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批判: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反思与批判: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反思与批判: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期中作业

专业社会学1301班学号_U201316931_____________ 姓名__张晏郡

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

反思与批判: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摘要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理论为国家干预主义、新自由主义和中间道路,这三种不同的理论在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责任与权力中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新自由主义的重心在于“自由放任”,充分认识到了市场的积极作用,但其坚决反对政府干预,不但奉行古典主义中的绝对自由,而且过分夸大了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新自由主义继承并发展了古典自由主义,认为虽然市场自发调节存在缺陷,但是市场仍然可以依靠自身平稳发展,不需要政府干预,提倡市场经济绝对自由。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需要从“新自由主义”中汲取精华,批判继承其精髓与内涵。反思并批判的探索新自由主义,对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具有重大而独特的价值意义与启示。

–关键词

新自由主义社会保障反思与批判社会福利市场自由放任

–正文

新自由主义,是指20世纪30年代后在反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坚持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的当代西方经济学说。新自由主义的重心在于“自由放任”,充分认识到了市场的积极作用,但其坚决反对政府干预,不但奉行古典主义中的绝对自由,而且过分夸大了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新自由主义继承并发展了古典自由主义,认为虽然市场自发调节存在缺陷,但是市场仍然可以依靠自身平稳发展,不需要政府干预,提倡市场经济绝对自由。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对当时盛行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能够尽快解决经济危机,使经济快速恢复平稳运行,各个流派的经济学家纷纷提出各自的观点。其中,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在当时最具代表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统治地位被凯恩斯主义所取代。然而,仍有少数经济学家坚持自由主义经济的信条,同凯恩斯主义对抗,主张回到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到了70年代,特别是在1974—1975年的经济危机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使凯恩斯主义陷于重重矛盾的境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经济学家纷纷回过头,将目光重新放在了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上,希望可以从中找到解决方法。于是,继承并发展了古典自由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再次盛行,并获得了众多经济学家的推崇。

古典自由主义中,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只“手”可以很好地促进商品经济的平稳发展,在引导人们追求自己的利益目标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而相对的,国家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则扮演着“守夜人”的角色,并不直接干预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在社会保障政策方面,古典自由主义也认为政府不应该出面,否定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

新自由主义是相对于古典自由主义而言的。同样,新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是一种“生气蓬勃的充满活力的,富裕创造的经济制度”。他们认为虽然市场自发调节存在缺陷,但是市场仍然可以依靠自身平稳发展,不需要政府干预,倡导市场经济绝对自由。于是,对于国家出面建立社会保障这一观点,新自由主义者持否定态度。他们主张自由放任主义,只相信个人财富,不相信社会公平,反对政府主动改变社会贫富分化,以及对贫困者给予过多的关注。

新自由主义完全继承了古典自由主义中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不但坚持古典自由主义中市场经济绝对自由化的基本思想,而且还过分夸大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他们认为,即使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作用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市场经济完全可以自我修复,自动恢复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不需要政府的干预。因此,新自由主义者强调,国

家不应该干预经济,主张自由竞争,要求恢复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由原则,推行放任主义。新自由主义以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反对和抵抗凯恩斯主义,后来,由经济学术性理论转化为思想价值观和政治性纲领,坚持个人主义的哲学基础和价值观前提,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反对国家干预。

新自由主义包括众多学派,但是影响较大的是以英国的哈耶克为代表的伦敦学派和以美国的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美国的供给学派,德国的弗莱学派和以美国的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等。这些学派之所以都归入新自由主义的学说范围,是因为它们在一些基本思想方面具有共同点。

一、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

第一,强调经济自由,主张非调控化,反对国家干预。

新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更有甚者认为,自由选择是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的基本原则。他们认为,只要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的过程是自由的,那么其结果一定是最好的。新自由主义完全继承了古典自由主义中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坚持古典自由主义中市场经济绝对自由化的基本思想。他们认为,即使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作用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市场经济完全可以自我修复,自动恢复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不需要政府的干预。相反,国家干预经济不仅不能克服市场经济的弊端,反而还会限制市场经济的自我完善和自发调节。他们确立这一基本观点的依据有以下两点。

一是经济活动是有规律的,认为国家调控破坏了经济活动原有的自然规律,是造成经济不稳定的主要根源。新自由主义者坚信,只有实行市场自由竞争制度,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才能不断促进财富的积累以及生产技术的进步,而国家的宏观管理和干预恰恰阻碍了市场的自我发挥,不利于国家财富的积累,不能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新自由主义者称“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国家不干预经济是对经济最好的管理,它将会使每个人受益。”,认为国家采取的任何干预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归根到底都是徒劳无益的。要使市场经济保持稳定,唯一有效的办法是国家采取放任政策,让市场自我完善,自我调节。

二是个人主义,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者坚持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把个人自由奉为人类至高无上的追求目标。新自由主义者们强调,社会是由单个的自由人构成的,社会财富的增加源于每个人财富的增加。只有先实现个人利益,才能促进社会利益的实现,才能保证社会的进步。新自由主义者追捧,个人自由主义是自由市场制度存在的基础,认为国家应该尊重个人自

由,让个人在市场中自由选择,不应该进行干预。同时,强调,只有这种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自由市场制度,才能最大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才能使生产效率达到最高。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耶克说:“人类的主要问题是,这些有限的关心是怎样能够产生有效的刺激以使他们自愿尽其所能为那些他们不了解的需要作出贡献。”故而,新自由主义者认为,个人利益的实现是社会利益实现的前提。因为,在自由市场制度下,个人在为自己利益进行努力的同时,可以自动地为别人和社会的利益作出贡献。

