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音乐教案[001]

合集下载

中国通俗音乐教案

中国通俗音乐教案

中国通俗音乐教案中国通俗音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能够分辨不同类型的中国通俗音乐。

3. 能够欣赏并分析中国通俗音乐代表作品。

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一、中国通俗音乐概述1. 中国通俗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中国通俗音乐的分类和特点。

二、中国通俗音乐代表作品欣赏1. 经典的中国通俗音乐代表作品。

2. 分析作品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

三、学生自主创作小作品1. 学生自行组队,选择一种中国通俗音乐类型。

2. 学生按照所选类型自主创作一首简单的中国通俗音乐作品。

3. 分享和演示创作成果。

教学过程:一、学生对中国通俗音乐的了解(2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通俗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中国通俗音乐的分类和特点。

二、中国通俗音乐代表作品欣赏(30分钟)1. 教师播放几首经典的中国通俗音乐代表作品。

2. 学生欣赏并记录自己的感受。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

三、学生自主创作小作品(40分钟)1. 学生自行组队,选择一种中国通俗音乐类型(如流行音乐、摇滚乐等)。

2. 学生班内分享和讨论自己喜欢的中国通俗音乐代表作品。

3. 学生按照所选类型自主创作一首简单的中国通俗音乐作品。

4. 学生演示创作成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四、总结和评价(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创作成果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和表达。

教学方法:1. 听觉欣赏法: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和欣赏中国通俗音乐。

2.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中国通俗音乐的分类和特点,促进学生彼此交流和合作。

3. 自主创作法:鼓励学生自主创作一首简单的中国通俗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音乐播放器和扬声器:用于播放音乐作品。

2. 纸笔和录音设备:用于学生的讨论和创作过程。

教学评估:1. 学生对中国通俗音乐起源和发展历史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不同类型中国通俗音乐的分类和特点的准确性。

高中音乐《中国通俗音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中国通俗音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意识,喜爱民族化发展的通俗歌曲。

2、通过讨论、交流、评价、演唱等活动欣赏本课的音乐作品,体验歌曲的情感和韵味。

3、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并能列举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通俗歌曲的发展历程,热爱中国民族化发展的通俗歌曲。

教学难点在欣赏探究中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正确认识只有具有华夏精髓民族特征的通俗歌曲才是具有永恒价值和世界性的,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播放一首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歌曲《我相信》,学生跟着唱。

听后问:这首歌曲是什么类型的歌曲?艺术歌曲还是通俗歌曲?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课题。

二、教学过程(一)通俗歌曲定义:通俗歌曲亦称流行歌曲,是指通俗易懂、流畅易记、贴近生活、便于流传的大众化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为大家所喜闻乐见的歌曲。

(二)中国通俗歌曲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至今下面,我们详细地了解中国通俗歌曲各阶段的发展情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前(萌芽阶段)黎锦晖——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1927 年,黎锦晖先生创作的《毛毛雨》标志着中国通俗歌曲的诞生,也被公认为是中国第一首通俗歌曲。

欣赏两段不同演唱风格的《毛毛雨》,你认为哪一段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分别播放《毛毛雨》音频,学生对比聆听并回答。

总结这个时期的通俗歌曲特点:题材狭窄、情调萎靡、演唱矫揉造作,随着歌舞表演和有声电影的放映而广泛流传。

这时期代表作品:《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春天里》周旋演唱的《天涯歌女》、《四季歌》等。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为什么说这个时期是低落时期呢?同学们想一想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学生回答。

这时候社会上流行的是群众歌曲和革命样板戏。

即使在这种形式下,依然出现了少数旋律优美、富有朝气的优秀作品,如《青年友谊圆舞曲》、《九九艳阳天》。

《九九艳阳天》简介:电影《柳堡的故事》中的插曲,创作于1957 年。

中国通俗音乐的教案

中国通俗音乐的教案

中国通俗音乐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四章第三节“中国通俗音乐概览”,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通俗音乐的定义、发展历程、代表作品及演唱特点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理解通俗音乐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2. 培养学生对通俗音乐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3. 引导学生通过通俗音乐,了解我国历史、文化、民俗等,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演唱特点及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通俗音乐的定义、代表作品及音乐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音乐鉴赏》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播放周杰伦的《青花瓷》,引导学生感受通俗音乐的魅力。

