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限和无限辩证关系的思考

合集下载

2023年自然辩证法书后思考题整理(通用5篇)

2023年自然辩证法书后思考题整理(通用5篇)

2023年自然辩证法书后思考题整理(通用5篇)思考题1:自然辩证法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思考题2:自然辩证法是否可以应用于物种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思考题3: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自然辩证法如何指导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思考题4:自然辩证法如何应用于解决人类活动对土地、水源和空气质量的影响?思考题5:自然辩证法对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有何启示?思考题1:自然辩证法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在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相互作用和矛盾构成的。

在气候变化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相互联系的矛盾,例如人类经济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了地球变暖,而地球变暖又引发了更多的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健康。

自然辩证法的观点让我们认识到,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

自然辩证法强调对矛盾的辩证分析和解决。

在应对气候变化时,我们需要认识到,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能源结构带来了环境问题,必须进行转变。

我们需要通过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来减轻温室气体的排放。

同时,自然辩证法还提倡同时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通过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循环经济等方式,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此外,自然辩证法还强调对矛盾的改造和统一。

在应对气候变化时,我们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多边对话等方式来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只有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努力、合作协商,才能找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此外,自然辩证法还提醒我们要改变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减少浪费和资源消耗,推动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生活的实现。

综上所述,自然辩证法在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

通过辩证思维,我们能够看到气候变化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何理解辩证法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如何理解辩证法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如何理解辩证法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事实上,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之前,就已经在辩证地思考了,正像人们远在散文这一名词出现以前,就已经在用散文讲话了一样。

就是说,事物的辩证法是先于人们的认识而客观存在的。

人们认识辩证法,并在理论上把它揭示出来,经过了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一过程,大体上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这就是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

一、朴素辩证法朴素辩证法,也叫做自发辩证法,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最初形态,产生于古代奴隶社会。

它在先后进入奴隶社会的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和希腊等国就产生了,并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许多思想家都提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思想,而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则是朴素辩证法的著名代表人物。

列宁认为,赫拉克利特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30—前470年),生长在小亚细亚爱非斯的商业城邦,是当时代表工商业奴隶主利益的进步思想家。

他从直观出发,把世界比做一团“活火”,说它按一定规律燃烧着,按一定规律熄灭着。

他提出了“万物皆流,无物常住”的著名观点,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就像奔腾不息的河水那样,都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灭。

因此,他断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意思是说,河水是不停地流动变化的,这一次踏入这条河流是这样的流水,下一次踏入这一条河流时,遇到的已经是新的流水了。

那么,万物为什么会流动变化呢?赫拉克利特认为,这是由于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存在着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他指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两个对立面,如生和死,梦和醒,老和少,冷和热,干和湿,好和坏,白天和黑夜,疾病和健康,等等。

对立双方是相互统一的,又是相互斗争的。

正是对立面的既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他特别强调对立面斗争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他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

”从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中,不难看出,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认为世界的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永恒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二是看到了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并把对立双方的统一和斗争看作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自然科学,然而不论马克思还是恩格斯,在当时所处的条件下都不可能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更深地研究自然科学问题上。

马克思几乎把全部精力用于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资本论》的写作上,而恩格斯为了在经济上援助马克思,违心地过着商人兼职业革命活动家的双重生活,对自然科学只能时断时续地作些零碎和片断的研究。

在1870年9月恩格斯从曼彻斯特移居伦敦之后,才终于摆脱了商业的羁绊,把主要精力投注到自然科学的研究之中。

他曾花了近八年的时间对数学和自然科学进行比较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实现了他自己所谓的“脱毛”的过程。

