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振与失速区别

合集下载

喘振与失速区别

喘振与失速区别

谁知道风机失速、喘振、抢风都什么意思,三者有什么关系?我在网上查过,但都没看太明白,望不吝赐教。

失速是风机本身特性引起的喘振是风压由于管道压力的滞后导致与风机出口压力周期性变化,就来来回倒腾抢风如这个词,两台风机不是你出力大就是我大,搞的最后两败俱伤。

我的理解轴流风机的喘振与失速是不同的情况可以简单概括如下:喘振一般发生在性能曲线带驼峰的轴流风机低负荷运行时;失速一般发生在动叶可调轴流风机的高负荷区。

主要是动叶指令太大导致,叶片进风冲角过大引起叶片尾部脱流产生风机失速带驼峰抢风是当并联轴流风机中的一台发生喘振或失速时人们的一般性叫法。

喘振是指当风机处于不稳定工作区运行,可能会出现流量、全压的大幅度波动,引起风机及管路系统周期性的剧烈波动,并伴随着强烈的噪声。

避免喘振主要采用合适的调节方式抢风是指风机并联运行中有时会出现一台风机流量大,另一台流量特别小,稍加调节情况相反避免抢风主要有:1。

不采用不稳定性能风机2.同时在低负荷运行时可以单台运行3.采取动叶调节4.开启旁路风一、风机失速图1:风机失速轴流风机叶片通常都是流线型的,设计工况下运行时,气流冲角(即进口气流相对速度w 的方向与叶片安装角之差)约为零,气流阻力小,风机效率高。

当风机流量减小时,w的方向角改变,气流冲角增大。

当冲角增大到某一临界值时,叶背尾端产生涡流区,即所谓的脱流工况(失速),阻力急剧增加,而升力(压力)迅速降低;冲角再增大,脱流现象更为严重,甚至会出现部分叶道阻塞的情况。

由于风机各叶片存在安装误差,安装角不完全一致,气流流场不均匀相等。

因此,失速现象并不是所有叶片同时发生,而是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叶片出现。

若在叶道2中出现脱流,叶道由于受脱流区的排挤变窄,流量减小,则气流分别进入相邻的1、3叶道,使1、3叶道的气流方向改变。

结果使流入叶道1的气流冲角减小,叶道1保持正常流动;叶道3的冲角增大,加剧了脱流和阻塞。

叶道3的阻塞同理又影响相邻叶道2和4的气流,使叶道2消除脱硫,同时引发叶道4出现脱流。

风机失速和喘振的区别

风机失速和喘振的区别

一、风机失速与喘振1、失速是叶片结构特性造成的一种流体动力现象,如:失速区的旋转速度、脱流的起始点、消失点等,都有它自己的规律,不受风机系统的容积和形状的影响。

2、喘振是风机性能与管道装置耦合后振荡特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振幅、频率等基本特性受风机管道系统容积的支配,其流量、压力功率的波动是由不稳定工况区造成的,但是试验研究表明,喘振现象的出现总是与叶道内气流的脱流密切相关,而冲角的增大也与流量的减小有关。

所以,在出现喘振的不稳定工况区内必定会出现旋转脱流。

3、喘振时风机的流量和压力周期性地反复变化,电流也摆来摆去,也就是说一台风机运行也可能发生喘振,而且是风机低负荷时。

而失速通常发生在两台风机并列运行在大负荷时,失速发生时,失速风机风压、风量、振动、风机电机电流等参数突变后不发生波动,这是失速与喘振的最大区别。

抢风是失速和喘振的一种通俗性的说法二、喘振与失速的区别当风机处于不稳定工作区运行时,可能会出现流量全压的大幅度波动,引起风机及管路系统周期性的剧烈振动,并伴随着强烈的噪声,这种现象叫作喘振。

