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2.1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2.1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理解:(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分析:(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2)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能力目标:(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维能力3、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二、【重点、难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三、【整体感知】: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

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四、【方法点津】:(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

(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4)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举措分析是否坚持了唯物主义。

(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五、【课文导语】: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

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

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第六课时)◇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2023--09《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2023--09《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2023--09《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美好生活的向导”·学历案【设计者】毛阿英【课标·考纲要求】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2.哲学是什么3.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学习目标】1.通过梳理本课知识体系,巩固基础知识,哲学的含义,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及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抓住哲学的本质,进而锻炼系统思维。

2.结合个人对真实高三生活的感悟,运用曾经学习的哲学原理创作一首哲理小诗,献给自己的高三、实现自我教育,以哲学智慧导向美好生活。

3.阅读高考原题,知道不同层次的高考试题,考查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不一样,以高考导向学习,从中觉悟我们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的复习方法。

4.通过对自己或者同伴作品的哲学解读,以创作的作品为材料命制试题,在命制试题中,领悟高考评价多导向的能力和素养,我们要如何养成。

【评价任务】1.独立完成本课知识体系2.源于真实生活,进行哲理诗创作3.阅读山东卷哲学高考试题,完成试题分析(提前到课前在老师指导下完成)4.小组合作,以自主创作的诗歌作品为材料命制试题5.展示命题成果,分享学习感悟【学习过程】资源与建议1.本主题是《生活与哲学》教材的开篇,主要是从生活源头出发,感悟哲学对生活的的价值,然后在认识哲学的内涵,以及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哲学的内涵将贯穿整本教材的学习,为后面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奠定基础。

2.本主题内容的学习,可以按以下逻辑顺序进行: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哲学的含义—世界观的含义—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3.本主题的重难点是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先梳理两两关系,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再总结出哲学的内涵。

环节一:基础梳理1.基础体系2.典型排谬环节二:生活创作有人说,高三是苦难有人说,高三是战斗还有人说,高三就是高山……请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以“我的高三·诗意栖居”为主题,进行富有哲理的诗歌创作环节三:高考研读(2023山东高考)19.(6分)近年来,中国科幻作家两次获得国际科幻界顶级荣誉,雨果奖,国产科幻电影也收获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越来越多的“未来感”不断涌现。

《生活与哲学》全套教案

《生活与哲学》全套教案

《生活与哲学》全套教案第一章:哲学的起源与定义1.1 哲学的起源1.2 哲学的定义1.3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1.4 哲学的价值和意义第二章:古代哲学2.1 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2.2 古代希腊的哲学思想2.3 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2.4 古代埃及的哲学思想第三章:近现代哲学3.1 17-18世纪的西方哲学3.2 19世纪的西方哲学3.3 20世纪的西方哲学3.4 近现代中国的哲学思想第四章:当代哲学4.1 分析哲学4.2 现象学4.3 结构主义4.4 后结构主义第五章:哲学与生活5.1 哲学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5.2 哲学与道德观念5.3 哲学与人生观5.4 哲学与价值观第六章:哲学与科学6.1 哲学与科学的区别6.2 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6.3 科学方法与科学理论的哲学探讨6.4 当代科学哲学的主要流派第七章:哲学与宗教7.1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7.2 宗教哲学的基本问题7.3 主要宗教的哲学思想7.4 宗教与道德、政治、文化的关系第八章:哲学与艺术8.1 哲学与艺术的联系8.2 艺术哲学的基本问题8.3 艺术的审美价值与哲学阐释8.4 当代艺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第九章:哲学与社会科学9.1 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与联系9.2 社会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9.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理论的哲学探讨9.4 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主要流派第十章:哲学与个人成长10.1 哲学与自我认知10.2 哲学与人生规划10.3 哲学与心理健康10.4 哲学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第十一章:哲学与政治11.1 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11.2 古代政治哲学与现代政治哲学的对比11.3 主要政治哲学理论及其实践11.4 政治哲学在当代世界的应用与挑战第十二章:哲学与经济12.1 经济哲学的基本问题12.2 经济哲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实践12.3 经济哲学在当代经济领域的应用12.4 经济哲学在解决经济问题中的作用与挑战第十三章:哲学与生态环境13.1 生态环境哲学的基本问题13.2 生态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13.3 生态环境哲学在当代生态环境问题中的应用13.4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哲学思考与实践第十四章:哲学与教育14.1 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14.2 教育哲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实践14.3 教育哲学在当代教育领域的应用14.4 教育哲学在解决教育问题中的作用与挑战第十五章:哲学与未来展望15.1 未来哲学的发展趋势15.2 哲学在未来的社会作用15.3 青少年如何学习哲学、应用哲学15.4 我国哲学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全套教案《生活与哲学》涵盖了哲学的起源、定义、历史发展、与各领域的联系以及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

