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诗词五首《饮酒》

合集下载

《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

《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

《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饮酒》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五言诗。

此诗为诗人借酒消愁之作,表现其蔑视世俗的个性。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赏析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追求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与不安之中。

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依据。

拿陶渊明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价值尺度。

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

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

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生命存在找到新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否定。

开头说,自己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喧闹。

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人家门庭若市情景。

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

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核心——“心远地自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课件

雁门太守行
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 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是今河南洛阳宜阳 县)。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 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雁 门太守行》《秦王饮酒》《梦天》。
《雁门太守行》: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 此起彼伏,产生过重大的战争。史载809年(元和 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 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 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 翻,狼狈逃窜。
诗作分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前两句是叙事,交代兴感之由。 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的慨叹。 为下文作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后两句发议论感慨。如果不是东 风给了周瑜方便,取得胜利的就 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代表了东吴的 命运,以小见大。
小结:
(一)、结构: ①②句写兴感之由
③④句议论感慨 (二)、特点:借物咏叹 (三)、主题: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渔家傲
李清照
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历城人பைடு நூலகம்是婉约派的代表。
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 期,以“靖康之变”为界 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 福美满,自小受到良好的 家庭教育。 “靖康之变”, 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 张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有《漱玉词》传世。
天寒霜降,战鼓声 沉闷而不响亮。
形容鼓声低沉; 不高扬。
【句解】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饮酒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饮酒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长安城已经沦陷,山河依然存在,春天的都城草木丛生。
译 文
感伤时事,恨别家人,看到鲜花反而流泪,听到鸟啼反而心
惊。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 火。这里借指战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插不住簪子。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种别住发髻
简直 能够承受、 的长条状首饰。 禁得起。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而奔走的写照。

开头两句设置悬念,“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反差
析 引发读者对此种情形的思考。
指代上两句内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两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说明因为心情闲适,心志

析 高远,所以居所也就自然显得偏僻安静,表现了诗人对超凡 脱俗境界的追求。
陶渊明“清风 亮节”的象征。
念忧 家国 悲伤 己时
忧愁:白发——不胜簪 (细节)
主旨归纳
这首诗描写了战乱时春日长 安城凄惨破败的景象,表达了诗 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拓展延伸
对比分析杜甫的两首诗,完成下表。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对 雪①
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
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
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 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他听后长叹一声,道: “我不能为五斗米的官俸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 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八年级上册语文25 《诗词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25 《诗词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5 《诗词五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东坡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你怎么理解苏东坡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参考答案: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二、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参考答案: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

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三、细读《赤壁》《渔家傲》,想一想:这两首诗词分别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

参考答案:《赤壁》:作者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渔家傲》:作者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四、《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

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

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①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②湿,清辉③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①[闺中]指作者的妻子。

闺,闺房,旧时称女子居住的内室。

②[云鬟(huán)]女子乌黑浓密的头发。

③[清辉]月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25《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5张幻灯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25《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5张幻灯片)
如此 的平静、心灵是如 此的安宁呢?原来 是自己保留着一颗 远离俗世的心。这 几句语言朴实,却 道出了他自己的心 境和生活的真谛。
在自家的菊园里 采菊以佐酒,悠 然闲适的抬头来 欣赏南山美丽的 景色。显示出了 诗人超然物外的 生活方式,与那 采菊东篱下, 些官场中人孜孜 悠然见南山。 以求名利截然不 (写诗人高尚情致) 同。
1至4 句为第一层, 讲作者因为能 够超脱现实纷 扰,有高尚的 精神境界,所 以觉得所在的 地方也偏僻幽 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 “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 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 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合 作 探 究
探究:
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 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感悟到的人生真谛和 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
一,心和自然亲近。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 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 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好问《论诗》绝句
——金 · 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日夕:傍晚。相与:结 伴。还: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 是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 应该“迷途知返”。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 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 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 大自然同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0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0张PPT)

