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化史
德国文化史 第四章

第四章巴洛克时代的德国文化第一节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三十年战争:起因: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与新教诸侯间的利益纷争(92页)战争特点:“以战养战”战争结果(以“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结束):合约把皇帝的权利限制到最小限度,确立了邦国国体(93页)1.帝国体制的进一步衰落2.德国市民阶层严重受创3.精神创伤4.二元权利被打破,世俗权利膨胀第二节君主专制体制历史背景:中世纪时的分封制君主专制体制(17世纪):1. 君权神授2. 本质:权力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并不受任何人的监督法国的中央集权强大,德国为能像法国一样,发展出以帝国为核心的宫廷文化,而是发展出以各邦宫廷为核心的宫廷文化法国君主专制:四个“一个”、凡尔赛宫、巴洛克文化德国邦国国体:(97~98页)1.邦国教会2.文化中心再次位移(市民阶级的衰落)3.德国与法国相比,德国的巴洛克文化规模和程度都不够,但是更加丰富多彩,更有各地的特色第三节普鲁士的兴起普鲁士要一词的历史含义:1.指居住在波罗的海东南沿岸的原住民2.德意志条顿骑士团东扩过程中移居这块土地的德意志人及其建立的普鲁士王国3.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设置的行政区划普鲁士邦最初的普鲁士人并非后来的普鲁士人↓↓印欧人种中的波罗的海族印欧人种中的日耳曼族原普鲁士人:(99页)1.原本信奉本民族固有的多神教,在德意志条顿骑士团东征过程中被迫接受基督教2.德意志民族的东移使得普鲁士人被同化3.15世纪,普鲁士被瓜分4.德意志宗教骑士团:严守三项誓言、组织里服从上级、内心里服从上帝5.1701年霍亨佐伦家族的腓特烈一世当上普鲁士国王,柏林成为普鲁士王国的首都(101页)第四节开明君主专制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1.推行穷兵黩武政策,有“丘八王”之称2.国力、军事力量迅速上升3.为日后普鲁士的大国地位奠定了基础斯巴达式公元前8世纪左右建立的古希腊奴隶制最大城邦国家之一,每一个斯巴达人都将通过长期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而成为士兵。
德国历史文化

德国历史文化历史公元前900年—公元前500年:凯尔特人,也就是当时的日尔曼部落,迁往今天叫做德国的地区。
公元前100年—公元前58年:日尔曼部落与四处征伐的罗马人发生冲突。
公元9年:由于条顿森林会战的惨败,罗马扩张的脚步停止了。
公元486年:西罗马帝国瓦解,罗马人向重新安定下来的条顿部落寻求保护。
公元7世纪:墨洛维王朝被卡洛王朝取代,后者引入了等级制教会组织,一直统治到919年。
768—814年:法兰克帝国在被教皇加冕为皇帝的查理曼大帝的统治下达到全盛期。
911年:Louis the Child无嗣而终,促成了德意志第一位公选君主的诞生。
919—1125年:萨克森和撒利君主统治德意志,在962年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
1152—1189年:亚琛成为巴巴萨罗皇帝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 1 Barbarossa)统治下的帝国首都。
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摄取了帝国的统治权。
1338年:随着神圣罗马帝国与梵蒂冈罗马教廷决裂,教皇与君王之间长达数个世纪的纷争结束。
1356年:德国正式通过第一部宪法《黄金诏书》。
1358年:汉萨同盟成立。
1418年:南部德国举行的康斯坦茨公会议解决了基督教教会的大分裂问题。
1517年:马丁·路德凭借其95篇论文在德国东部小镇Wittenburg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
1555年:奥格斯堡(Augsburg)和约允许诸侯决定其统治下的宗教,赋予基督教和新教平等地位。
1616—1648年:三十年战争横扫巴伐利亚,造成帝国对300个以上的诸侯国失去控制。
1740—1786年:在弗里德里希大帝的统治下,勃兰登堡—普鲁士成为强大的欧洲国家。
1806年:普鲁士败给法国,神圣罗马帝国覆亡。
1815年:维也纳会议重新划分了欧洲的版图,将德国划分为35个联邦州。
1864—1871年:普鲁士宰相俾斯麦辉煌的外交成就创造出了一个普鲁士领导,柏林为首都的统一德国。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意志、奥匈帝国和土尔其,对阵英国、法国、意大利和俄国;德国战败。
德国文化历史学习(配图)

