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养生)

合集下载

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运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运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运用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它是以防病为主、调理身体为辅的一门学科,是中华民族传统保健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养生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健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五行学说则是中医学中最基本、最深刻的哲学思想之一,二者的相互关系密不可分。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重要的分类方式之一,它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属性的元素。

这些元素之间相互影响、制约、转化、生克关系,构成了整个宇宙万物的变化,也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五行学说尤其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五种元素组成,因此每一种元素与宇宙万物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事物内在的相互制约。

中医养生学与五行学说的关系中医养生学强调的是如何通过调节人的生活、饮食、运动等方面来预防疾病、保持健康,而五行学说则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其对中医养生学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按照五行学说,人体的各个器官与五种元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关系。

具体来说,心属火、肺属金、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这五种器官与五行密切相关,由此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时,五行学说还认为每一种元素都有其特殊的气味、味道、形态、运动方式和音乐,而这些属性也会与人体的五感相联系,这也给中医养生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运用在中医养生学中,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调理五脏五行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五行不仅代表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而且也反映了人体的健康状态,因此要想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必须要注意调理和平衡五脏五行的关系。

具体来说,中医养生学通过食疗、运动、按摩、针灸等方法调理五脏五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降低疾病的风险。

例如,在日常饮食中,应根据五行学说的要求,合理搭配食物,保持五脏五行的平衡,加强养生效果。

治疗疾病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还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日常养生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日常养生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日常养生中医五行学说,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将自然界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与人体的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等相对应,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系统。

理解并运用五行学说,可以为我们的日常养生提供有益的指导。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在人体中,分别对应着肺、肝、肾、心、脾五脏。

肺属金,肝属木,肾属水,心属火,脾属土。

同时,五脏又与六腑、五官、五体、五志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就拿“金”来说,肺属金。

在季节上,肺与秋季相应。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损伤肺津,所以秋季养生要注意润肺。

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梨、百合、银耳等具有润肺作用的食物。

生活起居方面,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防止寒邪入侵,因为肺在体合皮,主皮毛,寒邪容易通过皮肤侵袭肺部。

同时,要保持室内一定的湿度,避免过于干燥。

适当进行一些深呼吸的锻炼,有助于增强肺的功能。

“木”对应的是肝。

肝在春季比较活跃。

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

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暴怒和抑郁,因为怒伤肝。

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绿色蔬菜,如菠菜、芹菜等,绿色入肝,有助于养肝。

作息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肝脏得到充分的休息。

此外,避免过度用眼,因为肝开窍于目,长时间用眼会损伤肝血。

“水”代表肾。

冬季是养肾的季节。

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腰部,因为腰为肾之府。

饮食上,可以适当食用一些温补肾阳的食物,如羊肉、核桃等。

避免过度劳累,节制房事,以免损伤肾气。

养成睡前泡脚的习惯,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温煦肾阳。

“火”对应的是心。

心在夏季较为旺盛。

夏季炎热,容易心火亢盛,要注意保持心情平静,避免烦躁。

饮食宜清淡,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以防助心火。

可以多吃一些苦瓜、莲子心等清心降火的食物。

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防止中暑,伤及心神。

“土”对应的是脾。

脾在长夏季节(即夏季的最后一个月)需要特别关注。

长夏时节,气候潮湿,容易困脾。

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过多生冷、油腻的食物,以防损伤脾胃。

五行养生如何通过五行调理身体

五行养生如何通过五行调理身体

五行养生如何通过五行调理身体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五行学说是一种重要的理论体系,用来解释宇宙万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这个理论体系不仅在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五行养生通过平衡五行之间的关系,调理身体,达到健康平衡的状态。

