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理论流派-霸权稳定论

合集下载

国际政治学概论

国际政治学概论

第一讲 国际政治学导论:目的、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一、学习目的:获取专业基础知识 明确国家交往基本原理 研究和解决特定问题 思考人类未来发展方向 促进社会科学的和谐发展 二、基本概念1、 中国政治学科的基本分类2、 国家政治学与一般政治学国家政治学: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政治: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人们围绕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力的一种社会关系政治学: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 国家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国家政治学:国际社会各行为主体之间跨越国界的各种关系之总和研究范畴:1848-1945:属于国际关系史1945- :属于国际政治或国际关系 联系:对象基本相同;前者包含在后者之中区别:出发点各有不同。

研究行为体的政治联系、权力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属于前者范畴。

研究行为体的经济、军事、社会、文化联系,寻找一般规律、特征、趋势,为后者范畴三、研究对象1、 国际社会(宏观层面)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a) 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b) 体系内各大力量的对比、组合形成格局 c) 体系内运行的机制与规则,构成国际秩序政治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史当代国际政治国家政治学原理外交学2、行为主体(微观层面)国家行为主体(主权国家与政府间国际组织)国家的职能、利益、力量构成、外交目标的设定、外交决策的依据与程序、影响因素等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世界性政党和宗教组织、个人)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行为及影响3、问题领域的研究单一问题以及相关问题的综合研究,如战争与和平、民族主义、全球化等优势:关注和跟踪国际社会热点问题探讨发展变化的进程及影响因素寻找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4、一般规律的抽象与演绎国际关系行为体:国家利益论、综合国力论、外交学、国家对外战略论边际关系研究:相互依存论、国际冲突论、国际合作论、地缘政治学、沟通理论、博弈理论、国际政治学、国际经济学等国际体系研究:国际机制论、国际制度论、一体化理论、均势论、建构主义理论等四、研究方法1、传统研究方法a)历史描述法:国际政治学中最广泛运用的方法之一。

0-2、霸权稳定论与新现实主义

0-2、霸权稳定论与新现实主义

PART ONE
01 理论来源
I. 霸权稳定论与国际公共产品理论
• 国际公共产品理论是经济学中公共产品理论在国 际关系中的发挥和应用
• 公共产品具有非分割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搭便车”问题
• 国际公共产品理论是霸权稳定论的灵魂
I. 霸权稳定论与国际公共产品理论
金德尔博格和奥尔森列举国际公共产品如下:
搭便车现象是对霸权国经济的损耗,为了弥补损耗,霸权 国必须保持强大的生产能力以拥有充分的“经济剩余”。
III. 霸权的兴衰趋势
霸权必衰: 市场机制角度。一国经济科技实力建立在该国经济自我
改造和全球经济变化的适应能力之上,这种能力难长时 间保有。竞争机制使得市场上经济力量的分布和格局不 断发生深刻的变化。 成本收益角度。在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成本递减规律的 作用下,霸权国经济剩余逐渐减少以至于消耗殆尽。 “搭便车”。霸权国为保证公共产品的供应而付出远远 超出其应承担的成本。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有霸则稳、无霸则乱 霸权国的衰落必然引起霸权争夺战,新霸权国 诞生后将确立新的国际秩序,如此循环往复 霸主兴起之时即资本主义上升期,反之则是资 本主义下降期
III. 霸权稳定论与霸权周期说
莫德尔斯基对霸权周期的研究发现:
1、霸权国必然衰退并被另一个霸主所代替 2、霸权的交替只能以战争方式解决 3、霸主国最主要的威胁来自于它所建立的国际秩 序中发展最快、实力最接近的大国 4、霸主国和挑战国有可能两败俱伤
霸权和自由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制度是霸权的产物,没有霸权就没有 自由经济的发展 霸权是为世界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体制充分发挥 作用、顺利运行而存在的 自由市场体系的出现和发展3个前提:霸权、自 由意识形态、共同利益,后两者服务于前者

