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距、物距与像距 .
平面反射成像的物距像距关系式

平面反射成像的物距像距关系式
平面反射成像是一种光学现象,它指的是当光线从一个平面反射器上射出时,会在其背后产生一个像。
平面反射成像的物距像距关系式是一个描述这种现象的重要公式,它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像的质量和大小。
平面反射成像的物距像距关系式是:
1/f=1/do+1/di
其中,f表示焦距,do表示物距,di表示像距。
这个公式表明了物距和像距与焦距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公式中,焦距f是固定的,它表示光线从一个平面反射器上射出时的距离。
物距do表示光线从物体到反射器的距离,像距di表示光线从反射器到像的距离。
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像的质量和大小。
如果我们知道物距和像距,我们就可以使用这个公式来计算焦距。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到,物距和像距的平方和等于焦距的两倍。
这个公式还可以告诉我们,当物距增加时,像距会减少,而当像距增加时,物距会减少。
这是因为在平面反射成像中,光线会在反射器上反弹,并且当光线从物体上射出时,它会向左或向右偏移,这会导致像的移动。
这个公式还可以用于调整反射器的位置,以改变成像的质量和大小。
例如,如果我们想要在平面反射成像中获得一个更大的像,我们可以将反射器向物体移动,从而增加物距和像距。
相反,如果我们想要在平面反射成像中获得一个更小的像,我们可以将反射器向地面移动,从而减小物距和像距。
平面反射成像的物距像距关系式是一个描述这种现象的重要公式。
它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像的质量和大小,并且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反射器的位置,以获得更好的成像效果。
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

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凸透镜是一种常见的光学器件,它是由两个球面组成的,其中至少一个球面是凸起的。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研究光线透过凸透镜后的成像情况的基本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主要有物距与像距、物高与像高的关系、放大率、透镜公式等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来讨论物距与像距的关系。
物距指的是物体与透镜之间的距离,记作u;像距指的是物体的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记作v。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存在以下公式关系:1/u + 1/v = 1/f其中,f表示焦距。
当物体距离凸透镜的距离u变化时,像距v也会相应变化,但二者的倒数之和保持不变,其值等于焦距的倒数1/f。
其次,我们来讨论物高与像高的关系。
物高指的是物体的垂直高度,记作h1;像高指的是物体的像的垂直高度,记作h2。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高与像高之间存在以下公式关系:h2/h1 = -v/u其中,符号“-”表示像放大与物体放大方向相反。
当像的垂直高度为正时,物体的垂直高度为负;当像的垂直高度为负时,物体的垂直高度为正。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凸透镜的放大率。
凸透镜的放大率指的是像的垂直高度与物体的垂直高度的比值,记作V。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放大率的计算公式为:V = -h2/h1 = v/u放大率的值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当放大率为正值时,表示像与物体的高度方向相同放大;当放大率为负值时,表示像与物体的高度方向相反放大。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透镜公式。
透镜公式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一个重要公式,用于求解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的关系。
