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常规、生化标本采集及临床意义解读

合集下载

脑脊液常规

脑脊液常规

脑脊液常规脑脊液常规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是通过采集和检测脑脊液中的各种生化指标和细胞成分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和相关疾病的一种手段。

本文将对脑脊液常规的临床意义、检查方法和结果解读进行综述。

一、脑脊液常规的临床意义脑脊液常规检查是临床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炎症性、出血性和肿瘤性疾病,并对病程进行监测和疾病的预后进行评估。

1. 炎症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是炎症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金标准之一。

在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增高、蛋白质含量升高,且以淋巴细胞为主,提示炎症性病变。

2. 出血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可以帮助鉴别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和蛛网膜炎。

出血性病变时,脑脊液中红细胞计数增高,颜色变红,且蛋白质含量也会升高。

3. 肿瘤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有助于判断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存在和种类。

肿瘤性病变时,脑脊液中出现异常细胞,以及细胞核增大和核仁增多等变化。

二、脑脊液常规的检查方法脑脊液常规检查主要包括脑脊液采集、标本处理和实验室检测三个步骤。

1. 脑脊液采集:脑脊液通常通过腰椎穿刺采集。

患者取侧卧位,暴露腰部皮肤,消毒后麻醉,医生使用腰麻针引导腰椎穿刺针进入腰椎间隙,通过穿刺针引出脑脊液。

2. 标本处理:采集到的脑脊液标本一般分成三份,分别用于生化学、细胞学和微生物学检测。

其中,生化学检测常包括蛋白质、糖类、氨基酸等指标的测定;细胞学检测包括脑脊液细胞计数、染色和细胞分类;微生物学检测主要是培养和鉴定病原体。

3.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包括生化学、细胞学和微生物学检测。

生化学检测主要是通过化学分析仪器对标本进行定量分析;细胞学检测主要是通过显微镜观察脑脊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微生物学检测则是通过培养和鉴定病原体,寻找致病菌。

三、脑脊液常规的结果解读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结果根据不同指标的变化来进行解读,常见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糖类含量等。

1. 白细胞计数:正常脑脊液中的白细胞计数一般应该在0-5个/μL,白细胞计数增高可以提示炎症性疾病或感染存在;但也有少数正常人脑脊液中白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范围,称为“乳糜脑脊液”。

脑脊液指标解读

脑脊液指标解读

脑脊液指标解读
脑脊液正常值及临床意义需要根据常规检查来确定,脑脊液常规检查内容包括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糖、氯化物等,具体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如下。

1.白细胞计数:
脑脊液中白细胞正常值为(0-5)×10^6/L。

如果白细胞计数增多,多见于脑脊髓膜炎和脑实质发生的炎性病变,如果白细胞增多为轻度或中度,但以单核细胞为主,多见于病毒性的脑炎,如果是以大量的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增多为主,多是亚急性或慢性的感染;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时,主要见于寄生虫感染。

2.蛋白质:
人体脑脊液中蛋白质因穿刺方式不同,标准也有所不同,腰椎穿刺正常值是0.15-0.45g/L,脑室穿刺正常值是0.05-0.15g/L,脑池穿刺的标准是0.10-0.25g/L。

蛋白质含量升高多见于炎症、肿瘤或出血,尤其是同时出现糖含量降低时,发生可能性更大。

3.糖: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糖的含量应低于血糖,一般在2.5-4.4mmol/L。

如果脑脊液糖含量低,伴有高热,提示有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或真菌感染的可能。

4.氯化物:
脑脊液中氯化物的正常值为120-130mmol/L,氯化物和糖同时降低,
意味着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情况。

除此之外,正常人脑脊液应呈无色透明状。

如果是血性或粉红色,意味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如果呈云雾状,一般是细菌感染引起,如果有纤维蛋白膜形成,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脑脊液实验检查实验报告

脑脊液实验检查实验报告

脑脊液实验检查实验报告脑脊液实验检查实验报告脑脊液实验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脑脊液中的生化指标和细胞成分,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