霸权稳定论1

霸权稳定论1

霸权稳定论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核心即霸权国的实力与国际霸权体系的稳定呈现正相关的论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较好地解释国际霸权体系的历史与现状。

但是,此理论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首先,混淆了国际体系和霸权体系之间的区别,将霸权体系代替国际体系,霸权体系只能适应于“西方俱乐部”的成员国,霸权国提供的公共物品只供应霸权体系内的国家,霸权国对霸权体系之外的国家采取的是剥削措施,“公益”和“搭便车”掩盖了大国剥削霸权体系之外国家的实质;其次,霸权稳定论过分强调国际社会的“霍布斯”状态即国际社会的冲突,而忽视国际社会的合作,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问题”的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进一步认识到在国际合作中将能获得越来越多的利益,因此国际合作将会越来越多。

霸权稳定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以特殊性代替普遍性的缺陷,邓肯斯奈德曾提出,霸权稳定论是“一种特殊的案例,运用时要特别小心。

”他也承认,第三世界国家认为美国的领导更多地是为了建立“一个私人俱乐部”,而不是为小国穷国弱国提供“公益”。

“80 年代中期开始,霸权稳定论呈现颓势”,其局限性可以从反面使人们“更好地懂得国际合作基础”的重要性。

①(三)霸权能带来稳定吗霸权稳定论认为,霸权国的存在是确保世界经济政治体系以稳定、有序的方式运行的必要条件。

霸权可以带来稳定。

这是因为首先霸权国具有由其强大实力所产生的对其他国家的威慑力,也就是以一种强硬的方式要求其他国家臣服于霸权国所确立的统治秩序,从而实现稳定。

其次,霸权国及其创设的国际机制确立起了一套管理世界事务的规则、规范,使各国在选择行为方式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不致出轨。

更重要的是,在霸权国所设计的机制安排中也会体现非霸权国的利益诉求,从而达成使各个非霸权国对机制形成的“现状”的满意而不会致力于去谋求改变这些安排。

这也就是本文开头在给出“稳定”定义时所说的“各个国际行为体对现行国际关系体系内的结构性安排和自身在这种安排中所取得的利益的暂时满意”,而不寻求改变。

论霸权稳定论

论霸权稳定论

论霸权稳定论摘要: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很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但其霸权产生稳定的基本思想并不符和当前美国主导下的世界。

霸权并不能产生稳定,相反,霸权主义还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理解这一点,对于正确处理对外关系、更好地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霸权稳定论的产生、阐释、分析、理论结构、意义正文:一、霸权稳定论的产生霸权稳定论是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新现实主义者的理论核心,由查尔斯·金德尔伯格首创,罗伯特·吉尔平加以系统完善的,罗伯特·基欧汉所提出的“后霸权主义”是对霸权稳定论的修正,但在理论上却与吉尔平的霸权稳定论有很大差别。

该理论“认为,由一个国家主宰的霸权结构,非常有益于强大国际体系的发展,这个体系的运行规则比较明确,并且得到很好的遵守。

霸权稳定论的主要内容是:霸权带来世界政治经济的稳定,霸主自我牺牲,霸权必衰,霸权丧失导致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稳定。

它关于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解释一度对于国际关系学界以及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都有很大的影响。

冷战结束后,在美国的自由主义霸权特征日益明显的今天,霸权稳定论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有一些学者认为,世界秩序不是权力均衡的产物,而是权力垄断的结果,这些人的理论就是所谓的霸权稳定论.其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吉尔平.他们认为:如果在国际竞争中权力最大限度的集中于一个或者两个国家,是这种国家拥有了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权力,那么一种单极结构或霸权体系就形成了.其基本观念是:造就并维持国际稳定的是权力的优势.霸权稳定论现实的描述了单极格局的一个方面,从另一个角度看,其他国家会更加担心霸权国家的能力而不是意愿.吉尔平认为最容易破坏现状稳定性的因素是国际成员之间能力发展不平稳,这种实力增长差异最终会导致体系内部发生权力重新分配的根本变革。

