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ac2015 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规则
2015年机器人工程挑战赛比赛规则.

机器人工程挑战赛规则一、竞赛项目描述机器人工程挑战赛是一项展现学生全面综合素质技能的大赛,学生运用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根据主题要求现场设计制作完成机器人作品及展板。
二、竞赛主题大赛主题现场从题库中抽取并公布。
保证竞赛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三、竞赛场地各参赛队的制作及展台区为面积不小于4平方米的区域。
区域内提供一个220V电源(接线板自备)。
四、竞赛(一)赛制及时间比赛分为小学、初中、高中组别。
每个组别按照不同主题进行现场制作。
比赛时间: 6小时,分为上下半场,各3小时,中午封场休息。
(二)竞赛要求1、参赛队员由4名学生组成。
如有跨学段队伍以最高学段分组。
2、比赛期间,教练员不得入场指导和参与制作、展示和问辩。
3、参赛器材及工具自备,不限定器材的品牌和厂商。
参赛前器材应拆散到最小单位,并且所有器材及工具必须放置于一个最大尺寸不超过50CM×50CM×80CM的整理箱内,并在入场前向场内裁判提交箱内物品清单(见附件2)。
4、竞赛器材及工具应符合安全标准,不得选用污染环境、有害健康的器材,大赛期间,不允许使用一切电动工具。
易发生危险的器材或工具在比赛现场由裁判员决定是否可用。
5、笔记本电脑自备,不必放入整理箱。
6、各参赛队需自带一块90CM×120CM的空白展板。
现场制作,辅助展示作品。
展板内容包括:作品名称、学校、作者名称、作品简介、工作流程图。
7、选手现场需填写一份纸质作品简介(见附件)并提交现场裁判。
8、制作现场不允许携带手机及任何通讯工具。
一经发现,将被取消比赛资格。
9、制作结束后,一切材料及工具必须放回整理箱,不得再使用。
(三)评审评审小组:1、专家(各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在职相关专业教师)2、聘请相关专业在校大学生团队。
3、各区县推荐一名在历届相关竞赛中获奖的在校大学生。
评分比例:专家(40%)、相关专业在校大学生团队(30%)、区县推荐教练员(30%)。
2015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机器人比赛裁判细则初版1

2015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机器人比赛裁判细则一、裁判组组成及职责1.裁判组由裁判长一人、主裁判四人、副裁判八人、检查裁判二人组成。
每场比赛由一名主裁判和二名副裁判上场。
各校志愿报名参加组成裁判组。
2.裁判长领导裁判组的工作,赛前对裁判组成员进行培训,签发记分表。
3.场上主裁判负责发出机器人准备、比赛开始及结束口令,裁定得分,比赛过程中受理参赛队暂停比赛的申请,取消严重犯规参赛队的比赛资格,赛后填写比赛成绩单。
4.场上的二名副裁判分别负责检查两个参赛队上场机器人的称重及试运行的合格标签,如果队员上场时要求更换机器人的部件,副裁判还要确认部件的一致性并决定是否允许更换。
5.检查裁判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完成对每个参赛队机器人的称重检查,在赛前称重之后填写称重表。
6.本届比赛导致犯规和取消比赛资格的情况较多,需要裁判员的迅速判断,因此,裁判员需要非常熟悉规则并密切注意场上的状况。
7.组委会的裁决为最终裁决。
二、参赛团队成员参赛队员必须为辽宁省各高校在校本科大学生。
三、比赛执行顺序1.比赛时间为3分钟,一局定胜负。
2.每支参赛队伍必须有2台机器人(1台自动机器人与1台手动机器人)参赛,且比赛期间(小组赛开始后所有比赛)不允许更换机器人。
3.每支参赛队伍每场比赛只允许3名参赛队员上场,上场队员不能擅自进入比赛场地和对方半场外围(包括其上方),可进入己方半场外围。
