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记忆亘古流传 探访河西走廊文物保护
历史河西走廊观后感

历史河西走廊观后感介绍历史河西走廊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地区之一,位于中国西北地区。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遗产,河西走廊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和研究。
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有幸游览了历史河西走廊,并对这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河西走廊地理特点历史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北起甘肃省,南至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它跨越了中国内陆的河西走廊,包括敦煌、嘉峪关、张掖、酒泉等城市。
河西走廊地处高原和戈壁之间,地势较为平坦,气候干燥,景色独特而壮丽。
历史河西走廊的历史悠久河西走廊被誉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走廊地区是东西文化交流和贸易的重要通道。
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河西走廊就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并成为汉朝、唐朝和元朝等王朝的疆域。
敦煌壁画的美丽和历史价值我第一站前往了敦煌,这个小城市以其独特的壁画艺术而闻名。
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表现了丰富的宗教、文化和艺术元素。
壁画的色彩鲜丽,构图精妙,并记录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
这些壁画的保存状况良好,让人们感叹古代艺术的伟大和细致。
嘉峪关的历史意义接下来,我来到了嘉峪关,这是明长城上的一座非常重要的关口。
嘉峪关不仅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塞,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这里保存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包括城墙、关楼和城堡等。
站在关楼上,我不禁想象当年征战的场景和古代千里长城的宏伟。
张掖的丹霞地貌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在离嘉峪关不远的地方,我来到了张掖。
这个地方以其壮丽的丹霞地貌而闻名,丹霞地貌是由古代冰川活动和风化作用形成的红色山丘群落。
这个地方不仅自然景观美丽,也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雄伟的张掖大佛和寺庙建筑。
酒泉的历史街区和文化遗产最后,我来到了酒泉,这个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酒泉的历史街区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手工艺品,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
此外,酒泉还有一些重要的文化遗产,如古代城墙和庙宇。
河西走廊古城堡遗址变迁初探

河西走廊古城堡遗址变迁初探强进前;杨路军【摘要】河西走廊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干线路段,曾是古老的华夏文明与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地中海文明的汇流区.河西走廊也是我国古城堡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堪称无与伦比的古城堡遗址博物馆.随处可见的古城堡遗址是河西走廊文明的典型代表.由于环境的变迁,这些古城堡遗址正在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当中,对其进行深入考察和保护性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期刊名称】《河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6)006【总页数】6页(P29-34)【关键词】河西走廊;古城堡遗址;变迁;保护【作者】强进前;杨路军【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天水市麦积区凤凰初中,甘肃,天水,741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8.3河西走廊地处黄河以西,南与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脉接壤,东临黄土高原,西与塔里木盆地交界,北与内蒙古高原南缘隆起的北山相连,形成一条长约1000多公里,宽约10多公里至百余公里的狭长地带,因形似走廊而得名。
是我国内地通往西北边陲的交通要道,曾是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干线路段之一。
季羡林先生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1]史载敦煌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2]3521陈垣先生说: “自汉以来,敦煌文化极盛,其地为西域与京洛出入必经之孔道,实中西文化交流之枢纽。
”[3]西域各道“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
[4]以上所说的敦煌地区实际包括整个河西走廊,可见河西走廊确实是各族交流融合的重要通道。
遍布于河西走廊的古城堡遗址是历代民族交流、融合最有力的证据。
河西走廊的历史最早见于史籍的是《尚书》中的《舜典》《禹贡》等篇,其中有三危、黑水等名,后人称其为今敦煌及黑河。
至今尚存的古城堡遗址,上迄汉唐,下至明清,约有200多个。
关于河西走廊的实物史料

关于河西走廊的实物史料
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与中亚、西亚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河西走廊地区,有许多