一、帝国国会大厦大会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语: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两德统一前简称西德或联邦德国),是位于中欧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接壤,南邻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和波兰接壤,该国由16个联邦州组成,首都为柏林,领土面积357167平方公里,以温带气候为主,人口约8267万人(2016年),是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德意志人为主体民族,主要宗教有基督新教、天主教。
目前,德国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也是欧盟的创始会员国之一、还是北约、申根公约、八国集团、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其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民具有极高的生活水平。
以汽车和精密机床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也是德国的重要象征。
图为德国国会大厦(德语: Reichstagsgebäude),简称国会大厦;官方名称为“帝国国会大厦大会场”(德语:Plenarbereich Reichstagsgebaude),是位于德国首都柏林中心区蒂尔加藤区的一座建筑。
本身原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帝国议会,后来在魏玛共和国时期是共和国议会的议会会址。
从1994年开始每五年德国联邦大会在这里选举德国联邦总统,从1999年开始它是德国联邦议院的会址。
二、亚琛工业大学亚琛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德、比、荷三国交界处,是西欧中心,被称为是德国“最国际化的城市”。
亚琛工业大学,全称为Rheinisch-Westfael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Aachen(莱茵-威斯特法伦工业大学),简称RWTH-Aachen(又译作亚琛工业大学、亚琛科技大学),成立于1870年,是欧洲最负盛名的理工科大学之一,被誉为欧洲的麻省理工。
目前学校有学生4.5万余人,包括5000名左右外国留学生(其中以中国,印度,土耳其,荷兰国家的留学生居多)、教授540名,另外还有260个附属研究所,9个联合研究中心。
德国文化

五、二战后,长期分裂,最终统一
历史总结
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莱茵同盟(1806—1815)——德 意志联邦(1815—1866)——北德意志同盟(1866—1871)—— 德意志帝国(1871—1918)——魏玛共和国(1919—1933)—— 纳粹帝国(德意志第三帝国)(1933—1945)——四国分区占领时 期(1945—1949)----东德和西德对峙(1949—1990)——统一后 的联邦德国(1990—现在)
它梦见一棵棕搁树 远远地在东方的国土 孤单单地在火热的岩石上 它默默悲伤
德国建筑结构
罗曼式(Romanik) 哥特式(Gtik) 巴洛克(Barock) 古典主义(Klassizismus) 文艺复兴式(Renaissance)
罗曼式
沃尔姆斯大教堂
哥特式 科隆大教堂
巴洛克式 维尔茨堡官邸
组图说明
意见 生活方式
准时
人际关系
对待愤怒
排队
自我
周日街景
聚会
在餐厅
胃疼时的饮品
旅游
美丽的标准
处理问题的方法
三餐
交通工具
老人的日常生活
沐浴的时间
心情与天气
领导
时尚
孩子
对待新奇事物
想象中的对方
•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Johnann Wolfgang Gö the, 1749-1832)
游子夜歌
• 钱春绮 译
群峰,一片沉寂 树梢,微风敛迹 林中,栖鸟缄默 稍待,你也安息
•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
一棵松树在北方
• 冯至 译
一棵松树在北方 孤单单地生长在枯山上 冰雪的白被把它包围 它沉沉入睡
德国文化史起源的特点

德国文化史起源的特点德国文化是欧洲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始于古代,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从多方面来讲,德国文化史起源的特点表现在宗教、语言、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这些特点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德国文化史的独特性。
首先,德国文化史起源的宗教方面,德国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尽管真正开始确立基督教信仰是在中世纪六七百年发生的,而此前的古代德国人则是比较老祖宗的信仰。
其中,德国古代祖先的拜神和迷信多达600个,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哈尔接(Wodan)。
