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音乐 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通俗音乐教案

中国通俗音乐教案

中国通俗音乐教案中国通俗音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能够分辨不同类型的中国通俗音乐。

3. 能够欣赏并分析中国通俗音乐代表作品。

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一、中国通俗音乐概述1. 中国通俗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中国通俗音乐的分类和特点。

二、中国通俗音乐代表作品欣赏1. 经典的中国通俗音乐代表作品。

2. 分析作品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

三、学生自主创作小作品1. 学生自行组队,选择一种中国通俗音乐类型。

2. 学生按照所选类型自主创作一首简单的中国通俗音乐作品。

3. 分享和演示创作成果。

教学过程:一、学生对中国通俗音乐的了解(2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通俗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中国通俗音乐的分类和特点。

二、中国通俗音乐代表作品欣赏(30分钟)1. 教师播放几首经典的中国通俗音乐代表作品。

2. 学生欣赏并记录自己的感受。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

三、学生自主创作小作品(40分钟)1. 学生自行组队,选择一种中国通俗音乐类型(如流行音乐、摇滚乐等)。

2. 学生班内分享和讨论自己喜欢的中国通俗音乐代表作品。

3. 学生按照所选类型自主创作一首简单的中国通俗音乐作品。

4. 学生演示创作成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四、总结和评价(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创作成果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和表达。

教学方法:1. 听觉欣赏法: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和欣赏中国通俗音乐。

2.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中国通俗音乐的分类和特点,促进学生彼此交流和合作。

3. 自主创作法:鼓励学生自主创作一首简单的中国通俗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音乐播放器和扬声器:用于播放音乐作品。

2. 纸笔和录音设备:用于学生的讨论和创作过程。

教学评估:1. 学生对中国通俗音乐起源和发展历史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不同类型中国通俗音乐的分类和特点的准确性。

通俗音乐在中国教案(精选

通俗音乐在中国教案(精选

通俗音乐在中国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1. 通俗音乐的起源与发展2. 通俗音乐在中国音乐市场的发展3. 中国通俗音乐的特点与风格4. 经典通俗音乐作品欣赏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通俗音乐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音乐领域的地位与影响。

2. 培养学生对通俗音乐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通俗音乐的特点与风格,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通俗音乐在中国音乐市场的发展及其对中国音乐风格的影响。

教学重点:通俗音乐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中国通俗音乐的特点与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通俗音乐在中国》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流行通俗音乐视频,引发学生对通俗音乐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通俗音乐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中国音乐市场的发展。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通俗音乐作品,并简要介绍作品特点。

4. 例题讲解:分析《平凡之路》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及在中国音乐市场的地位。

a. 通俗音乐在中国音乐市场的发展特点;b. 中国通俗音乐的风格特点;c. 你最喜欢的通俗音乐作品及原因。

六、板书设计1. 通俗音乐的起源与发展2. 通俗音乐在中国音乐市场的发展3. 中国通俗音乐的特点与风格4. 经典通俗音乐作品欣赏:《平凡之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拓展了解其他通俗音乐作品,选择一首进行分析,包括创作背景、音乐风格等;b.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通俗音乐对你的影响。

2. 答案:b.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方式,使学生对中国通俗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通俗音乐发展动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培养音乐素养。

中国通俗音乐的教案

中国通俗音乐的教案

中国通俗音乐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四章第三节“中国通俗音乐概览”,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通俗音乐的定义、发展历程、代表作品及演唱特点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理解通俗音乐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2. 培养学生对通俗音乐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3. 引导学生通过通俗音乐,了解我国历史、文化、民俗等,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演唱特点及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通俗音乐的定义、代表作品及音乐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音乐鉴赏》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播放周杰伦的《青花瓷》,引导学生感受通俗音乐的魅力。

(2)提问:这首歌属于哪种类型的音乐?它与古典音乐有什么区别?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通俗音乐的定义、发展历程、代表作品。

(2)分析通俗音乐的演唱特点及鉴赏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1)播放邓紫棋的《泡沫》,引导学生从歌词、旋律、演唱等方面进行鉴赏。

(2)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泡沫》这首歌会受到大众的喜爱?4. 例题讲解(10分钟)(1)出示例题:分析《泡沫》这首歌的歌词、旋律、演唱特点。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5. 随堂练习(10分钟)(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通俗音乐的价值和鉴赏方法。

六、板书设计1. 中国通俗音乐定义:……发展历程:……代表作品:……2. 通俗音乐的演唱特点及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作品1:《平凡之路》作品2:《岁月神偷》2.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中国通俗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时间分配上,可以适当增加学生讨论、互动的环节,提高课堂氛围。

