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个人收入分配(含答案)
2020版高考政治人教版总复习课时训练:必修一 第三单元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8年6月13日,《人民日报》强调,要深刻认识到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坚持和完善基本分配制度。
下列对这两种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①都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②都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上③前者决定后者④相互决定,相互制约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B 本题考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范畴,都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之上,都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①正确,②错误;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③正确,④表述错误。
2.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顺应农民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分置并行,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子。
“三权分置”利于“三农”问题解决的传导途径是( )①坚持农村土地全民所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共同富裕②承包农村集体土地→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调动农民积极性创造性③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④“三权分置”→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C “三权分置”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维护农民对耕地的承包权,有利于坚持按劳分配、调动农民积极性,②符合题意;经营权流转,有利于促进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农民获得土地要素收入,③符合题意;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排除①;材料没有直接涉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排除④。
3.(2019·湖北八校联考)长期以来,我国公立医院形成了“医药不分、以药养医”的错位“补偿”机制。
继北京之后,广东省从2017年7月1日起全面启动公立医院改革,明确取消药品加成,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投入和降低医院运行成本等方式予以补偿。
对这一改革的合理预期是( )①药企的暴利将有所削减②医护人员知识技能的价值将得到更充分的实现③患者的就医体验将得到改善④公立医院将不再以营利为目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收入分配。
2014届《经济生活》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练习题(正版)

12014届《经济生活》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练习题1.党中央多次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并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这启示我们,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要处理好( )①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②生产与分配的关系③发展经济与公平分配的关系 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A .①④B .③④C .②③D .①②2.某经济学家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中国经济展望论坛圆桌会议上指出,中国经济陷入“投资增长过快导致产能过剩”的怪圈,而收入分配不均是“经济怪圈”的根源。
这说明( )A .分配政策影响财政收入B .要维护市场经济秩序C .分配方式对生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D .我国应实行按劳分配方式3.基尼系数是国际上衡量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越大表明分配差距越大。
1978年我国城市居民基尼系数为0.16,目前已接近0.5。
下列做法中,能降低基尼系数的是( )。
A .坚持再分配主要由市场调节B .坚持平均分配,防止收入差距存在C .始终坚持效率第一D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4.右图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横轴x 代表收入差距,纵轴y代表效率,原点O 表示绝对的平均主义和绝对的低效率。
曲线表示效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变化的情况。
该图表明( )①在x 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方向变化②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效率会降低③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④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率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5.工资水平(W )是劳动者选择“工作”或“休闲”的关键因素。
若工资水平提高,劳动者最初会选择增加工作时间,以获得更多收入,此时,劳动力供给量(L )会增加;若工资水平继续提高,以至于劳动者认为休闲比收入增长更重要时,宁愿选择增加休闲而减少工作时间,致使劳动力供给量(L )反而减少。
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讲义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本单元与第二单元“谁来生产”的问题呼应,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
财富创造和财富分配构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两个基本方面。
财富分配包括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收入分配两个方面。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也是全书的重点之一。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共同决定的。
国家收入分配是以国家为主体的集中性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收入分配的两个方面,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税收则是国家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税收主要包括政府征税和公民纳税两个方面。
聚焦一降低基尼系数实现收入分配公平2017年7月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 821元,比2012年实际增长33.3%,年均实际增长7.4%,基尼系数三连降后小幅反弹,达到0.465。
基尼系数是判断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该系数介于0~1之间,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平均;反之,表明收入差距越大。
国际上通常把0.40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
2012~2015年,中国收入再分配后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74、0.473、0.469、0.462。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基尼系数及其变化情况?降低基尼系数、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就是要实现平均分配吗?聚焦二关注财政收支发挥财政巨大作用2017年8月12日,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1~7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0 762亿元,同比增长10%。
其中,税收收入94 503亿元,同比增长11.2%;非税收入16 259亿元,同比增长3.4%。
1~7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6 979亿元,同比增长14.5%。
从主要支出项目情况看:教育支出17 088亿元,增长15.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6 127亿元,增长23.5%;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9 387亿元,增长16.7%;住房保障支出3 564亿元,增长3.6%。
2020届高考政治精选考点专项突破 第07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必修一)(含解析)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单项选择题1.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决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槺”的现象。
从制度上杜绝这种现象,要求()①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④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努力推动收入差距的消除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答案】B【解析】②③:坚持共享发展,决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槺”的现象。
从制度上杜绝这种现象,要求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努力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缩小收入差距。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②③符合题意。
①: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不能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①与题意不符。
④: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努力推动收入差距缩小而不是消除,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2.下面是2019年6月我国Z市某居民年收入情况一览表:内容工资收入利息收入国债收入股票收益创业收入比例(%) 40 14 7 10 29 上述表格表明()A.该居民取得收入的方式主要是按劳分配B.在该居民年收入中财产性收入占到一半C.该居民获得收入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D.经济发展使居民的消费水平得到提高【答案】C【解析】表格中的工资收入不一定属于按劳分配,无法体现出收入方式主要是按劳分配,排除A。
从该居民的收入构成看,其财产性收入占比31%,B与事实不符。
材料揭示的是该市民收入构成情况,没有体现消费水平,排除D。
通过收入的构成情况,可以看出该居民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收入,C符合题意。
