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24课《三顾茅庐》课件(共2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虽反对拜谒,但语言较委婉,透着一股大气 和修养。说明他稳重、顾全大局。
“……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 缚将来!”
“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 “这先生如何傲慢……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
不起!”
反对拜谒,语言粗俗不堪,不计后果。说明 他暴躁、鲁莽。
烘云托月: 又叫衬托、映衬。用跟主体性质相似、相近的衬体来陪衬 叫正衬;用跟主体性质相反、相远的衬体来陪衬叫反衬。
课题导入
话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战火纷飞。曹操、董卓、 孙权等都拥兵自重,各据一方。为了能够一统中原,他们 个个求贤若渴。当时有一位水镜先生,他有三个弟子,相 传得其一就能得天下,诸葛亮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他 当时隐居隆中,被人称作卧龙先生。曹操、董卓、孙权他 们都想请到诸葛亮当自己的谋士,可是这位人才最终却为 刘备所用。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来到公元207年,随同刘备、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强化补清
课后阅读《三国演义》中和诸葛亮相关的回 目(第四十、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九、八十四、 九十、九十六、一百零三回等)。
23
板书设计
刘备:求贤若渴、礼贤写
茅
侧面烘托
庐
诸葛亮:智慧卓绝、淡泊名利
关羽、张飞一同前往隆中。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4.三顾茅庐
罗贯中 《三国演义》
罗贯中,名 本 ,字 贯中 , 号 湖海散人 , 元末明初 小说家、 戏曲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 代表作《三国演义》;其它主要作 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 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
“……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 缚将来!”
“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 “这先生如何傲慢……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
不起!”
反对拜谒,语言粗俗不堪,不计后果。说明 他暴躁、鲁莽。
烘云托月: 又叫衬托、映衬。用跟主体性质相似、相近的衬体来陪衬 叫正衬;用跟主体性质相反、相远的衬体来陪衬叫反衬。
课题导入
话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战火纷飞。曹操、董卓、 孙权等都拥兵自重,各据一方。为了能够一统中原,他们 个个求贤若渴。当时有一位水镜先生,他有三个弟子,相 传得其一就能得天下,诸葛亮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他 当时隐居隆中,被人称作卧龙先生。曹操、董卓、孙权他 们都想请到诸葛亮当自己的谋士,可是这位人才最终却为 刘备所用。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来到公元207年,随同刘备、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强化补清
课后阅读《三国演义》中和诸葛亮相关的回 目(第四十、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九、八十四、 九十、九十六、一百零三回等)。
23
板书设计
刘备:求贤若渴、礼贤写
茅
侧面烘托
庐
诸葛亮:智慧卓绝、淡泊名利
关羽、张飞一同前往隆中。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4.三顾茅庐
罗贯中 《三国演义》
罗贯中,名 本 ,字 贯中 , 号 湖海散人 , 元末明初 小说家、 戏曲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 代表作《三国演义》;其它主要作 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 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共25张PPT)

关羽
关羽比张飞稳重得多,他听到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认为太 过,对几次远访诸葛亮也很有意 见,但是他不像张飞那样鲁莽。 刘备第三次要去卧龙岗,他和张 飞一致反对,但他的话却委婉得 多,不像张飞那样直爽。他虽然 对诸葛亮的昼眠也不耐烦,但张 飞大怒要去放火的时候,他却能 “再三劝住”,这些都表现他的 稳重。
语言描写 张飞
鲁莽、直爽。扬言将诸葛亮“用一条 麻绳缚将来”,“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 看他起不起”。尽管他认为见诸葛亮没 有益处,但刘备执意要去,他也无条件 随同去:“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 何落后”。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整体感知
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适逢诸 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
第二部分: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 之出山辅助的过程。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部 分。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读准字音
拜谒( yè ) 纶(guān)巾 鹤氅( chǎng ) 胄(zhòu) 疏( shū)懒 愧赧(nǎn)吴会( kuài ) 殆(dài ) 存恤( xù ) 箪( dān)食壶浆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分析人物形象
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 样的性格特征?