正是从这时起,恩格斯计划写一本《自然辩证法》巨著。

然而好事多磨,大约从1873年到1876年间,恩格斯搜集了大量的自然科学材料,写了一个《导言》和一些论文札记;1876年到1878年春,恩格斯因忙于和杜林主义作斗争,暂停了《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写作,但在《反杜林论》中却利用了他所积累的大量自然科学材料;1878年后,恩格斯继续研究自然科学,写成了《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大部分论文和一部分札记;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由于把大部分时间用于整理《资本论》第二、三卷遗稿,同时还担负起了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全部指导工作,所以只能断断续续地写作一部分,最终没能全部完成。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于1873年至1886年期间陆续写作的一部未完成的光辉哲学著作。

在恩格斯生前除2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和《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外其余均未发表。

直到1925年才由苏联第一次以德、俄文对照本的形式正式出版。

《自然辩证法》之所以产生于这个时期,除了个人兴趣的原因外,还有更为深广的社会历史原因。

首先,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是为了引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自然科学的健康发展。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在欧洲大陆已经得到了巨大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巴黎公社起义失败的经验表明,无产阶级要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取得最终胜利,必须有自己的政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为指导。

马原课后思考题(附答案alpha版)

马原课后思考题(附答案alpha版)

思考与练习(一):1.什么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关系的,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说。

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自然观到社会历史观的完备、彻底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关于历史观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旧哲学的物质观的特点是什么?坚持从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1.哲学的物质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之间有何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畴。

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理论意义: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

1.怎样理解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1.什么是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有什么意义?(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属性暂时未变这样的两种特殊状态。

材料作文“有用或无用”导写及例文PPT课件

材料作文“有用或无用”导写及例文PPT课件

勿为名利遮望眼,收获恬淡闲适人生。陶渊明不为
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做了八十多天的县令,抛弃名利,回
乡“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
而赋诗。”过着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为什么他能“结
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呢?因为他“心远地自偏”,没有
名牵绊,没有利缠身。他没有被名利遮住眼睛,他顺着他
的本心,回归田园,卸下名利的枷锁,回到他的精神家园。
抛弃名利,陶渊明收获了恬然. 自乐的人生。
17
勿为名利遮望眼,获取快乐人生。还记
得葛存壮吗?他在《红旗谱》、《决裂》等
电影塑造了多少个令人们难以忘怀的形象,
但他淡泊名利,对待生活始终保持开朗、平
和的心态。如果他为了名利,一味地陷入影
圈,我想,他塑造的形象不会这么令人深刻,
他也不会始终保持开朗、平和的心态,也不
.
21
物质世界是客观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许我
们终不能成一代大师,留传世杰作,但是我们却能够心怀
有限中求无限的信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
贵”,以内心的坚守,将所谓有用之事看得豁达一些.否
则,唯此是念,害怕失去,即使得到也无甚快意,终将被
时光淘尽.正如苏轼,远谪黄州前,他是政治失意的,
但当他让心中高于现实的放旷、对人生的热爱不再受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 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勿为名利遮望眼, 方能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活出自我,活出精 彩人生。
.
19
例文: 有限中求无限 “吾生也有涯”的我们往往易陷入实用主义的罗 网,在现今高强度的生活中来往奔走,不免身心俱疲,总 觉得生活不应就这样被所谓有用之事充斥。正如黄公 望的《富春山居图》近年来成为文化大事,我想,这正是 因为它寄寓了高于现实、让生命富有诗意的无限意义, 方能在历经六百年时光淘洗之后,在那代代人所谓有用 之事烟消云散之后,在今天仍闪耀心灵的璀璨光辉。 于有限中求无限,需要我们拥有坚实的信心和脚 踏实地的勇气。但是上述这两点往往在大多数人心中 被机械地转化成努力工作,占有更多的物质资源,使自己 过上更体面的生活。这固然有其合理性。但若一个人 心中被如此想法充斥,那么他终可能会因失去更高于 现实的信仰,失去诗意生活的能力,而渐渐异化为工 作的奴隶,无法体味这仅有.一次的人生的况味。 20

