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历史观

科学历史观
科学历史观

科学历史观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科学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是人们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等等。自 1949 年新中国成立起,我国高校就逐步建立了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制度。我国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途径有两种,即关于唯物史观原理的教育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知识体系教育。从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明确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方针,到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这 64 个年头里,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工作大致上经历了建国初年(1949——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改革开放以来(1978——)这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科学历史观教育虽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积累了经验,而且形成了迄今为止世界各国所没有的较健全的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实践环节,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强调了课堂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的主阵地,并提出了高校应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以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徐国利在“论高校历史教育中的唯物史观教育”一文中认为唯物史观教育改革的途径是:一、要坚持唯物史观在高校历史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二、要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从事唯物史观教育的教师队伍。三、利用网络进行唯物史观及其史学的教育。突出强调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中要坚持唯物史观,并提出了高校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和利用网平台开展教育工作等建设性的意见。5问题和不足也日益暴露,其地位和影响实际上受到严重的削弱。大学生的某些负面行为举动日益彰显,在社会上反应强烈,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的倾向越发严重。在此种情况下,高校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顾晓静、黄方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与唯物史观培养”一文中认为:以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教学中不断提高青年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能力是增强高校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向守俊的文章提到“一些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抽象、虚无,谈理想信念太遥远,太不切合个人的实际利益,因而对理想信念教育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这实际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对理想信念的最大误解,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①”。

2.高校唯物史观教育的价值。王柏文、李红在“唯物史观:高校哲学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理论”一文中提到唯物史观教育在高校哲学通识教育中的价值:“第一,引导大学生理解人的本质,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第二,引导大学生理解世界的本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意识,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3.高校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途径。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观来感知社会和评辨是非,是大学生未来成才和发展的关键。苏久青在“浅谈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一文中提到:培养大学生历史观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发挥好课堂主渠道的积极作用,二是加强社会①向守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石油教育,2009 年第二期.当前关于我国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不多,其中大部分文章是对高校历史观教育的内容体系(主要是针对当前高校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研究或者是对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论认识即思想观念体系进行研究,直接针对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现状研究及对策的研究应该说很少。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学者们主要围绕下面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高校唯物史观教育的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在我国的思想文化教育中处于主导作用,我国的高校也建立起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教育体系,这对广泛和深入传播唯物史观,提高人们对历史现象或历史问题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思想和教育领域变革的日益活跃,导致了我们一方面强调要坚持和强化唯物史观的教育,而在另一方面,唯物史观教育存在的7常识的话,则开展科学历史观教育也必须结合或针对受教主体的情况——即生情,这一点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上远未成为一种常识或原则的事实,正是笔者从事这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或意义。

2.忽视了在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中辅导员的作用的研究。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施教主体是授课教师和辅导员,当前的研究重点多是对授课老师的授课方式入手,提高学生的兴趣,忽视了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及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本人认为应该重视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科学历史观教育中作用和地位的研究,发挥高校辅导员队伍在科学历史观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以推进当前科学历史观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3.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教育形式研究不多。当前在关于我国高校学生科学历史观教育研究的文献中,部分学者把科学历史观的教育形式主要放在教学课堂上,张庆峰在“培养历史兴趣,树立唯物史观”一文中提到:历史是思想文化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融合政治理论,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顾晓静、黄方红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与唯物史观培养”一文中认为:课堂是大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及科学历史观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难道关于我国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除了在课堂上以理论为基础的教育教学形式之外,就没有别的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形式了吗?这也是笔者选择这个论文题目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高校学生的科学历史观教育现状的研究,找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在科学历史观教育形式上的不足,分析原因,采用多种1.缺乏对受教主体的研究。学生是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受教主体,搜集现有的文献,学者们多是从学校或教育主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却没有深入地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或对象——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即便是有少数研究者谈及到了受教主体——青年学生的问题,也是从改变青年大学生的教育环境角度去讨论问题,没有深入考察学生实际,从受教主体的时代特征、发展需求、知识结构、矛盾困惑等角度探讨科学历史观教育乃至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客体——生情的问题。如果说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依据中国的国情的认识已成为一种政治教育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改善受教育者的教育环境和接受教育的意识,让学生学会利用科学历史观思考问题,分析社会现象,并让这一科学的历史观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性的教育教学。

