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权稳定论
第6讲霸权稳定论(国际政治经济学-武汉大学,阮建平)

Next
2.国际体系理论 沃勒斯坦通过对1 5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兴衰治乱的 历史考察创立了世界体系论。在《现代世界体系》中, 他认为,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国际社会都因霸权的存在 而持续发展。每当一个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拥有支 配力量的国家出现,国际体系就是稳定的。一旦这样 的霸权消失,国际社会就会动荡不安。 (1)每个霸权的兴衰与其他在三个经济领域的效率 有关。他们都是现在农业—工业取得优势,然后在商 业,最后在金融领域占有优势。 (2)每个霸权国家在其霸权期间都奉行全球自由主 义,反对重商主义对贸易的限制。 (3)霸权国家的全球军事力量的模型是相同的,即 霸权主要是海上力量
Back
6.2.霸权稳定论的基本内容
6.2.1.理解霸权的三种模式
6.2.2.霸权和国际体系的稳定
6.2.3.霸权体系下的利益分配 6.2.4.霸权的兴衰趋势
6.2.1.理解霸权的三种模式
(一)基本力量模式:霸权就是指在物质资源方 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包括原料、资本、市场以及 在高附加值产品中的竞争优势。 (二)力量行动模式:霸权国家应该具有基本的 力量要素,同时应该具备使用它以确立和维持某种国 际秩序的意愿。 (三)马克思主义的霸权概念:霸权存在于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的国家体系之中的一种机制,一个大国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甚 至文化上的原则和意愿强加于国家体系之中。
霸权稳定论1

霸权稳定论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核心即霸权国的实力与国际霸权体系的稳定呈现正相关的论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较好地解释国际霸权体系的历史与现状。
但是,此理论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首先,混淆了国际体系和霸权体系之间的区别,将霸权体系代替国际体系,霸权体系只能适应于“西方俱乐部”的成员国,霸权国提供的公共物品只供应霸权体系内的国家,霸权国对霸权体系之外的国家采取的是剥削措施,“公益”和“搭便车”掩盖了大国剥削霸权体系之外国家的实质;其次,霸权稳定论过分强调国际社会的“霍布斯”状态即国际社会的冲突,而忽视国际社会的合作,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问题”的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进一步认识到在国际合作中将能获得越来越多的利益,因此国际合作将会越来越多。
霸权稳定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以特殊性代替普遍性的缺陷,邓肯斯奈德曾提出,霸权稳定论是“一种特殊的案例,运用时要特别小心。
”他也承认,第三世界国家认为美国的领导更多地是为了建立“一个私人俱乐部”,而不是为小国穷国弱国提供“公益”。
“80 年代中期开始,霸权稳定论呈现颓势”,其局限性可以从反面使人们“更好地懂得国际合作基础”的重要性。
①(三)霸权能带来稳定吗霸权稳定论认为,霸权国的存在是确保世界经济政治体系以稳定、有序的方式运行的必要条件。
霸权可以带来稳定。
这是因为首先霸权国具有由其强大实力所产生的对其他国家的威慑力,也就是以一种强硬的方式要求其他国家臣服于霸权国所确立的统治秩序,从而实现稳定。
其次,霸权国及其创设的国际机制确立起了一套管理世界事务的规则、规范,使各国在选择行为方式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不致出轨。
更重要的是,在霸权国所设计的机制安排中也会体现非霸权国的利益诉求,从而达成使各个非霸权国对机制形成的“现状”的满意而不会致力于去谋求改变这些安排。
这也就是本文开头在给出“稳定”定义时所说的“各个国际行为体对现行国际关系体系内的结构性安排和自身在这种安排中所取得的利益的暂时满意”,而不寻求改变。
论霸权稳定论

论霸权稳定论摘要: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很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但其霸权产生稳定的基本思想并不符和当前美国主导下的世界。