透镜公式的表达式为:1/f = (n - 1) * (1/R1 - 1/R2)其中,n表示透镜的折射率;R1和R2分别表示透镜两个球面的曲率半径。
透镜公式可以用于计算焦距,也可以用于计算物距和像距中的任意两个未知量。
综上所述,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通过物距与像距、物高与像高的关系、放大率和透镜公式等几个方面来总结。
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研究光线在凸透镜中的传播和成像情况,对于光学实验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球形透镜成像实验:物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

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分析
物距与像距的关系:物距增大,像距减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
物距与像距的关系:物距等于焦距,不成像。
物距与像距的关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缩小的实像;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成 放大的实像。
03
焦距对成像的影响
焦距的定义
物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物距 不变,像距增大,焦距减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物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物距 减小,像距增大,焦距不变
物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物距 不变,像距减小,焦距增大
结论总结
物距、像距和焦距之 间的关系:物距增大, 像距减小,焦距不变。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 数据,验证了物距、 像距和焦距之间的关 系。
实验步骤
准备实验器 材:球形透 镜、光屏、 蜡烛、尺子 等
调整实验环 境:确保实 验环境光线 充足,避免 外界光线干 扰
放置实验器 材:将球形 透镜放在光 屏和蜡烛之 间,调整透 镜和蜡烛的 距离,使蜡 烛位于透镜 的焦点上
观察成像情 况:点燃蜡 烛,观察光 屏上的成像 情况,记录 物距、像距 和焦距的关 系
掌握球形透镜成像实验的 操作步骤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 分析能力
实验原理
球形透镜成像原理: 光距越大,像距越 小,焦距越大;物距越 小,像距越大,焦距越 小
实验器材:球形透镜、 光屏、蜡烛、尺子等
实验步骤:调整物距、 像距和焦距,观察成 像情况,记录数据, 分析关系
焦距是透镜中心到光焦点的距离 焦距决定了透镜的成像效果 焦距越长,成像越清晰 焦距越短,成像越模糊
焦距与物距、像距的关系
物距焦距像距的关系证明

物距焦距像距的关系证明物距焦距像距的关系,这个听上去有点深奥的话题,其实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场小魔术,光线的世界里总是藏着不少惊喜。
咱们想象一下,拿起一个镜子,朝自己照一照。
哎呀,映出来的可是你我他,这就是光线在魔镜前的表现!光线从物体出发,经过镜子,最后形成一个影像。
就像在拍照一样,只不过我们用的是光的法则,而不是相机。
这物距、焦距、像距之间的关系,简直就像是玩捉迷藏一样有趣!先说说物距,这个词听着有点晦涩,其实就是物体到镜子的距离。
就好比你和朋友之间的距离,离得近了,能听得清楚,离得远了,就只能瞎猜。
物体越远,光线传到镜子那里,就像追逐的小孩,奔跑的速度越快,影像的变化也越大。
你可能会说,物体远了,影像会小,这也是一种神奇的感觉,就像你在远处看风景,虽然看得不是很清楚,但那种模糊的美感恰恰更能引发你的遐想。
然后是焦距,嘿嘿,这可是个关键角色。
焦距就像是那把打开门的钥匙,只有当物距和焦距完美配合,影像才能清晰出现。
镜子对光线就像一个精灵,光线进来,折射、反射,转眼间就能给你呈现出一个完美的像。
有趣的是,焦距是镜子的固有属性,就像一个人天生就有的才华。
焦距短,光线的反射就近,而焦距长,光线就能广阔地展现。
你可以想象,焦距短就像是在小巷子里玩捉迷藏,捉得紧凑刺激;而焦距长则像是在广场上,空间大得让人想要放飞自我,随心所欲。
说到像距,嘿,来了来了,像距就是影像和镜子的距离。
想象一下,你在参加一场派对,刚开始总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都熟络了,就可以自由地走动。
