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及中医养生
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运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运用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它是以防病为主、调理身体为辅的一门学科,是中华民族传统保健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养生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健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五行学说则是中医学中最基本、最深刻的哲学思想之一,二者的相互关系密不可分。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重要的分类方式之一,它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属性的元素。
这些元素之间相互影响、制约、转化、生克关系,构成了整个宇宙万物的变化,也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五行学说尤其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五种元素组成,因此每一种元素与宇宙万物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事物内在的相互制约。
中医养生学与五行学说的关系中医养生学强调的是如何通过调节人的生活、饮食、运动等方面来预防疾病、保持健康,而五行学说则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其对中医养生学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按照五行学说,人体的各个器官与五种元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关系。
具体来说,心属火、肺属金、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这五种器官与五行密切相关,由此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时,五行学说还认为每一种元素都有其特殊的气味、味道、形态、运动方式和音乐,而这些属性也会与人体的五感相联系,这也给中医养生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运用在中医养生学中,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调理五脏五行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五行不仅代表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而且也反映了人体的健康状态,因此要想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必须要注意调理和平衡五脏五行的关系。
具体来说,中医养生学通过食疗、运动、按摩、针灸等方法调理五脏五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降低疾病的风险。
例如,在日常饮食中,应根据五行学说的要求,合理搭配食物,保持五脏五行的平衡,加强养生效果。
治疗疾病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还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日常养生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日常养生中医五行学说,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将自然界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与人体的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等相对应,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系统。
理解并运用五行学说,可以为我们的日常养生提供有益的指导。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在人体中,分别对应着肺、肝、肾、心、脾五脏。
肺属金,肝属木,肾属水,心属火,脾属土。
同时,五脏又与六腑、五官、五体、五志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就拿“金”来说,肺属金。
在季节上,肺与秋季相应。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损伤肺津,所以秋季养生要注意润肺。
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梨、百合、银耳等具有润肺作用的食物。
生活起居方面,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防止寒邪入侵,因为肺在体合皮,主皮毛,寒邪容易通过皮肤侵袭肺部。
同时,要保持室内一定的湿度,避免过于干燥。
适当进行一些深呼吸的锻炼,有助于增强肺的功能。
“木”对应的是肝。
肝在春季比较活跃。
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
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暴怒和抑郁,因为怒伤肝。
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绿色蔬菜,如菠菜、芹菜等,绿色入肝,有助于养肝。
作息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肝脏得到充分的休息。
此外,避免过度用眼,因为肝开窍于目,长时间用眼会损伤肝血。
“水”代表肾。
冬季是养肾的季节。
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腰部,因为腰为肾之府。
饮食上,可以适当食用一些温补肾阳的食物,如羊肉、核桃等。
避免过度劳累,节制房事,以免损伤肾气。
养成睡前泡脚的习惯,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温煦肾阳。
“火”对应的是心。
心在夏季较为旺盛。
夏季炎热,容易心火亢盛,要注意保持心情平静,避免烦躁。
饮食宜清淡,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以防助心火。
可以多吃一些苦瓜、莲子心等清心降火的食物。
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防止中暑,伤及心神。
“土”对应的是脾。
脾在长夏季节(即夏季的最后一个月)需要特别关注。
长夏时节,气候潮湿,容易困脾。
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过多生冷、油腻的食物,以防损伤脾胃。
五行学说如何应用于中医养生

五行学说如何应用于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源远流长,其中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养生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指导。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维方式,认为宇宙万物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克,维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
这种平衡关系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人体。
当五行在人体中保持平衡时,身体就能保持健康;反之,当五行失衡时,就可能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了解五行学说并将其应用于中医养生,对于维护身体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五行与人体脏腑的对应关系是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养生的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木对应肝、火对应心、土对应脾、金对应肺、水对应肾。
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气血、情志等功能;心主血脉,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肺主气,司呼吸,管理着人体的呼吸和气体交换;肾主藏精,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
基于五行的相生关系,中医养生强调“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例如,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当肝虚时,可以通过补肾来滋养肝,这就是“虚则补其母”。
而当肝火过旺时,可以通过泻心火来达到泻火的目的,因为木生火,这就是“实则泻其子”。
这种相生关系的养生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对于经常熬夜、肝血不足的人,可以多吃一些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以补肾精来滋养肝血。
五行的相克关系在中医养生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当某一脏腑功能过亢时,可以通过克制它的脏腑来进行调节。
比如,心火过旺时,可能会出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症状。
由于水克火,此时可以通过补肾水来抑制心火,比如食用一些滋阴降火的食物,如百合、麦冬等。
在情志养生方面,五行学说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怒属木,喜属火,思属土,忧属金,恐属水。
情志过激或不及都会影响脏腑的功能。
大怒伤肝,大喜伤心,过度思虑伤脾,过度忧伤伤肺,过度恐惧伤肾。
因此,保持情志的平衡对于养生至关重要。
【养生篇】人体五行、五脏、五志,学中医学营养的值得去收藏!