风机在下列条件下才会发生喘振:1.风机在不稳定工作区运行,且风机工作点落在性能曲线的上升段。

2.风机的管路系统具有较大的容积,并与风机构成一个弹性的空气动力系统。

3.系统内气流周期性波动频率与风机工作整个循环的频率合拍,产生共振。

风机并联运行时,有时会出现一台风机流量特别大,而另一台风机流量特别小的现象,若稍加调节则情况可能刚好相反,原来流量大的反而减小。

如此反复下去,使之不能正常并联运行,这种现象称为抢风现象。

从风机性能曲线分析:具有马鞍形性能曲线的风机并联运行时,可能出现“抢风”现象。

所谓抢风,是指并联运行的两台风机,突然一台风机电流(流量)上升,加一台风机电流(流量)下降。

此时,若关小大流量风机的调节风门试图平衡风量时,则会使另一台小流量风机跳至最大流量运行。

在调整风门投自动时,风机的动叶或静叶频繁地开大、关小,严重时可能导致风机电机超电流而烧坏。

电站轴流式风机的失速喘振与防治

电站轴流式风机的失速喘振与防治
1 轴流风机的失速与喘振现象
轴流式风机当调节叶片(动叶调节风机为动叶片,静叶调节风机为入口调节叶片)角度固定在某一位置时,在正常工作区域内,风机的压力随风机流量的减小而增加,当流量减小到某一值时压力达到最大、当流量进一步减小时,风机压力和运行电流突然降低,振动和噪音增大这一现象被称为风机失速。 风机失速后有两种不同表现,一是风机仍能稳定运行,即压力、风量、电流保持相对稳定,但噪音增加;风机及其进、出口气流压力承周期性脉动;风机振动常常比正常运行高。这种现象称之为旋转失速。另一是风机即压力、风量、电流大幅度波动,噪音异常之大,风机不能稳定运行,风机可能很快遭受灭性损坏,这种现象称之为喘振。
图8 轴流风机防失速装置
图9 轴流风机有无防失速装置性能曲线比较
9 防止运行中轴流风机失速措施
1)运行人员应了解风机所在系统的阻力构成,特别是那些阻力较大又易于堵塞的设备(如预热器、暖风器、消声器等)的正常阻力范围。 2)在实际运行中若这些设备阻力超出了范围可能导致风机失速时,应控制该风机的出力,并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堵塞。
从两次风机失速时的开度均大于停磨后两风机稳定运行时的开度(参见下表)说明:风机失速主要原因是在停磨过程中,在减小磨煤机通风量的同时,未能及时将一次风机的出力降到应有值,即一次风机入口门调节不到位,造成总一次风量低于两台一次风机当时开度下的失速流量,从而导致一台风机失速。
停磨过程中一次风机失速时与停磨后稳定运行时风机有关参数比较
2) 在轴流风机的进出口之间加旁路再循环风(烟)道;当风机失速时,打开旁路风道门,使一部分风(烟)量从风机出口流向风机入口,即使一部分风(烟)量在风机内循环,以增加风机的风(烟)量,使风机脱离失速区运行。但这增加了风机的耗功,是很不经济的。
加装防失速装置 为消除轴流风机的失速,多年来学者们进行了大 量的研究和实验工作,并提出了一些能把失速区向小 风量方向推移,戓者把压力曲线上的波谷减弱直到完 全消除的办法。但戓因结构复杂,戓因对风机效率影 响大,或噪音问题而未能得到广泛应用。直到1974年 原苏联伊万诺夫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装置--空气分 流器来消除旋转失速,并在矿井局扇上获得广泛应 用。取得了美、英、法、原西德、印度、丹麦等多国 专利后,在轴流风机上加装防失速装置才在静调轴流 风机上得到较广泛使用。如德国kkk公司的KSE、我国 淮南煤碳学院和西安热工院均成功地设计出了类似的 防丢速装置并分别应用到矿井和电站轴流风机上。下 面以西安热工院开发的该型防失速装置为例进行介绍

风机喘振、失速、抢风的实用操作!

风机喘振、失速、抢风的实用操作!

