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平衡移动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平衡重点知识复习

高中化学平衡重点知识复习

高中化学平衡重点知识复习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部分,是理解化学反应过程和掌握化学方程式平衡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学习化学平衡知识时,有一些重点内容需要特别关注和复习,以确保对这一部分知识点的掌握。

本篇文章将针对高中化学平衡的重点知识进行复习总结和讲解。

一、化学平衡的定义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关系,反应速率相等,系统呈现动态平衡的状态。

在化学平衡时,反应物会不断被消耗,生成物不断生成,但总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二、平衡常数平衡常数K是用来描述在特定温度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之比的关系,用数值来表示平衡状态的稳定程度。

对于一般的反应aA + bB ⇌ cC + dD,其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K = [C]c[D]d / [A]a[B]b,其中括号内的字母表示各物质的摩尔浓度。

三、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1. 温度:温度的升高会使化学平衡朝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也就是方程式的右侧,反之则向左侧移动。

2. 压力:对固态和液态反应体系而言,增加压力会使平衡位置移向物质较少的一侧;而对气态反应体系而言,增加压力会使平衡位置移向气体分子数较少的一侧。

3. 浓度改变:当向不活动方向加入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时,平衡位置会移向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方向。

四、平衡常数和反应商的关系反应商Q是用来描述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之比的量,在平衡状态下,Q值等于平衡常数K。

若Q<K,则说明生成物浓度较低,系统朝向生成物的方向移动以达到平衡;若Q=K,则系统处于平衡状态;若Q>K,则说明生成物浓度较高,系统朝向反应物的方向移动以达到平衡。

五、Le Chatelier原理Le Chatelier原理是指当外界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系统施加影响时,系统会通过反应方式减小这种影响,使平衡得以保持或者移向新的平衡状态。

Le Chatelier原理包括温度、压力、浓度等对平衡位置的影响,通过调整这些因素可以控制反应的方向和速率。

高三化学平衡必考知识点

高三化学平衡必考知识点

高三化学平衡必考知识点在高三化学学习中,平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

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化学反应中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稳定,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下面,将详细介绍高三化学平衡的必考知识点。

一、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的条件主要有两个:动力学条件和热力学条件。

动力学条件要求反应物质的摩尔数比为化学方程式中的比例关系,而热力学条件则要求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的自由能变化为零。

二、平衡常数和平衡常量平衡常数是化学反应在平衡状态下,由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之比所确定的一个常数,用K表示。

平衡常数与温度有关,只有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确定。

平衡常数K越大,说明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趋势越强,反之,K越小,说明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趋势越弱。

三、平衡常数的计算在学习化学平衡时,计算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的比例是非常重要的。

平衡常数的计算需要根据给定的反应物浓度或生成物浓度来确定相应的比例关系。

通常使用化学平衡式和给定数值进行计算,得到平衡常数K的数值。

四、浓度与平衡常数的关系浓度与平衡常数的关系是化学平衡的一个重要内容。

当给定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发生变化时,平衡常数K的数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会导致平衡常数K 的数值减小;相反,减少反应物浓度或增加生成物浓度,会导致平衡常数K的数值增大。

五、平衡的移动在化学反应中,平衡的移动是一个重要的现象。

当改变反应条件时,反应物质的浓度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平衡位置的移动。

常见的改变反应条件的方法有:改变系统的温度、压力、反应物质浓度和引入催化剂。

六、速率与平衡的关系在化学反应中,速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与平衡状态有一定的关系。

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稳定,速率为零。

只有在不断改变反应条件下,才能导致速率不为零,从而使平衡位置发生变化。

七、平衡的移动方向和反应焓变平衡移动的方向与反应焓变也有关系。

当反应焓变为正值时,平衡位置向右移动;反之,当反应焓变为负值时,平衡位置向左移动。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知识点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知识点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知识点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化学“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错”。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基本功不扎实。

化学知识点多而零碎,学习过程中若不能融会贯通,尤其是一些“特殊”之处,往往致使解题陷人“山重水复”之境。

为了理解、巩固和掌握这些知识,消除盲点。

一、化学平衡的移动(1)定义达到平衡状态的反应体系,条件改变,引起平衡状态被破坏的过程。

(2)化学平衡移动的过程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1)温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2)浓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3)压强:对于反应前后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4)催化剂:由于催化剂能同时同等程度地增大或减小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故其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无影响。

勒夏特列原理在密闭体系中,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温度、压强或浓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二、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外界条件的变化对速率的影响和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在一定条件下,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外界因素会影响可逆反应的速率,但平衡不一定发生移动,只有当v正≠v 逆时,平衡才会发生移动。

对于反应mA(g)+nB(g)pC(g)+qD(g),分析如下: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平衡移动影响的几种特殊情况(1)改变固体或纯液体的量,对平衡无影响。

(2)当反应混合物中不存在气态物质时,压强的改变对平衡无影响。

(3)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无变化的反应,如H2(g)+I2(g)2HI(g),压强的改变对平衡无影响。

但增大(或减小)压强会使各物质的浓度增大(或减小),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深(或浅)。

