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诗五首 饮酒(其五)
饮酒其五原文及翻译

饮酒其五原文及翻译饮酒其五原文及翻译《饮酒》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分享了饮酒其五原文翻译,欢迎阅读!饮酒·其五魏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饮酒》赏析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
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
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
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
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
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
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
“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第30课: 诗五首 之《饮酒(其五)》教案03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30课:诗五首之《饮酒(其五)》教案0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30《饮酒》(其五)教案03【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了解了一些词的知识,也知道了唐诗宋词元曲这种说法。
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
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
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
梁·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那幺,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今江西九江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
《饮酒·其五》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饮酒·其五》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一、《饮酒·其五》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饮酒·其五》作者介绍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三、《饮酒·其五》原文翻译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一、《饮马长城窟行》原文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宿昔一作:夙昔)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二、《饮马长城窟行》原文翻译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
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
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
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
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
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
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饮酒》其五翻译及赏析

《饮酒》其五翻译及赏析《饮酒》其五翻译及赏析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
君:陶渊明自谓。
3.[尔]如此、这样。
4.「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5.「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6.[见]通常读作xià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àn。
(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
如:风吹草低见牛羊)7.[悠然]自得的样子。
南山:指庐山。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8.[日夕]傍晚9.[相与]相伴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表达。
辨,辨识。
11.[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
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12.[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气]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16.[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翻译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赏析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
‘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
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
饮酒二十首(其五)诗词赏析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人境:人世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这句和下句设为问答之辞,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4.悠然:自得的样子。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见:(读jiàn),动词5.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6.相与还:结伴而归7.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这里面蕴藏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此中:此时此地的情境,指山中景象,也指隐逸生活。
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
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即“迷途知返”。
这句和下句是说辨:辨识。
[1]白话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四句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2007枣庄市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陶渊明《饮酒·其五》译文《饮酒·其五》赏析及鉴赏

陶渊明《饮酒·其五》译文《饮酒·其五》赏析及鉴赏《饮酒·其五》是由陶渊明所创作的,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饮酒·其五》,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饮酒·其五》魏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饮酒·其五》注释结庐:构筑房屋。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饮酒·其五》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梁甫行和饮酒其五

梁甫行三国.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注解[1]梁甫:又名梁父,泰山下的小山,古时死人丛葬的地方。
[2]异气:气候不同。
[3]殊:不同。
[4]剧:艰难。
[5]草野:用草搭盖而成的简陋房屋。
[6]妻子:妻子儿女。
[7]行止:行动的踪迹。
[8]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9]柴门: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
[10]翔:这里指自在的行走。
[11]宇:房屋。
译文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
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荒山野岭是他们的栖身之地。
妻子和儿子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
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由穿梭毫无顾忌。
赏析:《梁甫行》(亦称《泰山梁甫行》)是一首魏国著名诗人曹植创作的乐府诗.曹植自曹丕篡位后,诗人被贬到贫困的海边,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的环境中,看到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
此诗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手法,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巩固提高:1默写古诗:2“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3、本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饮酒·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