风机喘振、失速、抢风的实用操作!失速与喘振现象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失速是叶片结构特性造成的一种流体动力现象,它的一些基本特性,例如脱流区的旋转速度、脱流的起始点、消失点等,都有它自己的规律,不受泵与风机管路系统的容量和形状的影响。

喘振是泵与风机性能与管路系统耦合后振荡特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振幅、频率等基本特性受泵与风机管路系统容量的支配,其流量、全压和轴功率的波动是由不稳定工况区造成的。

但是,试验研究表明,喘振现象总是与叶道内气流的旋转脱流密切相关,而冲角的增大也与流量的减小有关。

所以,在出现喘振的不稳定工况区内必定会出现旋转脱流。

出现失速并不一定出现喘振,出现喘振一定已经出现了失速;失速只属于轴流风机内流特性,而喘振是轴流风机内外特性耦合结果,与出口管路特性有必然的联系。

在实际运行中,风机喘振时,风机和管道会产生很大的振动,且发出噪声。

失速的风机不会产生很大的振动,也不会发出噪声只要对动叶或转速进行调整可以继续运行。

抢风肯定是发生在并联管路中,抢风时不一定发生失速与喘振,和管路情况有关。

一般风机出现抢风现象,主要是两台风机的出口到负荷点管路系统的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发生变化引起。

如一侧空预器发生严重堵灰,脱硝、脱硫系统发生堵塞,有增压风机的系统,增压风机故障。

都会使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

典型的如沿锅炉前后墙直列布置的磨煤机系统,因为各磨煤机一次风进口跟一次风母管的距离偏差很大,当一台磨煤机跳闸时,原本出力平衡的两台一次风机,因为沿程阻力偏差大,就可能使一台阻力大的风机的风被顶住,两台风机出力形成偏差。

一般大流量时,抢风不会很严重。

但如果在小流量时就可能会使风机进入失速和喘振区,造成风机失速和喘振,形成严重的抢风现象。

所以说两台风机中的一台发生失速与喘振肯定会发生抢风现象。

延伸阅读风机由于运行条件恶劣,故障率较高,容易导致机组非计划停运或减负荷运行,影响正常生产。

风机振动是运行中常见的现象,只要在振动控制范围之内,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轴流风机失速与喘振的分析和对策

轴流风机失速与喘振的分析和对策

轴流风机失速与喘振的分析和对策摘要:本文对轴流风机常见的失速以及喘振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某发电厂#3炉轴流式吸风机的异常现象进行了总结并提出防范措施。

关键词:轴流风机;失速;喘振前言:由于动叶可调轴流风机具有占地面积小、各负荷段效率都较高等优点,近年来火电厂锅炉辅机普遍都采用动叶可调式轴流风机。

动叶可调轴流风机的性能曲线具有驼峰型特性,这就导致了风机接近曲线边缘时可能会导致风机发生失速甚至喘振的现象。

本文分析了某发电厂3号炉乙号吸风机失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及在机组运行过程中如何避免失速和喘振的发生。

1轴流风机的失速与喘振1.1失速轴流风机普遍采用扭曲机翼型叶片,气流方向与叶片叶弦的夹角α即称为冲角,正常运行时,冲角为零或很小,气流绕过叶片保持稳定的流动状态,如图1(a)所示。

当冲角为正时,即α > 0,且此正冲角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叶片背面流动工况开始恶化,在叶片背面尾端出现涡流区,形成“失速”现象,如图1(b)所示。

冲角α大于临界值越多,失速现象就越严重,流体的流动阻力也就越大,严重时还会阻塞叶道,同时风机出力也会随之大幅下降。

风机的叶片在制造及安装过程中,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叶片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形状和安装角度,因此当运行工况变化时使气流方向发生偏离,各个叶片进口的冲角就不可能完全相同。

当某一叶片进口处的冲角α达到临界值时,就可能首先在该叶片上发生失速,并非是所有叶片都会同时发生失速,失速可能会发生在一个或几个区域,该区域内也可能包括一个或多个叶片。

