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结构及性能

合集下载

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综述

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综述

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综述活性粉末混凝土(APC)是一种以高性能水泥基为基础,将活性粉末颗粒(例如硅酸盐、氧化铝等)掺入混凝土中制成的一种新型混凝土。

APC在力学性能、耐久性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尤其在抗裂、抗渗、抗冻融、耐腐蚀等方面表现出色。

本文主要从APC的基本构成、制备工艺、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等方面进行综述。

1. APC的基本构成APC由水泥基体和活性粉末颗粒两部分组成。

水泥基体包括水泥、矿物掺合料、砂、石子等原材料,在混合物中起到胶结剂的作用。

活性粉末颗粒由微米级别的硅酸盐、氧化铝、氧化铁等组成,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吸附性能,能够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

2. APC的制备工艺制备APC的工艺分为两步:首先将水泥基体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然后将活性粉末颗粒掺入混凝土中。

其中,掺入活性粉末颗粒的量一般为水泥的10%~20%,掺入过多会影响混凝土的流动性和早期强度,掺入过少则无法发挥其优异性能。

此外,为了提高APC的抗裂性能,可以加入纤维增强材料。

3. APC的力学性能APC在力学性能方面表现出色,其抗压强度、弯曲强度、拉伸强度等性能均高于传统混凝土。

据研究表明,掺入10%活性粉末颗粒的APC抗压强度可达到90MPa以上,是普通混凝土的两倍以上。

此外,APC在极端温度下仍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在高温下仍能保持其强度。

APC在耐久性方面表现出色,其抗渗、抗腐蚀、抗冻融等性能均优于传统混凝土。

由于活性粉末颗粒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吸附性能,掺入活性粉末颗粒的APC具有更高的抗渗性能。

此外,其抗腐蚀性能也优异,能够有效抵抗化学腐蚀。

在冻融循环条件下,APC的抗裂性能和抗冻融性能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APC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是一种具有发展前途的新型混凝土。

但由于其制备工艺复杂和成本较高,目前在工程应用领域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结构及性能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结构及性能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结构及性能摘要: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简称RPC)是一种超高强水泥基材料,本文通过调整粉煤灰、硅灰等掺合料和水胶比等,研究了其对RPC性能的影响,并且确定了其最佳的掺量。

同时借助XRD和SEM等测试手段对RPC的水化产物和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RPC是一个未完全水化但非常密实的结构体。

关键词: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最佳掺量;微观分析1 引言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简称RPC)是法国Bouygues公司1993年研制成功的一种超高强度、高耐久性及高韧性的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1],其抗压强度可以达到200MPa-800MPa级,抗折强度20MPa-150MPa级。

由于RPC具有很高的抗压、抗折强度以及较强的耐久性,在结构设计中能够有效减少自重,提高结构的抗震和抗冲击性能。

另外,RPC特殊的结构决定了其耐高温性、耐火性和耐腐蚀性远优于钢材。

国内RPC材料的运用不仅能有效利用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废料,而且其强度很高,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对钢材的需求。

同时采用RPC材料与同类混凝土材料相比可以延长结构寿命,大幅减少维修费用,降低工程建设和使用的综合造价。

因此,RPC目前开始广泛应用于房屋、桥梁道路、高铁以及军事设施,前景十分广阔。

本实验的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原材料、水胶比等对RPC的性能的影响,同时借助XRD、SEM等测试手段对RPC的水化产物和微观结构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了解水化产物和微观结构对宏观性质的影响。

2 实验部分2.1 原材料及性能检测(1)水泥采用华新堡垒P.O 42.5水泥,水泥细度3200cm²/g,初凝时间大于90min,终凝时间小于360min,烧失量为0.5%。

(2)硅灰云南某铁合金厂生产的微硅粉,硅粉的特征状态为灰白色细粉,SiO2含量大于90%,密度2.21g/cm²,粒径2μm以下,平均粒径0.3μm左右,比表面积143100cm²/g。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应用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应用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应用摘要:活性粉末混凝土是一种新型高性能混凝土,简称RPC(Reacfive Powder Concrere) 国内外很多学者已开展了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就活性混凝土的主要力学性质进行阐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关键词:活性粉末混凝土;力学性能;粉煤灰。

1概述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是由世界最大的营造公司之一法国布伊格(Bouygues)公司以Pierre Richard为首的研究小组在1993年率先研发成功的一种超高强、高韧性、高耐久性、体积稳定性良好的水泥基复合材料。