因此,新自由主义者强调,国家不应该干预经济,主张自由竞争,要求恢复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由原则,推行放任主义。尽管新自由主义者不可能完全拒绝国家干预经济,以稳定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但他们推崇市场机制的万能作用,过分强调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认为市场能够自觉克服一切弊端,认为国家对经济运行和经济活动的调控与干预越少越好,一切都应顺从市场的利益至上原则。

第二,积极鼓吹私有化,坚决反对公有制。

私有化是新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新自由主义者是私有化的狂热拥护者。他们认为私有制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下,私有经济能够自动地实现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发展。他们强调,私有制经济的这种“自我完善、自我调节”的优势是公有制经济所没有的。新自由主义者还认为,私有制经济的最大好处在于它保证了个人的自由。因此,自由主义者坚决反对国家干预贫富分化,坚决否定社会救济。

他们认为,穷人通过个人努力就可能致富,而且穷人致富的努力不会受到任何人的阻碍。包括穷人在内的任何人,都有选择职业的自由,都能够通过努力工作致富。虽然在私有制社会里,富人在机会方面受到的限制要比穷人少得多,从而可能造成人

们收入不均等,但每一个人致富的机会是均等的。所以,他们强调,贫困者的贫穷与懒惰有关,认为贫困者的贫穷是自己造成的,故而,不主张政府调节贫富差距;同时,他们认为政府加重对富人的税收,从而为贫困者提供社会救济的行为,不仅不能使穷人变富,还会使富人变穷,会使人们丧失生产积极性,使人们变得懒惰,依靠政府的社会救济存活,阻碍经济的发展,乃至影响到社会的进步。

新自由主义在鼓吹私有化的同时,还极力反对公有制。哈耶克增进写道:“正是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许多个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这个唯一的缘故,才没有人来控制我们的全权,我们才能够以个人的身份来决定我们要做的事情。如果所有的生产资料都落在一个人手里,不管它在名义上是属于整个‘社会’,或是属于独裁者,谁操有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管制我们。”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在公有制中,人们虽然成了公有财产的主人,但是人们要受着有着垄断权的国家的驱使,因此,他们认为只有在私有制中,将生产资料掌握在自己手中,每个人才能自由选择。

二、新自由主义下的社会保障理念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以哈耶克和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者主张福利个人化,反对福利国家,积极倡导发挥市场作用和个人责任的社会保障理念。新自由主义者强调,保障的责任应由国家向个人转移。他们认为“福利国家”建立在高税收政策的基础上,弱化了人们工作、储蓄和投资的动机,最终导致经济上的低效率,;“充分就业”政策不利于市场自由发挥起调节作用,使经济发展缺乏弹性;以养老、就业和医疗等为主要内容的全民福利,不利于提高个人自我照顾的能力,增加了个人依赖国家的惰性。在哈耶克看来,福利国家完全忽视了一

个自由市场经济社会中应当建立“自发秩序”的必要性。

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宣扬公平和自由,反对社会公平和缩小贫富差距。

哈耶克公开反对社会公平,他认为由市场进行的资料分配和财富分配是最为公平的。他主张机会均等,反对通过人为干预进行公平分配,因为任何人为的财富分配

要求都会导致社会丧失前进的动力。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主张消弱市场经济的社会功能,反对国家干预社会公平。新自由主义者在反对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的同时,也反对国家在社会保障领域、在促进社会公平分配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弗里德曼坚决反对政府制定社会保险方案、扶贫计划、公共住宅和其他津贴方案、法定最低工资标准等社会保障政策。新自由主义者强调,高效率来自于市场竞争,如果政府对低收入者实行“最低生活水平的维持制度”,不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人们养成依赖政府的惰性。

第二,强调个人责任与市场作用,反对国家干预。

新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与责任紧密相连,个人不承担责任,就意味着其丧失了自由。因此,他们提倡自由竞争,认真劳动,履行自己的责任,反对政府以累进税收之类的再分配手段对个人财富进行重新分配。他们认为,穷人通过个人努力就可能致富,而且穷人致富的努力不会受到任何人的阻碍。每一个人致富的机会是均等的。所以,他们强调,贫困者的贫穷与懒惰有关,认为贫困者的贫穷是自己造成的,故而,不主张政府调节贫富差距;同时,他们认为政府加重对富人的税收,从而为贫困者提供社会救济的行为,不仅不能使穷人变富,还会使富人变穷,会使人们丧失生产积极性,使人们变得懒惰,依靠政府的社会救济存活,阻碍经济的发展,乃至影响到社会的进步。

第三,主张削弱社会福利,提倡市场竞争。

在1974—1975年的经济危机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新自由主义者认为,社会福利是“滞涨”形成的主要原因,应当减少社会福利,实行市场自由竞争。弗里德曼在书中指出:“福利计划的主要祸害是对我们社会结构的影响。他们削弱家庭,降低人们对工作、储蓄和革新的兴趣,减少资本积累,限制我们的自由。”同样,新自由主义者,坚决反对政府对工资的干预,反对法律限定的最低工资水平,反对失业救济。他们认为,之所以会造成大规模失业,国家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因此,视野和通货膨胀是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产生的相互联系的两个后果。

第四,主张改革福利政策,降低失业保障水平。

在工作日益变得不稳定、失业增加、贫困范围扩大的情况下,新自由主义者主张降低失业保障水平。他们认为,如果失业工人总是得到政府的帮助救济,失业者就会养成惰性,从而推迟了失业者通过学习再就业的速度。新自由主义主张,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严格失业保障资格申请,缩短失业保障期限,降低失业保障水平,促使失业者积极地重返劳动力市场,以工作代替福利,实现再就业。弗里德曼认为,就业水平应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一般条件,而不应该取决于政府的就业措施,坚决反对凯恩斯主义用扩大政府财政支出的财政金融政策来消除视野的这一措施。新自由主义者认为,政府在降低失业保障水平的同时,更应该恢复市场的激活机制,从简单的保护失业者转变为促进失业者再就业。

三、新自由主义社会保障政策的实践及其后果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经济滞胀”,使得新自由主义思想在政治经济领域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使其获得了实践的机

会.1979年冬在撒切尔夫人的领导下,保守党在选举中获胜。撒切尔政府上台伊始即

对社会经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撒切尔夫人全盘接受了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思想和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理论,并将其付诸实施.