史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历史、史料、史学研究 一、历史 1、历史这一概念的: 一是指作为历史科学认识的客观存在的历史或简称为客体的历史; 二是指作为历史研究者对客体历史认识和研究结果而写成的历史著作,即主体化的历史; 三是指历史学或历史科学。 2、历史的发展,具有最为明显的特点,是它的一度性, 3、自然史与人类史的区别: 广义的历史包罗万象,分自然史和人类史两大类。两者有巨大的差别。 首先,自然界的变化,比起人类历史来,速度很慢,在短时期里甚至难以为人们所发现。 其次,自然界中的矛盾运动,相对于有意识的人类社会来讲,后者比前者无疑要复杂得多。自然科学可以在实验室里使自然现象上的某些现象相当准确地重现出来。而历史学家在人类上却看不到这样简单而又确定的重现现象。 二、史料 1、史料 所谓史料,指的是能够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所有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或者说,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 史料分为四大类:文献史料、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行为史料和口碑(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它是前人文字记录、文字材料。 (2)实物史料又称为“史迹遗存”,它是指那些可以明确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的物体。 (3)行为史料指今天的人们,在包括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中保留的历史积淀。 (4)口碑(口述史料)指的是人们口头讲述的对过去的回忆。 2、各类史料均不能反映客观存在的历史

上述四类史料所反映的历史面貌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以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与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实际历史相比,只是沧海一粟,无数存在过的人物、事件和社会现象都因缺乏记载而失传了。中介客体不能完全覆盖原本客体。中介客体小于原本客体。 另一方面,文献记载是前人“心理的痕迹”,它在对历史的观察、判断、推论和表述时,要受到记载者分析判断中立场、观点、方法等主观因素的局限,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出历史的本来面貌。史料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历史面貌,中介客体大于原本客体。 三、史学研究 历史研究的主体是指研究者本身。 历史研究的客体是人类的历史。中介客体、原本客体。 第二节史学概论的任务 史学概论的对象和任务 研究对象:史学概论是对史学的概要论述,因此,它的对象自然就是史学本身。 史料概论的基本任务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克服研究者与客观历史之间存在的种种障碍,正确地认识和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开展对史学本身的探讨,揭示历史研究中主观认识与客观历史之间的矛盾,从理论上概括和总结这一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基本经验,用以指导当前的历史研究。这就是史学概论的基本任务。 史学概论和相关学科的区别 1.史学概论与史学分支学科 2.史学概论与历史唯物主义 3.史学概论与史学史 第三节史学概论的内容和范围 历史研究的基础理论 对于以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根本任务的史学来说,人类历史的起点是什么?人类历史的变化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人类社会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其基本规 律和特点是什么?等等。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反映了人们对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因此,也叫做历史观。

科学历史观

科学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是人们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等等。自1949 年新中国成立起,我国高校就逐步建立了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制度。我国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途径有两种,即关于唯物史观原理的教育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知识体系教育。从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明确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方针,到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这64 个年头里,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工作大致上经历了建国初年(1949——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改革开放以来(1978——)这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科学历史观教育虽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积累了经验,而且形成了迄今为止世界各国所没有的较健全的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实践环节,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强调了课堂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的主阵地,并提出了高校应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以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徐国利在“论高校历史教育中的唯物史观教育”一文中认为唯物史观教育改革的途径是:一、要坚持唯物史观在高校历史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二、要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从事唯物史观教育的教师队伍。三、利用网络进行唯物史观及其史学的教育。突出强调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中要坚持唯物史观,并提出了高校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和利用网平台开展教育工作等建设性的意见。5问题和不足也日益暴露,其地位和影响实际上受到严重的削弱。大学生的某些负面行为举动日益彰显,在社会上反应强烈,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的倾向越发严重。在此种情况下,高校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顾晓静、黄方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与唯物史观培养”一文中认为:以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教学中不断提高青年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能力是增强高校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向守俊的文章提到“一些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抽象、虚无,谈理想信念太遥远,太不切合个人的实际利益,因而对理想信念教育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这实际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对理想信念的最大误解,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 ①”。 2.高校唯物史观教育的价值。王柏文、李红在“唯物史观:高校哲学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理论”一文中提到唯物史观教育在高校哲学通识教育中的价值:“第一,引导大学生理解人的本质,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第二,引导大学生理解世界的本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意识,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3.高校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途径。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观来感知社会和评辨是非,是大学生未来成才和发展的关键。苏久青在“浅谈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一文中提到:培养大学生历史观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发挥好课堂主渠道的积极作用,二是加强社会①向守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石油教育,2009 年第二期.当前关于我国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不多,其中大部分文章是对高校历史观教育的内容体系(主要是针对当前高校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研究或者是对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论认识即思想观念体系进行研究,直接针对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现状研究及对策的研究应该说很少。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学者们主要围绕下面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高校唯物史观教育的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在我国的思想文化教育中处于主导作用,我国的高校也建立起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教育体系,这对广泛和深入传播