下面将从金、木、水、火、土五个方面来探讨五行养生如何通过五行调理身体。

一、金——调理呼吸系统金是一种干燥和坚硬的元素,它对应着呼吸系统。

在五行养生中,通过调理金的能量,可以改善呼吸系统的健康状况。

比如,可以通过鼻腔清洁来改善鼻腔的通畅度,促进呼吸的流畅;同时,坚持深呼吸可以增强肺部的功能。

此外,还可以通过运动来加强肺活量,比如散步、慢跑等。

保持呼吸系统的健康对于预防呼吸系统疾病非常重要。

二、木——调理肝脏和情绪木是一种生长和扩张的元素,它对应着肝脏和情绪。

在五行养生中,通过调理木的能量,可以保护肝脏的健康,并调节情绪的稳定。

首先,保持愉快的情绪对肝脏健康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等方式来放松心情。

此外,要注意饮食平衡,适当摄入一些有益于肝脏的食物,比如胡萝卜、草莓等。

保护肝脏的健康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整体平衡。

三、水——调理肾脏和水平衡水是一种流动和寒冷的元素,它对应着肾脏和水平衡。

在五行养生中,通过调理水的能量,可以维护肾脏的健康,并保持身体内外的水平衡。

要保持良好的肾脏功能,可以适当增加水的摄入量,喝足够的水有利于排毒和保持血液循环畅通。

此外,补充一些容易滋养肾脏的食物也是有益的,比如黑豆、海产品等。

保持良好的肾脏和水平衡对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四、火——调理心脏和循环系统火是一种热烈和活跃的元素,它对应着心脏和循环系统。

在五行养生中,通过调理火的能量,可以维护心脏的健康,促进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

要保持心脏的健康,需要坚持适当的有氧运动,比如游泳、跳舞等。

此外,控制情绪的变化也对心脏健康很重要,可以通过冥想、放松等方法来缓解压力。

保持良好的心脏和循环系统对全身的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

五行学说如何应用于中医养生

五行学说如何应用于中医养生

五行学说如何应用于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源远流长,其中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养生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指导。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维方式,认为宇宙万物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克,维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

这种平衡关系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人体。

当五行在人体中保持平衡时,身体就能保持健康;反之,当五行失衡时,就可能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了解五行学说并将其应用于中医养生,对于维护身体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五行与人体脏腑的对应关系是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养生的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木对应肝、火对应心、土对应脾、金对应肺、水对应肾。

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气血、情志等功能;心主血脉,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肺主气,司呼吸,管理着人体的呼吸和气体交换;肾主藏精,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

基于五行的相生关系,中医养生强调“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例如,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当肝虚时,可以通过补肾来滋养肝,这就是“虚则补其母”。

而当肝火过旺时,可以通过泻心火来达到泻火的目的,因为木生火,这就是“实则泻其子”。

这种相生关系的养生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对于经常熬夜、肝血不足的人,可以多吃一些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以补肾精来滋养肝血。

五行的相克关系在中医养生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当某一脏腑功能过亢时,可以通过克制它的脏腑来进行调节。

比如,心火过旺时,可能会出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症状。

由于水克火,此时可以通过补肾水来抑制心火,比如食用一些滋阴降火的食物,如百合、麦冬等。

在情志养生方面,五行学说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怒属木,喜属火,思属土,忧属金,恐属水。

情志过激或不及都会影响脏腑的功能。

大怒伤肝,大喜伤心,过度思虑伤脾,过度忧伤伤肺,过度恐惧伤肾。

因此,保持情志的平衡对于养生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五行调理健康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五行调理健康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五行调理健康养生之道中医养生是一种重视平衡人体阴阳、调理五行的传统中医学说。

它强调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密切联系,以及对人体健康的调理和防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以五行为基础,通过调理身体的五脏六腑,以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中医养生的原理来调理自身的身体状况,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整体健康水平。

中医养生理论的基础是五行学说。

五行分别是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制约和促进的关系,构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对应五行,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调理对应的五脏来达到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首先,木对应肝脏。

