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穿脑脊液压力、异常表现、生化检查、病原学检查及要点总结

合集下载

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

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

二、脑脊液检查
(三)特殊检查 3. 免疫球蛋白 Ig
(1)CSF-Ig增高见于CNS炎症反应、多发性硬化、CNS血管炎等 (2)CSF-Ig指数及CNS24小时IgG合成率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内自身合成免疫球蛋白的标志
4. 寡克隆区带 OB
(1)OB是指在γ球蛋白区带中出现的一个不连续的、在外周血不能见到的区带,是检测鞘内Ig合 成的重要方法,是诊断多发性硬化的重要辅助指标 (2)OB阳性并非多发性硬化的特异性改变,也可见于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1)正常CSF白细胞数为(0~5)×106/L,主要为单核细胞 (2)白细胞增多见于脑脊髓膜和脑实质的炎性病变 (3)明显增多,且以多个核为主,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4)白细胞轻或中度增加,且以单个核细胞为主,见于病毒性脑炎 (5)大量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增加为主多为亚急性或慢性感染 (6)脑寄生虫感染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
二、脑脊液检查
(三)特殊检查 2. 蛋白电泳
(1)CSF蛋白含量增高,同时前白蛋白比例降低,甚至消失,常见于各类型的脑膜炎 (2)α球蛋白增加主要见于颅内感染和肿瘤 (3)β-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肌萎缩侧索硬化和某些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外伤后偏瘫等 (4)γ球蛋白增高而总蛋白量正常见于多发性硬化和神经梅毒等
(1)正常CSF无色透明 (2)血性:三管试验法,如果各管呈均匀一致的血色则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3)云雾状:通常是细菌感染引起细胞数增多所致,见于各种化脓性脑膜炎 (4)Froin syndrome: CSF蛋白含量过高,外观呈黄色,离体后不久自动凝固,见于椎管梗阻
二、脑脊液检查
(一)常规检查 2. 细胞数
二、脑脊液检查
(三)特殊检查 7. 近年来针对免疫相关性疾病开展的新的临床检测项目

脑脊液实验检查实验报告

脑脊液实验检查实验报告

脑脊液实验检查实验报告脑脊液实验检查实验报告脑脊液实验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脑脊液中的生化指标和细胞成分,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

本文将介绍脑脊液实验检查的一般过程和结果解读。

一、脑脊液实验检查的过程脑脊液实验检查需要进行腰穿,即将一根细长的针插入患者的腰椎间隙,以取得脑脊液样本。

在进行腰穿前,医生会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确保患者适合进行该检查,并排除可能的并发症风险。

通常,患者需要采取特定的体位,如侧卧位或坐位,以便医生能够更容易地进行腰穿。

在腰穿过程中,医生会使用局部麻醉药物麻醉穿刺点,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然后,医生会小心地插入针头,直到进入脊髓腔,并开始收集脑脊液样本。

通常,医生会收集3-5毫升的脑脊液,足够进行各种实验检查。

在采集样本后,医生会缓慢地将针头拔出,并对穿刺点进行处理,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二、脑脊液实验检查的结果解读脑脊液实验检查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脑脊液实验检查指标及其解读:1. 脑脊液压力:正常脑脊液压力为5-15厘米水柱。