中国通俗音乐教案

中国通俗音乐教案

中国通俗音乐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通俗音乐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历史、特点和发展;2. 培养学生对中国通俗音乐的欣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创造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国通俗音乐的历史与特点;2. 学习和演唱中国通俗音乐的曲目;3. 创作和表达个人对中国通俗音乐的理解。

教学准备:1. 音乐播放设备;2. 中国通俗音乐的录音或视频资源;3. 学生乐器(如吉他、键盘等);4. 课堂展示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中国通俗音乐的概念,并与传统音乐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其区别;2. 播放一段中国通俗音乐,引发学生对其的兴趣,并让他们谈论自己的感受。

探究(2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中国通俗音乐的历史发展,包括不同时期的代表性音乐人物和作品;2.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时期或音乐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发现;3. 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中国通俗音乐,如摇滚、流行、民谣等,并让学生分析其特点。

实践(30分钟):1. 学生分组,选择一首中国通俗音乐的曲目进行学习和演唱;2. 指导学生使用乐器伴奏,并鼓励他们进行个人或小组的创作;3. 学生进行排练,并在课堂末尾进行演示。

总结(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演唱和创作成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强调中国通俗音乐的重要性和价值;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欣赏和探索中国通俗音乐。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并研究其他中国通俗音乐的曲目,并进行演唱或创作;2.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音乐节,拓宽他们对中国通俗音乐的了解和体验;3. 鼓励学生使用多媒体工具制作关于中国通俗音乐的展示或报告。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的小组研究和分享;3. 学生的演唱和创作成果;4. 学生对中国通俗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案扩展:1. 将中国通俗音乐与其他文化的流行音乐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2. 组织学生进行中国通俗音乐的创作比赛,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3. 引导学生分析中国通俗音乐的歌词和主题,探讨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中国通俗音乐教案

中国通俗音乐教案

中国通俗音乐教案课题:中国通俗音乐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2.学习中国通俗音乐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3.提高学生对中国通俗音乐的欣赏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2.学习中国通俗音乐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3.提高学生对中国通俗音乐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流行音乐的比较。

2.学生对中国通俗音乐的欣赏和理解。

教学准备:1.音乐播放设备。

2.老师准备的中国通俗音乐录音或视频。

3.学生手册或教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老师介绍中国通俗音乐的概念和特点,并向学生提问他们对通俗音乐的理解。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老师简要介绍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史,如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流行音乐风格。

2.老师讲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基本节奏和旋律特点,如流行曲调、明快欢快的旋律等。

三、音乐欣赏与分析(30分钟)1.老师播放一段中国通俗音乐,让学生先自由欣赏,并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讨论这首歌曲的风格、表现力等方面的特点。

四、合作演唱(3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中国通俗歌曲,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合作演唱。

2.老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协助学生进行歌曲的编排和表演。

五、总结(10分钟)1.学生展示他们的演唱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2.老师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并和学生共同反思这堂课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拓展活动:1.学生可以在课后自己对其他中国通俗音乐进行欣赏,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2.学生可以找到一些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视频,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和中国通俗音乐的异同之处。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并通过欣赏和演唱活动进一步加深对该音乐形式的理解和喜爱程度。

教师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的案例和实例,以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高中音乐《中国通俗音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中国通俗音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中国通俗音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中国通俗音乐》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自己讲述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简要历程,以及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2.能认真聆听本节课的作品,并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演唱等活动。

3.能对众多通俗音乐作品进行价值判断,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学习重点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关注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三、学习难点单一作品的分析(音乐鉴赏方法)四、教学过程设计将中国通俗音乐发展分为四个历程。

1.【设计环节】第一个历程: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这一部分采用视听的方法,安排欣赏一首电影《十字街头》中的插曲《春天里》,并教唱这首歌曲的片段。

简单了解黎锦晖的人物介绍及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设置一个问题:中国通俗音乐在这一时期后进入了低落时期的原因。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对80 年前的音乐几乎没有接触过,所以单纯的听音乐是不能吸引他们的,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学生就会很自然的被带入到那个年代的音乐中,对学生理解那一时期的音乐也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问题的设置,能帮助学生了解音乐与历史的关系。

2【. 设计环节】第二个历程:新中国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

欣赏轻音乐作品《青春友谊圆舞曲》。

在听音乐的同时,学生思考问题:分析这首音乐的节奏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感情。

教师讲解圆舞曲的相关知识,带学生体验圆舞曲的律动感。

教师提问:这一时期的通俗音乐为什么被轻音乐所取代。

【设计意图】分析圆舞曲的节奏特点,为了让学生了解圆舞曲能自然而然让人产生律动感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神奇之处的兴趣。

