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火时间和温度的确定
钢材退火温度时间

钢材退火温度时间钢材退火是一种通过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以改变钢材的晶体结构和力学性能的方法。
退火温度和时间是决定退火效果的两个重要参数。
在钢材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合理控制退火温度和时间,可以使钢材获得理想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
钢材的退火温度是指钢材在退火过程中所达到的最高温度。
不同类型和牌号的钢材具有不同的退火温度范围。
一般来说,低碳钢的退火温度较低,一般在700℃左右;中碳钢的退火温度一般在800℃左右;高碳钢的退火温度较高,一般在900℃以上。
当然,退火温度还会受到钢材的尺寸、形状和加工工艺的影响。
钢材的退火时间是指钢材在退火过程中所保持的时间。
退火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着钢材晶体结构的演变和力学性能的改变。
一般来说,退火时间越长,钢材的晶粒尺寸越大,力学性能越低。
因此,在实际生产和加工中,需要根据钢材的要求和具体情况来确定合适的退火时间。
有些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多次退火来改善钢材的性能。
在钢材的退火过程中,退火温度和时间是相互关联的。
一般来说,退火温度越高,退火时间可以相应缩短;退火温度越低,退火时间需要相应延长。
这是因为在高温下,钢材的晶粒生长速度较快,晶粒尺寸的改变较为显著,所以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理想的退火效果;而在低温下,晶粒生长速度较慢,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除了温度和时间,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对钢材的退火效果产生影响。
例如,退火介质的选择和气氛的控制等。
不同的退火介质和气氛对钢材的退火效果有不同的影响。
有些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加入一定量的合金元素来改变钢材的退火温度和时间,以达到更好的退火效果。
钢材的退火温度和时间是决定钢材退火效果的两个重要参数。
合理控制退火温度和时间,可以使钢材获得理想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
在实际生产和加工中,需要根据钢材的要求和具体情况来确定合适的退火温度和时间,并注意其他因素的影响。
通过科学的退火工艺,可以提高钢材的质量和使用性能。
铝合金退火温度和时间

铝合金退火温度和时间铝合金是一种常见的轻金属材料,具有低密度、高强度和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然而,在加工过程中,铝合金会因为应力积累和晶粒细化导致硬化,从而降低其可塑性和韧性。
为了恢复铝合金的可塑性和韧性,提高其加工性能和性能稳定性,退火处理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铝合金退火的温度和时间对其性能的影响。
一、退火温度的选择退火温度是铝合金退火处理的关键参数之一。
退火温度的选择应该根据铝合金的成分、应力状态和所需性能来确定。
一般来说,退火温度应该低于铝合金的固溶温度,以避免合金元素的溶解和损失。
同时,退火温度应该高于铝合金的再结晶温度,以促进晶粒的长大和恢复。
对于常见的铝合金系列,如铝铜合金、铝锌合金和铝镁合金,退火温度一般在400℃至600℃之间。
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合金元素的溶解度较低,可以有效避免元素的损失。
同时,退火温度也较高,有利于晶粒的长大和恢复。
二、退火时间的确定退火时间是铝合金退火处理的另一个重要参数。
退火时间的长短决定了晶粒的长大和恢复程度。
一般来说,退火时间应该足够长,以确保晶粒能够完全长大和恢复。
然而,过长的退火时间可能导致晶粒长大过大,从而影响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对于常见的铝合金系列,退火时间一般在1小时至4小时之间。
在这个时间范围内,晶粒可以得到较好的长大和恢复,同时避免了晶粒长大过大的问题。
当然,具体的退火时间还应根据铝合金的成分、应力状态和所需性能来确定。
三、退火处理的影响铝合金经过适当的退火处理后,可以获得较好的性能和加工性能。
首先,退火处理可以消除应力积累,减少铝合金的硬化现象,从而提高其可塑性和韧性。
其次,退火处理可以促进晶粒的长大和恢复,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此外,退火处理还可以改善铝合金的耐腐蚀性能,提高其使用寿命。
然而,退火处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退火处理可能导致晶粒长大过大,从而影响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另一方面,退火处理不能改变铝合金的化学成分,因此无法解决合金元素的溶解和损失问题。
pcr循环的三个阶段温度和时间关系是

