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全)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全)對外漢語教學概論第⼀章對外漢語教學學科論第⼀節對外漢語教學の性質和特點⼀、學科の名稱⼀個學科の名稱應該是該學科の內容和學科本質特點の反映。
⽬前在國內,教授外國⼈學漢語の學科⼀般稱為“對外漢語教學”,但也有⼀些不同の名稱和看法。
1、對外漢語教學2、漢語教學3、漢語作為第⼆語⾔教學4、對外漢語教育(學)5、對外漢語⼆、學科の性質對外漢語教學是由“對外”、“漢語”、“教學”三個關鍵詞組成の。
⾸先,對外漢語教學是語⾔教學。
其次,對外漢語教學是⼀種第⼆語⾔の教學再次,對外漢語教學是漢語作為第⼆語⾔の教學最後,對外漢語教學是針對外國⼈の第⼆語⾔教學總之,對外漢語教學是語⾔教學の⼀種,是針對外國⼈把漢語作為第⼆語⾔の教學。
這就是對外漢語教學學科の本質屬性,也充分說明了對外漢語教學從學科隸屬上應該屬於應⽤語⾔學。
三、學科の特點(⼀)對外漢語教學是⼀⾨獨⽴の學科1、具有明確の研究⽬標和研究對象。
研究如何針對外國⼈把漢語作為第⼆語⾔進⾏教學の規律、原則、⽅法,包括研究“教什麼”、“怎樣教”、“⽤什麼技術⼿段教”、“如何學”等內容,如“作為第⼆語⾔或外語の漢語研究”、“漢語習得與認知研究”、“現代技術⼿段在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中之應⽤研究”等都是對外漢語教學研究の主要課題。
2、具有完備の學科理論體系基礎理論:語⾔理論、語⾔學習理論、⽂化理論、教育理論等;教學理論:對外漢語教學の性質和特點,教學結構及其各構件之間の相互關系,教學類型和課程設計,總體設計、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和測試等各教學環節の理論,有關課程の特點和規律,不同語⾔要素教學の特點和規律,⾔語技能和⾔語交際技能訓練の特點和規律等。
3、具有准確の學科定位:對外漢語教學是語⾔教學の⼀種,是應⽤語⾔學の⼀個分⽀學科,這已成為對外漢語學界⼤多數⼈の共識。
(趙⾦銘,2001)4、具有成熟の研究隊伍和豐碩の研究成果(⼆)對外漢語教學是⼀⾨綜合性、邊緣性學科趙⾦銘認為:“對外漢語教學,經過幾⼗年の發展,現在在業內基本形成共識:作為⼀⾨學科,對外漢語教學の理論基礎是語⾔學(包括⼼理語⾔學、社會語⾔學、⼈類語⾔學)理論、⼼理學理論、教育學理論,從根本上說,他是⼀⾨新興の邊緣交叉學科”。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件

• 对外汉语教学概述 • 对外汉语教学内容与方法 • 对外汉语教学策略与技巧 • 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能力 •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与评估 •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与发展趋势
01
对外汉语教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以汉语为第二 语言的教学活动,主要针对母语 非汉语的学习者。
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具有跨文化性、实 践性、互动性等特点,强调语言 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师生 互动和跨文化交际。
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
01
02
03
促进文化交流
对外汉语教学是文化交流 的重要桥梁,有助于增进 国际间相互了解和友谊。
培养全球公民
对外汉语教学培养具有全 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的公民,适应全球化时代 的发展需求。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1 2 3
学科基础建设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形成了较 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包括语言学、教育学、心理 学等领域的知识。
教材与课程开发
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对外汉语教材和课 程不断推陈出新,涵盖了从基础到高级的各个阶 段。
教学方法研究
针对不同学习者的特点,对外汉语教学界不断探 索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系统性原则
教材内容应遵循语言学 习规律,由浅入深、循 序渐进,确保知识体系
的完整性。
实用性原则
教材应注重实际应用, 选取贴近生活的语言材 料,设计实用的语言活
动。
趣味性原则
教材应采用生动有趣的 语言材料和教学方法,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
教材评估标准与方法
语言质量
评估教材的语言是否规范、准 确,是否符合目标语国家的语 言习惯。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案(讲授课)

一、教案名称: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案(第一讲)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
3. 培养学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内容:1.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概念1.1 对外汉语教学的定义1.2 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2. 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2.1 初创时期(1949-1978年)2.2 发展时期(1978-1990年)2.3 成熟时期(1990年至今)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和意义。
3. 案例分析法:分享成功的对外汉语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对外汉语教学的定义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的特点。
3. 讨论:分组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分享个人观点。
4. 案例分析:分享成功的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5. 总结:回顾本讲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的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对外汉语教学概论》2. 课件:讲解PPT3. 案例资料:成功的外汉语教学案例九、教学时间:90分钟十、教学对象: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二、教案名称: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案(第二讲)三、教学内容:1.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 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原则和方法。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分享成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讲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本讲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案(讲授课)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案(讲授课)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与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特点和目标。