由于失速区不是静止的,它会从一个叶片向另一个叶片或一组叶片扩散,如图2所示。

假定产生的流动阻塞首先从叶道23开始,其部分气流只能分别流进叶道12和34, 使叶道12 的气流冲角减小, 叶道34的冲角增大,以至于叶道34也发生阻塞, 并逐个向其他叶道传播。

如图3所示,马鞍形曲线M为风机不同安装角的失速点连线,工况点落在马鞍形曲线的左上方,均为不稳定工况区,这条线也称为失速线。

动叶可调轴流风机失速与喘振现象及预防措施分析

动叶可调轴流风机失速与喘振现象及预防措施分析

动叶可调轴流风机失速与喘振现象及预防措施分析摘要本文就动叶可调轴流风机失速以及喘振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能够避免或减少失速于喘振的发生。

关键词动叶可调轴流风机;失速;喘振;预防0 引言动叶可调轴流风机能够调节的范围较广,低负荷的区域工作效率比较高且反应的速度比较快,使得动叶可调轴流通风机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中。

但是由于风机在工作时工作点常出现不稳定的运行,容易导致风机发生失速和喘振等现象。

1动叶可调轴流风机的失速与喘振现象1.1失速现象轴流风机叶片通常是机翼流线型,当冲角<临界冲角或为0时,气流将绕过机翼使其流线平稳,如图1(a)。

而一旦冲角超过某一个临界值,叶片背面的流动恶化,使其边界遭遇破坏,叶片背部的尾端涡流加宽,增加了阻力,降低了升力,阻塞叶道,出现失速现象,如图1(b)。

1.2喘振现象由于瞬间内风机能头及流量发生周期性、不稳定反复变化,使得动叶可调轴流风机产生喘振现象。

动叶可调轴流风机具有驼峰型曲线的性能,使得其存在峰值点,而峰值点左侧是喘振区,右侧是稳定的工作区。

一旦风机工作点掉落到喘振区,就会发生喘振现象,给设备以及建筑物造成危害。

1.3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动叶可调轴流风机发生失速现象时仍可继续运行;而出现喘振现象时无法正常运行。

失速主要是由于叶片结构产生出空气动力的工况,有规律可循,且影响的因素有叶轮自身、气流以及叶片的结构等;但喘振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外界条件造成的。

失速与喘振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失速可以诱发喘振。

2实例分析动叶可调轴流风机失速与喘振的原因2.1实例分析失速原因针对某电厂4号机组中,由于风机的保护系统出现跳闸现象,使得辅机出现减负荷动作的故障,导致一次风管的阻力增加以及一次风量的减少,引发了B侧出现风机失速现象(见图2)。

正常情况下系统的压力通常在P。

处,而A、B两侧一次风机运行的工况点分别是A。

、B。

但当出现减负荷动作故障时,系统的压力将从P。

风机的失速与喘振

风机的失速与喘振

风机的失速与喘振一、风机的失速从流体力学得知,当气流顺着机翼叶片流动时,作用于叶片上有两种力,即垂直于叶片的升力与平行于叶片的阻力,当气流完全贴着叶片呈线型流动时,这种升力大于阻力。

当气流与叶片进口形成正冲角,此正冲角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叶片背面流动工况开始恶化,冲角超过临界值时,边界层受到破坏,在叶片背面尾端出现涡流区,即“失速”现象,此时作用于叶片的升力大幅度降低,阻力大幅度增大,对于风机来讲压头降低。