异常的脑脊液压力可能提示颅内压增高的情况,如脑肿瘤或脑积水。

2. 脑脊液外观:正常脑脊液呈清亮无色,类似于水。

异常的外观可能暗示感染、出血或其他病理变化。

3. 脑脊液细胞计数:正常脑脊液中的细胞数通常很低,正常值为0-5个/微升。

增高的细胞计数可能提示感染、炎症或肿瘤。

4. 脑脊液蛋白质:正常脑脊液中的总蛋白质浓度通常在15-45毫克/分升之间。

异常的蛋白质水平可能暗示感染、炎症、出血或肿瘤。

5. 脑脊液糖和乳酸:正常脑脊液中的葡萄糖浓度通常与血糖水平相似,而乳酸浓度较低。

异常的糖和乳酸水平可能提示脑脊液感染或代谢紊乱。

除了上述指标外,脑脊液实验检查还可以进行其他特殊检测,如脑脊液免疫球蛋白、肿瘤标志物和病毒DNA检测等,以进一步评估患者的病情。

三、脑脊液实验检查的临床应用脑脊液实验检查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

二、 脑脊液理学检验
凝固性:静置24小时不形成薄膜、凝块或沉淀。 当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多于10g/L时出现薄膜、凝块或沉淀。
二、 脑脊液理学检验
比重:采用折射仪法 腰椎穿刺:1.006-1.008 脑室穿刺:1.002-1.004 小脑延髓池穿刺:1.004-1.008
三、脑脊液化学检查
包括蛋白定性、定量、葡萄糖测定、氯化物测定、酶类测定、免疫 球蛋白及蛋白质电泳
乳酸脱氢酶活性增高见于脑组织坏死、出血等,腺苷脱氨酶活性增高见于化脓性脑 膜炎、脑出血等。
四、脑脊液有形成分分析
细胞总数计数 充池,在高倍镜下,计数10个大方格内总细胞数(红细胞+白细 胞),再乘以106即为每升总细胞数。
白细胞计数:试管内加入冰醋酸1-2滴,转动试管,使内壁沾有冰醋酸后倾去, 然后滴加混匀的脑脊液3-4滴,数分钟后,混匀充入计数池,计数10个大方格 内白细胞数。
蛋白定性为阴性。 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神经根病变、椎管内梗阻时蛋白为阳性。
葡萄糖测定:采用己糖激酶法,参考值为2.5-4.4mmol/L。 增高见于脑出血、影响到脑干的急性外伤、中毒及糖尿病等; 降低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脑肿瘤、低血糖等。
三、脑脊液化学检查
包括蛋白定性、定量、葡萄糖测定、氯化物测定、酶类测定、免疫 球蛋白及蛋白质电泳
五、细胞分类
(1)直接分类法 白细胞计数后,将低倍镜换为高倍镜,直接在高倍镜下根 据细胞形态分别计数单个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多个核细胞, 应数100个白细胞,并以百分率表示。
(2)染色分类法 如直接分类法不易区分细胞,可将脑脊液离心沉淀,取沉 淀物2滴,加正常血清1滴,推片制成均匀薄膜,置室温待干,行瑞氏染色后用 高倍镜或油镜分类。如见有不能分类的细胞,应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复核,并 另行描述报告,如脑膜白血病或肿瘤细胞。

医学检验脑脊液知识点总结

医学检验脑脊液知识点总结

医学检验脑脊液知识点总结一、脑脊液的概述脑脊液是由脑脊膜细胞分泌的透明无色液体,主要包括脑室内脑脊液和脑室外脑脊液,是维持脑组织微环境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功能包括提供脑组织的机械支撑、调节脑脊间质的成分、维护脑代谢和排除代谢产物等。

二、脑脊液的采集1.腰椎穿刺腰椎穿刺是最常用的脑脊液采集方法,通过在腰椎间隙穿刺椎管,能够直接获取脑脊液。

适用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瘤等的诊断和治疗。

2.经颅穿刺经颅穿刺是在脑室、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注射药物或抽取脑脊液的方法,适用于脑脊液引流、血行性疾病的脑脊液检查等。

3.脊髓外导管脊髓外导管是通过椎弓切开直接将导管放入蛛网膜下腔,用于脑室外引流、脑积水、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的治疗。

4.蛛网膜下腔穿刺蛛网膜下腔穿刺是通过在脑脊液腔注射药物或抽取脑脊液的方法,适用于脑膜炎、脑积水、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的治疗和检查。

三、脑脊液的理化检查1.外观正常脑脊液外观为透明无色,无血性或浑浊,无血迹和异物,浑浊或混浊可能表示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等。

2.颜色正常脑脊液颜色无色或微黄,有血迹使颜色变为红褐色或黄褐色,代表脊髓脊-膜出血。

3.透明度正常脑脊液透明度高,浑浊、混浊可能表示有炎症、蛋白质含量高、白细胞增多等。

4.化学检查①蛋白质含量:正常成人脑脊液蛋白浓度为0.15-0.45g/L,增加可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脑肿瘤、脑代谢病和变性疾病等。

②糖含量:正常成人脑脊液葡萄糖浓度为2.5-4.5mmol/L,降低可能见于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5.细胞学检查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包括细胞计数和形态学检查,能够明确细胞数量和类型,用于白血细胞增高的疾病诊断,如脑膜炎、脑脊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瘤等。