关羽比张飞稳重得多,他听到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认为太 过,对几次远访诸葛亮也很有意 见,但是他不像张飞那样鲁莽。 刘备第三次要去卧龙岗,他和张 飞一致反对,但他的话却委婉得 多,不像张飞那样直爽。他虽然 对诸葛亮的昼眠也不耐烦,但张 飞大怒要去放火的时候,他却能 “再三劝住”,这些都表现他的 稳重。
语言描写 张飞
鲁莽、直爽。扬言将诸葛亮“用一条 麻绳缚将来”,“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 看他起不起”。尽管他认为见诸葛亮没 有益处,但刘备执意要去,他也无条件 随同去:“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 何落后”。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整体感知
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适逢诸 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
第二部分: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 之出山辅助的过程。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部 分。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读准字音
拜谒( yè ) 纶(guān)巾 鹤氅( chǎng ) 胄(zhòu) 疏( shū)懒 愧赧(nǎn)吴会( kuài ) 殆(dài ) 存恤( xù ) 箪( dān)食壶浆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分析人物形象
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 样的性格特征?
第24课《三顾茅庐》课件(共28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李永强
“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
“这先生如何傲慢……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张飞: 暴躁、鲁莽
墨剑飘雨
析读课文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liyongqiang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
李永强
求贤若渴
刘备的耐心等候,不去惊醒先生,是心诚的表现,体现了刘备的
礼贤下士的诚意;另一方面,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富有波澜。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析读课文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liyongqiang
3.第李永3强自然段中,诸葛亮针对刘备的询问,阐述了
哪些内容?体现了什么?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 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 故。
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 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几千字。那 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我们就一起走进《三 顾茅庐》,去一探究竟!
整体感知 墨剑飘雨
自由朗读课文liyon,gqi完ang成如下任务: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1.用一句李永话强概括课文所写事件。
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
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留下一段佳话。
2.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 ① ):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关、张二人劝阻,
(1)李写永强刘备中途遇见诸葛均这一情节起有什么作用?
第24课《三顾茅庐》课件(共19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新知讲解
第一段(1):刘备前两次没有拜访到诸 葛亮,再次前去拜访。 第二段(2、3):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 诸葛亮的经过及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第三段(4):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所感 动,决定出山辅佐刘备。
合新作知探讲究解
《三顾茅庐》记述了刘备 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 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 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 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说明 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有卓越才能 的旷世奇才。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作者善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评点, 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合作探究
3.小说在叙述玄德第三次前往茅庐拜见诸葛亮之前, 为什么详细地描写张飞、关公对玄德此举的反应?
详细叙说张飞的无礼和关公对玄德此举的不同意, 意在与玄德决意第三次前往茅庐拜见诸葛亮的行为形 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凸显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的形象特点;另一方面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 染,增加神秘感,使小说发展富有波澜,极大地激发 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合新作知探导究入
1.第2自然段写刘备中途遇见诸葛均这一情节起 有什么作用?
由诸葛均之口道出诸葛亮“昨暮方归”, 说明刘备此次拜访极有可能见到诸葛亮,推动 了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刘备见到诸葛亮的情 节做了铺垫。
合新作知探导究入
2.第3、4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 这样写的好处。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 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合作探究
诸葛亮形象:儒雅脱俗,胸怀大 志,高瞻远瞩,雄才大略,洞察时 世,富有智慧,头脑清醒,足智多 谋,见识卓越,目光长远。是一个 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 有的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第24课《三顾茅庐》课件(共2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刘备形象 ①仁心爱人。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 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 是以苍生为念,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 ②诚心求贤。刘备为见得诸葛亮,不顾自己的身份, “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 ③虚心求教。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 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
2.理解写作艺术。 (1)为什么作者通过刘备的视线来写诸葛亮的相貌? (2)第3、4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
写的好处。
(1)一方面写出诸葛亮超凡脱俗、飘飘然如神仙 的 非凡气质;另一方面更加坚定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 任,为下文的一再邀请做铺垫。
①刘备的诚意感动了诸葛亮。②诸葛亮既有安 邦定国之才,也有建功立业之志。躬耕南阳不过 是虽逢其时、未逢其主的权宜之计。
五、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性格特征
1.本文篇幅不长,但人物个性却十分鲜明,请结合 课文分析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2.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刘备的 形象特点。
3.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描写张飞?他的性格有什么 特点?