高考历史史观详解大全(含例题)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 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 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 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 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 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 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 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 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应用科学学院双学活动 策 划 书 艺术092班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一:活动目的 1,过早恋爱不利于成才,过早恋爱不利于新生顺利地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2,大学新生恋爱不利于正确把握恋爱标准。因为大学生的职业去向,经济情况等前景均未定,社会经验少,对现实生活认识不够透彻,往往对爱情充满理想化的色彩,经不起现实生活考验。 3,过早恋爱不利于正确对待和处理恋爱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4,过早恋爱具有动机的片面性,成功率较低。 并且在恋爱中我们要注意: 1、分清爱情与友谊的界限。 2、爱情要服从于学业。对大学生来说,爱情服从学业,就是要把学业放在第一位,并保证使理智超越感情,真正地把握住自己的行为。 3、要遵守恋爱道德。 4、正确对待恋爱挫折。 二:活动主办 艺术设计092班 三:活动时间 2010年04月07日 四:活动地点 主教楼613 五:活动内容 1:阐述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并且应该遵守恋爱中潜在的道德要求: (一)、恋爱人格平等。 (二)、自觉承担责任。 (三)、文明相亲相爱。 2:注意这些大学生容易避免闯入误区。 (一)、误把友谊当作爱情。

(二)、错置爱情的位置。 (三)、片面地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 (四)、只重过程不重结果 六:活动流程 1:由班长李晓雨来介绍这次班会的主要目的。爱每个人向往的殿堂,为了保持爱情的纯度,因此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尤其重要。 2,由全班同学自由发言,诉说自己的感想。为以后自己的恋爱打下一个基础,使之受益匪浅。 3,由团支书刘芳阐述对恋爱的观点和认识,并且进行对本次班会的总结和意义七:活动意义 1: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学习如何爱人。 2:不要以不成熟为由,当作伤害别人的理由。 3:在学会恋爱前,先学会爱人。 八::活动后期。 团支书进行此次班会总结。 艺术设计092班 策划人:刘芳 2010年04月04日

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是两种对立的观点

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是两种对立的观点: 英雄史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梁启超:“历史是英雄的舞台,舍英雄便无历史” 英国思想家:“世界历史不过是伟大人物的传记,伟人的历史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即使有些政治家,甚至开明的封建帝王有贵民、重民的思想。 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可载舟亦可覆舟” 但是,他们仍不是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可以说,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是以往一切历史观理论的共同特征 产生这一切思想的原因: 社会历史呈现出来的面貌,往往是必然过程深藏于内,偶然情节显露于外;体现这一必然性的大多数群众默默无闻,而给历史事件情节打上印记的代表人物则名垂青史 我认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如果没有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没有吃、穿、住、用等必要的物质生产资料,人们就不能生存下去,也就无所谓政治、科学和文化艺术等各种社会活动,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而这些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都是劳动群众创造的,并不是少数几个英雄任务创造的。 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因为任何精神产品都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古代的医药学、农学、文学艺术等都是总结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产物。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精神财富唯一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广大的普通劳动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原料 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都是在民间发现的基础之上被推上历史舞台的; 明代写《本草纲目》的药物学家李时珍 牛顿说:“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巨人就是指人民大众