二、产生失速的原因1、风机在不稳定工况区域运行。

2、锅炉受热面积灰严重或风门、挡板操作不当,造成风烟系统阻力增加。

3、并联运行的二台风机发生“抢风”现象时,使其中一台风机进入不稳定区域运行。

依据运行经验,当风机运行中出现下列现象时,说明风机发生了失速。

1、失速风机的风压或烟压、电流发生大幅度变化或摆动。

2、风机噪音明显增加,严重时机壳、风道或烟道也发生振动。

3、当发生“抢风”现象时,会出现一台风机的电流、风压上升,另一台下降。

当机组运行中发生“抢风”现象时,应迅速将二台风机切手动控制,手动调整风机动叶开度,待开度一致、电流相接后将二台风机导叶同时投入自动。

为防止机组运行中风机“抢风”现象发生,值班员在调整时调整幅度不要太大,并尽量使二台并联运行的风机导叶开度、电流基本一致。

三、风机的喘震当风机的Q-H特性曲线不是一条随流量增加而下降的曲线,而是驼峰状曲线,那么它在下降区段工作是稳定的,而在上升区段工作是不稳定的。

当风机在不稳定区工作时,所产生的压力和流量的脉动现象称为喘震。

一般送风机为轴流式,运行中要防止送风机的喘振。

喘振产生主要是因为风机性能曲线为“驼峰形”。

当风机工作在不稳定区,流量降低时风压也降低,造成风道中压力大于风机出口压力而引起反向倒流,倒流的结果,又使风道内的压力急剧下降,风机的送风量突然上升,再次造成风机出口压力小于风道压力。

如此往复形成喘振。

喘振对风机危害很大,严重时会造成风机断叶片,及其它部位的机械损坏。

轴流风机失速 喘振与抢风

轴流风机失速 喘振与抢风
所谓抢风,是指并联运行的两台风机,突然一 台风机电流(流量)上升,另一台风机电流 (流量)下降。此时,若关小大流量风机的调 节风门试图平衡风量时,则会使另一台小流量 风机跳至最大流量运行。在调整风门投自动时, 风机的动叶或静叶频繁地开大、关小,严重时 可能导致风机电机超电流而烧坏。
抢风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并列风机存在较大的 不稳定工况区。左图为两台特性相同的轴流风 机并联后的总性能曲线。图中,有一个∞字型 区域,若两台风机在管路系统1中运行,则P1 点为系统的工作点,每台风机都在E1点稳定运 行,此时抢风现象不会发生。如果由于某种原 因,管路系统阻力改变至2(升高)时,比如辅 助风门突然大幅度关小,则风机进入∞字型工 作区域内运行。我们看P2点的工作情况,两台 风机分别位于E2a 和E2点工作。大流量的风机 在稳定区工作,小流量的风机在不稳定区工作, 两台风机的平衡状态极易被破坏。因此,便出 现两台风机的抢风现象。
轴流风机喘振原理
当风机在曲线的单向下降部分工作时,其工作是稳定 的,一直到工作点K。但当风机负荷降到低于Qk时,进 入不稳定区工作。此时,只要有微小扰动使管路压力稍 稍升高,则由于风机流量大于管路流量(Qk>QG), 管路工作点向右移动至A点,当管路压力PA超过风机正 向输送的最大压力Pk时,风机工作点即改变到B点(A、 B点等压),风机抵抗管路压力产生的倒流而做功。此 时,管路中的气体向两个方向输送,一方面供给负荷需 要,一方面倒送给风机,故管路压力迅速降低。至D点 (C、D点等压)时停止倒流。但由于风机的流量仍小 于管路流量,QC<QD,所以管路压力仍下降至E点, 风机的工作点将瞬间跳到F点(E、F点等压),此时风 机输出流量为QF。由于QF大于管路的输出流量,此时 管路风压转而升高,风机的工作点又移到K点。上述过 程重复进行,就形成了风机的喘振。喘振时,风机的流 量在QB~QF范围内变化,而管路的输出流量只在少得 多的QE ~ QA间变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知道风机失速、喘振、抢风都什么意思,三者有什么关系?我在网上查过,但都没看太明白,望不吝赐教。