在社会福利领域,政府首先放弃了维持充分就业的承诺。撒切尔夫人认为政府不应试图人为地保持充分就业,而应允许市场力量来决定自然的就业水平。而且对付通货膨胀的货币主义方法意味着以失业必然上升为条件对经济进行挤压。

其次,降低社会福利项目的待遇水平,减少政府的财政开支。1982年,撒切尔政府决定按照物价的增长率来确定国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增长幅度。随后,1986年英国的社会保障法规定国家收入关联养老金计划收益额按照职工职业生涯的平均收入而非收入最好的二十年来计算,同时逐步将国家收入关联养老金的领取额由占职工平均收入的25%降至20%,而且将遗属的养老金降低 50%。上述三项措施的实施,使得国家收入关联养老金计划的支付额减少了一半左右。

第三,推进社会福利私有化改革,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在养老保险领域内,撒切尔政府一方面降低公共养老金的替代率,另一方面积极推动职业养老金计划和私人养老金计划的建立和发展。在医疗保健领域内,撒切尔政府力图通过限制公共健康服务的支出来鼓励私人健康保险的发展,从而使得私人健康保险对人口的覆盖率从1976年的3.6%上升到1986年的8%。在公共住房领域内,主要为低收入阶层修建的公共住房遭到了重大的削减。竣工的公共住房数量从 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16万套下降到了1986年的3万套,而且大量的公共住房以极其优惠的价格卖给了用户。

此时,美国由于经济停滞不前、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高涨,广大选民选择了保守的共和党上台执政。里根总统根据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的理论,开始了大胆而全面的社会经济改革。社会福利改革构成了此次改革的重要内容。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已经成为美国政府的沉重负担,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此进行改革势在必行。里根政府主要从开源和截流两方面推进改革。

首先,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缓解其经费危机。1981年3月,美国国会根据改革方案修正了社会保障法,并经里根总统签署生效。该修正法案规定:(1分步提高社会保障税税率,并且对因领取社会保障金而收入过高的个人征收个人所得税,所征税款划拨给社会保障信托基金。(2将社会保障金按照物价增长而调整的机制冻结半年,即从1983年3月推迟到1983年12月。并规定今后如果社会保障信托基金积累额低于一定的限度,社会保险金将随物价和工资二者中较低的增长率调整。(3推迟法定退休年龄。

其次,削减社会福利项目,减少社会福利开支。198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全面预算调整法。此法严格规定了一些福利项目的领取资格和标准,降低了福利待遇的水平,加重了对欺诈作弊的惩罚。

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福利国家走出了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但是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消极问题: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减慢,贫困人口数量增加。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经济增长率只有0年代的3/4,60年代的1/2;1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1/4的人和1/3的儿童是官方承认的穷人。美国里根政府的改革导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实际GDP的增长率不到3%,到1982年年底,美国的实际GDP已经低于潜GDPl0%。

第二,贫富差距扩大。首先,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越拉

越大,出现了新的社会不公正 .里根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将财富从社会底层转移到社会上层。20 世纪 80 年代的十年间,美国那些占人口 80%的社会底层的人,越来越穷,而且他们的社会地位越低,他们失去的就越多。第三,失业增加,“劳工边缘化”与“社会排斥”的加剧。20 世纪 80 年代,由于撒切尔政府实施的通货紧缩政策恰好与 1980 年初世界性的经济衰退交织在一起,从而加剧了失业的严重程度,失业人口从 1979 年的约 130 万人上升到 1981 年的 250 万人,失业率从 4.5%升至9.1%,翻了一番多。此后由于英国继续推行强硬的货币主义政策,导致失业率仍在继续上升。四、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与批判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实质上就是指国家干预主义与自由放任主义。当国家干预过度导致经济停滞不前时,自由放任主义便成为良方,当经济中自由主义导致市场无效时,国家干预便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因此,新自由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合理性。新自由主义思想引导着福利国家走出了 20 世纪 70 年代的经济危机,但是,新自由主义理论也包含了诸多不足与瑕疵。从短期来看,新自由主义强调了自由市场制度的作用,对于经济复苏和资源配置具有积极意义,这样的认识很大程度上符合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在解决经济危机上是有效的。但是,从长期来看,新自由主义全面否认政府对社会经济干预的积极作用,认为市场万能,市场可以自发调节,从而克服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弊端,漠视社会弱势群体,过分夸大市场机制的长期效应。这种近乎偏执地对市场秩序的追捧,有意忽略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是极为错误的。同样,新自由主义基本思想影响下的社会保障理论,存在着显著缺陷,那就是为了反对国家干预,获得自由,不惜漠视具体条件和环境,全面否定社会保

障存在的必要性,这样的缺陷是致命的。进一步讲,将社会保障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归咎于社会保障政策甚至是政府职能本身,这是不正确的。新自由主义较为彻底地反对社会保障的实施,更多地从要素角度看待公民,尤其是漠视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既不符合社会正义的要求,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根据新自由主义的思想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只会造成社会保障整体水平的大幅度下降,贫困人口的大量增加,进而导致整个社会利益的受损。而合理的态度只能是在市场自由与国家干预之间,

