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导学案及答案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及答案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及答案

编制:赵军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2013年7月14日星期日兰溪市城南初中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答案

班级姓名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2、通过合作探究,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学习重难点】新课标第一网

1、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使用说明】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

一、预习点兵

1、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内容。

(1)《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是之一。大约是之际,儒家学者托名的答问的著作。

(2)儒家经典著作是“四书”“五经”。“四书”是《》,《》,《》,《》。“五经”是《》,《》,《》,《》,《》。

2、给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男有分.()货恶.()其弃盗窃.()乱贼.()陶后鲜.有闻()

3、阅读注解,掌握文言词语。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https://www.360docs.net/doc/3710621638.html,

(1)大道之行.也()(2)讲信修睦.()(3)不独子其子.()(4)男有分.()(5)女有归.()(6)货恶其弃.于地()(7)力恶.不出于身()(8)外户

..()

..而不闭()(9)是谓大同

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选贤与能通:。

(2) 矜寡孤独通:。

二、整体感知(将文章翻译在下面。)

三、研读与赏析。

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主要特征是什么?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特征的?

3、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四、拓展学习https://www.360docs.net/doc/3710621638.html,

1、“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3、说一说,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自主练习】

阅读并回答问题。

管宁、华歆(均三国时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无异,华捉(拾)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有蓬的华丽车子)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华歆.()掷.()去轩冕

..()

(2)解释下列词语:

锄菜()片金()同席()废书()(3)翻译句子:

①宁读如故。

②子非吾友也。

【当堂检测】背诵课文

【学习反思和总结】(提示: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写下来。

24 * 大道之行也

一、1、(1)礼记.礼运儒家经典著作战国末年或秦汉孔子(2)《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易经》《书》《诗经》《礼经》,《春秋》2、3、略4、(1)施行(2)和睦(3)以……为子(4)职分(5)女子出嫁,归宿(6)扔,丢弃(7)憎恶(8)大门(9)指理想社会

5、(1)与——举,选拔 (2)矜——鳏,老而无妻的人二、略三、1、天下为公2、

①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孔子的“大同“说的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也就是要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四、1、桃花源中的生活现象和“大同”社会的理想是一样的。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2、略

自主练习(1)xīn zhì xuān miǎn (2) 除地种菜一块金子同坐在一张席子上扔下书(3)①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认真读书。

②你不是我的朋友。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直面人生11报任安书导学案1苏教版必修5(含参考答案)

报任安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 遇。 (2) 积累1—3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过程和方法:在理解前三段文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司马迁的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1)积累前三段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在理解前三段大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2、写作背景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导学案新人教版

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重点】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难点】 1.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2、相关资料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矜寡孤独()男有分() 2.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3、词类活用 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 4、理解重点句子: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新闻两则》导学案概论

第1课 《新闻两则》 教学重点: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 2、学习第一则新闻。 1、自读课文2遍,并给课文标好段序 2、读谁下列加粗字字音 溃〈ku ì〉退 要塞〈s ài 〉 阻遏〈è〉 锐不可当〈d āng 〉 歼〈ji ān 〉 灭 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4、我不理解的词语还有 5、结合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新闻的知识,并在课前展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幻灯片1、2) (二)、交流质疑 1、各小组展示生字词,并要求学生识记。 2、小组指定发言人口头展示词语解释 3、各小组交流新闻的有关知识。 4、教师点拨新闻知识:(幻灯片3、4)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 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3)、 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三)、合作探究 一、初步感知课文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二、整体把握课文 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新部编)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 思考领悟 1.司马迁强调,“士节不可不勉励”,“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读了《报任安书》,你怎样评价古人“刑不上大夫”的观点? 2.古人一直崇尚秉笔直书的“良史”精神,主张史书要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唐代刘知几《史通》)。但司马迁却列举大量史实,说明“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这种“愤而著书”的思想是否有违“良史”精神?应该怎样看待司马迁“愤而著书”的思想? 3.司马迁以非凡的毅力,忍辱负重,“就极刑而无愠色”,完成了巨著《史记》,为人类文化留下了宝贵财富。但《三国演义》中,竟出现了“武帝不杀司马迁,致使谤书流传于世”的语句。从历史的另一个侧面看,我们该怎样评价汉武帝不杀司马迁,反而任命他为中书令这件事? 鉴赏评价 万般情怀言辞中 ——浅析《报任安书》的抒情艺术 《报任安书》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是对封建专制的血泪控诉。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辞气沉雄,情怀慷慨。全文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文情并茂。叙事简括,都为议论铺垫,议论之中感情自现。“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悲切郁闷,溢于言表;“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如泣如诉,悲痛欲绝……富于抒情性的语言,将作者内心久积的痛苦与怨愤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火山爆发,如江涛滚滚。 大量的铺排,增强了感情抒发的磅礴气势。如叙述腐刑的极辱,从“太上不辱先”以下,十个排比句,竟连用了八个“其次”,层层深入,一气贯下,最后逼出“最下腐刑极矣”。这类语句,有如一道道闸门,将司马迁心中深沉的悲愤越蓄越高,越蓄越急,最后喷涌而出,一泻千里,如排山倒海,撼天动地。 典故的运用,使感情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壮烈。第二段用西伯、李斯、韩信等王侯将相受辱而不自杀的典故,直接引出“古今一体”的结论,愤激地控诉了包括汉王朝在内的封建专制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含答案)