3. 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 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概况对外汉语教学的规模和现状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问题和挑战2. 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对外汉语教学的国际化趋势对外汉语教学与现代科技结合的趋势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交流的趋势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对外汉语教学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小组报告:学生分组研究报告,分享对外汉语教学的案例分析。
第二章: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基础一、教学目标1. 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2. 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3. 理解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内容1. 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语言学理论:语言的本质和功能,语言学习的基本原理教育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心理学理论:学习者心理,学习动机,学习策略2. 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语言结构的顺序,教学步骤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交际教学法: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交际任务的设置,交际活动的设计任务型教学法:学习任务的设置,学习过程的组织,学习成果的评价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理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对外汉语教学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理论和方法。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理论。
2. 小组报告:学生分组研究报告,分享对外汉语教学的案例分析。
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方法与技巧一、教学目标1. 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2. 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一、基本概念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按语言获得的先后顺序划分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是人们出生后首先学习和习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是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
2、母语和外语母语是从亲属关系的角度命名的,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也是多数人出生后首先学习和习得的语言。
外语是从国别的角度命名的,是指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
母语和外语不是一分为二的两个概念,如对少数民族而言,汉语既不是母语也不是外语,称为非本族语。
按有无语言环境来划分外语和第二语言。
西方有一种观点:以语言学习环境为标准来区分第二语言和外语,凡是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一般称为第二语言,不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叫外语,这种观点强调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
目前,常用第二语言代替外语的说法。
3、目的语:target language 被教授的语言二、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
教学内容是汉语,教学对象是外国人。
?对我国少数民族进行的汉语教学?对国外华裔进行的汉语教学学科名称名称1——对外汉语教学–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从中国国内的视角,不能涵盖国外–未能准确反映学科性质名称2——汉语教学–国外汉语教学被称作“华语(文)教学”、“中文教学”、“中国语教学”–在国际场合使用较多,为各国学者和教师所接受。
名称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TCSL)–能涵盖第一语言以外的所有汉语教学–能体现处于上位整体学科的关系–能反映本学科的基本性质–名称太长、不上口名称4——对外汉语教育学–把教学上升到教育的高度来研究,正确体现教学和教育的关系–能更清晰的体现本学科的性质和学科定位三、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与作为第二语言的外语的其他语言的教学属于同一性质。
是一门专门的、应用的、综合的学科。
语言教学包括:第一语言教学、第二语言教学、双语教学第一、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三者的异同:
同:都有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内容;
都强调学科的综合性、跨学科性和应用性。
异:吕的体系中有“教学法”内容; 崔的体系中有“学科发展史”等内容; 刘的体系中有“教学实践”等内容。
(二)学科建设体系 1. 学科理论基础 是由对外汉语教学的跨学科性决定的。 如:哲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 学等。
(四)课堂教学的课型意识 要求课堂不能随意性太大,要突出课型特色。
(五)课堂教学的目的意识 每堂课 的目的。 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目的。 每一个教学行为的目的。 (六)课堂教学的敬业意识 永远保持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 对学生一视同仁。 不对所使用的教材进行评定。 对学生负责,严格要求。
学语 语 跨 科言 言 文 语学 教 化 言习 学 教 理理 理 学 论论 论 论
教学 学 教 课 教 教 测 评 学科 科 学 堂 学 材 试 估 目课 课 大 教 技 编 理 理 标程 程 纲 学 巧 写 论 论 研设 建 研 研 研 研 研 研 究计 设 究 究 究 究 究 究
学师 教 教 教 教 学 教 科资 学 育 学 学 科 师 发队 管 实 技 资 历 进 展伍 理 践 术 源 史 修 规建 研 研 开 管 研 培 划设 究 究 发 理 究 训
作 业
1、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原则,如何体现 在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上? 2、你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如何建设好自己的学 科并使其有长足的发展?