pcr循环的三个阶段温度和时间关系是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扩增DNA片段。
它是通过不断重复三个关键的温度阶段来实现的。
这三个阶段是变性、退火和延伸。
变性阶段(Denaturation)在PCR循环的第一个阶段,DNA模板的双链结构被分离为两个单链。
这是通过加热PCR反应混合物至高温来实现的。
通常,温度会升高到约95°C,并持续一段时间(一般为20-30秒),以确保DNA双链结构的完全分离。
在这个阶段,热稳定的DNA聚合酶会失去活性,从而保证PCR反应混合物中的DNA聚合酶不会将反应模板DNA复制。
退火阶段(Annealing)在PCR循环的第二个阶段,反应温度会降低到适合DNA引物与目标序列结合的温度。
这个温度通常比DNA模板的熔点低约5-10°C。
DNA引物是一种短的寡核苷酸序列,它们与DNA模板的互补序列结合。
在此阶段,DNA引物结合在DNA模板的两个单链上,形成一个引物-模板复合物。
这个阶段的时间会根据引物的长度和模板的长度而有所不同,通常为15-30秒。
延伸阶段(Extension)在PCR循环的第三个阶段,反应温度会升高到DNA聚合酶的最佳工作温度。
常见的DNA聚合酶(如Taq聚合酶)的最适温度约为72°C。
在此温度下,DNA聚合酶可以将引物-模板复合物上的单链DNA扩增为双链DNA。
这个阶段的时间会根据扩增片段的长度而有所不同,一般为30-60秒。
通过重复这三个阶段,PCR反应可以在每个循环中扩增DNA的数量,从而产生大量的目标DNA片段。
需要注意的是,PCR循环中的温度和时间关系在不同的PCR协议中可能会有所不同。
具体的温度和时间参数应根据实验设计和目标DNA序列的要求进行优化。
总结起来,PCR循环的三个阶段温度和时间关系如下: - 变性阶段(Denaturation):高温(通常为95°C),持续20-30秒。
关于塑料退火

关于退火为了改善成型品的尺寸稳定性,有时需要进行退火工序。
那么,应在何时、何温度、用多长时间进行退火,以及退火有哪些要注意的事项呢?此次,介绍一下正确的退火条件和方法。
■尺寸稳定性的改善——首先,何谓后收缩?象本公司“夺钢”(POM树脂)及Duranex(PBT树脂)那样的所谓结晶性塑料,一经冷却固化,其分子就进行规则有序排列,所以体积有很大收缩。
这种收缩的程度一般用成型收缩率的值来表示。
但是,成型品中有序排列的分子所占的比例(称之为结晶度)并非100%。
在高分子材料中,由于分子过长,运动受限制,所以必然剩有未结晶化的部分,叫做非结晶部分。
这种非结晶部分会因使用环境温度的增高等原因而发生结晶,使体积进一步收缩,这种现象叫做“后收缩”。
图1、后收缩情况(附加说明)即使是非结晶树脂也会发生体积收缩,但它与结晶性树脂相比其数值要小。
这种后收缩的大小受成型条件(模具温度)和树脂的使用环境温度所左右。
图2表示了以模具温度40℃和80℃进行成型的成型品,分别在80℃和120℃环境下一定时间静置后的后收缩率。
从图中可以看出:模具温度越低、静置温度越高,后收缩率就越大。
图2、夺钢M90-44(50mm正方形平板、点浇口φ1.0、板厚1mm)时数据库:自M90-44的收缩率中选出(English)另外,后收缩率的大小因树脂的种类和品级制品而异。
下表中列出了各代表品级制品的值,请参照。
表1、各代表性品级制品的后收缩率树脂.品级制品后收缩率成型品成型条件静置条件夺钢(POM)M90S 0.31%(FD)0.30%(TD)120mm正方形平板板厚2mm侧浇口4*2t机筒200℃模具60℃保压60MPa温度100℃时间24 hrDuranex((PBT)33000.1%(FD)0.03%(TD)120mm正方形平板板厚2mm侧浇口4*2t机筒310℃模具60℃保压60 MPa温度80℃时间2hrFortron (PPS)1140Al 0.01%(FD)0.03%(TD)80mm正方形平板板厚2mm侧浇口4*2t机筒310℃模具150℃保压60 MPa温度150℃时间2 hrVectra(LCP)A150B 0.0%(FD)0.1%(TD)80mm正方形平板板厚3mm侧浇口4*2t机筒300℃模具140℃保压59 MPa温度150℃时间3 hr■尺寸稳定性的改善——最佳退火温度和时间?改善尺寸稳定性亦即减少后收缩率的方法有两个方面。
退火名词解释