失速是风机本身特性引起的喘振是风压由于管道压力的滞后导致与风机出口压力周期性变化,就来来回倒腾抢风如这个词,两台风机不是你出力大就是我大,搞的最后两败俱伤。

我的理解轴流风机的喘振与失速是不同的情况可以简单概括如下:喘振一般发生在性能曲线带驼峰的轴流风机低负荷运行时;失速一般发生在动叶可调轴流风机的高负荷区。

主要是动叶指令太大导致,叶片进风冲角过大引起叶片尾部脱流产生风机失速带驼峰抢风是当并联轴流风机中的一台发生喘振或失速时人们的一般性叫法。

喘振是指当风机处于不稳定工作区运行,可能会出现流量、全压的大幅度波动,引起风机及管路系统周期性的剧烈波动,并伴随着强烈的噪声。

避免喘振主要采用合适的调节方式抢风是指风机并联运行中有时会出现一台风机流量大,另一台流量特别小,稍加调节情况相反避免抢风主要有:1。

不采用不稳定性能风机2.同时在低负荷运行时可以单台运行3.采取动叶调节4.开启旁路风一、风机失速图1:风机失速轴流风机叶片通常都是流线型的,设计工况下运行时,气流冲角(即进口气流相对速度w 的方向与叶片安装角之差)约为零,气流阻力小,风机效率高。

当风机流量减小时,w的方向角改变,气流冲角增大。

当冲角增大到某一临界值时,叶背尾端产生涡流区,即所谓的脱流工况(失速),阻力急剧增加,而升力(压力)迅速降低;冲角再增大,脱流现象更为严重,甚至会出现部分叶道阻塞的情况。

由于风机各叶片存在安装误差,安装角不完全一致,气流流场不均匀相等。

因此,失速现象并不是所有叶片同时发生,而是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叶片出现。

若在叶道2中出现脱流,叶道由于受脱流区的排挤变窄,流量减小,则气流分别进入相邻的1、3叶道,使1、3叶道的气流方向改变。

结果使流入叶道1的气流冲角减小,叶道1保持正常流动;叶道3的冲角增大,加剧了脱流和阻塞。

叶道3的阻塞同理又影响相邻叶道2和4的气流,使叶道2消除脱硫,同时引发叶道4出现脱流。

也就是说,脱流区是旋转的,其旋转方向与叶轮旋转方向相反。

这种现象称为旋转失速。

与喘振不同,旋转失速时风机可以继续运行,但它引起叶片振动和叶轮前压力的大幅度脉动,往往是造成叶片疲劳损坏的重要原因。

从风机的特性曲线来看,旋转失速区与喘振区一样都位于马鞍型峰值点左边的低风量区。

为了避免风机落入失速区工作,在锅炉点火及低负荷期间,可采用单台风机运行,以提高风机流量二、风机喘振:图1:风机喘振图2:风机喘振报警线风机的喘振是指风机在不稳定区工况运行时,引起风量、压力、电流的大幅度脉动,噪音增加、风机和管道剧烈振动的现象。

现以单台风机为例,配合上图加以说明。

当风机在曲线的单向下降部分工作时,其工作是稳定的,一直到工作点K。

但当风机负荷降到低于Qk时,进入不稳定区工作。

此时,只要有微小扰动使管路压力稍稍升高,则由于风机流量大于管路流量(Qk>QG),工作点向右移动至A点,当管路压力PA超过风机正向输送的最大压力Pk时,工作点即改变到B点,(A、B点等压),风机抵抗管路压力产生的倒流而做功。