寻求一个既能维护自由竞争又能实现社会公正,既能提高福利水平又不妨碍市场经济发展的均衡点,尤其是不断完善需要保障等级判别标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及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必须要注意到的重点问题。新自由主义所倡导的发挥市场效率和个人责任的理论,顺应了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迎合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需要。纵观新自由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个人自由与个人责任是密不可分的;提高个人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感。新自由主义推崇市场自由调节有其一定的合理之处。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的安全网,应当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需要与市场经济保持平衡。这一点对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因此,中国社会保障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不能简单否定批驳新自由主义社会保障理论,而应该切实吸收其合理因素,正视其政策实践中显露出的问题,避免西方福利制度构建过程中走过的弯路,真正确立符合近期国情和长期发展的

社会福利受众、标准和运作制度,实现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参考文献 1、新自由主义及其本质——关于“新自由主义”的对话,中国社科院院报, 2003,(11).

2、《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哈耶克,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 年版.

3、《通向奴役的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新自由主义研究,经济学家,2004,(2).

5、丁建定,社会福利思想,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6、谭磊,丁建定,二十世纪欧洲三大福利思潮的比较,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4,(2).

7、吴中宇,现代社会保障导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8、顾钰民,武山林,保守的理念—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 .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9、杨丽,析弗里德曼新自由主义思想及其影响[J ] .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 ,2002(2 . 10、苑涛,西方新右派社会福利理论述评[J ]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9(4 . 11、哈耶克著,邓正来译. 自由秩序原理[M] . 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 12、顾速. 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理论[J ] . 哲学动态,1995(3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浅析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安全和稳定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构的调整,社会主义国情的发展。现行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本文从社会保障制度当前的现状入手,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当今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社会保障问题分析应对措施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现阶段我国已经建成了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为骨架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也是在不断的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断取得前进的现在,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1.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1.1.社会保障法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以社会保险费征缴和发放为基础、以部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居民生活救济为辅助而形成的一套制度。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法制化建设滞后,现行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管理与使用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所制订的只是一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种立法的低层次状况不仅导致我国社会保障法律规范的强制力低,而且也导致现行法律往往更多注重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造成各部门之间立法的矛盾和各地方立法的不协调,最终导致各地社会保障的做法难以统一。 2.2.统筹层次低,覆盖面窄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费的统筹层次很低,虽然国家也要求各地区尽快实现省级统筹,但大部分地区落实到地市级统筹,还存在不少的县级统筹。我国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天然环境各不相同,经济基础也不一样,管理水平和人才条件也存在着一定差异,这些都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资金筹措能力。目前,我国过低的社会保障资金的统筹层次直接影响了社会保障的良好运行,表现为:条件好的地方,较低的收费率即可满足当地的社会保障支出,条件差的地方,较高的收费率也无法满足当地的社会保障支出。

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影响 2012-4-27 17:31:20 来源:人民论坛中旬刊(总第359期)作者:景思江【摘要】推崇自由市场机制和私人企业制度的优越性,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的全盘否定,以及强调弱化国家职能是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借鉴和吸收新自由主义的合理主张,理性看待新自由主义的负面影响,对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市场化中国经济改革 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20、30年代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思潮,是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在20世纪新形势下的回归,它秉承自由主义原则,以反凯恩斯主义的面目出现和兴起。到20世纪70年代末,新自由主义从早期仅停留于理论层面的边缘性思潮,开始占据美英等国主流经济学地位。后来,以“华盛顿共识”为标志,新自由主义作为被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开始应用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推动的全球化实践,成为20世纪后期最有影响的理论思潮之一。新自由主义流派众多,理论来源各有不同。推崇自由市场机制和私人企业制度的优越性,全盘否定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以及强调弱化国家的职能是其基本的经济和政治主张。在全球化背景下,新自由主义对许多国家的经济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何评析新自由主义,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对新自由主义的借鉴与中国经济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渐趋深入,可以看到,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思路设计受到了来自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影响。诚然,在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新自由主义能够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价值。 首先,新自由主义对完善的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肯定具有积极意义。作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市场确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尽管新自由主义认为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是以私人企业制度为前提的,但撇开对市场机制作用的制度前提的强调,新自由主义对于完善的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肯定,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正是市场经济取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激发了中国经济的生机和活力。虽然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已经明晰,仍然有许多人对传统体制抱有幻想。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之后,世界各国纷纷加大国家干预力度,以应对经济衰退。中国政府为应对危机,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和政府在经济领域的作用,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的矛盾再次成为改革关注的焦点,以至于出现了关于“国进民退”和“再国有化”的争论。事实上,我们不能因为反危机的特殊性,来否定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甚至改变市场化改革方向。尽管中国经济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持续发展并取得了举世