这就好比物距、焦距和像距的关系,彼此之间总是存在一种微妙的平衡。
如果物体离镜子近,像距就近;如果物体离得远,像距也会相应远。
就像人际关系,有时候太近了会让人感到压力,而太远了又会让人觉得疏远。
而这个关系的妙处就在于,当物距和焦距成正比的时候,像距就会随之变化。
就像在生活中,我们的心情和环境总是息息相关的,越是靠近阳光,心情自然越好;而越是远离阳光,心情就会像乌云密布。
物距与像距的关系

物距与像距的关系
物距:u,像距:v,焦距:f,关系:1/u+1/v=1/f。
光学中最基本的高斯成像公式:1/u+1/v=1/f,即物距的倒数加上像距的倒数等于焦距的倒数。
像距是由于物距和焦距决定的,而且像距小于焦距成实像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物距简介
在物理学中,物距就是指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物距的物理符号是u,单位为长度的国际单位米(m)。
对于透镜而言,通过光心且与光轴垂直的平面,即是物方主平面也是像方主平面重合。
物距与像距存在共轭关系,物距越远,像距越近;相反,物距越近,像距越远。
在进行光学计算时,严格地讲,物距应为被摄体平面与镜头前主面间的距离。
初二物理物距

物距:u 像距:v 焦距:f 焦距是透镜的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物距是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距是所成的像到透镜的距离物距u>2f 时,f<V<2f.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与物体在透镜的两侧。
(应用:照像机。
) 物距f<u<2f 时,V>2f 。
像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像与物在透镜的两侧。
(应用:投影仪) 物距v<f 时,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与物在镜的同侧。
(应用:放大镜)当物距u=f 时折射 光线彼此平行。
所以,此时不能成像。
当物距u=2f 时,成倒立 等大的实像,像与物在镜的两侧。
V=2f.1、2009年10月1日,在庄严的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在鲜艳的八一军旗引领下,阅兵分列式徒步方队迈着整齐步伐匀速行进在天安门广场。
已知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个华表之间距离为96m ,要求走过时间为66s ,求阅兵分列式徒步方队的行进速度。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分列式徒步方队的行进速度96m 1.5m/s 66ss v t ===2、一个空心铜球的质量为89g ,体积为30cm 3。
将它的空心部分注满某种液体后,总质量为361g 。
已知铜的密度38.9g/cm ρ=铜,求:(1)这个铜球空心部分的体积;(2)注入液体的密度。
(1)球壳(铜球所含铜)的体积3389g 10cm 8.9g/cm m V ρ===铜壳铜 空心部分的体积33330cm 10cm 20cm V V V =-=-=空心球壳(2)注入液体的质量361g 89g 272g m m m =-=-=总液球因为空心部分注满液体,则V V 空心=注入液体的密度33272g 13.6g/cm 20cmm V ρ===液液液3、峭壁前方的山路上有一辆汽车,在下列两种情况下,汽车鸣笛后都是经过3s 听到回声,分别求鸣笛时车和峭壁间的距离。
(空气中声速340m/s )(1)车向靠近峭壁的方向匀速行驶,速度为10m/s ;(2)车向远离峭壁的方向匀速行驶,速度为10m/s 。
焦距与物距关系

焦距与物距关系
物距:u,像距:v,焦距:f,关系:1/u+1/v=1/f。
光学中最基本的高斯成像公式:1/u+1/v=1/f,即物距的倒数加上像距的倒数等于焦距的倒数。
像距是由于物距和焦距决定的,而且像距小于焦距成实像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物距简介
在物理学中,物距就是指物体至透镜光心的'距离。
物距的物理符号就是u,单位为长度的国际单位米(m)。
对于透镜而言,通过光心且与光轴横向的平面,即是物方主平面也就是像是方主平面重合。
物距与物距存有共轭关系,物距越远,物距越近;恰好相反,物距越将近,物距越远。
在展开光学排序时,严苛地谈,物距应属被摄体平面与镜头前主面间的距离。
焦距物距与像距精编版

焦距物距与像距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最长焦距/最短焦距=变焦倍数光学变焦镜头不但要看其变焦倍数,还要看其焦距范围,焦距越大,看的越远,视角范围越小玩单反的谁还在乎光学变焦的倍数呀这倍数可是越大越狗头。