4.每场比赛开始前参赛机器人需重新称重、尺寸测量以及安全检查。
检查不符合的参赛队伍禁止参加此场参赛并判负,得分为零。
5.裁判示意“1分钟准备”后,参赛队员需要在1分钟内将机器人摆放在出发区内。
若双方都提前准备完毕,可示意裁判提前开始比赛。
6.裁判吹哨,比赛开始。
7.比赛开始后,参赛队员未经裁判允许不能擅自接触场上机器人。
8.手动机器人必须在开始后30s内离开出发区。
比赛开始,手动机器人背着自动机器人离开出发区,越过地球区和太空区,抵达着陆区。
2015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简易方案

2015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简易方案参考比赛规则以及具体参数,本人做出如下参考方案。
方案可分为几个部分:一.发球阶段二.运动(检测)阶段三.击球阶段由通信规则给出的参考,个人建议采用无线进行微调,机器人做成半自动,而且无线通信采用蓝牙,个人认为蓝牙相比超声波、红外线等其他可见光而言,受到的自然因素干扰会更少一点。
一.发球阶段:因为两台机器人可总共携带6颗球,建议每个机器人携带三个球(这个个人没有具体安排),发球的力量可以来源于气缸,可在场下多测试几次从而装上合适大小的供发球使用的气缸。
一个爪子对应一个球拍,爪子在球拍上方,当羽毛球从爪子上落下时,可通过红外传感器检测羽毛球下落的时间以及距离球拍的距离,从而可以让球拍把羽毛球击打出去,当然也可以设定算法,由传感器检测出羽毛球下落的速度以及位置,从而使机器人调整合适的姿态,把球击出,当然击出的时候机器人要有一个初始姿态,从而能让球打到指定位置。
二.运动(检测)阶段此阶段较为复杂,亦可分为若干小阶段:1.检测对方的球的落点。
2.场上机器人的运动。
3.两个机器人之间的通信。
1.检测对方的球的落点:设定机器人的一个面为参考面,即前面,且前面始终面对网。
在机器人的前上方180度设置传感器,我认为超声波比较好,因为蝙蝠就是通过超声波定位,由于不同的物体大小可能不一样,反射的超声波的强度也不一样,由此即可确定球在空中的位置,通过不断的发射超声波,通过算法即可确定羽毛球在空中的运动弧线。
2.场上机器人的运动:两个机器人均可采用全场定位,而且使用麦格纳姆轮,当检测到羽毛球的运动轨迹的时候,机器人便快速调整姿态,以迎接对方的球。
3.两个机器人之间的通信:两个机器人同时在场上运动,需要互相沟通,相互配合,于是他们之间需要不断的互传各自的数据,位置参数,羽毛球距离自己的远近,由于是全场定位,两个机器人的坐标可以轻松得出。
哪个机器人距离羽毛球近就由那个机器人回球,但是要设定两个机器人的距离不能小于两者其中之一展开后相互刚好挨着时的距离(及既不影响打球又不会让两个机器人相撞),两者之间的通信也可采用蓝牙通信。
机器人大赛比赛规则

机器人大赛比赛规则机器人大赛比赛规则一.比赛主题“夺宝奇兵”。
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想,梦想对于每个人都是无价之宝,但是真正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必须去靠我们的智慧和勇气去努力拼搏。
过程中纵然会有艰难险阻,会有重重迷雾,只要我们有冷静的头脑,有缜密的分析,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面对挑战的勇气,我们并定会找到属于我们的宝物,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让我们用我们制作的机器人去帮助我们夺取宝物,实现我们人生中的科技梦想。
本次比赛的主题为“夺宝奇兵”。
机器人的任务就是经过艰难险阻夺取宝物。
过程中机器人需穿过复杂地形,途中读取条形码,根据提取到的关键信息判定藏有机关的密室,通过寻磁方式找到机关控制器,关闭机关,然后从多个物体中识别出宝物密钥,将密钥推到开关区,最后抵达宝物密室,触发开关,表示成功夺取宝物。
二.场地说明参考场地如下图:1.比赛场地:长600cm,宽300cm,场地四周围有高5cm的挡板。
地板基本平整,场地左右两边镜像对称,表面材料为:白色免漆板。
场地中铺有黑色引导线,宽度为5cm。