【自然辩证法】学习指导

【自然辩证法】学习指导

导论学习要点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一词是恩格斯首先提出来的。

1873年5月,恩格斯开始构思撰写《自然辩证法》一书,在以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他断断续续撰写该书,但直到1995年去世时都未能完成全书。

1925年苏联出版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遗著,在西方科学史界引起强烈反响。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三大块: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做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法既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遵循的规律,也是发展科学技术必须遵循的规律,科学和技术无论是作为一种认识现象或者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规律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具体、生动的表现。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做出概括和总结,来阐明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以及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并揭示各种科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和过渡。

2.自然辩证法的作用关于自然辩证法的作用问题,可从三个方面理解:(1)自然辩证法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理论证据和基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辩证法的理解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辩证法的理解

文章标题:深度剖析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辩证法的理解一、引言在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辩证法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辩证法的理解,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其哲学思想的精髓和内涵,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引。

二、对辩证法的初步理解1. 定义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用于研究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揭示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

2. 主要内容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同一斗争、否定之否定等基本原理。

通过揭示事物矛盾的运动和发展规律,辩证法能够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三、对立统一的深层次理解1. 对立统一的含义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方面,但同时又存在着它们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统一关系。

2. 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举例说明对立统一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如积极性与消极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等的对立统一关系。

四、同一斗争的深入解读1. 同一斗争的内涵同一斗争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着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关系,即同一性与差异性的相互作用。

2. 典型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揭示同一斗争在事物发展和变化中的作用和规律性。

五、否定之否定的启示和指引1. 否定之否定的内涵和特点否定之否定是指事物发展的一个内在规律,即事物经过否定的阶段后再度升华和发展。

2. 哲学思考哲学思考是否定之否定对人们认识历史和现实生活有何启示和指引,以及其在今天的意义。

六、总结和回顾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辩证法的理解,我们深入探讨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内涵。

这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指引。

另外,我们也共享了个人对辩证法的理解和感悟,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七、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深远的意义。

通过对辩证法的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以上是对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辩证法的深度剖析,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

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辩证法的深度剖析,是对费尔巴哈辩证法思想的一次深入探究和解读。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赏析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赏析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赏析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这是一句深远的诗句,表达了世界的独立存在与花朵的美好境界。

蕴含着人类对世界的探索与对美的追求。

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

这句诗则体现了人类对时间与空间的理解与感悟。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句诗所表达的深层意义。

首先,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这句诗是一种对生命多样性的讴歌。

沙子每一粒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又共同构成了整个沙漠。

世界的奇妙在于其中的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却又相互联系,共同维系着整个世界。

同样,每一朵花也是独立的存在,但又组成了花坛、花海,构成了一个令人陶醉的天堂。

这个诗句呼唤人们去发现和欣赏世界中的每一个细小的存在,让每一沙、每一花都在人们的眼中成为一个完整、独立、美好而又与众不同的世界。

而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

这句诗是对时间与空间的诠释。

人的双手是有限的,但是用这有限的双手创造出来的事物却是无限的。

尽管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始有终,但是通过双手,人们可以创造出许多令人惊叹的作品,留下永恒的印记。

而刹那是永恒,则是告诉人们时间的流逝是那样的迅速,一瞬间即可成为过去,然而这一瞬间却又是那样的重要和珍贵。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短暂的瞬间,让它们在我们生命中变得永恒。

其次,这句诗还在告诉我们一种哲学观念: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辩证关系。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在表达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辩证关系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沙子和花朵都是微观世界的存在,通过它们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世界的奇妙与美妙。

微观世界的每一个个体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和无限的可能性,当我们把这些个体组合在一起,就能够看到宏观世界的全貌。

就像沙子组成沙漠,花朵组成天堂一样。

这种辩证观念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由微观构建起来的整体,在追求整体的同时也要重视个体的独立性。

还有一种解读是从人与宇宙的关系来解释这句诗。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表达了人与宇宙的互动关系。

人是微小的,而宇宙是无限的,然而在宇宙的辽阔中,人类的存在同样重要且有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