(2)提问:这首歌属于哪种类型的音乐?它与古典音乐有什么区别?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通俗音乐的定义、发展历程、代表作品。

(2)分析通俗音乐的演唱特点及鉴赏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1)播放邓紫棋的《泡沫》,引导学生从歌词、旋律、演唱等方面进行鉴赏。

(2)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泡沫》这首歌会受到大众的喜爱?4. 例题讲解(10分钟)(1)出示例题:分析《泡沫》这首歌的歌词、旋律、演唱特点。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5. 随堂练习(10分钟)(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通俗音乐的价值和鉴赏方法。

六、板书设计1. 中国通俗音乐定义:……发展历程:……代表作品:……2. 通俗音乐的演唱特点及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作品1:《平凡之路》作品2:《岁月神偷》2.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中国通俗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时间分配上,可以适当增加学生讨论、互动的环节,提高课堂氛围。

中国通俗音乐教案

中国通俗音乐教案

中国通俗音乐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通俗音乐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历史、特点和发展;2. 培养学生对中国通俗音乐的欣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创造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国通俗音乐的历史与特点;2. 学习和演唱中国通俗音乐的曲目;3. 创作和表达个人对中国通俗音乐的理解。

教学准备:1. 音乐播放设备;2. 中国通俗音乐的录音或视频资源;3. 学生乐器(如吉他、键盘等);4. 课堂展示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中国通俗音乐的概念,并与传统音乐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其区别;2. 播放一段中国通俗音乐,引发学生对其的兴趣,并让他们谈论自己的感受。

探究(2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中国通俗音乐的历史发展,包括不同时期的代表性音乐人物和作品;2.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时期或音乐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发现;3. 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中国通俗音乐,如摇滚、流行、民谣等,并让学生分析其特点。

实践(30分钟):1. 学生分组,选择一首中国通俗音乐的曲目进行学习和演唱;2. 指导学生使用乐器伴奏,并鼓励他们进行个人或小组的创作;3. 学生进行排练,并在课堂末尾进行演示。

总结(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演唱和创作成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强调中国通俗音乐的重要性和价值;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欣赏和探索中国通俗音乐。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并研究其他中国通俗音乐的曲目,并进行演唱或创作;2.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音乐节,拓宽他们对中国通俗音乐的了解和体验;3. 鼓励学生使用多媒体工具制作关于中国通俗音乐的展示或报告。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的小组研究和分享;3. 学生的演唱和创作成果;4. 学生对中国通俗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案扩展:1. 将中国通俗音乐与其他文化的流行音乐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2. 组织学生进行中国通俗音乐的创作比赛,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3. 引导学生分析中国通俗音乐的歌词和主题,探讨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中国通俗音乐教案

中国通俗音乐教案

中国通俗音乐教案课题:中国通俗音乐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2.学习中国通俗音乐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3.提高学生对中国通俗音乐的欣赏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2.学习中国通俗音乐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3.提高学生对中国通俗音乐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流行音乐的比较。

2.学生对中国通俗音乐的欣赏和理解。

教学准备:1.音乐播放设备。

2.老师准备的中国通俗音乐录音或视频。

3.学生手册或教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老师介绍中国通俗音乐的概念和特点,并向学生提问他们对通俗音乐的理解。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老师简要介绍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史,如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流行音乐风格。

2.老师讲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基本节奏和旋律特点,如流行曲调、明快欢快的旋律等。

三、音乐欣赏与分析(30分钟)1.老师播放一段中国通俗音乐,让学生先自由欣赏,并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讨论这首歌曲的风格、表现力等方面的特点。

四、合作演唱(3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中国通俗歌曲,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合作演唱。

2.老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协助学生进行歌曲的编排和表演。

五、总结(10分钟)1.学生展示他们的演唱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2.老师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并和学生共同反思这堂课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拓展活动:1.学生可以在课后自己对其他中国通俗音乐进行欣赏,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2.学生可以找到一些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视频,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和中国通俗音乐的异同之处。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并通过欣赏和演唱活动进一步加深对该音乐形式的理解和喜爱程度。