一些地方设有交叉线标记位置,宽度5cm,长20cm。
2.启动区(图中标号[1]区)分红、蓝两区,分别由红线和蓝线圈定,双方机器人各占一个启动区,具体颜色由开赛前抽签决定。
机器人需在启动区识别场上开赛声音信号(一定频率的声音信号,持续一段时间后停止,声音开关由裁判长控制),自动开始比赛。
3.跷跷板(图中标号[2]区)面积:160cm×50cm,高度:30cm跷跷板中间有黑色引导线,板两端与地面平滑衔接,在跷跷板前10cm处有交叉线提示位置。
跷跷板中间有交叉线提示位置,交叉线长度同跷跷板宽度。
机器人需在跷跷板上停留一段时间,在20秒内使跷跷板两端同时离开地面的时间尽可能长,期间可多次通过跷跷板,取最长停留时间。
若最长停留时间不足20秒则比赛结束时在总完成时间上累加缺少时间的4倍。
4.解码区(图中标号[3]区)在黑色引导线两侧分别有一段总长度25cm、宽度10cm和总长度25cm、宽度20cm的条形码(后者为两个场地共用),距离引导线10cm。
2015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CON简易方案

2015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CON简易方案设计者:1320331刘帮对于设计2015届ROBCON的机器人,个人没有什么真知灼见,只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提供一点微薄之力。
由实际中打羽毛球的情形,方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发球阶段二.运动(检测)阶段三.击球阶段四.通信及其他下面来具体说明这几个阶段:一.发球阶段:如图:为了更好的利用机器人身上的空间,携球部分可以设计成像左轮手枪那样,掉下一个球旋转一下,就可以设计成只让一个拍子发球。
那么怎样让球拍知道该什么时候打球呢,我们可以在爪子和球拍之间加一个红外线传感器,如图中所示,当红外线检测到球时,拍子即可运动把球击出,当然红外线传感器的位置要事先由测试或者仿真计算得出。
二.运动(检测)阶段:由于这一阶段比较复杂,于是我们可以将其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检测对方的球的落点;由实际打羽毛球的经验,人始终是面对着网子的,我们也可以把机器人设计成像人那样,设定一个参考面,前方就一直是面对网子的。
为了检测对方的球,本人想到一个方法,就是三维空间定位,但在网上收索,发现这种技术并不是特别成熟,而且传感器还要安装在待测运动物体身上,好像不可取。
于是我又想到了蝙蝠的超声定位,我们可以在机器人的前上方180度范围内安装超声波传感器,检测到球的运动轨迹,用于检测球的落点位置。
在网上还看到一个视频,机器人是通过两个摄像头来定位羽毛球,但具体怎样设置,就不是很清楚了,不过可以尝试一下。
2.机器人在场上的运动:机器人的地盘建议用麦克纳姆轮,这种轮子大家都知道,通过使用落地码盘和陀螺仪加上程序的算法控制各个轮子的转速而达到任意方位的移动。
机器人的初始位置为一左一右,以场中线为分隔线,当超声波检测到球的落点时,机器人迅速过去,检测到球落在哪边就由那边的机器人过去,若检测到球会落到中间可设定为一个机器人去接球,当机器人接到球后就迅速回到初始位置。
3.两个机器人之间的通信:两个机器人犹如两个人一样需要互相配合,他们之间需要互相传递各自的位置以及羽毛球与自己的距离和运动轨迹,从而确定该由哪个机器人击球。
2015年机器人大赛竞赛规则 10月修改版

2015年机器人大赛竞赛规则(详版)2015年10月修订天津大学学生科技协会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科技协会天津大学第十一届机器人节竞赛命题组一、场地1.场地内所有引导线和标志线采用无反光15mm智能车赛道胶布。
2.所有场地材质为1.5cm厚的密度板。
3.场地四周外侧围墙高度200mm,迷宫区围墙高度200mm,墙壁与地面垂直,所用材质与地面相同。
4.场地尺寸见附件附件:2015机器人大赛场地尺寸图。
以下尺寸仅对于单侧赛道进行说明。