退火名词解释退火是一种金属材料加工和热处理工艺的名称。
退火是通过加热材料至一定温度,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过程,旨在改善材料的性能。
退火可以对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进行改变,以获得所需的材料性能,如提高韧性、减少硬度、改善可加工性等。
退火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控制材料的温度和冷却速率,使其达到热力平衡状态。
在加热过程中,金属内部的晶粒得到重排和生长,进而改善晶体结构,消除内部应力和缺陷。
随着冷却过程的进行,晶粒结构逐渐稳定,从而形成较为均匀的晶粒和晶界。
退火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根据温度和冷却速率的不同,常见的退火方式包括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冷顶退火、等温退火等。
这些方式适用于不同的金属材料和工艺要求,可以使材料达到不同的性能指标。
退火的主要作用是改善金属材料的塑性、韧性和可加工性。
在加工过程中,金属材料往往会受到外界应力和变形,导致晶粒变形、晶界移动和应力集中。
退火能够通过晶粒长大、晶界移动和内部应力消除,使材料恢复原有的结构和性能,从而提高材料的可塑性和韧性。
此外,退火还可以改善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物理性能。
通过退火,材料的硬度、强度和韧性等性能可以得到平衡和调整。
退火还有助于改善材料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和耐腐蚀性。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金属材料对退火的响应有所不同。
不同的金属材料具有不同的晶体结构和组织特征,因此退火温度和时间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材料的特点来确定。
此外,退火过程中的温度和冷却速率也需要根据材料的需求进行调控,以避免出现过热、过冷和晶粒长大过快等问题。
总之,退火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加工和热处理工艺,通过控制材料的温度和冷却过程,可以改善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退火不仅能够提高金属材料的可塑性、韧性和可加工性,还可以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物理性能,使其更适用于不同的工程需求。
各种退火的温度范围

各种退火的温度范围在材料科学和工程中,退火是一种常用的热处理方法,通过加热和冷却材料,可以改变其内部结构和性能。
退火的温度范围是非常重要的,不同温度区间对材料的效果是不同的。
常见的退火方法包括正火退火、完全退火、间歇退火和等温退火等,它们的温度范围也各不相同。
下面将会对这些常见的退火方法及其温度范围进行介绍。
正火退火是将材料加热到超过临界温度,然后缓慢冷却。
它的温度范围通常为700°C到900°C,可用于改善材料的可加工性和韧性。
正火退火可以消除材料内部的残余应力,并使晶粒细化,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和塑性。
完全退火是将材料加热到高温区,并保持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
其温度范围一般在900°C到1200°C之间。
完全退火可以使材料的晶粒长大,并消除材料内部的缺陷,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韧性和延展性。
间歇退火是将材料在高温区域进行一段时间,然后迅速冷却至室温。
它的温度范围通常在700°C到900°C之间。
间歇退火可以通过快速冷却来产生差异化的组织状态,并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等温退火是将材料在一定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
它的温度范围通常在500°C到700°C之间。
等温退火可以通过固态相变来改善材料的晶粒组织和力学性能。
除了上述常见的退火方法,还有一些特殊的退火方法,如高温退火、低温退火、回火退火等。
它们的温度范围则根据具体需求和材料的种类而定。
高温退火一般在1200°C以上,用于改善材料的高温性能;低温退火一般在300°C以下,用于改善材料的低温性能;回火退火一般在200°C到600°C之间,用于调节材料的硬度和韧性。
综上所述,退火的温度范围对于改变材料的内部结构和性能起着关键作用。
正确选择适合的退火温度范围,可以得到理想的材料组织和性能,从而满足不同工程和应用的需求。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材料性质来选择合适的退火方法和温度范围,以达到最佳效果。
PCR的退火温度选择

熔解温度(Tm)是引物的一个重要参数。
这是当50%的引物和互补序列表现为双链DNA分子时的温度.Tm对于设定PCR退火温度是必需的。
在理想状态下,退火温度足够低,以保证引物同目的序列有效退火,同时还要足够高,以减少非特异性结合。
合理的退火温度从55℃到70℃。
退火温度一般设定比引物的 Tm低5℃。
设定Tm有几种公式。
有的是来源于高盐溶液中的杂交,适用于小于18碱基的引物。
有的是根据GC含量估算Tm。
确定引物Tm最可信的方法是近邻分析法。
这种方法从序列一级结构和相邻碱基的特性预测引物的杂交稳定性。
大部分计算机程序使用近邻分析法。
根据所使用的公式及引物序列的不同,Tm会差异很大。
因为大部分公式提供一个估算的Tm 值,所有退火温度只是一个起始点。
可以通过分析几个逐步提高退火温度的反应以提高特异性。
开始低于估算的Tm5℃,以2℃为增量,逐步提高退火温度。
较高的退火温度会减少引物二聚体和非特异性产物的形成。
为获得最佳结果,两个引物应具有近似的Tm值。
引物对的Tm差异如果超过5℃,就会引物在循环中使用较低的退火温度而表现出明显的错误起始。
如果两个引物Tm不同,将退火温度设定为比最低的Tm低5℃或者为了提高特异性,可以在根据较高Tm设计的退火温度先进行5个循环,然后在根据较低Tm设计的退火温度进行剩余的循环。
这使得在较为严紧的条件下可以获得目的模板的部分拷贝。
当引物长度低于20个bp可以根据Tm=3GC+2AT,对于更长的寡聚核苷酸,Tm计算公式为:Tm = 81.5 + 16.6 x Log10[Na+] + 0.41 (%GC) – 600/size公式中,Size = 引物长度。
退火温度取决于引物长度及序列,GC含量越高退火温度越高,引物的Tm值减去5-8度即是引物的退火温度,引物的Tm值一般都会在引物合成单上体现,如果没有的话可以在网上搜个引物退火温度计算器输入序列就可以了。
退火时间一般都是30秒。
试试下载一个Oligo6.0,这个软件挺不错的,在计算出来的退火温度基础上上下幅度一点是没有什么问题的bioxm2.6 更专业软件很小很方便更能还挺强大我们刚做了PCR实验,当引物长度小于25bp时,退火温度通过(Tm-5)℃计算,Tm=4(G+C)+2(A+T)增加PCR的特异性:1. primers design这是最重要的一步。
引物退火温度