此外,像克拉克人(Charlemagne)、奥斯曼帝国(Ottoman Empire)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对德国古代宗教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其次,德国文化史起源的语言方面,德国的语言有德语和拉丁语两种,德国语是德国人使用的官方语言。
德国语起源于古代拉丁语,最初是古老的日耳曼语,经过中世纪改良而形成现代德语。
此外,拉丁语也是德国文化史起源时期最主要的宗教文字,贡献了很大的一部分文化遗产。
第三,德国文化史起源的音乐方面,德国有着悠久的音乐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年。
从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德国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以及丰富的文化积淀。
德国的音乐文化也深受古罗马、希腊和中世纪的影响,这就是德国音乐的深刻和独特之处。
此外,德国文化史起源的绘画方面,在中世纪,德国绘画以神学和宗教信仰为主要主题,德国古典绘画以莫兰德(Albrecht Durer)及其他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作品最为显著,其风格以精细且精致的细节而闻名于世。
最后,德国文化史起源的文学方面,德国的文学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神曲》(Nibelungenlied)、《圣书》(Die Sage)等,其中《神曲》一书,特别是有名的《尼伯龙根曲》,这本书表达了古老的德意志文化,展现了古老神话中许多传统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德国文化史起源的特点无疑是宗教、语言、音乐、绘画、文学等多方面的融合。
《德国文化史》读书报告

《德国文化史》读书报告
《德国文化史》是一本关于德国文化发展历史的研究作品。
本书作者对德国文化发展历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从史前时代到现代,涵盖了德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首先,作者介绍了德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在史前时代,德国地区的居民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文化,并在罗马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发展。
随后,中世纪的德国文化逐渐形成并受到基督教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开始兴起了人文主义运动,推动了德国文化的发展。
接着,作者讲述了德国文化在启蒙时代的发展。
启蒙时代是德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德国的学者和思想家们开始提倡理性主义、科学和人权等价值观。
其中,康德的哲学思想和巴赫的音乐成为了德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然后,本书详细介绍了浪漫主义在德国的兴起和发展。
浪漫主义对德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国作家如歌德和席勒等以及音乐家如贝多芬等都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众多杰作。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德国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如哥德式建筑、瓷器制作等。
最后,作者详细探讨了德国文化在20世纪的发展。
本书介绍了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建和德国统一带来的文化变革。
德国文化在这一时期保持了多样性和创新性,展现了德国人民对于和平、自由和人权的追求。
总体来说,这本书以全面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回顾了德国文化的演变历程。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德国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对德国文化产生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德国文化的演进与影响

德国文化的演进与影响德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它的文化影响不仅仅限于欧洲,而是已经传遍了全球。