1.你知道小说中人物出场的艺术有哪些吗?结合文章
内 容说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说人物常见的出场方式: (1 ) “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出场); (2 ) “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3) “铺垫渲染” (千呼万唤始出来)。
诸葛亮的出场属于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好处: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仿佛东云现 鳞,西云现爪,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 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待人宽和有耐心。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 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
⑤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成霸业,兴汉室。
3.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描写张飞?他的性格有什么 特点?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4课《三顾茅庐》课件(共17张PPT)

【箪食壶浆】 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
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 迎的情况。
【顿开茅塞】 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 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 白了某个道理。
整体感知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请你告诉我,你从题目中读出了 哪些信息?
主要内容: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请 他出山辅佐大业。
字词积累
拜谒(yè) 侥幸(jiǎo) 拱(ɡǒnɡ) 半晌(shǎnɡ) 纶巾(ɡuān)
鹤氅(chǎnɡ) 末胄(zhòu) 愧赧(nǎn) 谬举(miù)迄无所就(qì)箪食壶浆(dān)
字词积累
意思是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 【如雷贯耳】 容人 的名声大,也形容声音巨大。
【思贤如渴】 比喻迫切地想寻求有才德的人。
刘备、诸葛亮、张飞是什么样的人?作 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找一找 有关的语句并读一读体会作用。
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学习《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对你 有什么启发?
“诚心诚意、尊重他人”
同学们,袁枚《随园诗话》曾云:“文似看山不喜平”, 本文情节跌宕起伏,波澜横生,令人欲罢不能。然而,这 仅仅是《三国演义》这部近八十万字巨著中小小的一角。 当你了解“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智者诸葛亮 ;当你认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 曹操;当你同情“既生瑜,何生亮”的大将周瑜时,你才 会真正明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 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句诗中所蕴含的 落寞与安然。请同学们带着这节课的收获,再读《三国演 义》,去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作者贡献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 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今存署名罗贯 中的主要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 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 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
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 迎的情况。
【顿开茅塞】 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 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 白了某个道理。
整体感知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请你告诉我,你从题目中读出了 哪些信息?
主要内容: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请 他出山辅佐大业。
字词积累
拜谒(yè) 侥幸(jiǎo) 拱(ɡǒnɡ) 半晌(shǎnɡ) 纶巾(ɡuān)
鹤氅(chǎnɡ) 末胄(zhòu) 愧赧(nǎn) 谬举(miù)迄无所就(qì)箪食壶浆(dān)
字词积累
意思是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 【如雷贯耳】 容人 的名声大,也形容声音巨大。
【思贤如渴】 比喻迫切地想寻求有才德的人。
刘备、诸葛亮、张飞是什么样的人?作 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找一找 有关的语句并读一读体会作用。
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学习《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对你 有什么启发?
“诚心诚意、尊重他人”
同学们,袁枚《随园诗话》曾云:“文似看山不喜平”, 本文情节跌宕起伏,波澜横生,令人欲罢不能。然而,这 仅仅是《三国演义》这部近八十万字巨著中小小的一角。 当你了解“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智者诸葛亮 ;当你认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 曹操;当你同情“既生瑜,何生亮”的大将周瑜时,你才 会真正明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 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句诗中所蕴含的 落寞与安然。请同学们带着这节课的收获,再读《三国演 义》,去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作者贡献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 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今存署名罗贯 中的主要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 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 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
第24课《三顾茅庐》课件(共66张)语文九年级上册

结合课文注释扫除字词障碍,勾画读不懂的 字词句,小组质疑问难。
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一起讨论回答。
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
一起
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最终 战胜
不仅
而且 谋划
诸葛亮说:“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一起起兵,
曹操的势力比不上袁绍,但是曹操最终能够战胜袁绍,不
刘备的动作轻而恭敬,让两个弟弟在门外 等候,是怕人多嘈杂打扰诸葛亮休息;怕张飞 有鲁莽的行为和不敬的语言坏了大事;亲自恭 候更能让诸葛亮体会到他礼贤下士的诚心。
3段:见到诸葛亮,刘备下拜。听完“隆中对” 刘备“顿首拜谢”,见诸葛亮不肯出山相助, 刘备竟泣得“衣襟尽湿”。
这些细微的动作,表达出了刘备的心 情——对人才的渴求和诚恳。
诸葛亮先肯定了“得人”是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非惟天时,抑 亦人谋”),然后透辟地分析当时的曹操、孙权、荆州等不同形势,提出 要顺应形势发展,先在内政、外交各方面准备条件,然后等“天下有变” 再伺机而动,一举成功,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任务五
通读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 1.刘备三顾茅庐的对象是谁? • 2.刘备成功请出贤士了没有? • 3.刘备作为君主,却去拜见一乡村野夫三次, 从中看出他什么品格?