霸权并不能产生稳定,相反,霸权主义还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理解这一点,对于正确处理对外关系、更好地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霸权稳定论的产生、阐释、分析、理论结构、意义正文:一、霸权稳定论的产生霸权稳定论是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新现实主义者的理论核心,由查尔斯·金德尔伯格首创,罗伯特·吉尔平加以系统完善的,罗伯特·基欧汉所提出的“后霸权主义”是对霸权稳定论的修正,但在理论上却与吉尔平的霸权稳定论有很大差别。
该理论“认为,由一个国家主宰的霸权结构,非常有益于强大国际体系的发展,这个体系的运行规则比较明确,并且得到很好的遵守。
霸权稳定论的主要内容是:霸权带来世界政治经济的稳定,霸主自我牺牲,霸权必衰,霸权丧失导致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稳定。
它关于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解释一度对于国际关系学界以及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都有很大的影响。
冷战结束后,在美国的自由主义霸权特征日益明显的今天,霸权稳定论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有一些学者认为,世界秩序不是权力均衡的产物,而是权力垄断的结果,这些人的理论就是所谓的霸权稳定论.其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吉尔平.他们认为:如果在国际竞争中权力最大限度的集中于一个或者两个国家,是这种国家拥有了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权力,那么一种单极结构或霸权体系就形成了.其基本观念是:造就并维持国际稳定的是权力的优势.霸权稳定论现实的描述了单极格局的一个方面,从另一个角度看,其他国家会更加担心霸权国家的能力而不是意愿.吉尔平认为最容易破坏现状稳定性的因素是国际成员之间能力发展不平稳,这种实力增长差异最终会导致体系内部发生权力重新分配的根本变革。
二、霸权稳定论的经济阐释霸权稳定论提出,开放并且稳定的国际经济的政治条件至少有三个。
首先,一个或几个国家必须进行经济和政治领导;领袖国的任务是提供稳定的国际货币,促进自由贸易,确立管理国际商务的公平规则。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霸权稳定理论-论文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霸权稳定理论- 论文关键字:经济理论体制稳定国家国际政治美国霸权5-4-25在当前西方学术界,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国际关系非常流行。
实际上,最早使用这一研究方法的是马克思,《共产党宣言》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它提出的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一语仍然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核心概念。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中指出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规律至今仍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传统中,亚当·斯密、约翰·穆勒和大卫·李嘉图探究的都是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只是到了本世纪初,经济学和政治学才开始日益专业化,逐渐脱离成为互不相干的独立学科。
1970 年代以来,政治经济学在西方有了复兴和发展。
学者们开始认识到经济学与政治学各自的抽象模式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着鸿沟,理论变得更为玄妙,但却更不现实了。
学术界有人开始怀疑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分野是否正当。
这种反省也反映了不断变化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
这一变化日益表现为(1) 世界经济问题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课题,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的合流成为一种普遍现象;(2) 各国间政治上的相互影响和经济上的互相依存逐步加深;(3) 各国国内政策与外交政策的界限趋向模糊,国内问题国际化,内外难以有别。
