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等五首赏析

合集下载

《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赏析【部编版八上】

《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赏析【部编版八上】

24.诗词五首赏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作者】陶渊明(365~427), 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文学家。

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

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

【背景】《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

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26《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期末复习、句子赏析、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26《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期末复习、句子赏析、知识点梳理

问题探究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 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 物描写有何关系?
①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②这两句诗的深刻含意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 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 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相与”指“相伴”,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 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 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③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 悟理——飞鸟尚知还,人应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 “返璞归真”。而这个“理”,正好为前两句“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 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26 诗词五首复习
《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重点句子赏析、知识点梳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文学常识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名 潜,世称靖节先生, 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诗 人。有《陶渊明集》。他“不为五斗米折 腰”,隐居农村。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 的“田园诗人”。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请发挥想象 ,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句诗所呈现的画面。
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 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 回。
问题探究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 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
真意呢?
“此”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地隐居。 “真意” 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谛,那就是人生不应该为功 名利禄所累,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 回归自然,坚守住心灵的净土。

李贺《雁门太守行》全诗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全诗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全诗赏析李贺《雁门太守行》全诗赏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词,下面一起来赏析一下!《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前言】《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注释】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⑹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赏析

《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赏析

《饮酒》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车马喧”代表着车马的喧闹声,世俗的交往。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心远”指无追名逐利之心。

该句转换叙事角度,用设问自问自答的方式写出诗人超然世外的原因。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改为“望”好不好?答:“见”字十分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在采菊之间漫不经心偶然抬头见山的情状,与全诗顺其自然的情调和谐一致。

如果改用“望”字,就显得故意、做作了,不仅使“悠然”的情态丧失无遗,而且破坏了全诗的意境。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5、真意指生活的真谛和自然之趣。

“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6、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答: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悠然自得、恬淡闲适的心情。

《春望》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炼字赏析答: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满目凄凉。

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绘画面:感伤时事,见到开放的鲜花禁不住悲伤流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赏析:诗人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通过写花、鸟使人落泪、心惊。

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感时伤怀的深沉情感。

3这两句表达的情感?答:“感时”表现了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感,“恨别”表现了诗人感伤离别的情感,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答:“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家人离散,久盼家人音信而不至的焦急心情,极言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对亲人深切思念之情。

5、春【望】的含义:观望: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愿望:朝廷早日平定叛乱;盼望:盼望能与亲人团聚《雁门太守行》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赏析答:A修辞上: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把敌军比作“黑云”,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把将士们在日光下反光的铠甲比作“金鳞”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八上25课《诗词五首》赏析理解要点与练习

八上25课《诗词五首》赏析理解要点与练习

八上25课《诗词五首》赏析要点与练习赏析要点《饮酒(其五)》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译文:建造房舍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理解:诗人虽没有隐居山林,而是处于尘世之中,却能免于尘世的烦扰。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译文:问我如何能这样呢?心灵远离尘俗,住的地方自然就会觉得偏僻了。

理解:这两句采用设问的方式揭开谜底:因为心情闲适,心高志远,所以居住的地方也显得偏僻安静。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译文: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理解:诗人在东篱下悠困地采摘菊花,不经意间南山映入眼帘。

创造了浑然天成、物我合一的最高诗境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译文:山中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美丽,飞鸟成群结伴归来。

理解:紧承上句,写南山暮景。

诗人从飞鸟晨出夕还的景象,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这里面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理解:“真意”是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中所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反映了诗人厌弃官场、追求安闲自由的田园生活的愿望。

主旨理解:《饮酒》(其五)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农村自然风光的优美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以及诗人厌恶官场生活,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春望》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句意思: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

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另一种解释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

这两种解释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这里借指战事。

这句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

“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词五首》赏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词五首》赏析

人教版九年级上《词五首》赏析望江南【晚唐】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这是一首写离情愁思之词。