德国文化的演进与影响源远流长,这篇文章将会从德国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影响全球文化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德国文化的起源德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 万年前,当时德国土地上有着许多原始部落。
这些部落不仅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而且拥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例如尊敬祖先、尊重自然、取之有度等。
这些价值观念在德国文化中一直存在至今,并且深深影响了德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另外,德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宗教。
在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在德国得到广泛传播,这使得德国基督教文化成为了德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可以说,德国基督教文化为德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德国文化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文化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演变。
在文艺复兴时期,莱比锡成为了一个文化中心,著名的音乐家巴赫和莫扎特都曾在这里创作。
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时期的德国文化,重视人文主义和理性思维,这成为了德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19世纪,德国成为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并在文化上有了更多的发展。
德国浪漫主义运动在德国文化界掀起了一股热潮,人们开始追求内心情感的表达和精神世界的探索。
这一时期的著名作家包括歌德和谢林。
20世纪初期,德国出现了表现主义运动,这一运动强调艺术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著名的表现主义文学家包括卡夫卡和布莱希特。
二战期间,德国遭受了巨大的战争损失,然而,战争并没有摧毁德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德国经历大规模的重建后,德国文化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
现代德国社会对文化的关注和支持,促进了艺术、音乐、电影和文学等领域的繁荣发展。
三、德国文化的影响德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德国是世界上许多广受欢迎的音乐家、诗人和作家的故乡。
例如,贝多芬、巴赫、莫扎特、歌德、尼采、卡夫卡等。
每年,德国都会举办各种文化节庆,例如慕尼黑啤酒节和柏林电影节等。
德国文化史 第一章

第一章德国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德国地处中欧,因此德国文化既属于欧洲文化的范畴,具有欧洲文化,尤其是西欧文化的一般属性和许多特性,但是也具有德国文化的特质。
第一节希腊罗马文化(古典文化)希腊文化成就领域: 更关注文化、艺术、哲学、宗教等精神领域,并取得了足以影响整个西方世界的辉煌成就。
(p1)辉煌文化的具体表现:1.文学整个欧洲的文学汲取着希腊罗马的文学营养,从文学观念到体裁、形式,都源自希腊罗马。
“文学”概念:●德语的“文学”(Literatur)一词源于拉丁文的“literature”,原意为:与“象形文字”(Bilderschrift)相对的“拼音文字”(Buchstabenschrift), 或有关某个专题的所有文献和资料(Srifttum)。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分化为广义和狭义上的。
狭义上包括文学研究的对象,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及神话、传说、童话、民歌等体裁:希腊文学中,诗的文本分为三大类(文学三大体裁):(p5)○;1叙述的文本(史诗)○;2舞台文本(戏剧)○;3诗歌(诗歌)三大悲剧诗人:(p6)○;1埃斯库罗斯(Aichylos)○;2索福克勒斯(Sophokles)○;3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影响深远的哲学家:(p7)○;1苏格拉底○;2亚里士多德○;3柏拉图2.民主制度在政治上,希腊人首创民主制,在希腊的城邦国家中,凡是自由民均有选举权。
现代的民主制度也起源于希腊的城邦.罗马文化对于近代欧洲文化而言,罗马文化犹如一座桥梁,把希腊文化与现代文化链接起来。
1.引水(p9)对于农业生产以及城市居民而言,水的问题相当重要。
