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谛模型及其主要参数的生物学意义

合集下载

关于逻辑斯谛方程

关于逻辑斯谛方程

关于逻辑斯谛方程关于逻辑斯谛方程000摘要:逻辑斯谛方程即微分方程:dN/dt=rN(K-N)/K。

当一个物种迁入到一个新生态系统中后,其数量会发生变化。

假设该物种的起始数量小于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则数量会增长。

该物种在此生态系统中有天敌、食物、空间等资源也不足(非理想环境),则增长函数满足逻辑斯谛方程,图像呈S形,此方程是描述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种群增长规律的一个最佳数学模型。

在以下内容中将具体介绍逻辑斯谛方程的原理、生态学意义及其应用。

关键词:逻辑斯谛方程;原理;生态学意义;应用1 前言1938年一位比利时的数学家Verhulst首先将营养关系反映到种群数学模型方面,是它首先导出了后来被广泛称为逻辑斯谛的方程。

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直到1920年两位美国人口学家Pearl和Reed在研究美国人口问题时,再次提出这个方程,才开始流行,故现在文献中通常称之为Verhulst-Pearl阻碍方程。

其所以又称为逻辑斯谛方程是因为其有某种逻辑推理的含义。

按现在的用语来说,它是一个说理模型,实际上是反映营养对种群增长的一种线性限制关系的说理模型。

1963年,洛伦兹发现确定性系统的随机性为,并且发现了这种随机行为对初值的敏感性。

1975年,美籍华人学者李天岩和数学家约克发表“周期中蕴含着混沌”的著名文章,揭示从有序到混沌的演化过程。

这些内容都包含在逻辑斯谛差分方程中。

1976年R.梅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研究逻辑斯谛方程的成果—《表现非常复杂的动力学的简单数学模型》,引起学术界极大关注,内容已远远超越了生态学领域,揭示出逻辑斯谛方程深处蕴藏的丰富内涵。

2 逻辑斯谛方程的原理在种群增长早期阶段,种群大小N很小,N/K值也很小,因此1-N/K接近于1,所以抑制效应可以忽略不计,种群增长实质上为r/N,成几何增长。

然而,当N变大时,抑制效应增加,直到当N=K时,(1-N/K)变成了(1-K/K),等于0,这时种群的增长为零,种群达到了一个稳定的大小不变的平衡状态。

种群在资源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蒂增长

种群在资源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蒂增长

姓名洪俊班级2013级生物基地学号201300140030 同组者/科目基础生态学实验题目种群在资源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蒂增长组别/一.实验目的:1.认识到环境资源是有限的,任何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都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

2.了解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方式,理解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领会逻辑斯蒂模型中生物学特性参数r与环境因子参数—生态学特性参数K的重要作用。

3.学会如何通过实验估计出r、K两个参数和进行曲线拟合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由于环境是有限的,种群指数增长只是暂时的,多发生在种群增长的早期阶段,密度很低、资源丰富的情况下。

随着种群密度增大,资源缺乏,影响到种群的增长率,使其降低。

受自身密度影响的种群增长称为与密度有关的增长,分为离散的和连续的两类。

下面介绍常见的连续增长模型与密度有关的连续增长模型两点假设:有一个环境容纳量K,当Nt=K时,种群停止增长,dN/dT = 0;种群增长率随种群密度升高成比例降低,最简单的情况是每增加一个个体,同时产生1/K的抑制效果。

当种群数量为N时,种群增长率下降为原来的(1-N/K)。

结果:导出逻辑斯谛方程。

逻辑斯谛方程(Logistic equation):)1(ddKNrNtN-=姓名 洪俊 班级 2013级生物基地 学号 201300140030 同组者/ 科目 基础生态学实验 题目 种群在资源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蒂增长 组别 /• 其积分式为: rt a t e KN -+=1• 其中0lnN N K a -=• K —理论上的环境容纳量,难以准确测定。

• N 为种群大小,t 为时间,r 为种群的瞬时增长率,K 为环境容纳量,1-N/K 为剩余空间。

密度制约导致种群增长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与非密度制约的情况相反,种群增长曲线不是“J ”型,而是“S ”型。

“S ”型曲线有两个特点:曲线渐近于K 值,即环境容纳量(或平衡密度)。

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五个时期: 开始期:种群个体数很少,增长缓慢; 加速期:随着种群个体数增加,增长逐渐加快;转折期:种群个体数达到环境容纳量一半(即K/2)时,增长最快; 减速期:种群个体数超过 K/2以后,增长逐渐放慢; 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 值停止增长。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1 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