第三,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常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在所有社会活动和政治变革中,人心的向背代表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胜败的关键。 如: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成功, 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法资本官僚的成功,根本上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作用 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杰出人物往往比大众更敏锐的观察到社会的细微变动,提出超越时代性 的杰出见解; ●杰出任务往往比人民大众拥有更大的权利和影响力,可以引导一些社会 思想和舆论; ●杰出任务往往有非常的魄力,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留下 重要的一笔 但是这些无法和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影响相提并论 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这种观点才比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 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但矛盾的性质不同。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一种对抗性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即非对抗性的矛盾),决定了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观点】 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党的群众路线】 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7、人的价值的内涵及其评价 哲学上所说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人的价值的特点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和他人需要。 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社会价值(贡献) 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人的自我价值(索取)。 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贡献了什么,而非索取了多少,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观与文化传承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文化传承 内容摘要:当代大学生,作为四有新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应牢记历史,立足现在,秉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担使命,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国家,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夙愿!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责任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已不再是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那么当代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应如何处理理想和责任的矛盾呢?诚然,理想对于人来说,是其基于现实生活中一生孜孜以求的美好事情或事物。而责任是现实社会中赋以大学生不可推脱的使命。 当代大学生的理想是建立于服务人民的责任基础之上。 徐本禹,现为华中农业大学校团委为副书记,,中共十七大代表,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名誉校长,2008年1月10日荣获“中国第18届十大杰出青年”。2003年,徐本禹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然而,2003年4月16日,徐本禹却作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支教。 徐本禹的事迹不仅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坚定、价值取向正确、积极进取、奋发成才、勇于战胜困难、乐于奉献社会的精神风貌,在徐本禹身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勤奋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风貌。在徐本禹身上显示了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关爱民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徐本禹始终坚持把个人价值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理想志向同实实在在的奉献活动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追求崇高的生活意义,把自己融入人民群众和现实生活之中,既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才华和激情,徐本禹的事迹可感、可知、可学,激励当代大学生自强不息,勤奋学习,勇于实践,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关键词:历史使命文化传承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经济史学史,介绍西方的历史哲学,比较中西方的历史观,探究理性发展的道路,对理性主义作了反思。第二部分着重探讨经济史方法论问题其中包括实证主义与相关问题、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结构主义和整体史观、经济计量学方法、新制度学派经济史理论,并阐发了经济发展、制度变迁和社会与文化思想变迁的关系。 关键词:经济史历史观方法论 一、历史观 (一)引子:经济史学小史 在西方,经济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19世纪后期从历史学中分立出来的。其分立,是因为经济学已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原来历史学中的经济内容,可以用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和解说了。 19世纪,西方历史学界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兰克(LeopoldvonRanke)为首的史学,被称为历史主义学派(historismus)。他们强调历史世界与自然世界不同自然世界是普遍一致的,历史则有个性,一国的意识形态、制度、价值观完全受自己的历史发展所决定。他们认