反思与批判: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期中作业 专业社会学1301班学号_U201316931_____________ 姓名__张晏郡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 反思与批判: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摘要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理论为国家干预主义、新自由主义和中间道路,这三种不同的理论在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责任与权力中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新自由主义的重心在于“自由放任”,充分认识到了市场的积极作用,但其坚决反对政府干预,不但奉行古典主义中的绝对自由,而且过分夸大了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新自由主义继承并发展了古典自由主义,认为虽然市场自发调节存在缺陷,但是市场仍然可以依靠自身平稳发展,不需要政府干预,提倡市场经济绝对自由。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需要从“新自由主义”中汲取精华,批判继承其精髓与内涵。反思并批判的探索新自由主义,对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具有重大而独特的价值意义与启示。 –关键词 新自由主义社会保障反思与批判社会福利市场自由放任 –正文 新自由主义,是指20世纪30年代后在反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坚持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的当代西方经济学说。新自由主义的重心在于“自由放任”,充分认识到了市场的积极作用,但其坚决反对政府干预,不但奉行古典主义中的绝对自由,而且过分夸大了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新自由主义继承并发展了古典自由主义,认为虽然市场自发调节存在缺陷,但是市场仍然可以依靠自身平稳发展,不需要政府干预,提倡市场经济绝对自由。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对当时盛行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能够尽快解决经济危机,使经济快速恢复平稳运行,各个流派的经济学家纷纷提出各自的观点。其中,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在当时最具代表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统治地位被凯恩斯主义所取代。然而,仍有少数经济学家坚持自由主义经济的信条,同凯恩斯主义对抗,主张回到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到了70年代,特别是在1974—1975年的经济危机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使凯恩斯主义陷于重重矛盾的境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经济学家纷纷回过头,将目光重新放在了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上,希望可以从中找到解决方法。于是,继承并发展了古典自由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再次盛行,并获得了众多经济学家的推崇。 古典自由主义中,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只“手”可以很好地促进商品经济的平稳发展,在引导人们追求自己的利益目标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而相对的,国家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则扮演着“守夜人”的角色,并不直接干预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现状与不足

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121308143 戴振伟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维持社会秩序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之一。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民生问题逐渐成为国家和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取得瞩目的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适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国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体系并不完善,诸多问题存在其中。随着祖国经济的腾飞,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正确认识并分析这些问题,对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大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和不足;建议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保险条例》),《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除失业保险外,包括养老、工伤、疾病、生育、遗属等的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该法规适用于国营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与此同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也以颁布单行法规的形式逐步建立起来。此后的三十多年,国家也颁布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了适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 1978年不仅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特别的一年,而且也是这个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扭转中国的混乱正太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社会条件。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一种待遇特殊的退休制度——离休制度由此建立,并于一般退休制度一起构成了中国的退休养老制度。而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修改跳过的《中华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内涵、缺陷及其合理借鉴与反思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内涵、缺陷及其合理借鉴与反思 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距今已五载有余,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仍未完全摆脱危机的泥淖,可见此次危机的影响范围之广、严重程度之深和持续时间之久。学界纷纷对危机的成因进行研究和剖析,西方主流学者普遍认为政府放松监管、信息不对称和银行高管贪婪或民众恐慌等因素是这场危机的主因; 而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则将危机的发生归因为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新自由主义的盛行,特别是在此背景下金融业的过度扩张。相比之下,前一种分析尽管展现了一种就事论事的客观性,但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科茨所言,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笔者也认同新自由主义才是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和本质原因。因此有必要对曾经拯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于“滞胀”困境且兴盛数十年的新自由主义进行深刻剖析与反思。 1 新自由主义: 兴于危机亦衰于危机 新自由主义是一种经济与政治哲学,它以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作为重要的理论特征。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滞胀”问题,这使得当时引领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风骚三四十年的凯恩斯主义面临失语的尴尬境地。此时,经过对古典自由主义进行合理复归与有效修正的新自由主义乘势崛起,再次喧嚣起来。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分别于 1974 年和1976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更是进一步推动了新自由主义的蔓延。而 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为摆脱国家经济的窘境,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先后将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主张运用于国家政策。这不仅形成了名噪一时的“撒切尔经济学”和“里根经济学”,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新自由主义的兴盛,并使其逐渐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1990 年,一些国际组织和学者把新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系统化,形成“华盛顿共识”,并用于指导拉美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这标志着新自由主义达到了鼎盛状态。 当然,新自由主义不仅仅是基于“华盛顿共识”的一套包括开放市场、放松管制、私有化、全球化等在内的经济政策,它同时也是“一个有关更广泛的社会和政治领域的革命性变化的概念”,“旨在把市场价值和关系推广到更广阔的社会和政治系统”。 简言之,新自由主义不仅是一套倡导自由理念的经济政策,而且也是一种政治治理形式。如今,新自由主义不仅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主导模式和战略工具,而且日益被吹捧为一种世界观,几乎渗透到所有领域,从而逐渐被推崇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 历经三四十年的兴盛,面对 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之后国家经济复苏无力的局面,新自由主义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束手无策的无奈和遭人垢弊的尴尬境地。

自由主义在中国

自由主义在中国 引言 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其特色为追求发展、相信人类善良本性、以及拥护个人自治权,此外亦主张放宽及免除专制政权对个人的控制。更广泛的,自由主义追求保护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以法律限制政府对权力的运用、保障自由贸易的观念、支持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在现代社会,自由主义者支持以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为架构的自由民主制,有着开放而公平的选举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权利参与政治。【1】 自由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也是一种建立在自由与平等之上的世界观。前者是强调古典自由主义而后者更为明显的是在强调社会自由主义。自由主义者广泛支持的观点如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宗教自由、自由市场、民权、民主社会、世俗政府、国际合作等等,通常取决于他们对于自由主义原则的认识。 19世纪自由主义政府成立于欧洲国家,以及南美和北美。在这一时期,古典自由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主要对手是保守主义,但随后自由主义又面临着在意识形态方面新的对手的挑战,如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20世纪后,在欧洲和北美,建立福利国家成为自由主义扩张的新的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1978年改革开放引进市场经济模式后,也不得不面对自由主义所带来的问题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 自由主义中国转型市场经济新自由主义 正文: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明确表达了个人的自由理想。18世纪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近代自由主义的发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