四、脑脊液的微生物学检查1.细菌培养脑脊液细菌培养是用于细菌感染的诊断,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等。

2.真菌培养脑脊液真菌培养是用于真菌感染的诊断,如念珠菌、曲霉菌、白念珠菌等。

腰椎穿刺知识点总结

腰椎穿刺知识点总结

腰椎穿刺知识点总结一、腰椎穿刺的适应症1. 脑脊液压力测定:腰椎穿刺可以通过抽取脑脊液,进行压力测定,用于判断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等疾病。

2. 脑脊液检查:腰椎穿刺还可以用于进行脑脊液的化验和细胞学检查,诊断各种脑脊液病变,如脑膜炎、脑膜炎性疾病等。

3. 脑脊液学方面:对于疑难病例的鉴别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如在疑似急性脑卒中患者、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迹象、颅内感染等。

4. 药物治疗:腰椎穿刺还可以用于给药,如输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性脑膜炎等。

二、腰椎穿刺的禁忌症1. 凝血功能障碍: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尤其是血小板减少、凝血紊乱及抗凝药物治疗者,都不适合进行腰椎穿刺。

2. 皮肤感染:穿刺部位有局部感染或者皮肤病变时,禁忌进行腰椎穿刺。

3. 严重高血压:患有严重高血压的患者,由于穿刺过程中容易引起血压波动和心血管意外,因此不适合进行腰椎穿刺。

4. 意识障碍:患有严重意识障碍的患者,由于无法有效协助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因此不适合进行腰椎穿刺。

5. 椎管解剖异常:有椎管解剖异常的患者,如椎管狭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等,都不适合进行腰椎穿刺。

三、腰椎穿刺的操作方法1. 患者准备:患者需要平躺在床上,保持腰椎部位略微屈曲。

在腰椎穿刺前应该告知患者尽量保持轻松的状态,避免紧张和焦虑。

2. 局部麻醉:医生先用酒精棉球清洁穿刺部位的皮肤,再用2%利多卡因溶液进行局部麻醉。

3. 穿刺操作:医生用一根长而细的针头,穿刺腰椎间隙,向下方挑动,直至穿透硬脊膜进入蛛网膜下腔。

然后抽出一定量的脑脊液用于检查或者注射药物。

4. 处理穿刺部位:穿刺后,需要用无菌纱布对穿刺部位进行包扎,并告知患者尽量平躺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四、腰椎穿刺的注意事项1. 注意术前准备:患者在进行腰椎穿刺前,应告知医生有关过敏史、用药史等有关信息,以便医生通过分析决定是否进行腰椎穿刺。

2. 注意消毒防感染:腰椎穿刺操作时,一定要注意消毒,使用无菌操作,避免引起感染。

临床常见疾病脑脊液特点、脑脊液产生及检查值临床意义

临床常见疾病脑脊液特点、脑脊液产生及检查值临床意义

临床常见疾病脑脊液特点、脑脊液产生及检查值临床意义临床常见疾病脑脊液特点一、CNS感染性疾病1、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外观浑浊,压力明显升高。

白细胞数显著增加,可高达IOoO—2000X106/1,脑脊液细胞学改变早期以中性粒细胞反应为主。

中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含量增高,多在1—5g∕1,甚至可达10g∕1°葡萄糖浓度常在20—50m g∕d1之间。

2、结核性脑膜炎外观有时呈毛玻璃样改变,压力增高。

脑脊液白细胞数多在(50—500)×106∕1,病程初期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中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含量增高,多在1—2g∕1,如有梗阻更高。

葡萄糖浓度多<50mg∕d1,常显著降低。

3、病毒性脑膜-脑炎外观清亮,压力正常或轻度升高。

急性期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多以淋巴细胞为主,白细胞正常或增多,通常10—500X106/1。

蛋白含量正常或轻、中度增高,通常V1g/1。

葡萄糖浓度正常或轻度降低。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1、多发性硬化脑脊液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加。

脑脊液细胞学正常,或者以淋巴细胞性炎症为主,可伴有单核吞噬细胞和浆细胞等。

2、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脑脊液细胞学以淋巴细胞性炎症为主,可见到嗜中性粒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可见激活淋巴细胞、激活单核细胞和浆细胞等。