珍贵的实物史料,这些史料记录着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商
业往来和历史变迁,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和了解古代文明具有重要
意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实物史料之一就是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
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
术地。
莫高窟内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彩塑和经卷等文物,这些实物
史料不仅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还反映了佛教在中国
的传播和发展历程。
此外,河西走廊还保存有大量的古代文书和文献。
敦煌文书、
吐鲁番木牍等实物史料记录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活动、外交往
来和人文风情,为研究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除了上述实物史料外,河西走廊还保存有许多古代建筑、城堡、寺庙等遗址,这些实物史料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繁荣和兴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
总之,河西走廊的实物史料丰富多彩,通过这些实物史料的研究和挖掘,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探讨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与地理特征

探讨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与地理特征摘要:河西走廊,作为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
本文以学术格式深入研究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历史演变、文化传承,以及对当今中国的重要影响。
通过对这一地区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河西走廊在古代和现代中国的地位与作用。
一、引言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一片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不仅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在当今中国的发展中仍具有战略地位。
本文将探讨河西走廊的地理特征、历史沿革、文化传承,以及对中国的现代影响。
二、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与特征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的西北,东临黄河,西接天山山脉,北濒戈壁滩,南临祁连山脉,地理环境多样。
这一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被誉为中国的“西大门”,连接着东西方的文化和贸易交流。
三、河西走廊的历史演变河西走廊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这一地区一直是中国北疆的一部分,也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
在不同历史时期,河西走廊曾被不同民族统治,包括匈奴、回鹘、突厥和蒙古等。
这一地区的历史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的政治格局,还塑造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四、河西走廊的文化传承河西走廊不仅具有多元的民族文化,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莫高窟是河西走廊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和雕塑,反映了古代佛教文化的繁荣。
此外,河西走廊还保留了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包括歌舞、乐器、织布等方面的独特表现。
五、河西走廊对当今中国的影响河西走廊在当今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
它不仅是中国西部发展的战略通道,还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和欧洲的重要联系通道。
河西走廊地区的资源丰富,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影响。
六、结论河西走廊作为中国西北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
通过对其地理位置、历史演变、文化传承以及对当今中国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地区在古代和现代中国的地位与作用。
河西走廊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还在当今中国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关注。
雍凉大地,河西走廊——甘肃省博物馆馆藏40件珍宝(上)

雍凉大地,河西走廊——甘肃省博物馆馆藏40件珍宝(上)甘肃地形呈狭长状,地貌复杂多样,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先秦时期,中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凉二州。
汉、唐以来,甘肃就成了中西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通道。