二、霸权稳定论的经济阐释霸权稳定论提出,开放并且稳定的国际经济的政治条件至少有三个。

首先,一个或几个国家必须进行经济和政治领导;领袖国的任务是提供稳定的国际货币,促进自由贸易,确立管理国际商务的公平规则。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霸权稳定理论-论文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霸权稳定理论-论文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霸权稳定理论- 论文关键字:经济理论体制稳定国家国际政治美国霸权5-4-25在当前西方学术界,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国际关系非常流行。

实际上,最早使用这一研究方法的是马克思,《共产党宣言》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它提出的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一语仍然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核心概念。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中指出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规律至今仍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传统中,亚当·斯密、约翰·穆勒和大卫·李嘉图探究的都是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只是到了本世纪初,经济学和政治学才开始日益专业化,逐渐脱离成为互不相干的独立学科。

1970 年代以来,政治经济学在西方有了复兴和发展。

学者们开始认识到经济学与政治学各自的抽象模式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着鸿沟,理论变得更为玄妙,但却更不现实了。

学术界有人开始怀疑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分野是否正当。

这种反省也反映了不断变化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

这一变化日益表现为(1) 世界经济问题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课题,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的合流成为一种普遍现象;(2) 各国间政治上的相互影响和经济上的互相依存逐步加深;(3) 各国国内政策与外交政策的界限趋向模糊,国内问题国际化,内外难以有别。

在这种变化面前,以研究国家利益、民族冲突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国际政治学已经无法提供满意的解释。

一些国际政治学者因而向经济学靠拢,试着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考察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的互动关系,进而创立了一门新的国际关系学科——国际政治经济学(The Internatinal Plitial Eny) 或称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The Plitial Eny f Internatinal Relatins) 。

(1)应该说,国际政治经济学把国际关系的研究推进了一步。

但它毕竟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因此对它的理论核心,或用时下流行的话说" 理论框架" 是什么,学术界至今仍有争论。

对霸权稳定论的解读与评判

对霸权稳定论的解读与评判

对霸权稳定论的解读与评判摘要:霸权稳定论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主流理论之一。

这一概念的最初奠基人是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后被罗伯特·吉尔平推广到政治、安全领域,最后被基欧汉命名为“霸权稳定理论”。

霸权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主张霸权国通过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维持国际体系稳定有序地运行。

本文就霸权稳定论的提出与发展、主要内容以及冷战后的国际状况对霸权稳定论进行解读,并整理了目前对于这一理论的几点评判。

说明只有当国际体系中更多国家可以共同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时,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多边、自由的国际秩序。

关键词:霸权稳定论;霸权国;评判一、对霸权稳定论的解读(一)霸权稳定论的提出与演进霸权稳定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它的学术起源是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1973年出版的《世界大萧条:1929~1939》一书。

当时正值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西方国家经济大萧条时期。

金德尔伯格提出,发生大萧条原因:作为霸权国家的英国失去继续领导国际经济能力,而能力上能够担当起这个角色的美国则缺乏担当责任的意愿,造成国际经济秩序失序。

此书中金德尔伯格引用政治学中领导者概念和公共物品原理。

接着,罗伯特·吉尔平和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斯蒂芬·克拉斯纳发展了这一理论,吉尔平将其扩展到国际安全领域。

这两位学者开始强调领导国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来提供公共物品(金德尔伯格认为领导国提供公共物品是出于仁慈目的)。

直至1980年,罗伯特·基欧汉在一篇文章直接把这种关联性命名为“霸权稳定论”。

另外,基欧汉对霸权理论的一项发展是区分总体性权力和具体问题领域的权力与国际机制的关联性。

(二)霸权稳定论的主要内容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三大学派之一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观点。