《哲学与生活》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哲学与生活》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前言(第一课时)一、课改的必要性:教材抽象,体系严密,学生难以学习1、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学生动手的能力比较差,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

2、时代的要求:主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中央的决定: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二、新的体系:1、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1、经济生活一个基础:即是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

2、必修:2、政治生活—对应:一个要求: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3、文化生活明协调发展的要求。

4、生活与哲学三个内容: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

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

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

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科学会主义常识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3、选修:经济学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

课程模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1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教案

1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教案
1.在周国平看来,尼采是个伟大的提问者,他对自己的生活,人生的意义不断进行追问及思考,即便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这启示我们( )
A.哲学即思考,思考即哲学
B.哲学主要研究人生的意义
C.善于追问及思考的人就是伟大的哲学家
D.哲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善于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哲学
2.周国平认为,信仰就是为人生意义所提供的解释,哲学是通往信仰的道路。对“哲学通往信仰的道路”理解正确的是( )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哲学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我们常见的许多成语本身就蕴藏着许多哲理,如“画饼充饥”蕴涵着“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的哲理;“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等等。这说明( )
第六环节:学生质疑
第七环节:教师精讲预设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1、从哲学的起源看:
2、从哲学的功能看:
归纳:哲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
第八环节:课堂练习(约5分钟)
2010年12月18日晚上,著名学者、哲学家、作家周国平以“尼采,一个真诚思考人生的哲学家”为主题,到广东佛山南海图书馆举办讲座,受到热捧。回答1-2题。
◇理解:(1)哲学的智慧生成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
(2)哲学起源于人类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4)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看待宇宙和人生。
◇运用:(1)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生活与哲学)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生活与哲学)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生活与哲学)第一章:生活与哲学的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2. 理解哲学的定义和分类。

3. 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

1.2 教学内容1. 生活与哲学的密切关系。

2. 哲学的定义和分类。

3. 哲学的基本问题。

1.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2. 讲解哲学的定义和分类。

3. 组织学生讨论哲学的基本问题。

1.4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生活与哲学关系的理解。

2. 评估学生对哲学定义和分类的掌握。

3. 检查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第二章:古代哲学思想2.1 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哲学的背景和发展。

2. 掌握古代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理解古代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1. 古代哲学的背景和发展。

2. 古代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古代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哲学的背景和发展。

2. 讲解古代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组织学生讨论古代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4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古代哲学背景和发展的了解。

2. 评估学生对古代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的掌握。

3. 检查学生对古代哲学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

第三章:中世纪哲学思想3.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世纪哲学的背景和发展。

2. 掌握中世纪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理解中世纪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1. 中世纪哲学的背景和发展。

2. 中世纪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中世纪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世纪哲学的背景和发展。

2. 讲解中世纪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组织学生讨论中世纪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4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中世纪哲学背景和发展的了解。

2. 评估学生对中世纪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的掌握。

3. 检查学生对中世纪哲学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

第四章:现代哲学思想4.1 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哲学的背景和发展。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复习教案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考点1 哲学的起源、本义、功能、任务。

(1)哲学的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提示】两句话各有侧重:哲学智慧产生于实践,这是最根本性的。

但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能自发地生成哲学,只有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思考和追问,哲学才会出现.(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提示】哲学≠智慧:哲学本身并非就是智慧,而是追求智慧之学。

(3)哲学的功能帮助人们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哲学的任务:真正的哲学给人智慧、使人聪明,可以使我们正确地对待宇宙和人生.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提示】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作用(或功能):哲学的作用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只有真正的哲学才得以完成这一任务。

考点2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二者的关系如何?【提示】哲学上讲的“关系”,一般包括“区别"与“联系"两方面。

(2)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区别(1)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知(2)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3)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联系(1)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3)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3)小结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又决定方法论,哲学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提示】“统一”不同于“总和”。

考点3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主要是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因此,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教案