人家有钱的高烧们都自豪地宣称自己的镜头都是1倍的--定焦数码单反,镜头标识乘1。
5就是实际焦距变焦和焦距首先没有太大的区别其次,一般的普通数码相机的变焦要在7倍以上方可达到210以上的焦距能看物体的远近只和焦距有关系,比如4-88mm的22倍镜头没有10-100mm10倍镜头看的远。
要想知道能看的最远距离就看最大焦距是多少,想知道能看的最大区域是多大,就看最小焦距是多少。
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
表达光圈大小我们是用f值。
光圈f值 = 镜头的焦距 / 镜头口径的直径从以上的公式可知要达到相同的光圈f值,长焦距镜头的口径要比短焦距镜头的口径大。
完整的光圈值系列如下:f1, f1。
4, f2, f2。
8, f4, f5。
6, f8, f11, f16, f22, f32, f44, f64这里值得一题的是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是下一级的一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
您知道光圈大小对景深影响的原理吗一个物点发出的光线通过镜头聚焦之后,所有光线形成一个圆锥形光束。
圆锥的顶角与光圈有关:光圈越大、顶角越大。
圆锥顶点与底片接触形成一个像点。
如果底片稍微前移或者后移一点固定距离,切割光束形成一个圆斑,圆斑的大小与顶角有关:顶角大则圆斑也大。
换句话说:底片偏离同样的距离,光圈大圆斑也大。
现在我们不要移动底片、而是移动物点,使得光束的顶点移动。
如果形成的光斑相同,较细的光束(意为着光圈较小)物点可以移动更大的距离,这就说明小光圈景深更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长焦距/最短焦距=变焦倍数光学变焦镜头不但要看其变焦倍数,还要看其焦距范围,焦距越大,看的越远,视角范围越小玩单反的谁还在乎光学变焦的倍数呀?这倍数可是越大越狗头。
人家有钱的高烧们都自豪地宣称自己的镜头都是1倍的--定焦数码单反,镜头标识乘1。
5就是实际焦距变焦和焦距首先没有太大的区别其次,一般的普通数码相机的变焦要在7倍以上方可达到210以上的焦距能看物体的远近只和焦距有关系,比如4-88mm的22倍镜头没有10-100mm10倍镜头看的远。
要想知道能看的最远距离就看最大焦距是多少,想知道能看的最大区域是多大,就看最小焦距是多少。
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
表达光圈大小我们是用f值。
光圈f值= 镜头的焦距/ 镜头口径的直径从以上的公式可知要达到相同的光圈f值,长焦距镜头的口径要比短焦距镜头的口径大。
完整的光圈值系列如下:f1,f1。
4,f2,f2。
8,f4,f5。
6,f8,f11,f16,f22,f32,f44,f64这里值得一题的是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是下一级的一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
您知道光圈大小对景深影响的原理吗?一个物点发出的光线通过镜头聚焦之后,所有光线形成一个圆锥形光束。
圆锥的顶角与光圈有关:光圈越大、顶角越大。
圆锥顶点与底片接触形成一个像点。
如果底片稍微前移或者后移一点固定距离,切割光束形成一个圆斑,圆斑的大小与顶角有关:顶角大则圆斑也大。
换句话说:底片偏离同样的距离,光圈大圆斑也大。
现在我们不要移动底片、而是移动物点,使得光束的顶点移动。
如果形成的光斑相同,较细的光束(意为着光圈较小)物点可以移动更大的距离,这就说明小光圈景深更大。
景深随着物距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焦距的增加而减少。
一般而言,35mm相机的标准镜头焦长约是28-70mm,因此如果焦长高于70mm就代表支持望远效果,若是低于28mm就表示有广角拍摄能力。
物点(要拍摄的主体)离开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点(透镜的成像)离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物点和像点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物距的改变像距也随之变化,当物点处于无限远时此时对应的像点叫焦点,焦点离开透镜的距离叫“焦距”。
物距、像距、焦距的关系可近似的用:1/像距=1/物距+1/焦距的公式表示。
对焦为当物点不同时要想清晰成像必须移动镜头和感光元件之间的相对距离的过程。
物距u像距v像距f镜头的焦距一般用毫米来表示,例如我们常说的35mm的镜头,50mm的标头,135mm的镜头等等。