5.启动区300mm*300mm,启动区标志线位于启动区出口,播放高频开赛音检测抢跑。
拱桥区标志线位于斜面入口和出口,其余标志线位于关卡入口前方50mm处。
6.火炬拿取区有四个火炬放置台,间距47mm。
火炬为尺寸不同的两个圆锥体的组合体,下侧圆锥底面直径72.2mm,高105mm,上侧圆锥底面直径72.2mm,高40mm。
7.障碍物为不规则物体,随机放置于循线区任意位置。
可用任何方式通过障碍物。
8.循线区为自由平滑连续曲线以及直线。
入口处切线与启动区标志线垂直。
其余位置引导线为直线,连接转弯位置为半径200.mm的1/4圆弧以及直角弯。
9.拱桥高度100mm,斜面水平投影长宽均为300mm,倾角18.4°,桥面长宽均为300mm,斜面及桥上无引导线。
要求机器人整体从桥身通过才算完成关卡。
10.迷宫区宽度600mm,入口宽度300mm,出口宽300mm,出入口均靠迷宫区右侧。
11.迷宫区挡板高度200mm,挡板宽度250mm,挡板间距110mm,挡板数量7块。
挡板交叉放置,位置确定。
12.终点平台长宽均为1000mm,高100mm。
平台斜坡入口宽300mm,水平投影长300mm,斜坡角度18.4°。
13.终点平台上放有圆柱形火炬放置台,直径80mm,高80mm。
注:取消扫码环节,改为机器人听到开赛音后,直接出发,拿取任一火炬完成后面关卡即可。
二、机器人1.参赛机器人机必须是全自主机器人,自行决定其行动,不得通过线缆与任何其他器材(包括电源)连接。
2015WRO比赛规则 总则 7月13日

2015WRO比赛规则总则目录:A.竞赛分类 (2)B.参赛年龄 (2)C.参赛队要求 (3)D.教练 (3)E.总则——常规赛 (3)F.总则——创意赛 (8)G.总则——大学组 (11)注:1. 《规则补充说明》与本规则不同之处,以《规则补充说明》为准。
2. 比赛组委会对比赛规则有最终解释权。
A.竞赛分类WRO竞赛分四类:1.常规赛2.创意赛3.WRO GEN II 足球赛4.大学赛每支参赛队只能参加一个类别的竞赛。
B.参赛年龄1.小学组:队员年龄<13岁2.初中组:队员年龄<16岁且≥13岁3.高中组:队员年龄<20岁且≥16岁4.WRO GEN II 足球赛:队员年龄<20岁且≥10岁5.大学组:队员年龄≥17岁注意:●参赛队员的年龄要求严格,不能大于规定年龄,如有超过,将不能参加国际总决赛。
●如果队员年龄比要求的年龄小,那么在参加比赛前要取得国际赛决赛东道主的许可,前提是队伍中至少有一名队员的年龄符合要求。
●如果一支队伍的所有队员年龄都比要求的小,那么该队伍必须参加符合年龄要求的比赛类别。
●参赛队员不局限于在校学生,任何符合年龄的人都可以参加相应的比赛,除了大学生常规赛,必须是高中生或大学在校生才可以参加。
●年龄符合高中组要求的大学生,也可以参加高中组的比赛。
C.参赛队要求1.WRO是需要以团队为单位参加的竞赛。
参加其中任意一类的竞赛,都必须以团队的形式参加。
2. 每个参赛队可以有1名教练以及2或3名参赛队员。
3. 仅有1名教练和1名队员的队伍不能组成一个参赛队参加比赛。
D.教练1. 参与本届WRO竞赛教练(助理教练)的年龄在注册WRO比赛时不能低于20岁。
2. 教练可以与多个参赛队配合;但是每个参赛队必须由一位责任成年人辅助,比如助理教练。
3. 教练可以在比赛前对参赛队进行指导和提供建议,但是在实际的奥林匹克竞赛中,所有的工作和准备都必须是由参赛队的学生队员自己完成的。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ROBOCON比赛规则(2015.11修订版)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主题与规则清洁能源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中央电视台新科动漫频道2015年10月清洁能源0 主题与简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要用到能量,它们均源于自然。
人类从自然界提取或合成了这些能量。
在所有能量中,化石能源是最便宜且易于使用的。
过去,我们误认为化石能源储量无限而过度消耗了它们。
这种能源消耗习惯现在对我们影响很大。