饮酒·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饮酒·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饮酒·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辨通:辩赏析:对生命本真状态的真切体念——《结庐在人境》意象剖析。
弗洛伊德等西方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心灵深处有一个“本我”,还有一个“超我”。
“本我”,就是老子哲学中的归根反本,它摆脱了文化符号的异化与扭曲,如婴儿自然而和谐的生命的本来面目,它接近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所标举的生命的本真状态。
“超我”则是社会文化塑造,特立而成自我,是存在于社会现实中,充当种种特定的社会角色,按照群体规范和要求行动的自我。
“本我”和“超我”是一对矛盾,和谐地统一在人的灵魂深处。
一时“本我”占据上风,一时“超我”表现明显。
“超我”和“本我”的交错呈现,显示了人在不同时期里的不同行为表现甚至整个人生追求。
放眼封建时代,许多文人在妥协世俗、扩展生命以用世;努力追求“超我”的同时,其实内心深处也时时流露出对险恶官场及叵测社会的厌弃,在竭尽心机地回归“本我”,力所能及地体念着生命的本真状态,如竹林七贤、谢灵运、陶渊明、李白、王维、苏轼等,但其中在追求“本我”道路上走得最远的,对这一状态体念得最真切的,恐怕要数陶渊明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远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过:“闲 静少言,不慕荣利’,“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这也是诗中“心远”的 内涵.
《归园田居 》 (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 晨兴理荒秽, 道狭草木长, 衣沾不足惜, 草盛豆苗稀 带月荷锄归 夕露沾我衣 但使愿无违。
《饮酒》—知心
心宁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二)再读《饮酒》 要求:感受诗中真情 。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构图 饮酒(其五) 无车马喧 ——生活宁静 心远地偏——内心恬淡 采菊悠然——闲适自在 日夕飞鸟——生命真谛
情悠 景闲 交自 融得
主题归纳: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 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 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惟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 东篱下”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 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让我们把心灵的 “焦距”调好,虚怀若谷,去感受生活的情 趣,感悟人生的真谛吧!
辛 弃 疾
须信采菊东篱, 高情千载, 只有陶彭泽 《念奴娇》 辛弃疾
金 元 好 问
一 语 天 然 万 古 新
豪 华 落 尽 见 真 淳
《论诗三百首》
清代著名 诗人黄遵 宪,名其 居室为
“人境 庐”
诗集为《 人境庐诗 草》,即 取陶渊明 诗意为名。
黄遵宪
“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 常常对着他笑”——梁启超
云无心而出岫(山洞) 鸟倦飞而知还 —《归去来兮辞》
xiù
你怎样理解 “此中有 涵?
意,欲辨已
言”的内
据说,陶渊明不会弹琴, 家里却放着一把无弦琴, 高兴起来就拨弄几下,对 他来讲,琴弦有没有声音 并不重要。“但得琴中趣, 何劳弦上音”。只要有看 琴弹琴的心情就够了!他 率真说自己:“少无适俗 韵,性本爱丘山”。
《饮酒》——知心
(一)初读《饮酒》
晓情趣
要求:1.划分节奏 2.找准重音 《饮酒》陶渊明 3.读出情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初读《饮酒》, 找出最能体现诗人内
再读《饮酒》,我读出了诗人在与大自然 的亲近中获得了________________。
《饮酒》——明心
赏意境
1.赏画面,你能图文匹配吗?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
飞鸟相与还
山 气 日 夕 佳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通过读、赏,我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懂了陶渊明 问君何能尔, 地自偏 内心的纯净。
:你还有哪些疑问吗?提出来,让我们 共同探讨?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能否把“飞鸟”二字换成“鸟儿”?
既是眼前之实景, 又为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动感
象 征
公元405年的一天, 40多岁的陶渊明为彭泽 县令,逢郡督邮来巡, 属僚告知应束带进见, 他长叹道:“吾不能为 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 里小邪”(晋书陶潜传) 即日解印挂职而归,上 任仅八十余日。从此他 彻底结束了仕途的努力 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 顾的走上了归田之路。
此时无声胜有声,陶潜用“心” 感悟了生命的真谛并且为读者 留下空白,让读者去品味这种 “只可会意,不可言传”的意 蕴。
题目为《饮酒》为何诗中不见 一“酒”字?
梁朝的萧统指出:“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 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观陶渊明饮酒诗,知其其情趣”
诗人虽以“饮酒”为名,却借酒 抒怀,寄托深远。 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推崇自然的 志趣
组诗《饮酒》二十首小序
• • • • • • • • • • • •
以 为 欢 笑 尔 。
聊 命 故 人 书 之 ,
辞 无 诠 次 ,
纸 墨 遂 多 ,
辄 题 数 句 ,
既 醉 之 后 ,
忽 焉 复 醉 ,
顾 影 独 尽 ,
无 夕 不 饮 ,
偶 有 名 酒
兼 余 比 夜 居 已 长 欢 , ,
课堂小结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晋陶渊明 独爱菊”“陶后鲜有闻”
周 敦 颐
陶 渊 明
屈 原 兰之于屈原,梅之于陆游 ‘都有着特殊的机缘。 陆 游
《饮酒》—明 理
晓哲
看文人学士赞《饮酒》
宽心应是酒, 遣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 吾生后汝期。
——杜甫《可惜》
白居易
杜
甫
其他不可及, 且效醉昏昏。 《效陶潜体十六首 》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意境。 3、培养审美情趣,感受祖国古代 文化的独特魅力。
陶渊明 :( 365-427),一 名潜,字元亮,浮阳柴桑 (今江西龙江)人。先后任 江州家酒、镇军参军、彭泽 县令等小官。因不满政治腐 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 辱身迎合权贵,于是在405年 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 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 居生活。被称为“隐逸诗人 之宗”。著有《陶渊明集》。
晓追求
通过对《饮酒》的读、赏,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 为从中,我读懂了陶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可从画面,悠然见南 山”的情趣。 能否 把 字换 成 字?
我的看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