此时,管路中的气体向两个方向输送,一方面供给负荷需要,一方面倒送给风机,故压力迅速降低。

至C点时停止倒流,风机流量增加。

但由于风机的流量仍小于管路流量,QC<QD,所以管路压力仍下降至E点,风同的工作点将瞬间由E点跳到F点(E、F点等压),此时风机输出流量为QF。

由于QF大于管路的输出流量,此时管路风压转而升高,风机的工作点又移到K点。

上述过程重复进行,就形成了风机的喘振。

喘振时,风机的流量在QB-QF范围内变化,而管路的输出流量只在少得多的QE-QA间变动。

缔所以,只要运行中工作点不进入上述不稳定区,就可避免风机喘振。

轴流风机当动叶安装角改变时,K点也相应变动。

因此,不同的动叶安装角度下对应的不稳定区是不同的。

大型机组一般设计了风机的喘振报警装置。

其原理是,将动叶或静叶各角度对应的性能曲线峰值点平滑连接,形成该风机喘振边界线,(如下图所示),再将该喘振边界线向右下方移动一定距离,得到喘振报警线。

为保证风机的可靠运行,其工作点必须在喘振边界线的右下方。

一旦在某一角度下的工作点由于管路阻力特性的改变或其他原因,沿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到喘振报警线时,即发出报警信号提醒运行人员注意,将工作点移回稳定区。

并联风机的风压都相等,因此负荷小的风机的动叶开度小,其性能曲线峰值点(K点)要低于另一台风机,负荷越低,K点低得越多。

因此,负荷低的风机,其工作点就容易落在喘振区以内。

所以,调节风机的负荷时,两台并列风机的负荷不宜偏差过大,以防止低负荷风机进入不稳定的喘振区。

运行中,烟风道不畅或风量系统的进、出口挡板误关或不正确,系统阻力增加,会使风机在喘振区工作。

并列风机动叶开度不一致或与指示与就地不符、自控失灵等情况,则引起风机特性变化,也会导致风机的喘振。

应避免风机长期在低负荷下运行。

电三、风机抢风图1:风机抢风抢风是指并联运行的两台风机,突然一台风机电流(流量)上升,另一台风机电流(流量)下降。

此时,若关小大流量风机的调节风门试图平衡风量时,则会使另一台小流量风机跳至最大流量运行。

在调整风门投自动时,风机的动叶或静叶频繁地开大、关小,严重时可能导致风机电机超电流而烧坏。

抢风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并列风机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工况区。

上图为两台特性相同的轴流风机并联后的总性能曲线。

图中,有一个∞字型区域,若两台风机在管路系统1中运行,则P1点为系统的工作点,每台风机都在E1点稳定运行,此时抢风现象不会发生。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管路系统阻力改变至2(升高)时,比如辅助风门突然大幅度关小,则风机进入∞字型工作区域内运行。

我们看P2点的工作情况,两台风机分别位于E2a 和E2点工作。

大流量的风机在稳定区工作,小流量的风机在不稳定区工作,两台风机的不平衡状态极易被破坏。

因此,便出现两台风机的抢风现象。

为了消除抢风现象,对于送、引风机,可在锅炉点火或低负荷运行时,采用单台运行方式,待单台风机出力不能满足锅炉负荷需要时,再启动另一台风机并列运行。

一旦发生抢风,就手动调整两台风机,保持适当的风量偏差(此时,风机并列特性的∞字型区域收缩),以避开抢风区域。

喘振是指当风机处于不稳定工作区运行,可能会出现流量、全压的大幅度波动,引起风机及管路系统周期性的剧烈波动,并伴随着强烈的噪声。

避免喘振主要采用合适的调节方式抢风是指风机并联运行中有时会出现一台风机流量大,另一台流量特别小,稍加调节情况相反避免抢风主要有:1。

不采用不稳定性能风机2.同时在低负荷运行时可以单台运行3.采取动叶调节4.开启旁路风喘振是指风机处于不稳定工作区运行,可能会出现流量、全压的大幅度波动,引起风机及管路系统周期性的剧烈波动,并伴随着强烈的噪声。

避免喘振主要采用合适的调节方式抢风是指风机并联运行中有时会出现一台风机流量大,另一台流量特别小,稍加调节情况相反当风机处于不稳定工作区运行时,可能会出现流量全压的大幅度波动,引起风机及管路系统周期性的剧烈振动,并伴随着强烈的噪声,这种现象叫作喘振。