教师演唱《九九艳阳天》的片段,从歌词表达的意思上说起,由于“大跃进”、“文革”等历史原因,类似于表达爱情的音乐被称为“小资产阶级情调”,所以这类音乐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这样设置是为了强调音乐的时代性。

3. 【设计环节】第三个历程:20 世纪80 年代的通俗音乐。

这一时期,港台音乐、西北地区音乐还有摇滚等各种类型的音乐共同推动了通俗音乐的发展。

中国通俗音乐教案

中国通俗音乐教案

中国通俗音乐-教案第一章:中国通俗音乐概述1.1 通俗音乐的定义与特点1.2 中国通俗音乐的历史发展1.3 中国通俗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4 中国通俗音乐的社会影响与价值第二章: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2.1 20世纪50-70年代的流行音乐2.2 80年代的中国流行音乐复兴2.3 90年代至今的流行音乐多元化2.4 中国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第三章:华语流行歌手与歌曲解析3.1 华语流行歌手的代表作品及风格3.2 歌曲的歌词特点与音乐风格3.3 歌曲的演唱技巧与表演风格3.4 华语流行音乐的传播与影响力第四章:中国摇滚音乐的发展4.1 中国摇滚音乐的起源与特点4.2 中国摇滚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4.3 中国摇滚音乐的舞台表演风格4.4 中国摇滚音乐的社会意义与影响第五章:中国民谣音乐的魅力5.1 中国民谣音乐的历史发展与特点5.2 中国民谣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5.3 中国民谣音乐的演唱技巧与风格5.4 中国民谣音乐的社会意义与影响第六章:中国说唱音乐的魅力6.1 中国说唱音乐的起源与发展6.2 中国说唱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6.3 中国说唱音乐的表演形式与技巧6.4 中国说唱音乐的社会影响与文化意义第七章:中国电子音乐的探索7.1 中国电子音乐的起源与特点7.2 中国电子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7.3 中国电子音乐的制作技术与风格7.4 中国电子音乐的市场发展及影响力第八章:中国乡村音乐的特色8.1 中国乡村音乐的起源与发展8.2 中国乡村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8.3 中国乡村音乐的演唱技巧与风格8.4 中国乡村音乐的社会意义与影响第九章:中国区域性通俗音乐特色9.1 华北地区通俗音乐特色9.2 东北地区通俗音乐特色9.3 华东地区通俗音乐特色9.4 华南地区通俗音乐特色9.5 西南地区通俗音乐特色第十章:中国通俗音乐的融合与发展10.1 中西音乐融合的案例与影响10.2 传统与现代音乐融合的实践与成果10.3 跨界合作与创新对中国通俗音乐的影响10.4 中国通俗音乐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第十一章:中国通俗音乐与流行文化11.1 中国通俗音乐与流行文化的相互作用11.2 音乐电视与流行音乐的结合11.3 网络音乐平台对中国通俗音乐的影响11.4 中国通俗音乐的国际传播与影响力第十二章:音乐选秀节目与通俗音乐新人12.1 音乐选秀节目的兴起与发展12.2 选秀节目对中国通俗音乐的影响12.3 选秀出身的通俗音乐新人及其作品12.4 音乐选秀节目的未来趋势与挑战第十三章:中国通俗音乐的版权保护13.1 音乐版权保护的现状与问题13.2 音乐版权保护对中国通俗音乐的影响13.3 数字时代下的音乐版权保护策略13.4 音乐版权保护的案例分析与讨论第十四章:中国通俗音乐教育与传承14.1 中国通俗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发展14.2 通俗音乐教育对中国通俗音乐的影响14.3 通俗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14.4 中国通俗音乐传承与创新的教学实践第十五章:中国通俗音乐的未来展望15.1 新技术与新媒体对中国通俗音乐的影响15.2 跨界合作与创新对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15.3 中国通俗音乐的国际化与本土化15.4 面对未来,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策略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通俗音乐的历史发展、音乐类型、音乐家与作品、音乐与社会文化以及音乐教育等多个方面。

通俗音乐在中国教案

通俗音乐在中国教案

通俗音乐在中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通俗音乐在中国的起源、发展和现状。

2.分析通俗音乐在中国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其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培养学生对通俗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二、教学内容1.通俗音乐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2.通俗音乐各个时期的特点3.通俗音乐与时代背景的关系4.通俗音乐的欣赏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通俗音乐在中国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通俗音乐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以及如何欣赏通俗音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通俗音乐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音乐知识,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通俗音乐吗?它在中国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2.讲解通俗音乐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1)通俗音乐的起源:20世纪初,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通俗音乐在中国逐渐兴起。