它的提出基于这样的假设: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因而秩序的建立和维持,需要实力基础之上的权力分配以及随之建立的霸权体系。

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





6.1.霸权稳定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6.2.霸权稳定论的基本内容 6.3.霸权衰落及其对策 6.4.霸权稳定论与后霸权主义
6.1.霸权稳定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6.1.1.霸权稳定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6.1.2.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
6.1.1.霸权稳定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1)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 (2)国际经济制度的创设: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3)美国霸权的确立 2.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的新危机 (1)经济大滞胀的出现 (2)固定汇率的结束 (3)美国霸权的衰退
Back
6.4.2.后霸权主义和国际机制论
1.无霸合作是困难的,但并非不可能 尽管霸权有助于解释当代国际机制的创设,但是 霸权的衰落并不必然导致对这些国际制度的相应衰退。 国际机制建立以后,合作并不必然需要一个霸权领导者 的存在,霸权后合作是可能的。 2.国际机制合作替代霸权秩序: (1)国际机制能够明确法律责任 (2)提供完全信息,减少不确定性 (3)降低交易成本
Back
6.1.2.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
1. 国际公共产品理论 国际公共产品理论是经济学中公共产品理论在国 际关系中的发挥和运用。 (1)国际经济自由体制,包括自由贸易体制、稳 定的金融货币体制、能纠正对外经济不平衡的国际宏 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以及公海自由航行和度量衡 的标准化。 (2)国际安全保障体系,国际政治安全与稳定, 对冲突进行抑制和调解 (3)国际经济援助体系,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 国家提供有效和充分的经济技术援助。
多国家
长时间 低 实质性 高 大
稳定性分 析
摩擦的表面化 利益调整的可能性

国际政治经济学之霸权稳定论

国际政治经济学之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内容霸权稳定论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早期由查尔斯·金德尔伯格首创,由罗伯特·吉尔平加以完善的霸权稳定论;二是后期经罗伯特·基欧汉修正的“后霸权合作论”,即后霸权主义。

两者虽在理论形态上同属霸权稳定论范畴,但其理论命题和主要观点却有很大差别。

一、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1.霸权稳定论与国际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都具有非分割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以及“搭便车”问题。

金德尔伯格把国内公共产品理论推广到国际上去,而且还指出了国际公共产品的3特性:一是国际政治体系中不存在通过投票建立按大多数国家偏好去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世界政府,没有一个大家所公认的国际权威来为国际公共产品筹集和支付成本。

二是国际政治体系中“搭便车”现象不仅严重而且无法消灭,从而导致国际公共产品的供应永远赶不上需求。

吉尔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所谓霸主就是这样一个为国际社会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领导者。

他认为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不是世界政府或其他国际权威,而是世界政治中拥有压倒性优势的超强国家,也就是国际体系中的霸主. 霸权国家为什么要提供公共产品,理由非常简单。

“因为只有对国际公共产品有最大偏好的国家,才会在自我利益最大化前提下提供公共产品全额成本费用。

”顺着这一思路,吉尔平在分析霸权兴衰时所使用的边际成本收益说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所谓霸权国家,是指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具有压倒优势的国家,因此它有支付国际公共产品成本的能力。

为了取得其他国家对它所要建立国际秩序的认同,霸权国家必须为它们提供具有非分割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容忍“搭便车”的公共产品。