3、自身免疫性脑炎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脑脊液白细胞数轻度升高或者正常,少数超过IoOX1OW1,脑脊液细胞学多以淋巴细胞为主。

4、吉兰巴雷综合症脑脊液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是GBS的特征之一,即蛋白水平升高而细胞数正常;病初CSF蛋白正常,在第一周末蛋白水平升高,临床症状稳定后蛋白仍可继续升高,发病后3〜6周达高峰,迁延不愈患者CSF蛋白可高达20g∕1,是神经根病变导致根袖吸收蛋白障碍。

白细胞计数一般〈10X106/1。

CSF及外周血可检出寡克隆带,但不完全相同,提示部分Ig为鞘内合成,说明与免疫相关。

腰椎穿刺操作总结

腰椎穿刺操作总结

腰椎穿刺适应证:1.神经系统感染(脑炎、脑膜炎)。

2.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症)。

3.蛛网膜下腔出血(少量)。

4.白血病、淋巴瘤等。

禁忌证:①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②生命体征不平稳。

③穿刺部位皮肤感染。

④高颅压,有脑疝形成征兆者。

并发症:①低颅压头痛。

②穿刺部位感染。

③脑疝。

④马尾及脊髓圆锥损伤。

⑤蛛网膜下腔及硬膜下出血。

操作步骤:洗手带帽子口罩,核对医嘱。

查患者凝血功能正常。

来到床旁核对患者信息,交代操作目的&可能的并发症,签知情同意书。

测量生命体征,检查眼底确认无视乳头水肿,确认穿刺部位无感染。

洗手,准备用品(检查有效期)(腰穿包,测压管,手套,5ml注射器,碘伏,利多卡因,胶布),推至处置室。

摆体位,确认穿刺点。

拆包,戴手套,检查(①包内用品齐全②穿刺针通畅)。

请助手将放入注射器,倒碘伏。

消毒2遍(消毒啦):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15cm。

铺巾。

请助手协助吸2cm利多卡因。

麻醉(麻醉啦):打一皮丘,间断负压回抽,确认无血后注射麻醉剂,麻醉各层结构,记录进针深度。

穿刺(穿刺啦),拔出针芯见脑脊液流出,接测压管。

读数后撤去测压管,留取标本并送检(第一瓶不送常规)。

拔针(拔针啦),压迫片刻,无菌敷料覆盖,胶布固定。

嘱患者去枕平卧6小时,穿刺点3天内不要沾水。

注意事项:1.穿刺点:L3-L4椎间隙(双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交点)。

2.正常脑脊液压力:70-180mmH2O。

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解读

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解读

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解读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解读:1、脑脊液常规检查(1)颜色:正常为透明至淡黄,深黄至棕褐可能是血清吸收过程中由于有氧代谢产生的代谢物;(2)弹性:正常为黏性;(3)粘度:正常为清澈,不清晰者可能是混有细胞浆;(4)混浊度:可能是脑脊液中细胞聚集导致;(5)尿素氮(UN):正常值在4-20mg/dl之间,偏低可能是脊髓功能受损或者疾病早期;(6)葡萄糖(GLU):正常值在3.3-7.8mg/dL,偏高可能有感染或者出血等;2、脑脊液生物化学检验(1)细胞检查:正常脑脊液中细胞基本为零,但可能会有少量白血球、红血球微量存在;(2)盐酸谷氨酰胺(GAP):正常值在4-20mg/dl之间,偏高可能是头颅出血;(3)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值在5-140u/L,偏高可能是由于肝脏胞质损伤;(4)谷草转氨酶(AST):正常值在5-45IU/L,偏高可能是中毒、病毒感染或肝脏病变等;(5)磷酸脢(ALP):正常值在35-115u/L,偏高可能是因脑膜病变、损伤等;(6)乳酸脢:正常值在25-45u/L,偏高可能是由于头部外伤或者脊髓病变;3、其他检查(1)细胞学检查:正常下细胞类型有粒细胞、颗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浆细胞,当细胞类型比例异常及异型细胞明显时可能有炎性反应、感染等;(2)抗原特异性抗体检测:可能是由感染、炎症引起,可用于诊断脑脊液中特定有害细胞的存在;(3)脑炎抗体检测:可能是由于脑膜炎诱发,可鉴别微生物感染;(4)蛋白质定量检测:可能是由于脑积水而引起,可以用来判断脑脊液的渗出状态;(5)抗体识别检查:可分析脑脊液中的抗体和抗原,可鉴别不同类型的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穿脑脊液压力、异常表现、生化检查、病
原学检查及要点总结
脑脊液压力
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0.78-1.76kPa,随呼吸波动在10mmH2O之内。