为此,罗马人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引水工程,即罗马水道。
2.道路工程为发展经济,罗马人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
(条条大路通罗马)3.建筑艺术承袭希腊的精华,形成自己的风格。
(如神庙、凯旋门、斗兽场等)4.法制方面罗马人在法治建设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影响深远的罗马法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文化史
课程:德国文化史
姓名:***
德国文化史
----浅析德国与德意志民族统一
摘要:
德国的统一走过了艰辛的道路,从476年灭亡西罗马帝国后带给德意志民族的并不是国力强盛,而是更加的迷茫,他们不知道要去往何方。
于是这一千多年各路世俗诸侯与教会诸侯占山为王,凭借德国独特的地形与教皇与国王的矛盾,日益壮大,分裂割据着德国。
但这期间周边法国、俄国等强大帝国慢慢兴起,造成了德意志民族的压力,迫使德意志民族的大团结与大统一在俾斯麦时期完成。
关键词:
1.西罗马帝国
2.教会诸侯
3.世俗诸侯
4.俾斯麦
一、德国民族与地理特征
探讨德意志民族,必须要从这个民族的人种起源看起。
因为德意志人不同于其他文明民族,它的文明较晚,长期处于部落阶段。
德意志人属于日耳曼人的一个分支,他们身材高大、体格健壮,由于长期生活在中欧森林中,他们的发色呈金黄色,眼睛蓝而锐利。
日耳曼的字意为自由,这与古代日耳曼人迁徙、尚武的特征符合,德意志著名的音乐家舒伯特在《流浪者之歌》中,深刻的表现了早期日耳曼人的社会文化心态:“流浪,不断地流浪,带着血和泪仰问苍天,何处是我的归宿?灵魂在我的身边暗告:到你没有去过的地方,那儿有一切欢乐。
”这种无休止的迁徙生活历练出了德国人坚强的品质基础。
德意志地区北临波罗的海和北海,南依阿尔卑斯山,但是东西两侧可以说是门户大开,没有自然边界,西边界限在莱茵河和易北河之间飘忽不定,因此德国自古以来就是欧洲各民族交往的通道,更是政治冲突的场所。
西边强大统一的法国一直给予德国压力,而东面隔着波兰又是欧洲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的威胁,造成德国人一直生活在这种政治和民族压力下的境遇。
在国内,德国地形划分为北德低地、中部山脉隆起地带、西南部中等山脉梯形地带、南德阿尔卑斯山前沿地带和南部阿尔卑斯山区。
这连绵的山峦、起伏的丘陵、纵横交错的河流、众多的湖泊及辽阔宽广的平原,使各个小城镇互相交流不是很轻松,更容易让人佣兵一方,占山为王。
二、自古典时代德意志民族分散居住
在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覆灭之前,德意志的各民族的初始状态时不统一的、分散的生活在德国的各片土地上,他们逐水草而居,较少农耕,并且各个部落不喜欢交流,他们在碰到其他部落时会互相退后,并将两个部落中间大约三四十里的土地烧焦,来防止交流。
这样的分散居住导致德意志民族长期以部落形式存在,不能像是其他民族融合的越来越大。
而人类又是社会性动物,所以较少人口的部落面对自然威胁时更加脆弱,这打造了德意志人的刻苦、认真的性格,只有对待事情认真,才不至于被大自然所打败。
三、德意志的中世纪
1、中世纪的开始
在灭亡了西罗马帝国之后,大量日耳曼人部落涌入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的土地,而那些涌入这里的日耳曼部落很快统一,建立了具有较强君主集权的国家。
但相反他们起源的德意志,部落主们虽然演变成了领主,但是国家这个统一体还是迟迟没有建立,各个领主占山为王。
这时查理大帝出现,他借拜占庭消灭了哥特人和汪达尔人之际,自己成为了日耳曼各部落中最强大的一派,连年征战西欧的各部族,最终在公元800年称帝,法兰克王国西临大西洋东至易北河,几乎囊括整个西欧,这时日耳曼各部族的第一次统一,而德意志地区的各部落也纷纷归属于法兰克帝国。
查理大帝去世后,帝国分崩离析,形成了两个王国。
这两个王国的分界线大致就与现在德语与法语之间的语言界限相当。
讲法语的西法兰克王国演变为现在的法国,而在东边的东法兰克的居民在此后长期的生活中因为讲一种语言,也渐渐产生了一种“同属一国”的感觉。
这为之后的德国统一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2、神圣罗马帝国
如果说查理大帝只是征服了德意志地区,并没有改变德意志分散的现状的话,那十二世纪开始哈布斯堡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才是德意志统一的开始。
哈布斯堡家族推行新的政策,不再把南进占领意大利作为国家目标,而是主要致力于扩大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以巩固皇权,于是得过历史
上开始了新的历史时期,终于有了一个有力的统一王朝。
但另一方面,皇权对于教权的让步,造成了德意志的另一种分散割据的开始。
包围罗马教会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重要任务,而教会常常会拥有土地,与世俗领主相抗衡,这导致了各个领地间的交流困难,使整个国家的力量受到削弱,仿佛一个松散的邦联。