本文将介绍脑脊液实验检查的一般过程和结果解读。

一、脑脊液实验检查的过程脑脊液实验检查需要进行腰穿,即将一根细长的针插入患者的腰椎间隙,以取得脑脊液样本。

在进行腰穿前,医生会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确保患者适合进行该检查,并排除可能的并发症风险。

通常,患者需要采取特定的体位,如侧卧位或坐位,以便医生能够更容易地进行腰穿。

在腰穿过程中,医生会使用局部麻醉药物麻醉穿刺点,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然后,医生会小心地插入针头,直到进入脊髓腔,并开始收集脑脊液样本。

通常,医生会收集3-5毫升的脑脊液,足够进行各种实验检查。

在采集样本后,医生会缓慢地将针头拔出,并对穿刺点进行处理,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二、脑脊液实验检查的结果解读脑脊液实验检查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脑脊液实验检查指标及其解读:1. 脑脊液压力:正常脑脊液压力为5-15厘米水柱。

异常的脑脊液压力可能提示颅内压增高的情况,如脑肿瘤或脑积水。

2. 脑脊液外观:正常脑脊液呈清亮无色,类似于水。

异常的外观可能暗示感染、出血或其他病理变化。

3. 脑脊液细胞计数:正常脑脊液中的细胞数通常很低,正常值为0-5个/微升。

增高的细胞计数可能提示感染、炎症或肿瘤。

4. 脑脊液蛋白质:正常脑脊液中的总蛋白质浓度通常在15-45毫克/分升之间。

异常的蛋白质水平可能暗示感染、炎症、出血或肿瘤。

5. 脑脊液糖和乳酸:正常脑脊液中的葡萄糖浓度通常与血糖水平相似,而乳酸浓度较低。

异常的糖和乳酸水平可能提示脑脊液感染或代谢紊乱。

除了上述指标外,脑脊液实验检查还可以进行其他特殊检测,如脑脊液免疫球蛋白、肿瘤标志物和病毒DNA检测等,以进一步评估患者的病情。

三、脑脊液实验检查的临床应用脑脊液实验检查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脑脊液化学和免疫学检验及意义

脑脊液化学和免疫学检验及意义

脑脊液化学和免疫学检验及意义(1)蛋白质检查:正常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不到血浆蛋白的1%,主要为清蛋白。

1)蛋白质定性试验:①潘迪(Pandy)试验:脑脊液中蛋白质与苯酚结合成不溶性的蛋白盐而产生白色混浊。

②罗-琼试验:正常脑脊液球蛋白质含量很低。

正常定性试验均为阴性。

2)蛋白质定量试验:①磺基水杨酸(SSA)-硫酸钠为比浊法代表方法,特点是简便、快速,无需特殊仪器。

②染料结合比色法以丽春红S和考马斯亮蓝(CBB)法应用较多,CBB法快速、高灵敏度。

比色法的检测灵敏度及结果的重复性优于比浊法,且标本用量少,但对实验条件的pH 值要求较高。

3)参考值:成人,腰池200~400mg/L,脑池100~250mg/L,;脑室内50~150mg/L。

4)临床意义:脑脊液蛋白质含量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

在新生儿,由于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完善,脑脊液蛋白质相对较高,6个月后逐步降至成人水平。

脑脊液蛋白质含量见于:血屏障通透性增高性疾病:①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蛋白质含量显著增高;结核性脑膜炎,中度增高;病毒性脑炎,轻度增高。

②出血性脑病: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蛋白质含量中度增高。

脑脊液循环障碍:脑部肿瘤或椎管梗阻如脊髓肿瘤、蛛网膜下腔粘连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

在蛛网膜下腔梗阻性疾病,蛋白质含量增高到10g/L以上时,脑脊液外观呈黄色胶胨状,且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Froin综合征),是蛛网膜下腔梗阻的脑脊液特征。

(2)葡萄糖测定:目前常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或己糖激酶法。

1)参考值:2.5~4.4mmol/L2)临床意义: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与血糖浓度、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及脑脊液中葡萄糖酵解程度有关。

脑脊液葡萄糖减低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性、真菌性感染:主要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真菌性脑膜炎等。