为历史学就是要真实地再现和理解过去,所以十分重视历史文献的考证,因而是实证主义的史学。他们十分重视历史事件,详述事件经过,用因果关系联系起来,成为叙述式的史学。在19世纪后期,经济史从历史学中分立出来以后,虽然是用经济学理论解释历史,但仍保持着历史主义的特点。如英国的阿什莱()认为经济学原理不能普遍有效,应用于本国社会需作修正,并需作出历史评价。坎宁翰(WilliamCuningham)强调经济变动中的政治、心理因素,不能废除传统的史学方法口以施穆勒(GustavvonSchmoller)为首的德国历史学派,是当时经济史学中一个重要学派,提出经济发展阶段论,并强调作历史评价。总之,在19世纪,经济史虽已成为独立学科,但仍主要属于历史学领域。1880年代牛津、剑桥大学开设经济史课程,都在历史系,属人文科学,相沿至今。法国、德国大学一般不专设经济史学科,也是在人文学院讲授。惟美国,经济史课程多设在经济系,亦有设在历史系者。 到20世纪初,已有专用经济学理论研究经济史者,如瑞典的赫克舍尔(),并认为历代经济史的研究都应从供给与需求入手。但多数经济史学者仍坚守实证主义原则,惟因边际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兴起,研究范围扩大,并更多注重要素分析和数据资料。如克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具体来说,阐述了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的学说。其中,生产力问题是联系科学观、技术观与历史观的纽带。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很大的发展,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从而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一元论特征。从时代背景上来看,它又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和生产三者一体化发展趋势的高度理论概括。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科学技术提高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这不仅是基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而且也是有充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的。事实上,这个科学论断本身就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新发展。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点,开始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全部历史的基础)这三个概念结合在同一个命题中。今天,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生产力主要地归于科学技术的高度,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内容实质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并不是一种就事论事的肤浅理论,也不同于一般的西方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它不是把科学看成是单纯的“知识体系”,也不是把技术看成是单纯的“工具和规则的体系”,它从人对自然的关系这个人类历史的基本前提出发,把科学和技术都当作社会现象来考虑。认为作为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之间应当存在着相互作用。首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对科学技术作用的角度来说明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科学技术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是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人为什么要认识和改造自然?从根本的动机上来说,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需要。古代科学的发生和发展就是由生产决定的。例如,天文学是为了满足农牧业定季节的需要而产生的,而数学又是为了满足天文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力学则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和城市手工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近代科学的产生也同样如此。“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末,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1)]尤其是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于是,“搞科学的人为了探索科学的实际应用而互相竞争”。[(2)]这大大刺激了科学的发展,用恩格斯的话来说,那就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3)]。 其次,马克思主义又从科学技术对社会作用的角度来论证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恩格斯当年在马克思墓前曾这样阐述马克思的科学观:“他把科学首先看成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4)]马克思本人也曾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5)]。因为火药把封建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马克思还说,“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6)]对此,恩格斯举了奥地利的例子。在19世纪30年代前后,欧

树立正确恋爱观主题班会策划书和总结

树立正确恋爱观主题班会策划书和总结江西信息学院 2012年12级计算机技术系软件(6)班主题班会策划书 主题: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 策划单位:12级软件6班 时间:2012年 11 月 13 日 地点:新教学楼 105 教室 一(引语: 爱情观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人们不惜用最美丽的语言来描绘爱情的永恒和不朽,认为爱情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激励,生活上的充实,没有爱情的人生是苍白的,消沉的,有些人对爱情持悲观的态度,认为美好的爱情只是文艺作品的演绎,而生活中的爱情带给人更多的是痛苦而不是欢愉。 活动背景:浪漫色彩浓、自主性较强、盲目性较大、公开性突出、随意性二( 较强,大学的生活是浪漫的,丰富多彩的,处于多梦时节的大学生,其感情世界是美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恋爱观也随着变化,恋爱行为也愈加开放,但只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才能使爱情的果实开得更加丰硕。三(活动目的:通过对恋爱观的认知与讨论,培养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谈恋爱这个问题。培养爱的能力,为恋人的学业承担责任,理解恋人的向往和追求,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正确理解恋爱与婚姻的关系,正确对待爱情挫折。 四(活动时间:2012年11月16日下午13:00 五、活动对象:计算机技术系6班全体成员 六、活动地点:新教学楼 105 教室 七、活动主题: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八、活动前期准备: 1、由团支书准备活动策划书。 2、组织委员提前联系教室 3、召开班委会,分配、安排相关事宜,分配到人。 4、确定活动主持人. 九、活动流程: 1.第一环节:依次发言(14min) 1.1想发言的同学可以上台阐述自己的爱情观 2、根据之前发言的同学,随机抽取同学。谈谈自己对发言同学恋爱观的看1. 法。 2.第二环节:辩论赛(15min) 2.1组织8个人分两个组讨论大学生恋爱的利于弊进行辩论。 2.2两组8人4男4女,一组2男2女 2.3全班同学总结辩论结果 3.第三环节:音乐传球(15min) 3.1安排人播放音乐随机暂停,暂停时球在谁手中,谁就表演节目。 4.第三环节:我想说……(10min) 3.1向同学分发事先准备好的卡片,在上面写上自己对大学爱情的看法。 3.2 在此期间播放音乐。 5.第四环节:推荐影片(110min) 由同学自己找时间去看 6.全班同学共同参与拍一些搞怪的照片,然后做成一个影集 例如:全班同学撑下巴,爬趴桌子上,两个人用手做心形等等……, 6.结束:组织离场(10min)