镜头根据它的焦距可以分为广角镜,标准镜头和长焦镜头等等,其实这是根据镜头的防大倍率来决定的,更准确的说是根据镜头的视角,在35mm胶卷里,50mm的镜头的视角相当于人眼的视角,也就是说防大倍率为一,我们把它称为标头。
请注意:根据“1/焦距=1/物距+1/像距”的公式,不同的底片其标准镜头不同。
120胶卷的幅面大于135胶卷的幅面,所以120相机的标准镜头是75mm。
目前数码相机的镜头划分一般参照35mm系统。
而焦距小于它的称为广角镜头,而焦距大于它的则称为长焦镜头,另外还有很多变焦镜头,它通过镜头各组件之件的变化来改变焦距。
小于20mm为超广角镜头,在24mm 到35mm 为广角镜头,50 mm为标准镜头,80mm至300mm为长焦镜头,大于300mm为超长焦镜头。
由于目前的镜头一体化数码相机较容易做出焦距较大的镜头,因此数码相机的长焦划分标准要相应提升,指拥有200mm以上焦段镜头的数码相机。
如果以光变倍数来计算的话,则为七倍光学变焦以上的数码相机。
物距像距像的性质应用u>2f f<v<2f 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u=2f v=2f 倒立等大实像f<u<2f v>2f 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u=f / 平行光u<f / 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对焦和变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谓的调焦(对焦)是根据不同距离的物体在镜头后部清晰成像的位置的不同而改变成像面与透镜间距离来达到对焦的,这只能改变图像的清晰度,而变焦才是真正改变镜头的焦距属性!物距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也就是相机与拍摄物的距离!像距就是图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也就是CCD与镜头的距离。
普通的凸透镜的焦距是固定的,镜头的焦距是可调的,其焦距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比就是几倍变焦!拉近拉远调的是镜头的焦距。
手动对焦调的是像距,使成像清楚。
焦距是照相机中,从镜片中心到底片或CCD等成像平面的距离。
具有短焦距的光学系统比长焦距的光学系统有更佳聚集光的能力。
简单的说焦距是焦点到面镜的顶点之间的距离.相机的镜头是一组透镜,当平行光线穿过透镜时,会会聚到一点上,这个点叫做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就称为焦距。
焦距固定的镜头,即定焦镜头;焦距可以调节变化的镜头,就是变焦镜头。
当一束平行光以与凸透镜的主轴穿过凸透镜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会被凸透镜汇聚成一点,这一点叫做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就叫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一个凸透镜的两侧各有一个焦点。
光心:可以把凸透镜的中心近似看作是光心。
我们用的照相机的镜头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或是数码相机的感光器件)就处在这个凸透镜的焦点附近,或者说,胶片与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大至约等于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凸透镜能成像,一般用凸透镜做照相机的镜头时,它成的最清晰的像一般不会正好落在焦点上,或者说,最清晰的像到光心的距离(像距)一般不等于焦距,而是略大于焦距。
具体的距离与被照的物体与镜头的距离(物距)有关,物距越大,像距越小,(但实际上总是大于焦距)。
由于我们照相时,被照的物体与相机(镜头)的距离不总是相同的,比如给人照相,有时,想照全身的,离得就远,照半身的,离得就近。
也就是说,像距不总是固定的,这样,要想照得到清晰的像,就必须随着物距的不同而改变胶片到镜头光心的距离,这个改变的过程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调焦”。
物距:u像距:v焦距:f关系:1/u+1/v=1/f光学中最基本的高斯成像公式:1/u + 1/v = 1/f,即物距的倒数加上像距的倒数等于焦距的倒数。
其次,请你明白物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有物才会有像的。
不同的物距会对应不同的像距,但是反过来却不行。
象你这样自己设定一个像距就不一定会找到对应的物距,也就是说你设定的像距根本就无法成像。