肝脏在中医学中被称为“藏血之官”,它在人体体内起着储藏血液、调节气血运行的重要作用。

在中医养生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水果,例如胡萝卜、苹果等,来养护肝脏健康。

此外,适量的运动和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对肝脏的健康有益。

其次,火对应心脏。

心脏在中医学中被称为“君主之官”,它主管血脉、控制气血运行。

在中医养生中,保持心脏的健康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控制饮食热量、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例如杏仁、花生等,来保护心脏。

此外,适量的运动和避免过度劳累也有助于心脏的健康。

接下来,土对应脾脏。

脾脏在中医学中被称为“运化之官”,它主管消化吸收营养物质、运化水湿。

在中医养生中,保护脾脏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保持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合理搭配膳食,例如多吃一些粗粮和蔬菜水果,少吃油腻和辛辣食物,来保养脾脏的健康。

此外,适量的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脾脏的功能。

然后,金对应肺脏。

肺脏在中医学中被称为“司呼吸之官”,它主管呼吸、控制气机运行。

在中医养生中,保护肺脏的健康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避免吸入有害物质;合理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例如柠檬、橙子等,来保养肺脏的健康。

此外,适量的运动和正确的呼吸方式也有助于肺脏的功能。

中医养生五行学说

中医养生五行学说

中医养生五行学说中医养生五行学说1:藏肾水→肾水对应肾,如有腰膝酸软、水肿、尿频、记忆力减退、易感风寒、无故大量脱发等症状时,就需要养肾了。

肾最强时间:5:00~7:00肾最弱时间:23:00~1:00强肾关键词:藏。

调节不良情绪,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尽量做到含而不露,遇到不顺心的事,尽快放开。

此外,在肾脏最弱的时间,不要熬夜,以涵养精神。

中医养生法:唾液滋养。

将舌头伸到上牙外侧,上下左右搅动,让唾液渐盈满口,然后分3次咽下,每天早、晚各做1次。

藏肾食疗法:醋泡黑豆补水疗虚,是中医治疗肾阴虚的“黄金方”;吃鱼最为助肾,因为鱼肉不但可以健肾,还能稳定情绪、增强记忆力和判断力。

中医养生五行学说2:养心火→心火对应心,心主血脉,如有心悸、胸闷、失眠、健忘、烦躁,甚至心前区疼痛等症状时,就需要养心了。

心最强时间:11:00~13:00心最弱时间:21:00~1:00强心关键词:养。

如有需要耗神思考的工作,可利用中午时间进行,此时心力最强;心脏先天较弱者宜早睡,睡前宜喝杯胡萝卜汁或西红柿汁来养心。

中医养生法踏豆按摩:取绿豆500克,用铁锅以文火炒热后倒入盆中,待温度适宜时,将双脚洗净擦干踩踏绿豆,可于每晚睡前1小时踩踏30分钟左右,具有强心安神的功效。

按压肚脐:肚脐即神阙穴,每晚睡前用食指按压5~7分钟,可敛心静气、安然入睡。

养心食疗法:取枸杞子30克,炒酸枣仁40克,五味子1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具有养心安神的功效。

方中酸枣仁、枸杞子具有养心血的作用;五味子具有敛心气的作用。

中医养生五行学说3:补脾土→脾土对应脾,暴食伤脾,如有腹胀、腹泻、倦怠、气短、韧带和肌肉松弛、身体水肿等症状时,就需要养脾了。

脾最强时间:9:00~11:00 脾最弱时间:19:00~23:00强脾关键词:补。

脾弱者可把午饭的时间提前到11时,此时脾气最旺,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最得力;晚饭1小时后吃1个甜性水果可健脾。

中医养生法:腹部刮痧。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日常养生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日常养生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日常养生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木、火、土、金、水,与人体的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等相对应,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整体系统。

这一学说不仅为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我们的日常养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五行中的木对应肝,火对应心,土对应脾,金对应肺,水对应肾。

同时,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关系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维持着人体的平衡与健康。

在日常养生中,我们可以根据五行学说来调整饮食。

春季属木,与肝相应。

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

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此时应多吃一些绿色的蔬菜,如菠菜、芹菜等,因为绿色入肝。