由于增加了组分的细度和反膻活性,因此它被称为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live Powder Concrete,简称为RPC)。

世界上第一座以RPC为材料的步行/自行车桥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谢布洛克(Sherbmoke)市。

该桥于1996—1997年期间建成的。

采用RPC钢管混凝土桁架结构。

桥跨度60m,桥面宽4.2m。

桥面板厚为30mm,每隔1.7m设置高70mm的加强肋。

桁架腹杆是直径为150mm、壁厚为3mm的不锈钢管、内灌RPC200。

下弦为RPC双梁,梁高380mm;均按常规混凝土工艺预制。

每个预制段长10m、高3m,运到现场后用后张预应力拼装。

1998年8月在加拿大召开的高性能混凝土与活性粉末混凝土国际研讨会上,就RPC的原理、性能和应用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作为一种新型混凝土,RPC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基本原理RPC是一种高强度、高韧性、低孔隙率和极低渗透性的超高性能混凝土。

它主要由水泥、石英砂、石英粉、硅灰、钢纤维和高效减水剂组成,采用适当的成型和养护工艺制成的。

它的基本配制原理是:材料含有的微裂缝和孔隙等缺陷最少,就可以获得由其组成材料所决定的最大承载能力,并具有特别好的耐久性。

根据这个原理,RPC所采用的原材料平均颗粒尺寸在0.1μm到1mm之间,目的是尽量减小混凝土中的孔间距,从而使拌合物更加密实。

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综述

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综述

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综述活性粉末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混凝土材料,具有优良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性能特点、制备工艺、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1.高强度:活性粉末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强度性能,其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均远高于普通混凝土。

这使得活性粉末混凝土可以用于需要高强度材料的工程项目,如桥梁、高层建筑等。

2.耐久性好:活性粉末混凝土在极端环境下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可耐受酸碱侵蚀、高温、低温等恶劣条件。

这使得其在特殊环境下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

3.良好的抗裂性能:由于活性粉末混凝土内部微观结构的特殊性,其抗裂性能较好,可以有效防止裂缝的产生和扩张,提高了材料的整体性能。

4.可持续性:活性粉末混凝土采用的原材料可以是废弃物和工业副产品,因此具有可持续性和环保性,符合当今社会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工艺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工艺主要包括原材料的选取、配比设计以及混凝土的制备过程。

首先是原材料的选取,主要包括水泥、粉煤灰、矿渣粉等。

这些原料中的一些可以是废弃物和工业副产品,具有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其次是配比设计,通过对各种原料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制定出最佳的配比方案,以确保混凝土的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最后是混凝土的制备过程,通常采用搅拌机将各种原料进行混合,并加入适量的水进行搅拌,最终形成活性粉末混凝土。

活性粉末混凝土具有优良的性能特点,因此在建筑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主要应用领域包括:1.桥梁工程:桥梁是属于高强度和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工程。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高强度和耐久性使得其在桥梁工程中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活性粉末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性能特点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建筑材料。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艺的不断完善,相信活性粉末混凝土将在未来的建筑工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活性粉末混凝土梁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共3篇

活性粉末混凝土梁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共3篇

活性粉末混凝土梁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共3篇活性粉末混凝土梁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1活性粉末混凝土(AAM)梁是一种新型的混凝土材料,具有优异的强度和耐久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基础设施和道路等领域。