汉朝张赛出使西域,唐朝僧人玄奘西去印度取经,都取道甘肃,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甘肃省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3号,馆藏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8万余件(组),其中一级文物686件(组)(含国宝16件),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珍宝,尤以新石器时代之冠的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古生物化石等珍贵文物独具特色。
以下就对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40件珍宝(上)进行盘点。
1. 新石器时代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此瓶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为细泥红陶质地,圆鼓腹,平底。
腹部以上施以淡淡的陶衣,器口为圆雕头像,短发齐额,五官端正,挺鼻小嘴,面庞秀丽。
鼻子、眼睛、嘴皆为镂空,双耳各有小穿孔,可以垂饰物。
五官镂空造成的深色阴影,成为头像富有表现力的因素。
瓶体的彩绘纹饰从上到下分三层大体相同的黑彩图案,主题花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两个弧边三角纹对接组成圆圈,内填充垂弧纹和弧纹;另一部分以斜直线、侧弧及凹边三角纹组成。
1973年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大地湾遗址,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此瓶塑造了一位端庄、典雅、古朴、大方的美女形象,体现远古先民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艺术表现手法,把人头与葫芦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趣生动,是大地湾仰韶彩陶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国史前时期集彩陶、雕塑、造型于一身的杰出艺术品,国宝级文物。
2. 新石器时代彩陶鲵鱼纹瓶此瓶高38厘米,口径6.8厘米,瓶用细花红陶制成,小口翻唇细长颈折肩深腹平底,腹部两侧有耳。
在瓶肩部以上至近底处用黑彩绘一条鲵鱼,生动可爱。
瓶体上的图案准确地表现了鲵鱼的特点,反映了远古人类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和艺术再现水平的高超。
河西走廊纪录片解说词

河西走廊纪录片解说词
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重要地区。
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许多古代文明的兴起与衰落。
今天,我们将跟随着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深入了解河西走廊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的旅程,从甘肃省的敦煌开始。
这里有着著名的莫高窟,是中国最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这些洞窟里,保存着大量的佛像和壁画,记录了唐代至元代的历史与文化。
接着,我们来到嘉峪关,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明代修建的长城,这座长城起源于春秋时期,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荣光与悲壮。
我们的旅程还会经过张掖、酒泉等地,这些地方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遗产。
比如张掖的丹霞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质景观,酒泉的鸣沙山则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最后,我们来到了敦煌以西的玉门关,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玉门关城墙的遗址,感受到古代丝绸之路繁荣时期的景象。
河西走廊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和自然美景的地方。
通过这次旅行,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个地区的重要性和独特魅力。
- 1 -。
河西走廊古城堡遗址考证及其保护与开发

一
条 长 约 l0 0 0多 公 里 、 约 1 公 里 至 百 余 公 里 的 宽 0多
史 的 进 程 , 而 且 对 全 国 的 历 史 进 程 都 产 生 了不 容 忽 视 的作用 。 河 西 走 廊 是 中 原 王 朝 强 盛 时 向 西 发 展 的 主 要 桥 梁 , 、 、 、 、 、 、 各 代 都 把 河 西 走 廊 作 为 汉 魏 隋 唐 元 明 清
廊 得 以 长 期 吸 纳 这 条 道 路 上 荟 萃 的 各 种 文 明 成 果 来 滋 养 自 己 , 进 了 自身 经 济 文 化 的繁 荣 和 发 展 。 促 季 羡 林 先 生 曾说 :世 界 上 历 史 悠 久 、地 域 广 阔 、 “ 自成 体 系 、影 响 深 远 的 文 化 体 系 只 有 四 个 :中 国 、 印 度 、 腊 、 斯 兰 , 没 有 第 五 个 ; 这 四个 文 化 体 系 希 伊 再 而
汇 流 的 地 方 只 有 一 个 ,就 是 中 国 的敦 煌 和 新 疆 地 区 ,
布于 河 西走 廊 的古 城 堡 遗 址是 历 代 中原 王 朝开 发 、
经 营 河 西 最 有 力 的证 据
二、 河西 走廊 主 要 古城 堡 遗址 介 绍
河西 走 廊的历 史 最早 见于 史籍 的是 《 尚书》 的 中
一
、
河西走廊纪录片解说词

河西走廊纪录片解说词
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之一。
这里气候干燥,土地贫瘠,但却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文明和历史。
今天,我们将带大家深入河西走廊,探寻这片土地的文化和历史。
我们首先来到敦煌莫高窟,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莫高窟由千余个洞窟和壁画组成,其中保存着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佛教文化和艺术。
这些壁画绘制了佛教故事和人物,展示了汉唐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