1、退火温度低于引物Tm值5 ℃左右,一般在45~55℃。
退火温度需要从多方面去决定,一般根据引物的Tm值(Tm值=4(G+C)
+2(A+T))为参考,根据扩增的长度适当下调作为退火温度。
然后在此次实验基础上做出预估。
退火温度对PCR的特异性有较大影响。
2、延伸时间:1min/kb(10kb内)。
引物延伸一般在72℃进行(Taq酶最适温度)。
但在扩增长度较短且退火温度较高时,本步骤可省略延伸时间随扩增片段长短而定,一般推荐在1000bp以上,含Pfu及其衍生物的衍生设定为1min/kbp。
扩展资料
PCR的过程:
1、DNA变性:(90℃-96℃):双链DNA模板在热作用下,氢键断裂,形成单链DNA
2、退火:(60℃-65℃):系统温度降低,引物与DNA模板结合,形成局部双链。
3、延伸:(70℃-75℃):在Taq酶(在72℃左右,活性最佳)的作用下,以dNTP为原料,从引物的3′端开始以从5′→3′端的方向延伸,合成与模板互补的DNA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退火时间和温度的确定
退火的时间是如何确定的,是不是通过保温时间就是t=kaH这个公式?等效厚度H对于管件
是1.5倍的壁厚合金钢如35CrMo、42CrMo我取的a=2.1,感觉这个公式算出来的时间太长了,出来的硬度明显偏低。
还有就是如果为去应力退火,去应力退火的温度范围一般为500-650度,不同的钢种如何选择温度呢?温度是根据钢种确定的还是根据时间确定的?,对于几个挨着的管件一起进入台车炉那么K=2,
退火是将钢材或各种金属机械零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可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在机械制造行业,退火通常作为工件制造加工过程中的预备热处理工序。
一. 完全退火
完全退火是将钢件或各种机械零件加热到临界点Ac3以上的适当温度、在炉内保温缓慢逐渐冷却的工艺方法。
其目的是为了细化组织、降低硬度、改善机械切削加工性能及去除内应力。
完全退火适用于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的铸钢件、焊接件、轧制件等。
完全退火工艺曲线。
3. 工件装炉:一般中、小件均可直接装入退火温度的炉内,亦可低温装炉,随炉升温。
4. 保温时间:保温时间是指从炉子仪表到达规定退火加热温度开始计算至工件在炉内停止
加热开始降温时的全部时间。
工件堆装时,主要根据装炉情况估定,一般取2~3h。
5. 工件冷却:保温完成后,一般停电(火),停止加热,关闭炉门逐渐缓冷至500℃即可出
炉空冷。
对某些合金元素含量较高、按上述方式冷却后硬度仍然偏高的工件,可采用等
温冷却方法,即在650℃附近保温2~4h后再炉冷至500℃。
二. 去应力退火
去应力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Ac1以下的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逐渐缓慢冷却的工艺方法。
其目的是为了去除由于机械加工、变形加工、铸造、锻造、热处理以及焊接后等产生的残余应力。
1. 去应力退火工艺曲线。
2. 不同的工件去应力退火工艺。
3. 去应力退火的温度,一般应比最后一次回火温度低20~30℃,以免降低硬度及力学性能。
4. 对薄壁工件、易变形的焊接件,退火温度应低于下限。
5. 低温时效用于工件的半加工之后(如粗加工或第一次精加工之后),一般采用较低的温度。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