24 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预习 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男有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 外户而不闭() 选贤与能()矜、寡、孤、独() 不独子其子()() 2、翻译句子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⑶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三、整体感知: 1、把课文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四、合作交流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说明。 3、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六、拓展延伸 1、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2、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3、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5)解释词语。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睦:)不独子其子(子:)(子:)矜、寡、孤、独(孤:)盗窃乱贼而不作(贼:)

《新闻两则》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小组名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4、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学习难点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声情并茂地朗读毛泽东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自主学习 1、查阅有关新闻的知识。 A.定义: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报道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B.特点:、、简明性。 C.要素:新闻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 物、、、事件的原因、、。 E.结构: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 分:、、、、。其中、、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2、查阅有关解放军渡江作战和南阳解放的背景资料。 3、字词积累:

(1) 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 鄂()豫()荻()港芜()湖溃()退歼()灭要塞()锐不可当 ()星宿()绥靖()阌()乡杜聿()明阻遏() (2)解释词语意思 要塞业已绥靖溃退 阻遏 排山倒海高屋建瓴气势磅礴锐不可当 二合作探究 1、听录音朗读,注意体会文章的情感。 2、学生试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气势。 3、点名读,师生评价,明确朗读要领,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 4、学生自由快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并写在下面,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时间: 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新闻两则》导学案带答案

一、导入新课。 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 【小结】对,那是因为现代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那么,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新闻吗?举例:云南干旱、玉树地震、世博会、 好的,下面请你听一段新闻录音,然后告诉同桌,你听到了什么内容?试着对你的搭档说说。【播放录音】 二、预习检测。 1、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歼.( )灭 溃.( )退荻.( )港鄂.()豫.()绥靖 ..() 阻遏.()管辖.()锐不可当.()上当.()要塞.()瓶塞.()阻塞.()堵塞.()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负隅顽抗: 悍然拒绝: 锐不可当: 业已: 3. 关于作者: 作者介绍: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军事家。

【设计理由】(1)通过预习积累相关的生字词。(2)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 【使用说明】个人整理——二人交流——以组汇报——教师点拨 三、学习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对照书上的示意图,标出三路大军渡江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 2.完成后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 3.叫一位同学起来复述,其他同学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设计理由】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 总结: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二)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来概括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B、用一小段话来概括新闻的内容: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 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新闻的内容:课文其余部分。 (明确新闻的结构特点——必须具备标题、导语和主体,有的还有背景和结语。) 一篇完整的消息有五部分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是新闻的眼睛(板书眼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象,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象,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是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是新闻的核心(板书核心)。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报任安书》研学案及答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 19、《报任安书》研学案 班级姓名 高二语文备课组编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重难点:2、3 三、背景材料及体裁 1.背景资料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2.体裁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报任安书》可以说是居书信散文之首,为千古压卷之作。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曩.者()阙.然()怯懦 ..()沉溺.() 缧绁 ..()厄()..()臧.获()倜傥 厥()膑.脚()放失.()稽.()愠.色() 被戮.()垢弥 ..()闺閤.()剌.谬()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含义。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及答案