在这种变化面前,以研究国家利益、民族冲突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国际政治学已经无法提供满意的解释。
一些国际政治学者因而向经济学靠拢,试着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考察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的互动关系,进而创立了一门新的国际关系学科——国际政治经济学(The Internatinal Plitial Eny) 或称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The Plitial Eny f Internatinal Relatins) 。
(1)应该说,国际政治经济学把国际关系的研究推进了一步。
但它毕竟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因此对它的理论核心,或用时下流行的话说" 理论框架" 是什么,学术界至今仍有争论。
第三讲 理论流派-霸权稳定论

1640- 1660
法国
(1660- 1688)
世界霸权国的交替
全球性战 争
路易十四 战争 (1688- 1713)
法国大革 命和拿破 仑战争 (1792- 1815)
世界领导 大国
英国第一 次霸权 (1714- 1739)
英国第二 次霸权 (1825- 1849)
霸权丧失的过程
权威丧失 挑战国
1740- 1763
第三世界参与合作 合作形式:和谐、合作、争斗
霸权体制与后霸权体制的比较
霸权体制
后霸权体制
基本要素分析 维持秩序主 体基本手段
霸权国家
霸权国家实力 (维持国家差 距)
有关国家协调
(政策调整和 利害的连续微 调)
国际公共 商品负担
集约负担
分散负担
霸权体制与后霸权体制的比较
过程分析 交涉形态
利害调整需 要时间
交涉结果的 可预测性
外交作用
霸权体制 双边 短 高
形式性的
后霸权体制 多边 长 低
实质性的
霸权体制与后霸权体制的比较
霸权体制
后霸权体制
稳定性分析
摩擦表面化
利害调整的 可能性
体制剧变的 可能性
体制的稳定 性
低
高
小
大
大
小
表面性稳定 结构性稳定
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
霸权与国际体系的关系 代表:伊曼纽尔·沃伦斯坦 命题: 有霸则稳 无霸则乱 资本主义体系问世以来,国际体系
霸权稳定论的内容
霸权带来稳定说涵义 霸主自我牺牲说涵义(公共商品)
公共商品
涵义 三性:非分割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白搭车问题
国际公共商品
霸权稳定论

领 导 国 家 交 替 的 过 程
全球性战争
(主要战争) 世界大国 丧失正统性 权力分解
(民族国家) (挑战国家)
1495-1516年
意大利战争和
印度洋战争
1580-1609年
其次,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为了维持霸权的成本(提供公共商品的成本),霸权国家的经济剩余逐渐减少以至于消耗殆尽,霸权国家将迫不得已放弃霸权地位。
再次,从“白搭车”的角度上看,白搭车者一方面从经济上加重了公共商品的成本负担,削弱了霸权国家的实力,另一方面又从道德和信心上使霸权国沮丧,失去了为国际社会提供自由经济体制得意欲和动力。
d、霸权衰弱的对策——从“自我约束”到“责任共同分担”
吉尔平对霸权衰落的对策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在《战争与世界政治变革》一书中,吉尔平提出了立足于“自我约束”的建议,认为减少成本增加收益是唯一的办法。但从实践角度上来看,缺乏可操作性。
之后,在《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中,吉尔平提出了“责任共同分担”的设想。认为在衰落之中的霸权时代,国际秩序不是有霸主一家说了算,国际公共商品也并非霸主一家提供,需要有关国家在囚徒的困境模式的博弈中形成和分担。于是,“责任分担论”成为了霸权稳定论者对美国霸权衰弱的主要处方。
由于中心—边缘之间升降交替变化引起了世界资本主义不断出现扩大和停滞两种现象,从而形成了霸主盛衰不断交替和国际社会的治乱周期性循环。
(5)、霸权周期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历史上的三个霸权周期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相吻合的。每当一个霸主兴起时,也正是世界资本主义的上升期,反之则是世界资本主义的下降期。整个世界的资本主义体系就在霸权的盛衰中螺旋上升型中发展与扩张。
2、莫德尔斯:霸权的周期
第六讲霸权稳定论

()国际体系中的权力规则.涉及外交和国家之间 的政治交往.涉及某些战争的法规.涉及到国家之间的经 济交往和其他领域的交往.