教师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的案例和实例,以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中国通俗音乐(教案)2006[1][1].05

中国通俗音乐(教案)2006[1][1].05

课题:中国通俗音乐课型:欣赏课教学目标:1.能认真聆听本课的作品,并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评价、演唱等活动。

2.了解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简要经历,及其每个发展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能对众多通俗音乐作品进行价值判断并且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4.能演唱几首通俗音乐,体验歌曲的情感和韵味。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关注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学法指导:灵活导入——情景创设——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集体讨论——归纳分析——理论升华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一、组织教学:1.播放一首最新流行的优秀通俗音乐,营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

2.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二、导入:1.老师提问:同学们最喜欢的音乐是什么?在你们心目中哪些音乐是通俗音乐?2.学生讨论,并列举自己心目中的通俗音乐。

3.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进行评论,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探究。

4.进一步提问:到底什么是通俗音乐呢?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下面的环节。

三、新课教学(一)改革开放以前的通俗音乐1.通俗音乐在中国的开始出现可追溯到20世纪20—30年代,在较为繁华的大城市,如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地的市民阶层中,通俗音乐随着歌舞表演和有声电影的放映而广为流传。

如:《春天里》《四季歌》《天涯歌女》等。

2.播放电影<<马路天使》的主题歌《春天里》3.播放音乐《青年友谊圆舞曲》,提出问题:此乐曲有什么特点?它是不是通俗音乐?4.学生讨论、回答,进一步引出轻音乐也是通俗音乐的一部分。

师小结:当时通俗音乐的概念曾一度被轻音乐所取代。

5.欣赏《九九艳阳天》片断,讨论它是不是通俗音乐?师小结:在当时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这首优美的歌曲被戴上“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帽子,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间,通俗音乐基本上在中国大陆销声匿迹。

提问:通俗音乐有什么特点?师生总结出通俗音乐的概念和特征。

通俗音乐:通俗易懂,易学易唱,大众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包括流行歌曲和轻音乐。

高中音乐《中国通俗音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中国通俗音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中国通俗音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中国通俗音乐》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自己讲述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简要历程,以及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2.能认真聆听本节课的作品,并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演唱等活动。

3.能对众多通俗音乐作品进行价值判断,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学习重点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关注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三、学习难点单一作品的分析(音乐鉴赏方法)四、教学过程设计将中国通俗音乐发展分为四个历程。

1.【设计环节】第一个历程: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这一部分采用视听的方法,安排欣赏一首电影《十字街头》中的插曲《春天里》,并教唱这首歌曲的片段。

简单了解黎锦晖的人物介绍及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设置一个问题:中国通俗音乐在这一时期后进入了低落时期的原因。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对80 年前的音乐几乎没有接触过,所以单纯的听音乐是不能吸引他们的,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学生就会很自然的被带入到那个年代的音乐中,对学生理解那一时期的音乐也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问题的设置,能帮助学生了解音乐与历史的关系。

2【. 设计环节】第二个历程:新中国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

欣赏轻音乐作品《青春友谊圆舞曲》。

在听音乐的同时,学生思考问题:分析这首音乐的节奏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感情。

教师讲解圆舞曲的相关知识,带学生体验圆舞曲的律动感。

教师提问:这一时期的通俗音乐为什么被轻音乐所取代。

【设计意图】分析圆舞曲的节奏特点,为了让学生了解圆舞曲能自然而然让人产生律动感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神奇之处的兴趣。

教师演唱《九九艳阳天》的片段,从歌词表达的意思上说起,由于“大跃进”、“文革”等历史原因,类似于表达爱情的音乐被称为“小资产阶级情调”,所以这类音乐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这样设置是为了强调音乐的时代性。