【养生篇】人体五行、五脏、五志,学中医学营养的值得去收藏!一:五行1、五行学说来源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
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
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二、五行与五脏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所以要说中医养生就不得不说五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滋生的关系。
木→ 火→土→金→水肝→ 心→脾→肺→肾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
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
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
中医养生五行学说

中医养生五行学说中医养生五行学说1:藏肾水→肾水对应肾,如有腰膝酸软、水肿、尿频、记忆力减退、易感风寒、无故大量脱发等症状时,就需要养肾了。
肾最强时间:5:00~7:00肾最弱时间:23:00~1:00强肾关键词:藏。
调节不良情绪,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尽量做到含而不露,遇到不顺心的事,尽快放开。
此外,在肾脏最弱的时间,不要熬夜,以涵养精神。
中医养生法:唾液滋养。
将舌头伸到上牙外侧,上下左右搅动,让唾液渐盈满口,然后分3次咽下,每天早、晚各做1次。
藏肾食疗法:醋泡黑豆补水疗虚,是中医治疗肾阴虚的“黄金方”;吃鱼最为助肾,因为鱼肉不但可以健肾,还能稳定情绪、增强记忆力和判断力。
中医养生五行学说2:养心火→心火对应心,心主血脉,如有心悸、胸闷、失眠、健忘、烦躁,甚至心前区疼痛等症状时,就需要养心了。
心最强时间:11:00~13:00心最弱时间:21:00~1:00强心关键词:养。
如有需要耗神思考的工作,可利用中午时间进行,此时心力最强;心脏先天较弱者宜早睡,睡前宜喝杯胡萝卜汁或西红柿汁来养心。
中医养生法踏豆按摩:取绿豆500克,用铁锅以文火炒热后倒入盆中,待温度适宜时,将双脚洗净擦干踩踏绿豆,可于每晚睡前1小时踩踏30分钟左右,具有强心安神的功效。
按压肚脐:肚脐即神阙穴,每晚睡前用食指按压5~7分钟,可敛心静气、安然入睡。
养心食疗法:取枸杞子30克,炒酸枣仁40克,五味子1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具有养心安神的功效。
方中酸枣仁、枸杞子具有养心血的作用;五味子具有敛心气的作用。
中医养生五行学说3:补脾土→脾土对应脾,暴食伤脾,如有腹胀、腹泻、倦怠、气短、韧带和肌肉松弛、身体水肿等症状时,就需要养脾了。
脾最强时间:9:00~11:00 脾最弱时间:19:00~23:00强脾关键词:补。
脾弱者可把午饭的时间提前到11时,此时脾气最旺,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最得力;晚饭1小时后吃1个甜性水果可健脾。
中医养生法:腹部刮痧。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日常养生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日常养生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木、火、土、金、水,与人体的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等相对应,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整体系统。
这一学说不仅为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我们的日常养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五行中的木对应肝,火对应心,土对应脾,金对应肺,水对应肾。
同时,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关系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维持着人体的平衡与健康。
在日常养生中,我们可以根据五行学说来调整饮食。
春季属木,与肝相应。
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
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此时应多吃一些绿色的蔬菜,如菠菜、芹菜等,因为绿色入肝。
同时,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肝气郁结。
夏季属火,与心相应。
心主神明,为阳中之阳脏。
夏季炎热,容易心火旺盛,可多吃一些红色的食物,如西红柿、红枣等,以养心安神。
还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防耗伤心气。
秋季属金,与肺相应。
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损伤肺津,应多吃一些白色的食物,如百合、雪梨等,以润肺生津。