取得其他国家对国际秩序的认同是霸权国家得到的收益,提供公共产品和容忍“搭便车”则是霸权国家付出的成本。

由于这一成本支出是要从霸主国的经济剩余中扣除的,因此霸主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优势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霸主国的优势又是同它所建立的国际秩序联系在一起的,是从其他国家对它的认同和接受其领导中得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40- 1660
法国
(1660- 1688)
世界霸权国的交替
全球性战 争
路易十四 战争 (1688- 1713)
法国大革 命和拿破 仑战争 (1792- 1815)
世界领导 大国
英国第一 次霸权 (1714- 1739)
英国第二 次霸权 (1825- 1849)
霸权丧失的过程
权威丧失 挑战国
1740- 1763
第三世界参与合作 合作形式:和谐、合作、争斗
霸权体制与后霸权体制的比较
霸权体制
后霸权体制
基本要素分析 维持秩序主 体基本手段
霸权国家
霸权国家实力 (维持国家差 距)
有关国家协调
(政策调整和 利害的连续微 调)
国际公共 商品负担
集约负担
分散负担
霸权体制与后霸权体制的比较
过程分析 交涉形态
利害调整需 要时间
交涉结果的 可预测性
外交作用
霸权体制 双边 短 高
形式性的
后霸权体制 多边 长 低
实质性的
霸权体制与后霸权体制的比较
霸权体制
后霸权体制
稳定性分析
摩擦表面化
利害调整的 可能性
体制剧变的 可能性
体制的稳定 性






表面性稳定 结构性稳定
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
霸权与国际体系的关系 代表:伊曼纽尔·沃伦斯坦 命题: 有霸则稳 无霸则乱 资本主义体系问世以来,国际体系
霸权稳定论的内容
霸权带来稳定说涵义 霸主自我牺牲说涵义(公共商品)
公共商品
涵义 三性:非分割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白搭车问题
国际公共商品
内容:自由贸易金融体制、国际安全保障制 度、国际经济援助体制
特点:国际政治体系中不存在世界政府 国际公共商品的供应赶不上需求
讨论:能否把国内的公共商品理论用到国际 关系中去?是否存在国际公共商品?
沃伦斯坦的世界体系变迁图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2000
沃伦斯坦的世界体系变迁图说明
Ⅰ 荷兰霸权 Ⅱ 重商主义时代(1650-1730) Ⅲ 资本主义全球扩张(1730-一战) Ⅳ 垄断资本主义确定与发展
(一战-现在)
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
法国
(1764- 1792)
1850- 1873
德意志
(1874- 1914)
世界霸权国的交替
全球性战 世界领导 霸权丧失的过程

大国
权威丧失 挑战国
第一次世 界大战和 第二次世 界大战 (1914- 1945)
美国霸权
(1945- 1973)
1973- 2000
2000- 2030

霸权稳定论的内容
霸权必衰说涵义 霸权必衰的原因分析 讨论: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美国霸
权是否真的衰弱? 霸权丧失导致不稳定说 讨论:防止霸权衰弱对策?
后霸权主义
代表人物:基欧汉 《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的 合作与斗争》(1984)
维持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 内容 加强美国与盟国的合作
专题 理论流派
-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 后霸权主义 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霸权稳定论
代表人物:金德尔伯格、吉尔平
《29-33年世界大衰退》(金73年) 《战争和世界政治变革》(吉81年) 代表《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吉87年)
内容
霸权带来稳定说 霸主自我牺牲说 霸权必衰说 霸权丧失导致不稳定说
中已出现过三个霸权周期,产生过三个 霸权国家
霸权的兴衰周期
荷兰霸权 英国霸权 美国霸权 霸权挑战期 1575-1595 1798-1815 1897-1913 霸权获得期 1595-1620 1815-1850 1913-1945 霸权成熟期 1620-1650 1850-1873 1945-1967 霸权衰弱期 1650-1672 1873-1897 1967-
霸权的周期 代表:美国学者乔治﹒莫德尔斯基 命题: 百年霸权循环周期论
世界霸权国的交替
全球性战争 世界领导大国
霸权丧失的过程
权威丧失 挑战国
意大利战争 葡萄牙霸权 1540-
和印度洋战 (1516- 争(1495- 1539) 1516)
1556
西班牙
(1556- 1580)
西班牙荷兰 荷兰霸权 战争(1580 (1609- -1609) 16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