本文将重点研究AAM梁的受力性能和设计方法。

一、AAM梁的受力性能1. 强度特性与普通混凝土相比,AAM梁具有更高的强度,主要是由于AAM中使用的主要原料——粉煤灰和碱性活性剂具有较高的化学活性。

这些原料的反应可以形成新的结晶相和水化产品,从而增加了AAM梁的强度。

2. 硬度和韧性AAM梁具有较高的硬度和韧性,这是由于AAM中的水化产物和结晶相增加了梁的强度和碎裂韧性。

此外,AAM梁中的材料和结构特征能够提高其抗裂性能和韧性。

3. 耐久性AAM梁的耐久性好,这是由于其低碱度、低孔隙率和低氯离子渗透性,能够有效防止氯离子和CO2等外界因素的侵蚀和损伤。

因此,在潮湿和腐蚀环境下,AAM梁表现出更好的保护性能。

二、AAM梁的设计方法1. 破坏形式的分析根据AAM梁的受力性质,可以对其破坏形式进行分析,得出AAM梁在承载力和破坏形式方面的特点。

具体分析方法包括使用3D有限元分析和试验验证。

2. 设计理论的确定根据AAM梁破坏形式的分析结果,可以根据力学原理确定AAM梁的设计理论。

AAM梁的设计理论一般包括整体设计、裂缝控制设计和损坏状态设计等方面,要综合考虑设计要求和环境地质条件等因素。

3. 材料和结构参数的确定据AAM梁的设计理论,可以确定AAM梁的材料和结构参数,包括AAM 梁的截面积、强度、长度、形状和材质等方面。

此外,还需要确定AAM 梁的预应力桥梁及桥墩、板、柱等关键性状和构件尺寸。

4. 施工和养护要求的确定根据AAM梁的设计理论和材料/结构参数,可以确定AAM梁的施工和养护要求,保证AAM梁的施工质量和性能。

具体二者包括施工的浇筑和养护时间、压缩强度和拟合度等四个方面。

综上所述,AAM梁是一种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新型混凝土材料。

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

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

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
活性粉末混凝土又称机械强化混凝土,是利用硅酸钠(Na2SiO3)、硼硅酸钠(Na2B4Si6O20)和氢氧化钙(Ca(OH)2)等粉末组成的,在拌合时添加少量聚合物及其他有机添加剂而成的新型混凝土材料。

目前国内外研究发现,活性粉末混凝土具有良好的耐荷载性、低的机械损失、高的抗剪性能与耐久性能等,可用于各种工程建设中。

一、活性粉末混凝土组成
(1)水泥基材料:水泥基材料与水量有着密切关系,水泥分解产生体积变化,从而影响拌合后的混凝土材料的性能,因此在制备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合比时要考虑水泥比例。

二、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合比试验
(1)流动性试验:通过测定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流动性来确定其表面形状及结构质量,可以采用徳国TUBA流动性计来准确测定流动性指数,以确定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配合比。

三、总结
活性粉末混凝土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新型建筑材料,其配合比的确定是影响其最终性能的重要因素。

为此,通过对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流动性、硬度、粘性等特性进行试验,以获得较为准确的配合比,从而更好地满足工程建设的需求。

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摘要】利用常规材料对rpc进行制备,达到其高强性能。

通过钢管rpc轴压短柱破坏试验,表明钢管rpc能有效限制rpc内部变形,承载力与延性均由较大提高,钢管rpc短柱在轴心受压时,具有很好的弹性和弹塑性力学性能。

【关键词】钢管rpc;实验制备;轴压短柱;受力性能1、研究背景rpc(活性粉末混凝土)是20世纪90年代由法国开发的一种新型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它具有普通高强混凝土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

主要表现为高强度、高韧性、高耐久性等。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减小原材料颗粒尺寸,采用合理的级配增加了材料的堆积密度,使混凝土的微裂缝和孔隙等缺陷最少化,就可以获得由其组成材料所决定的、最大的承载能力,并具有优异的耐久性。

粉煤灰的掺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rpc浆体的和易性,进一步增加了rpc 的密实程度,成本也有所降低,更加适合我国工程的实际情况。

由于rpc 的超高强度,对其进行一般的配筋设计是困难而不经济的,虽然它的韧性较一般混凝土要好得多,但同钢材相比也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也不宜独立用于荷载较大的结构构件。

如何在工程中有效地使用这种新材料,钢管rpc(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作为一种新的结构形式,展现出了更好的工程实用性,其性能集合了钢管混凝土与活性粉末混凝土两者的优越性。

鉴于以上背景,我们对钢管rpc 的制备和力学性能进行一个初步研究,虽然之前国内也有相关研究,但目前钢管rpc的运用一直尚处于开始阶段,因此仅就钢管rpc 的轴压短柱的极限抗压强度进行了研究。

2、实验材料、配合比及制备1、实验材料rpc实验原材料尽量选择现阶段工程运用较为广泛的材料,争取其制备和推广的实用性及经济性。

(1)水泥湖南洞庭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2)硅粉上海埃凯微硅粉,sio2含量89.56%,平均粒径在0.1~0.15 μ m,比表面积为18200㎡/kg,密度2.21g/ cm3;(3)粉煤灰湖南大唐湘潭电厂ⅰ级粉煤灰;(4)砂天然河砂,粒径0.3mm~0.6mm;(5)减水剂北京慕湖外加剂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浓型萘系高效减水剂fdn,褐黄色粉末,主要成分为β-萘磺酸甲醛缩合物,掺量2%时,减水率20%以上。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配制及性能研究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配制及性能研究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配制及性能研究摘要:本文在分析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优选原材料和减水剂,成功配制出7天强度达152MPa 的RPC。