接下来,我们来到鸣沙山和月牙泉,这是河西走廊的自然奇观。
鸣沙山因为其沙滩发出的声音而得名,而月牙泉则是一片清澈的湖泊,形状如月牙,是河西走廊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我们还要介绍一下古代的玉门关,这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
玉门关建于汉朝,是中西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文化和宗教交流的重要场所。
在关内,保存着许多古代文物和历史遗迹,如雕刻精美的石窟和古代城池遗址等。
最后,我们要介绍的是张掖丹霞地貌,这是中国最为壮丽的地貌之一。
丹霞地貌因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自然景观而闻名,有着奇峰耸立、壮阔纵深的峡谷和五彩斑斓的沙漠景观,是摄影爱好者和旅游者的天堂。
这就是我们对河西走廊的介绍,这片土地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化和自然风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节点。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片土地,传承和发扬它的文化和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访河西走廊文物保护——让历史记忆亘古流传本报记者林治波张健《人民日报》(2013年08月08日24 版)摊开中国地图,甘肃省的形状有些特殊。
它既像一个长长的楔子,自东向西嵌入广袤的大西北,又像一条张开的臂膀,臂弯连着西安,手掌直抵新疆。
它将近一半的地方,都夹在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狭长且直,形如走廊,因地处黄河之西,被称为“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在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
这里曾是佛教东传的要道、丝路西去的咽喉;这里汉时即设四郡,戍兵屯田,是汉朝经略西北的军事重镇,后来又因诸多山脉的天然阻隔,成为中原名士躲避北方战火的栖息场所;这里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名胜古迹灿若星河。
20世纪中国四大文献考古奇观:故宫明清档案、安阳甲骨、敦煌遗书、居延汉简,后两者都与河西走廊有关;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马踏飞燕,也从这儿出土。
到了今天,这儿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的文物古迹,保护状况如何?是否面临困难?对文化传承又发挥着什么作用?怀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了河西走廊。
世界文明在这里交流激荡从兰州出发,车过乌鞘岭,便正式进入河西走廊。
自东南往西北,河西走廊依次经过武威、张掖、金昌、酒泉、嘉峪关五市,西端一直延伸到玉门关附近。
河西走廊的文物品类极其丰富,艺术成就很高,文物价值突出,简牍、彩陶、壁画、岩画、雕塑、古城遗址等等,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简直就是一条灿烂夺目的“文化长廊”。
因是佛教东传的要道,这里还留存了大量石窟群:武威天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瓜州榆林窟,敦煌莫高窟……大小石窟星罗棋布地点缀于走廊沿线,于是,河西走廊又被人们称为“石窟艺术走廊”。
古丝绸之路从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分别从阳关与玉门关进入新疆。
河西走廊因此成为古丝路的枢纽路段,连接着亚非欧三大洲的物质贸易与文化交流。
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
对于河西走廊的这一优势,季羡林先生这样评价:“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了。
”敦煌,是河西走廊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以精美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千余年,几番修建,累积而成。
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被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
于近代发现的敦煌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价值震惊世人,也由此衍生出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
敦煌学虽在世界,敦煌却在中国,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已经大到无法衡量。
文物也会衰老与消亡在敦煌,记者采访了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为了保护莫高窟,她在敦煌一呆就是50年,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说,丝绸之路的东边目的地本是西安,敦煌只是这条线路的中途站。
但敦煌的优势在于,历经多少朝代的战乱更迭却没有受到大的损害,因为偏僻,远离中原,它的文化累积一层一层都得以保存,于是成了一个最为完整的古代艺术博物馆——这是敦煌的大幸,同时也带给今人一个巨大的保护难题。
“莫高窟正在衰老。
我们的一项工作,就是阻止这些洞窟老化。
”樊锦诗介绍,她们请来了专门的修护队伍,对洞窟实行科学检测与原状修复。
莫高窟壁画病害的症结在于盐,盐渍会使壁画腐蚀脱落,因而被称为壁画的“癌症”,防治的关键在于控制窟内的湿度,同时抢救已有霉变迹象的壁画。
窟内空气湿度的安全点,是必须控制在62%以下。
所有对外开放的洞窟,一旦空气湿度超过62%,或者二氧化碳浓度超过1500PPM,就会马上中止游客参观,保护起来等待空气流通。
莫高窟去年迎来游客近80万人,在天气暖和的旺季,日游客量会高达七八千人。
但据科学测算,莫高窟每天可以容纳的游客上限是3000人,超过这个数目,就有可能损害窟内的壁画与雕塑。
樊锦诗说:“保护与展示,本身存在一定的矛盾。
我们需要解决这个矛盾,在保护好的大前提下,让更多人体验莫高窟的大美无言。
”作为解决方案之一,敦煌研究院正在大力建设“数字敦煌”,利用数字技术让游客在电脑屏幕前就能全方位欣赏莫高窟。