3.新个税法拟于2019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根据新修订的个税法,今后计算个税应纳税所得额,在5 000元基本减除费用扣除和“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外,还可享受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住房租金,以及赡养老人等专项附加扣除。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七课_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1.基本内容:P59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 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 得。
存在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国有企业员工凭借股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资本 要素分配,B 项正确;按需分配是将来共产主义社会 的分配方式,不属于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排除; 按劳分配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 C 项;按效益分配也不 属于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排除 D 项。故本题 答案选 B 项。
答案:B
答案:A
2.继 2017 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告了 27 份股权激 励计划达到历年的峰值之后,2018 年截至 12 月 14 日, 共有 33 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告了股权激励计划,创下历 年新高。国有企业员工凭借股权获得的收入属于 ()
A .按需分配 B .按要素分配 C .按劳分配 D .按效益分配
[即时应用]
1.某农民把承包的 4 亩地入股流转给某民营农业科技
有限公司,他每年除保底租金外,还领到 15% 的分红。
该农民的收入( )
①属于按要素分配 ②受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
③属于按劳分配 ④受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解析:某农民以入股的方式流转给某民营农业科技 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的股东,入股分红,这是属于按 生产要素参与的分配,①符合题意;股东入股获得的收 益受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②符合题意;按劳分配是在 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③不符合题意;材料中股民 的收入受公司经营状况影响,没有涉及股票价格的波 动,④不符合题意。答案选A。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1课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解析】D。本题考查按劳分配的原因、形式的相关知识。 我国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们劳动的性质 和特点决定了要实行按劳分配。故 D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 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B、C 两项说 法也错误。只有在公有制经济内部的工资收 入才是按劳分配,
知识点 1 按劳分配为主体
1.我国的分配制度 (1)是什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原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2.按劳分配 (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 劳分配。
[答案]A
4.老马一家三口 2012 年 3 月份的收入共 12 758 元。老马
在国有企业工作,工资收入 3500 元;妻子在集体企业工作,工
资收入 1400 元;儿子在外资企业工作,工资收入 5800 元,股
租收入 528 元。老马一家 3 月份的非劳动收入有( )
票收入A1.20012元0,0 为元企业提供商品B信.息收10入730300元元。另外还有房
按管理要素分配 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方式
2.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1)原因: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还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 (2)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
分配的制度。 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学案(含答案)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案(含答案)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学案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课标要求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知识梳理1生产与分配的关系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1含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试判断公有制领域的分配方式都是按劳分配。
提示。
公有制领域还可以存在其他分配方式,如按要素分配。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意义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地位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试判断按劳分配为主体就是个人收入分配来源中按劳分配的部分占较大比重。
提示。
按劳分配在我国的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而不是在个人的收入分配来源中占主体地位。
重点突破全面理解按劳分配的形式和表现所有制角度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当中,但并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都是按劳分配,如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劳动收入角度并非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只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才是按劳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劳动报酬形式尽管按劳分配是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但在不同的企业里并非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是同其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密切相关的主要表现形式按劳分配主要表现形式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中工作人员及公有制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考试试题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选择题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居于主体地位。
下列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是()。
①张某在私营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②王某承包工程获得的收入③李某在国有企业中获得的奖金收入④孙某在国有企业的工资收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私营企业中的工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排除①。
承包工程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排除②。
③④都属于公有制经济中通过劳动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的范畴,故答案为C。
答案 C2.在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也会有所差别。
这是因为()。
A.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使企业中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B.按劳分配的实现与企业的效益是联系在一起的C.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企业的利益是联系在一起的D.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联系在一起的解析由于各企业效益不同,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也会有所差别。
A、D不符合题意,C错误,按劳分配与企业利益无直接联系。
答案 B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劳动所得的是()。
A.某民营企业技术工人获得了5000元的红包B.个体户张女士一个月获得了6000元的利润C.王老师在银行领了400元的存款利息D.公务员小李发了1500元的工资解析民营企业技术工人的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个体户张女士的利润属于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公务员小李的工资属于按劳分配收入,这些都属于劳动所得。
王老师的存款利息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4.李某大学毕业后到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年薪4万元,岗位津贴1万元;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搞一些技术发明,一年的技术转让所得为2万元,期间炒股获得收益2万元。
其中,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分别为()。
A.5万元、4万元B.4万元、5万元C.5万元、2万元D.4万元、4万元解析国有企业的工资和津贴属于按劳分配,故按劳分配为4+1=5万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课前预习案[展示考点](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一.填空:(一)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是什么:。
(2)为什么: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必然实行的分配制度。
②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坚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
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按劳分配为主体:①是什么(内容和基本要求):按劳分配是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种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如公有制企业中的工资、奖金、津贴等)注意:按劳分配不等于按劳动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适用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存在为前提。
而按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要素)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普遍实行,它存在于我国的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意味着劳动者只是受雇于企业主,他们只能作为劳动要素的提供者参与生产要素分配。