化石能源难以勘探,现有的化石能源不会维持太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有效地利用现有能源,并同时探索和利用其它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以弥补来自化石的能量。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以“清洁能源”为主题,比赛在图1所示的场地上进行。
图1 比赛场地比赛规则的设计体现了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和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意识。
每支参赛队要制作两台机器人:一台是表现半自主和/或自主控制技术的混合型机器人,另一台是象征节约能源的经济型机器人。
为了方便,以下把它们分别简称为机器人A和机器人B。
机器人B只能从机器人A那里接受能量完成行驶动作,但可以用用自己的能量完成转向动作,以跟踪包含斜坡和山岗、河流和山道上的路径(详见4.2.2)。
机器人A除了向机器人B提供行驶能量外,还需要从机器人B 那里取得风力发电机的螺旋桨,并爬上风机立柱以装配风力发电机。
我们期待着在赛场上见证由年轻的未来工程师们制作的机器人的精彩比赛!1 比赛流程及任务参赛队到达比赛场地后,应按以下顺序完成各项任务。
1.1 机器人的设置1.1.1 比赛开始前,有1分钟的机器人设置时间。
1.1.2 每支参赛队最多有三名队员进行机器人的设置,协助队员不得参与设置。
1.1.3 在一分钟内没有完成设置的参赛队在比赛开始后可以继续进行设置。
1.2 比赛开始时机器人和参赛队员的位置1.2.1 机器人A必须从启动区A1启动。
1.2.2 机器人B必须放在启动区B内,它与地面的所有接触点(面)不得超出启动区B且它的任何部件不得伸到对方场地、场外及其上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oboTac 2015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比赛规则共青团中央学校部²全国学联秘书处2014年10月图1 比赛场地三维图1 规则要点1.1 RoboTac是红、蓝两方机器人在规定场地上的攻、防对抗比赛。
比赛过程中,双方的多台机器人要越过障碍、相互攻击、进攻对方堡垒,得分多的一方获胜。
1.2 每场比赛由红、蓝两队同场竞技,比赛时间为4分钟。
1.3 每支参赛队可以有多台机器人,各队可根据比赛策略,设计、制作具有不同功能的机器人。
1.4 双方机器人以攻击对方堡垒为主要目的。
双方机器人可以相互攻击,机器人上带有组委会统一提供的活力柱,每个活力柱有三档,当机器人受到一次攻击时,活力降一档,降满三档后,则机器人“阵亡”,自动断电。
1.5 在规定的比赛时间内,双方机器人攻击对方堡垒次数多的一方获胜。
若出现平局,则双方各选一台仍具有活力的机器人,加时2分钟,先对对方堡垒实现一次有效攻击的一方取胜。
如2分钟后双方均未实现有效攻击,则在此时距离对方堡垒最近的一方获胜。
2 比赛场地2.1场地尺寸及地面比赛场地为12000mm³12000mm的正方形区域,周围用高120mm、宽80mm的PVC槽作为围栏。
场地详细尺寸见《场地及道具设计图册》中图1,场地三维图见图2,PVC槽详细尺寸见图3。
赛场地面用600mm³600mm³12mm的爬行垫铺设,颜色见图1,爬行垫具体尺寸见图4。
场地主要由高地和防区组成。
2.2高地场地对角各有一个高地,为2400mm³2400mm方形区域,高135mm,表层用600mm³600mm³12mm 的绿色爬行垫铺设。
高地是红、蓝队自动机器人守护的区域。
两队的高地中各有一块600mm³600mm 的自动机器人启动区。
其中一方的高地与场地表面通过2块500mm长、320mm宽的橡胶斜坡(13kg±0.4kg)和2块500mm³300mm³135mm的桥墩连接,尺寸见图5。
斜坡、桥墩与高地的相对位置示于图1。
机器人可以通过斜坡和桥墩上、下高地。
比赛开始前,两块桥墩已经填充了斜坡与高地的间隙,但不固定在场地表面。