13.《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编写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2、培养朗读能力。 3、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学习重点】 1、培养朗读能力。 2、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所蕴涵的为国家、集体、他人谋利益的奉献精神。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编纂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废疾者 ⑶女有归⑷谋闭而不兴 ⑸盗窃乱贼而不作⑹大同 ⑺故外户而不闭 3.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及其意义。 ⑴选贤与能。 ⑵矜、寡、孤、独、废话者皆有所养。 4.《大道之行也》选自,这是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西汉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5.研读课文填写:大道的内涵是: 6.《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和。 7.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 8.译句。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孔子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尽管这个理想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它的启发。它是我国社会思想时尚的一份宝贵财富。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本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听读 1、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1、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愿望? 2、课文在修辞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品读 4、再次走进文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你认为精彩的排偶句,品味它的表达效果。先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组员交流,分享发现的快乐。用句式说话:我喜欢文中“ ”这句话,因为。 悟读 5、“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6、课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7、“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8、怎样评价“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诵读 9、朗读指导:第一层“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第二层全为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一顿,要读出层次感,“不必为己”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意。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末句是全文总结,要读得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10、诵读竞赛。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拓展检测案】 ●课内语段阅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释词。 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⑵不独子其子 ⑶矜、寡、孤、独⑷盗窃乱贼而不作 2.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 大道: 大同: 3.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 ⑴ ⑵ ⑶ 4.文中哪些句子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 5.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13.《大道之行也》答案: 【自主预习案】 1.略2.⑴所以⑵残废人⑶女子出嫁⑷发生⑸兴起⑹用门闩插门⑺有和平的意思3.略4.《礼记》、儒家、戴圣5.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6.鳏寡孤独、夜不闭户7.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8.⑴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扶育自己的子女。⑵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要不为私利的劳动。⑶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4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新人教版-4.doc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4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新人教版-4 课题课时 2 主备审核 班级八年姓名授课时间授课类型单一课授课节次 1 【学习目标】1.(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 自主、合作、探究 3. 领悟古人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难点】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2分钟)学法指导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自主学习内容、指导、检测:(10分钟) 1、给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 2、熟读课文: 3、了解作品及背景: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他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了此番言论。 三、释疑点拨:(13分钟)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5、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6、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四、训练提升:(15分钟) (一)重点字词: A.大.道.之行. 查字典完成 生字注音 自主学习,了解作品及背景 小组讨论完成课文的翻译后,师加以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问题答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全册导学案 目录 一《新闻两则》 (1) 二芦花荡 (10) 三蜡烛 (19) 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25) 五亲爱的爸爸妈妈 (31) 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 (37) 单元达标训练题 (38) 六阿长与《山海经》 (45) 七背影 (52) 八台阶 (60) 九老王 (66) 十信客 (74) 第二单元复习课 (81)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88) 十一中国石拱桥 (93) 十二桥之美 (98) 十三苏州园林 (104) 十六大自然的语言 (111) 十七奇妙的克隆 (118) 十八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25) 十九生物入侵者 (131) 二十落日的幻觉 (137)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144) 二一《桃花源记》 (151) 二二短文两篇 (155) 二三核舟记 (159) 二四大道之行也 (164) 二五杜甫诗三首 (168) 第五单元复习课 (174)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178) 二六三峡 (185) 二七短文两篇 (194)

二七记承天寺夜游 (200) 二八观潮 (205) 二九湖心亭看雪 (213) 三十诗四首 (221) 第六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231) 参考答案 (240) 第一课 (240) 第二课 (242) 第三课 (246) 第四课 (249) 第五课 (250) 单元达标答案 (252) 第六课 (252) 第七课 (254) 第八课 (255) 第九课 (256) 第十课 (258)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259) 第十一课 (260) 第十二课 (260) 第十三课 (262) 第十六课 (263) 第十七课 (265) 第十八课 (267) 第十九课 (269) 第二十课 (270) 第二十一课 (273) 第二十二课 (275) 第二十三课 (276) 第二十四课 (276) 第二十五课 (278) 单元复习参考答案 (279) 单元过关检测试题答案 (280) 第二十六课 (281) 第二十八课 (287) 第三十课 (291) 第六单元知识和能力检测试题 (293)

《报任安书》导学案(学生版)

《报任安书》导学案 【课前导读】 身残志坚的史圣——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使他接触到了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增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了解。38岁继承父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太初元年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历史巨著。 史家之绝唱——《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史学体制,对中国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痛陈心曲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的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回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因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而抱憾终生,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自主学习】 (一)容易读错的音 曩.者()阙.然()箠.楚() 槛.阱()圜.墙()少卿.() [. 强.颜()羑.里()赭.衣() 臧.获()婢.妾()缧绁 ..()() 厥.有()愠.色()倜傥 ..()() 惕.息()诎.体()剌.谬() (二)通假字 1.其次诎体受辱(“_______”同“_______”) 2.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_______”同“_______”,_______) / 3.见狱吏则头枪地(“_______”同“_______”,_______) 4.及罪至罔加(“_______”同“_______”,_______)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重点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3、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自主学习) 1、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 2、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习资料参考 1、简介“新闻”: (1)定义: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 真实性、时效性,语言简明准确性。 (3)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结构: 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5)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背景简介: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3、《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时代背景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

