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的词看苏轼的人生
从苏词看人生500字

从苏词看人生500字
苏轼,一位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的词,充满了情感与理智,描绘了他对人生独特的见解与体悟。
苏词中,对人生的描写往往深情款款,又充满了哲理。
他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他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他在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时,也表达了对生死、时光的无奈与哀思。
然而,苏词中的人生观并非全是悲观与无奈。
相反,苏轼有着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以壮志豪情看待人生,赞美了人生的壮美与英勇。
同时,苏轼的词中也体现了他的处世智慧。
他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他以一种超然的视角看待人生的起伏与变幻,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淡然与超脱。
总的来说,从苏词中可以看到一种深情而理智的人生观。
他赞美人生的美好,承受人生的痛苦,并从中提炼出生活的智慧。
这种智慧既包含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也包含了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坚韧与勇气。
正如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所写:“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以一种豁达的态度看待人生,让我们明白:人生虽短暂,但只要我们拥有热爱生活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就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从苏轼的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轼的词中看轼的人生态度逆境中的人生哲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轼《定风波》《定风波》是轼较具代表性的词,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
《东坡志林》中说:“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词中"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
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
”这是一种宠辱不惊、履险如夷、临危若素的大彻大悟的人生哲学。
同时也体现出一种乐观旷达的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实,说“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萧瑟,风雨声。
”“夜雨何时听萧瑟”,是轼的名句。
天已晴了,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
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惯见;宦途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能有转圜,必定会雨过天青的吗?这一路上的雨雨晴晴也正是官场气象变换莫测的写照。
东坡的一生,他豁然的性格,坦荡宽广的胸怀,这首《定风波》便是最好的写照。
千百年来,东坡赢得了无数人的景仰和喜爱,不仅因为他天赋诗才,更因为他乐观豁达,坦荡磊落的人生态度。
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东坡总是一笑置之,不居高而喜,也不处低而悲,一生“吟啸”而行,即使“竹杖芒鞋”也能“轻胜马”,“一蓑烟雨”亦可“任平生”,因而在人生的路途上不管是风狂雨骤,还是艳阳高照,他都能在“归去”时,“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忧外患。
从苏轼诗观人生

从苏轼的诗观人生,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和智慧。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苏轼的诗歌表现了他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他在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境和挫折时,总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例如,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这首词充满了豪情壮志,表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其次,苏轼的诗歌还体现了他对人生的豁达和胸襟。
他在《赤壁怀古》中写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只道是寻常。
”通过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苏轼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超脱和豁达,显示出一种宽广的胸襟。
此外,苏轼的诗歌还富含人生哲理。
他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以山为喻,阐述了人生的真谛:人们往往因为身处其中而看不清事物的真相,需要跳出局限,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看待人生。
总的来说,从苏轼的诗观人生,我们可以学到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些智慧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具有指导意义,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种种境遇时,能够更加从容、坦然地面对。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从定风波一诗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
他不畏困难,勇于面对挑战,在逆境中展现出坚韧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
苏轼的人生态度首先体现在他对困境的处理上。
在《定风波》一诗中,苏轼以自然界的风云变幻来比喻人生的起伏和变化,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受到的打击和困扰。
然而,他并没有被困境击倒,而是以豁达的心态面对。
他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形容自己,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坚持追求理想的决心。
苏轼的人生态度还体现在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上。
在诗中,他提到“忍将河洛云,心比天高。
”苏轼并没有沉浸在困境中,而是选择了积极乐观地面对,他用“心比天高”来形容自己的心境,表达了自己的豁达和乐观。
他认为人生犹如行船在大海上,无论遇到风浪还是逆境,都应该保持一颗豁达的心态,勇往直前。
苏轼的人生态度还体现在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上。
在诗中,他提到“谁人胜似韩退之,白发悔读书迟。
”苏轼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真理和修养自己的内心。
他以韩愈为榜样,认为韩退之以其博学多才和高尚的品德,胜过那些追逐权势和财富的人。
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年事已高的悔悟之情,提醒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及早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总的来说,苏轼的人生态度从《定风波》一诗中可以看出他的乐观豁达和积极向上。
他以豁达的心态面对困境,在人生的起伏中保持坚韧的意志,不被外界的压力和困难所动摇。
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真理和修养自己的内心。
苏轼的人生态度对我们也有启示,即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和挫折,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勇往直前,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从东坡诗看苏轼的人生思考