.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
. 国际公共产品理论 国际公共产品理论是经济学中公共产品理论在国
际关系中的发挥和运用。 ()国际经济自由体制,包括自由贸易体制、稳
定的金融货币体制、能纠正对外经济不平衡的国际宏 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以及公海自由航行和度量衡 的标准化。
()国际安全保障体系,国际政治安全与稳定, 对冲突进行抑制和调解
()国际经济援助体系,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 国家提供有效和充分的经济技术援助。
.国际体系理论 沃勒斯坦通过对 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兴衰治乱的历
史考察创立了世界体系论。在《现代世界体系》中, 他认为,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国际社会都因霸权的存在 而持续发展。每当一个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拥有支 配力量的国家出现,国际体系就是稳定的。一旦这样 的霸权消失,国际社会就会动荡不安。
理论,从技术变革对经济社会政治的影响角度对葡萄 牙、荷兰、英国和美国的霸权兴衰进行深入研究,认 为霸权循环大约是年,为两个康德拉基耶夫周期。
.霸主国家必然衰退,并被另一个霸主所取代 .霸权的交替只能以战争的形式进行 .霸主最主要的威胁来自于它所创建的国际秩序中 发展最快、实力最接近的大国 .霸主国家与挑战者可能两败俱伤 ()麦金德爵士: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增长导致每年 爆发一次世界霸权战
济和资源禀赋,是一种对抗性权力;()“软权力”, 即一国文化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确立国际规范及制度的能 力,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即价值标准、市场经济和西 方文明,是一种说服与合作的权力,强调社会联系、经 济相互依存和国际机制对国家的影响,具有低成本和高 效率的特点。
第五讲霸权稳定论和新现实主义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件

世界霸权国的交替周期
全球性战争
1945-1516 意大利战争和印 度洋战争 1580-1609 西班牙荷兰战争 1688-1713 路易十四战争 1792-1815 法国大革命和拿 破仑战争 1914-1945 一战和二战
世界领导大国
1516-1539 葡萄牙霸权
1609-1639 荷兰霸权 1714-1739 英国第一次霸权 1825-1849 英国第二次霸权
1、国际社会中的公共产品 2、霸主国与国际公共产品 3、对国际公共产品说的批判
霸权与国际体系
伊曼纽尔·沃伦斯坦的霸权与国际体系理论 《现代世界体系》、《历史资本主义》
“有霸则稳,无霸则乱” 霸权的兴衰 沃伦斯坦的霸权定义
国际体系的一种状态,即大国竞争中,一个大 国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将他在政治、经济、军事 外交乃至文化上的原则和意愿强加给国际体系。
1945-1973 美国霸权
霸权丧失的过程 权威的丧失 挑战国
1540-1516 1516-1580 西班牙
1640-1660 1740-1763 1850-1873
1660-1688 法国
1764-1688 法国
1874-1914 德意志
1973-2000 2000-2030
霸权稳定论与新现实主义
霸权不再,机制犹存 制度形成之后,即使霸权衰落,惯性的作用也能使国 际制度维持下去
新建霸权成本太高,不如通过国际合作来维持现状 主要国家的制度合作依然可以维持国际秩序的稳定
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
伊曼纽尔·沃伦斯坦:霸权与国际体系 乔治·莫德尔斯基(George Modelski):霸权周期 国际公共产品说
新现实主义的兴起 20世纪60-70年代,新现实主义兴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
要
内
容
6.1.霸权稳定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6.2.霸权稳定论的基本内容 6.3.霸权衰落及其对策 6.4.霸权稳定论与后霸权主义
6.1.霸权稳定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6.1.1.霸权稳定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6.1.2.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