(2)通俗音乐的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通俗音乐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通俗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互动环节(1)让学生举例说明通俗音乐的特点。

第二课时:通俗音乐各个时期的特点1.讲解通俗音乐各个时期的特点(1)20世纪30-40年代:以爵士乐、摇滚乐等为主,表现出较强的西方音乐特点。

(2)20世纪50-60年代:以民间歌曲、革命歌曲为主,强调政治性和革命性。

(3)20世纪70-80年代:以流行歌曲、摇滚乐为主,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4)20世纪90年代至今:以流行歌曲、电子音乐为主,更加注重个性化表达。

2.互动环节(1)让学生举例说明各个时期通俗音乐的特点。

第三课时:通俗音乐与时代背景的关系1.讲解通俗音乐与时代背景的关系(1)通俗音乐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风貌和审美需求。

(2)通俗音乐在各个时期的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2.互动环节(1)让学生举例说明通俗音乐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第四课时:通俗音乐的欣赏方法1.讲解通俗音乐的欣赏方法(1)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中国通俗音乐
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其相关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

2.对不同时期的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特点有所了解,并能举出不同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流行作品。

3.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意识,喜爱民族化发展的通俗音乐。

教学重点:能够较好掌握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主线历程,热爱中国民族化发展的通俗音乐。

教学难点:在欣赏探究中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正确认识通俗音乐的发展一定要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才是世界的,才
是流行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放影音资料《天堂》)
相信同学们对这首歌曲耳熟能详,是由蒙古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天堂》。

那么同学们最喜欢在音乐课上唱什么类型的歌曲呢?——流行歌曲今天老师有幸和大家共同来探寻一个话题:中国通俗音乐及其发展历程
同学们光喜欢唱流行歌曲,那你们又是否知道:
1、流行歌曲的正确定义
2、流行歌曲是什么时候在中国才有的呢?
3、中国最初的流行歌曲的“鼻祖”是谁,其音乐作品的特点怎样?
4、它是怎么一步步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的呢?
在今天这节课里,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带着这些问题,一一找寻答案。

二、新课教学:
通俗音乐又称流行音乐,它是指自身朴素简洁的音乐语言,流畅易记的旋律,活泼而富有特点的节奏以及更加贴近生活的情景和感受,为大家所喜闻乐见的乐器曲和歌曲。

这是用文字对流行音乐的概述,在今天这节课里,我们着重欣赏找寻的是流行歌曲的发展历程。

同学们都知道不同地域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中华民族的音乐艺术也是一样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那么探究为同学们所喜爱的通俗音乐的民族发展是我们今天了解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一条主动脉,下面我们就以时间年代为线索以作品民族化发展为创作元素,对中国流行音乐作详细的追根寻底。

(一)30年代末40年代初:
中国流行音乐的源头在哪呢?
1927年,著名音乐家黎锦辉先生创作《毛毛雨》标志着中国通俗音乐歌曲的诞生。

黎锦辉先生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的“鼻祖”。

这时期的佳作还有贺渌汀的《春天里》《四季歌》《天涯歌女》,聂耳的《告别南洋》《梅娘曲》,任光的《渔光曲》代表人物有:周旋。

(互动)哼唱其中的作品,学生对最初流行歌曲的认识程度
播放《春天里》,学生可跟着影音资料看着曲谱轻声哼唱
时代背景及其特点:三四十年代的中国通俗歌曲起步并不健康,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通俗歌曲,走上了一条远离时代的畸形道路,总体说早期中国通俗歌曲作品题材狭窄,情调萎靡,趣味平庸,演唱矫揉造作,打上了浓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烙印,随着抗日救亡的时代要求和救亡歌曲的兴起,当时的通俗歌曲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新中国成立——70年代末: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通俗音乐的概念一度被轻音乐所取代。

1955年天戈创作的《青年友谊圆舞曲》是一首影响较大的优秀作品,旋律轻快,活泼,加上三拍子的圆舞曲律动,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注:附带介绍轻音乐
60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是当时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一批优秀抒情的歌曲被戴上“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帽子,受到公开的批评,在此后二十多年间,中国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通俗音乐基本上销声匿迹,期间代表作品有电影《柳堡的故事》中的插曲《九九艳阳天》
(注:收集更多的这时期的代表作品)
播放《九九艳阳天》
总结:1949年新中国成立——70年代末:强调阶级斗争,通俗音乐处于空白状态。