3. 【设计环节】第三个历程:20 世纪80 年代的通俗音乐。

这一时期,港台音乐、西北地区音乐还有摇滚等各种类型的音乐共同推动了通俗音乐的发展。

中国通俗音乐教案

中国通俗音乐教案

中国通俗音乐-教案第一章:中国通俗音乐概述1.1 通俗音乐的定义与特点1.2 中国通俗音乐的历史发展1.3 中国通俗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4 中国通俗音乐的社会影响与价值第二章: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2.1 20世纪50-70年代的流行音乐2.2 80年代的中国流行音乐复兴2.3 90年代至今的流行音乐多元化2.4 中国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第三章:华语流行歌手与歌曲解析3.1 华语流行歌手的代表作品及风格3.2 歌曲的歌词特点与音乐风格3.3 歌曲的演唱技巧与表演风格3.4 华语流行音乐的传播与影响力第四章:中国摇滚音乐的发展4.1 中国摇滚音乐的起源与特点4.2 中国摇滚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4.3 中国摇滚音乐的舞台表演风格4.4 中国摇滚音乐的社会意义与影响第五章:中国民谣音乐的魅力5.1 中国民谣音乐的历史发展与特点5.2 中国民谣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5.3 中国民谣音乐的演唱技巧与风格5.4 中国民谣音乐的社会意义与影响第六章:中国说唱音乐的魅力6.1 中国说唱音乐的起源与发展6.2 中国说唱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6.3 中国说唱音乐的表演形式与技巧6.4 中国说唱音乐的社会影响与文化意义第七章:中国电子音乐的探索7.1 中国电子音乐的起源与特点7.2 中国电子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7.3 中国电子音乐的制作技术与风格7.4 中国电子音乐的市场发展及影响力第八章:中国乡村音乐的特色8.1 中国乡村音乐的起源与发展8.2 中国乡村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8.3 中国乡村音乐的演唱技巧与风格8.4 中国乡村音乐的社会意义与影响第九章:中国区域性通俗音乐特色9.1 华北地区通俗音乐特色9.2 东北地区通俗音乐特色9.3 华东地区通俗音乐特色9.4 华南地区通俗音乐特色9.5 西南地区通俗音乐特色第十章:中国通俗音乐的融合与发展10.1 中西音乐融合的案例与影响10.2 传统与现代音乐融合的实践与成果10.3 跨界合作与创新对中国通俗音乐的影响10.4 中国通俗音乐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第十一章:中国通俗音乐与流行文化11.1 中国通俗音乐与流行文化的相互作用11.2 音乐电视与流行音乐的结合11.3 网络音乐平台对中国通俗音乐的影响11.4 中国通俗音乐的国际传播与影响力第十二章:音乐选秀节目与通俗音乐新人12.1 音乐选秀节目的兴起与发展12.2 选秀节目对中国通俗音乐的影响12.3 选秀出身的通俗音乐新人及其作品12.4 音乐选秀节目的未来趋势与挑战第十三章:中国通俗音乐的版权保护13.1 音乐版权保护的现状与问题13.2 音乐版权保护对中国通俗音乐的影响13.3 数字时代下的音乐版权保护策略13.4 音乐版权保护的案例分析与讨论第十四章:中国通俗音乐教育与传承14.1 中国通俗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发展14.2 通俗音乐教育对中国通俗音乐的影响14.3 通俗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14.4 中国通俗音乐传承与创新的教学实践第十五章:中国通俗音乐的未来展望15.1 新技术与新媒体对中国通俗音乐的影响15.2 跨界合作与创新对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15.3 中国通俗音乐的国际化与本土化15.4 面对未来,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策略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通俗音乐的历史发展、音乐类型、音乐家与作品、音乐与社会文化以及音乐教育等多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通俗音乐
授课人:雷州市第二中学刘福仁
【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第七单元《中国通俗音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其相关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2.对不同时期的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特点有所了解,并能举出不同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流行作品
3.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意识,喜爱民族化发展的通俗音乐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较好掌握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主线历程,热爱中国民族化发展的通俗音乐。

【教学方法】
通过老师的积极引导,语言诱导,让学生在这课堂中轻松有条理地认识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并能更进一步理解中国流行音乐
【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音乐影视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老师分别用三种唱法(美声、民族、通俗)演唱三首歌曲。

①《多情的土地》,艺术歌曲,美声唱法)
②《小河淌水》(民歌,民族唱法)
③《春天里》(通俗歌曲,通俗唱法)
2.老师小结导入课题
对同学们而言,最为熟悉和喜欢的是用通俗唱法演唱的通俗歌曲。

