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与分析实验案例

合集下载

饮食健康化学实验报告

饮食健康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日常饮食中的化学成分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探究合理饮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实验材料:1. 蔬菜:西红柿、胡萝卜、菠菜2. 水果:苹果、香蕉、橙子3. 肉类:鸡肉、牛肉4. 谷物:大米、面粉5. 化学试剂:酚酞、碘液、硝酸银溶液等6. 仪器:电子天平、烧杯、试管、酒精灯等实验步骤:一、蔬菜类化学成分分析1. 取一定量的西红柿,用榨汁机榨取汁液,加入酚酞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2. 取一定量的胡萝卜,用榨汁机榨取汁液,加入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3. 取一定量的菠菜,用榨汁机榨取汁液,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二、水果类化学成分分析1. 取一定量的苹果,用榨汁机榨取汁液,加入酚酞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2. 取一定量的香蕉,用榨汁机榨取汁液,加入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3. 取一定量的橙子,用榨汁机榨取汁液,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三、肉类化学成分分析1. 取一定量的鸡肉,用剪刀剪碎,加入酚酞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2. 取一定量的牛肉,用剪刀剪碎,加入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3. 取一定量的猪肉,用剪刀剪碎,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四、谷物化学成分分析1. 取一定量的大米,用电子天平称重,加入酚酞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2. 取一定量的面粉,用电子天平称重,加入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1. 西红柿汁液加入酚酞指示剂后,颜色变为粉红色,说明其中含有一定量的有机酸。

2. 胡萝卜汁液加入碘液后,颜色变为蓝黑色,说明其中含有一定量的淀粉。

3. 菠菜汁液加入硝酸银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其中含有一定量的草酸盐。

4. 苹果汁液加入酚酞指示剂后,颜色变为粉红色,说明其中含有一定量的有机酸。

5. 香蕉汁液加入碘液后,颜色变为蓝黑色,说明其中含有一定量的淀粉。

6. 橙子汁液加入硝酸银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其中含有一定量的草酸盐。

7. 鸡肉加入酚酞指示剂后,颜色无变化,说明其中不含有机酸。

食品化学综合实验指导 (仅供参考)

食品化学综合实验指导 (仅供参考)

实验一糖水桔子罐头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熟识和掌握罐头制作的一般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及其不同类别食品罐头的加工技术。

二、实验原理罐藏是把食品原料经过前处理后,装入能密封的容器内,添加糖液、盐液或水,通过排气、密封和杀菌,杀灭罐内有害微生物并防止二次污染,使产品得以长期保藏的一种加工技术。

三、材料及用具蜜桔、白砂糖、柠檬酸、盐酸、氢氧化钠、四旋玻璃瓶、不锈钢锅、镊子、天平、称、测糖仪、温度计四、工艺流程及制作方法(一)工艺流程原料选扦一选果分组一清洗—热烫剥皮—去络、分瓣—酸碱处理一漂洗一整理—分选一装罐一真空封罐,杀菌一冷却一擦罐、人库、贴标(二)制作方法1.原料选择选用肉质致密、色泽鲜艳美观、香味良好、糖分含显高、糖酸比适度、含橙皮苷低的果实。

果实呈扁圆形、原料无、果皮薄.桔大小一致、无损伤果,适于加丁的品种有温州蜜柑、本地早及红桔。

2.原料处理①去皮、分瓣桔子经剔选后在生产罐头前需进行清洗后剥皮、有热剥和冷剥。

热剥是把桔子放在90℃的热水中烫2-3min,烫至易剥皮但果心不热为准。

不热烫者为冷剥,一般这种方法多采用于出口厂家,剥皮稍费功夫,由于预热次数减少对营养、风味保存较好。

皮剥号后即进行分瓣,分瓣要求手轻,以免囊因受挤压而破裂,因此要特别注意,可用小刀帮助分瓣,办要干爽,桔络去净为宜。

另一方面办的大小在分瓣是应分开便于处理。

一般按大、中、小三级分,烂瓣另作处理。

②去囊衣:可分为全去囊衣及半去囊衣两种。

a、全去囊衣:将桔半先行浸酸处理,办与水之比为1:1.5(或2),用0.4%左右的盐酸溶液处理桔办,一般为30min左右,具体使用酸的浓度及桔办的囊衣厚薄,品种等来定浸泡的时间,水温要求在20℃以上随温度上升其作用加速,但要注意温度不易过高,20—25℃为宜,当浸泡到囊衣发软并呈疏松状,水呈乳浊状即可沥干桔瓣,放入流动清水中漂洗至不浑浊止,然后进行碱液处理,使用浓度为0.4%,水温在20-24℃浸泡2-5min,具体软囊衣厚薄而定。