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寒邪侵袭。
冬季属水,与肾相应。
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
冬季寒冷,宜补肾壮阳,可多吃一些黑色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还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损伤肾阳。
除了饮食,五行学说还能指导我们的起居作息。
根据五行的规律,一天之中也有不同的脏腑当令之时。
比如,子时(23 点至 1 点)胆经当令,丑时(1 点至 3 点)肝经当令。
因此,我们应尽量在晚上 11 点前入睡,以保证肝胆的正常排毒和修复。
寅时(3 点至 5 点)肺经当令,此时人体的气血开始重新分配,若能在此时处于深度睡眠状态,有助于肺气的宣发和肃降。
在运动方面,五行学说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不同的季节适合不同的运动方式。
春季万物复苏,适合进行一些舒展身体的运动,如瑜伽、太极拳等,以促进肝气的疏泄。
中医养生与五行学说

注意事项:根据个 人体质和病情,选 择合适的穴位和手 法,避免盲目施治
中医养生的实践方法
五谷杂粮:均衡摄入,保持营养均衡 五色蔬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免疫力 饮食清淡:减少油脂和盐分摄入,预防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 适量饮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促进新陈代谢
运动养生法的原理: 通过运动来调节人体 的阴阳平衡,达到养 生的目的。
适度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均衡 适度运动:避免过度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适度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适度进补:根据自身体质选择合适的补品,避免盲目进补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养生方法也不同 需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 注意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个性化调整 避免盲目跟风,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五行与中医养生:五 行对应五脏,通过调 节五行平衡,达到养 生目的
五行相生:木生火, 火生土,土生金,金 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 土克水,水克火,火 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关系:五行 之间相互促进、相互 制约,保持平衡
相生相克在养生中的应用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原理 ,调整饮食、生活习惯, 达到养生目的
木对应肝,主疏泄、调节情志 火对应心,主血脉、调节体温 土对应脾,主运化、调节消化 金对应肺,主呼吸、调节气机 水对应肾,主水液、调节排泄
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
春季:五行属木,对应肝脏 ,宜养肝护肝
夏季:五行属火,对应心脏 ,宜养心护心
秋季:五行属金,对应肺部 ,宜养肺护肺
冬季:五行属水,对应肾脏 ,宜养肾护肾
运动养生法的种类: 包括太极拳、气功、 瑜伽等。
运动养生法的好处: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 力,预防疾病,延缓 衰老。
运动养生法的注意事 项:要根据个人的身 体状况和年龄选择合 适的运动方式,避免 过度运动。
中医养生理念中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中医养生理念中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中医养生,源远流长,其中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养生理念。
那么,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究竟是什么呢?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这五种物质并非单纯地指代具体的事物,而是对宇宙万物的一种分类和概括。
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五行学说的基础。
相生,是指五行之间相互促进、助长的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以木生火为例,木头燃烧可以产生火焰,所以木能生火。
相生关系在中医养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春季属木,夏季属火,春去夏来,就体现了木生火的变化。