从东坡诗看苏轼的人生思考
从东坡词所作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
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对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企图达到对人生功利境界的超越: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身处逆境,都是如此。
苏轼在其词作中表达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沉思,无疑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能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以至精神的滋养。
从苏轼的词看人生

从苏轼的词看人生1. 苏轼的词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人生的百态。
你看他写“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那时候他被贬黄州,处境够糟糕了吧,可他呢,就像个没事儿人似的,该咋走咋走,还能吟诗。
咱生活里遇到点小挫折就垂头丧气的,是不是有点太脆弱了?2. 从苏轼的词里看人生啊,就像在看一场精彩的大戏。
他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说得多实在。
就好比咱们一家人,有时候聚在一起开开心心,有时候又得分开各忙各的,这就是生活呀,哪有十全十美的呢?可别老抱怨命运不公啦。
3. 苏轼的词简直是人生的宝藏。
像“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满腔抱负,想要为国效力。
咱呢,虽然没有他那种征战沙场的机会,但咱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也得有股子冲劲儿,为了自己的梦想拼搏,总不能天天混日子吧?4. 你要是觉得人生迷茫了,就去读苏轼的词。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当时多孤独啊,可就是坚守自己的内心。
咱们在生活中也会有那种被人孤立或者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可不能随波逐流,得像苏轼一样,有自己的坚持。
我有个朋友,换了好几份工作都不满意,最后还是坚持自己的爱好,现在过得可好了。
5. 苏轼的词里有着对人生豁达的态度。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他被贬到外地,还能想着享受当下。
咱们呢,总是怀念过去或者担忧未来,却忘了眼前的美好。
就像上次旅游,一直担心回去后的工作,都没好好欣赏风景,现在想想真傻。
6. 看苏轼的词就像跟一位智者聊天,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站在江边,他看到的是历史的长河里无数英雄的兴衰。
咱们在生活中,也要有这种宏观的视野,不要老纠结于自己那点小烦恼。
我邻居因为丢了个工作就觉得天都要塌了,要是他能像苏轼这样看问题,就不会那么消沉了。
7. 从苏轼的词读人生,那是一种特别的体验。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被贬到岭南,条件那么艰苦,却能因为荔枝就爱上那个地方。
咱们在生活中遇到点不好的环境,就只知道抱怨,为什么不学学苏轼的乐观呢?比如说搬到一个新的城市,不要老想着不如老家好,多去发现新的乐趣。
苏轼的十首词让人看透人生