关键词:RPC;减水剂;强度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PC (RPC) based on the achievement of research, combining the domestic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is area,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of raw materials and water reducing agent, success makes a 7 day strength of 152 MPa of RPC.Keywords: RPC; Water reducing agent; strength0 引言随着建筑结构和材料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混凝土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强度较低且功能单一的传统混凝土已不能满足土木工程的需要。

发展高强度低渗透性的混凝土材料便成为混凝土界研究者们多年来的主攻目标。

活性粉末混凝土(简称RPC)的提出和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工程材料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焦点。

1 RPC的技术性能1.1优异的力学性能根据组份、养护方法和成型条件的不同,可按抗压强度分为RPC200和RPC800[1]。

不同强度等级的RPC所用的原材料与生产工艺有较大的差异。

1.2 优良的韧性脆性是混凝土材料的一大缺陷,而掺加了微细的钢纤维[2][3]的RPC断裂能达20,000~40,000J/m2,其断裂能和抗弯强度接近于铝,只比钢低一个数量级;与水泥混凝土相比之下,抗弯强度高一个数量级,断裂能高2个数量级以上。

1.3 优异的耐久性RPC水胶比低,具有良好的孔结构和低的孔隙率,使其具有极低的渗透性、很高的抗环境介质侵蚀能力和良好的耐磨性能,从而使RPC具有优异的耐久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结构及性能摘要: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简称RPC)是一种超高强水泥基材料,本文通过调整粉煤灰、硅灰等掺合料和水胶比等,研究了其对RPC性能的影响,并且确定了其最佳的掺量。

同时借助XRD和SEM等测试手段对RPC的水化产物和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RPC是一个未完全水化但非常密实的结构体。

关键词: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最佳掺量;微观分析1 引言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简称RPC)是法国Bouygues公司1993年研制成功的一种超高强度、高耐久性及高韧性的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1],其抗压强度可以达到200MPa-800MPa级,抗折强度20MPa-150MPa级。

由于RPC具有很高的抗压、抗折强度以及较强的耐久性,在结构设计中能够有效减少自重,提高结构的抗震和抗冲击性能。

另外,RPC特殊的结构决定了其耐高温性、耐火性和耐腐蚀性远优于钢材。

国内RPC材料的运用不仅能有效利用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废料,而且其强度很高,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对钢材的需求。

同时采用RPC材料与同类混凝土材料相比可以延长结构寿命,大幅减少维修费用,降低工程建设和使用的综合造价。

因此,RPC目前开始广泛应用于房屋、桥梁道路、高铁以及军事设施,前景十分广阔。

本实验的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原材料、水胶比等对RPC的性能的影响,同时借助XRD、SEM等测试手段对RPC的水化产物和微观结构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了解水化产物和微观结构对宏观性质的影响。

2 实验部分2.1 原材料及性能检测(1)水泥采用华新堡垒P.O 42.5水泥,水泥细度3200cm²/g,初凝时间大于90min,终凝时间小于360min,烧失量为0.5%。

(2)硅灰云南某铁合金厂生产的微硅粉,硅粉的特征状态为灰白色细粉,SiO2含量大于90%,密度2.21g/cm²,粒径2μm以下,平均粒径0.3μm左右,比表面积143100cm²/g。

(3)粉煤灰关山电厂未筛粉煤灰,经过筛分后属于Ⅲ级灰。

(4)石英砂本次实验用砂为市售石英砂,最大粒径小于0.45mm。

(5)石英粉石英粉为市售,经筛分粒径分布见表3。

表3 石英粉粒径分布筛孔尺寸>0.125mm 0.125~0.1mm 0.1~0.088mm 0.088~0.063mm <0.063mm 筛分百分比0.61% 4.2% 21.53% 1.28% 72.38%(6)减水剂实验用减水剂有两种,具体规格和产地如表4.表4 减水剂名称产地规格粉体高效减水剂四川/爱辉工程液体减水剂长沙聚羧酸系-含固量40%(7)钢纤维钢纤维为武汉新途工程纤维制造有限公司制造,长径比52,密度7.7g/cm³。