食品化学与分析实验设计

食品化学与分析实验设计

食品化学与分析实验设计根据实验需要,通过查阅手册,工具书和其他信息源获取必要信息,能独立、正确地设计实验(选择实验方法、实验条件、所需仪器、设备和试剂等),独立撰写设计方案。

一、粮食中水分的测定(直接干燥法)粮食中的水分与粮食的品质、耐保藏性等密切相关。

粮食的含水率越高,品质则越差,出现霉变的机率也大大增加。

因此,应对粮食中的水分加以控制。

(一)原理利用食品中水分的物理性质,在101.3 kPa(一个大气压),温度101 ℃~105 ℃下采用挥发方法测定样品中干燥减失的重量,包括吸湿水、部分结晶水和该条件下能挥发的物质,再通过干燥前后的称量数值计算出水分的含量。

(二)仪器和设备1. 玻璃制称量瓶。

2. 电热恒温干燥箱。

3. 干燥器:内附有效干燥剂。

4. 天平:感量为0.1 mg。

(三)分析步骤1. 容器恒重取洁净玻璃制称量瓶,置于105 ℃干燥箱中,瓶盖斜支于瓶边,加热1.0 小时,取出盖好,置干燥器内冷却0.5小时,称量,并重复干燥至前后两次质量差不超过2 mg,即为恒重。

2. 样品处理将混合均匀的粮食迅速磨细至颗粒小于2 mm。

3. 测定称取上述样品5g(精确至0.0001g),放入上述称量瓶中,试样厚度不超过5 mm,加盖,精密称量。

置105 ℃干燥箱中,瓶盖斜支于瓶边,干燥4小时后,盖好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冷却0.5小时后进行称量。

然后再放入105 ℃干燥箱中干燥1 h左右,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冷却0.5 h后再称量。

并重复以上操作至前后两次质量差不超过2 mg,即为恒重。

(四)分析结果的表述样品中水分的含量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m1-m2X = ――――――――×100m1 -m3式中:X ——样品中水分的含量,单位为克每百克(g/100g);m1 ——称量瓶和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m2 ——称量瓶和试样干燥后的质量,单位为克(g);m3 ——称量瓶的质量,单位为克(g)。

(五)注意事项1. 本方法适用于在101 ℃~105 ℃下,不含或含其他挥发性物质甚微的谷物及其制品、水产品、豆制品、乳制品、肉制品及卤菜制品等食品中水分的测定,不适用于水分含量小于0.5 g/100 g的样品。

食品化学的实验报告

食品化学的实验报告

食品化学的实验报告引言食品化学实验是研究食品成分、性质和反应的实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步骤,探究食品中的化学成分以及相关反应,并结合实验结果对食品质量进行评估。

实验目的1.研究不同食品样品中的化学成分。

2.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技巧。

3.评估食品中酸碱度对其质量的影响。

实验步骤实验材料•食品样品:酸奶、苹果、白醋、碱性矿泉水。

•实验器材:容量瓶、试管、酸碱指示剂。

实验步骤1.将容量瓶分别加满约50 mL的酸奶、苹果汁、白醋和碱性矿泉水。

2.取一个试管,加入约5 mL的酸奶样品。

3.在试管中加入几滴酸碱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4.逐滴加入白醋,观察颜色变化,直到指示剂颜色发生明显变化。