一个女子,清早梳妆打扮,倚靠栏杆,眺望江面,期待着爱人的帆船归来。

然而从早晨到日暮。

干帆过尽,始终不见爱人踪影,因而'肠断白苹洲。

“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景抒情,生动含蓄地刻划出了思妇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过尽干帆,可见思妇望江时间过长。

她独倚江楼眼望江面对每一只船都寄予了深切的厚望。

希望朝思暮想的爱人正在那驶过来的某一只小船上,但热切的希望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过尽千帆皆不是“皆不是”三个字包含了多少情思。

有焦灼而又充满希望的等待,有失望苦恼的无奈,其情之深之真,可想而知。

不言相思而相思之情毕现。

”斜晖脉脉水悠悠'境界扩大,于广阔的画面之中包蕴了丰富的内容。

干帆过后,不见爱人,看帆徒使人伤感,不看也罢,她把目光投向那水天相接的远处,但见一抹斜阳静静地照着江面,江水无语东流。

面对此景,“此时无声胜有声”,主人公孤独寂寞之感便真切呈现于读者眼前。

渔家傲①【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②衡阳雁去无留意。

③四面边声连角起,④千嶂里,⑤长烟落日孤城闭。

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⑦羌管悠悠霜满地。

⑧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塞下:边地。

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③衡阳雁去的倒文。

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④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

角:军中的号角。

⑤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⑥长烟:荒漠上的烟。

⑦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部编版八上语文26课《诗词五首》赏析

部编版八上语文26课《诗词五首》赏析

部编版八上语文26课《诗词五首》赏析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体裁】五言古体诗【主旨】《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抒情写志,写自己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 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现了一种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了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

【译文】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感受不到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情闲适,志存高远,自然就感到居所偏僻安静。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间,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山间的云气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其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超脱世俗追求的高洁人格。

诗歌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

这里表现的其实是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

诗人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因为“心远地自偏”,这里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诗人精神上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以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俗,热爱自然的情趣;“见”字则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悠然”更是写岀了诗人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八下五首诗词赏析

八下五首诗词赏析

八下第六单元古诗鉴赏题一、考查篇目(5篇)八下:《饮酒》 《春望》 《雁门太守行》 《赤壁》 《渔家傲》 二、考查题型:填空题、简答题三、考查要点:诗歌的主要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名句赏析、炼字赏析(五个方面)1、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主要内容】1、《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2、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表达了诗人内心宁静,脱离尘俗的思想感情。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用自问自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住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作者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词”,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

用王国维的话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人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林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

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到了无法言说的人生真谛,表达了诗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

二、【炼字赏句】1、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或者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3、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心远地自偏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5、赏析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 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情景交融,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恬淡自得的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五首》赏析一、《雁门太守行》赏析:1、赏析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以下几个角度赏析)①修辞角度: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

②炼字角度:“压”“摧”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敌军的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和守城将士的处境艰难,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③情感:首句情感浓郁,歌颂了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④“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开”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开”字写出了在敌军兵临城下时,守军将士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的状态。

⑤描述画面: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

守军将士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闪闪发光,将士们英姿飒爽,斗志昂扬。

2、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中的“满”和“凝”字妙在何处一个“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出守边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出战场上血流满地的场景和悲壮惨烈的战斗画面。

3、从感官角度(听觉和视觉)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两军战争规模之大,激战之惨烈。

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悲壮气氛,侧面烘托出守军将士士气昂扬,奋力反击的形象。

4、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引用典故,表达了边塞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5、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借用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借用了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黄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达了边塞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6、结合全诗说说作者捕捉“半卷红旗”这个景象入诗是为了表现什么一方面是为了表现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为了体现行军时的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了出来。

二、《春望》赏析:1、从炼字角度赏析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和“深”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2、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融情于景,表现了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的景象,与昔日的繁华形成巨大的反差,突出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3、请你发挥想象,描绘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展现的情景。

因为感时伤怀,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诗人无心观赏,站在花前,不禁流下了眼泪;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心里阵阵惊悸。

