不同的时代“义”不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很多道德准则都不一样了,但是这并不是说明我们不需要“义”而是说明我们更需要更加贴近更加明确的“义”。

“义”对于我们个人修养的体现更多是在“利”上面的。

从现在社会风气来看,很多人都盲目的追求利益,为了利益甚至抛弃了一些原则。

儒学中提出“义利之辩”,但不是完全否定利,而是认为我们可以对利益有着合理的追求。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是的,但是追求利,追求个人的自由发展应该有个基准,没有了基准,就是不义。

这也是个人的道德修养的一个体现。

把握好“义”,才能更好
的提高我们的个人修养。

(三)礼
“礼乐崩坏”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区别都混乱了,原本高雅的乐章都变成靡诗烂句。

就像,老师上课不穿正式的衣服也就算了,反而穿着cosply海贼王的衣服在讲《高数》。

可想而知会有什么后果。

“礼”不是等级观念,他是从古代懵懂的对天地的崇敬演变成一种宗教形式,慢慢的变成国家规章制度,社会习俗,礼仪规章。

同时他还包含了一种在礼的形式中体现的社会道德功能和个人修养。

通过“礼”,我们可以体会到下面三种实际的道德功能:第一,明确他人的身份,避免出现尴尬;第二,表达一种尊敬,谦和,有教养;第三,在宗教,政治,家庭,社交等场合人们通过遵循各种礼节仪式,配以音乐,来维持不同身份不同出身不同角色的人们的关系,使之和谐稳定。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作为一名中国人,懂“礼”,是个人素养的极大体现。

(四)智
求知之心无涯,是为智也。

王阳明提出:“格物致知。

”是的,我们追求知识,增加阅历,方能悟得智慧,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充实,一种尊重。

我们为何能成为人,无疑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敢于寻求新的知识,在一代一代的人中积累智慧,从而进化而来。

人类通过不断实践,不断认知,探索万物,掌握
规律,积累文明。

故而我们才是人。

而在今天的世界里,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看的更远,我们拥有先祖从未有过的信息量,我们拥有更快捷更方便的工具来探索,来学习,我们更应该为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做出贡献。

“智”即知,我们求知得知,成为智者。

智者不但知识丰富,而且智慧,孔子说:“知者不惑。

”想成为一名个人修养极高的君子,不仅需要仁,义,礼,而且更应该拥有智。

故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信
在五德中,最后的是“信”。

若是只有“仁”,“义”,“礼”,“智”,是不是就够了?差矣。

“诚,天之道,诚之,人之道”。

这是一种认为诚信是最高的价值源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信则人仁焉。

”这是我体会最深的两句话。

在这个因为受到世界各种不同价值观冲击的现在的中国社会中,我们缺失了太多太多的诚信。

诚信是一种品质,是一种资源,更是一个人价值的根本,没有诚信的人是没有人会去相信他的。

“信”的道德要求,内涵很丰富,包括说话算数,言行如一;尊重事实,反映真相;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勇于承担责任,认真履行义务等等。

与之相反便是表里不一,背信弃义,虚伪欺诈,不守信用,不负责任。

如果一个社会缺失了诚信,人与人之间相互尔虞我诈,这个社会就将是个丑恶而可怕的社会。

中国文化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五德正好是一一对应,通过“仁”懂得人人平等,互相关爱;通过“义”制定准则,遵守准则;通过“礼”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事物;通过“智”学习进步悟道;通过“信”达到生命的大和谐。

五德齐全,正是达到了中国文化中个人素养最高的境界——“君子”。

我们作为年青一代,更应该从中国文化中认真体悟,身心力行,提高个人素养,达者为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