当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感染性病变时,在病原微生物和破坏细胞释放的葡萄糖酵解酶的作用下,使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降低。

在化脓性脑膜炎早期,葡萄糖含量即明显降低,疾病高峰期可为零。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脑脊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常规检验:1、 (CSF)颜色检查[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

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2、透明度检查[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3、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值]成人:(0-8)×106/L;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4、蛋白定性试验[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临床脑脊液检查采集送检顺序规范及采集注意事项

临床脑脊液检查采集送检顺序规范及采集注意事项

临床脑脊液检查采集送检顺序规范及采集
注意事项
脑脊液检查采集送检顺序规范
由于穿刺伤,第一管可能含有血碎片、组织液和污染的皮肤微生物,可能在培养中产生错误的结果,第一管不应该被用于微生物学检查,它最适合用于化学和免疫学检测。

如果仅获得少量脑脊液病情必须使用单个管收集,必须首先用于微生物检测,以确保无菌培养,再进行细胞计数,如果有足够的剩余量,可以做化学和免疫学检测。

脑脊液采集注意事项
1)采集顺序
第一管:化学和免疫学检查
第二管:细菌性检查
第三管:细胞计数和分类(常规检查)
如疑有肿瘤可再留一管:脱落细胞学检查。

2)送检时间
最好于抗生素使用之前,收集标本后,常温下15分钟至1小时内送到实验室,脑脊液标本不可放置冰箱保存。

2、脑脊液细菌培养的局限性
细菌培养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金标准,但是也有很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假阴性和假阳性。

造成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原因,首先细菌培养和鉴定药敏试验与检查者的经验能力直接相关;
假阴性主要的影响因素:培养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培养条件不正
确等;
假阳性的结果:主要是由于污染,污染来源两个方面,一是临床采取标本时,由于操作的不严格造成附近正常菌群的污染,另外一种是实验室操作时造成的污染。

3、寡克隆区带的应用是什么?
临床上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脱髓鞘病的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但由于脱髓鞘性疾病在早期病理学改变并不明显,影像学检查和常规并不能有效的及时发现。

一般脑脊液IgG的增加发生较早,所以对患者血清和CSF同时进行电泳以检测寡克隆区带是否存在,也是早期诊断脱髓鞘疾病的一种检测指标。

临床常见疾病脑脊液特点、脑脊液产生及检查值临床意义

临床常见疾病脑脊液特点、脑脊液产生及检查值临床意义

临床常见疾病脑脊液特点、脑脊液产生及检查值临床意义临床常见疾病脑脊液特点一、CNS感染性疾病1、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外观浑浊,压力明显升高。

白细胞数显著增加,可高达IOoO—2000X106/1,脑脊液细胞学改变早期以中性粒细胞反应为主。

中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含量增高,多在1—5g∕1,甚至可达10g∕1°葡萄糖浓度常在20—50m g∕d1之间。

2、结核性脑膜炎外观有时呈毛玻璃样改变,压力增高。

脑脊液白细胞数多在(50—500)×106∕1,病程初期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中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含量增高,多在1—2g∕1,如有梗阻更高。

葡萄糖浓度多<50mg∕d1,常显著降低。

3、病毒性脑膜-脑炎外观清亮,压力正常或轻度升高。

急性期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多以淋巴细胞为主,白细胞正常或增多,通常10—500X106/1。

蛋白含量正常或轻、中度增高,通常V1g/1。

葡萄糖浓度正常或轻度降低。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1、多发性硬化脑脊液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加。

脑脊液细胞学正常,或者以淋巴细胞性炎症为主,可伴有单核吞噬细胞和浆细胞等。

2、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脑脊液细胞学以淋巴细胞性炎症为主,可见到嗜中性粒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可见激活淋巴细胞、激活单核细胞和浆细胞等。

3、自身免疫性脑炎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脑脊液白细胞数轻度升高或者正常,少数超过IoOX1OW1,脑脊液细胞学多以淋巴细胞为主。