4、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的意思是“感怀时局,见到花开不禁伤心落泪;怨恨离别,听到鸟叫不由心惊。

”作者移情于物的拟人手法,写了自己在这个春天里的特殊感受。

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

5、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妙处。

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

写出了安史之乱战火连绵,诗人和家人消息隔绝,难通音信,此时一封家书显得尤为珍贵,可以胜过万金。

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强烈思念。

6、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的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含蓄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7、“白头搔更短”中“搔”字妙在何处“搔”字是对诗人想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8、结合全诗谈谈,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种含义“望”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

在诗中有以下含义:①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

②希望战火平息。

③盼望能与亲人团聚。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三、《饮酒》赏析: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赏析“悠然”的妙处或“见”字换成“望”字好吗)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悠闲自得,恬淡,闲适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简要说说你对“心远地自偏”的理解。

这句话道出了感觉与心境的辩证关系,无追名逐利之心,心境自静的哲理。

5、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非常美丽。

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的飞回巢穴。

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归隐田园、悠闲自在的心境。

7、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这里的“车马喧”指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较强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指诗人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财富地位权力,心情闲适恬淡。

心静了,就不感到“车马喧”了。

四、《赤壁》赏析:1、赏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或前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借物起兴。

战戟折断沉入沙中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的感情,引发作者的联想,为后两句的议论作铺垫。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运用典故,借“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反映了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格局的重大影响,揭示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需要某种机遇。

抒发了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谈一谈你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理解。

(道理、情感)此句写出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英雄的成功需要某种机遇。

表现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政治见解。

抒发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为什么不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落笔诗人从反面落笔,活用典故,语言诙谐,强调了东风的作用,抒发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5、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不好。

原句中“二乔”指代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语句生动形象,使表达的内容更加委婉含蓄,而用“国破家亡在此朝”,过于直白,缺乏诗意。

6、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7、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作者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五、《渔家傲》赏析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

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

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

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片前两句所写的梦境。

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2.“天接云涛连晓雾”中“接”“连”二字有何表达效果“接”“连”二字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简析“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的作用。

承接上下两片,上片末写天帝的问话,下片前二句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殷勤问我归何处”表达了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疾苦的天帝形象,从中饱含着深厚的情感。

4.“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抒发了对社会动乱,文章无用的无奈之感。

5.赏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的妙处。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也是词人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谩”字流露出词人心中无限的哀怨与惆怅: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抒发了对社会动乱,文章无用的无奈之感。

6.“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几句表达词人怎样的感情这几句引用典故,运用比喻,把自己比成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表达了词人有大鹏高飞之志,也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7.这首词想像奇伟、气度恢弘,请就此作赏析。

作者创造出虚无缥缈的梦境,把天上的银河与人间的河流联系起来,把闪烁的星群想像成为挂满篷帆的航船。

作者乘坐这艘“飞船”到达天上,受到“天帝”的接待,驶向理想中的仙境。

由此反映出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六、《浣溪沙》赏析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中“新”“旧”二字的妙处。

(2分)“新”是“新词”,“旧”是“旧亭台”,二者对比,抒发了词人对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

(2分)“独”字写出了词人独处时的寂寞,伴随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3.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

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无可奈何”对“似曾相识”,“花落去”对“燕归来”,对仗工整,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手法:“去”与“来”形成对比,表现了词人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意思对即可。

2分)哲理:这两句蕴含着生活哲理:一切美好事物都会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某些东西的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4、赏析“落花”与“归燕”这两个意象。

“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

“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易逝,物是人非之感。

5、分析“新词”“燕归来”“香径”等词语对主旨表达的作用。

“新词”“燕归来”“香径”这几个词语在词中稍着暖色,给暮春寂寥景色增添亮色。

这里以乐景衬哀情,在特定的反差中抒发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时光易逝的感慨。

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①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感慨;②对物是人非、聚散不定的惆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