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综述
介绍中国的唐诗

介绍中国的唐诗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来分步骤地介绍中国的唐诗。
一、唐代的社会背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经历了盛世的规模和影响力。
在
唐朝这个时期,中国文化、经济、政治均达到了一个巅峰,对于后来
的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唐诗的特点
唐诗是唐代诗歌的总称,此时期的诗歌表现出了一种高度的文化内涵
和艺术素养。
唐诗的特点是:形式优美、意境深远、抒发情感真挚。
唐诗又分律诗和绝句,律诗是以严谨的字数、音律、韵律为基础,绝
句则是短小精干,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感情。
三、唐诗的代表作品
唐诗的代表作品非常之多,其中一些作品至今仍然广泛传诵,成为了
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较典型的唐诗代表作品有:《静夜思》、《送元二使安西》、《登高》、《春晓》、《将进酒》等。
四、唐诗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唐诗在中国的文化交流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唐诗的文化内涵和
艺术价值不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而且也受到了世界各地人民的赞赏。
一些唐诗更是翻译成了多种语言,传播到了全球。
综上所述,唐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诉说着唐代人民的奋斗经历
和内心感受,代表着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高度。
它对于中华文化的发
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也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产生着独特作用。
我
们应该爱护和弘扬唐诗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唐诗发展概况

一、唐诗发展概况1. 唐诗概况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
从数量上看,在唐代立国不到300年的时间里,根据清代人编写的《全唐诗》统计,留传下来的诗歌接近5万首,有名可考的诗人达2千2百多人。
从文体上看,自南朝开始的新体诗,到唐代定型的五言、七言律诗或五言、七言绝句都已逐渐完备;汉代乐府则已发展为新题乐府的叙事诗和长于抒情的七言歌行。
从内容上看,唐代诗歌经历了唐初统一国土,到繁荣兴盛,然后逐渐衰败。
由众多生活背景迥然不同的诗人用生花妙笔去反映社会的不同层面,陆续出现的边塞景观、田园风光、奇异的幻境、残酷的现实,都丰富了唐诗的内容。
从艺术上看,唐代诗人辈出,各具独特风格,诗人有机会借鉴前人与同辈的诗作,不甘心比人逊色,也不满足于自己眼前的成就,所以,尝试在创作手法上有所创新。
就因为众多诗人的苦心经营,唐诗不仅在数量上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作品可以相比,而且作品的质素也很高,后人要超越它的成就都大感为难了。
2. 唐诗发达的原因如同花木结果需要合适的土壤气候,唐代特定的社会条件,是唐诗兴盛的主要原因。
首先,隋唐两朝结束了中国长期以来南北分裂的局面,唐朝前期的太平盛世,为文学创作与鉴赏提供了物质条件。
国家统一带来民族的融合,促进中外的文化交流,使诗坛呈现多彩的风格与流派。
其次,诗歌的体制有它的发展规律。
四言诗起于周初,在秦汉衰微。
五言诗起于汉代,七言诗与讲求诗歌创作音律的理论在魏晋南北朝萌芽,到唐朝正是律诗与绝句正式登场的时刻。
第三,唐朝君王制定的政策对诗歌的蓬勃发展大有帮助。
唐朝沿用了隋朝的科举制度,还以诗赋作为一项考试内容,为了考取功名,读书人都吟诗作赋。
唐朝历代君王,有不少本身也喜爱写诗,并和身边的文人学士赠诗论艺,这必然造成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提高诗人的社会地位,为唐诗的兴盛提供良好的条件。
3. 唐诗的体制特点唐诗的体制最大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字数整齐划一。
唐诗除了杂言体诗歌外,一般不是五言就是七言,也就是一首诗里每一句诗不是五个字就是七个字,字数规定严格。
唐代诗歌的发展概况及诗歌类型