1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教案
C.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学习自然科学
D.不是所有的人都善于参加实践活动
2.学习哲学,既要反对把哲学简单化,也要反对把哲学神秘化。反对把哲学简单化,主要是应看到( )
A.哲学不等同于自发的世界观 B.哲学不能创造物质财富
C.哲学不等同于自然科学 D.哲学不可能通俗易懂
3.反对把哲学神秘化,主要是应看到( )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哲学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我们常见的许多成语本身就蕴藏着许多哲理,如“画饼充饥”蕴涵着“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的哲理;“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等等。这说明( )
A.哲学就是生活经验 B.哲学为自然科学提供指导
C.哲学离不开生活 D.哲学与神学毫不相关
4.某人得了重病,大家劝他去医院检查,可他说:“这都是命啊,是由天注定的,我何必与天命作对呢。”结果,这个人的病情进一步加重。由此可见( )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②自发的世界观不利于更好地生活③生活需要科学世界观的指导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
2.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会面对处理工作计划与工作实际的关系,这在哲学上就是处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D.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3.下列说法中体现物质决定意识的是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B.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第五环节:针对《学习目标》,交流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1)哲学的智慧生成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
(2)哲学起源于人类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4)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看待宇宙和人生。
◇运用:(1)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
(2)运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在周国平看来,尼采是个伟大的提问者,他对自己的生活,人生的意义不断进行追问及思考,即便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这启示我们( )
A.哲学即思考,思考即哲学
B.哲学主要研究人生的意义
C.善于追问及思考的人就是伟大的哲学家
D.哲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善于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哲学
2.周国平认为,信仰就是为人生意义所提供的解释,哲学是通往信仰的道路。对“哲学通往信仰的道路”理解正确的是( )
①哲学的智慧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产生的
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③人们创造哲学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④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②B.②③④
C.②④D.①③④
5.思想高尚的人,不会做偷鸡摸狗之事;思想龌龊的人,不可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事业。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 )
(1)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2)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D.存在即被感知
4.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A.思维决定存在的问题B.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
C.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这种观点属于
A.怀疑论B.可知论C.不可知论D.唯心主义
第九环节:课堂小结
(2)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3)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观点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我们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完成《导学案》第5页基础学习交流部分第二题
同学发言,教师诊断
第五环节:针对《学习目标》,交流成果
第六环节:学生质疑
第七环节:教师精讲预设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2、为什么说哲学研究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八环节:课堂练习(约5分钟)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A.“无家可归”论者正确地看到了哲学不能代替科学
B.“无家可归”论者错误地把哲学与具体科学绝对地对立起来
C.“四海为家”论者正确地看到具体科学的发展对哲学的推动作用
D.“四海为家”论者正确地看到具体科学的发展同样需要哲学的指导作用
第九环节:课堂小结
第十环节: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金太阳》配套练习。预习下一框。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
◇理解:(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
◇运用:(1)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第二环节:学习目标展示自主学习(约10分钟)
学习目标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理解、识记)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理解、识记、运用)
3、为什么说哲学研究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理解、
识记)
第三环节:自学诊断:
独立完成《导学案》第5页知识体系梳理部分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B.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C.哲学主宰着我们的生活
D.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4.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惭愧自己的愚昧无知;他们探索哲理的目的就是脱出愚蠢。”这段话意在说明( )
你遇到一位几年没见的朋友与他(她)交谈,会产生什么感觉呢?
(过渡)你也许感到他(她)与以前比是“判若两人”,于是想到“一切皆变”、“一切皆动”,即使你没有学过哲学,但实际上你已有了一定的哲学思想,也就是说有了一定的世界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深入什么是哲学,什么是世界观。
第二环节:学习目标展示自主学习(约10分钟)
5.下列关于世界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B.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正确看法
D.有的人有世界观,有的人没有世界观
6.从哲学上看,之所以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 )
课后反思
组长签字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课题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识记:(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D.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相对独立性
第九环节:课堂小结
第十环节: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金太阳》配套练习。预习下一框。
课后反思
组长签字
框题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课时
2课时
重点难点
四个概念,四对关系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新课教学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一环节:引入新课(约1分钟)
第十环节: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金太阳》配套练习。预习下一框。
课后反思
组长签字
框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课时
2课时
重点难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新课教学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一环节:引入新课(约1分钟)
我们现在学的哲学内容,开始层层递进了。从刚开始补课时接触的“哲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到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慢慢地走进“哲学”这座大厦的一楼大厅。现在我们就站在这个大厅里,与它相通的是两个楼梯口。一个通往这个实在的世界,一个通往人类的意识。你们此刻要做的是一个选择,究竟想去哪里转转。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课题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
(二)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识记:(1)哲学的含义。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学习目标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1、从哲学的起源看:(理解、识记)
2、从哲学的功能看:(感悟、体会)
归纳:哲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学习重点)
第三环节:自学诊断:
独立完成《导学案》第一页知识体系梳理部分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
完成《导学案》第一页基础学习交流部分第二题
同学发言,教师诊断
第五环节:针对《学习目标》,交流成果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哲学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3.我们常见的许多成语本身就蕴藏着许多哲理,如“画饼充饥”蕴涵着“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的哲理;“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等等。这说明( )
2、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3)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B.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认识工具
D.只要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7.爱因斯坦说过:“哲学要是不同具体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这表明( )
第五环节:针对《学习目标》,交流成果
第六环节:学生质疑
第七环节:教师精讲预设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