对于凸透镜成像而言(照相机就是凸透镜成像),物像关系是这样的:当物距为无穷远时,像距等于焦距,成像在焦平面上(照相机聚焦无穷远的情况);当物距为无穷无与两倍焦距之间时,像距在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成缩小的实像(照相机一般都属此类情况,在物距接近两倍焦距时为微距拍摄情况);当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此时物像等大,1:1微距即此种情况;当物距小于两倍焦距并大于焦距时,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成放大的实像(幻灯机,电影放映机就是这种情况,对照相机而言,少数的微距拍摄,如美能达的1X-3X微距,佳能的5X微距拍摄也是这种情况);当物距等于焦距时,像距为无穷大,物上的光线经透镜后为平行光线,不成像;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像距为负值,即在物的同侧成虚像(放大镜就是这种情况)。
显而易见,像距是由于物距和焦距决定的,而且像距小于焦距成实像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选择镜头时第一个考量的重要因素恐怕是镜头的焦距,第二项也许就是光圈。
不过相机镜头少则三五片透镜、多则十余片,如此复杂的相机镜头的焦距从何而来?物理学教科书中的焦距通常只用单透镜说明,这个单透镜理论又如何用到复杂的相机镜头上呢?这篇文字尝试在动用最少数学与物理学观念的前提下,为您一步一步地用直觉的方式解释这个论题。
彻底了解焦距的观念是很重要的,因为和镜头有关的资讯与讨论总是离不开焦距,而且很多重要概念(譬如f值、视角等等)都直接使用焦距,所以正本清源,在谈其它相机镜头的课题之前,我们得把焦距的基本观念好好说一说。
焦距 直觉的定义。
透镜大致上分成凸透镜与凹透镜两类,我们先看凸透镜,放大镜就是个典型的凸透镜。
找一个睛天出太阳的日子,拿一个放大镜到户外水泥地或砖墙边,然后把放大镜对正太阳前后移动,就会发现地上或墙上有个很亮的点,这就是太阳透过放大镜所得到的像。
在前后移动放大镜(相当于对焦)时太阳的像会改变大小,把放大镜移到使太阳的像最小也最亮的位置(对焦成功),于是从太阳的像到放大镜中心点的距离就是放大镜的焦距(focal length )、也叫做焦长,太阳的像所在位置是放大镜的焦点(focal point )。
如果在原位置把放大镜反过一面对正太阳,也会发现焦距与原来的几乎一样。
因为太阳的位置离放大镜太远,我们不妨想像成是在无限远处;又因为放大镜对正太阳,这等于是说太阳是在放大镜轴线(经过放大镜中心并且与放大镜垂直的直线)上无限远的地方。
从无限远出发、沿轴线方向前进的入射光可以看成是一束平行线,只要想想铁路双轨永远平行、但我们总是有一个它们会在很远很远处相交的感觉(这是透视效果),于是就不难理解上面的说法。
所以,从轴线上无穷远处的物体(太阳)出发、依轴线方向自左而右进行的光线(入射光)正是与轴线平行的线条(见下图),这些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在轴线上某个点汇聚,这个点是凸透镜的焦点,从焦点到放大镜中心的距离是焦距。
综合起来,我们有这样的定义:给了一个非常薄、薄到厚度可以略而不计的凸透镜L(用两个向外指的箭头表示、见下图),与透镜轴线平行(自左而右)的入射光经过透镜折射后会在轴线上某个点汇聚,这个点是该凸透镜的焦点,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是焦距;另外,自右而左与轴线平行的入射光定出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焦点。
任何一个在无限远的点都可以经过透镜成像。
从一个在无限远的点出发、以某个方向到达透镜的入射光也可以视为沿同一个方向的平行线(见上图),它们到达透镜后会被折射、再汇聚成一点,这个点是该无限远点经个透镜得来的像(见图中黄色方格)。
空间中所有在无限远的点可以想像成在一个无限远平面(plane at infinity)上,它们经过透镜的像当然也在一个平面上,而且这个平面包含了焦点,因为焦点是沿轴线方向在无限远点的像。
所以,包含所有在无限远点的像的平面与轴线垂直、而且经过焦点,这个平面叫做焦平面(focal plane ),这是上图中的F;因为透镜有两个焦点,所以有两个焦平面。
归结起来,焦平面包含了所有在无限远的点的像,它到透镜的距离等于焦距。
再看凹透镜的情形,下图中L是一个非常薄、薄到厚度可以不计的凹透镜,我们用两个箭尾表示。
从无限远出发并且与轴线平行(自左而右)的入射光到达凹透镜L之后会被折射,与凸透镜不同的是,在凹透镜下穿过透镜的光会散开(亦即发散),不过这些光线的延长线会在轴线上交于一点,这是凹透镜的焦点(但在透镜的左边),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是焦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