• 这首诗,仅从字面上看,前两句与后两句似乎没有
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但仔细玩味,一位淡泊明
志,宁静致远的大智大贤者的形象便活
现出来了。
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 一耕夫耳,安敢以谈天下之事?二公谬举矣。 将军舍美玉而就顽石乎”
谦虚。徐元直是当
世高人,我就是一个耕田 种地的,怎敢谈天下事, 这是孔明自谦之言。
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 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 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第24课《三顾茅庐》课件(共1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刘备问计于诸葛亮在建安十二年(207)。此前,曹操已 经在官渡之战(200)中击败了占有冀、青、幽、并四州(今 河北、山西及山东东北部)的袁绍,基本上统一了黄河流域, 其后又北征乌桓(207),取得很大的胜利,为南下统一全国 准备了条件;而孙权经过父兄和自己的三世经营,也比较牢 固地占有了长江下游南部地区。
• (3)谦虚谨慎,不事张扬。诸葛亮尽管孤高,却绝不侍才放旷,他 故意怠慢刘备,只是为了考验其诚意,足见其谨慎;待与刘备见面 后,从言谈到举止,都极其谦虚;他有旷世奇才,却躬耕而居,可见其 不事张扬。
• 刘备:
• (1)求贤若渴,礼贤下士。①行为上,刘备不顾关、张劝阻, 执意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离草庐半里之外便下马步行;得知 诸葛亮在午睡,阻止童子的通报,并吩时关、张二人在门首 等着,自己入门徐步而行,并拱立阶下;见到诸葛亮时行“下 拜”之礼,听完诸葛亮的对策后,“顿首拜谢”……这些行 为,充分表现了刘备竭诚求贤的精神。②语言上,刘备对张 飞、关羽说的话,请教诸葛亮时谦恭的言语,都十分诚恳。
1.诸葛亮、刘备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 诸葛亮:
• (1)雄才大略,深谋远虑。“隆中对策”,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 找出一条“非惟天时,抑亦人谋”的基本规律,并由实际出发,从 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给刘备规划了战略方针和政治蓝图,充 分表现了非同一般的远见卓识。
• (2)心系苍生,孤高淡泊。诸葛亮提出对策后仍不愿出山,当刘 备一再以“苍生”为请,“泪沾袍袖,衣襟尽湿”,他终才出山,可 见他心系苍生。他享受躬耕生活,以及决定出山后对弟弟的叮嘱, 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轻视,充分体现了其孤高淡泊的品性。
长江中游的荆州地区属于刘表的势力范围,上游的益州 地区属于刘璋的势力范围,这两个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其军 力也不足与曹操抗衡。此外,较大的割据势力还有汉中(今 陕西南部)的张鲁和凉州(今甘肃)的马腾、韩遂等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故事情节曲折。 刘备三顾茅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前两次都没有见到诸葛 亮,第三次虽然见到了诸葛亮,也经过了诸葛亮不动声色 的一次次考验:先是诸葛均漫不经心的回答,接着是诸葛 亮故意睡觉的不理睬,等等,情节曲折,耐人回味。
2.人物形象鲜明 小说通过典型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 物形象。如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见到诸葛亮, 他甘愿等上“半晌”“一个时辰”,而态度却恭恭敬敬; 张飞则粗犷豪放、莽莽撞撞,从“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 麻绳缚将来”“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等便可看出。
4. 作者多次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谦恭态度,有什么作用? 【答案】一方面写出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诚心和态度, 另一方面从侧面交代了诸葛亮的“不俗”。
5. 诸葛亮为什么称刘备为“俗客”? 【答案】诸葛亮故意称刘备为“俗客”,是为了再次 对刘备进行考验。
6. “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这个句子运用了什 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诸葛亮用“美玉” 比喻司马德操和徐元直,用“顽石”来比喻自己,表 现了他谦逊的品德。
1. 犹然:仍然。 2. 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3. 冠玉:原指装饰帽子的美玉,这里形容男子貌美。 4. 纶巾: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
5. 鹤氅:用鸟羽制成的外套。 6.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7. 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屏,使
回避。促,靠近。 8. 汉室倾颓:汉朝(的统治)衰败。
9. 如何理解诸葛亮对弟弟的嘱咐? 【答案】诸葛亮对弟弟的嘱咐,包含着对日后的打算, 也表现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品格。
1.【难点探究】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怎样的策略? 【答案】其策略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跨有荆、 益,保其岩阻”——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第二步,“西和诸 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稳定后方,做 好内政外交上的准备;第三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 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 —— 北定中原,成就霸业。