科学历史观完整版

科学历史观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科学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是人们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等等。自 1949 年新中国成立起,我国高校就逐步建立了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制度。我国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途径有两种,即关于唯物史观原理的教育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知识体系教育。从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明确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方针,到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这 64 个年头里,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工作大致上经历了建国初年(1949——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改革开放以来(1978——)这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科学历史观教育虽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积累了经验,而且形成了迄今为止世界各国所没有的较健全的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实践环节,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强调了课堂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的主阵地,并提出了高校应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以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徐国利在“论高校历史教育中的唯物史观教育”一文中认为唯物史观教育改革的途径是:一、要坚持唯物史观在高校历史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二、要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从事唯物史观教育的教师队伍。三、利用网络进行唯物史观及其史学的教育。突出强调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中要坚持唯物史观,并提出了高校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和利用网平台开展教育工作等建设性的意见。5问题和不足也日益暴露,其地位和影响实际上受到严重的削弱。大学生的某些负面行为举动日益彰显,在社会上反应强烈,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的倾向越发严重。在此种情况下,高校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顾晓静、黄方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与唯物史观培养”一文中认为:以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教学中不断提高青年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能力是增强高校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向守俊的文章提到“一些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抽象、虚无,谈理想信念太遥远,太不切合个人的实际利益,因而对理想信念教育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这实际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对理想信念的最大误解,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①”。 2.高校唯物史观教育的价值。王柏文、李红在“唯物史观:高校哲学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理论”一文中提到唯物史观教育在高校哲学通识教育中的价值:“第一,引导大学生理解人的本质,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第二,引导大学生理解世界的本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意识,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3.高校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途径。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观来感知社会和评辨是非,是大学生未来成才和发展的关键。苏久青在“浅谈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一文中提到:培养大学生历史观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发挥好课堂主渠道的积极作用,二是加强社会①向守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2012-2013年第二学期《基础》课考查卷 专业:国贸班级:国贸12-2 任课教师:何小春 姓名:郑梅君学号:20 成绩: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爱情观则是一个人面对爱情应有的态度、观点和方法论。大学生整值青春韶华,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处理好复杂的感情和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恋爱已经变得十分普遍,不可能不面对一个如何看待爱情,如何处理爱情的问题。 一、爱情的本质 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呵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构成了爱情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们的完美结合成就了人世间美好的爱情。 爱情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生在具体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展开,理解和把握爱情的真谛或本质,要考虑到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考虑到一定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二、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所谓恋爱观是指对待爱情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是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在恋爱问题上的反映。男女双方共同培养美好爱情的过程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并以此来调节和制约恋爱中的行为和各种关系。 对于大学生而言,我们提倡树立科学的恋爱观,它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大学生恋爱应把具有一致的思想、共同的信仰和追求放在首要地位,把心灵美好、情操高尚、心理相融作为择偶的第一标准。