唐代诗歌的发展概况及诗歌类型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的发展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1)初唐:自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年(713),约100年。
前50年的诗歌,基本上是南朝形式主义诗风的延续。
后50年的诗歌,先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突破了宫体诗风的束缚;继有陈子昂高举革新的大旗,以自己的理论与创作。
扭转了当时诗坛的风气,显示了刚健的风骨,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
(2)盛唐:自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初年(766),约50年。
这时期是唐诗发展到繁荣的顶峰;充满了蓬勃向上精神的浪漫主义诗风是这时期诗坛的主流。
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
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
其主要流派有: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另有主要诗人:李白、杜甫。
A、边塞诗:以岑参、高适为主,并有王昌龄、李颀等诗人。
他们的诗歌表达了将士们从军报国的英雄气概,不畏边塞艰苦的乐观精神,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战士们怀土思家的情绪,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合理现象,使唐诗增加了无限新鲜壮丽的光彩。
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成就。
B、山水田园诗: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他们的作品以描写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为主,艺术上很有成就。
比较有名的田园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
C、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的作品写出了许多热烈追求光明的理想,猛烈抨击黑暗现实、极端蔑视腐朽无能的权贵人物,勇敢冲击封建礼教制度的光辉诗篇,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他被后人称为“诗仙”。
李白的诗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
D、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杜甫的诗歌揭露了统治阶级的专横骄奢,穷兵黩武以及贫富对立的黑暗现实,他的诗歌赢得了“诗史”的称号。
数说中国 唐诗

数说中国唐诗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唐代(公元618年至90 7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以下是关于唐诗的一些数字概述。
1.诗人数量:唐代涌现出大量著名的诗人,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可考的唐代诗人有数千人之多。
2.诗歌总量:唐代的诗歌创作非常丰富,流传至今的诗歌数量约为5万首左右。
3.诗体发展:唐诗的发展推动了古代诗歌形式的成熟,包括五言诗、七言诗、律诗、绝句、古体诗等多种体裁。
4.诗歌流派:唐代诗歌形成了多个流派,如初唐四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中唐韩孟诗派、晚唐李商隐、杜牧等。
5.文学成就:唐诗以其丰富的内容、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远的思想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文化影响:唐诗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东亚国家的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传世经典:《唐诗三百首》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收录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8.诗人之最:唐代最著名的诗人包括李白、杜甫、王维、
白居易、李商隐等,他们的诗歌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9.诗歌主题:唐诗的主题涵盖了自然风光、历史事件、哲理思考、个人情感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0.诗歌艺术:唐诗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意境深远等方面,被认为是汉语诗歌的典范。
唐诗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思想内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全唐诗唐诗解析

全唐诗唐诗解析全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集,涵盖了唐代近四千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横跨了整个唐代近三百年的诗歌创作。
这部诗集以其广博的内容、卓越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唐代背景、唐诗的特点和唐诗的分析三个方面对全唐诗进行深入解析。
一、唐代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
秦朝、汉朝、隋朝的文化积淀为唐代的文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文化的繁荣环境为全唐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在政治经济的高度发展和社会风气开放自由的大环境下,众多才子佳人们纷纷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形成了唐代高度繁荣的诗人群体。
二、唐诗的特点1. 抒发真情实感:全唐诗的魅力在于其真实、直接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体验。
无论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对社会疾邪的批判、还是对爱情、友情和人生的思考,唐诗都能以独特的方式和精炼的语言准确传达诗人的情感。
2. 注重艺术表达:唐诗以其高度的艺术性和优美的语言融入了丰富的修辞手法。
唐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对偶、夸张、比喻、拟人等,这些手法使得诗句更具有节奏感和美感。
3. 世俗与宗教相结合:在唐代的文化背景下,诗人们既关注尘世间的繁华与悲欢,也对佛教、道教的思想进行了探索和吸收。
这种世俗与宗教相结合的思想使得唐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唐诗的分析1. 自然景色描写:唐代诗人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绘长江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盛的希望;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则以秋夜凉爽的景色引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深思。
2. 社会风貌抒怀:唐诗中也有对社会风貌的抒怀,诗人们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深思。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坐落在宫廷中的琵琶为象征,通过抒发歌妓的悲凉命运,反映了社会不公和底层人民的辛酸生活。
3. 对爱情的思考:相对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全唐诗更注重对爱情的探讨与描绘。
唐诗概况