同时,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肝气郁结。

夏季属火,与心相应。

心主神明,为阳中之阳脏。

夏季炎热,容易心火旺盛,可多吃一些红色的食物,如西红柿、红枣等,以养心安神。

还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防耗伤心气。

秋季属金,与肺相应。

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损伤肺津,应多吃一些白色的食物,如百合、雪梨等,以润肺生津。

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寒邪侵袭。

冬季属水,与肾相应。

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

冬季寒冷,宜补肾壮阳,可多吃一些黑色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还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损伤肾阳。

除了饮食,五行学说还能指导我们的起居作息。

根据五行的规律,一天之中也有不同的脏腑当令之时。

比如,子时(23 点至 1 点)胆经当令,丑时(1 点至 3 点)肝经当令。

因此,我们应尽量在晚上 11 点前入睡,以保证肝胆的正常排毒和修复。

寅时(3 点至 5 点)肺经当令,此时人体的气血开始重新分配,若能在此时处于深度睡眠状态,有助于肺气的宣发和肃降。

在运动方面,五行学说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不同的季节适合不同的运动方式。

春季万物复苏,适合进行一些舒展身体的运动,如瑜伽、太极拳等,以促进肝气的疏泄。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饮食养生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饮食养生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饮食养生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并且在人体中也有相应的对应关系。

这一学说不仅能够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还能为我们的饮食养生提供宝贵的指导。

五行学说中,金对应肺,木对应肝,水对应肾,火对应心,土对应脾。

这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即相互滋生和助长,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即相互制约和克制,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维持着人体的平衡与健康。

在饮食养生方面,我们可以根据五行的特性和相互关系来选择食物。

比如,秋季气候干燥,容易损伤肺脏,而肺属金。

此时,我们可以多吃一些白色的食物,如百合、雪梨、银耳等,因为白色在五行中属金,具有润肺的作用。

同时,要少吃辛辣的食物,以免燥热伤肺。

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肝属木。

绿色的食物多入肝,如菠菜、芹菜、韭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有助于肝气的疏泄。

此外,还应避免食用过多酸味的食物,因为酸入肝,过食酸味可能会导致肝气过旺。

夏季炎热,心属火。

红色的食物如红枣、红豆、西红柿等,有养心的功效。

同时,要注意控制苦味食物的摄入,以免损伤心气。

冬季寒冷,肾属水。

黑色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能够补肾益精。

另外,应减少咸食的摄取,以防加重肾脏的负担。

脾胃在五行中属土,黄色的食物如南瓜、玉米、黄豆等,对脾胃有益。

日常饮食中要保持饮食的均衡,避免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脾胃。

除了根据季节和五脏的对应选择食物外,五行学说还强调食物的性味。

食物的性味包括酸、苦、甘、辛、咸五种。

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味能清热、泻火、燥湿;甘味能补虚、和中、缓急;辛味能发散、行气、活血;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

在饮食搭配上,也要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

比如,木克土,肝气过旺可能会影响脾胃功能。

所以,当肝气不舒时,除了食用疏肝理气的食物外,还应注意调理脾胃,食用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行学说
一、基本概念
五行的最初涵义与“五材”有关。

五材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人类对五行的认识和阴阳一样,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伴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以及对每种物种的发现和应用,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五)及其运动变化(行)。

二、主要内容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归类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并以“相生”、“相克”规律说明宇宙间各种事物或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1、五行各自的特性:
2、事务的五行归类
五行学说按五行的特性,通过对事物进行广泛归类,用以阐释人体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复杂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界的事物以及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内外环境的五行系统,以此说明人体本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

事务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3、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规律
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和制化,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之间存在着有序的“生”、“克”以及“制化”关系,从而维持着事物发展的动态平衡,属于五行之间的正常关系。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关系。

其“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关系,其“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所以相克关系又称“所胜”、“所不胜”关系。