这之后神圣罗马帝国的历代皇帝都在对抗教会力量,但在十二世纪沃尔姆斯宗教协定之后,皇帝对教会的统治地位被推翻,教会诸侯和世俗诸侯利用教皇和皇帝之间的矛盾攫取利益,损害王室来增加自己的产权。
这就像是集体资产越来越庞大,后来导致挤压国有资产的问题。
这之后诸侯权利扩大成为德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导致了国王和诸侯两权对立,诸侯的权利无限制地扩大,由此酿成了德国小邦分立的灾难,使德国又步入了分散的深渊。
之后的三十年战争,彻底使德国四分五裂。
德国皇帝的统一帝国梦想破裂,全国分裂为296个小邦,此外还有100个以上的帝国骑士领地。
3、神圣罗马帝国的消失
1789年,拿破仑的法兰西共和国宣告成立。
这个一直与德国相伴的国家焕发新生,迅速跃升为欧洲最强。
一时间法国的旋风席卷了整个欧洲,迫使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放弃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头衔。
并且之后拿破仑废除了300个诸侯国中的112个,仅保留了53个天主教和73个新教的诸侯过。
拿破仑希望削弱奥地利皇室的力量,因此扶持正在崛起的普鲁士,正式结束了德国的中世纪,并且造成了之后德国的第二次统一。
四、第二帝国----奠定了统一德国的文化思想基础
1、统一的德国的民族意识
在拿破仑灭亡神圣罗马帝国之后,普鲁士从一个诸侯国成长为欧洲屈指可数的列强,普鲁士自信掌握德国的命运,并且跃跃欲试建立民主制度和统一德国。
18世纪之后,德意志人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首先是浪漫主义文学,在民众中唤醒德国人是一个民族、拥有一个共同祖国的意识。
各种学校开始使用德语,打破了拉丁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尽管法语在上流社会仍有影
响,但德语已经从市井走向殿堂。
民族意识的形成、爱国主义的苏醒,给德国统一提供了心理准备,从而奠定了文化基础。
2、“铁血宰相”俾斯麦
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各方认为德国当时的分裂是一个现实存在。
分裂时造成德国落后和苦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争取统一应该是德国人的基本权利。
这时,俾斯麦出现,俾斯麦奉行铁血政策,先是1864年的德丹战争,之后1866年的普奥战争,确立了普鲁士对德国的统治地位,奥地利只好专注国内的民族问题而被排出到德国之外。
这使俾斯麦声名鹊起,欧洲为之震惊,舆论惊呼“天塌下来了”,最不安的是法国,普鲁士想要统一德国,与法国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这时1867年,在多次小冲突的引火下,发的冲突开始,俾斯麦就说过:“现在轮到法国了......是的,我们将要打仗,而法国人的皇帝将会自己挑起战端。
”于是俾斯麦开始迅速备军,将南德许多未表态的邦国一一统一,整顿了整个德国。
这时无论南德北德,争取民族统一的各种力量经由这个管道汇聚到了一起,南德各邦国,也参加了这场战争,短时间内,德国方面组成了一只五十万人的大军开赴前线。
拿破仑三世却吹嘘说这只是到柏林的“军事散步”。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德军在兵力、士气、训练、装备都占绝对优势,德国迅速突入法国本土,几个战役之后,德军便击溃法军,与1870年在色当全歼10万法军,拿破仑三世被俘。
攻占巴黎后,1871年1月18日,俾斯麦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史称“第二帝国”,普鲁士国王威廉在凡尔赛宫镜厅被拥立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意志的民族统一运动至此终于宣告完成。
五、德国统一尘埃落定
德国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特殊的历史原因,特殊的政治背景造成了统一道路的艰辛,最后它是在强烈的民族主义之下才统一的。
分散的德意志民族,分裂的德国,导致德意志度过中世纪比其他欧洲国家晚了300年,但也正是更晚、更艰难的统一,造就了德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律感。
并且显示出了不同于其他欧洲国家独特的风格,无论从民族精神、国家体制,还是到军事管理,这期间涌现出了大量的杰出人才。
虽然二战之后德国被分为东西两德,但是统一的整体民族思想已经深入每个德国人的内心,他们只是表面上被分为两半,但与1871年之前的分散的邦联德国不同,现在的德国心是一块钢板,不可分离的钢板。
六、参考文献
1、李平民:《德意志文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李伯杰等:《德国文化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赫伯特格隆德曼等:《德意志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4、刘北成:《本雅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