由主义的状况发生了悄悄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以保守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却无力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在主要的西方国家,福利国家政策令人们失望,人们对自由主义的主张也丧失了信心,而且代之而起的“经济复兴计划”也未能尽如人意,保守主义的主张同样引起人们的怀疑。【2】 在1978年到1988年之间的十年时间里,英国政府面对自己所产生的独特的社会经济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采取了一系列诸如缩减政府编制,对原有的税制进行改革,将部分国营企业私有化、控制货币供应量、削减福利开支和增加工人工资等措施。这一些列措施所产生的效果保证了英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增长率稳定在3%左右。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失业率也不断的增长,而且人与人之间、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更是相对的扩大了,对于这种情况,英国政府也只能加强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增加货币供应,同时降低存款利率,以这样的方法来遏制经济下滑的趋势。 美国政府在1982年之前也是坚定不移的一直执行着保守主义的经济政策,尽量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是在保守主义政策的大背景下,各个领域不断浮现的社会经济问题不断的质疑着美国政府所采取保守主义政策的正确性。终于美国政府在1982年“中期选举”之后不得不增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3】,其具体措施跟英国几乎如出一辙,而且与英国相比较来说,美国的国会在政府开展干预行动的同时也是不断的通过相关的法案,以此来支持美国政府在此种情况下作出的干预行动。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4】提出的凯恩斯主义开始兴起,凯恩斯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普遍产生经济危机、以及失业率增高面临严重失业危机的原因。由于对于这些问题所做出的分析比较准确且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解决办法,凯恩斯主义逐渐被资本主义国家所普遍接受,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成为了比较主流的指导理论。而且凯恩斯主义中要在自由放任的政府和过度干预的政府之间寻找一条新的道路的主旨,也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不谋而合。 综上,自由主义在20世纪末的振兴是经过一系列西方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的选择与沉淀的结果,与此同时,自由主义自身的理论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而且,随着自由主义指导下的西方资本主义重新焕发生机,自由主义自身也变得更加充满了活力。 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的主流思潮之一,早在20世纪初就被引入了中国,但是当时的中国深陷战争的泥潭,对于自由主义的讨论就变得不再具有那么大的现实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轨迹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轨迹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从建国开始就非常关注社会保障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第9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但是,正如《世界人权宣言》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受到国家的组织和资源情况制约的。新中国成立后50年来,实现宪法规定的社会保障权利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1949年到196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成了当时的基本国策。政务院于1950年发布施行《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对减轻工人生活困难,保护劳动力,帮助失业者就业、转业,特别是对恢复各国营、私营企业的生产,扩大经营范围以及创办新企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施行。由于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是在国家财政经济还没有全面恢复的困难情况下制定的,某些保险待遇较低,在实施范围上也只能采取重点试行的办法。随着国家财政经济状况逐步好转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1953年1月2日政务院修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进一步扩大了劳动保险的覆盖范围,又提高了若干劳动保险的标准,到1956年已扩大到商业、外贸、粮食、供销社、金融、民航、石油、地质、水产等部门,部分集体企业参照执行,经济条件差的集体企业可以订立劳动合同。 1957年国家对原有的保障制度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放宽退休条件,适当提高了退休的待遇标准,并实行了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职工统一的退休制度,从而解决了企业和机关职工退休办法不统一的矛盾。这段时期的养老保险,事业单位由人事部门管理,企业由劳动部门和工会共同管理。 这个阶段还修改、补充了干部和工人退休、退职的规定,加强了对女工的保护,在医疗保险中增加了对职业病的保障,进一步扩大了保障范围。 第二阶段 从1969年到1978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劳动保险管理机构被撤销。1969年2月,国家财政部规定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企业职工的退休金在营业外列支,劳动保险业务由各级劳动部门管理。这样,在整个70年代,社会化的劳动保险又被办成了“企业保险”。 第三阶段

新自由主义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影响 今天的世界正经历着一场潜移默化、史无前例的变革,从许多方面来看这场变革与以往都是极大不同的。今天的世界各样的文明同时并存,在这样的情况下,这场变革几乎对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和环境都产生了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开始复兴,作为广泛的现代历史进程现象,与新一轮资本全球化交织在一起。这些现象正在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人类的生存条件、文化传统和社会规则。新自由主义的实践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在中国“推销”他们自己感觉良好的政治制度,宣传在全球化过程中有助于自身特殊利益扩展的价值观念。作为拥有千年文明的东方古国,在新自由主义全球扩张的背景下,认清自身意识形态所面临的挑战,积极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显得重要。 一、新自由主义及其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影响 (一)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具有群体性、稳定性、历史性和渗透变化性等特点。这样的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在政权合法性、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形成的共识,并渗透在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各个领域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与思维方式,具有维护本国国体、政体的合法性,整合、动员、规范社会力量的巨大作用。因此,意识形态在国家各项生活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2.个人主义作为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是个人主义的坚定捍卫者。它把个人自由、价值和利益置于最高位置,确立个人本位,并在此基础之上广泛强调自我选择、自我需求、自我控制以至于达到自认为的不受外界约束的拥有自我“完全支配权”的个人,可以说,没有什么比是否尊重个人自主这个标准更能判定自由主义的内核了。新自由主义高举的个人主义旗帜与其进一步倡导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主张紧密相关。尊重个人“自主权”、推崇市场机制的作用,反对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过分调节,是新自由主义在经济学理论中的核心主张和实践层面中的现实要求。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先行军”,没有个人“自主权”就没有自由主义,更没有自由主义的衍生。 3.新自由主义思潮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全球化浪潮和地区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所面临的外部条件更加复