关于高二化学平衡知识点归纳总结

关于高二化学平衡知识点归纳总结

关于高二化学平衡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二化学平衡知识点归纳总结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涉及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转化和它们所占比例的变化。

了解和掌握化学平衡知识点对于高二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二化学平衡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化学反应与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1.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原有的物质被转化为产物的过程。

2. 反应物与产物:反应物是发生化学反应时消耗的物质,产物是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3. 化学平衡的定义:化学反应达到动态平衡时,反应物与产物的浓度、压力等宏观性质保持一定的稳定状态。

二、化学平衡的表达式1. 平衡常数:平衡常数(K)描述了在给定温度下反应物与产物浓度之间的关系,用于定量表达平衡状态。

2. 平衡常数表达式:平衡常数表达式由各物质的浓度或气体的分压的乘积所组成。

三、平衡常数的计算与应用1. 平衡常数的计算:平衡常数可以通过实验数据和反应物与产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求解,常见的计算方法有反应物比例法和逆数法。

2. 平衡常数的应用:平衡常数可以用来预测反应的进行方向、判断平衡位置的靠近程度以及浓度的影响等。

四、平衡常数与反应条件的关系1. 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温度的升高或降低会改变平衡常数的大小,而且不同的反应对温度的依赖性有所区别。

2. 压力对平衡常数的影响:对于气体反应,压力的改变可能会导致平衡常数的改变。

3. 浓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浓度的变化也会对平衡常数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于涉及到稀释和浓缩反应物的反应。

五、Le Chatelier原理及应用1. Le Chatelier原理的基本原理:Le Chatelier原理指出当化学体系受到外界影响时,会倾向于产生反应使体系恢复平衡。

2. Le Chatelier原理的应用:利用Le Chatelier原理可以预测改变温度、压力和浓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合理调节反应条件以控制反应。

六、酸碱平衡1. 酸碱平衡的基本特征:酸碱反应也符合化学平衡的特征,具有化学平衡的表达式和相关计算方法。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的超全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的超全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的超全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平衡的移动1.化学平衡的移动(1)定义达到平衡状态的反应体系,条件改变,引起平衡状态被破坏的过程。

(2)化学平衡移动的过程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1)温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2)浓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3)压强:对于反应前后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4)催化剂:由于催化剂能同时同等程度地增大或减小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故其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无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在密闭体系中,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温度、压强或浓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对于反应mA(g)+nB(g)pC(g)+qD(g),分析如下:2.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平衡移动影响的几种特殊情况(1)改变固体或纯液体的量,对平衡无影响。

(2)当反应混合物中不存在气态物质时,压强的改变对平衡无影响。

(3)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无变化的反应,如H2(g)+I2(g)2HI(g),压强的改变对平衡无影响。

但增大(或减小)压强会使各物质的浓度增大(或减小),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深(或浅)。

(4)恒容时,同等程度地改变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时,应视为压强的影响,增大(减小)浓度相当于增大(减小)压强。

(5)在恒容容器中,当改变其中一种气态物质的浓度时,必然会引起压强的改变,在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和物质的转化率、体积分数变化时,应灵活分析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若用α表示物质的转化率,φ表示气体的体积分数,则:①对于A(g)+B(g)C(g)类反应,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容积不变,加入一定量的A,则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α(B)增大而α(A)减小,φ(B)减小而φ(A)增大。

化学平衡知识点总归纳

化学平衡知识点总归纳

第1讲 化学反应速率考点一 化学反应速率1.表示方法: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 或生成物浓度的 来表示。

2.数学表达式及单位v =ΔcΔt,单位为 或 。

3.规律:同一反应在同一时间内,用不同物质来表示的反应速率可能 ,但反应速率的数值之比等于这些物质在化学方程式中的 之比。

4。

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比较方法:由于同一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表示时数值可能 ,所以比较反应的快慢不能只看数值的大小,而要进行一定的转化. (1)看 是否统一,若不统一,换算成相同的单位。

(2)换算成 物质表示的速率,再比较数值的大小。

(3)比较化学反应速率与 的比值,即对于一般反应aA +bB===cC +dD ,比较错误!与错误!,若错误!>错误!,则A 表示的反应速率比B 的大。

考点二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内因(主要因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2.外因(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条件)3.理论解释——有效碰撞理论 (1)活化分子、活化能、有效碰撞 ①活化分子:能够发生 的分子。

②活化能:如图图中:E1为,使用催化剂时的活化能为 ,反应热为。

(注:E2为逆反应的活化能)③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之间能够引发的碰撞。

(2)活化分子、有效碰撞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气体反应体系中充入惰性气体(不参与反应)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恒容充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物质浓度(活化分子浓度 )→反应速率 .2.恒压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增大→物质浓度(活化分子浓度)→反应速率。

考点三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多种,在探究相关规律时,需要控制其他条件 ,只改变某一个条件,探究这一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变量探究实验因为能够考查学生对于图表的观察、分析以及处理实验数据归纳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因而在这几年高考试题中有所考查.解答此类试题时,要认真审题,清楚实验目的,弄清要探究的外界条件有哪些。

然后分析题给图表,确定一个变化的量,弄清在其他几个量的情况下,这个变化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进而总结出规律。