5.记录加入白醋的滴数,计算酸奶的酸碱度。

6.重复步骤2-5,分别对苹果汁、碱性矿泉水进行实验,并计算它们的酸碱度。

实验结果酸奶样品实验结果•加入白醋的滴数:10滴•酸碱度:pH值为6苹果汁样品实验结果•加入白醋的滴数:15滴•酸碱度:pH值为4碱性矿泉水样品实验结果•加入白醋的滴数:5滴•酸碱度:pH值为9结论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酸奶呈微酸性,pH值约为6,属于中性饮品。

2. 苹果汁呈酸性,pH值约为4,属于酸性饮品。

3. 碱性矿泉水呈碱性,pH值约为9,属于碱性饮品。

实验意义食品的酸碱度对其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了解食品样品的酸碱性质,帮助消费者选择符合自己口味和身体需求的食品。

同时,也为食品生产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帮助其调整食品的酸碱度,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满足市场需求。

总结本实验通过测定酸奶、苹果汁和碱性矿泉水的酸碱度,揭示了食品样品的化学性质。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食品样品的酸碱性质存在差异,这对消费者选择食品和食品生产商调整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该实验报告仅为示例,具体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可能因实际实验条件而有所不同。

实验前请参考实验指导书。

食品化学与分析实验-凯氏定氮法

食品化学与分析实验-凯氏定氮法

影响氨化完全和速度的因素
(5)氨的蒸馏、吸收和滴定 氨的蒸馏、 蒸馏有两种: 直接蒸馏(装置简便,准确性好) 蒸馏有两种 直接蒸馏(装置简便,准确性好)
水蒸汽蒸馏 蒸馏加NaOH是 50%, 加的量为 2SO4 量的 倍 , 硫酸量为 是 量的4倍 硫酸量为12ml, 则 蒸馏加 , 加的量为H , NaOH为12×4=48ml,而且一般高于这个理论值 , 即加到 为 × , 而且一般高于这个理论值,即加到50~55ml, , 如果NaOH量加的不够就变成 2S, H2S是强酸,使颜色变红。 量加的不够就变成H , 是强酸, 如果 量加的不够就变成 是强酸 使颜色变红。
的添加比例是: K2SO4和H2SO4的添加比例是: 1g样品 K2SO4 :H2SO4=7g : 12ml
这种比例在国内外都使用,是公认和速度的因素
(3)催化剂
用作催化剂的有Hg、 用作催化剂的有 、HgO、Se、硒化合物、CuSO4、 、 、硒化合物、 TiO2 , 对 Hg、 HgO有毒但结果好 , Se与 CuSO4 得到结果 有毒但结果好, 与 、 有毒但结果好 是一样, 的结果偏低。 是一样,TiO2的结果偏低。 采用不同的催化剂则消化时间不同, 采用不同的催化剂则消化时间不同, HgO消化麦子为 消化麦子为 38,Se与CuSO4消化麦子 ,TiO2消化麦子 ,所以在给 消化麦子55, 消化麦子70, , 与 消化麦子 出测定结果时要注明催化剂的类型。 出测定结果时要注明催化剂的类型。
全自动凯氏定氮仪
经典凯氏定氮装置
影响氨化完全和速度的因素
(1)取样量 0.2 g~2 g样品(视含氮量而定) g 2g
影响氨化完全和速度的因素
(2)分解剂
H2SO4和K2SO4的添加量