浅析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2年第 3期 经济 SHI JIAO 视 角 摘 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管理制度之一。本文简要地阐述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说明了我国社会 保障的发展状况, 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应采取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 存在问题; 对策中图分类号:D632.1; F2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 .2012.03.45文章编号:1672-3309(2012 03-107-02

浅析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曹帅 (外交部亚洲司, 北京 100020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 是指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 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它的主要功能在于, 通过建立社会化为标志的生活安全网, 来消除市场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防止社会动荡。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 是公共选择的结果, 也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产业的转型升级、健全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9世纪 8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制 度在德国建立, 经过 100多年的发展, 它已成为现代国家一项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制度。我国改革开放 30多年的实践证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 它是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社会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保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状况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 参保人数和基金规模持续增长。 2010年年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 2010-3-31 13:36 任舸【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文章简要肯定了近年来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所取得成绩,指出了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诸多问题,从全面推进多层次养老制度体系建设、扩大非缴费型和基本养老覆盖范围、重新界定政府在养老保险体制中的职能和建立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模式等方面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趋势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经过近30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制度设计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不断细化,对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伴随市场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养老保障的任务越来越重,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 一、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分析 (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层次缺失 我国养老金制度模式从1993年提出实施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但作为养老保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年金养老制度推进缓慢,覆盖率小,大部分城镇职工依然仅有基本养老保险。而且,我国政策规定企业只有加入了基本养老保障之后,才允许按政策规定设立企业年金。所以,只有少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能源、金融和通讯的企业设立企业年金,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一般只有基本养老金保障,形成企业年金缺位。 (二)基本养老金制度覆盖率低 2006年我国就业人口为76990万人,其中城市就业人数为28310万人,城市就业人口比例为36.77%.数据显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理论覆盖率从2001年的38.8%增长到2006年的42.8%,覆盖率仍不足50%.显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有效覆盖面较狭窄。 (三)养老保险基金“所有者缺位” 当前,我国个人帐户中的养老基金实质上是缴费人的资本或劳动收入的一部分,所以,从经济学上产权明晰这一原则出发,理应成立一个代表缴费人利益的组织来对这部分基金进行管理。而我国目前的情况却是由政府代管,政府成为养老基金的托管人。所以,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际上就处于“所有者缺位”继而“所有权悬空”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发生融资困难和基金被挪用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亟待健全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使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不同养老保障制度。与城镇相比,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保障项目少,社会救助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内容,作为现代社会保障核心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目录 摘要 ................................................................................................................................................ - 2 -关键词.............................................................................................................................................. - 2 -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 3 - 二、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 - 4 - (一)制度不统一 ......................................................................................................................... - 4 - (二)统筹层次低 ......................................................................................................................... - 4 - (三)覆盖范围小 ......................................................................................................................... - 5 - (四)资金管理隐患大................................................................................................................. - 5 - (五)社会保障法制性不强......................................................................................................... - 6 - 1、社会保障的立法不健全 .......................................................................................................... - 6 - 2、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立法层次低.............................................................................................. - 6 - 3、社会保障的法律监控薄弱 ...................................................................................................... - 6 - 三、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 7 - (一)进一步推进制度整合......................................................................................................... - 7 - (二)进一步建立可靠、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 ....................................................................... - 7 -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 7 - 1、完善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 8 - 2、建立适应灵活多样就业需求的社会保险制度..................................................................... - 8 - 3、积极探索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 8 - (四)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 8 - (五)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 8 -

新自由主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影响

新自由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影响 张朋林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乌鲁木齐 830046)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都处于转型变革之中,采取何种思想进行改革成为争论的焦点。国内不少学者、专家甚至当权者都成为新自由主义的积极推崇者。鉴于此,深入研究新自由主义,剖析其本质,理性对待新自由主义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新自由主义本质的基础上,探讨了新自由主义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及应对新自由主义干扰的想法和建议,以期为科学理性对待新自由主义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当代中国;影响 一、新自由主义的内涵及本质 要分析新自由主义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就必须对新自由主义的内涵、概念范畴及本质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一)新自由主义的内涵 新自由主义这个词是由奥伊根领导的弗莱堡大学学派创造出来的。人们一般把哈耶克的代表作《通往奴役之路》称为新自由主义的宪章。从广义上说,新自由主义是一个学派林立、思想理论庞杂的体系,国内外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新自由主义定义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的。 诺姆·乔姆斯基认为,“‘新自由主义’,顾名思义,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亚当·斯密被认为是其创始人,该理论体系也称为‘华盛顿共识’,包含了一些有关全球秩序方面的内容。其基本原则简单地说就是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和私有化。”① 何秉孟等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①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与全球秩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3.

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新自由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且通过“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而著称于世;“华盛顿共识”的形成与推行,则是新自由主义从学术理论嬗变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范式和政治性纲领的主要标志。”① 顾钰民、伍山林和李其庆认为,“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潮,主要包括伦敦学派、供给学派、弗莱堡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现代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伦敦学派是最彻底的自由主义,这一学派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自由主义学说的基本思想。”② 本文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实现全球扩张的思想工具,是资本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理论表现。它在经济上,否定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张私有化;在政治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主张多元化;在思想文化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张自由化,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实现。 (二)新自由主义的本质 1.新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 虽然新自由主义学派林立,不同学派、不同时期对新自由主义的理解和阐述都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其共有的主要观点有: (1)崇尚私有制,反对公有制 在新自由主义者眼里,私有制是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类历史上最完美的制度。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冯·米瑟斯指出,“一个社会要想继续存在下去,就离不财产的私有制。由于人们离不开社会,所以他们必须坚持私有制,以使他们的自身利益和所有人的利益不受损害。可以说,只有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才能继续存在。”③同时,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在私有制制度下,人们是自由的,产权是清晰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才能真正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新自由主义研究[J], 经济学家,2004(2):23-25. ②顾钰民、伍山林.保守的理念---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126. ③(奥)路德维希·冯·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M].北京沖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61.