防守的机器人可以移走斜坡与高地之间的桥墩,阻止对方的机器人登上高地;进攻的机器人可以用桥墩填充斜坡与高地的间隙,以便登上高地进攻对方的堡垒。
高地中央设有最大直径235mm,高600mm的堡垒,详细尺寸见图6。
堡垒是对方机器人攻击的目标,本队的自动机器人负责在高地上守护堡垒。
堡垒受到击打后会发出持续10秒钟的闪光,确认受到一次攻击。
在此期间,如果再次受到击打,堡垒不做出反应,攻击无效。
高地中央贴有内切圆直径为1200mm的八边形白线(宽度30mm),本队的自动机器人可以循线在堡垒周围巡逻。
堡垒由组委会统一提供,堡垒上装有振动传感器。
振动传感器敏感性满足:炮弹在距堡垒300mm 位置自由落下击中堡垒,可以触发传感器,确认受到一次攻击。
2.3 防区比赛场地无高地的两角之间的连线把场地分为两部分,分别为红、蓝两队的防区。
双方的手动机器人可以到对方防区中活动。
双方防区中各有一块1200mm³1200mm的手动机器人启动区和600mm³600mm的炮弹装填区。
两队的防区由四种通道相连,如图1所示,是双方机器人进入对方防区的通路。
两队可以根据机器人的特点和比赛策略自由选择通道。
⑴独木桥:塑料制成的独木桥,两端斜面坡度25°,桥长3420mm、宽515mm、高230mm,如图7所示。
独木桥用魔术贴固定在场地表面。
(2) 阶梯:塑料制成的三级阶梯,宽1000mm、长600mm、高300mm,如图8所示。
阶梯用魔术贴固定在场地表面。
(3) 涵洞:横置在场地中央,由一组塑料拱门连接而成,拱门分布及整体尺寸见图1,拱门尺寸见图9。
(4) 森林:涵洞两边有两组由红蓝各28个直径240mm、高230mm、中心距为600mm的塑料桩排成阵列表示的森林。
塑料桩尺寸见图10。
独木桥与森林之间、森林与阶梯之间用150mm³150mm³1000mm的海绵+PU皮革制成的隔离条分开,尺寸见图11。
3 比赛道具3.1 活力柱活力柱由组委会统一提供,直径30mm³长220mm。
活力柱每受到一次任一方向的攻击时,会降一档活力(传感器采用加速度传感器,敏感度统一标定),此后3秒内对再次攻击无反应。
三档活力全部丧失,表示机器人已经死亡,机器人的电源被自动切断。
参赛队在赛前应按组委会的规定将活力柱安装在机器人的指定位置。
严禁更改结构和设置。
活力柱的安装及性能在赛前称重时应接受组委会的检查。
3.2炮弹炮弹由组委会统一提供。
它是直径约65mm,重约38g(±1g)的PVC塑胶球。
双方各25发,其中10发可提前预装在机器人上,另外15发放在炮弹装填区,在比赛开始后可从装填区取用。
炮弹不是各队专属的,比赛期间机器人可以捡起散落在场地内的炮弹使用。
赛前预装的炮弹可以集中在一台手动机器人上,也可以分散在多台手动机器人上,由参赛队自定。
携带炮弹的机器人应有发射炮弹的机构,以攻击对方机器人和堡垒。
为了保证调试和比赛时的人身安全,发射炮弹的初速必须限制,在1米高处水平发射时,射程不得超过10米。
比赛前,炮弹发射机构须通过组委会的安全检查方可上场比赛。
4 机器人4.1自动机器人每支参赛队必须有且仅有1台自动机器人。
比赛开始时在自动启动区中的机器人尺寸不得超过500mm³500mm³500mm,比赛开始后也不能超出上述尺寸限制。
自动机器人不带有活力柱,也不能装备发射炮弹的装置。
但需携带有红或蓝色的LED灯条(组委会统一提供),在比赛中用于表示本队的颜色。
自动机器人可以防护堡垒不受攻击,也可以拆除通向高地的桥墩防止对方手动机器人登上高地。
自动机器人重量不得超过10kg。
手动机器人可以是轮式或履带式移动机器人,也可以是双足人形机器人或多足仿生机器人。
每支参赛队最多只能有3台轮式或履带式移动机器人。
比赛开始时每台机器人的尺寸限制在450mm³450mm³450mm范围内,比赛开始后尺寸限制在600mm³600mm³600mm范围内(含攻击武器、执行机构尺寸),重量不得超过7kg。
机器人上可装备参赛队自行设计的炮弹发射机构或其它攻击机构,用来攻击对方机器人和堡垒。
这些攻击机构是机器人的一部分,在比赛过程中不得与机器人分离,考虑对机器人的尺寸限制时,它们是被包含在内的。
轮式或履带式机器人的指定位置上必须安装组委会统一提供的活力柱。
活力柱接口为直径5.5mm的电源接头。