(三)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
黎锦辉先生音乐在当时渲染了一种萎靡颓废的情调,但他的音乐民族化的创作方向很好的在台湾,香港继承和发展,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一些新的文化理念和思潮一涌而进,音乐领域人们疲倦了“强,硬,响,快”的风格,很容易或者说一股脑儿就接受了港台音乐的“清新,温和,优美,流畅”和“软绵,颓废,情爱,小资”等音调和思潮,使大陆音乐在一段时间里音乐创作和演唱风格都一味地模仿,港台艺人也首次在中国大陆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最具代表的有张敏明《我的中国心》奚秀兰《阿里山的姑娘》。

这一时期题材健康,旋律清新的优秀作品有《乡恋》《乡间小路》。

设问:你还知道这时期还有哪些家喻户晓的流行作品及其人物代表吗?
如:邓丽君,成方圆,朱明瑛,徐小明
播放《乡恋》
(四)80年代末——90 年代初
“我曾经问个不休……”一声惊天动地反叛性的呐喊,终于从中国摇滚乐先锋崔健那嘶哑爆破而又富有磁性的喉咙里蹦出。

是啊!人们是应该问一问“什么是我们自己的音乐,我们的音乐怎么了”“脚下的路在走,身边的水在流”难道我们还仅仅是“总在笑一无所有吗”。

崔健那富有反叛困惑和号召性的呐喊,终于唤醒了中国的通俗乐坛,80年代末90年代初,音乐家们开始踏上了继西扬中,通俗音乐民族化,艰难而有意义的漫漫长路。

总结: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港台音乐。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历经60年的风风雨雨,最终找到中国流行音乐的精髓:通俗音乐民族化
播放《黄土高坡》
“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伴随着这一优美独特的风格性旋律,通俗乐坛的创作者们终于唱出了自己的酸楚和欣喜。

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的音乐不都是我们自己的歌吗?此时以独特个性风靡一时的“西北风”席卷而来,其代表作品有我们刚刚听到的《黄土高坡》还有《信天游》《我热恋的故乡》《少年壮志不言愁》等等。

这些作品采取了陕北民间音调,明显引入了欧美摇滚思维,挖掘和吸取了我国北方以黄土高坡信天游的苍凉挺劲的阳刚之气在中国乃至世界流行乐坛一展风采。

(注:要会唱例举的每一首作品并简单介绍信天游。


从音乐体裁方面,器乐,舞蹈,戏曲等民间音乐流源也是流行音乐创作的素材源泉,流行歌曲《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的音乐主体吸取了我国著名琵琶曲《彝族舞曲》中的音调,陈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则是将东北二人转和评剧的曲调相融渗。

(注:要会哼唱《彝族舞曲》的音调。


从民歌民谣素材的运用方面,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有为流行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另一个广阔天地,少数民族音乐象一朵朵艳丽的奇葩为这个风格的流行音乐创作增添了新的色彩。

如:陈明《快乐老家》——是新疆特色乐器和现代配器手法的运用,让人耳目一新。

郑钧《回到拉萨》——揭开藏风流行音乐神秘的面纱。

《青藏高原》《天路》《神奇的九寨》
各地汉民族的音乐也是流行歌曲创作的又一源泉,一首河北民歌《小白菜》曾为程琳演唱的台湾歌曲《酒干淌卖无》那英演唱的《山不转水转》提供了创作基础,其旋律走向和乐句落音都与《小白菜》极为相似。

总结: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其创作素材来源:
a.我国北方的黄土高坡,信天游
b.器乐,舞曲,戏曲等民间音乐流源
c.各少数民族的音乐
d.各地汉民族音乐
随着音乐世界的接轨,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走向了国际化,21世纪的流行音乐趋于开放式,多元化,涌现了一批同学们喜欢的流行创作歌手,喜闻乐道的就是:周杰伦,王力宏,张韶晗,李宇春等具有时代特征的代表性歌手并列举他们的作品。

三、课堂小结
播放“流行音乐发展历程一览表”。

回顾我们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已走过了坎坎坷坷80年的风雨历程,其间,有一段时间手当时社会的客观影响,曾经一度迷茫,停止不前,甚至是空白,在寻觅自己创作方向的过程中,终于走向中国特色民族化发展的正确道路,通过今
天这节课的了解,我们不仅找到了课前提出的四个问题的答案,同时我们大家更应该正确认识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一定要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才是世界的,才是流行的。

课后反思:
流行音乐一直是高中生关注和感兴趣的话题。

但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本节课向他们介绍了几十年来中国流行乐的发展情况。

年代离现在越久,他们就越没有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上如何抓住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对流行音乐进行探究、对当前流行音乐产生理性认识等应该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可由于经验的缺乏,使得本课有点落入“罗列”的俗套,值得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