五行制化,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相互结合,是指五行运动中“生”与“克”的相互作用,即,以维持动态平衡的关系。

4 五行的乘、侮及母子相及
五行的相乘和相侮,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母子相及则是五行之间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

五行相乘、相侮:“乘”,凌也,即欺负之意。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者的克制太过;“侮”,亦为欺侮、欺凌之义。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
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者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二者属于五行相克关系的异常。

如图:
土水火金木

五行母子相及:所谓“及”,连累之意也。

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类,属于五行相生关系的异常。

举例:
水木
(母)(子)
水不足,无力生木(母虚累子);木气旺,耗水太过(子盗母气)
三、在中医学上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说明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五行属性;以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来分析脏腑、经络之间和各种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来阐释脏腑病变的相互影。

因此,五行学说不仅是中医学的说理工具,而且亦有着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

1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根据五行的特性,确立五脏的五行属性,概括五脏的生理特性,体现
天人相应的整体联系。

见下表:
◆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说明五脏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如:肝藏血以上济于心,即为“木生火”;肾精以养肝脏阴血,即为“水生木”。

肾水制约心阳,防止心阳偏亢,即为“水克火”;肺气肃降下行以制肝气升太过,即为“金克木”等等。

2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根据五行生克关系说明五脏之间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脏腑间的传变,可分为相生关系的传变和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个方面。

母病及子:母脏(先病)病及子脏(后病)。

例如肾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以致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偏亢,即为“水子不涵木”。

│子病及母:子脏(先病)病及母脏(后病)。

例如心血不足,损及肝血,以致心肝血虚,即为“子盗母气”
◆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

相乘:
脏过盛(太过),被克之脏(不及)受到过分克伐。

例如肝气过旺,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即为“木旺乘土”。

脏过弱(不及),不能耐受“克伐”之脏(太过)的克制。

例如脾胃虚弱,相对肝木偏旺而克伐太过,即为“土虚木乘”。

相侮
脏过盛(太过),反侮“克我”之脏(不及)。

例如肝火亢盛,肺金不仅无力制肝,反受肝火反向克制。

即为“木火刑金”;
脏虚损(不及),导致“我克”之脏(太过)反克。

例如脾土虚衰,不能制约肾水,以致水湿泛溢,脾土受困。

3 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四诊:根据五脏与五色、五味等的特定联系,分析、诊断疾病。

例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弦,多为肝病;脾虚病人,面见青色,为“木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乘火”,等等。

◆推断病情的轻重、预后:根据疾病传变规律以及五色之间的生克关系等来推断病情的轻重、预后。

① 按相生规律传变时,“母病及子”者病情较浅,预后较好;“子病及母”者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② 按相克规律传变时,“相乘”的病变病情较重,预后较差;“相侮”的病变病情较轻浅,预后较好。

③ 五色辨顺逆。

在病理状态下,面部色泽变化可根据生克关系来推测病情的顺逆。

一般而言,“主色”胜“客色”,其病逆;“客色”胜“主色”,其病顺。

4指导疾病的治疗
◆指导用药
◆控制疾病的传变
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调整其太过和不及,以控制疾病的传变,从而使其恢复正常的功能活动。

如肝脏疾病,可以通过生克乘侮关系影响及其它四脏,也可由心、脾、肺、肾的疾病影响及肝而得病。

若肝气太过,木旺必乘土,此时应先补益脾气以防其传变,脾气健旺,则肝病不传于脾。

◆确定治则和治法
①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
子”。

(《难经·六十九难》)
“虚则补其母”——指一脏之“虚”,不仅补益本脏,同时还须补其母脏(即“生我”之脏)。

适用于单纯子虚或母子两虚病变。

“实则泻其子”——指一脏之“实”(“母”实病变),不仅泻除本脏之实邪,还需泻其子脏(即“我生”之脏)。

②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导致乘侮病理变化的原因即是“太过”与“不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