要求: 以上题目任选其一。 字数不限。 要谈自己真知灼见,不以抄资料来凑字数。
80年代以来: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得 到了空前的发展,一些新的教学思想和教 学法原则,成为引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 发展方向的重要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pdf【3篇】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pdf【精选3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pdf【精选3篇】一a.一开头就留意把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与对本国人进行的母语教学区分开来,探究其次语言教学路子。
b.在重视把握词汇语法等语言学问的同时,强调四项训练,强调对语言的实践和运用。
B.60’s初—“文革”之前总结建国以来的教学阅历。
1964年,钟著《十五年汉语教学总结》(79年发表)。
特点:提出一系列对外汉语教学原则。
a.“精讲多练、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性原则。
b.用汉语进行课堂教学的直接性原则。
c.教学内容与同学专业相结合的学以致用原则。
d.“语文并进”,听说读写全面要求、阶段侧重的主要教学原则。
……C.70’s特点:着重解决教学中的详细问题。
a.在论述详细教学问题时,较多受到听说法、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b.把实践性原则定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教材编写中进行句型教学试验。
c.在语言技能训练方面听说和读写作为两类课进行了分开教学。
D.80’s开头,真正从学科建设的高度进行教学理论讨论。
a.进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宏观讨论。
b.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绽开了全面的讨论。
c.对教学法原则的讨论进一步深化。
d.提出用不同的方法训练不同的语言技能。
E.90’s以来,理论讨论深化。
渐渐引进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跨文化交际学等相邻学科的理论成果。
几个概念的区分1.“其次语言”和“外语”的区分其次语言(03年解释术语)其次语言教学包括(00年术语解释):①中国人学外语;3②少数民族学汉语;(01年选择)③少数民族学外语;④外国人学中文(即对外汉语教学)……2.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不属于对外汉语教学,属于其次语言教学;外国华侨的汉语教学属于对外汉语教学。
由于少数民族同属中华民族,同属中华文化。
外国华侨在国外诞生、成长,受外国文化影响,同中华文化有巨大差异,会造成汉语学习、运用的障碍。
3.“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的区分①目的不同语言教学重点是培育同学的语言技能,不是讲授语言学学问,所以应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培育交际力量,而不是大量讲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绪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特点和内容一、学科名称(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是按照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一个人出生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则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第二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
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是指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外语。
2、母语和外语是按照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
母语指的是本国的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指的是外国的语言。
母语=第一语言?外语第二语言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
非本族语是指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指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是按照言语社团来区分的,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4、目的语目的语是指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学习并争取掌握的目标,都可以称为目的语。
选择“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外语、本族语、非本族语、目的语”填在括号内:一个土生土长的英国人来中国学习汉语,英语是他的(),汉语是他的()。
一个在美国出生的中国孩子,正在学习汉语。
英语是他的(),汉语是他的()。
一个在苗寨出生长大的孩子,学会了汉语。
苗语是他的(),汉语是他的()。
结论:以上概念从不同角度提出,它们之间存在:1、交叉现象2、模糊现象母语本族语第二语言外语(二)学科的名称学科名称是学科内容和学科本质特点的反映。
1、对外汉语教学体现教授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如果:教学对象——不是外国人教学地点——国外适合国内教外国人汉语时使用2、汉语教学国际场合,国内外学者一起讨论学科或学术问题时。
国际汉语教学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科学性——精确地指出了本学科的内涵和性质学术论著中使用不上口4、对外汉语教育(学)学科教学论角度本学科形成以来,对外汉语学界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事实上包含了“对外汉语教育(学)”的全部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语言的基本特征及启示: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1)学习一种语言要重视意义。
要掌握音义的联系,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
(2)学习一种语言要掌握语言系统和各分支系统。
(3)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本质上是口头的,文字是第二性的。
2.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1)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只有通过言语才能学会语言。
(2)从言语中接触到的大量语言事实,应当总结归纳成一定的语言规则,让学习者自觉掌握。
3.语言有生成性(1)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汉语的能力,而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
(2)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规则。
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1)交际工具是语言的本质功能,这就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为了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语言课就要充分体现工具课、技能课的特点。
5.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1)要学好目的语,必须了解目的语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用目的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课堂中要尽量用汉语进行教学,要求学习者用汉语来理解和表达,尽可能不借助于母语或媒介语。
6.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与汉语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7.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1)语言是可以学会的。
(2)成功的第二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3)第二语言学习具有普遍性质,人类学习第二语言的规律有很多共同之处。
心理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1 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德)典型代表人物:铁欣纳(英)观点:主张通过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结构,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并将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2 机能主义:创始人:詹姆士(美)代表人物:杜威等人观点:主张研究意识,但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着重研究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3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韦特海默、考夫卡、柯勒观点:该派反对把意识化解成元素,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4.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刺激——反应”模式)后期代表人物:斯金纳(“刺激——反应——强化”模式)观点: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的方法。
5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奥地利)观点: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
6 认知心理学:创始人:奈塞尔(《认知心理学》1967)观点:认知心理学不是把人看做是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
7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代表人物:罗杰斯发源地:美国观点:强调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质,既不要把人神化,也不要把人兽化。