儿童压力为0.4-1.0kPa。

侧卧位成人正常压力:80-180mmH2O。

颅内压升高。

>180mmH2O,多见于脑水肿、颅内占位性病变、脑外伤、颅内感染、脑卒中、静脉窦血栓形成、良性颅内压增高,以及心衰、肝性脑病等。

颅内压降低。

<80mmH2O,多见于低颅压、脱水、脊髓蛛网膜下腔梗阻、脑脊液漏等。

脑脊液常规
1、颜色:正常为无色透明。

红色:三管试验法;
均匀一致血色:蛛网膜下腔出血;
依次变淡:穿刺损伤出血;
离心后变无色:新鲜出血或副损伤;
离心后变黄色:陈旧性出血。

2、透明度:正常为清澈透明,静止不出现凝块或薄膜。

微混: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混浊: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

毛玻璃状:结核性脑膜炎。

凝块:化脓性脑膜炎。

薄膜:结核性脑膜炎。

3、细胞数:正常白细胞数为(0-5)x106/L。

白细胞增加见于脑脊髓膜和脑实质的炎性病变;
白细胞轻中度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病毒性脑炎;
白细胞明显增加且以中性粒核细胞为主: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大量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增加为主:亚急性或慢性感染;
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加为主:脑寄生虫感染。

脑脊液生化
1、蛋白质:正常值为0.15-0.45g/L,儿童为0.20-0.405g/L。

脑脊液蛋白明显升高常见于脑膜炎、出血、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药物中毒。

脑脊液蛋白降低见于腰穿或硬膜损伤引起脑脊液丢失、身体极度虚弱和营养不良者。

2、糖。

正常值为血糖的1/2-2/3,为2.5-4.4mmol/L,<
2.25mmol/L为异常。

3、氯化物:正常值120-130mmol/L,儿童为111-123mmol/L。

脑脊液氯化物含量明显降低:结核性、细菌性、真菌性脑膜炎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电解质紊乱,尤以结核性脑膜炎最为明显。

脑脊液病原学检查
1、病毒学检测:ELISA方法检查脑脊液病毒抗体
新型隐球菌检测:脑脊液墨汁染色(+);
结核杆菌检测:抗酸染色(+)、结核杆菌培养;
寄生虫抗体检测;
特殊蛋白检测;
脑脊液14-3-3蛋白:常见于CJD;
脑脊液总tau蛋白、磷酸化tau蛋白:常见于AD。

2、免疫球蛋白
正常脑脊液IgG含量10-40mg/L,IgA含量1-6mg/L,IgM含量极
微。

IgG增高多见于神经梅毒、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IgA 增高多见于各种脑膜炎及脑血管病;IgM增高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多发性硬化、肿瘤等;IgE增高多见于脑寄生虫病。

3、特殊抗体
水通道蛋白抗体:视神经脊髓炎;
神经节苷脂抗体:格林巴利综合征、神经节苷脂抗体谱系疾病;
自身免疫相关抗体:NMDAR受体抗体、抗AMPAR抗体、抗CASPR2抗体、抗GABABR1/2抗体、抗LGI1抗体、抗IgLON5抗体、抗DPPX 抗体、抗GAD65抗体等,自身免疫性相关脑炎;
副肿瘤相关抗原抗体:抗Hu抗体、抗Yo抗体、抗Ri抗体、抗PNMA2抗体、抗amphiphysin抗体、抗CV2抗体等肿瘤相关中枢损害。

4、脑脊液蛋白电泳
脑脊液蛋白增高、前白蛋白比率降低甚至消失:各种类型脑膜炎;
α球蛋白增高多见于颅内感染和肿瘤;
β球蛋白增高多见于肌萎缩侧索硬化、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外伤后偏瘫;
γ球蛋白增高、总蛋白量正常多见于多发性硬化、神经梅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