“通章意在‘心远’二字, ‘真意’在此,‘忘言’ 亦在此。从古高人只是心 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 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 障隔,又岂俗物之所妄 干。” ——王 风香 中死
菊,花中隐逸者也 淡雅,高洁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一 句中的“悠然” 一词写出了诗人 怎样的心境? “见”字能否改 为“望”字?为 什么?
炼字
“见采”菊,东出篱现下、,看悠见然之见义南。山“。见””因表采现菊的而是见山,
“见” 一境种与无意意会识,的此行句为最,有写妙出处在。采近菊岁时俗南本山皆无作意“望南
中山映”入,眼则帘此的一状篇态神,气写都出索了然诗矣人。看(到苏南轼山)美 景时的随意与悠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望” 和惬意。而“望”字带有主观性,是一种有
意去观赏的动作,没有“见”字的效果好。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你觉得陶渊明从自然界当中领悟了哪些道理?
物我两忘
得意忘言
课堂小结
本诗通过写陶渊明归隐田园的 隐逸生活,展现了一位淡泊名 利、安贫乐道、悠然闲适的隐 者形象,表达了他归隐田园的 安适与自得。
陶渊明是一个淡泊名利、洒脱不羁、 率性自然的人!
孟子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接着咱们进一步去了解陶渊明的诗——《饮酒》
隐逸 之宗
陶渊明, 一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自 称五柳先生。开创山水田园派,和山水诗 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 主要作品《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陶渊明
学习目标
一、了解陶渊明其人其事,初步把握诗人形象 二、通过抓取意象、描绘画面的方式赏析诗歌 三、在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体会诗人的隐逸之情

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

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

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下文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陶渊明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饮 酒》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饮 酒》同步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饮酒》诗歌鉴赏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解释下列词语。

(1)结庐:____________(2)喧:___________(3)君:____________(4)心远地自偏:_________(5)悠然:_____________(6)辨:_________(7)忘言:___________________(8)相与还:___________2.(1)“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以下义项:①摘②开采③搜集④选取⑤精神,神色.结合字形和义项你认为“采”的本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采菊东篱下“采”的时候心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结庐.在人境(____________)(2)悠然..见南山(____________)4.诗中“结庐”的“庐”指的是____________,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语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5.(1)诗歌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脱俗,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诗人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_______________的境界。