或者,生活型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之间的关系。

2 最小面积:能够包含群落绝大多数物种的群落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3 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4 生物群落: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若干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5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所需的养分元素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流入生物部分,并在不同营养级间进行传递,然后又回到非生物部分,养分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这种传递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 耐性定律:由谢尔福德于1913 年提出: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为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

7 叶面积指数:一定土地面积上所有植物叶表面积与所占土地面积的比率8 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9 食物链:能量或食物依存关系具有高度的次序性,每一生物获取能量均有特定的来源。

这种能量转换连续依赖的次序称为食物链或营养链。

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

10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叫顶级群落。

11 生物量:任一时间某一地方某一种群、营养级或某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量。

12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 表示,当种群达到k 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 值为环境容纳量。

13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14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上的群落演替。

15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耐受性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_-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_-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_-环境生态学复习题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二、问答题1. 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答: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生态破坏问题是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如水土流失;沙漠化;水旱灾害加剧;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环境污染问题是因工农业发展和人类生活排放的有害物质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城市噪声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等。

2. 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是什么?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

科学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

3. 从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发展史入手,谈谈你对环境态学的总体认识(包括与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的异同;两者发展的关联点等)。

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 这些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4.生态幅:在自然界,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生境,并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

每个种适应生境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于最小量的那种营养物质。

生态学作业习题

生态学作业习题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生态学(Ecology)二、问答题1.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简述生态学的几种主要定义,并以此说明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2.列出我国5位著名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生态学迅猛发展,说明其社会背景。

4.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概括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5.从生态学发展简史入手,谈谈你对该学科的总体认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表型、基因型、可塑性、环境、最小因子定律、内稳态、指示生物、光饱和点、光补偿点、生物学零度(发育起点温度)、有效温度区、温度“三基点”、有效积温、因子的替代作用、生态价(生态幅)、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阿伦规律、生态因子、光周期现象、限制因子、贝格曼规律、驯化、极端温度、等渗动物、高渗动物、低渗动物、因子补偿作用、物候、物候现象、物候学二、思考题1. 试述光与动物密切有关的几种生物节律,并简述其生态适应意义。

2. 简述陆栖动物的保水机制。

(简述陆生动物在水代谢方面的适应性特征。

)3. 简述耐受性定律及其补充原理。

4. 举例说明限制因子概念在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5. 从动植物对日照长度变化的适应出发解释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6. 简述光照强度与陆生动植物的关系,陆生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

7. 从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阐述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

(简述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8. 简述水生动物(鱼类)的水平衡调节机制。

9. 简述生态因子的分类类型及其生态作用特点。

(如何看待生态因子的作用?)10. 简述有效积温法则,评述其意义和局限性。

11. 以某种动物或类群为例,说明其适应环境的主要方式。

12. 简述光、温度、水、土壤的生态作用。

13. 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的水环境?14. 比较Liebig最小因子法则和Shelford耐受性法则的异同。

15. 物种的概念,物种的隔离机制。

环境生态学 第三章

环境生态学  第三章

一、 名词解释1. 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这是最一般的定义,表示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占有一定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统一体或系统。

种群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或系统;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和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的具体对象2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由这些构件组成个体。

如大多数植物、海绵、珊瑚等。

(个体形态发育受环境影响不可预测)单体生物:各个体保持基本保持一致的体形结构,每一个体来源于一个受精卵。

如鸟类、兽类等。

(个体形态发育可预测)3.生理出生率是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出生数量,又称 最大出生率生态出生率: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条件下实际繁殖的个体数量,它受生殖季节、一年生殖次数、一次产仔数量、妊娠期长短和孵化期长短、以及环境条件、营养状况和种群密度等因素影响,又称 实际出生率4.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的分布呈金字塔形,因此,称这样的年龄分布为年龄金字塔或年龄锥体5.自然增长率又称为实际增长率,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减得到,也可由生命表中的R0计算: 其中,T 为世代时间,是指种群从母体到子代再产仔的时间。

6.内禀增长率(rm) 是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和食物等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最大的瞬时增长率,即内禀增长率7.环境容纳量 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密度(但也随环境条件而变化)8.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9.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生活史,人们可以把它想象为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生存的对策,或者说对某一些特定的生态压力所采取的生活史或行为模式,称生态对策 12.生物钟:13.他感作用(没讲)14.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安徽大学高级生态学精简版题目