实验一食用植物油酸价、过氧化值测定111

实验一食用植物油酸价、过氧化值测定111
食品化学与分析
4、测定原理 油脂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物,与碘化钾 作用,生成游离碘,以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 计算含量。化学反应式:
R—CH—CH—R'+2KI → R—CH—CH—R'+I2+2CH3COOK+H2O O O O I2+2Na2S2O3=Na2S4O6+2NaI
食品化学与分析
5、试剂 ① 0.1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取26g硫代硫 酸钠、0.2g碳酸氢钠,去离子水溶解至1000mL。临 用前稀释成0.002mol/L。 ②饱和碘化钾溶液:称取14g碘化钾,加10mL水溶 解,必要时微热使其溶解,冷却后贮于棕色瓶 中。 ③三氯甲烷-冰乙酸混合液:量取40mL三氯甲烷,加 60mL冰乙酸混匀。 ④ 10g/L淀粉指示剂:称取可溶性淀粉0.5g,加少许 水,调成糊状,倒入50mL沸水中调匀,煮沸。 临用时现配。
食品化学与分析
2、测定原理 酸价的滴定是根据酸碱中和的原理进行。即以酚 酞作为指示剂,用氢氧化钾标准溶液滴定中和植物 油中的游离脂肪酸,以每克植物油消耗氢氧化钾的 毫克数,称为酸价。
食品化学与分析
3、试剂 (1)0.05mol/L氢氧化钾标准滴定溶液:称取KOH 3g, 用30%乙醇溶解并定容至1000mL。 (2)10g/L酚酞指示液:称取酚酞1g,用95%乙醇溶 解至100mL。 (3)乙醚-乙醇混合液:按乙醚-乙醇(2+1)混合。临 用前用0.05mol/L氢氧化钾溶液中和至中性。
食品化学与分析
3. 结 果
表1 某社区家庭食用油酸价和过氧化值调查结果
样品 编号
1 2 3 4
酸价
(mgKOH/g)
过氧化值 (g/100g)

食品化学与分析技术实验指导书(1)

食品化学与分析技术实验指导书(1)

%100c %⨯⨯⨯=VN 折算系数)总酸度(实验一食品中总酸度的测定一、实验原理果汁具有酸性反应,这些反应取决于游离态的酸以及酸式盐存在的数量,总酸度包括未解离的酸的浓度和已解离的酸的浓度,酸的浓度以摩尔浓度表示时称为总酸度,含量用滴定法测定,即用标定的NaOH 溶液滴定。

反应式:RCOOH+NaOH →RCOONa+H 2O二、材料仪器与试剂1.材料:猕猴桃果汁2.仪器:碱式滴定管(25ml )、三角瓶、烧杯、移液管、吸耳球3.试剂:1%酚酞指示剂,0.05mol/L NaOH 标准溶液,煮沸的无CO 2水 0.05mol/L 邻苯二甲酸氢钾三、实验步骤准确吸取20mL 果汁于锥形瓶中,加入1%酚酞指示剂2滴,用0.05mol/L NaOH 标准溶液滴定至颜色明显改变且30 s 不褪色为终点。

记录消耗NaOH 标准溶液的体积。

重复三次,取平均值。

四、计算c —消耗NaOH 标准溶液的毫升数;N —NaOH 标准溶液摩尔浓度;V —取样液体积;五、注意事项1.样品浸渍、稀释用蒸馏水不能含有CO 22.为使误差不超过允许范围,一般要求消耗NaOH 溶液体积不少于5mL,一般在15~20mL六、思考题1.为什么以酚酞作为滴定的指示剂?食品中的酸是多种有机酸的混合物,用强碱滴定测其含量时滴定突跃不明显,其滴定终点偏碱,一般在PH8.2左右,故可选用酚酞作终点指示剂2.什么是总酸度?总酸度是指食品中所有酸性成分的总量,它包括未解离的酸的浓度和已解离的酸的浓度实验二食品中有效酸度的测定一、实验原理以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插入待测溶液中组成原电池,该电池的电动势大小与溶液的氢离子浓度(即pH 值)有直接关系:000.059lg[]0.059(25)E E H E pH C +=+=-︒二、仪器与试剂1.仪器:酸度计(FE20)2. pH 为4.00的标准缓冲溶液(20 ℃)三、实验步骤1.pH 计校正2.样品测定将样品溶液置于100 mL 烧杯中,将电极浸入试液中进行测定,同时摇动烧杯,直接从表头读取PH 值。

食品的相关实验报告(3篇)

食品的相关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测定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2. 熟悉实验操作过程,提高实验技能。

3. 分析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维生素C(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采用2,6-二氯靛酚滴定法测定食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

该方法基于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能将2,6-二氯靛酚(氧化剂)还原成无色物质,通过滴定计算样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苹果、梨、柑橘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