苏轼的十首词让人看透人生
1、看破人生路,万事转头空。
——《西江月·平山堂》
人生要想过得去,惟有看破得失,看淡功名利禄,才能坦然面对挫折,笑看自己的人生。
2、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充满了偶然,而我们则需要用一种必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偶然。
3、直面人生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风雨、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4、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
——《临江仙·送钱穆父》
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世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有时候,我们所得非所见,所见非所感,所感非事实。
7、婉转深沉皆浮云,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总有一天峰回路转,一切都会好起来,平淡日子才是真。
8、此身飘摇无处寻,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内心安定,波澜不起,那么自然可以随遇而安,处处皆是故乡了。
9、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与其怀旧,不如怜惜眼前,珍惜当下。
10、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人的一生,谁也逃不了七情六欲,悲欢离合,生老病死,这都是人之常情。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总的来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人生哲理的写照。他以自己 的生活经历和深刻理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典范。 他的这种人生态度教会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乐观面对 生活的态度。让我们从《定风波》中汲取力量,以苏轼的人生态度为榜样,勇敢 地面对生活的风雨,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苏轼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他的 同伴们因为没带雨具而显得狼狈不堪,然而苏轼却镇定自若。雨过天晴后,他写 下了著名的《定风波》词。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雨中漫步的悠闲姿态,表现了他洒脱、自在的人生观念。 他无视那穿林打叶的雨声,选择了吟咏长啸,表现了他在自然界的挑战面前的从 容和淡定。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 度
基本内容
在宋代文学的浩瀚星海中,苏轼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才情、智慧和人 格魅力,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更在人生的起伏中展现出一种坚韧 不屈、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就是这种 独特人生态度的最好体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所作的一首 词。那一年,他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他不这么 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词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苏轼 人生态度的最好写照。
在课程的最后阶段,我鼓励学生们进行思考和讨论。我让他们分享自己对于 这首词的理解和感受,以及他们从中得到的启示。这样的交流和分享,不仅有助 于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总的来说,《定风波》的教学过程让我深感心灵层面的重要性。只有当学生 真正从内心去理解和感受这首词,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 我将更加注重从心灵层面去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建立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士中一位魅力四射的文化人物,他文思敏捷,多才多艺,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他一生坎坷,但一直保持着达观旷放的心态;宦海沉浮,却仍不忘对社会,对人生怀抱一腔热情。
下面,我们通过他贬谪黄州时写的两首词,来看看他在人生逆旅中的天真和丰富感。
一、天真达观的赤子之心——赏析《定风波》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行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是苏轼被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词的上阕写途中风雨突然袭来,且来势凶猛,按常理应该赶紧避雨才是,而词人却毫不在意。
在暴雨中吟诗徐行,悠闲自在。
下阕中既写了雨后的清冷,又写了夕阳的温暖。
此词描写的是词人途中突遇中暴雨,然后雨后天晴的场景和感受,但实际上是借此抒发词人的一种人生态度。
自然界风雨的突袭犹如人生中、政治上的突然打击,词人在面对
自然风雨的悠闲态度,正是他面对人生风雨的平静心态。
“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他一生的写照。
他始终是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始终保持一颗天真达观的赤子之心。
人生充满了辩证法,在清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
“山头斜照却相迎”是词人对经历风雨人生之后的一种希望,是在经历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心灵上的升华。
这时的词人一改初到黄州时的那种苦闷,对人生,对生活都充满了希望,也显露了词人彻悟人生,心境豁然的人生观.
我们应该学习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既使遇到困境,也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悲剧的人生也许更有价值。
况且,人生不会永远处于困境,天会转晴,人生也会转晴。
天晴后,回头看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一种身处于世外的轻松之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
人生道路不平,君子坦荡荡,自能履险如夷。
正如苏轼在《念奴娇送钱穆父》中写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二、丰富的人生感悟——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与上一首词同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
题中的赤壁,是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外,长江北岸的一段红色山崖,并非三国赤壁之战所在的赤壁。
这里词人借古抒怀,不一定拘泥于地点的确凿。
这首词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作者把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于此,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他发出了响彻千古的作者绝响。
这首词不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艺术杰作,而且也是苏轼人生当中的伟大杰作。
从作者心底发出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语句,粗犷悲壮,豪放自信,气势开阔,胸怀高远。
词的上阕,着重写景,带出了对古人的怀念。
下阕,就转入对赤壁之战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颂。
苏轼用激情洋溢的笔墨,刻画一位染上作者理想光辉的历史英雄人物,既英气逼人,又儒雅风流,谈笑间击败强敌。
写周瑜,正是写自己的理想;最后写现实中自己的悲凉,也是壮士与志士的悲凉,一种有志事未成的悲凉。
这不仅唱出了苏轼的心声,更唱出了千千万万有志之士的心声。
但是,无论是少年得志的周郎,还是“早生华发”的自己,百年、千年之后都会被历史的痕迹所湮没,既然“人生如梦”,那么又何必去苛求自己呢?这首词表现了苏轼的心态全貌,表现了苏轼内心超脱于人生之上的精神追求,不为悲事而悲,不为乐事而乐,始终以一颗无私之心支处世待人。
苏轼以此超越现实,让我们既感受到他“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也能感受到他坎坷之境而不改其乐的人格魅力。
这就是苏轼,不畏磨难,不畏打击,永远是那么旷
达、潇洒,永远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纵观苏轼一生,虽然“四十七年真一梦,流落天涯泪横斜”“问汝生平何事,黄州惠州詹州”,然而他仍然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在人生境遇降到最底时,他的生命境界升到了最高“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终于“一蓑风雨任平生”。
苏轼的这种超脱旷达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要珍惜自己的人生,做事情都要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这是我们入世的态度;我们更应该有一种苏轼情怀,对干事情的结果要保持一种出世的心态,不要太计较,不要太执着,不要去强求不可得的事物,要超脱旷达。
正如苏轼告诉我们的“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对“贪欢”,是对“寡欢”的超越。
这种超越尽管不是很容易,但是却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