国内外关于新自由主义的批判性研究述评

中华民族曾经饱受外来侵略之苦,深知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 万分珍惜和平的可贵。中华民族决不愿再回到过去那样的屈辱地位,也决不愿把任何其他民族置于我们过去那样的可悲 境地。“和平崛起”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和世界的共同利益,是中国不称霸的国际战略选择。历史将会证明这一点:“中国 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12]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的新世纪———在德国外交政策协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2-04-11.[2]赵海月.国际战略思想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3]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柏特兰?罗素.中国问题[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5]金德湘.中国的和平外交传统与西方的“黄祸论”[J ].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11):12-16. [6]乔纳森?阿德尔曼等.象征性战争:1840-1980年中国使用的武力[M].台北:台北国际关系研究所,1993.[7]陈建远.中国社会———原型与演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8]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9]霍英东.中国的现代化与香港“九七”[J ].新华文摘,1996,(1): 11-15. [10]阎学通.冷战后中国的对外安全战略[J ].现代国际关系, 1995,(8):23-28.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4]赵海月.中国政治分析:视界与维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Analysis of N ational T raditional Characters of China ’s Peaceful Rising ZH AO Hai -yue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 S ONG X iao -yu (Beihua University Jilin 132013 China ) Abstract The Chinese people ’s traditional characters is trained by its traditional way of living and w orking.Calm ,harm ony ,kind ,feeling at ease ,tolerance ,m oderation and generosity ar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s.It is well -known that Chinese people are always keep 2ing the virtues of behaving himself ,accomm odating ,generosity ,loving peace when they contact with foreigners in foreign affairs.Long and vivid Chinese civilization contains the spirit of cosm opolitanism and pursing peace.China ’s peaceful rising ,in accordanve with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China and the comm on interests of the w orld ,is China ’s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choice of never taking hegem ony.The history will testify that China becomes m ore powerful ,the w orld peace will be m ore guaranteed. K ey Words China ’s peaceful rising ; national traditional character ; analysis ; China opposing hegem onies forever ?学术广角? 国内外关于新自由主义的批判性研究述评 周湘莲、梁建新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报》2005年第3期上撰文指出,新自由主义的理论逻辑与其全球实践之间形成的悖论使之遭到了众多的批判,西方左翼从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发展历程、当代霸权及其与全球化、第三条道路的关系提出了尖锐的批判,并探讨了超越新自由主义的相关路径。西方学者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视角众多,辞锋犀利,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他们研究和批判的着眼点仍然是出于对资本主义前途与命运的关注,是以批判性话语为资本主义克服危机出谋划策,而且其中还夹杂着不少民族与国家利益的考虑,打上了其自身的阶级、经历的烙印。因此,他们没有也不可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站在社会主义的立场,从我国的实际国情与国家利益的角度去批判新自由主义。更值得指出的是,西方左翼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的批判暗含着潜在的危险。 中国学者在借鉴新自由主义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对新自由主义批判集中在3个维度上展开:一是对新自由主义理论本身的误区与局限性的批判;二是对新自由主义在拉美、俄罗斯等地的实践所产生的严重后果的批判;三是对于新自由主义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导作用进行批判。但是,中国学者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还很不到位,主要表现为批判靶子不准,缺乏深刻而系统的意识形态批判。国内外学者对新自由主义批判性研究既为进一步认识新自由主义提供宝贵的思想养料,又留下了继续耕耘的空间。 ?宣 文? 48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年(第7卷) 第3期 社科经纬J 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 s edition )Sep.2005,vol.7,No.3

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从1985年起在全国推行社会保险制度。15年来,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已经从养老保险推向失业、工伤、生育、医疗等各个领域,构建起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相互承担责任的关系,在社会保险方面改变了企业主导的状况,逐步建立起以社会主导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险新模式。虽然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从全面起步到现在仅有十五年的时间,但却取得明显的成效。就整体而言,在建设过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有: 一是现行社会保险制度难以渡过人口老龄化高峰 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和全民人口意识的不断增强,妇女的生育不断下降,人口年龄结构呈老龄化趋势。 1999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到2003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10.59%以上.按照国际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即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来衡量,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面临着白发浪潮的冲击。这就迫切要求建立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险制度,以应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是建立在工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工业化所积累的财富为老龄化问题的缓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保险,如美国1935年建立社会保险体系,当时还没有进入老龄化社会;日本进入老龄化社

会时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达到1689美元,有较充裕的财力建立养老保险制度。而中国的老龄化是计划生育政策成功运用的结果,超前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中国在人均GDP也不过800美元的情况下,却面临着比发达国家还要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从我国人口金字塔所显示的发展趋势看,至少到2030年之前,人口老化的压力都不会减弱。因此必须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始终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险事业建设的一个客观背景,必须把当前的紧迫问题和长远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统筹兼顾、超前规划,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保险体系。 二是社会转型中的高失业问题,也向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革力度的加大,失业人数不断上升。据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报告,我国目前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已经达到1.2亿多人。同时,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将进一步向社会释放大量冗员。如果我国的经济体制转轨能够在21世纪前10年基本完成,以1998年为起点,这期间国有企业应完成战略性改组和下岗分流任务,预计将向社会释放1/3以上的冗员,大致在3000万到3500万人。同期国家行政机关的改革要分流约400万人,事业单位的冗员按1/3估算,也有近1000万人。考虑到下岗分流人员中约有20%因年龄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