2. 试剂:2,6-二氯靛酚标准溶液、碘化钾溶液、醋酸缓冲溶液、淀粉指示剂等。

3. 仪器:酸式滴定管、锥形瓶、电子天平、烧杯、玻璃棒、滴定管夹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处理:将苹果、梨、柑橘等食品洗净,去皮去核,切成小块,用组织捣碎机捣碎,取适量匀浆,用醋酸缓冲溶液定容至100 mL。

2. 标准溶液的配制:准确称取2,6-二氯靛酚标准品0.1 g,用醋酸缓冲溶液溶解并定容至100 mL,配制成0.1 mg/mL的标准溶液。

3. 滴定实验:准确吸取10.0 mL样品匀浆,置于锥形瓶中,加入2 mL醋酸缓冲溶液,滴加几滴淀粉指示剂,用2,6-二氯靛酚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变为蓝色,记录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

4. 计算维生素C含量:根据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消耗体积,计算样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苹果中维生素C含量:5.28 mg/100 g(2)梨中维生素C含量:4.32 mg/100 g(3)柑橘中维生素C含量:3.76 mg/100 g2. 分析(1)实验结果表明,苹果、梨、柑橘等水果中均含有较高的维生素C。

(2)样品处理过程中,捣碎程度和匀浆的浓度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

(3)实验过程中,滴定速度、指示剂加入量等因素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测定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实验过程中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在果胶含量测定的实验中,为什么要以另一种 物质果胶酸钙为基础,而不直接测果胶含量。
5、试简要说明果胶浓度、PH值与Ca2+浓度是如何 影响低甲氧基果胶凝胶的形成。
实验三:果蔬中VC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一 实验内容 利用2,6——二氯靛酚滴定法测定果蔬中维生素C的 含量
二 实验目的 1 加深对该法测定原理的理解 2 掌握该法操作要点,熟练基本操作技术
三、思考题
1、试简要说明影响酶促褐变发生的原因,以及采用哪些方 法可以防止酶促褐变的发生。
2、试简要说明非酶促褐变的反应类型及其产生原理。 3、试说明柑橘类果汁储藏过程中色泽变暗的原因。 4、在加热模拟美拉德反应的实验中,若第(3)步葡萄糖
溶液用阿拉伯糖代替,溶液的颜色与香气会发生什么变化, 试讨论这两者产香的原因及异同点。 5、今有一皮绿叶蔬菜,要待一、二天后才烹饪加工,为使 加工后基本保持原有色泽,请从食品化学的角度,谈谈该 采取哪些措施。
钙92C.3137H% 22O17Ca,其中Ca含量7.67%,果胶酸含量
二、低甲氧基果胶凝胶特性的测定
1、实验目的: 通过对影响低甲氧基果胶凝胶的形成条件的选择与
影响因素的控制,从而了解低甲氧基果胶凝胶化的 机理。
2、实验材料与试剂
果胶粉(市售,食品级) 6%柠檬酸钠溶液 50%柠檬酸溶液 蔗糖 CaCL2
Ⅰ:20%甘氨酸溶液,25%蔗糖溶液各5滴; Ⅱ:25%谷氨酸钠溶液,25%蔗糖溶液各5滴; Ⅲ:20%甘氨酸溶液,25%葡萄糖溶液各5滴;
三支试管中各加入2滴10%NaOH溶液,同时放入沸 水溶液中加热,比较变色快慢和颜色深浅,并说 明原因。
(3)取四只试管按Ⅰ、Ⅱ、Ⅲ、Ⅳ编号,分别 加入以下溶液:
(1)不同果胶含量对胶凝特性的影响
(2)不同PH值条件对胶凝特性的影响 (3)不同CaCL2含量对胶凝特性的影响
三、思考题
1、试简要说明什么是低甲氧基果胶及其凝胶的机 理。
2、试简要说明高甲氧基果胶凝胶形成的条件及影 响凝胶形成的因素。
3、试说明在果胶含量测定的实验中,醋酸的作用, 且能否用HCl、H2SO4代替。
实验二:果胶的提取与功能特性
一、果胶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1、实验原理 利用乙醇处理样品,使果胶沉淀, 再依次用乙醇、乙醚洗涤沉淀, 除去可溶性糖类、脂肪、色素等 物质,残渣分别用酸或水提取总 果胶或水溶性果胶。果胶经皂化 生加成入果钙胶盐酸后钠生, 存再 果经 胶醋 酸酸 钙沉酸淀化,使烘之干生后成称果重胶。酸, 应用质量法测定沉淀物的重量换算成果胶质含量
Ⅰ: 20%甘氨酸溶液5滴; Ⅱ: 25%谷氨酸钠溶液5滴; Ⅲ:25%赖氨酸溶液5滴; Ⅳ:20%甘氨酸溶液及 25% 半胖氨酸盐酸盐溶液
各3滴;
每只试管再加入5滴25%葡萄糖溶液与2滴 10%NaOH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颜色变化及香 气的产生,再加热近干,进一步观察颜色变化 并辨别所产生的香气,试讨论产香机制。