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 王维、
三、中唐(762—826):从代宗到敬宗为中唐时期。德宗贞元和 宪宗元和年间,是唐诗发展中几乎可跟盛唐比美的繁盛时期。出现 了两大诗派:一是写实讽谕诗派,即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新乐 以白居易、 府诗派;二是险怪奇崛诗派,以韩愈为领袖,著名诗人有孟郊、贾 岛、卢仝、姚合。 四、晚唐(827—907):文宗以后为晚唐时期。晚唐最杰出的 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有“小李杜”之称。
•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李贺: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珮。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关于律诗
• 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 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 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 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 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 排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 七律的第一联(一、二两句)称“首联”,第二 联(三、四两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 两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两句)称 “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 句”
题材多样 政治、经济、战争、宗教、宫廷、 吏治、科举、婚姻、亲情、友谊、 羁旅、怀古、山水、田园、动植物 等社会与自然现象的各个方面唐诗 都写到了。正如闻一多所说:“凡 生活中用到文字的地方,他们一律 用诗的形式来写,达到任何事物无 不可以入诗的程度。”
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唐代诗歌发展概况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其中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的诗歌就将近五万首,比自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中遗留下来的诗篇数目多两三倍以上。
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五六十个,也大大超过战国到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
而李白、杜甫的成就,更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
古体近体争奇斗艳,各种风格流派异彩纷呈。
初、盛、中晚各期,名家辈出,星驰云涌。
一、初唐诗歌初唐时代,当政的文臣多年深受齐染影响的前朝遗老,唐太宋本人也带头写浮靡浮艳的宫体诗,富丽呆板的宫廷诗,贞观年间的诗坛,多为奉和、应诏待宴等类作品,如虞世南、上官仪。
如上官仪的《八咏应制》“瑶笙燕始归,金赏露初稀”,“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此外还有宋之问,沈住期等。
随上述宫廷诗人之外,先后或同时,还陆续出现了一些新起的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努力突破宫廷诗风的统治,取得一定成就,即唐开国初年的王绩和高宗武后时期的四杰及陈子昂。
1、王绩,字无功,自长东臬子,早年有过一些事业抱负,但是仕途一失意,就心灰意冷,归田以后,常以陶渊明自比,作诗也处处模仿他们,但缺乏陶诗那种内在理想和热情,结果只剩下一种封建七大夫闭造懒散的生活情调,此外还从庄子学来一套既愤世又混世的人生哲学,如《过酒家》“此日长昏炊,非关养性灵。
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但是比宫廷诗显示出了清新朴素,可以说王绩是唐代山水田园诗农的先驱人物。
2、“初唐四杰”“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地位都比较低下,但积极开始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
(1)王勃,字子安,是王绩的侄孙,一生处于下位,最后溺海而死,他是一个才学兼备的青年诗人,和宫廷诗人走着不同的道路,诗歌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泰,风烟望五律。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古诗十九首研究综述