莎士比亚曾说:爱情不是树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而是建立正在共同基础上的心灵沟通。因此,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马克思和燕妮的崇高爱情就是建立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如,他们的爱情才经受住了艰难困苦的考验、传为佳话。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栋梁,其恋爱观应该是理想、道德、义务、事业和性爱的有机结合。 2.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爱情是美好的,它是人生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人生的全部,它应该服从于事业,促进事业的发展。一个人只有事业取得成功,其爱情之花才会开得更加鲜艳芬芳。所以,大学生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不要把宝贵的时间全部用于谈情说爱上而放松了学习。没有学业的爱情如同在沙漠中播种,缺乏坚实的根基和土壤,迟早会枯萎。只有爱情同学业的结合,爱情才有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 3.要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和奉献。大学生在恋爱中应该懂得,爱不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和奉献。在社会生活中,人具有两方面的责任:一是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二是个人对家庭、父母、孩子、朋友和爱侣的责任。第二方面的责任属于私人生活的性质,是社会干预最为微弱的生活领域,主要依靠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自觉的责任感来维持。正因为如此,它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大学生一旦进入爱的王国,就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才能获得崇高的爱情。 4.恋爱要严肃认真、感情专一。爱情是一个男性与一个女性之间的爱慕关系。这种关系包括自己特有的感情和义务,它只能存在于恋爱者两人之间,不容许第三者介入。而且,恋爱不是儿戏,双方要真诚相待、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也实事求是地对待对方。无数事实证明,用欺骗手段骗取爱情,是不会幸福的。另外,双方一旦建立了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读《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历史的主角》之收获 倪端著,新世界出版社:北京,2012 这本书是倪端先生将黄仁宇先生的著作中的大历史观之精华浓缩给读者的一份厚礼,也体现了作者对黄仁宇先生历史观的感悟! 本书包含了《万历十五年》、《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十六世纪中国明代之财政与税收》、《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和《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的精华,是历史专业与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在短时间了解黄仁宇先生历史观的好书,于我而言,收获颇多! 我就将读后的收获简略归纳如下: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的决定作用。关于为何中国政治早熟,为何中国统一是常态的问题给出了耳目一新的解释。首先是治水问题,其次是气候问题。黄河频繁泛滥,需要上下游齐心协力治理,在治水的过程中也孕育着统一的命题。我以前也读过类似的观点,比如大禹治水,因为治水成功被推举为领袖,可见治水的重要性。由于我国的气候属于东亚季风气候,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救灾、防灾需要统一的中央政府之外,还需要广大的地盘以防灾,所谓“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历史人物难以左右时局的命运。在这一点上,倒让我对历史人物充满同情。黄仁宇先生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先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他存在的合理性,再分析其褒贬。这就站在了很高的点上,减少了个人感情偏向与政治倾向,减少了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评价,而重点评价其对历史的作用,果然有大历史观的评论风格。 三、黄氏中国历史分期法。黄仁宇先生将中国历史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先秦时期,是制度与文化的奠基时期;第二阶段是第一帝国时期,确定了中国历史的主调;第三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社会的重新整合;第四阶段是第二帝国时期(隋唐宋),尝试货币改革的失败;第五阶段是第三帝国时期(明清),表现为收敛与退缩;第六阶段是鸦片战争后,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革命。 历史分期是后人对过去历史的看法,是针对历史时期的特点划分的,因此着眼点不同,分期法就会有别。在黄仁宇先生的历史分期里,给读者的第一感觉就是新鲜,再就是钦佩黄先生独特的大历史视角。黄先生主要是沿着道德统治与法律统治的线索进行历史叙述的,其在著作中重点强调中国古代的统治是道德统治,而没有法律。并分析了道德统治带来的危害。不过黄仁宇先生提出的“间架性结构”这一概念不容易理解。他认为中国社会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间阶层,没有过度阶层,无法在数字上对全国进行控制,因而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他还在对科举制度的评价中说,”科举制度的创立,官员的科考也开始由中央政府进行,这样的人事制度固然使官僚成分更平民化,但是也使国家的中层组织更为空洞,因为上下之间没有权利与义务互为制约,由皇帝直接统御全民的趋势也更为明显。”显然黄仁宇先生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深厚,即使到战乱时期,中央政府缺失了底层百姓的管理数据,中央政府同样可以通过中层的大地主抑或世家大族进行管理,即使到了清朝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中央政府又谈何容易直接驾驭全民?中国古代的国情也许特殊,即使中间阶层的官僚不多,它也会通过其他中间阶层的精英间接管理。因此对于中国缺乏中间阶层这一说法我本人不甚赞同,但很赞同其所说的没有进行数字管理。这不能强求,面对庞大的帝国,在现代化的会计和图书管理没有诞生之前,很难完成如此庞大繁复且在变化的数据。正如其所说,古代的统治者发现了这个难题,就避重就轻的选择的人治而不是法治。 在分析汉亡之后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上又独出新意。他将东晋或南朝甚至以后朝代的北伐之失败统统总结了一个看不见的原因——天意。天意是我说的,就是黄先生说的客观自然因素——人口迁移。“汉亡之后的三百年中,中国无法统一。当日人口总是由北向南,由西向东的移动,汉人这个主体民族,不能与这自然所主持的力量相抗衡。北方的少数民族虽擅长骑兵战术,却无法越渡淮水及汉水等处的水泽地区,而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也不能作为统一中国的表率。秦汉型的大帝国以官僚机构统治大量小自耕农,但分裂期间汉人的巨家大室和夷狄的酋领都自立炉灶,妨碍政府向全民征兵抽税,加上各民族语言不同,更造成了统一的障碍。”其中就解释了东晋祖逖、桓温尝试统一失败的原因。也解释了383年前秦苻坚由北向南统一的行动缘何失败的部分原因。“历史证明,中国的重新统一,必要等到人口相对稳定,胡汉种族的界线逐渐淡漠,巨家大室的力量也被压制,才能成为事实。打破这一僵局的就是北魏拓跋氏。”黄仁宇先生的分析很合理,读者读起来也认为太妙了。可是没有疑惑