一 读一读字音
拜谒( yè ) 纶(guān)巾 鹤氅( chǎng ) 胄(zhòu) 疏(shū)懒 愧赧( nǎn)吴会( kuài ) 殆(dài ) 存恤( xù ) 箪( dān)食壶浆
二 写一写字形
jīng( 经 )世奇才 思贤如kě( 渴 )
如雷guàn( 贯 )耳
三 记一记词义
1.关羽和刘备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关羽劝说刘备不要再去拜访诸葛亮了,刘备 坚决的态度表现了他思贤如渴的诚心和实意。
2.为了进一步证明论点,作者又列举了哪些事例? 【答案】张飞的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本题运用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张飞的这句话反映 了他粗暴、鲁莽、急躁的性格特点。
3.如何理解“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 一举动? 【答案】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这一举动,表现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谦恭和诚意。
离庐半里,下马步行
徐步而入,拱立阶下
换 刘备 训斥关张,继续等候
个
谦恭拜见,问计天下
角
力邀出山,救民水火
度
看
仰卧几席,半晌未醒
问
又一时辰,孔明才醒
题 诸葛亮 后堂更衣,半晌才出
分析形势,隆中定计
诸葛感动,奔走驱驰
思贤如渴
本文记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 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 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说明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有卓越才 能的旷世奇才。
古代礼仪之谦词 中国自古就有重礼节的优良传统,谦词可表示人们日常交
7.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哪些策略? 【答案】本题运用文段内容概括法。诸葛亮分析天下 形势,为刘备指出了三条策略:一是曹操势力大,不 可与之抗争;二是团结孙权,作为后援;三是夺取荆、 益二州,见机行事,成就大业。
8. 刘备“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说明了什么? 【答案】说明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的诚恳态 度和真心实意。
三顾茅庐
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它是由根据《三 国演义》第37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中的部分内容改编而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 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重点)
2.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 求贤才的虔诚。(难点)
罗贯中(约1330 -约1400), 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 者。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从 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 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 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统一、安 定的政治局面。
刘备,为什么作者还多
次写到关羽和张飞?
人物形象
导思3.刘备和诸葛 亮分别是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2.【难点探究】试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的形象。 【答案】刘备:有兴复汉室的抱负,能放下架子,诚心诚意 地请诸葛亮出山,具有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善于发 现、重用人才。 诸葛亮:具有远大的抱负,希望辅佐明君,成就一番事业。 他清高自许,原则性很强。他眼光敏锐,对当前的形势看得 非常透彻。他深谋远虑,对今后形势的发展了如指掌。
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 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 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 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隆中,住茅庐 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于是专 程去拜访,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本文讲 述的是刘备协同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见诸葛亮的故事。
9. 用武之地:用兵之地。指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10.存恤:爱惜,体恤。 11.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
酵而成的饮料。 12.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身离席,表示敬意。
内容理解
导思1.刘备为见到 诸葛亮,经历了诸 葛亮的哪些考验?
关键词: 思贤若渴
表现手法
导思2:本文主要人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