这节课我想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我国通俗歌曲的艺术殿堂,共同去感受它的魅力。

(揭示课题)
二、通俗音乐的概念及特点
1.什么是通俗音乐?
展示:通俗音乐属于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
旋律清晰易懂,易于学唱
传播范围深远,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即兴性
有鲜明的时代性的歌曲。

2.通俗歌曲的主要特点?
展示:A、流行性:由于好听易唱,贴近生活,不断翻新,深受不同层次听众的欢迎
B、情感性:反映了对社会与生活的思考,对情感与人性的赞美,容易引起人们的
三、我国通俗歌曲的几个发展时期
1.30年代末40年代初:
中国流行音乐的源头在哪呢?
1927年,著名音乐家黎锦辉先生创作〈〈毛毛雨〉〉标志着中国通俗音乐歌曲的诞生。

黎锦辉先生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的“鼻祖”。

这时期的佳作还有贺渌汀的〈〈春天里〉〉〈〈四季歌〉〉〈〈天涯歌女〉〉,聂耳的〈〈告别南洋〉〉〈〈梅娘曲〉〉,任光的〈〈渔光曲〉〉代表人物有:周旋。

[互动]哼唱其中的作品,学生对最初流行歌曲的认识程度
[放课件]〈〈春天里〉〉学生可跟着影音资料看着曲谱轻声哼唱
时代背景及其特点:20世纪20年代---30年代,
在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出现娱乐性的歌舞和影视音乐。

特点:轻松活泼,歌词通俗易懂,琅琅上口.
2.新中国成立——70年代末: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通俗音乐的概念一度被轻音乐所取代。

1955年天戈创作的〈〈青年友谊圆舞曲〉〉是一首影响较大的优秀作品,旋律轻快,活泼,加上三拍子的圆舞曲律动,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注:附带介绍轻音乐60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是当时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一批优秀抒情的歌曲被戴上“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帽子,受到公开的批评,在此后二十多年间,中国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
社,三年自然灾害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通俗音乐基本上销声匿迹,期间代表作品有电影〈〈柳堡的故事〉〉中的插曲〈〈九九艳阳天〉〉注:收集更多的这时期的代表作品[放影音资料]〈〈九九艳阳天〉〉
1949年新中国成立——70年代末:强调阶级斗争,通俗音乐处于空白状态3.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
黎锦辉先生音乐在当时渲染了一种萎靡颓废的情调,但他的音乐民族化的创作方向很好的在台湾,香港继承和发展,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一些新的文化理念和思潮一涌而进,音乐领域人们疲倦了“强,硬,响,快”的风格,很容易或者说一股脑儿就接受了港台音乐的“清新,温和,优美,流畅”和“软绵,颓废,情爱,小资”等音调和思潮,使大陆音乐在一段时间里音乐创作和演唱风格都一味地模仿,港台艺人也首次在中国大陆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最具代表的有张敏明〈〈我的中国心〉〉奚秀兰〈〈阿里山的姑娘〉〉。

这一时期题材健康,旋律清新的优秀作品有〈〈乡恋〉〉〈〈乡间小路〉〉。

[放影音资料]〈〈乡恋〉〉
时代背景及其特点:表现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期影视音乐盛行。

这是一个通俗音乐停滞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

在那个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像《九九艳阳天》这样优美的歌曲被冠以“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帽子加以批判。

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是人人会唱的群众歌曲和样板戏。

特点:旋律优美抒情,贴近时代生活。

四、互动地带:
你如何看待当今的通俗音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通俗歌曲的概念及特点,也欣赏了我国各个时期的通俗歌曲,在了解我国通俗歌曲的特点的同时,也充分的领略了其魅力,对通俗音乐的学习接受,多一分理智,少一分盲目。

选择健康的音乐,快乐我们的人生!
回顾我们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已走过了坎坎坷坷80年的风雨历程,其间,有一段时间手当时社会的客观影响,曾经一度迷茫,停止不前,甚至是空白,在寻觅自己创作方向的过程中,终于走向中国特色民族化发展的正确道路,通过今天这节课的了解,大家更应该正确认识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一定要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才是世界的,才是流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