2.2. RPC配合比设计对影响RPC性能的主要材料做了组分研究,具体实验方案如表5所示。

表5 RPC实验配比水胶比W/B胶凝材料(B)石英砂S/C钢纤维%石英粉QU/C减水剂% 水泥C 硅灰SF/C粉煤灰FA/C0.16,0.170.18,0.190.201 0.25 0.30 0.88 0 0.2 20.16 1 0.25 0.20,0.250.30,0.400.88 0 0.2 20.16 1 0.25 0.30 0.80,0.901.00,1.100 0.2 20.17 1 0.10,0.200.30,0.400.30 0.90 0 0.2 20.16 1 0.30 0.30 0.900,0.931.81,2.260.2 2注:胶凝材料为水泥、硅灰、粉煤灰三组分之和;钢纤维掺量是体积百分比,减水剂为胶凝材料的质量百分比;硅灰、粉煤灰、石英砂、石英粉掺量均为与水泥的质量比;考虑到拌和效果,在讨论硅灰掺量影响时将水胶比增大到0.17。

2.2.1 实验结果和讨论(1) 水胶比对RPC性能的影响水胶比是拌和RPC时用水量的表征。

RPC制品主要由水泥以及火山灰质材料等多种细颗粒组成,其用水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水泥的水化作用和材料火山灰效应的发挥,最终影响到混凝土的整体性能。

因此,水胶比对RPC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胶比低,拌和效果差成型困难;水胶比过大,水化反应后未反应的水,被困在混凝土结构中留下大量的孔隙,严重影响RPC的强度。

图2是强度与水胶比的实验结果。

从图看到,随着水胶比的降低,抗压强度逐次明显增大,抗折强度亦呈小幅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较小。

从抗压强度随水胶比的变化趋势看,二者大致呈线性关系,经拟合得到拟合直线如下:()bw/939-264=σ(1) 式中:σ—抗压强度,MPa;w/b—水胶比;拟合相关度R2=0.9452。

据此可以大致预测水胶比与抗压强度间的关系,但是水胶比越低流动性越差,成型越困难。

本文还尝试了在更低水胶比0.15下的试验,但实验拌和效果较差,振动成型的效果不甚良好,随之放弃进行更低水胶比的尝试。

因此,选取0.16作为本次实验的最佳水胶比。

图中还标出了实验数据的标准偏差,最大相对偏差5.45%,说明测试数据离散度不大,数据可信度高。

图2 水胶比对强度的影响(2) 粉煤灰对RPC性能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粉煤灰在水泥基复合胶凝材料中的作用[2]已有了一些比较系统的研究。

80年代初,沈旦申[3]等通过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的基础研究,提出了“粉煤灰效应”假说,将粉煤灰在水泥混凝土中的效应归纳为三大效应,即形态效应、活性效应(又称火山灰效应)和微集料效应,三效应体现在水泥-粉煤灰胶凝材料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中。

图3是粉煤灰掺量与强度的实验关系曲线,并标出了每一均值的标准偏差。

图3中,粉煤灰:水泥(F A/C)的起始值定为0.2是由于当粉煤灰掺量为0时,RPC胶砂的拌和效果十分不好,因此未能得到该取值的强度数据,其原因与粉煤灰的减水形态效应有关。

图3表明,强度随F A/C增大先增大再减小,存在一个最佳的比值:F A/C=0.25时抗折强度最高,为21.56MPa;F A/C=0.3时抗压强度最大,为98.21MPa。

综合考虑,粉煤灰的最佳掺量应为F A/C=0.25-0.3。

粉煤灰掺量对强度的影响不是单调关系的原因可能如下:一方面,粉煤灰的形态减水效应使得粉煤灰掺量增大流动度增大,成型容易,成型缺陷减少;另一方面,粉煤灰的活性不高,高掺量时导致强度降低。

二者相互制约,从而在某一比值形成了极值。

从图3还可以看到,测试数据的标准偏差较大,这也说明了样品均匀性不好,受到了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

图3 粉煤灰掺量对强度的影响(3) 硅灰对RPC性能的影响硅灰是生产硅或硅合金的副产品,由非晶质二氧化硅组成的细小粉末材料,其颗粒呈圆球形,颗粒平均粒径为0.15μm。

由于颗粒细小,硅灰会填充在水泥颗粒之间的空隙中。

硅灰的圆球形颗粒可起到滚珠轴承的作用,即会改善浆体的流变性。

另外,硅灰的掺入会增加固体与液体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内聚力.由于内聚力的增加,混合料会变得更稳定,各组分的离析倾向减小。