春季养生注重养肝,因为肝属木,只有肝气舒畅,才能为夏季养心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克,是指五行之间相互制约、克制的关系。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例如,土能阻止水的泛滥,所以土克水。
在人体中,相克关系也维持着身体的平衡。
如脾属土,肾属水,脾的正常功能可以制约肾水的过度泛滥,防止水肿等病症的出现。
五行与人体的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脏六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当一个脏器出现问题时,可能会通过五行的生克关系影响到其他脏器。
以肝为例,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就可能会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因为木克土。
反之,如果脾胃虚弱,也可能导致肝血不足,因为土为木之母,母病及子。
这种五行生克关系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中医养生中,我们可以根据五行的特性和生克关系来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比如,秋季属金,气候干燥,容易损伤肺脏,而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此时适当食用一些补肾的食物,如黑芝麻、黑豆等,可以通过金水相生的关系来滋养肺脏,预防秋燥引起的咳嗽等病症。
五行还与情志相关。
怒属木,喜属火,思属土,忧属金,恐属水。
情志的过度变化会损伤相应的脏器。
长期愤怒会损伤肝脏,过度喜悦会损伤心脏,过度思虑会损伤脾脏,过度忧伤会损伤肺脏,过度恐惧会损伤肾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五行学说对中医养生的指导作用
傅遂山
摘要: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就是用五行归类推演法则和生克乘侮原理,具体阐释自然界的方位地域,季节气候及其影响,指导人们顺应四季自然法时,结合自身体质进行食疗养生保健,达到防病治病,增强体质,维护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1五行学说的概念及含义
五行: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从一开始就着眼于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变化。
《说文解字》解释:五作“五行也,从二,从于阴阳”。
意思是阴阳在天地间交舞也。
天地既生,遂有日月星辰运行,四季交替,五化更移。
天气下流、地气上腾,高下相召,升降相因,变化乃作。
于是地上始有万物及人类的生成。
此段话运用古代天文气象理论,说明五行是由天地阴阳的矛盾运动而产生。
阴阳的运动变化可以通过在天的风、暑、湿、燥、寒五气与在地之木、火、土、金、水五行反应出来。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 1五行的特性五行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对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朴素认识的基础上,用来分析各种事物的五行属行,研究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系统法则。
中医学引用的五行特性虽然来自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界的常见物质,但实际意义决非如此简单,而是古人借助取类比象的方法,阐述人体脏腑组织之间、脏腑组织与自身体质之间的生理病理复杂关系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密切联系。
2. 2事物的五行属性五行归类推演法则是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事物的五行属性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等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包括人体生理病理现象,饮食物的颜色性味等,均按属性进行五行归纳,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时令气候、起居饮食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相生相克、统一协调的关系。
2. 3五行生克乘侮五行学说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将事物归属于五行,而是以五行之间生克乘侮的关系来说明和探索事物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复杂关系的理论。
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资生的作用。
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的生克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正常规律。