两种收入所体现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不同。
②现阶段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A: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B:意义: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②激励劳动者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按劳分配是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的社会地位。
C: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按生产要素分配①含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分配。
②内容: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外资企业中工人的工资等。
按资本要素:私营外资企业中投资者获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股息、债券收入等③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对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但如果调控不当则会导致收入差距拉大)注意区分: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合法的劳动收入包括:,,。
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包括:。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1、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①是什么: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的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收入分配公平与有着本质的区别。
★②为什么:第一、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第二、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第三、注重公平,有利于缩小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更好的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③怎么做:(蛋糕做大,蛋糕分好)第一、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是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坚持和完善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保证。
第三、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第四、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举措。
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
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注意理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第五、扩大就业,进一步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第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和城市弱势群体的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第七: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特别要发挥财政、税收在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方面的作用。
2、兼顾效率与公平:(1)效率:是指经济生活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的程度。
效率的提高意味着。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即存在一致性又存在矛盾。
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一方面,。
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可能。
另一方面,。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②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着矛盾。
(3)怎样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发展经济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自主构建本部分知识体系:三.困惑(把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写下来):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课堂学习案课标考纲规定:(1)消费及其类型: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心理;消费行为(3)生产与消费: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江苏· 102013天津卷学习过程【旧知复习巩固】【师生共建知识网络】【辨析易混易错】1、按劳分配就是劳动收入,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收入。
2、工资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
凡是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分配就是按劳分配。
4、凡是工资收入都是初次分配。
凡税收都是再分配。
5、在我国兼顾公平就要消除收入差距。
6、按劳分配所得、个体劳动者劳动所得、按劳动要素分配所得都属于劳动收入。
7、劳动收入都是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是非合法的。
8、初次分配重效率,再分配重公平。
9、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意味着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提高。
10、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原则,其他分配方式体现了效率原则。
11、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
【重点问题探究】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某村有30亩河滩地,因常发洪水被各承包农户摞荒。
村委会协调将其转包给一养蟹人,农户获得每亩100元补偿款。
养蟹人每年净收益8万元。
合同到期后,农户见有利可图要求收回土地,单农户无养蟹技术,好处无从实现。
经村委会协调,养蟹人每年每亩再补偿100元。
养蟹人之所以让步续约,是因为若不承包,收益为零,现每年只是减少收益3000元。
一年后,农户获得更多的土地补偿并参与蟹场生产,收入增加。
养蟹人与农户关系改善,经营成本下降,且蟹的消费量上升,养蟹人净收益反而增加了1000元。
材料3:我国政府2008年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民生的分量越来越重。
例如,在4万亿元政府投资计划中,2800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400亿元用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3700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1)结合材料1说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7分)(2)材料2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3)根据以上材料,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角度为扩大内需提出你的建议。
(7分)课后巩固案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0·山东·17·中档·4分)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社会更加公正和谐。
”对人民生活的“更有尊严”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公民权益的保障更加完善②社会利益的分配更加公平③公民义务的履行更加全面④政府权力的行使更加规范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2.(2010·山东·18·中档·4分)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为了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我们应A 初次分配中解决好效率问题,再分配中解决好公平问题B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格局C 统筹城乡发展,将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农村工作上来D 发挥市场在收入分配中的基础作用,合理拉开收人差距3.(2011·山东·17·中档·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实现更高增幅”是山东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①提高经济效率,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③实行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提高农民收入④增加货币发行量,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4.(2011·高考江苏卷·10·中档·4)图2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横轴x代表收入差距,纵轴 y代表效率,原点O表示绝对的平均主义和绝对的低效率。
曲线表示效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变化的情况。
该图表明①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方向变化②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效率会降低③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④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率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②④5.有人用拆字法解读“幸福”二字:“幸”字是由土和¥(钱)构成,“福”字包含了农、口、田。
这样看来,“幸福”是指一个温馨和睦的家,有房住、有田耕、有钱花。
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看,要提升人民的幸福程度,应该()①大力增加财政收入②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③满足居民合理住房要求④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6.下列一组图片(图10)表达的共同主题是()图10A 兼顾效率与公平B 统筹区域发展C 统筹城乡发展D 坚持共同富裕7.某科技企业出对科技人员支付工资外,还采取科技成果入股的激励方式,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这说明()①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②分配关系的调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③科技人员的脑力劳动能创造更大的价值④科技人员的收入取决于科技成果的实用价值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③④8.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