历史资料简介

历史资料简介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历史资料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历史资料简介:基本简介 广义 历史上的古文字 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 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资料简介:详细解释 1. 过去事实的记载。分为古代史[3]、近代史和现代史! (1)《三国志;吴志;吴主传》“纳鲁肃於凡品,是其聪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裴松之注引《吴书》:“﹝吴王﹞志存经略,虽有馀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 指已过去的事实。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要使它……变成历史的东西。”

3. 经历,底细。 (1)《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这便是野鸡道台的~了。” (2)清黄人《<钱牧斋文抄>序》:“其文乃雄奇变化,随其一生之~而自为风气。” (3)老舍《骆驼祥子》二一:“夏太太大概不会留着个知道她的~的仆人。” 4. 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 (1)金一《文学观》:“从古帝王之业,真能赤手开创而无所凭藉者,~上,多不过三四人。” (2)毛泽东《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中国的~,从此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3) 菡子《源远流长》:“~在发展着,丰富着。” 5. 指历史学科。即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学科。 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中国学问,待从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就该另编一部。” 6. 指以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7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是华夏文明。中国历史最悠久。 历史资料简介:词语理解 词语溯源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

恩格斯自然历史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恩格斯自然历史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及其主要内容 在共同创建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恩格斯系统地研究了自然科学,提出了自然辩证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历史观,也即辩证的唯物的自然历史观。 一、历史背景 恩格斯的自然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两者都建立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存在于旧的自然观之中。 1.自然科学发展是恩格斯自然历史观产生的实践基础。 经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认知革命后,自然科学在收集整理资料和实验的基础上快速发展,达到某种程度的完善,促进了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发展。但其总得观点却以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为中心。但康德的星云假说表明: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 与此同时,三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发现使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立足在完全不同的牢固基础上。能量的转化表明自然界中一切运动的统一,细胞的发现表明一切机体都是从它的繁殖和分化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为研究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其他还有地质学、胚胎学、有机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共同使整个自然界展现出种种联系和种种过程。自然科学发展到必须要对其进行辩证的综合。

2.德国古典哲学是恩格斯自然历史观产生的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扬弃德国古典哲学而创立的逻辑思维形式,更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自然科学家对自然的哲学问题可以选择忽视,哲学家们则需要做出回应。古希腊时,哲学家已经认识了自然现象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形成了朴素唯物主义,认识了一切都在流动,形成了辩证思维。中世纪后,黑格尔恢复了辩证法,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但黑格尔认为自然界只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因此,费尔巴哈抛弃他认为的绝对的、非物质的、自我满足的、由自身汲取素材的思辨,把思想建筑在只有借感官活动才能经常不断地获得的材料(对象)上面,从物质、实质、感觉中产生出思想。 在此基础上,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核,运用到自然的哲学问题研究之中,形成了恩格斯的自然历史观。 二、主要内容 (一)关于自然的物质性。1.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统一。为此,恩格斯说明,当我们说到存在,并且仅仅说到存在的时候,统一性只能在于:我们所说的一切对象是存在的、实有的。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恩格斯一方面总结了哲学发展的过程,以实践论为基础,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