6.1.1.霸权稳定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1)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 (2)国际经济制度的创设: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3)美国霸权的确立 2.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的新危机 (1)经济大滞胀的出现 (2)固定汇率的结束 (3)美国霸权的衰退
Back
6.4.2.后霸权主义和国际机制论
1.无霸合作是困难的,但并非不可能 尽管霸权有助于解释当代国际机制的创设,但是 霸权的衰落并不必然导致对这些国际制度的相应衰退。 国际机制建立以后,合作并不必然需要一个霸权领导者 的存在,霸权后合作是可能的。 2.国际机制合作替代霸权秩序: (1)国际机制能够明确法律责任 (2)提供完全信息,减少不确定性 (3)降低交易成本
Back
6.1.2.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
1. 国际公共产品理论 国际公共产品理论是经济学中公共产品理论在国 际关系中的发挥和运用。 (1)国际经济自由体制,包括自由贸易体制、稳 定的金融货币体制、能纠正对外经济不平衡的国际宏 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以及公海自由航行和度量衡 的标准化。 (2)国际安全保障体系,国际政治安全与稳定, 对冲突进行抑制和调解 (3)国际经济援助体系,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 国家提供有效和充分的经济技术援助。
多国家
长时间 低 实质性 高 大
稳定性分 析
摩擦的表面化 利益调整的可能性
体制剧变的可能性
体制的稳定性
大
表面性稳定
小
结构性稳定
Back
6.2.2.霸权和国际体系的稳定
1.世界经济领域的霸权: 金德尔伯格人为,一个自由开放的世界经济需要 一个居于霸主或主导地位的强国来维持,提供资本贷款, 建立汇率机制、宏观政策协调、保持市场开放和充当 “最后贷款者”,具体包括:(1)保持资本流向贫穷 国家;(2)至少使几种主要货币的汇率保持井然有序; (3)使重要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得到适度协调; (4) 对呆滞产品开放市场,对紧缺商品提供额外供应,并进 行统一分配; (5)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必须成为最后 贷款者。 吉尔平认为,自由开放市场的出现和发展必须基 于三个前提,即霸权、自由意识形态和共同利益。
6.2.4.霸权的兴衰趋势
1.市场机制的竞争性使力量对比不断发生变化 2.边际成本与收益的反向运动
3.对“搭便车”行为的不满
Back
6.3.霸权衰落及其对策
6.3.1.软权力论和相对权力论 6.3.2.霸权衰落的对策
6.3.1.软权力论和相对权力论
1.约瑟夫·奈的软权力论: (1)“硬权力”,即传统意义上的军事、政治、 经济和资源禀赋,是一种对抗性权力;(2)“软权力”, 即一国文化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确立国际规范及制度的能 力,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即价值标准、市场经济和西 方文明,是一种说服与合作的权力,强调社会联系、经 济相互依存和国际机制对国家的影响,具有低成本和高 效率的特点。 2.布鲁特·拉塞特的相对权力论 (1)强迫他人行事的能力;(2)对结果控制的能 力 区别权力的基础和对结果的控制能力,权力基础的弱 Back 化并不必然导致对结果控制能力的枯竭。
Next
霸权体系和后霸权体系得比较
霸权体制 基本要素 分析 国际公共 产品负担 维持秩序的主体 霸权国家 后霸权体制 有关各国协调一致
基本手段
霸权国家的实力
集约负担
政策调整和利益的连续 微调
分散负担
过程分析
交涉形态
利益调整所需时间 交涉结果的可预测 性 外交的作用
两国之间
短时间 高 形式性 低 小
Next
3.霸权周期理论 (1)乔治·莫德尔斯基,根据康德拉基耶夫的长波 理论,从技术变革对经济社会政治的影响角度对葡萄 牙、荷兰、英国和美国的霸权兴衰进行深入研究,认 为霸权循环大约是100年,为两个康德拉基耶夫周期。 a.霸主国家必然衰退,并被另一个霸主所取代 b.霸权的交替只能以战争的形式进行 c.霸主最主要的威胁来自于它所创建的国际秩序 中发展最快、实力最接近的大国 d.霸主国家与挑战者可能两败俱伤 (2)麦金德爵士: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增长导致每 100年爆发一次世界霸权战
6.3.2.霸权衰落的对策
1.消除增加成本的原因:削弱或摧毁挑战者
2.界定一个廉价的防卫圈
3.减少国际承诺和义务
4.责任分担:“美欧平等伙伴关系”、“日美合霸论”