古诗十九首研究综述古诗十九首研究综述古诗在中华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使得其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其中,古诗十九首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备受文学界的瞩目。
本文旨在对古诗十九首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究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一、概述古诗十九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被称为白氏长短句集,由长短句各九首组成,共十八首。
现存的第十九首据传是白居易异父异母的妹妹所作。
该诗集以其清新脱俗、鲜明个性,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唐诗短篇集之冠。
二、艺术特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灵动清新古诗十九首诗意鲜明,语言简练凝练,给人以灵动清新之感。
其中既有“短歌激扬,乐府飘逸”的风格,又有“静思幽情,清凉自得”的意境。
2. 表现手法多样在表现手法上,古诗十九首采用多种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象征等,形式丰富多样,充满了诗意和情感。
在表现主题和意境上,使用了丰富的修辞,凝炼了深刻的感悟和思想。
3. 文化内涵深厚古诗十九首的艺术表现不仅仅是诗歌艺术,更是文化的体现。
它既反映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又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深厚内涵,如道家的自然观、儒家的人文精神、佛家的禅意等。
三、研究现状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涉及的主要方面有:艺术特点、文化内涵、作者行迹等。
就文字的具体研究而言,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史地位古诗十九首是唐代古诗的一大代表,其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众多文学史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和评价。
2.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貌在艺术特点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背景、诗歌形式、语言特色、情感表现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理论探讨和评论也比较广泛。
3. 古诗十九首的文化内涵古诗十九首是一部清晰呈现出唐代文化精髓及诗歌艺术的代表作品,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四、未来研究展望对于古诗十九首的研究还有许多的展望和探索,下面就两个方面进行展望:1. 从文化角度分析古诗十九首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诗歌,因此,未来研究者可以从道家思想、儒家道德伦理和佛教禅学等角度出发,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综述
一,唐诗的灿烂不是突如其来的,它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的。
二,唐朝以前的诗歌历史编年表:
1、先秦(夏、商、周)
B1000~B600
《诗经》;众人“合唱”;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结晶
《伐檀》、《关雎》、《蒹葭》等等
《诗经》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国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离骚》,在古代“风”、“骚”并称,“风骚”意指文才才华,原为褒义。
一类反映客观世界的战争、劳役、兵役等,一类是思想、感情的,如爱情等
2、战国(百家争鸣时期,诗低潮而散文鼎盛)
约B340~B277
《楚辞》;个人“独唱”;长江流域南方文化的结晶
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大诗人3
3、汉代
两汉B206至220年
汉乐府
《东门行》、《战城南》、《上邪》、《陌上桑》
4、建安文学
东汉末年,公元196至220,仅25年
“三曹”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刘桢)
曹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的《短歌行》、《步出厦门行.观沧海》;
曹丕的《燕歌行》是我国诗歌历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文章;
曹植,最有才华,为中国的五言诗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七步诗》
南朝谢灵运曾说:“天下之才共一石(dan),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才高八斗”由此而来,与“学富五车”对应
三曹确实是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
5、东晋
东晋(公元317至420)后期
陶渊明(约公元365至427)
开创了田园诗派;不仅写田园诗,还参加田园劳动;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例《归园田居》
《晋书》、《宋书》和《南史》都有陶的本传,罕见的“一人入三史”
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出众的诗人苏东坡最喜欢的和佩服的人就是陶渊明,赞其“真”
三,唐诗的发展
1,唐代习惯上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2,唐朝有记录诗人2200余,诗50000多首(清代康熙年间编的《全唐诗》收录49000多首,后人又陆续集佚了2000余首)。
唐诗题材和内容广泛、深刻: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闺怨诗、宫怨诗、咏史诗、怀古诗等等。
3,初唐:成就不突出。
沈佺期、宋之问在“永明体”的基础上,“约句准篇,回忌声病”,将格律诗定型化,“制定”了一个“格律诗”的“标准”。
五大基本要求:
①.篇有定句;②.句有定字;③.中间对仗;④.讲究平仄(间隔、相反和相承);⑤.注重押韵(偶句必须押韵;必须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从汉字的特点出发,具有形式美、韵律美、建筑美、音乐美,所以喜闻乐见。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另外一个人就是陈子昂,他高举“建安风骨”的大旗,从理论和实践上批判了齐梁余风,扫除了重重障碍,为盛唐诗歌的鼎盛铺就了一条金光大道。
一首《登幽州台》成为千古绝唱,杜甫、韩愈都极推崇他,元好问对他的评价也特别高:“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作黄金铸子昂”。
在精神上为子昂铸就了一尊黄金雕像。
4,盛唐:盛唐气象,少年精神。
盛唐有两个诗歌流派:孟浩然、王维为首的山水田园诗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首的边塞诗派。
还有两位诗坛“伟人”李白和杜甫,俗称“老李杜”。
盛唐的诗歌充满着乐观、昂扬、进取的精神,回荡着高亢激昂的旋律。
如王昌龄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势不还”;王维说:“熟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李白更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等;岑参也说:“一生大笑有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李颀送友人的诗说:“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杜甫说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称赞谢朓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盛唐时期的杜甫,称“诗圣”,只比李白小11岁,但他是在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前夕走上自己人生和创作舞台的,代表了不同的时代特色。
他的特点是能总将个人的悲喜忧乐与天下黎民百姓以及祖国的兴衰荣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最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利他主义精神突显,难能可贵,比中唐诗人白居易更高一步(白居易诗:“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
5,中唐:主要有白居易、刘禹锡等诗人。
白居易的诗主要有两个特色:①.在被贬之前有10首《秦中吟》和50首“新乐府”诗,非常了不起,深刻反映民生疾苦。
如《卖炭翁》;②.他善于描写音乐。
两首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足以让他流芳千古,其中《琵琶行》描写音乐出神入化。
一是以声拟声,一是描写效果上从虚处着墨,避开正面描写,进行侧面烘托。
刘禹锡的诗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杨柳枝词》其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等等。
6,晚唐:正如此时代诗人李商隐所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既是晚唐社会的写照,也是晚唐诗歌的写照。
而同样描写夕阳,中唐诗人刘禹锡则说:“莫到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诗)
李商隐的《无题》诗最有特色,如“相见时难别亦难”、“锦瑟无端五十弦”。
与李商隐齐名的是杜牧,两人称“小李杜”。
杜牧的七绝最有特色,成就可以与李白、王昌龄、刘禹锡齐名。
如《清明》、《山行》等。
晚唐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船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