4、吉兰巴雷综合症脑脊液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是GBS的特征之一,即蛋白水平升高而细胞数正常;病初CSF蛋白正常,在第一周末蛋白水平升高,临床症状稳定后蛋白仍可继续升高,发病后3〜6周达高峰,迁延不愈患者CSF蛋白可高达20g∕1,是神经根病变导致根袖吸收蛋白障碍。

白细胞计数一般〈10X106/1。

CSF及外周血可检出寡克隆带,但不完全相同,提示部分Ig为鞘内合成,说明与免疫相关。

脑脊液检验方法及临床意义

脑脊液检验方法及临床意义

脑脊液检验方法及临床意义摘要】探讨脑脊液(CSF)常规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

对标本采集、理学检验、化学检查及显微镜检查方法进行分析。

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指标,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观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关键词】脑脊液检验方法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3-0068-02脑脊液(CSF)是一种细胞外液,主要由各脑室的脉络丛通过血液透析作用而产生,充满脑室系统及脑和脊髓的珠网膜下腔,最后同到血液循环。

它的产生和叫流保持着动态平衡,正常成人脑脊液量120~180ml[1]。

随着生物化学、免疫学检验技术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CSF检验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指标,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观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1.标本采集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化验一般不超过1h。

容器要清洁、无菌,容积不应太大。

穿刺采集时,尽量避免将血液带入标本。

为了不影响细胞汁数,遇高蛋白标本时,可加少量抗凝剂。

2.理学检验标本采集2.1颜色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

①无色,除正常外,梅毒性神经炎、慢性结核性脑膜炎、脊髓灰白质炎,脑炎等也无色。

②红色脑脊液中混入血红细胞所致,由于出血量和出血时间的不同,可呈不同颜色,淡红、红色、红褐色。

将脑脊液离心,上层溶液呈黄色,隐血试验阳性多为蛛网膜下腔陈旧性出血,上层液体澄清,无色,红细胞均沉于管底,多为穿刺损伤或病变所致的新鲜出血。

③黄色又称黄变症,主要见于珠网膜腔陈旧性出血、椎管梗阻、化脓性脑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脊髓肿瘤、重症黄疸,某些药物等。

④绿色见于绿脓杆菌、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⑤乳白色(米汤样)见于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

⑥褐或黑色见于侵犯脑膜黑色素肉瘤。

2.2透明度正常脑脊液为澄清透明,根据混浊程度可报告为清晰、微混和混浊,脑脊液透明度降低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脊液常规、生化标本采集及临床意义解读脑脊液由临床医生进行腰椎穿刺采集。

相关采集可参照护理操作规程。

较小儿童也可小脑延髓池穿刺。

穿刺野皮肤消毒必须严格彻底。

下面是yjbys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脑脊液常规、生化标本采集及临床意义解读,欢迎阅读。

一、患者准备:患者应在静息状态下采集。

二、样本采集:
1、消毒用具,无菌试管或小瓶,正确黏贴条码
2、采集容器:无菌试管或小瓶(标记患者姓名),条码需粘贴到化验单上送检。

3、采集方法:脑脊液由临床医生进行腰椎穿刺采集。

相关采集可参照护理操作规程。

较小儿童也可小脑延髓池穿刺。

穿刺野皮肤消毒必须严格彻底。

4、采集量:每瓶至少1-2 ml,收集于3 个小瓶中。

5、采集后保存及运输: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一般不超过1h。

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三个无菌试管(或小瓶中),每管1-2 ml,第一瓶作细菌学检查(试管口及盖子应用酒精灯火焰灭菌),第二瓶作化学或免疫学检查,第三瓶作一般性状检查和显微镜检查。

三、注意事项:
1、穿刺时注意观察脑脊髓液流出速度和颜色性状,流出速度快提示颅压增高,不可多取以防诱发脑疝。

2、在颅内感染、出血或有肿瘤存在等情况下,颅内压升高穿刺有危险性,必要时可先静脉给予适当剂量的渗透性利尿剂,如20%甘露醇200ml(儿童酌减)降低颅压后穿刺并减少取材量以免诱发脑疝。

明显
出血倾向、穿刺部位感染、脊髓血管畸形,或病人及其家属拒绝均为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