由于硅灰的比表面积很大需要增加更高的用水量,才能维护较高的工作度,这就不利于混凝土强度的提高,所以高效减水剂是制备RPC必不可少的材料。

硅灰掺入对RPC的作用主要有填充效应、火山灰效应、孔隙溶液化学反应[4]等。

图4给出了硅灰掺量对RPC抗折、抗压性能影响的实验结果。

图6 硅灰掺量对强度的影响通过图4可以很明显的看到硅灰掺量(SF/C)在0.1至.0.4之间时抗压强度一直呈增长趋势,且增长明显,只是在0.3-0.4时开始放缓。

通过硅灰的掺入就可发现密实程度对于RPC的强度影响很大。

抗折强度随硅灰掺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可能是由于硅灰颗粒填充于孔隙之间使材料密实度大大提高,在受到力的剪切作用时微孔对于力的缓冲作用减弱导致抗折强度随着硅灰的掺入而缓慢降低,但是降低幅度不是很大。

综合两方面考虑,硅灰掺量为水泥掺量20%-30%之间是最佳掺量。

(4) 石英砂对RPC性能的影响砂胶比(骨料与胶凝材料的质量之比)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涉及到混凝土内部结构的匀质性问题。

混凝土是一种非均匀的多孔体,混凝土内的砂胶比例的差别及两者力学性能上的差异是造成混凝土结构匀质性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确定RPC中合适的砂胶比,有利于提高RPC的性能。

RPC中的砂子作为混凝土的骨料,是各组分中粒径最大的。

按照RPC的配制原理,本实验选用的砂子是市售的100目石英砂,粒径小于450μm。

图5为石英砂掺量对RPC 抗折、抗压性能的影响。

图5石英砂掺量对强度的影响从图5可以看出,砂胶比(S/B)为1.0时抗压强度达到最大的99.53MPa。

砂胶比在1.0之前抗压强度呈增长趋势,但是增长不是很明显,1.0以后开始下降。

在掺量为0.8时抗折强度达到最大的22.16MPa,之后一直降低到掺量为1.0时又有上升趋势。

在砂胶比为0.8至1.1之间时抗折强度有少量变化,但不是很明显。

可见石英砂掺量在这一范围内不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

但是石英砂的掺入并没有改变水胶比,因此在低水胶比状态下石英砂掺量受限于材料的拌和状态。

石英砂的增多会使拌和物越来越干燥并且石英砂的增加使材料的粘黏性降低,对于一些特殊的构件在成型过程中有一些影响。

因此,石英砂的掺量要根据制备材料的用途合理调整。

但综合考虑,砂胶比(S/B)在0.9-1.0时为最佳掺量。

(5) 钢纤维对RPC性能的影响RPC材料的力学性能极其优越,可与钢材媲美,但制约其大面积运用的一大劣势就是脆性较大。

为了克服脆性大这一弱势,提出了纤维增韧的方法。

在配制RPC材料中加入钢纤维能够有效增强材料的韧性和体积稳定性。

在试验测试过程中未加钢纤维的试件都会爆发出爆炸声响,并且碎片四溅。

而加入钢纤维的试件虽然有巨大的响声,但是碎片被纤维很好的束缚在一起并没有四溅。

在做抗折实验时,加了钢纤维的试件只是表面出现了裂缝,并没有完全折断并且还可以承受很强的力作用。

显而易见,钢纤维对RPC的脆性有了很好的改善。

图6给出了钢纤维掺量对RPC 抗压、抗折性能的影响。

图6钢纤维掺量对强度的影响从图6可以看出,钢纤维对试块的抗折、抗压都有所提高。

在钢纤维掺量较小时效果不明显,如试验中钢纤维掺量为0.93%时的抗压强度只比未掺时提高了6%,而抗折强度提高了10%。

但当钢纤维掺量达到1.81%的时候可以看到相比于0.93%的时候抗压和抗折强度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抗压提高了27%,抗折提高了35%。

当掺量从1.81%增加到2.26%的时候,抗压强度的增长幅度有所放缓只增加了5%,此时抗折强度增长仍然很高达到了12%,但不及之前的35%,说明在钢纤维掺量为2.26%的时候对强度的贡献已经开始放缓。

虽然本次实验掺量未达到3%或者更高,但是可以想像,考虑到经济效益此后再增加钢纤维的掺量已经对强度影响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