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的“真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句中“心远”指什么?7.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所蕴含的情理带给你怎样的生活启示?8.“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表达了人怎样的心境?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诗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10.有人认为“悠然见南山”中“见”用得好,也有人认为把“见”改为“望”更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累台】
十、储积累
(一)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
1.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2.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斗洒诗百篇。
3.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4.王维劝君更尽一杯洒,西出阳关无故人。
5.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6.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如:“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堕”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是抒情,说明了“心 远地自偏”的道理:尤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 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S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 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 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整 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缭绕,回味悠长。
丄二读:品读诗歌,拓展思维,身临其境(读岀意蕴)
丄二写:评写人事情理■整写课堂笔记(合作交流)
【解读园】
五、析诗句(意象、意境)
人(性格)-事(情节)用(形象)-景(特点)-境(背景) [导向厅]
(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菊花”象征什么?
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饮酒》,一起感受一下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目标牌】
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和五言古体诗的特点: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重点)
2.反复诵读,品味诗句,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 的意境美。(难点)
3.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疏通文意理思路(为啥写)(趣味性)
24诗词五首《饮酒》
【导入门】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 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 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更是一种文化,注入了我们较多的喜怒哀乐。承载着人类 丰富的精神世界。诗与洒,自古结下了不解之缘。翻开我们的历史,只怕大部分的洒都让诗 人喝去了。酒,可以激发诗的灵感;诗,可以增加酒的韵味。
2.“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人与空的关系,环境可以影响人,但人也可作用于还境,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 调好,处闹市若幽谷。)
3.体现了作者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自由,厌恶官场的黑暗虚伪。
(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菊花”象征什么?
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品质。
【感知石】
三、划结构
1・第一层(开头也句):叙事、议论.定下基调,哲理、态度。
2・第二层(“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写景、哲理。
四、概内容
[概内容]
在人境 无车马喧(果)一心远地自偏(因)
悠然一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飞鸟相与还一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一归隐乃人生真谛
解读文本拓思维(写什么)(知识性)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日夕:傍晚°相与:相伴。
译:山气氤鈕,傍晚景色真好,飞鸟相伴归还。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辨:辨识。
译:这其中包含着人生的许多意趣,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划节奏]
结庐(Id)/在/人境,而无/车马/喧(XUan)。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釆 菊/东篱(H)/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 意,欲辨(bian) /已/忘言。
译:我闲居之时很少欢乐,加之近来夜已渐长,偶尔得到名酒,无夜不饮。对着自己的 身影独自干杯,很快就醉了。醉了之后,总要写几句诗自乐。诗稿于是渐多,但未经选择和 编次。姑且请友人抄写岀来,以供自我取乐罢了。
二、立基础
[译诗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丛庐:构筑房舍。结,建造、丘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这里指朴素的FH园。“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 之间的交往S译:建造房舍在众人聚居之处,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二)轻松一刻: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6.人而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2.RH诗。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 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出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 为“陶谢”O
[知诗人]
作者: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丫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 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 现岀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 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读:一读:初读诗歌,感知内容(读出“音韵美S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 语调、节奏)
丄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
【自学径】
记文常(知人■论世)
[解诗题]
“饮洒"即喝洒。题目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洒诗二十首》 中的第五首。
[辨诗体]
1•古体诗。是唐代以来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 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也可以不齐,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也叫古诗或古 风Q
(五)“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1.此中:此地此时的情和境,也指隐居生活。
2.“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景象中悟到的自然意趣,它包含了大自然淡泊闲逸、 自由随性、各有所归的意趣,也包含了物我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趣。
3.总结全诗。表明作者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頁•谛,又何须用语言表达。它只能体会却难 以言传。后来多用来表达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与''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似。
4.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意境?
“采菊”是俯,“见南山”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 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主观情感与外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表现出诗人悠 然淡泊、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
5.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1)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隐逸者也”,“晋陶渊明独爱菊”。苏轼一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一耿介;郑思肖一一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 中一一髙洁。唐元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尔:这样。概指前面两句。心远:心情闲适, 心境高远。
译:你问我为何能够这样?只要心远离尘俗,自然觉得住处僻静了。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篱:东边的篱笆,后多象征远离尘俗。悠然:自得的样子。
译: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闲适地遥望南山。
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洒又爱闲。"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 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查背景]
这是他辞去彭泽县令归隐出园之后,“闲居寡欢S“既醉之后”的作品,主要表现隐居 生活的情趣。
《饮洒》小序:余闲居寡欢,兼比(近来)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 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选择编次)。遂命故人书之, 以为欢笑尔。
赏析特色動积累(怎么写)(文学性)
丄三读:诵读诗歌,赏析特色(读岀情感)
丄三写:仿写句段篇章,总写体会反思(深入探究)
【赏文亭】
9.赏写法
融景.理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髙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 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出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 趣,又饶有理'趣。
4•点明主旨。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与自然神游的髙尚品徳和审美情怀。
六、探主题
本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 出诗人厌恶官场,决心归隐.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匚
七、绘板书
情景相融悠闲自得
无车马喧-生活宁静
心远地偏-内心恬淡
采菊悠然-闲适自在
山气鸟飞-生命真谛
【拓展林】
3•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仰慕陶渊明人品尤其李白那种“安能催眉一脉相承的。
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晚年在《与苏辙 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W
8.沾衣欲湿(杏)花雨,吹而不寒杨柳风。
2.“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 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4.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意境?
5.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四)“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陶渊明爱菊,常松菊自比寄寓了自己孤芳自赏.髙洁傲岸的品格:他也爱采菊悠然自 得的生活,包含着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志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