将于明年5月正式开放的莫高窟游客中心,会提供虚拟游窟、3D体验等各种全新服务,届时游客们在游客中心就能充分体验洞窟艺术之美,从而减轻真实洞窟的压力。
在武威城南的天梯山石窟,保护状况又不一样。
这儿的石窟因为开凿时间早,被史学界誉为“石窟鼻祖”,是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的艺术源头。
天梯山石窟依山开凿,今仅存3层,洞窟17处,佛像雕塑100余尊。
这儿因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没有游客的压力,它的威胁主要来自石窟正面的水库。
石窟管理人员介绍,为了完好保存石窟造像,防止被水浸泡,能够移动的石窟造像都已暂时迁往别处保管。
留在这儿的,多是无法迁移的大型造像。
大佛窟就是一例。
它是天梯山石窟的代表作,依山凿窟,形体巨大,观之令人震撼。
一尊高达28米、宽达10米的释迦牟尼造像安坐洞窟之内,正面朝西,左手抚膝,右手前伸,形态栩栩如生。
大佛周围侍立有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迦叶、阿难尊者。
七尊造像神态逼真,风采各异,艺术手法极为高超。
而且,窟内南北两壁还绘有壁画,依稀可见云纹龙、梅花鹿、马驮经卷等画像。
可惜的是,因为年代久远以及山体雨水渗透,这些壁画已有大半脱落。
窟内七尊造像的脚部都曾长期浸泡在水库之中。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投入资金,在大佛窟与水库之间建造了一条防水大坝,才彻底解决了石窟被水浸泡的问题。
近些年来,当地政府又相继启动窟基护坡、加固雕像、修复栈道、安放壁画等系列工程。
那些被暂时迁出的天梯山石窟雕像与壁画,将在维修工程结束、具备防水条件之后,再度迁回这片“诞生地”。
在酒泉西北方向的戈壁滩上,藏有一座精美的古墓——丁家闸五号壁画墓。
之所以说它精美,是因为在这座东晋墓葬的墓壁上,绘有大量精美绝伦的壁画。
在阴暗的墓室内,借助照明灯观看这些壁画,依然会为其色彩之绚烂、线条之流畅、构图之精美、人物之饱满而深深赞叹。
壁画分为上、中、下三层,分别描绘天上、人间、地下的情景。
天上、地下部分的内容源自神话传说,人间部分的内容则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真实反映——他手执尘尾,高案踞坐,正在观赏伎乐。
他的对面是一派热闹的歌舞场面:有弹筝者,有吹箫者,有演奏琵琶者,还有数个舞女跃身腾空,彩裙飘动,仿佛要脱壁而出。
管理人员介绍,这些壁画为后人再现了河西贵族王公的生活场景,并凭借其千姿百态的画面、细腻高超的画技,被研究者誉为魏晋绘画艺术的“地下画廊”。
可惜的是,这些穿越千年的壁画已经极为脆弱,受损情况让人触目惊心。
其描绘地下部分的画面,已经被水浸泡,斑驳脱落,几乎不可辨认。
描绘人间部分的画面,也因为历史上盗洞的打入而遭到破坏,画面完整性受损。
如今,想要完整清晰地观看这个“地下画廊”,只能去酒泉市博物馆看复制拓印之作,才能勉强“一睹全貌”了。
文物保护需要上下同力今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甘肃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整体推动文化大省的建设。
对于文化积淀深厚、历史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的甘肃来说,建设文化大省可以说已占到先天之利。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甘肃政府制定了“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发展思路。
“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区”包括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而“十三板块”的第一板块,就是文物保护。
在这个建设文化大省的思路中,河西走廊占据了重要位置。
一大批文物古迹,如敦煌莫高窟,张掖大佛寺、马蹄寺,武威文庙、鸠摩罗什寺,以及长城、阳关、玉门关等大型遗址,都被列入专项保护项目,划拨资金进行保护与修缮。
甘肃还有一条保护文物的思路,就是整合政府与社会之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保护工作的良性开展。
提及这些,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说:“在顶层设计和谋篇布局之后,我们要把具体任务从省委、省政府交到社会各界和基层办事部门手中,让他们承接信息,承接责任,参与建设。
”从顶层到基层、从重点到全面,甘肃正以实际行动探索一条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推动文物保护的路子。
挑战当然也存在。
采访中记者就已看到,河西走廊的文物资源虽然丰富,但综合利用水平并不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依然有待发掘。
一些石窟寺、古建筑、古遗址等大型文物面临的险情并没有彻底排除。
安保设施相对落后,管理力量相对薄弱,保护规划也需进一步完善。
我们的先辈在河西走廊留下了浩瀚灿烂的文物古迹,能够看到它们,是我们这些后来者的福气,而能否保护好它们,把这份历史记忆传与后世,则是我们面临的巨大考验。
记者手记无处觅阳关走在河西走廊,常有这种感受:记忆是需要载体的。
这儿的天太苍茫,地太辽阔,黄沙与戈壁似乎无边无际,人在其中行走,渺小到几乎不值一提。
这无尽的黄沙与戈壁,究竟掩埋了多少时间与故事呢?大漠孤烟、边塞烽火、胡笳羌笛、丝路驼铃……所有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一切,不管是喜是悲,是成是败,本该都有几丝痕迹的,以作后人追认这段历史的凭证,可惜,时间太久远了,不少遗迹已经带着它们所承载的故事,永远消失在了朔风之中。
在阳关故址,我们已找不到那座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古关隘了,它早已坍弛,坍弛在戈壁风沙中,坍弛在岁月静流里,化为不可辨认的废墟。
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烽燧,无言地提醒远道而来的探访者:这儿,曾有一座西通楼兰、东望长安的阳关古隘。
今天,我们只能从千古绝唱《渭城曲》里、从哀婉动人的《阳关三叠》中,去想象那座传奇的关隘——真正的阳关,已难寻觅。
但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同样富有价值的文物古迹,等待我们的关注。
接续这份历史记忆,并使之亘古流传,是我们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