风机在下列条件下才会发生喘振:1.风机在不稳定工作区运行,且风机工作点落在性能曲线的上升段。

2.风机的管路系统具有较大的容积,并与风机构成一个弹性的空气动力系统。

3.系统内气流周期性波动频率与风机工作整个循环的频率合拍,产生共振。

风机并联运行时,有时会出现一台风机流量特别大,而另一台风机流量特别小的现象,若稍加调节则情况可能刚好相反,原来流量大的反而减小。

如此反复下去,使之不能正常并联运行,这种现象称为抢风现象。

从风机性能曲线分析:具有马鞍形性能曲线的风机并联运行时,可能出现“抢风”现象。

为避免风机出现抢风现象,在低负荷时可以单台运行,当单台风机运行满足不了需要时,再启动第二台参加并联运行。

当冲角增加到某一个临界值时,流体在叶片凸面的流动遭到了破坏,边界层严重分离,阻力大大增加,升力急剧减小。

这种现象称为脱流或失速。

在叶轮叶栅上,流体对每个叶片的绕流情况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脱流也不可能在每个叶片上同时产生。

一旦某一个或某些叶片上首先产生了脱流,这个脱流就会在整个叶栅上逐个叶片地传播。

这种现象称为旋转脱流。

个人理解:1喘振是风机出口流量过小,压力过高,风机开始出现异常的响声.风机仍然有出力2,失速,在喘振的基础上进而进入了失速区,此时风机出力非常小,必须立即减小风机出力重新并入运行.失速和喘振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失速是叶片结构特性造成的一种流体动力现象,它的一些基本特性,例如:失速区的旋转速度、脱流的起始点、消失点等,都有它自己的规律,不受风机系统的容积和形状的影响。

喘振是风机性能与管道装置耦合后振荡特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振幅、频率等基本特性受风机管道系统容积的支配,其流量、压力功率的波动是由不稳定工况区造成的,但是试验研究表明,喘振现象的出现总是与叶道内气流的脱流密切相关,而冲角的增大也与流量的减小有关。

所以,在出现喘振的不稳定工况区内必定会出现旋转脱流。

总结一下:出现失速不一定有喘振现象,但有喘振必定出现失速。

失速不一定喘振,喘振肯定是先失速。

首先是气流和叶片的冲角改变,发生气流在部分叶片背部发生气流场改变,形成漩涡,气流不能出去或较少,这就是失速,失速的叶片多了,风机的叶片就发生喘振风机的失速从流体力学得知,当气流顺着机翼叶片流动时,作用于叶片上有两种力,即垂直于叶片的升力与平行于叶片的阻力,当气流完全贴着叶片呈线型流动时,这种升力大于阻力。

当气流与叶片进口形成正冲角,此正冲角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叶片背面流动工况开始恶化,冲角超过临界值时,边界层受到破坏,在叶片背面尾端出现涡流区,即“失速”现象,此时作用于叶片的升力大幅度降低,阻力大幅度增大,对于风机来讲压头降低。

产生失速的原因1、风机在不稳定工况区城运行。

2、锅炉受热面积灰严重或风门、挡板操作不当,造成风烟系统阻力增加。

3、并联运行的二台风机发生“抢风”现象时,使其中一台风机进入不稳定区城运行。

据电厂运行经验,当风机运行中出现下列现象时,说明风机发生了失速。

1、失速风机的风压或烟压、电流发生大幅度变化或摆动。

2、风机噪音明显增加,严重时机壳、风道或烟道也发生振动。

3、当发生“抢风”现象时,会出现一台风机的电流、风压上升,另一台下降。

当机组运行中发生“抢风”现象时,应迅速将二台风机切手动控制,手动调整风机动叶开度,侍开度一致、电流相接后将二台风机导叶同时投入自动。

为防止机组运行中风机“抢风”现象发生,值班员在调整时调整幅度不要太大,并尽量使二台并联运行的风机导叶开度、电流基本一致。

风机的喘震:当风机的Q-H特性曲线不是一条随流量增加而下降的曲线,而是驼峰状曲线,那么它在下降区段工作是稳定的,而在上升区段工作是不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