抗氧化
实验材料与试剂
青菜(菠菜)、苹果、土豆 0.5% VitC250ml ; PH=4、7、9的溶液各250ml(用柠檬酸调PH=4.0,
0.1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PH=7.0、9.0) 高速组织捣碎机、电热鼓风干燥箱
实验步骤
(1)不同PH条件下,蔬菜热处理后的色泽变 化
3、实验步骤 (1)样品处理
(2)果胶提取 (3)果胶沉淀 (4)果胶过滤 恒重
(4)结果计算 果胶物质(以果胶酸计%)=
M1:果胶酸钙与滤纸的质量(g) M2:滤纸的质量(g) M:样品质量(g) V1:测定时取滤液的体积(ml) V:果胶提取液的总体积(ml) 0.9233:由果胶酸钙换算为果胶酸的系数,果胶酸
3、 实验步骤
(1) 三支试管按Ⅰ、Ⅱ、Ⅲ编号,分别加入25%葡萄糖 和25%谷氨酸钠溶液各5滴,再分别加入:
Ⅰ: 10%HCL溶液2滴; Ⅱ: 10%NaOH溶液2滴; Ⅲ: 不加酸碱; 三支试管同时放入沸水溶液中加热片刻,比较变色
快慢和颜色深浅,并说明原因
(2) 三支试管按Ⅰ、Ⅱ、Ⅲ编号,分别加入以下溶 液:
(2)热处理与护色剂对水果加工中颜色的影响
(3)隔氧实验
二、还原糖与氨基酸加热模拟美拉德反 应
1、 实验目的 利用还原糖和氨基酸加热模美拉德反应,从而了
解美拉德反应的原理,掌握影响美拉德反应的因素
2、实验材料和仪器
25%葡萄糖溶液 25%谷氨酸钠溶液 10%NaOH溶液 20%甘氨酸溶液 25%蔗糖溶液 25%赖氨酸溶液 25%半胱氨酸盐酸盐溶液 试管,滴管
食品化学与分析实验案例
实验一: 果蔬酶促褐变和非酶促褐变反应
果蔬酶促褐变的防止 实验目的
通过在果蔬加工过程中对PH的调节、热处理、添加护色剂 及隔氧条件对酶促褐变的影响实验,初步掌握水果加工中护 色的常用方法。
酶促褐变:
发生条件:适当的酚类底物 酚氧化酶 氧
控制途径: 钝化酶 改变酶的作用条件 隔绝空气
2、实验材料与试剂
桔子、苹果
分析天平,恒温烘箱,电炉
容量瓶250ml×1,移液管25ml×1,烧杯(250 ml×1、 500ml×1), 量筒 (100m×1,50ml×1), 漏斗,尼龙布(100 目)或四层纱布,滤纸(干燥恒重)
0.05Mol/l 盐酸溶液,0.5 Mol/l NaOH溶液 ,0.1 Mol/l NaOH溶 液,1 Mol/l醋酸溶液, 10% HNO3溶液,95%乙醇溶液,乙醚
三 实验原理
还原型的抗坏血酸可以还原染料 2,6-二氯酚靛。该染料在酸性溶液 中呈粉红色,被还原后颜色消失。 还原型的抗坏血酸还原染料后, 本身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在没 有杂质干扰时,一定量的样品提取 液还原标准染料液的量, 与样品中抗坏血酸量成 正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