5.国际机制
Back
6.4.霸权稳定论与后霸权主义
6.4.1. 对霸权稳定论的批判 6.4.2.后霸权主义和国际机制论
6.4.1. 对霸权稳定论的批判
Back
6.2.3.霸权体系下的利益分配
1.霸权国家的利益 (1)吉尔平认为:a.领土征服,以此获得更多的经 济、安全和其他利益;b.扩大对其他国家行为的影响; c.对世界经济的控制或至少是施加影响。 (2)沃勒斯坦:有选择地干预市场,急速资本积累 2.国际体系的公共利益 (1)自由的国际贸易体制 (2)稳定的国际货币体制 (3)国际安全保障体制 3.国际体系的相互受益 相互收益是霸权国合法性的基础,也是国际体系 稳定的基础。 Back
第六讲 霸权稳定论Βιβλιοθήκη 内容简介
霸权稳定论,是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 论,都强调霸权的存在于国际体制的稳定之间存在某种 程度的必然联系。并在美国对外战略中占有主导地位。 霸权稳定论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个就是有查尔 斯· 金德尔伯格首创,由罗伯特· 吉尔平加以完善的霸权 稳定论;另一个就是后期经罗伯特· 基欧汉修正后的 “后霸权合作理论”。 霸权稳定论的主要代表作有:查尔斯· 金德尔伯格的 《世界大萧条:1929—1939》,罗伯特· 吉尔平的《世 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和《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罗伯特· 基欧汉《霸权之后: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 纷争》
Next
2.世界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霸权: (1)国际体系中政治联盟之间权力的分配:a.帝国 结构:一个强国控制较多弱小国家;b.二元结构:两个 实力强大的国家控制和调节各自势力范围内以及相互之 间的互动关系;c.均势结构:三个以上的国家通过施展 外交、更换盟友以及挑起公开冲突来控制相互行为 (2)国际体系中的威望: 威望,一个具有一定的特 殊内容的命令将为一定的人群所服从的可能性。威望并 不等同于实力,但最终取决于经济和军事实力,因此是 实力的声望,是国际关系中的通用货币。 (3)国际体系中的权力与规则:a.涉及外交和国家之 间的政治交往;b.涉及某些战争的法规;c.涉及到国家之 间的经济交往和其他领域的交往.
Back
6.2.霸权稳定论的基本内容
6.2.1.理解霸权的三种模式
6.2.2.霸权和国际体系的稳定
6.2.3.霸权体系下的利益分配 6.2.4.霸权的兴衰趋势
6.2.1.理解霸权的三种模式
(一)基本力量模式:霸权就是指在物质资源方 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包括原料、资本、市场以及 在高附加值产品中的竞争优势。 (二)力量行动模式:霸权国家应该具有基本的 力量要素,同时应该具备使用它以确立和维持某种国 际秩序的意愿。 (三)马克思主义的霸权概念:霸权存在于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的国家体系之中的一种机制,一个大国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甚 至文化上的原则和意愿强加于国家体系之中。
Next
2.国际体系理论 沃勒斯坦通过对1 5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兴衰治乱的 历史考察创立了世界体系论。在《现代世界体系》中, 他认为,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国际社会都因霸权的存在 而持续发展。每当一个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拥有支 配力量的国家出现,国际体系就是稳定的。一旦这样 的霸权消失,国际社会就会动荡不安。 (1)每个霸权的兴衰与其他在三个经济领域的效率 有关。他们都是现在农业—工业取得优势,然后在商 业,最后在金融领域占有优势。 (2)每个霸权国家在其霸权期间都奉行全球自由主 义,反对重商主义对贸易的限制。 (3)霸权国家的全球军事力量的模型是相同的,即 霸权主要是海上力量
1.理论层面上: (1)霸权并非国际合作的必要和充分条件,非霸 权国家也有可能合作解决与建立和维护国际经济秩序 相关的问题。 (2)过分忽视国内因素 (3)过分强调国家和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忽 视个社会之间多渠道联系所造成的复杂影响。 2.实际层面上: (1)美国霸权没有衰落 (2)国际公共产品本质上是霸主的私有物品 (3)国际公共产品是具有排他性的俱乐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