安徽大学高级生态学精简版题目

1.简述耐受性定律及其补充原理。

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指出,一种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要依赖综合环境中全部因子的存在,其中一种因子在数量或者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生物就会衰退或不能生存,为耐受性法则。

即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a.生物可能对某一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因子耐受范围很窄。

b.对各种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广的生物,他们的分布一般很广,相反则反。

c.当某种生物处在某因子的不适状态时对另一因子的耐受能力也下降。

d.自然界中有些生物实际上并不总是在某一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有其他潜在的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e环境因子对繁殖期生物的限制作用可能更明显,繁殖期的个体比非繁殖期成体的耐受性差,致使在繁殖期的生态福变小。

2举例说明限制因子概念在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

意义:为分析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奠定了一个便利的基点;有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薄弱环节。

3.从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阐述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

(简述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形态上的适应--植物:密毛、鳞片滤光;体色反光;叶缘向上或暂时折叠,减少辐射伤害;干和茎具厚的木栓层,绝热。

动物:体形变小,外露部分增大;腿长将体抬离地面;背部具厚的脂肪隔热层。

生理上的适应--植物: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浓度,减缓代谢率;蒸腾作用旺盛,降低体温;反射红外光。

动物:放宽恒温范围;贮存热量,减少内外温差。

行为上的适应--植物:关闭气孔。

动物:休眠,穴居,昼伏夜出等。

4.简述有效积温法则,评述其意义和局限性。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因此可用公式:N•T=K 表示,有效积温法则的意义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历;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简述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谛模型及其主要参数的生物学意义

简述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谛模型及其主要参数的生物学意义

简述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谛模型及其主要参数的生物学意义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谛模型是一种描述物种生长的统计模型。

它基于两个关键假设:一是种群的增长率取决于种群数量,二是种群的增长率会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减缓。

这个模型可以通过几个主要参数来描述,包括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容量和饱和度。

种群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增加量。

在逻辑斯谛模型中,种群增长率通常被表示为种群数量与最大种群容量的差异的函数。

当种群数量接近零时,增长率接近最大增长率,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增长率逐渐减缓,最终趋近于零。

这种模型反映了种群增长受到资源限制的生物学过程。

最大种群容量是指在给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可以达到的最大数量。

在逻辑斯谛模型中,最大种群容量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代表了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上限。

当种群数量逐渐接近最大种群容量时,资源变得越来越有限,种群增长率受到阻碍,从而导致增长率减缓。

饱和度是指种群数量与最大种群容量之间的比值。

它是种群增长动力学的关键指标之一,用来描述种群数量相对于最大种群容量的相对大小。

当饱和度接近零时,种群数量较小,增长率较高;当饱和度接近于1时,种群数量接近最大种群容量,增长率趋近于零。

饱和度反映了种群增长受到资源限制的程度。

逻辑斯谛模型的主要参数具有生物学意义。

首先,最大种群容量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当最大种群容量较小时,表明这个生态系统的资源供应有限,种群数量不太可能达到很大;而当最大种群容量较大时,表明这个生态系统的资源供应相对充足,种群数量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其次,种群增长率是解释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重要指标。

当种群数量远离最大种群容量时,增长率较高,种群数量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当种群数量接近最大种群容量时,增长率减缓,种群数量达到动态平衡。

这提醒我们要关注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及时采取措施来调节种群数量。

最后,饱和度是评估种群数量相对于最大种群容量的相对大小的重要参数。

饱和度越高,种群数量接近最大种群容量,资源供应越有限,增长率减缓;饱和度越低,则种群数量较小,资源供应相对充足,增长率较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谛模型及其主要参数的生物学意

在一定条件下,生物种群增长并不是按几何级数无限增长的。

即开始
增长速度快,随后速度慢直至停止增长(只是就某一值产生波动),这种
增长曲线大致呈“S”型,这就是统称的逻辑斯谛(Logistic)增长模型。

意义
当一个物种迁入到一个新生态系统中后,其数量会发生变化.假设该物
种的起始数量小于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则数量会增长.增长方式有以下两种:(1) J型增长若该物种在此生态系统中无天敌,且食物空间等资
源充足(理想环境),则增长函数为N(t)=n(p^t).其中,N(t)为第t年的种
群数量,t为时间,p为每年的增长率(大于1).图象形似J形。