报任安书 - 测试题及答案(修改版)

《报任安书》测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曰(zhuàn) 倜傥 ..(tì dǎng) 暴.肌肤(pù)曩.者(nǎng) B. 剖.符(pō) 放失.(yì) 愠.色(yùn) 阙.然(quē) C. 缧绁 ..(léi xiè) 槛.阱(jiàn)不可胜.记(shēng) 卜.祝(bǔ) D. 强.颜(qiǎng)前辱之责.(zé) 剌谬 ..(là miù) 闺閤.(hé)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下至于兹.(现在)不逊.(不谦虚) B.若望.仆不相师(怨恨)幸勿为过.(过错) C.垢弥.甚尔(更加)若有所亡.(失) D.顾.妻子(顾念)曼辞 ..以自饰(美好) E.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察)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磨灭)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之所趋.异也(趋求) 推贤进士为务.(职责) B. 卒就.死(就要,将要) 受.械于陈(戴上刑具) C. 若望.仆不相师(埋怨) 仆诚.以著此书(诚实,真诚) D. 定计于鲜.也(不以寿终)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连累,涉及)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及以至是,言不辱者 B.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 C.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D.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5.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A.且负下未易居,下流 ..之人称焉 ..多谤议 B.唯倜傥非常 C.恨私心 ..之辱哉 ..有所不尽 D.何至自沉溺缧绁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虽万被.戮,岂有悔哉②被.箠楚受辱 B.①难为.俗人言也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C.①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②然此可以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①灌夫受辱于.居室②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7.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A.访风景于崇阿B.洎牧以谗诛 C.思垂空文以自见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8.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着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教学难点】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自主助学案】 1、解题并了解作者: 《礼记》,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 汉编纂,故称 《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 《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 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 2、“四书”包 括、、和 , “五经”包 括、、、 和《礼记》。 3、朗读课文,读准节奏和字音。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选贤与.能()矜.寡孤独 () 谋闭而不兴.()讲信修睦.()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 () 5、通假字: 选贤与能: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课堂探究案】 1、解释加粗字: 不独亲其亲:①亲:②亲: 不独子其子:①子:②子: 2.古今异义词: ⑴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⑵女有归: .. ⑶盗窃乱.作而不作:(4)是.谓大同: 2、翻译下列语句。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⑷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找出文中出现的成 语:、。 4、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在文中标出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5、什么是“大道”、“大同”? 6、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1.思考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拓展延伸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课堂检测案】 1、本文选自《》,是______家经典之一,大约是________末年或________ 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2、给加粗的字注音并对其做解释。 ①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

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一 短新闻两则2

【学习目标】: 学习和借鉴细节描写。 珍惜和平生活,不要因为现在的和平幸福而忘记战争的残酷。 【学习内容】 一.情景导入 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残骸、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旧迹、伊拉克上空弥漫的硝烟,无不在向世人诉说着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为了以史为鉴,维护和平,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 二.知识积累 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戮。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大罪的历史见证。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千米,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莫诺维策营又包括40个小集中营,分布在波兰南部整个西里西亚地区。1940年到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的,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了。 据新华社电国际奥斯维辛委员会25日在柏林举行集会,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在纪念集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德国将牢记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的特殊历史责任,呼吁与反犹主义和极右主义作坚决斗争。他说,纳粹的意识形态及其暴行完全是一场人祸。尽管今天活着的绝大多数德国人都与纳粹大屠杀无关,但德国人负有特殊的责任。他指出,纳粹在奥斯维辛等集中营实施的暴行,无论是规模、根源还是造成的伤害,都是空前的。这已经与德国及欧洲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德国及欧洲文化和文明史上最惨痛的一页。这个历史负担虽然沉重,却是必须严肃承担的责任。他强调说,德国必须直面过去,尽管遗忘和排斥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 施罗德呼吁对反犹主义和极右主义行径作坚决的斗争。他指出,反犹主义依旧存在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坚决与其斗争是整个社会的责任。绝不能允许反犹分子的丑恶行径得逞。从1996年起,德国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解放日1月27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 三.信息筛选 1.读了资料和课文后,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 明确: 2.作者有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犯人”的?你是怎么体会到它的可怕的呢? 明确: 3.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

山东名校领航高二语文课前预习 5.3.1《报任安书》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学习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着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一、预习提示: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对照注释,诵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戏弄、特、勉励 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 2.内容与形式梳理。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提示: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着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着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三、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2.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