在自然界是正常气候,在人体属生理现象。
3指导四季养生
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就是用五行归类推演法则和生克乘侮原理,具体阐释自然界的方位地域,季节气候及其影响,指导人们顺应四季自然法时,结合自身体质进行食疗养生保健,达到防病治病,增强体质,维护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3. 1春季养生春季属木应肝,主气为风,具有升发疏散的功能。
《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
”其意是说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养生保健应晚睡早起,散步缓行,使精神愉快有利健康。
时令为惊蛰、春分前后,天气渐暖,春雷始现,雨水渐多,万物萌发一派生机勃勃之象。
应于人体,脏腑经络从冬藏状态开始舒缓扩张,在生理上易出现疲乏无力,昏沉欲睡的“春困”现象。
病理上春季乍寒乍暖风气当令,人体
皮肤腠理开始疏松,对风寒邪气抵抗不足,易患感冒、风温、风疹、麻疹等传染性过敏性疾病,故有“春捂”之说,提醒人们在春季要慎去衣物,儿童尽量不去人多、空气浑浊的公共场所。
同时居室要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
肝气旺于春,易克伐脾土。
少酸入肝,顾护肝阴,抑制肝旺。
有保肝开胃,促进钙磷等营养吸收的作用。
增甘健脾以强后天之本,可防肝旺侮脾乘胃,冲心犯肺。
现代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春天属肝病的高发季节。
他脏疾病也易向肝脏传变,引起眩晕、震颤、惊风、抽搐等肝风内动的病证。
故春天宜多食青绿色酸甘类果蔬食品。
如樱桃、草莓、香椿、韭菜、菠菜、芨菜、山药、红薯、鸡肉等食品。
3. 2夏季养生夏季属火应心,主气为暑,为温热升腾之气。
时令在芒种、夏至前后,多为高温炎热天气。
高温易使人情绪紧张,血压波动大。
故夏季易发生头晕胸闷、心悸气短等心脑血管病证。
肺为娇脏,火盛克金,为肺之贼也。
所致病变较寒冷伤肺更为多见而严重。
如火热灼肺,清肃失职,血热妄行而咳逆咯血。
暑热犯肺,津伤气竭,深入心营多致神昏窍闭,动风动血的中风中暑等急重病变。
夏季养生要遵循“春夏养阳,无厌于日”的原则,顺应自然,趋利避害。
起居宜早卧早起,辅以午休。
劳作注意避开正午气温高峰期,居室保持空气清凉,注意预防空调病。
饮食调养要“减苦增辛以养肺”,宜食一些味苦,清凉甘淡的红色果蔬食品为宜。
红色有增加肾上腺素分泌,改善血循,兴奋神经系统的作用。
味苦性凉可清暑益气,生津养阴。
增辛可缓解夏季热盛于外,津液外泄,胃阴不足及人为贪凉饮冷导致的中焦阳气相对不足。
如黄瓜、苦瓜、西瓜、桃子、大枣、西红柿、芹菜、莲藕、杞果、大蒜、生姜、猪肉、鹅鸭肉等。
民谚“冬吃萝卜夏吃姜”、“蒜汁拌捞面,长吃长寿限”就说明了辛味食品在夏季良好的养生保健作用。
推荐膳食粥:绿豆莲藕粥。
3. 4秋季养生秋季属金应肺,主气为燥,具有变革肃杀的特性。
时令为秋分、寒露前后,气温持续转凉。
农谚云:“秋分寒露夜,一夜冷一夜”。
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气候为南下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气流相比已占上风,空气中的湿度明显下降,故常见秋高气爽的日子。
秋燥分温燥和冷燥,主要影响应时脏腑肺和大肠的功能紊乱。
肺金之气旺于秋,易克肝木。
临床上多见鼻燥咽干,干咳、少痰或痰黄难咯,咳引胁痛,便秘及皮肤干裂。
有些人会因树枯落叶万木凋谢的环境而产生悲凉厌世的秋悲情绪。
在秋季为促进人体腠理汗腺由开放状态转为致密,采取慎加衣物,以增强冬季的防寒能力称为秋冻。
秋季养生应坚持“秋冬养阴”的原则,针对人体津干液燥征象,根据“燥者润之”、“少辛增酸”的原则。
辛辣能发散行气,刺激胃肠濡动,增加消化液分泌。
酸甘能滋阴润补。
故宜多食具有滋阴润燥功能的黄白色果蔬,如梨、香蕉、萝卜、辣椒、银耳、莲藕、大蒜、芝麻、核桃、蜂蜜、柿子、鹅鸭肉等。
还可食用一些酸味的果蔬,如葡萄、石榴、橘子、苹果以酸甘化阴,养肺生津。
对预防和治疗秋燥有较好的效果。
秋天尤其提倡食粥,将上述润燥之品与梗米、糯米、玉米煮粥食用如玉米红薯粥,既可补充营养,又能润燥养肺。
3. 5冬季养生冬季属水应肾,主气为寒,具有润下寒冷闭藏的特性。
时令为冬至、小寒前后,数九寒天,冰天雪地,人自感寒冷,手足不温,喜卧蜷曲,小便清长是人体的生理反应。
病理上冬季阳气衰微,腠理闭塞,血流缓慢,肾水易克伐心阳,寒凝心脉发生胸闷、胸痛、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
感受风寒邪气还易发生感冒、咳喘、腹痛腹泻、手足麻木逆冷、腰腿疼痛等病症。
,如果能做到惜身保精,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温病及其他疾患了。
冬季人体处于腠理致密,潜藏沉静的状态,是吸收食补精华,修复身体的最佳进补季节。
冬季养生,起居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出。
”注意防寒保暖。
有暖气者居室要经常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清洁。
适当进行运动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