(2) S型增长若该物种在此生态系统中有天敌,食物空间等资源
也不充足(非理想环境),则增长函数满足逻辑斯谛方程。

图象形似S形.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生物学意义和局限性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考虑了环境阻力,但在种群数量较小时未考虑随机
事件的影响。

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指数型就是通常所说的J型增长,是指在理想条件下,一个物种种群
数目所呈现的趋势模型,但其要求食物充足,空间丰富,无中间斗争的情况,通常是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当然,科学家为了模拟生物的J型增长,会在实验室中模拟理想环境,不过仅限于较为简单的种群(如细菌等)逻辑斯谛型是指通常所说的S型曲线,其增长通常分为五个时期
1.开始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

2.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加快。

3.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K/2),密度增长最快。

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密度一半(K/2)后,增长变慢。

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自然界中大部分种群符合这个规律,刚开始,由于种群密度小,增长
会较为缓慢,而后由于种群数量增多而环境适宜,会呈现J型的趋势,但
随着熟练进一步增多,聚会出现种类斗争种间竞争的现象,死亡率会加大,出生率会逐渐与死亡率趋于相等,种群增长率会趋于0,此时达到环境最
大限度,即K值,会以此形式达到动态平衡而持续下去。

我打了这么多字,求采纳。

逻辑斯蒂方程是dN/dt=rN(1-N/K)。

逻辑斯蒂曲线(S型曲线)常划为
5个时期,1.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2.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3.转折期,当个体数超过
K/2之后,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密度增长最快,4减速期,个体数
超过K/2之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主要参数有r和k,r表示种群增长的能力,k是环境容纳量,即物
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密度,k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r和k已成为
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的生态意义?
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它表达了种群在无外界压力(环境资源与竞争)情况下的增长模式。

这种理想的模型使物种数量得以
壮大和延续,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又会给本地物种带来竞争压力(例如生物
入侵就是一种典型的指数增长模型)。

逻辑斯蒂增长模型是实际的种群增长模型,它表明了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种群的生长会随着资源的消耗而受到抑制的规律,这种规律普遍存在,得以使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相平衡,达到可持续而又不损害其他物种的状态。

具体内容你可以看一些书和文章···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总结下
定论!
逻辑斯谛方程和呈逻辑斯谛增长的意义
干吗说的那么专业嘛~逻辑斯谛方程就是常微分方程~
公式:dN/dt=rN(K-N)/K
式中N为种群个体总数,t为时间,r为种群增长潜力指数,K为环境最
大容纳量.
意义:当一个物种迁入到一个新生态系统中后,其数量会发生变化.假
设该物种的起始数量小于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则数量会增长.增长方式有以
下两种:1. J型增长若该物种在此生态系统中无天敌,且食物空间等资
源充足(理想环境),则增长函数为N(t)=n(p^t).其中,N(t)为第t年的种
群数量,t为时间,p为每年的增长率(大于1).图象形似J形.2.S型增长
若该物种在此生态系统中有天敌,食物空间等资源也不充足(非理想环境),则增长函数满足逻辑斯谛方程.图象形似S形.此方程是描述在资源有限的
条件下种群增长规律的一个最佳数学模型。

简述逻辑斯谛增长的内涵
逻辑斯谛方程及其意义
内容:逻辑斯谛方程,即常微分方程:dN/dt=rN(K-N)/K.
字母含义:式中N为种群个体总数,t为时间,r为种群增长潜力指
数,K为环境最大容纳量.
意义:当一个物种迁入到一个新生态系统中后,其数量会发生变化.假设该物种的起始数量小于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则数量会增长.增长方式有以下两种:
1 J型增长若该物种在此生态系统中无天敌,且食物空间等资源充
足(理想环境),则增长函数为N(t)=n(p^t).其中,N(t)为第t年的种群数量,t为时间,p为每年的增长率(大于1).图象形似J形.
2 S型增长若该物种在此生态系统中有天敌,食物空间等资源也不
充足(非理想环境),则增长函数满足逻辑斯谛方程.图象形似S形.
试述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的的生态学意义?急求大神告知。

指数增长模型为 dN/dt=rN 或 Nt=N0e ,其中,r 为瞬时增长率;Nt 为t 时刻的 .指数增长模型描述的种群数量;N0 为初始时刻的种群数量;e 为自然对数的底(2.718) 是种群在没有环境资源限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过程. 逻辑斯蒂增长模型为 dN/dt=rN( K K-N ),其中,K 为环境容纳量,其他各项含义同上式.逻辑斯蒂增长模型描述的是种群在一定环境资源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