知识点总结3 化学平衡的移动

知识点总结3 化学平衡的移动

一、化学平衡状态1. 定义:在 下的可逆反应,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 ,各物质的浓度保持 的状态。

2. 特征:“动”—— “等”—— “逆”——“定”—— “变”——3.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二、化学平衡的移动1. 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改变外界条件,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2. 化学平衡移动的本质:正、逆反应速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3. 化学平衡移动的标志:(1)反应速率从V 正 = V 逆 → V ’正 ≠ V ’逆→V ’’正 = V ’’逆;(2)各组分的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等由保持一定 → 发生改变 → 再次保持一定。

4. 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1)若改变外界条件,引起V 正 > V 逆,则化学平衡向 反应方向移动; (2)若改变外界条件,引起V 正 < V 逆,则化学平衡向 反应方向移动;(3)若改变外界条件,引起V 正和V 逆 都同等程度发生变化,则化学平衡向 移动。

三、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速率变化V逆瞬间不变,后增大V逆瞬间不变,后减小V正瞬间不变,后增大V正瞬间不变,后减小v-t图像规律总结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二)压强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 压强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化学平衡aA(g) + bB(g) ⇌ cC(g) + dD(g)a +b >c+daA(g) + bB(g) ⇌ cC(g) + dD(g)a +b <c+daA(g) + bB(g) ⇌ cC(g) + dD(g)a +b = c+d体系压强变化增大压强减小压强增大压强减小压强增大压强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变化V正、V逆同时增大;且V’正>V’逆V正、V逆同时减小;且V’正<V’逆V正、V逆同时增大;且V’正<V’逆V正、V逆同时减小;且V’正>V’逆V正、V逆同时增大;且V’正=V’逆V正、V逆同时减小;且V’正=V’逆平衡移动方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逆反应方向移动逆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方向移动不移动不移动v-t 图像规律总结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着气体分子数目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着气体分子数目增大的方向移动。

高中化学之平衡的判定与平衡移动原理知识点

高中化学之平衡的判定与平衡移动原理知识点

高中化学之平衡的判定与平衡移动原理知识点1.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标志(1)速率标志①同一物质在同一时间内生成速率与消耗速率相等。

②不同物质在相同时间内代表反应方向相反时的化学反应速率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2)物质的数量标志①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质量、浓度、百分含量等保持不变。

②反应物消耗量达到最大值或生成物的量达到最大值(常用于图像分析中)。

③不同物质在相同时间内代表反应方向相反的量(如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体积)的变化值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3)特殊的标志①对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目不同的可逆反应来说,当体系的总物质的量、总压强(恒温恒容时)、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②有色体系的颜色保持不变。

(4)依Q与K关系判断:若Q=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移动的判断方法(1)依据勒夏特列原理判断通过比较平衡破坏瞬时的正、逆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①若外界条件改变,引起v正>v逆,则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或向右)移动;②若外界条件改变,引起v正<v逆,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或向左)移动;③若外界条件改变,虽能引起v正和v逆变化,但变化后新的v正′和v逆′仍保持相等,则化学平衡没有发生移动。

(2)依据浓度商(Q)规则判断通过比较浓度商(Q)与平衡常数(K)的大小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①若Q>K,平衡逆向移动;②若Q=K,平衡不移动;③若Q<K,平衡正向移动。

3.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问题(1)若外界条件改变后,无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或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都无法减弱外界条件的变化,则平衡不移动。

(2)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所以催化剂不会影响化学平衡。

(3)当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平衡移动的影响与生产要求不一致时,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典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知识点总结:
1. 平衡常数(Kc)和平衡表达式:
-平衡常数是表示在平衡时各物质浓度的关系,通常用Kc表示。

-平衡表达式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关系写出,每个物质的浓度用方括号表示。

2. 影响平衡的因素:
-反应物浓度:增加反应物浓度会驱使反应向生成物方向移动,减少反应物浓度则会导致反应向反应物方向移动。

-生成物浓度:增加生成物浓度会导致反应向反应物方向移动,减少生成物浓度则会促使反应向生成物方向移动。

-温度:温度升高通常会使反应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则使反应向放热方向移动。

-压力(对于气体反应):增加压力会使反应向分子数较少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力则会促使反应向分子数较多的方向移动。

3. Le Chatelier原理:
-当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下,当外界对系统进行扰动时,系统会通过移动平衡来减小扰动。

- Le Chatelier原理指出,当系统受到温度、浓度或压力等因素
的改变时,系统会通过移动平衡来抵消这种改变。

4. 平衡移动的影响:
-加热反应体系:增加温度会使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即吸热反应向前进。

-压缩气体反应体系:增加压强会使平衡向分子数较少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则促使平衡向分子数较多的方向移动。

-改变浓度:增加某个物质的浓度会使平衡向相应生成物的方向移动,减小浓度则导致平衡向反应物的方向移动。

5. 平衡移动的时间:
-平衡移动并不是瞬间发生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

具体时间取决于反应速率和反应机制。

理解平衡移动知识点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的平衡态及其变化非常重要,帮助我们预测和解释实验结果,并在实际应用中优化反应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