具体要求如下:(1)活力柱:需安装在机器人车体后沿中心点,离地高度150mm~180mm;(2)攻击武器或其他执行机构:需安装在机器人长度中心线前半区。
在比赛的任何时刻,攻击机构不得进入机器人长度中心线后半区(即不得对活力柱进行遮挡)。
人形或多足的手动机器人数量不限,不安装活力柱,但需携带有红或蓝色的LED灯条(由组委会统一提供),在比赛中用于表示本队的颜色。
对人形或多足的手动机器人尺寸、重量的限制与轮式或履带式移动机器人相同。
对每支参赛队上场的所有机器人称重时,人形或多足的手动机器人必须包含在内。
人形或多足的手动机器人可由轮式或履带式机器人携带进入对方防区参与进攻。
人形或多足手动机器人对堡垒实现的一次有效攻击记3分。
为避免干扰,手动机器人须使用组委会指定的2.4G航模遥控器控制,不得使用其它任何型号的遥控器。
赛前遥控器需通过组委会的检查。
自动机器人和手动机器人之间不得使用任何形式的通信。
赛前自动机器人应单独接受检查,在没有手动机器人和遥控器的情况下,自动机器人必须按照预先编制的程序展示全部动作,比赛中任何新增的动作将被视为存在手动机器人与自动机器人之间的通信。
比赛中运行出围栏外的机器人将不得重新进入场地进行比赛。
4.5能源(1)比赛期间各队应为自己的所有机器人准备能源。
(2)手动机器人的电源电压必须低于12VDC,自动机器人的电源电压必须低于24VDC。
(3)允许使用压缩空气,但压力不得超过0.8MPa,每台机器人上的气瓶容积不得超过2500ml。
(4)不允许使用组委会认为危险和不适当的能源。
4.6重量(1)每支参赛队上场的所有机器人的总重不得超过40kg。
(2)总重包括能源和机器人所有部件的重量,不包括遥控器、备份电池和备件。
4.7.1机器人可能相互碰撞,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底盘的稳定性。
4.7.2机器人的体积应尽量小巧以提高行动的灵活性。
4.7.3 注意对机器人所有传感器进行相应的保护,以减少可能受到的外界干扰(光线、碰撞等)。
4.7.4组委会将在比赛前检查每台参赛机器人是否符合比赛规则,不合格的机器人不允许参加比赛。
5 参赛队5.1参赛队员须为高职高专院校在校学生,对其所属专业不做限制。
参赛队应指定1名学生担任队长。
5.2 教师或学生可以担任参赛队的教练或领队。
5.3上场的参赛队可以有1名教练和6名学生队员。
教练不得参与对机器人的操作。
其他队员可以协助上场队员把机器人搬到场边,此后立即撤离。
6 比赛6.1比赛过程6.1.1比赛开始前,各队有一分钟准备时间,将机器人置于各自的启动区,并进行必要的调整与设置,机器人可以加电,但不得运动。
6.1.2 上场队员可操作本队的任何机器人。
如果所操作的机器人“阵亡”,操作手可遥控场上别的机器人继续比赛。
6.1.3比赛中,操作手应在本队场边站立,不得进入场地。
参赛队员不得进入对方防区的场边操作。
6.1.4裁判员吹哨,比赛开始,两队的自动机器人和手动机器人从各自的启动区启动。
如在哨声前启动机器人则判为抢跑,给予警告,第二次抢跑的机器人将被罚下。
6.1.5部分手动机器人可以留在自己的防区以阻挡、发射炮弹、拆除桥墩等方式阻止对方机器人的进攻;另一部分手动机器人可以经过通道进入对方防区,以冲击、发射炮弹、放置桥墩等方式攻击对方机器人和堡垒,力争登上对方高地。
负责进攻的机器人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回防。
比赛过程中冲出场地的机器人将直接被罚下,不得重新进场比赛。
比赛过程中,如果出现机器人分离,该机器人被强制罚下,其他机器人可继续比赛。
6.1.6手动轮式或履带式机器人攻击对方堡垒一次得1分,人形或多足的手动机器人攻击对方堡垒一次得3分。
6.1.7比赛在开始后4分钟结束,以得分的多少决定胜负。
若出现平局,则加时2分钟,双方各选一台场上仍有活力的机器人,先对对方堡垒实现一次有效攻击的一方获胜。
如2分钟后两队均未实现有效攻击,则此时机器人距离对方堡垒最近的一方获胜。
6.2重试及断电6.2.1比赛开始后,任何机器人不得申请重试,如因故障而不能运动,则自动退出比赛,为了机器人的安全和保护场地,裁判有权将机器人断电并拿出场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