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有自由的意志,有发展自身潜能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一,要真正掌握一种第二语言,单学语言本身还不够,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第二,对外汉语教学要培养的交际能力实际上是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需要以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指导语言教学。
第三,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一般都要求更多地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甚至要学习专业性的文化知识。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1)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
(2)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3)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语言与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1.跨文化交际的特点(1)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2)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3)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
(4)交际过程中的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
(5)交际的结果:文化的互相影响。
2.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和适应(1)蜜月阶段(2)挫折阶段(3)调整阶段(4)适应阶段3.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1)尊重不同的文化(2)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3)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4)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5)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
4.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指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交际文化:指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应当体现互相尊重、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适应的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要达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必须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使学习者在掌握汉语的同时也能学习到有关中国文化的知识。
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教学: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相应的文化知识学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对目的语文化知识掌握越多,越有利于他们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确定文化教学内容应体现语言的,交际的,对外的三条原则。
具体说来文化教学应分三个层次:语言的文化因素,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专门性文化知识。
1.语言的文化因素:语言的文化因素是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首先接触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主要指语言系统各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使用的社会规约。
2.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国情文化知识可以看作是从文化本位出发提炼出的最基本的“知识文化”,它可以弥补语言文化因素比较零散、不够系统的缺点,也可为文化知识系统学习打下初步基础。
3.专门文化知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1.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1)词形变化的有无。
(2)句子的组织方式不完全相同。
(3)方位、数量、顺序等的表达方式不同。
2.语义文化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1)对应词的有无。
(2)对应词词义范围的大小。
(3)词义的褒贬。
(4)引申义和比喻义的多少。
3.语用文化(1)称呼(2)问候和道别(3)道谢和道歉(4)敬语和谦辞(5)褒奖与辞让(6)宴请与送礼(7)隐私与禁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法:1.通过注释直接阐述文化知识2.文化内容融会到课文中去3.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语言学习与习得: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学习理论流派: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1.学习与习得的定义:习得: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
学习: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
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1.对比分析假说:语言学理论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理论基础:行为主义L2的获得: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基本概念: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现象被称作“迁移”(transfer)。
促进新知识学习的迁移被称为正迁移,阻碍新知识学习的迁移被称为负迁移。
L2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L1的干扰需要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来预测L2习得的难点和容易产生的错误,以便在教学中采用强化手段突出这些难点和重点,克服干扰、建立新的习惯。
2.中介语假说:代表人物: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的特点:(1)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2)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3)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4)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
“僵化”或“化石化3.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内在大纲,而学习者的种种偏误正是这种内在大纲的反映。
这就是说,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服从教师的教学安排、接受所教的语言只是,而是跟儿童习得母语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顺序。
第二语言的习得也有一个自身的发展轨迹,是按其内在大纲所规定程序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
4.监察(输入)假说:(语习得中论述最全面、影响最大、最有争议的假说)代表人物:美国二语习得专家克拉申(1)学习假说:是克拉申输入理论的基础(2)自然顺序假说:克拉申赞同内在大纲假说,认为人们习得语言规则有一个可预测的共同顺序:有的先习得,有的后习得。
(3)监控假说:“监控”即注意、留心、纠正语言形式。
学得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过程。
§运用语言监控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必须有充足的时间;(2)注意力必须放在语言形式上而不是意义上;(3)学习者必须了解语言规则;(4)性格的影响。
根据监控的程度,学习者分为三类:1.监控过多者过度关注语言形式、结结巴巴、不断纠正,结果言难达意。
2.监控不足者完全依靠习得的能力,往往不受外界干扰,对语言错误纠正只靠自己的感觉。
3.监控合理者以不影响语言交际为前提运用监控手段。
▲(4)输入假说: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有赖于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可理解输入”指为学习者提供的输入信息应该略微超过一点学习者现有的习得水平,用i+1来表示。
i表示现有习得水平,1表示略微超过的部分。
克拉申输入必须是由“i+1”构成。
这是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必要条件。
如果学习者可以理解略微超过其现有水平的语言规则,第二语言习得才能发生。
当学习者进行富有意义的交际时,这种习得过程便自动产生。
(5)情感过滤假说:“情感”是指与学习者的动机、态度等相关的因素。
这些因素是造成学习者语言习得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所谓“情感过滤”是指阻止学习者充分利用所接受的可理解输入来习得语言的一种心理障碍。
情感因素作用是阻碍或协助输入进入语言习得机制。
积极的情感可以使学习者接受更多的言语输入,消极的情感则会阻碍学习者对言语输入的吸纳。
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1.相同点: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
都是为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都需要建立声音和意义的联系,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联系。
习得一种言语现象都需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这样几个阶段。
2.不同点:学习目的和学习动力不同。
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不同。
语言习得过程不同。
文化因素习得不同主体的心理、生理特点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1.对比分析:基本假设是母语负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